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八十四集)  1989/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084

  請掀開經本,第二百二十一面倒數第二行,從第五個字看起,「依處」裡面第五。清涼解釋《華嚴》,都是用十來表圓滿,每一法都給我們說了十句。依處裡面也有十句,前面四句我們講過了,今天從第五看起:

  【五遍華藏。謂諸染界各皆相盡。唯是華藏數過微塵。塵塵皆遍法界。不相障礙。悉於其中演說斯經。】

  這是說經的處所。『華藏』是一個極大世界的名稱,極大世界。《華嚴經》上給我們說明,華藏世界有二十重,我們娑婆世界以及西方極樂世界都是在第十三層。就有二十重裡面,都在第十三重,由此可知,西方極樂與我們娑婆世界確實是不遠的。好像二十層大樓,他們同在一層。這就是說明了華藏世界之大,實在不是我們能夠想像、思議的,這是一個大世界。大世界當然包括了無量無邊的小世界,像我們現在所說的星球,正如此地所說,『染界』就是六凡的世界,六凡的世界。也可以包括了聲聞、緣覺。聲聞、緣覺比起華藏世界的菩薩,他是染,不是淨。依華藏的標準必須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才到真正的清淨;無明沒有斷都不能算是清淨。當然愈是下面的凡夫,染著愈重。世尊常常說我們這個世界,特別說我們這個時代,他老人家出現的這個時代,叫五濁惡世。濁就是染著,我們今天講的染污,染污非常嚴重,這是我們現在的人都能夠深深的體會到。我們的心理、思想、見解、精神,乃至於生理都受了嚴重的染污,身心都失去了健康,這也是華藏世界的一部分。『數過微塵,塵塵皆遍法界』,像這樣的星球太多太多了,數不盡的,在法界裡面運行、存在著,不相妨礙。這個大世界、小世界,太虛空當中,無量無邊的星球,它們不相妨礙。佛都在這些地方常說斯經,常常在那裡演說《華嚴經》。這是顯示出無處不說,這個經是佛常說的。

  【六遍剎海。】

  『剎』是佛剎,是指一個大千世界而言,『海』是形容其廣大。

  【謂於華藏一一塵中。皆攝無邊諸佛剎海。悉於其中說此經法。】

  這個事實的真相,確確實實不是我們能夠想像到的。因為這些世界它不是真實的。要是真實的,它就會有妨礙,彼此不能相容。因為它不是真實的,所以有,佛法裡常講,叫妙有,叫幻有,它不是實有。空,是真空,那倒不是假空,不是幻空。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這是理事無礙。因為有皆幻有,所以事事無礙;不但無礙,而且真相是重重無盡。就好像這個燈光一樣,光光互照,像明鏡對照一樣,重重無盡的。所以世界有多少?無量無邊。好比一個人作夢,作夢的時候,夢裡面他又作夢,是不是?那這個的確是無有窮盡,確實夢中有作夢,夢中之夢,還在作夢,宇宙的現象就是如此,這個說經的範圍就更大。前面只說一個境界,說夢中、夢境;這夢中之夢,那就無有窮盡,統是佛說法的處所。

  【七遍前六類剎塵。皆有同異剎。於中常說。】

  『同』,是諸佛菩薩,佛與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個剎土是同。權教二乘以下,這是別。這是總結前面六處而說,佛是『常說』。

  【八盡虛空界容一一毛端之處。各有無邊剎海於其中說。】

  這個境界乃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普通人無法得知的,不見不聞。『毛端之處』,就是我們這個汗毛毛端,尖端,這是正報最小的,正報是身體,身體最小的,毛端。這每個毛端,『各有無邊剎海』,剎海是諸佛如來的三千大千世界,在哪裡?在一毛端。這是《華嚴經》的事事無礙法界,大小無礙。諸佛的剎土沒有縮小,我們這個毛端沒有放大,毛端容剎海。佛在哪裡說法?我們這身上多少毛端?無量的諸佛在說法,只是我們沒有覺察到,不見不聞,也不知道,這是真的。所以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

  【九猶帝網。】

  這個『帝網』都是指大梵天,大梵天王宮殿當中的羅網。舉這個比喻,這羅網,網與網孔交接的地方繫的有明珠,明珠放光,光光互照,取這個意思。

  【謂彼一一微塵既各攝此無盡剎海。即此剎海等復有微塵。彼諸塵內復有剎海。是則塵塵既其不盡。剎剎亦復無窮。如因陀羅網。】

  『因陀羅網』就是大梵天宮殿裡面的羅網,叫做因陀羅網。

  【重重不可說分量也。】

  這個意思比我剛才講的夢中之夢還要複雜,還要廣大,還要深遠。明白這個意思,我們才真正曉得,佛是無處不說法,無時不說法,實在是我們自己粗心大意,所以佛有沒有來?佛是不來不去。為什麼?無時無處不在,他哪有來去?沒有來去。西方淨土在哪裡?當下就是。所以古人講,「生者決定生,去者實不去」。確實是如此,理不能透徹的理解不要緊,單單在事上修。佛給你給講十萬億剎土,你不妨就執著有十萬億剎土,為什麼?念到一心不亂,決定得生。得生西方,這些境界自然完全都明瞭了。這是佛在經上常講的,「先以利欲勾,後令入佛智」。佛以種種法門來勸導我們、來誘導我們,目的不是一個壞的目的,是叫你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是佛誘導我們目的之所在,純粹是善意,並沒有惡意,實在講,佛菩薩沒有欺騙我們。末後:

  【十餘佛同然。如此一佛說華嚴處。如是不同。足顯十方一切餘佛皆各同然。】

  這是說出佛佛道同,毘盧遮那佛如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亦如是,阿彌陀佛也這樣的,藥師如來也沒有第二,統統都一樣。

  【經云。三世諸佛已說當說今說。】

  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於一切時、一切處,常說不斷。

  【又云。不見有諸佛世界。彼諸如來不說此經。當知餘佛無不同說也。】

  這都是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佛說《華嚴》,《華嚴》是一切經的總名稱。換句話說,哪一法不說?無法不說。問題是我們現在這個世界正法衰了,邪法增長,原因在什麼地方?原因是我們自己業障太重,障礙了正法,邪心熾盛,助長了邪法。你今天講正法沒有人接受,說邪法,他很容易接受,一聽,他就歡喜,這就沒有法子了。正法,有正中之正,有正中之邪,很難分。什麼叫正中正?叫你很快的明心見性,這是正中正。什麼叫正中邪?是正法,你見不了性,這正中裡頭還有邪。我舉個具體的例子告訴諸位,所有的佛法都是正法,你一門深入是正中正,同時學兩個法門就是正中邪。譬如我們同時學兩部經,我們學一部《金剛經》,學一部《彌陀經》,好!兩部經都好,這是正中邪。為什麼?《金剛經》講空,《彌陀經》講有;《金剛經》破《彌陀經》,《彌陀經》破《金剛經》,兩個都破掉了,你得不到,一樣都得不到。你如果學一樣,或者學《金剛經》,或者是學《彌陀經》,學一樣,正中正。今天有幾個人願意從一部經上去下手?沒有人,邪心熾盛。

  佛教我們修行,沒有別的,只有一個原則,戒定慧。戒是什麼?守法、守規矩,老師教你一門深入,你就老老實實一門深入,這叫戒。一門就是定。真正定下來了,定心起作用就是慧。戒定慧三學成就了,再廣學多聞。因為什麼?那是提升一級,第二個階段,第二個階段是慧,講三慧。第一個階段是三學,戒定慧是三學,三學得到了,從戒定慧,那個慧生起作用,聞慧、思慧、修慧,都是戒定慧的慧。你戒定慧的慧沒有拿到,你哪裡有聞思修?不可能有,不能有三慧。所以三慧是第二個階段,這是我們今天學佛的同修很多很多,學了幾十年什麼也沒得到,依然是悠悠凡夫。自己反省沒什麼進步,沒有得到什麼真正的受用,原因在哪裡?說好聽一點,正中邪,不是純正的。這一點,同修們要想真正在這一生當中,得到佛法的成就、佛法真實利益,要注意。甚至於是同類的經都不宜多,那不同類的就更不必說了。淨土五經,這五種是同類的,都是求西方淨土的,尚且不宜多學,何況不同類的其他宗派的經典,那怎麼行,不同類就破,就叫相剋。同類可以相生,不同類是相剋,剋掉了,這要注意的。

  所以任何一部經都是正法,一部經專攻,這正中之正,這才能成功。我們在《華嚴》上看到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他們全部都是走的專攻的路子,一個人專門學一個法門。不是一個人學很多法門,一個人學一個法門,所以個個都有成就。善財童子去參學,這是增長智慧、增長定功,每個法門都去參觀參觀、訪問訪問,知道他們在搞些什麼,這是開智慧。參訪之後,如如不動,還是老實念佛,那個境界沒有擾亂自己的功夫。不亂,就是增長一心不亂。這個一心不亂增長了,智慧增長了,有這種能力才可以博學多聞,法門無量誓願學。學了有什麼好處?增長定力、增長智慧。你一接觸心就動搖了,那就完了,就破掉了,把自己定慧都破掉了。學了之後,確確實實對於自己主修這個法門毫不干擾,這行,這是增長定慧。參學,要有這個本事才能參學。聽別人講幾句,心就動了,這個也想學,那個也很想學,完了,全部破乾淨了,所以學到老一無所得,這個要注意。

  【此上十類。一一各遍法界。而前九正是遮那說法之處也。】

  遮那是毘盧遮那,法身如來。法身是本體、是真性。說法是自自然然的,法爾如是。再看第三科:

  【三依主者。問。說此經佛為真。為應。為一。為多。】

  這要問,說經的這個佛是哪一尊佛?是真佛還是應化身佛?應身、化身不是真佛,是他的變化化身去了。報身、法身是真佛,報身佛是真佛。是報身佛說的,還是應化身佛說的?是一佛說的,還是多佛說的?提出這麼一個問題。下面:

  【答。通則圓融十身。不分而遍。】

  『遍』是普遍,真佛也說,是應佛也說,化佛也說,一佛也說,多佛也說,無佛不說,這是普遍。

  【若別。則有二種十身。十重無礙。】

  『別』是給你詳細來介紹,總是總說,說出一個綱領,這是詳細給你介紹。一般經論裡面,佛只是把佛身歸納為三大類,法身、報身、應身,《華嚴經》裡面講得特別詳細,不但給我們講十種身,還講『二種十身』,那就變成二十身。諸位要曉得,二十身就是一身,從一身分出十身、分出二十身。我們看這個經文就曉得了。

  【言二種十身者。一唯約佛身自有十身。】

  如果單單就佛的身來講,佛具足『十身』。這個十身歸納起來,實在講,就是法報應三身,十身是把法報應展開來講的。法身只有一個,他是理;報身是智慧之身,那智身就可以分了,分許多不同的智慧;應身那更不必說,那就分得更多了。這個地方把他分為十大類:

  【一菩提身。】

  這諸位容易懂了,菩提是覺,『菩提身』就是我們的覺性。我們問一問,哪一個人沒有覺身?你們哪一位沒有菩提身?個個都有。雖有,你很快就迷了。我們眼睛見外面的色相,第一眼見是覺性見,見性見。諸位要讀《楞嚴》你就明瞭了,第一個見是見性。可是第二念的時候,那見性就沒有了,就變成眼識,變成意識。第一個見的時候,毫無分別執著,沒有分別,就是沒有第六識,第六識不起作用;沒有執著,第七識沒有作用;沒有印象,第八識不起作用,這個時候這個見是見性見。見性,性就是菩提,這是菩提身。第二個念頭就分別了,分別就落到意識裡頭去,執著落到第七識去了,落印象,落到阿賴耶識去了。所以第二念就變了,就迷了。如果始終保持第一念,永遠不變,你就成佛了。可惜的第二念就變了,變得太快了,馬上就掉到凡夫乘去。眼見色如此,耳聞聲也如此,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最初接觸是菩提身。我們統統都有,就是保不住,所以變質了,菩提身變質了,變成凡夫身,這很可惜。那佛一切教法,無非教我們恢復菩提身而已。這是禪家所講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是真正的本來面目。

  【二願身。】

  『願身』,最普通的代表就是四弘誓願,度眾生的大願。為什麼要度眾生?因為眾生就是自己,度眾生才是真正度自己;不度眾生,決定度不了自己。你不度眾生,決定不會有成就,為什麼?你的心量很窄小,我執很重,我執破不掉,我執不能打破,就沒辦法超越三界,所以一定要把心量拓開,廣度一切眾生。要把佛教的這個,佛給我們的教訓,要真正變成生活。生活就是佛法,佛法就是生活,這才行。佛法是什麼?佛法就是四弘,就是三學、六度。我們從早到晚,處事待人接物,有沒有去做?我們有沒有真正一個願望去幫助一切眾生?幫助他離苦得樂,不容易。怎麼做法?你要曉得眾生為什麼會苦?迷了他就苦。佛菩薩他為什麼會樂?悟了就樂。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了,你對別人就幫得上忙了,從哪裡幫?幫他破迷開悟,要從這個地方幫。不是他沒得吃了,你送一點東西吃;沒得穿了,你送一點穿的給他,那他痛苦更多。為什麼?他一生要依賴你,要看你的顏色過日子,這多痛苦。你要幫助他頂天立地,不依靠任何人,他就樂了。所以要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是第一功德。我們今天講生命的價值意義,這是真實的價值,真實的意義,幫助別人破迷開悟,這是佛法的教學。

  所以你看看世出世間,全世界對於佛陀、對於孔子沒有不尊敬的。這兩個人當年在世,壽命都不很長,釋迦牟尼佛活了八十歲,孔老夫子七十幾歲就歸天了,壽命都不很長。他們一生做些什麼事情,叫千年萬世的後人對他們這麼尊敬?教學,幫助別人破迷開悟。他做的是這個事情,這是真實功德。世間有形的最好事,做到帝王,行仁政,以十善法來教化眾生,布施這一個國家的眾生,叫他們都得到幸福美滿,沒有破迷開悟的功德大。所以佛教的事業是什麼?教化眾生,續佛慧命,弘法利生,這是佛菩薩的事業,除此之外都不是。釋迦牟尼佛,我們稱他作本師,他是什麼身分?老師的身分。孔老夫子,至聖先師,這都是老師的身分。老師當年在世很清苦,過的日子不富裕,能夠叫千年萬世一切人永遠紀念他,永遠的仰慕他,教學,這是我們要知道的。

  那要真正把教學的工作做好,先要求學。求學從哪裡做起?先要修養品德,德行第一。沒有學問沒有品德不足以為人師。所以要先斷煩惱,斷煩惱是品德的修養,然後再學法門。四弘誓願裡面先斷煩惱,再學法門,然後才能成佛道。這個次第不是擺得清清楚楚的嗎?你能夠依照這個次第去修學,這就叫持戒,老師的教誡,你能夠守住,你能夠聽話,老師是這麼教給我們的。不能聽老師的教誨,那叫持什麼戒?那不叫持戒。所以過去學佛的同修,無論在家、出家,只要是學佛,一定要找一個老師,師承。這個老師是什麼?指導我修學的。跟一個老師學,不能跟兩個老師。兩個老師,一定是兩個教學的方式,那你就學不成了。所以我們中國古時候的教學跟現在不一樣,古時候教學都是一個老師,不像現在學校很多老師。從前私塾就一個老師,帶十幾二十個學生,所接受是一家之言。他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他心容易得定,容易開智慧,他走的是這個路子。現在我們學校辦得不錯,學生也多,老師也多,所學的是技術,沒有定、沒有慧,定慧沒有了。學了一點技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知道,不知道什麼叫父子關係,不知道什麼叫兄弟關係,不知道什麼叫朋友關係,五倫的關係不知道,瓦解了,所以天下大亂。

  到今天這個樣子,利弊得失完全顯露無遺,我們看清楚了。不要看遠,看看前清,前清那些讀書人,十幾二十歲做地方官員,考中了舉人,考中了進士。有很多不滿二十歲,弱冠,十八、九歲就考中了。國家分配到地方做知縣、知府,都做得不錯,有聲有色,十幾二十歲的小孩。我們稍稍留意就曉得,那個時候的教育不壞。為什麼我們今天不能?這個原因在哪裡?為什麼我們今天社會這樣子亂?亂就是迷,迷得太深了,自以為是,沒有邪正的標準,沒有是非的標準,沒有善惡的標準。這還得了?這個不得了。所以現代這個教學方法,把中國固有的幾千年的傳統破壞掉了。你要問什麼時候我們中國這個國家才能恢復正常的秩序?老百姓才能過安定的生活?說實在的話,要不恢復傳統固有的文化,我們想社會安定,人民幸福,幾乎是不可能。

  所以凡事你要找它的根本原因,你才知道前因後果,才曉得將來的發展。這個發展是有利還是有害?學佛,今天也迷失了方向,好心學佛,得不到你所期望的結果,這真正可惜。那黑板上寫個好人好事,把那第二個好字旁邊圈一下,圈一下是什麼?好人好事,多事,好事就是多事。這就是是非邪正、善惡利害沒有能認識清楚。做事情想顛倒了,看顛倒了,做顛倒了,是個好心,造了一身的罪業,他不是壞心,是個好心的。好心為什麼事情做壞了,造一身罪業?愚痴,這愚痴。看錯了,想錯了,這才做錯了,不是有心的,這是一定要注意到。所以有願不能有心,要順其自然,這樣就好。一切都順其自然,我們自己的心永遠是定的。我們的生活,永遠是在佛法的軌道上。我們聽佛的教訓,自己培養自己的性德。

  我們中國古大德對於一個出家人的標準,他們理想當中的標準是內修五德,外學六和,這是僧的標準。五德,就是取孔夫子的,《論語》裡面弟子讚歎夫子,有人問老夫子(孔夫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學生對夫子的看法,夫子溫良恭儉讓,這是學生們對夫子的批評。溫厚,孔老夫子溫和、厚道、溫厚、善良。恭慎,不管做什麼事情,恭敬小心謹慎,恭慎。節儉,生活一點不浪費,節儉。忍讓,我們自己要修、要學。對人,與人在一塊共處,學佛的教訓,六和,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他的真正的基礎是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見和同解,不是叫我的意見好,你們都要跟我的,不是。每一個人都把成見捨棄掉,見解就相同了。誰也不要跟著誰走,這才叫平等。每一個人把自己的想法、看法統統都捨掉,都以清淨心來相處,這個見解就相同了。你一個主張,他一個主張,彼此不服氣,天天打架,怎麼能和得了?戒和同修就是守法。大家在一起,一塊相處,家有家規,國有國法,人人都能守法,就相安無事了。

  所以六和敬,是佛教給我們基本處事待人接物的戒律。能把一切妄想執著捨掉,能夠守法,這個人在生活當中,心是定的,心是清淨的。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所以他生活在戒定慧裡面,處事待人接物也在戒定慧裡面,這佛法就用到生活上來了,那不是學術。戒定慧就是日常生活,從早到晚,處事待人接物,生活在哪?生活在戒定慧裡,生活在六和敬裡,生活在菩薩六波羅蜜裡面,他怎麼不自在?怎麼不快樂?怎麼不幸福?這樣你才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受用,真正的利益,真正是離苦得樂。不能把佛法應用在生活上,什麼都談不上。

  【三化身。】

  『化身』是變化身,眾生喜歡用什麼身分去度他,佛菩薩就能現什麼樣的身分,隨類化身。

  【四力持身。五莊嚴身。六威勢身。】

  這三身都是從福德變現出來的,底下有:

  【七意生身。八福德身。】

  佛福慧二足,智慧圓滿、福德圓滿,像前面菩提身、願身、化身,這是佛的智慧顯露出來的,從智慧裡面生的。『力持、莊嚴、威勢、意生』,是從福德裡面分出來的。

  【九法身。十智身。】

  這個『智』是權智,是權智,也就是我們講的善巧方便的智慧。普度眾生要用權智,這是就佛身上來說的十種身。第二種是:

  【二融三世間總有十身。】

  『融三世』是講佛的智慧福德,展現在有情世間跟無情世間所起的大用,也可以把它說為十身。

  【一眾生身。】

  佛以一切眾生為自己,自他不二,所以度眾生就是度自己,慈憫眾生就是慈悲自己,自他不二。就好像我們作夢,夢中有很多人物,夢中有自己,也有很多別人,那別人從哪裡來的?還不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夢中自己跟別人,同是自己一個心變現的。心外無夢,夢外無心,原來夢中所有一切都是自己,哪一個不是自己?全是自己。這是有情眾生身,這指六道的。

  【二國土身。】

  『國土身』是依報,山河大地。像你夢中的境界,夢中有虛空、有山河大地,全是你自性變現的。

  【三業報身。】

  『業報身』是指六道凡夫身。

  【四聲聞身。五緣覺身。】

  這兩類是小乘聖者身。

  【六菩薩身,】

  是大乘身。

  【七如來身。】

  這是示現佛身。這些都是講智慧淺深、層次不同,煩惱斷除多寡不同而分的。把這有情眾生分這麼多的品類,分這麼多品。

  【八法身。】

  『法身』是本體。

  【九智身。十虛空身。】

  虛空也是自性變現出來的,也不是真的,好像你作夢,夢中有虛空,夢中不可能沒有虛空。那給你說真的是什麼?真如本性,這是真的,它是能變,其他連虛空都包括在內,所有一切萬事萬法,都是心性所變的。在這兩種十種身裡頭,能變的是法身,其他的都是所變的。

  【是為二十種身。】

  這是簡單跟諸位介紹出來,《華嚴經》把這個身說得這麼多,說得這麼的詳細,你曉得它怎麼個說法。下面講:

  【十無礙者。】

  前面跟大家透露過了,因為所有的身土都不是真的,所以沒有障礙。如果是真的就有障礙了,不是真的。只要你不執著就沒有障礙。你分別,還沒有障礙,執著就有障礙。分別,不執著,沒有障礙。如果連分別心都沒有,那就是事事無礙。有分別,沒有執著,理事無礙。分別心都沒有了,事事無礙。我們看這十種無礙,他怎麼說法?

  【一用周無礙。】

  『用』是作用,『周』是周遍,沒有障礙。什麼作用?我們眼見,眼見是作用,有沒有障礙?沒有障礙。盡虛空遍法界,你都見得到,過去你見到,現在你見到,未來你也見到。那我們現在說,這不可能,我們隔個牆壁那就見不到,它就有障礙了。為什麼有障礙?你有分別、有執著。《金剛經》上說「如來五眼圓明」,如來有肉眼、有天眼、有慧眼、有法眼、有佛眼,無障礙。我們為什麼有障礙?佛在「出現品」裡面講清楚,他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德就是能力,德能。一切眾生跟如來能力沒有兩樣,如來的見,見到虛空法界、過去未來,我們也是這樣的。現在為什麼不能?「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不是你沒有,你有妄想、你有執著,所以你的能力失掉了。

  佛教給我們什麼?教給你把妄想執著去掉,你的能力就恢復了。而且這個能力的恢復,你妄想執著去一分,你的能力就恢復一分,去兩分就恢復兩分。那你就曉得,我們最大的傷害是什麼?是妄想執著,是這個東西。佛沒有東西教給我們,就是把這個事實告訴我們。八萬四千法門,善巧方便,幫助我們把妄想執著去掉,念佛是其中最巧妙的一個法門。凡夫不可能沒有妄想,沒有妄想就成佛了,那妄念斷都斷不掉,一天到晚胡思亂想。這念佛法門教給你,你那個妄想一起來,馬上就換成阿彌陀佛,用這一個佛號代替你所有的妄想。你那個妄想不管是好的、是壞的,是善的、是惡的,都不要緊,統統是妄想,你都用這一句佛號取而代之,代久了,那妄想自然就少了。妄想少了,你的智慧就開了,你看東西就不一樣了,逐漸恢復到自己的本能。

  所以在一切修行方法當中,念佛這個方法是最善巧的,最簡單、最容易、最有效果。所以會念與不會念,就是會念的人把妄想分別執著念掉了,用這個佛號來對付這三個東西。不會念的,他不懂,一面念佛一面還在打妄想,那就沒有用了。那就古人講的,你喊破喉嚨也枉然。藥下去,治不了病,他沒有對治,所以會念的,是拿這句佛號換自己所有的妄念,這叫會念。所以確實是無礙,眼見無礙,耳聞無礙,乃至於舌嘗也是無礙,意志也是無礙。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的心念都知道。

  諸位念念《無量壽經》就曉得了,《無量壽經》講的,無量壽,阿彌陀佛的世界,他那邊的人,即使是下下品往生的,也得到佛威神的加持,他們的神通道力幾乎跟佛差不多,所以十方世界眾生起心動念,他們都知道,哪有不曉得的事情。這就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很快的就恢復到本能,《華嚴經》上講的,二十種身、十種無礙統統都恢復了,這是本來有的,不是從外面得的。佛在大經上常講,「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佛法裡,你將來所得到,統統是你自己本來有的,除了本有的之外,你一樣也得不到。所以《心經》到最後的結論,「無智亦無得」,那是真的,你所得的,全是你自己的本能。華藏世界是我們自己本能有的,本有的;西方極樂世界,也是自性裡頭本來有的。六祖講,「何期自性,本來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心外確實無有一法可得。這個要知道,確確實實是:

  【一用周無礙。】

  我們學佛唯一的一個希望,恢復自己的本性,沒有其他的指望。要有其他的指望,錯了,你又在打妄想。打妄想,永遠是搞三途六道,就搞這個東西,那個虧就吃大了。

  【二相遍無礙。】

  『相』是形相,也是遍滿虛空,一切時、一切處。這些地方真的是要讀《楞嚴》,不讀《楞嚴》,很難體會。《楞嚴經》給我們講,「當處出生,當處滅盡」,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為什麼?因為他遍。我這裡拜佛,佛在這裡現個相給我看。佛有沒有來?沒有來。佛有沒有去?沒有去。你找他生滅來去都不可得。他為什麼?他遍。遍是理,事上隱現。有緣,他就現了,沒有緣不現。只有隱現不同而已,決定沒有來去,決定沒有生滅。有緣就現,沒有緣就隱了,所以相是無礙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佛菩薩隱現是隨心應量的,你看他多自在。

  【三寂用無礙。】

  所以有人常常講,我這個心很清淨,可是一辦事就亂掉了。確實是有這種現象,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是你的功夫不夠。說穿了,你沒有功夫,你這個事實真相沒搞清楚。佛菩薩一天忙到晚,心是定的,從來沒動過。身在那裡動,心不動,『寂用無礙』。他為什麼在一切境界相裡頭會不動心?因為他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要把這些相當真,那有什麼法子?當真,才有妨礙,知道它不是真的,哪來的妨礙?沒有妨礙,「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為法包括心法、心所法、色法,這就把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都包括在其中了。你曉得這個東西是夢幻泡影,你在一切作用裡頭心常淨的,為什麼?不染。假的,什麼也得不到,什麼也不會失掉,沒有得失,心才常淨,清淨心是最快樂的。所以我們在境界裡面,會起心動念,就是對這個環境錯認了,不知道境界的真相。諸法實相,你不曉得諸法的真實相,才會產生障礙。有礙就有痛苦,有礙就造業,就有果報。

  【四依起無礙。】

  『依』是緣,起是現起。依緣現這個相,是自在的,是無障礙的。像《普門品》裡面所講,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三十二應,實在講是無量無邊的應身,把它分為三十二大類。每一類裡頭都無量無邊,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佛菩薩馬上就現起這個事相。

  【五真應無礙。】

  『真』是講真性,『應』是應身,應化身,這個實在講就是理事無礙,真是理,應是事。

  【六分圓無礙。】

  『分』是部分,『圓』是圓滿的。好像月亮,十五的月亮是圓的,初三、初四的月亮是缺的,是一部分的,不相妨礙。十種無礙,你統統都搞清楚了,你對這個世界形形色色,不管是邪也好、正也好,善也好、惡也好,順也好、逆也好,你心平靜了,為什麼?一切無障礙。有分別執著是樣樣都有障礙,說老實話,佛菩薩在你面前也有障礙。這個搞清楚了,就事事無礙了,真的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七因果無礙。】

  因就是果,果就是因。譬如說,我們用瓜跟種子,種子是因,瓜是果。長成瓜的時候,瓜是因,裡面的種子又是果,你說到底哪個是因,哪個是果?都是因,都是果,『因果無礙』。

  【八依正無礙。】

  『依』是環境,我們生活的環境,『正』是我們的身體。我們本人跟我們生活環境無礙。為什麼會無礙?我想這一點很多人要問,我現在這個生活跟環境就是有障礙。所有障礙都是你把什麼?把這個身當作真的,環境也是真的,那就有障礙了。假如你真正明瞭,我這個身體假相,環境也是假相,假入假就沒有障礙。「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心經》裡面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哪來的障礙?沒有障礙了。這不是我們在打妄想想像的,這是事實,無障礙的是事實,有障礙的是虛妄。無障礙是真實,有障礙是假的。所以現在大家把假的當作是真的,真的不知道。諸法實相不知道,把這個虛妄相當真,虧都吃在這裡。所以菩薩看眾生,這可憐。如果你真的有障礙,那不可憐;沒有障礙,在那裡做障礙,這叫可憐。譬如這裡沒有牆擋住,走這裡,這裡有個牆擋住了,你說這個人可憐不可憐?這叫真正可憐。所以佛在經上講我們「可憐憫者」,佛是一個什麼意思來說這句話,那你要了解,你就會有感受了,那很有味道,確實是無障礙。

  【九潛入無礙。】

  一切諸法,不管是理,不管是事,都是深廣無比。我們前面看到,理深廣,那不必說了,事都是如此。事什麼?你說時,時間重重無礙。處,我們講一個時間、一個空間,空間也是重重無盡,就好像作夢一樣,夢中還有夢,夢中還有夢,重重無盡。你就曉得,無論是時空,無論是事理,都是廣大不可思議的。能不能盡?能盡。為什麼?總是自己的心性,所以只要見性,『潛入無礙』,深入。

  【十圓通無礙。】

  『圓』是圓融,『通』是通達。像前面講的十大類的無礙,這一句總收了,圓融通達,一切無礙。底下面總結:

  【即三身十身。】

  常說的講三身,《華嚴經》上講十身。

  【同一無礙法界身雲。】

  《華嚴經》常常用雲來比喻,雲是什麼?非有非無,我們在那裡看的雲有,可是我們坐飛機飛到上面又沒有了。所有一切境界、色相就跟雲一樣,你不要執著它真的是有,你也不能說它是無。你說它無,它真的有;你說它有,沒有現相。你飛到那個地方去,你也抓不到、摸不著。所以所有境界相就是這個樣子的,這也就是像夢幻泡影,不能說它有,不能說它無。

  【以此身雲遍前時處常說華嚴。】

  這是講依主,什麼身說,你就明瞭了。《華嚴經》上的確給我們講的是諸法真實的境界,不管修學哪個法門,最後都要入這個境界。所以《華嚴經》是所有一切法門的歸宿。可是《華嚴》到末後再歸淨土,那是更深的一個層次。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