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一二五集)  1992/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125

  請掀開經本,三百二十八面第一行,從末後這句看起:

  【十業大。窮三際時。常將此法。利含識故。】

  這個在經題,《大方廣佛華嚴經》,這是一個「大」字。清涼大師將這個字給我們說出了十個意思。前一次我們將前面九個意思都介紹了,今天我們看最後一個,業,『業大』。業是事業。我們一般同修都能夠體會到,因為每個人生在這個社會都有事業,事業大小各個人都不一定。什麼事業能叫諸佛如來都讚歎為大事業?這個大事業大到什麼程度?為什麼稱它為大?它必定是利益大,能夠利益一切眾生,這個事業才叫做大事業。

  佛的事業是教化盡虛空遍法界的眾生,像前面所講的「境大」一樣,境是境界,他教化的對象,是以無盡的眾生為教化的對象。佛菩薩教化眾生,諸位一定知道,是平等的教法,這個教學當中,決定沒有差等的。佛雖然平等,我們眾生接受佛教化的程度確實不平等。為什麼不平等?是因為我們的程度不相同,在佛法裡面講,眾生的根性不同。小乘根性的眾生遇到佛,佛就給他教小乘法;大乘根性的眾生遇到佛,佛就給他說大乘法;一乘圓教眾生遇到佛,佛就給他講成佛的方法。可見得,不是佛說法不平等,是大眾需要不一樣。因此無論是大根性、小根性,遇到佛之後,一定能滿自己的願望。這願望有大小不一樣,有人小願望,小到什麼程度?我這一生能夠過得很平安,過得很幸福,過得很快樂,家庭很美滿,這在佛法叫小願望,小得不能再小。佛會教你,你一定會滿足。那比這個更高一點?人間不好,苦難太多,天上好,天上福報大,壽命也長,想生天。那更有一等覺悟人,知道生天也不行,天還是要受六道輪迴,縱然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壽命八萬大劫,八萬大劫還是有限度的,那八萬大劫到了怎麼辦?到了還是要墮落輪迴,這個不好。

  如何能超越六道輪迴?這就是更聰明的人了,超越六道輪迴。小乘的聖者,辟支佛、阿羅漢都超越了;雖超越,沒見性,沒有見性就沒有得到真正的大自在。所以有一等大心量的人,他就是超越輪迴也不滿意,一定要明心見性。見性,有偏圓之不同。偏是見局部的,不圓滿,菩薩所見的;圓滿的是佛果地上所見。所以眾生從根性上來說,有種種不同的差別,佛為一切眾生說法,一樣的道理,也隨著眾生的心量,為一切眾生說種種不同之法,令一切眾生都能夠得到自己願望當中的目的,那這是佛說法的一個原則,所以叫應機而說。假如佛是只止於這個原則,那佛的慈悲就不圓滿了。佛說法的方式,我們常講善巧方便,那就有限度的,佛依然不是我們最佩服的;實際上,佛的智慧德能真正不可思議。現前能夠滿足我們現在的願望,同時又能夠時時刻刻幫助我們把心量拓開,把願望不斷向上提升,所以佛的智慧善巧確實是究竟圓滿。

  在一切經典法門之中,有沒有真實特殊的法門,能教大小根性的人得平等的利益?如果沒有,佛果德也就有欠缺,就不圓滿。確實是有,像哪一類經?像《華嚴經》就是這一類。《華嚴經》完全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不但不是我們凡夫境界,天人、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不但想像不到,不屬於他們的境界。這不屬他們境界,我們今天是凡夫,煩惱習氣一分也沒斷,今天我們也讀《華嚴》,讀得也津津有味,這是什麼原因?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常常提醒諸位同修,這是諸佛如來本願威神的加持,使我們大心凡夫,我們是凡夫,我們心不小,為什麼?我們都想往生,都想成佛,這個心不小,叫大心凡夫。對於法身大士的法門,也可以旁聽旁聽,我們在旁聽。如果緣成熟了,從旁聽就契入了,那是緣成熟的;緣沒成熟,旁聽薰習的功德也不可思議,常常聽,時時聽,聽久了,不知不覺就薰習成為真實的大心凡夫的種性。尤其是這個法門到最後,普賢菩薩教我們,學習十大願王念佛求生淨土,這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個法門開出來,那就真實叫一切眾生都得到佛法最殊勝、最圓滿的利益。

  所以佛菩薩在盡虛空遍法界,從事於教化眾生的事業,『常將此法』,這個此法是指導歸極樂這個法門,這個方法。『利含識故』,這個含識就是指九法界的有情眾生,這個事業才真大。諸佛如來,這樣偉大的事業,讚歎不盡,真正不可思議。我們大家與佛有緣,有非常殊勝的因緣,這個話怎麼說?我們也參與這一個偉大的事業,這就是與諸佛如來同心同願同行。確實我們參與了,從什麼地方看?在這個講堂裡面,你能夠到這裡來聽一次經,這就是參與。我們今天將這個最殊勝的法寶印送到全世界,你在這裡出了一塊錢,參與了,這是小的參與。我們這裡講業!這個業大,這是大業。

  大業,在我們現在這個身分上如何能夠做到,像經典上所講的圓滿大業?做得到,不是做不到。我們盡心盡力的參與就做到了。所以佛法裡面圓滿功德,是九界眾生人人可以做到的。佛在盡虛空遍法界弘法利生,那他的能力,他的能力全部貢獻出來了。他有那麼大的智慧德能,圓滿都貢獻出來了。我今天智慧少,能力有限,但是我的智慧能力也完全奉獻出來,他是百分之百的做到,我也是百分之百的做到,這兩個人沒有差等。他那個大業跟我那個大業是平等的。諸位要明瞭這個事實,才知道任何一個人都能夠修圓滿功德。這個圓滿的程度跟諸佛如來果地上無二無別。

  事實真相明白了,這個問題要真做,不做沒用處。從什麼地方下手?最近我遇到了幾位同修,他們都是從事於經商的,來告訴我,現在的商場比戰場還厲害。不容易,相當不容易。而在商場裡面迷失自性非常容易,為什麼?一切向錢看。錢是什麼東西?財。財是什麼東西?五欲裡頭第一個,財色名食睡,向這個看。這個東西不是好東西,佛給我們說,這是地獄五條根。那向這個看,換句話說,他的目標就是在地獄,這不是好事情。學佛從事於商業,大家都往這條路上走,自己也在這個路上奔波。那你不學佛、不信佛,那就不說了;你要是真的信佛、想學佛,那你就一定要提高警覺。

  學佛的人不是不能經商,學佛的人經商的很多,我們這部經的前面,前面是五十三參,五十三參裡面就有不少菩薩是經商的,你看看他們那些榜樣,他們怎麼個經商法?經商是手段,弘法是事業。商人經商,他弘法利生,他在那裡行菩薩道,菩薩商人。他那個公司行號就是他的道場,他的一些員工是他的同參道友,自利利他,自行化他,他所有這些顧客就是他弘法的對象。我們一般人不知道這些。所以道場不一定蓋成寺廟是道場,公司行號一樣是道場。出家人是和尚,那個公司裡頭董事長、老闆也是和尚,沒有兩樣,那就叫大業。那個事業真大,利益一切眾生,做一個典型,做一個榜樣給大家看,在這個行業裡面做一個典範。

  經商,重視的是利潤,菩薩商人重不重視利潤?重視,但是分享這個利潤就不一樣。世間人這個利潤是自己獨享,縱然員工要享受一部分,那是少部分。菩薩商人,這個利潤是共享,這就不一樣。不是跟自己員工一同共享,是跟所有一切眾生共享,跟社會共享,跟這個世界大眾來共享,這個了不起。那我們要問,這個商人發不發財?這個商人一定發大財。這財怎麼發的?布施多。諸位曉得,這個發財的原因是財布施。他能夠把財布施給他的員工,布施給社會,布施給一切眾生,這個因大,所以他的果就大。

  因清淨,果報也清淨。果報清淨什麼?賺大錢,不傷腦筋,沒有那麼多繁雜的事情,清淨自在,這財源就來了,這才叫真正福報,叫清淨福報。要苦苦的去想,怎麼樣去操心、去操勞,這個賺錢出來賺得好辛苦,那不是真正的福報。真實的福報,賺錢賺得非常快樂,一點不操心,這就看你怎麼個種因法。佛菩薩教給我們,要種大因,得大的果報,這才是大事業。在一切布施裡面,最殊勝、最圓滿的無過於布施大乘佛法。大乘佛法裡面,又無過於究竟了義的佛法。什麼叫究竟了義?眾生得到這個法門,這一生必定成佛,必定了生死出三界,這個法就叫究竟了義的佛法。

  今天我們明白了,除了淨土三經之外,《普賢行願品》這一卷是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的,這是淨土五經。這五種都是屬於究竟了義的佛法,我們布施這些。印經是一種方法,送講經、誦經的錄音帶、錄影帶也是一種方法。隨著科技的發達,這個方法手段愈來愈多,愈來愈巧妙。會用心的人,我相信都能夠想得到,幫助諸佛菩薩把這個一乘了義當生成佛的法門,普遍的介紹給大眾,推薦給大眾,這是大業,這是我們現前確實能做得跟諸佛如來一樣的圓滿。

  【故上七字皆名為大。】

  這上面七個字,就是經題上所說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我們再看底下這段,第二個字,在三百三十二面第五行。這個註解,諸位同修自己可以去看。

  【二釋方字十義者。】

  這個經題七個字,每個字都有十個意思。清涼大師跟我們解釋,有些字解釋得很詳細,有些字他很省略。省略,並不是它意思少,它意思一樣的豐富。為什麼可以省?前後你能夠想像得到,就不必多說,是省略在這個地方。這個方有十個意思。

  【方者。法也。】

  『方』是方法,方法門徑。

  【即上十大當體軌持即十法故。】

  這句的意思,怕初學的同修看到這個文不容易體會到它的含義,我們簡單介紹一下。前面這個「大」字講了十條,這十條,我們必須要將它的大意、綱目要記住。他講的哪十條?第一個是講的體,第二個講的相,第三個講的用,這個文字在三百二十七面,諸位翻開來看看,這十樁事情。前面三個是體相用配大方廣,大是講的體,方是講的相,廣是講的用,佛是講的果,華是講的因,嚴是講的智,這是經題上七個字。綜合經題的大意,裡面有教、有義、有境、有業,這樣合起來就是十個意思。十個意思說出來,說明白了,我們也聽清楚了,假如我們做不到,那還是等於零,還是要落空。我們要做到,那就用什麼方法來做?十個意思,當然就十種不同的方法,所以這個方也就有十義,就有十種。就是前面講的這個十條,『十大』。

  『當體軌持』,軌就是法則,用什麼方法能夠達到?軌是像火車軌道一樣,一定要有個軌道,你才能夠達到目標。持是保持,你一定有方法,而這個方法,你要能夠保持不斷去努力、去修學,你才能夠達到。那這個方法,大師就省略掉了,只提出這一個綱領,我們從這句話裡面明瞭,方確實有十個意思。如果一個意思、一個意思解釋,那又要很長的時間。雖然這裡沒有解釋,在經文統統裡都有,都會講到。

  我們再看後面廣,廣這十個意思又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不過在此地,我跟諸位做一個簡單的補充。為什麼?清涼、宗密都是唐朝時候人,這個文章是唐人寫的。在那個時代,他這樣寫法、這樣說法,讀誦的人很容易理解,也能夠受持。可是時代過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以後的今人,跟那個時候的人,所接受的教育不相同。這個教育是包含多方面的,不是單純我們今天講的學校教育,包括了文化、意識形態、生活方式,今天跟過去完全不相同,所以這個方法,古今確實不一樣。古老的這個方法,在中國用了幾千年,確實都收到了效果。但是古老的方法到民國廢棄了,大概在民國二十五年,古老的方法還常常見得到,處處都見得到。民國二十五年以後,逐漸逐漸就沒有了。大概到民國三十五年以後,這真的就斷絕了,就沒有了。

  古老教學法裡面,佛法跟世間法的思想觀念很接近,就是一般所講的師承,非常重視師承。師承裡面最簡單、最扼要的就是跟一個老師學,決定不許可跟兩個老師學,這個不許可的。你跟過兩個老師、三個老師,遇到真正的高人,他決定不會接受你的。為什麼不會接受?你的思想已經亂了,我們俗話講「先入為主」。老師教你這個,你馬上會反駁,從前那個老師怎麼說的,那個老師又怎麼說的,老師沒有這麼多心情來跟你辯論,他怎麼辦?他不教。對你很客氣、很恭維,不教了。老師要教的學生是,你從來沒學過,這個老師就會認真的來教導你,他對你要負絕對的責任。那我們要問了,要懷疑了,這老師是真的好老師嗎?那萬一把我教錯了怎麼辦?我跟諸位同修來說,啟蒙的老師所教導的,大致上都不差,都不會差錯。為什麼不會差錯?凡是差錯,都是給你講東西才差錯,講錯了,想錯了,看錯了,說錯了,做錯了。那個啟蒙的老師教你什麼?教你不講、不說、不想,這怎麼會錯?這個不會錯。

  譬如小學,這七歲上小學,小學大概有六、七年,小學教什麼東西?教你背書,那怎麼會錯?給你講解會有錯誤,天天教你看到,只一個責任,你字沒有念錯,句子沒有念錯,這就行了。天天教你讀,天天教你背,一天看到你念一百遍、念二百遍,每天就做這個。所以在五、六年當中,把所有重要的典籍統統都背熟了,背得滾瓜爛熟。這哪裡會錯?這出不了錯的,這是一門重要的功課。另一門重要的功課,是學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教什麼?教灑掃應對,所以在學校,學生要侍候老師,要替老師服勞役,要侍候老師,這就是教育。你在學校裡會侍候老師,你將來回家就會侍候父母。你在學校裡面能夠跟同學相處,同學年齡大的就是兄長,年齡小的就是小弟,你回家去之後,你就會敬事兄長,會愛護弟妹,生活教育。

  從前中國小學教育是教這個,是道德的教育,就是做人基本的教育,這在小學完成。這個教你什麼?就是告訴你人與人的關係,父子的關係,兄弟的關係,朋友的關係,都在這個時候培養。知識只教你讀,不給你講解,這在佛法裡頭也是如此。這種教學法什麼?讀誦是修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大般若經》上講得很好,「般若無知」,這個根本智就是無知。小學裡面,你不能有知,你有知,那個知是錯誤的,不能有知,學什麼?學無知。真正到無知之後,這個智慧一開,就無所不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我們現在求學顛倒了,一開頭就什麼都知道,到最後什麼都不知道,搞得天下大亂。為什麼會亂?無知才亂,真知哪裡會亂!這是現在這個教育跟古時候完全一百八十度的顛倒。我們要想把它扭轉過來,那不是容易事情,這今天幾乎做不到。但是過去的事情,我們不能不知道。我們不能扭轉大局,我們自己修學做參考是非常可貴的。

  世法重視師承,出世法也重視師承。所以諸位要曉得,年齡雖然小,他也胡思亂想。每天教他讀書,教他背書,背書什麼?他就不胡思亂想了。他一打妄想,他就背錯了。他能夠念一個鐘點的書,就是佛法講修一個小時的定。什麼叫定?把妄想止住了就是定。所以禪宗用參究的方法修定,淨土宗用念佛的方法修定,教下用讀誦的方法修定。讀經是修定,但是讀經想裡面的意思,那就不是修定,那戒定慧三學都破壞了。讀經的時候,從頭念到尾,不可以想,就是一個字、一個字老老實實念下去,這樣一部經念下來,戒定慧三學統統都修了,所以那是修心的方法。

  我們常講修心養性,中國從前教學,這六、七歲的小朋友就開始做修心養性的功夫了,這個很不簡單。這外國人作夢都想不到,中國教學法很特殊,在我們歷史上,這是聖賢人代代都出來了,從什麼地方培養的?就是這個教育制度培養的。佛法也不例外,佛法也是跟一個老師。也許你們有聽說,佛門講五年學戒。五年學戒,就是佛法裡面的小學,五年跟一個老師,這個老師會不會給你講經說法?不會。這個老師教你什麼?教你跟常住工作,這個寺廟上上下下、大大小小事情,你統統要做。做事是修福,為常住服務,為大眾服務;除此之外,叫你讀經。假如你是學華嚴宗的,華嚴也叫賢首宗,那老師一定指定你讀誦《華嚴經》。《華嚴》是華嚴宗主修的經典,你要把它念背。諸位要知道,《華嚴經》八十卷。八十卷《華嚴》要能念背,多少時間?五年一定要把這部經典念得很熟,念得背過,這五年是幹這工作。五年之後,你這部經都能背誦了,你才有資格到講堂聽講經。

  諸位要知道,在那個時候,唐宋的時候,經本是手抄的,不是印刷的。手抄,《華嚴經》那麼大的部頭,寫一本《華嚴經》要多少時間?你才知道這一個寺院,在那個時候大寺院差不多有一千多人,兩千多人的寺院都有。絕對不可能一個人有一部經,不可能的,十個人也分不到一部經,一百個人分到一部經已經就很難得了。所以法師講經,可能有一部經本,同學聽經的沒有經本。需不需要?不需要,因為都會背了!給你說第幾本第幾頁第幾行,你都知道,你都背得很熟了!所以從前講經的法師,說實在講,講台上沒有經本的。帶著經本上講台,人家掉頭而去,瞧不起你。所以我們看古時候的壁畫,那個變相圖畫的畫,你看法師講經的時候,你有沒有看到,他們講經都是盤腿坐著聽,有沒有看到他手上拿著經書?沒有的。不但聽的人手上沒有拿經本,講的人講台上,有一個講台,講台上也沒有經本。講台上是一個小香爐,一爐香,一杯水,沒有經書的。所以你經書不會背,你就沒有資格進講堂。這個叫五年學戒,是老師的教誡。這五年讀經、背經,你的心定下來了,你沒有妄想了。

  除了跟一個老師學,決定不可以跟第二個老師。到什麼時候才可以參學?這個參學就是什麼老師都可以親近,什麼書都可以看了,那要等你開悟的時候。你要沒有開悟,你就決定不能離開老師一步,老師把你看得緊緊的。為什麼?怕你吃虧上當。開了悟了,不要緊。開悟什麼?你智慧開了,你有能力辨別真假,有能力辨別邪正,有能力辨別是非;換句話說,你去接觸廣大的群眾,正法、邪法都可以接觸,你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不會吃虧上當,只會增長你的智慧。這個時候老師絕對不會把你留在身邊,要請你出去參學,這個參學是成就無所不知。

  所以在初學的時候跟一個老師,學什麼的?就是學無知。所以這一個老師教導的是以戒定為中心。慧,是根本智,根本智,剛才講了,根本智是無知。到你這個戒定慧三學真的有了基礎,你在這個地方有了心得,然後老師放你出去,叫出師,就離開老師,出師了。出師之後,是成就後得智。後得智就是無所不知,是這麼個學法的。絕對沒有一開頭就到處去學,到處去聽,到處去看,那就沒有法子。那什麼?你思想亂了,知見亂了,這是真正善知識不願意教你的。這個老師選擇學生,選擇憨厚,沒有學過,他選擇這種人。你很聰明、很伶俐,聽到很多,學得很多,老師決定不敢要這個人。要這個人什麼?他天天不太平,天天惹麻煩,天天跟你辯論,所以天天不太平。他不找這個學生,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

  所以從前的方法跟現在的方法不一樣。換句話說,現代真正想學的人,去找老師到哪去找去?找不到了。真正找到好老師,人家一問你,我親近這個,親近那個,看了許許多多經論,跑了好多好多道場。老師:你很難得,你不錯,你很有善根。打發你走了,不敢教你。如果我們自己真正肯學,怎麼辦?這我也常常提供給大家,現在人找不到,找古人,親近古時候的善知識。古人找誰?我們現在念的這個經本,這個註解是清涼大師註的,我依照這個經本來修學,那清涼大師是我的老師。這個《鈔》是宗密大師寫的,我依照他的教訓,清涼、宗密是我的老師。這個錯不了,這是真正的大善知識,這哪裡會有錯?我們找古大德做老師。

  可是這個地方諸位也要曉得,跟一個人學。古德很多,你只能選擇一個人,跟定一個人,學得跟他一模一樣,然後你就可以出去參學,廣學多聞。同樣的一個道理,跟一個人至少是五年以上,不能少過五年。譬如說我要跟清涼、宗密學,那就學這個註疏,我這個註疏就死心塌地,用這個註疏我好好的去念五年。這個本子,這個分量,一天念一遍,從頭到尾念一遍。念熟了,這一遍下來,大概是四個小時到五個小時。你每天能夠有四個小時到五個小時修定,這就很難得了。你剛剛念,念不熟,大概這個本子恐怕要八個小時,要八、九個小時,你才能把它念完。念上半年就念熟了,大概五個小時就差不多。不要求解義,裡頭懂不懂不相干,我只是念,念是什麼?把我的妄想分別執著打掉。

  所以念經是修定,用這個方法來修定,不是要求解義的。但是念久了,念個五年、六年,心真的定了。定了以後怎麼樣?這部經裡面的意思豁然就明瞭了,這什麼?悟了。這叫有悟處,從這裡開悟了。這一開悟,無論什麼經典,世出世間法,你一接觸就明白,這就是真正開悟。假如接觸之後還不明白,那沒有開悟;沒有開悟,繼續念經,一直念到開悟為止。跟諸位講,根性利的大概五年,根性稍微差一點的,也許七年、八年,也許十年、二十年,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縱然一生不開悟,你迴向求生淨土是決定得生。因為開悟了,生淨土是上品上生,那是實報莊嚴土;沒有開悟往生,凡聖同居土,換句話說,你決定有分。所以這個利益是真實的,一點都不假。

  所以這個老師隨大家選擇,現在有不少同修,專門念《無量壽經》,那念《無量壽經》是跟誰學?跟無量壽佛學。這個選擇最高明,我選擇哪個老師,阿彌陀佛是我的老師,我是阿彌陀佛的學生。這是百分之百的正確,一點毛病都沒有。我給不少人介紹,介紹一個好老師,阿彌陀佛。好好的跟他學,不要跟別人學,別人知見思想不見得很正確,也許有偏差。跟阿彌陀佛學,釋迦牟尼佛讚歎阿彌陀佛,你看《無量壽經》上說的,「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是本師對阿彌陀佛的讚歎。佛中之王,那還有什麼話說?你為什麼不去拜阿彌陀佛做老師,要去找這個、找那個?你對象找錯了。阿彌陀佛在哪裡?《無量壽經》就是的,《無量壽經》裡面所說的,都是阿彌陀佛對我們的開示,對我們的教導,我們把他的話真正明白、體會了,然後都把它做到,那就是阿彌陀佛好學生,是阿彌陀佛的第一弟子,這些話都是經上說的。所以找一個古大德做老師,不如找菩薩;找菩薩做老師,不如找佛;找佛做老師,不如找阿彌陀佛。這是那個方法裡頭,我補充一點意思。我們再看底下廣,廣是講用。

  【釋廣字十義者。一廣絕義。】

  這個『絕』是什麼?絕思量分別,佛法裡面常講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言語達不到,把言語絕掉,斷絕掉;心思也達不到,所以這個念頭也把它絕掉,這就行了,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就現前了。其實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就是自性本具真實的境界,就現前了。這個境界在現在為什麼不能現前?就是壞在妄想執著,就壞在這裡。佛在《華嚴經.出現品》裡頭說,「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是講一切眾生。你有妄想就是你還有念頭,你還有執著,這個境界就不能現前,你就見不到。所以這個『廣』裡頭第一個意思,就是叫你把這個斷絕,這個境界就很容易現前。由此可知,佛法教學,要說簡單是簡單到了極處,只要把妄想執著放下、捨棄,一切都圓滿了。不要說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的教學,一切諸佛無量劫的教學,你就統統圓滿了,一點也不欠缺。絕上頭有個廣,廣是一切放下,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統統放下,這是第一個意思。

  【二廣超義。無有諸法能比類故。】

  這個『超』是高超。所有一切法門裡沒有比這個更高的,它是超出一切法門,這是講的《華嚴》。所以《華嚴》,古大德都公認是大乘佛法裡面最殊勝的,經中之王,又稱它作根本法輪。好像一棵樹一樣,這個是樹的根,樹的本。本就是主幹,其他的這個經教,那是枝枝葉葉,這是根本,這就是超絕的意思。這個說法跟一些大乘經論沒有兩樣,還不是它的精義,精華的意義。它最精彩的意義是什麼?古德跟我們說過,《大方廣佛華嚴經》,如果沒有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經》就不能圓滿。那《華嚴經》最精彩的是什麼?原來就是導歸極樂。導歸極樂這個法門才真叫「廣超」。《華嚴》超過一切法門,導歸極樂超過《華嚴》,我們才真實把它這個圓滿精彩的地方找出來了。

  【三廣攝義。通攝無邊異類法故。】

  這個『攝』,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接引的意思,幫助的意思。是要真正能幫得上忙,接受的人得到真實的利益,才是攝的意思。「廣攝」那就是無所不攝。這個廣字統統與普賢菩薩導歸極樂有密切的關係。為什麼?假如沒有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一個法門所攝受的對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到等覺菩薩,是他攝受的對象,圓初住以下沒有分。譬如現在這個學校裡面招生,台灣大學招生,他招的對象必定是高中畢業才有資格考進去,高中畢業以下的就沒有資格,不廣。現在這裡有個學校招生,上面從博士班,下到幼稚園統統都招,這個學校招生就圓滿了。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意思就是這個。下至地獄眾生,上至等覺菩薩,統統有分,這才叫廣。所以這部經典裡面,《大方廣佛華嚴經》這七個字,真的得普賢十願導歸極樂,才得到真實的圓滿。如果沒有末後,就是我們現在念的這一卷,那《華嚴》真的就是不圓滿。它這七個字都是有限度的,都不是真正的無盡的意思,所以這是統統都包括了。

  大師這個註子裡面特別註上『異類』,這個字很重要,他為什麼不說同類?同類,那範圍就侷限了。異類都包含,同類就不必說了,當然含攝在其中。這個異類就廣大了,不但是佛門裡面的異類,佛門異類指什麼?指小乘,聲聞、緣覺,這個是佛門裡面的異類。它這個範圍還要廣,廣到不屬於佛門,那就是包含了其他的宗教,包含了一切的學術,平等得度。能包含,能平等,這個裡面一定與一切異類能夠和平共存,決定沒有衝突、沒有牴觸,它才能『通攝』。

  所以佛教今天在國外的弘揚,我勸其他宗教的教徒,我勸基督教徒、勸天主教徒,勸他們統統來學佛,來受三皈,依照經典方法來修行。是不是要叫他們叛教?那如果他們叛教,這個不是佛法,那叫大錯特錯。你們星期天還要上教堂,比其他的信徒還要虔誠。你為什麼這樣虔誠?因為你學了佛,學了佛怎麼更虔誠?學了佛,明理了,所以決定不能夠背棄。如果說我們佛教鼓勵他,你要到我這裡來,把他們的捨棄,這絕對不是佛說的。佛法是法法平等,法法皆如,無有一法不如。那如果說是外教不如,無有一法不如下頭還要加個註解,這其他宗教不如,在外,那哪有這個說法?查遍經典,查遍古德沒有這個說法。

  所以真正覺悟、明白了,無有一法不是佛法。什麼叫佛法?大家要將這兩個字認清楚,法是一切萬法,佛是覺悟的意思,是明白的意思。一切萬法統統明白、統統覺悟了,那就叫佛法。所以佛是明白一切法,覺悟一切法,是這個意思;不是叫改變一切法,不是要廢棄某些法,不是的。十法界統統存在,所貴的是你真實明瞭。成了佛了,佛的法界,釋迦牟尼佛的這個法界有六道輪迴,有地獄、餓鬼,十方諸佛的法界,跟釋迦牟尼佛相似差不多的,太多太多了。那佛成佛了,為什麼不把六道三途廢棄掉?不需要,明白就行了,不迷就行了,破迷開悟,於一切法真實明瞭。

  他學了佛,他是基督徒,基督徒的目標是將來升天,我們讓他認真學佛,學佛將來他到天上去宣揚佛法,這個功德多大!一定要懂得,要知道。他去度他那一類有緣的眾生,佛法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那就是牧師菩薩、神父菩薩,這就對了。所以我在美國,我這個佛堂裡面,對於外國人星期六上佛堂,星期天你們上教堂,沒有衝突,這個是對的。如果他說,放棄他那個教,要走到我這個門來,我不收,為什麼?這是錯誤的,這個做法是不對。這叫廣攝的意思。

  【四廣知義。具足種智。破邪見故。】

  『種智』,這是佛經裡面的術語,它完全的名字叫一切種智,是如來果地上所證得的圓滿智慧,稱為一切種智。一切就是廣大的意思,種是多的意思,種是種種,一切種種,沒有一種不知道的。也就是常說的,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就是這個意思。也是其他宗教裡頭讚美上帝,全知全能,也是這個意思。實在講,上帝未必是全知全能,為什麼?他也在六道裡頭,他是凡夫,佛才是全知全能;換句話說,全知全能是我們自己性德的圓滿流露。所以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這個如來智慧就是一切眾生個個都有,平等平等。佛的智慧起作用,現前了;我們的智慧不起作用,被埋沒掉了。被什麼埋沒掉?被你的妄想埋沒掉了,被你的煩惱埋沒掉了。所以佛告訴我們,如果我們把妄想斷掉,煩惱斷掉,我們的智慧本能就又恢復了。可見得這個喪失,不是真正的喪失,只是妄想煩惱把本能障礙住了,我們把這個障礙去掉了,智慧德能就恢復、就現前,這才是事實的真相。

  智慧德能現前,你的想法、看法就正確,就不會錯誤。這個底下講『邪見』,邪見是錯誤的見解、錯誤的思想,是因為我們喪失了正知正見,所以才變成錯誤的知見。我們對於人、對於事、對於物,往往是想錯、看錯了,這個病根就在此地。佛法他的教學就是把我們這些病根拔除,恢復我們自己的本能。所以佛在許多經論裡面跟我們說老實話,佛沒有東西給人,如果說佛有東西給你,那是妄語,那是欺騙你的。佛對於我們做了些什麼?幫助我們恢復本能,你所得到的,統統是你自己本來有的,不是佛給你的。但是你現在為什麼會喪失,哪個地方有障礙,你不知道,佛告訴你,然後幫助你把這個障礙去掉,你的智慧德能就恢復了。這是佛對我們真實恩德,佛絕對不欺騙人。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