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一五七集)  1992/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157

  請掀開經本第四百三十六面,第四行:

  【代眾生苦供養者。】

  這是普賢菩薩為我們說的,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而法供養裡面,菩薩為我們舉了七個例子,這是第四『代眾生苦』。

  【以代眾生上契佛意故。】

  註解裡面雖然註得很少,這個意思很深很廣,跟前面所說的沒有兩樣,只是把重點說出來了。「代眾生苦」為什麼也是大供養?因為我要度一切眾生,這是佛的本願,佛在十方世界示現成佛就是代眾生苦,這一點我們如果細心一點,一定能夠體會得到。就像釋迦牟尼佛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三千年前降生在這個世間,經上常講的八相成道,這八相成道是示現。佛需不需要與我們一般受這些苦難?在世法裡面我們看到生老病死,所以佛示現的也生老病死,有求不得、有愛別離、有怨憎會苦、有五陰熾盛,豈不是我們世間三苦八苦,釋迦牟尼佛示現那也具足了!他可以不到人間來,為什麼要到人間來?來了是為幫助眾生覺悟的,要想眾生覺悟,就要示現的跟眾生的一模一樣,沒有特殊的,在人間要像一般人所承受的;在畜生道裡面也要像一般畜生所受的;在餓鬼道、在地獄道亦復如是。為什麼?為了幫助眾生破迷開悟,所以示現種種身。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示現什麼身」,這都是代眾生苦具體的表現。這樣的苦難,為度眾生,佛不辭辛勞,何況其餘的!

  我們在這個世間,你一生所享受的,物質的享受、精神的享受,都是命。我們俗話講的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世俗所說的。佛法裡面把這些事理說得透徹,佛法說的是你有這個福報,每個人一生際遇不同,是他過去生中所修的因不一樣。這一生所受的是果報,有果必有因,你前生修的因修的殊勝,那這一生你就享福;前一生福報修的少,這一生就要比較苦一點,是這麼來的。譬如說你做生意會發財,命裡注定的,你說你有能力,你很能幹、很聰明、機會好,那都看錯了,命裡有的;命裡有的,丟也丟不掉,到時候它就來了,時節因緣。急著去追求,求到了,那可能是時節因緣提早結緣,總是你命裡有的。譬如說你五十歲該發的,你三十歲、四十歲就發了,還是命裡有的;你不那麼積極追求,過幾年也發了,是這麼一回事情。命裡沒有的,怎麼追求也得不到。事業失敗,經營不善,破產,什麼回事情?福享盡了,福報沒有了,這是真正的原因。佛說的話都是真實話,所以細細去思惟,就是因緣果報而已。不但世間法離不開因緣果報,出世間法也不例外,《法華經》講的一乘因果,《華嚴經》你們看清涼大師註解五周因果,哪一法能離得開因果關係?這個不能不相信,不相信就是愚痴,明白這個道理了,我們才知道要修因、要修福,代眾生苦供養就是最聰明的人,這是修極大的福報。

  如何代?我今天有福報,我能夠少享受一分,我對眾生就提出一分的供養。現在新的名詞叫回饋社會,回餽社會這個意思就是此地講的代眾生苦供養。社會上苦難的眾生很多,我生活有多餘的,我就應當去幫助他們,這是物質生活上的幫助,解決他的苦難不是徹底的,不是圓滿的。他今天沒得吃了,我供養他一餐飯;沒有衣服穿了,我供養他一件衣服。這救一時之急,明天怎麼辦?因此我們就明白,要想真正幫助他、解決他的困難,是要啟發他的智慧,教給他技能。他有謀生的智慧,有謀生的能力,這叫徹底解決。

  現在在台灣或者是已開發的國家當中都相當的富裕,物質生活沒有多大的問題,他貧不貧苦?貧苦,非常的貧苦,貧在哪裡?精神生活貧乏。所以這個貧與富不僅僅是有錢就富,還得要有智慧才是富有;愚痴沒有智慧,這是佛眼睛裡看的貧窮。那個富有是前世所修的因,這一生當中要沒有智慧,那個福報很快就享完了。所以諸位仔細去看看歷史,觀察現在海內海外多少富貴人家能夠保持多久,你從這裡去觀察。能夠保持到自己一生的不多,到晚年倒閉失敗的,甚至於中年倒閉失敗的,都多得很,常常可以看見。能夠保持到三代,那真是鳳毛麟角,非常希有。誰能保持?積德就能保持,好善樂施這個人家能保持。如果只顧到自己的享受,沒有想到別人,那個福報很快就享盡了。所以佛在此地教導我們,我們念念當中要想一切眾生,這是大乘法,大乘法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所以它這個不離菩提心供養。

  菩提心是什麼心?幫助一切眾生的心,那就是菩提心。四弘誓願裡面第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那個度就是幫助,全心全力去幫助眾生,想到這些苦難的眾生,在物質上、在精神上幫助他,特別是幫助他覺悟。苦從哪裡來的?苦從迷來的,迷了就有苦。樂從哪裡來?樂從覺悟來的。所以佛教導一切眾生就是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佛怎麼幫助?教導大家破迷開悟。由此可知,最殊勝的供養就是佛法,以佛法供養眾生這個功德無量無邊。我們自己以自己的財力、物力,甚至於勞力,來弘揚佛法,把佛法介紹給大眾,推薦給大眾。像我們這個小道場,不少同修在這邊做義工,他來做義工,代眾生苦供養。他不在家裡享受,他到這來工作,這工作也沒有薪水可拿,為什麼辛辛苦苦到這工作?這就是代眾生苦。我吃的一點苦頭,眾生得樂,眾生得利益,出錢出力,是這個意思,這就是佛的意思,佛念念幫助眾生,我們也念念幫助眾生,就是『上契佛意』,跟佛的意思相契合。

  【勤修善根供養者。彼云不捨勤修一切善法。若不勤修一切善法。是亦不能利樂一切眾生。】

  可見得種種供養都是為了利樂眾生。利益眾生使眾生得安樂,在大乘菩薩叫布施,普賢菩薩稱供養。從事相上看是一樁事情,布施供養是一樁事情;從心裡上看不一樣,普賢菩薩的心比大乘菩薩的心更要真實、更要圓滿、更要恭敬、更慈悲,所以他是用供養的心來布施。這是普賢菩薩跟一般菩薩不相同。要『勤修善根』,這個地方要注意「善根」兩個字,善根是什麼?無貪、無瞋、無痴。也就是說決定要捨棄貪瞋痴,去修供養。我們世間一般人也修布施供養,沒離貪瞋痴。我為什麼修財布施?聽說財布施得財富,他有所為而修的。如果說財布施不得財富的話,大概他不肯布施,也不肯供養,是為了得財富。但這也是實在,也不是假的。可是你要有這個心,能不能得財富?能得,得的少;如果沒有這個心,得的大,因為這個果是從心量上結的。這個心量小,念念都為自己,那個果就小。沒有貪瞋痴,那個心量大,無所為而為之,心量大;你因小,它結的果報大。所以佛的果報盡虛空遍法界,不可思議,因為心量大。大心結大果,小心結小果,同樣是布施的一個因,因相同,果不相同。為什麼原因?那個心量不一樣,所以不可以貪圖果報。有些人貪圖名聲,現在講的榮譽、榮耀。因為我們布施做好事,得到許許多多人恭敬讚歎,他喜歡這些,我們講好名,為這個來修供養的,也是錯。還有一些人眼光比較遠大,不求這一世,求來生,求來生還是為自己(果報上)。這舉幾個例子來說,這都是有所為而為,這就不是「勤修善根」。善根是無貪無瞋無痴。我們盡心盡力去做,做了絕對不執著,絕對沒有一念要求果報這個念頭。

  像諸佛如來要滅度一切眾生,這是大布施。度一切眾生加個「滅度」,那個滅就是一定要幫助眾生成佛,滅是滅煩惱;滅見思煩惱,滅塵沙煩惱,滅無明煩惱,那就成佛了。這就是幫助一切眾生圓成佛道。可是又說「實無有眾生得滅度者」,他的心裡確確實實沒有一個意念他在度眾生,沒有。事情做不做?做,雖然認真努力不休息的在做,心裡頭乾乾淨淨,沒有一絲毫的污染,這就對了,這就正確,那叫勤修善根供養。這個勤修善根是這麼個意思。所以不是勤修善根,你利益眾生還有限度的,因為他發的這個心不清淨,他是需要有報酬的,有施有報這個意念不清淨。他所修的有限,他所得的也有限,這不能利樂一切眾生。這是局部的、少數的,不是廣大無邊,它不是這個意思。第六:

  【不捨菩薩業供養者。彼名不捨一切菩薩事業。何以故。若捨菩薩所修事業。是亦不能利樂眾生故。】

  什麼是『菩薩事業』?菩薩的事業無量無邊,我們在《華嚴經》末後看到的五十三參,五十三參就是「菩薩事業」,這裡面包括了各行各業。我們古時候講士農工商,現在分的行業更多,現在分工細。男女老少、出家在家,沒有一樣不是菩薩事業,只要是菩薩心,所做的事業就是菩薩事業。菩薩事業是什麼?大乘經裡面說得很多很多,總歸納起來六大綱領,叫六波羅蜜。讀《華嚴》要仔細去觀察,你看這五十三位善知識,他們從事不同的行業,怎樣把六度用在他的事業上,你要這樣去學,學了就是菩薩。你經商,你是菩薩商人,商業裡面的菩薩;你做工,你是工業裡面的菩薩;你在家庭做主婦,你是家庭主婦菩薩;你在學校念書,是學生菩薩,無論從事哪個行業,都是菩薩。

  菩薩的心覺悟,菩薩的行利他,這是大乘菩薩法裡面極高明的一招修學方法,為什麼?眾生無始劫以來所以成為眾生,就是心量太小,成見太深,起心動念「我」,我執,《金剛經》上講的我相、我見,這個東西就是生死輪迴的根本。生死輪迴怎麼來的?我執來的。諸位想想,我要沒有了,誰搞生死輪迴?沒有人了。只要有我,決定有生死輪迴,只要有我所有的,只要有我所,你就有無量無邊的苦惱。你的苦從哪來的,是我所有。什麼都沒有了,晚上睡覺自在,不做夢了。為什麼?乾乾淨淨,一無所有,不打妄想。又有這個,又有那個。那妄想才多,患得患失,苦惱無邊,苦惱裡面一定造罪業,造罪業又要受惡報。所以三惡道是妄想太多的人變現出來的。所以菩薩覺悟,菩薩念念為眾生,不為自己。菩薩經商為誰,為社會,為大眾,完全為了是利益別人,不為自己,這才叫菩薩。

  菩薩的事業令一切眾生覺悟的事業,他有高度的智慧,他有善巧方便,使他這個團體裡面每一個成員都覺悟,都跟他一樣。古時候聖賢人的教化,我們在古書上讀過。他是教導一個從政的,用現在講,現在的話來說政務官,對於人民要盡到三個責任,君親師。作之君是領導人,你是人民的領導人,作之親,你是人民的父母,也就是說你領導老百姓,你要用父母愛護子女那種心對待人民。作之師,師是教導老百姓。你要把百姓看作你的學生一樣教導他,看作兒女一樣養育他。政務官這三個責任,君、親、師。這是我們在從前念聖賢書裡面要求做政務官,在佛法裡要求就更廣泛,不一定要做政務官,只要你學佛,無論你在哪個工作崗位,你對待一切眾生,一樣要盡到這三個責任,這就叫做菩薩事業。

  對廣大的群眾,對一切眾生,要愛護他,要幫助他,要教導他。而教學的目標是要令他覺悟,這是佛法跟其他教育不一樣的地方,破迷開悟。要教他開悟,迷悟的標準是以佛做榜樣,是以佛來做標準,這就是令一切眾生成佛。像地藏菩薩所說的,眾生不成佛,我就不成佛。要有這樣的願心,有這樣的智慧,來做菩薩事業。我們在一般大乘經裡面如果講菩薩事業,這是講一般道場,出家在家的菩薩弘法利生。但是在普賢行願裡頭不能這樣講,他的範圍更廣,涵蓋前面五十三參。五十三參裡面,出家人只有五位,在家人多,在家人幾乎每個行業裡頭都有。可見得這個普賢行裡面沒有一個不是菩薩,個個都是菩薩,無論在哪個行業裡,都是覺而不迷,都是念念利益眾生。

  我在過去講席當中也曾經跟大家舉幾個例子。在台灣學佛的同修,經商的很多,僅以經商為例,你每年經商賺的錢,你賺的錢有沒有照顧你的員工?有沒有分享你的員工?有照顧。不夠,有沒有把你的員工看作你自己的兒女,看作你自己的學生?這個沒有做到。你要能夠這樣看待,利益能夠均分,你的員工會把你的公司當作家庭,當作他自己的事業,他會盡心盡力來幫助這個團體,團體就是一個大家庭。公司的員工更認真、更努力,這一定的道理,老闆看他們都是兄弟姐妹,照顧得無微不至,這是菩薩,菩薩有這個心量。照顧社會,我們有盈餘,在盈餘裡頭撥出多少分,或者十分之一,或者百分之一,造福社會。造福社會,學佛的拿錢來弘揚佛法,弘揚佛法怎麼做?這個好事情,你的顧客常常把佛法寄給他們家裡,不要寄廣告,廣告,人家看到討厭。你寄經書,哪個公司都寄經書,他就對你的公司產生很好的印象,你送佛法送到他家。你勸善,善書送到人家。你為什麼不多印這些東西,這叫行菩薩道。如果利潤更多,你還可以送錄音帶,還可以送錄影帶,廣結善緣,利益眾生。像學校裡面可以設獎學金獎學,幫助一些苦難的學生,清寒的學生。品學兼優,家境清寒,幫助他,這是好事情。你能存這個心,做這些好事,菩薩事業。而不為自己,自己這個享受減少一點,房子可以住小一點,沒有關係,坐公車也很安全。自自然然,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你那個福報永遠享不盡,為什麼不做菩薩?哪一個行業裡頭都當菩薩。這是我們舉一個例子。

  商場裡面做廣告,廣告都是宣揚自己的東西,現在很多人都知道廣告是假的,不可靠。為什麼佛經裡面這些善的教誨,古聖先賢的格言,多多的加以宣傳,淨化人心,移風易俗。底下你公司製作的,寫幾個小字,不要寫大字。人家一定會看,這是什麼人做的,仔細看看;公司行號的字那麼大,旁邊的字那麼小,沒有人看你的。念念要以利益社會,利益眾生著想,這是菩薩。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大家都能這樣做,我們的社會祥和,天下太平,每一個人都過幸福快樂的日子,這是菩薩。大家現在學了佛,還是只顧自己,我得度就行了,我超生去,我往生就行了,別人與我無關。存這個念頭,說老實話能不能往生?不能。為什麼不能,《無量壽經》講得很清楚,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只有一向專念,上頭沒發菩提心,去不了。這個重要,所以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才能往生。這八個字,少一個字也不行,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的,一定要明瞭。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應該怎樣做。

  現在我們台灣同胞對佛法也很熱忱,我們走在馬路上這怪現象,在全世界看不到的,人家街道都很整潔,我們貼得亂七八糟。你看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地藏王菩薩,你看這拐拐角角、電線桿上到處都有,有沒有用呢?沒用。人家一看這個,迷信,不曉得什麼意思。不如寫幾句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一看他懂得。佛經裡面很多教訓的句子寫出來好,佛菩薩名號他不懂得意思,念也沒用,念得不相應。

  我這次在高雄講經,聽眾很多,法緣很勝。我問問大家,你們學佛,佛是什麼,幾個人說得清楚,說不清楚,就叫是糊塗佛。糊裡糊塗學佛,糊裡糊塗皈依,你將來還指望成糊塗佛?不可能,哪有糊塗佛,這不可能的事情,一定要明瞭。人家來問的時候,總要說得出來。我們學佛求什麼,求升官發財,求佛保佑平安,錯了,佛不管這件事。與經典裡面佛所講的完全相違背,佛是老師,不是神明。我們開經之前,先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要懂得這個意思。我們供養佛,跟一般家庭供養祖先牌位的意思相同,慎終追遠,我們對於教學的創始人念念不忘,最早的創始人都不忘,眼前的老師恩德當然就更厚,道理在此地。遠祖都不忘,我們紀念祖先,千萬年前的祖先,見也沒見過,夢也沒夢到過,還要供養一個牌位,過年過節還去拜拜,什麼意思?遠祖不忘,眼前的父母會更孝順,教孝、教敬,孝親尊師,教這個,這是教育。所以他不是神明,把他當作神明來看待,錯了。那就迷了,那就不是覺。佛教給我們破迷開悟,怎麼學佛學迷了?許許多多人不知道,迷信,都把佛菩薩當作神明看待。

  我們供養西方三聖,供養西方三聖什麼意思?供養阿彌陀佛,讓我們時時刻刻見到阿彌陀佛的像,就想到阿彌陀佛的教訓,是這個意思。阿彌陀佛的教訓都在《無量壽經》上,想阿彌陀佛發的什麼心,阿彌陀發的什麼願,阿彌陀佛怎樣幫助一切眾生,我們見到他要效法他、要學習他,是這個意思。這叫相應,我們的心跟佛心相應,我們的願跟佛的願相應,我們的解行跟佛的解行相應。換句話說,時時刻刻把經典裡面的道理方法記在心裡,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我們要把它做到。無論在哪一個行業,無論你是什麼身分,一定要遵守佛在經典講的這些原理原則。把佛所講的道理、講的教訓,變成我們的思想生活行為,這叫做念佛。念佛不是口念,口念沒用處的。

  觀音菩薩代表的慈悲,大慈大悲!什麼叫大慈大悲?把這個至高無上究竟圓滿的法門,介紹給一切眾生,推薦給一切眾生,讓一切眾生都能依這個法門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叫大慈大悲。觀音菩薩代表這個。大勢至菩薩代表智慧,至高無上的智慧就是選擇這個法門,自始至終,始是初發心,終是成佛,從初發心到成佛決定不改變,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修行的方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勢至菩薩了不起的智慧,看到大勢至菩薩,對這個法門信心堅定,決定不改變,一門深入,這叫大勢至菩薩;全心全力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一切眾生,這就是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這是我們供養西方三聖真正的意思,哪有迷信!這個功德多殊勝。你要是認真去做,人生最高的享受你就得到了,真實的幸福快樂就在其中。你要不做,你得不到;你要真的去做,你就得到,所以快樂是要自己去求。佛教給我們的沒有錯,菩薩事業非常之廣泛,任何一個行業都是菩薩事業,任何一個行業都是服務社會大眾。菩薩跟一般凡夫不一樣的地方,就是菩薩的心廣大,純是利益眾生的心,而不是利益自己的心。利益眾生,自己就包括在其中;利益自己不包括眾生,利益眾生包括自己,自己也是眾生之一,包括自己,所以福報無有窮盡。最後一個:

  【不離菩提心供養者。彼名常不捨離大菩提心。離世間品中。有十種退失善根法。所謂捨菩提心。凡所修善。魔所攝持。】

  我們先看這一段。『菩提心』,在《觀無量壽經》裡面跟我們講了三種: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也跟我們講了三個名詞,直心、深心、大悲心,菩薩的論跟佛的經合起來看意思是很明顯,直心就是至誠心,深心,經論都是一樣的。但是第三個,一個叫大悲心,一個叫迴向發願心,這個說法不一樣,意思相同。菩提是梵語,翻成覺悟,菩提心是覺悟的心,心要覺悟,不能迷惑。直心、至誠心是體,心之本體,深心與大悲心是心之起用。所以要曉得這三個是一心,不是有三心,三心就錯了。一心有體、有用,一個體二用,怎麼有兩種作用?一個是自受用,一個是他受用,也就是說我們用什麼心對自己,用什麼樣的心對別人,起作用了,有自、有他,自受用跟他受用。這樣說出三心。

  而在儒家講二心,跟我們講的三心意思確實是相同的。儒家講的誠意正心,誠意就是至誠心,我們講三心,起用的時候有深心、有大悲心,儒家是把這兩個心合成一個,叫正心,誠意正心,它講得簡單。起作用的叫正心,正就是不邪,不偏不邪。可見得儒家的境界確實是相當高。它也是以菩提心做基礎,跟大乘佛法非常接近。深心是什麼?古德的註解講好善好德,這叫自受用,喜歡善、喜歡德。其實這個講法不是菩提心真正的意思,為什麼?因為好善好德有個「好」,好有個貪心在裡頭,貪是煩惱,哪裡是覺悟!菩提是覺!由此可知,深心的真正解釋應當是般若,《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無所不知」,那個深心就無知,就是《心經》裡頭「無智亦無得」,無智無得是深心,這樣說法與大菩提心意思就很接近。換句話說,《金剛經》上所說的「無住相」是深心,不住相布施,布施是迴向發願心,布施是大悲心,利益眾生,不住相是深心。不但法相不能住,非法相也不能住,就是說空無兩邊都不住。《心經》裡面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那是屬於深心。度一切眾生是發願迴向心,是大悲心,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那就是深心。諸位從這個地方去體會,才明瞭什麼叫菩提心。菩提心一發,那你就是菩薩,你就超過聲聞、緣覺、權教菩薩,超過三乘。在圓教裡面是初住的菩薩,別教就是初地菩薩,菩提心一發就是這個地位。

  現在我看我們在座不少同修,很多都受過菩薩戒,菩薩戒是受了,菩提心沒發,菩提心不發,當菩薩很奇怪。這就是我們現在市面上常講的仿冒的,仿冒的菩薩,不是真正的,是仿冒的菩薩,沒有菩提心!這些必須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三心要搞清楚。

  在淨宗裡面,淨土宗是大乘佛法,不發菩提心,決定不能往生。佛念得再好,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麼他這樣說?因為你沒有菩提心,沒有菩提心就是你沒有利益眾生的心,念念都為你自己,這個不行,這不能往生。一定要念念為眾生,而真正幫助我們覺悟。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講得很好,真正發願求生淨土,這就是無上的菩提心,蕅益大師這個講法。他這個講法意思是很圓滿,但是一般人看這個看不到他圓滿的意思。為什麼?一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著空。要想求生西方世界,這個世界一定要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著有。空有兩邊不著,這是他真正的意思。空有兩邊不著,跟《般若經》上講的那個意思就相應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為了自己學法門,成佛道。成佛為了什麼?為了要普度一切眾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不是為別的事情,成就自己,然後才能普度眾生。現在沒有智慧、沒有能力,度眾生度不了。這是真正無上菩提心,說得沒錯。

  佛法歸根結底就是破執著而已。佛給我們講,眾生之所以不能成佛有兩種執著,一個我執,一個法執,這病根。《華嚴經》上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智慧福報跟佛完全相同,現在變成這個樣子,「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是佛把我們那個病根說出來了。妄想變成了所知障,法執;執著就變成了煩惱障,我執。兩種執著,兩種障礙。這兩種障礙消除了,我們的智慧德能就又恢復了,所謂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什麼原因?因為智慧德能是你本來有的,不是從外面得來的。所以說佛不度眾生,道理在此地。你成佛了,成佛是你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佛沒有給你加一點,這是佛法基本的原理,我們不能不知道。然後才曉得破執著、斷煩惱有多麼重要。

  大家都煩惱很多,痛苦很多!你自己找的,沒人給你,自己找的,活該,自作自受。馬鳴菩薩說得好,「本覺本有,不覺本無」,這個話說得好,能增長我們的信心,本有當然可以恢復,究竟圓滿的智慧德能可以恢復,本有;本無,當然可以斷得掉。如果它本來有,那個麻煩了,那個不好斷。煩惱本來無。念頭一轉,就沒有了,叫破迷開悟。就在這一念覺心。至誠,真誠到極處,我們要用這個心,處事待人接物都用真誠心。別人騙我,我還用真心對他,好像覺得不甘心,那個意思是別人要墮地獄,我為什麼不去?意思一樣!這個多愚痴!別人騙我,我不騙他,他墮地獄,我不去地獄,我要到極樂世界去。到極樂世界要用什麼心,到三惡道要用什麼心,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為什麼跟他一樣?我吃虧了,我被騙了,沒那個道理,你命裡有這個福報,怎麼丟也丟不掉;你命中沒有,怎麼求也求不到。所以古人說:「君子樂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這話說得真是有道理,是事實真相。所以怕什麼?我誠實,或者我利潤賺得少一點,我的利潤在後頭,後來會愈來愈多,不能看眼前,眼前不是真實的,往後才是真實的,後福無窮,何必斤斤計較這眼前,一定要知道。要用真誠心,要用清淨心、平等心、恭敬心、慈悲心,你在菩提道上就一帆風順。菩提道難,世間事業那叫雞毛蒜皮,菩提道上一帆風順,你的世間事業哪有不順利的道理!不可能的。一定要知道菩提心才真正可貴。

  這一次也是我們一位同修,謝居士的哥哥,也是一位名教授,他來找我,找了很多次,要求我講《金剛經》,我也答應他了。本來想在這個地方講,我們把這部經暫時停一段時期,來講這部《金剛經》,因為他們有一幫同參道友都是教授,他告訴我有十幾個人,都是教授,對於《金剛經》都很有興趣,來找我。館長知道這個事情,她要求到圖書館裡講,我就好,到圖書館講。在圖書館講,比這裡講殊勝一點,因為那個地方一個星期講四次,這裡講兩次。全部《金剛經》可以說一句話,就是講發菩提心。發心重要,對我們念佛的確會有很大的幫助。我們今天念佛功夫不得力,菩提心沒發,所以功夫不得力。大心量要怎樣把它搞大?這是我們現代很嚴肅的一個課題,所以我們這部《金剛經》可以細細的來討論。我這一次在高雄講《彌陀經要解》,做了一個嘗試,這過去沒有的。我們採取講演的方法來講經,完全離開經本,大家來聽講演,不要看經本,經本送給大家,回家去自己看。在這裡聽講的時候不要看經本,把經本裡面的意思用講演的方法講出來,這樣講法更活潑,大家聽到更容易接受。可能將來我講《金剛經》也採取這個方法,完全講演,像專題報告一樣。經本、講義發給大家自己回去看。

  宗密大師在《鈔》裡頭引用「離世間品」當中一段經文,「離世間品」就是《行願品》前面的一品,『有十種退失善根法』。這十種裡面就有捨菩提心,捨菩提心是「我」的念頭生起來了,菩提心就沒有了。換句話說,那個老毛病又出來了,自私自利,念念為自己,或者是為家庭,乃至為大的,為一個國家,為一個民族,還是私心,你的心不平等、心不清淨。利益這一個世界,這個心還不夠清淨。除這個世界,還有他方世界。所以這個心一定要發,發得很足,發到無限大。這經論上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太虛是太虛空,我的心包太虛空,我這個量周遍恆沙諸佛世界,要有這樣大的心。諸位想想那個心一發,本來是我執、法執,我執、法執都是圈圈,那個圈圈擠破了,我執法執沒有了。妙的不得了!阿羅漢更要破我執,執著我執,就破我執,天上人間七番生死好難好難!這才能把它破掉。大乘菩薩高明,他就是用什麼?把心量擴大,擴大自然沒有了,小圈圈自然沒有了,我執不破,就破掉了;法執不破,自然沒有了,心量就是大。大心量才是清淨平等覺,我們《無量壽經》在經題上,清淨平等就是大心量,以清淨心、平等心看一切眾生。

  菩提心要失掉了,妄想執著又生起來了,『凡所修善,魔所攝持』,《華嚴經》上說的,忘失菩提心,修一切善業都是魔障!這怎麼回事?難道我修一切善法修錯了嗎?不是修錯了。善,將來在六道輪迴三善道受報;你造惡業,三惡道受報。換句話說,你不能超越輪迴,不能超越輪迴,縱然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也是魔障,出不了輪迴。天福享盡了,無量劫以來阿賴耶識裡頭的惡業種子成熟了,又墮三惡道,在六道裡頭頭出頭沒。我們要認真冷靜反省反省,我們從早到晚起心動念,幾個念頭利益眾生?幾個念頭自私自利?你去想想。再想想,從初一到臘月三十,這一年當中我們所作所為,就曉得將來會到哪一道去。往哪一道去,不要問人,自己想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善多就三善道,惡多就三惡道。大概一般人總是想利益別人的少,想利益自己的多;換句話說,都是三途。有人祝福你,你的前途光明遠大,慶祝什麼?慶祝入三惡道,這一點都不假。生意做得很大,送他個匾額「鴻圖大發」,發到哪裡去?發到三惡道去。一定要曉得。所以忘失菩提心,魔業,道理在此地。決定是魔所攝,魔是折磨,就是苦難,生死輪迴的苦難,沒有法子!

  【前章又云。若暫捨菩提心者。是亦不能利樂眾生。何以故。善男子。夫為菩薩。為欲利樂諸眾生故。勤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無眾生。一切菩薩不成正覺。】

  《行願品》這一品很長,諸位今天你們手上拿到這一本,這是最後一卷註解,它的全文是四十卷,這是四十卷最後的一卷,這一本是全經四十分之一。『前章』就是本品前面所說的,不在我們這一本書裡面。因為《華嚴經》太長,在過去受持讀誦很難,因為在從前印刷術沒有發達,書本都是手抄的,你想想看這麼長的經,抄一本很不容易。所以清涼大師參加翻譯《華嚴》之後,就將最後這一卷別行流通。因為一般人沒有能力、沒有機緣去讀全經,讀這一卷,把這一卷提出來多抄一些,普遍去流通,所以叫「別行」。這一卷是《華嚴經》的結論,《華嚴經》裡面最重要的都在這裡頭,這是《疏》,清涼大師的註子,疏是完整的,四十卷都有疏。《鈔》是宗密大師的,只就這一卷他做了註解,其他的沒有。只有這一卷有鈔,其他的有疏沒有鈔,這是前面本品裡面有這樣一段經文。

  『善男子,夫為菩薩』,「為」就是做,你真正想做菩薩,那就要利樂一切眾生,因此勤修無上菩提,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國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沒有智慧不能幫助人,沒有智慧不能解決問題,沒有智慧離不開苦難,世出世間一切問題靠什麼解決?靠智慧解決,你有智慧,事情到你這都解決了。所以菩薩一定要求究竟圓滿的智慧,智慧從哪裡求?從利益眾生這方面去求,你要不是發大心,要不是真正去利益眾生,縱然你有智慧,那個智慧是假的,那個智慧不能變成事實。所以說解行相應,教學相長,真正的智慧要在生活當中得來,這是真正的智慧。

  善財童子為什麼要五十三參?不五十三參,在家裡坐禪入定不能得智慧嗎?不行,要五十三參,要接觸社會大眾,要跟大眾打成一片,在這裡面成就真實的智慧。這就是我們講的經驗,從經驗當中學習得到的。所以怎麼可以離開人群?怎麼能離開眾生?要想在人群眾生裡面得圓滿的智慧,就要發心利益一切眾生,捨己為人,你才能成就圓滿的智慧。『若無眾生,一切菩薩不成正覺』,沒有眾生的話,菩薩不能成佛,也就是菩薩不能得究竟圓滿的智慧。所以末後這個結論很重要:

  【善男子。汝應如是解法供養。】

  你要像前面所說的,真正明瞭法供養的精神,法供養的意義,你要明瞭。

  【則得成就供養如來。】

  『如來』是什麼?不是別人,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如來」是自己的真如本性,自性佛!你自己才成得了佛,這不是別的佛,是要自己成佛。所以你一定要明瞭法供養,一定要真正修學法供養,你的自性才能開發。自性開發給諸位說,那叫真的自在。我們今天生活在這個世間,生活的空間很小,活動的範圍也不大,縱然現在大家富裕,可以到全世界觀光旅遊,你活動的範圍不能超越地球,地球就那麼大了,所以你的生活活動都很有侷限,這個很委屈。你要是圓滿智慧得到了,那個不一樣,智慧裡面就含著有德能,德能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神通。你看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他們生活活動的空間盡虛空遍法界,那個生活多自在,想到哪裡去玩就到哪裡去玩,想到哪個星球就到哪個星球,太空人比不上,外星人也比不上。

  外星人活動的空間,在佛法裡面也解釋得很清楚,他們在太空飛行要工具,我們今天看到飛碟就是工具,那個飛碟是什麼?我們經上講的「輪寶」,轉輪聖王的輪寶,輪寶是交通工具,我們現在看到飛碟就是輪,像個輪子一樣,輪寶。他的活動空間也很有限,不能超越三千大千世界,太虛空當中三千大千世界是無量無邊。所以他的活動空間也有限,而且範圍很小,並不大。唯有脫離六道輪迴之後,當然最究竟圓滿的是往生西方淨土,那個活動空間的確是盡虛空遍法界,我們自性、性德、智慧、德能都顯露了,這叫「成就供養如來」。

  【非以世間財寶飲食名為供養也。】

  這個世間拿這一點小小東西作為禮物,那不是這個意思。那還不如送人經書、法寶,法寶比世間一切的珍寶都要名貴。因為法寶,他要依照這個修學,他能夠轉凡成聖,他能夠破迷開悟。世間財寶供養只有增長他貪心,增長他的迷惑,魔所攝,增長貪瞋痴,所以那不是好事情。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