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一0八集)  1991/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108

  請掀開經本,二百六十七面倒數第三行,最後一句看起:

  【故大品經云。須菩提問佛。為用初心得菩提。為用後心得菩提。佛反問云。如然燈。為用初燄然燋炷。為用後燄然燋炷。須菩提言。非初燄。不離初燄。後燄亦爾。佛問須菩提。炷實燋否。須菩提言。燋。佛合喻云。菩薩不用初心得菩提。亦不離初心。後心亦爾。】

  這段是引《大品般若經》來解釋法界的體性。這段《疏》文在二百五十二面,宗密大師的註解很長,我們上次沒能講完,現在又隔了好幾個月,從這個地方一開端,初學,不但初學,恐怕就是老修的同修也摸不到頭緒,這是因為這部經不是每天接著講,這是必然的一個現象。但是今天《大品經》裡面這段文的意思很重要。有不少的同修常常來問,菩提心怎麼發出來?正好今天這段文跟我們說這樁事情。首先要知道什麼叫做菩提?菩提是梵語,也是古印度的言語,意思是覺悟。這個覺是真正的覺悟,絕對不是世間的聰明,所謂是世智辯聰,那不是覺悟;這是真正的覺悟,也就是禪宗裡面常講的大徹大悟,教下所講的大開圓解,是說這個境界。學佛的同學,不管是學哪一個宗、哪一派、哪一個法門都想開悟,這個開悟,菩提心就是開悟。

  這個地方,『須菩提』,實在講須菩提是古佛再來示現為釋迦佛的弟子,在此地這一問一答都是為我們,實在講我們問也問不出來,這他老人家代我們問出來,我們從這個問答當中去體證。他問得很好,他說『為用初心得菩提,為用後心得菩提』。初心,什麼叫初心?什麼叫後心?這就很難懂,很難體會。此地講的心是講念,禪宗常講的參話頭,實在那不是話頭,是念頭。這個念起來了,從哪裡起來的?那是頭。念頭沒有了,到哪裡去了?那是尾。參話頭是真實的功夫,可是現在有很多人把這個參話頭,他不會參,結果他搞的是什麼?他在打妄想,以為打妄想就叫做參話頭,那是完全錯了。

  現在我們就講這個心的初與後,到底要用哪一種心才能夠得圓滿的大覺?須菩提提出這個問題來,釋迦牟尼佛沒有答覆他,反過來從一個比喻上來問他,問他說像點燈,現在我們點的是電燈,這很難比喻。從前點的是油燈,油燈在台灣也很多年不用了。雖不用油燈,但是點蠟燭還常常看到,尤其是逢年過節,點蠟燭,無論是寺廟或者是民間家裡點蠟燭跟這個差不多。點蠟燭有燄,或者叫火燄,我們無論是火柴或者是打火機都有火燄,燃那個蠟燭芯,這個『燋炷』就是那個蠟燭芯,裡面那個點著。你點著是用初燄還是用後燄?佛用這個來做比喻,這比喻得很妙。尤其像火柴劃開來時候那一剎那,那是『初燄』,等到燃燒的時候,那是『後燄』。你點燈的時候,到底是用初燄?是用後燄?佛反過來問他。須菩提答覆,這個不是初燄,雖不是初燄,沒離開初燄。沒有初燄,後面不就熄掉了,就滅掉了?那一支火柴怎麼能燃燒那麼久?我們把蠟燭,把這個燈點燃了,像一支火柴把它點燃了,點燃之後有沒有離開初燄?沒離開。『不離初燄,後燄亦爾』,也沒有離開後燄。

  佛再問一下,問須菩提,『炷實燋否』。炷就是燈炷,是真的點燃了嗎?是點燃了,燈炷是點燃了,燋是點燃了。佛用這個比喻來答覆他前面的疑惑。『菩薩不用初心得菩提,亦不離初心,後心亦爾』,這句話裡面的意思非常的深長。我們今天講開悟,究竟要用什麼心來開悟?給諸位說,不是初心也不是後心,真正要想開悟,佛家常講的平常心。我們的心平不平常?我們的心是很不平常,我們是非常,不是平常。什麼叫平常心?平是平等,你有念頭就不平等,有念頭,這個心就起波浪,像水一樣,它不平。常是什麼?常是永遠保持這個樣子,這就開悟了。為什麼說平常心就開悟?平常心起作用就是菩提,就是覺。我們今天的心是妄念紛飛,妄想分別執著,這是《華嚴.出現品》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那如來智慧德相就是菩提,「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佛跟我們講得清清楚楚的,妄想什麼?就是念頭。這個東西不得了,妄想發展就變成了所知障,就變成了法執,執著發展就變成煩惱障,就變成我執。所以佛法徹始徹終無非是破二障、破二執而已。煩惱障破了,我執破了,就證阿羅漢果,超越六道輪迴;如果我執不破,決定不能超越輪迴。

  諸位如果明瞭這個事實,你才深深理解到,佛家無量法門,為什麼諸佛如來偏讚念佛?就是《華嚴》到最後,這部經是《華嚴》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那究竟為的是什麼?就是為了一切法門,你們自己想想看,有沒有辦法破我執?有沒有辦法斷煩惱障?如果我執、煩惱不斷,換句話說,你修得再好,也不過是人天福報而已,人天福報享盡了,還要往下墮落。要講生路只有一條,帶業往生,這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就叫你帶業往生,唯一的一條出路,除這條出路之外,別無二路子好走,這是真的。從理上講,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能成就,問題你有沒有本事破我執,破煩惱障?有沒有本事去破法執,去破所知障?這關鍵的問題在此地。所以這不是初心、後心的問題,也離不開初心、後心,就是一個平常心。學佛實在講,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修什麼?就修平常心。下面,再引龍樹菩薩的一段話:

  【故龍樹判云。佛以甚深因緣答。】

  前面這一番問答,佛答的意思很深很深。

  【意云。】

  這意思說:

  【若初心得菩提。初發心便是佛。若初心不得。二心三心亦爾。心心不得。畢竟則不成佛。】

  『得菩提』就是成佛。

  【故云爾也。此中燈喻菩薩道。炷喻無明煩惱。燄如初地相應智慧。乃至金剛三昧相應智慧。】

  佛說一句話,舉一個比喻,裡面有這麼深的意思在,有這樣廣泛的意思在。龍樹菩薩不給我們說明,不給我們解開,我們就聽佛跟須菩提一問一答,也不知道他們在講些什麼?原來他們所說的是意在言外,這不會聽就聽不懂。說的是這樁事情,意思在另外一個事情,這也是讀佛經的一個難處。如何能真正體會?一定要有修學的功夫。現在人學佛,一些人只學一些佛法文字上的常識,言外的意思完全覺察不到,這個原因在哪裡?沒有認真的去修。

  今天下午,鄭石岩居士來看我,他告訴我,最近工作非常的忙碌,還要到處去講演,最近有一個地方請他去講《普賢菩薩行願品》。我告訴他,我們淨宗學會提倡修行的法門,五個科目,十大願王是最後一個科目。他最近要去跟人家講十大願王,我提醒他,十大願王好像蓋樓,那是五樓,五樓建立在四樓的基礎上,四樓是什麼?四樓是六度。沒有六度,哪來的十大願王?十大願王是空中樓閣。六度又建立在三學的基礎上,六度是菩薩行,三學建立在六和的基礎上,六和建立在三福的基礎上。《觀經》,佛給我們講的三福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世講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成佛他的基礎是什麼?就是這三條,你說這三條多重要。今天什麼人認真照這三條去修學?

  我這次從國外回來講了一部「地藏經大意」,有很多人很詫異,問我為什麼講《地藏經》?《地藏經》不是淨土宗的經典,為什麼講《地藏經》?一部《地藏經》,就是三福詳細的說明。《地藏經》內容講什麼?就是講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一直講到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全部《地藏經》就講的是這句。你說這多重要!這是我們修學的基礎,是我們修學的大根大本。不從這上著眼,不從這裡下手,那十大願王是空中樓閣,說來好聽而已,決定做不到。

  龍樹菩薩把佛的這個話的意思跟我們解開了,我們這才恍然大悟,菩薩道就是覺道。覺悟的障礙就是『無明煩惱』,能把無明煩惱破除,菩提這就現前了,煩惱不是一下就斷乾淨的,分分斷,分分破,所以菩薩才有五十二個階級。這五十二個階級從哪來的?就是你斷得多少而來的。這部經是大乘圓教的經典,當機者,當機就是修學的對象,教學的對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換句話說,我們都還沒資格。必須得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才是華嚴會上的學生。破一品無明,這是初住菩薩;破二品無明,是二住菩薩,這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這四十二個位次,這是華嚴會上的當機者。在這段經文裡面那個標準又高了,此地是專講十地菩薩。所以底下講的,『初地相應智慧』,這是證入初地。『金剛三昧相應智慧』,這是等覺菩薩,第十一地。底下這段話重要:

  【又若斷者。一念便是。何假三心方斷。】

  這個『三心』就是有初心、有後心,當中還有個住心。這個念頭有初、有後,有當中暫住的,三心不可得,那《金剛經》上說的。由此可知,你要想真正證得菩提,證得自性,菩提就是自性,我們講真如本性,是一樁事情,這個名詞不一樣。在我們念佛法門裡面叫做一心不亂,你要想證得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此地講的菩提,用什麼?『一念便是』。你們懂不懂這個意思?二念就錯了,三念就更遠了。所以念佛叫你一心稱念,你就容易證得。一面念佛,還一面打妄想,那就三念、四念,五念、六念去了,這就不能成就。佛在《無量壽經》教給我們,一向專念,著重那個「一」。《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都是著重在一心。一心就能證得,二心就不能證得;一心就是平常心,二心就不平了。

  權小以下,就是權教菩薩小乘以下,統統用的是八識。這八識什麼?八個心,不是一個心,是八個心,所以他不能得菩提。阿羅漢沒有得菩提,辟支佛也沒有得菩提,權教菩薩也沒有得菩提。你問他為什麼不得菩提?因為他用八個心。我們平常講三心二意,三心二意就是八心。三心講什麼?心意識,第八識是心,末那識是意,第六識是識,就是心意識,這叫三心。二意是什麼?二意講的是末那與第六意識。末那是意根,第六是意識,二意。權小以下統統用的三心二意,這不能成就。用三心二意能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不可思議。三心二意念佛能不能念到一心不亂?給諸位說,理一心是決定得不到的,因為理一心是菩提,事一心可以得到。不要說事一心,西方極樂世界的標準很低,功夫成片就可以了。

  什麼叫功夫成片?這一句佛號不夾雜、不間斷,就叫做一片。這樣的功夫就決定往生,這其他法門裡頭沒有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生凡聖同居土,雖然品位不高,你們念過《無量壽經》,你們念過四十八願,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個享受就跟等覺菩薩差不多。這叫難信之法,說實在話,許多菩薩都不相信,為什麼?那些菩薩沒有到極樂世界去過,你跟他講極樂世界情況,他不相信,這是真的。所以你是把這個宗門教下統統搞通了之後,你一定老實念佛。為什麼?想一想,做不到。其他的法門好,理論也好,方法也好,自己決定做不到,還是老實念佛可靠。所以要證菩提,要見自性,這一心就達到了。所以這個念佛法門,在所有一切法門裡面稱為第一法門,這有它的道理。

  《楞嚴經》上,我們看到大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就是一句佛號,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沒有更改過,這個法門不可思議。先就用三心二意來念,念到功夫純熟,就變成一心稱念,不要換方法,就是一個方法用到底。你看《大勢至圓通章》上講的,他與五十二同倫,同倫就是我們今天講同志,志同道合五十二個人,這不是五十二個人,是五十二種人。哪五十二種?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五十個,等覺、妙覺,五十二個。換句話說,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人家是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就是這句佛號念到底,你看這個法門多簡單、多容易。所以黃念祖老居士,在《無量壽經註解》上講了很多,愈是最殊勝的法門,必然是最簡單的法門。他用照相機做比喻,這最好的照相機,傻瓜照相機,一按張張漂亮,張張都照得好。愈是高級的,又要對焦距、對色暈的時候,三十六張不見得會張張照得好。這個比喻也很有道理,所以愈是最殊勝的法門,一定是最簡單的。千萬不要瞧不起那個最簡單的法門大概不是最高、最殊勝的,那你自己看錯了,看走眼了。才曉得這一心稱念,那裡面的理論、方法、境界,確實不是一般人能夠理解的。我們再把這段文念下去,一念便是,『何假三心方斷』。

  【既假三心。明智無性。無性故非初中後。因緣故成初中後斷。此上猶通實教。】

  『實教』就是終教,終是始終的終。賢首家立的是五教,小、始、終、頓、圓,實是屬於終。如果在天台家講,藏、通、別、圓,是別教,這是別教的教義。這個地方要緊的是告訴我們,『智無性』,性就是體性,智慧沒有體性。無自性,所以就談不上什麼初中後,講初中後,必然是因緣生法,因緣生法決定是無自性的。所以這是天台別教的教義。下面說:

  【若依圓宗所斷之惑。】

  這是圓教。說到這個地方我們先要知道,為什麼天台立四教,藏、通、別、圓,賢首立五教,小、始、終、頓、圓?實在講,四教、五教是差不多的。這就是說,把一切眾生的根性,眾生根性不相同,分為四大類,分為五大類,然後教學的方法手段不相同,這是用分類的方法。這五種人,我們就賢首家來講,這五教這五種人,五種人根性不相同,固然是過去生中修學的習氣不一樣,而在這一生當中所遇的緣也不相同。根性最利的是圓,圓人到底他那個根性的特色是怎樣的?圓人對於一切法不甚執著,所以他才圓融!不很執著。對於一切法堅固的執著,那是小乘人,那是小根性的人,愈是往上面去,他這個執著就愈淡。

  可是諸位要知道,堅固的執著,我們佛家常講嚴持戒律,對那個戒條認真執著,這是小根性的人,有沒有好處?有好處,決定不墮三惡道。為什麼?他戒律守得好,不墮三惡道。確定在哪裡?決定不會見性,決定不能證菩提,為什麼?他有執著,他執著不能破,證菩提要破執著。我持戒,我執很堅固,不能出三界;破我執,這才能出三界。我執這麼堅固,所以他得的果報,人天福報,人天兩道,他不會墮三惡道。圓教根性,他對這個很馬虎,大而化之,不甚執著,他要不開悟,要不超越三界,三惡道他有分。他要成就比他高,不成就不如他們,要墮要墮落得很慘。這是我們從外表形相上看。但是那個嚴持戒律,我在講席當中跟諸位說過,大小乘統統是嚴持戒律,他持的方法不一樣,小乘人嚴持戒律是在戒相上,戒條、戒相上,大乘人嚴持戒律是在心地上,不重視事相。

  在中國唐朝有個故事,佛家叫公案,我們現在講講故事,過去的事情,那是真正的事實。唐朝終南山道宣律師,是我們中國律宗的初祖,戒律之嚴那當然沒有話說的,律宗初祖。日中一食,感應得天人供養,天人看到他持戒嚴,佩服!每天中午的時候給他送飯來。有一天,窺基法師,這是唯識宗的祖師,窺基大師從終南山經過,聽說道宣法師在這裡修持不錯,去拜訪他。窺基大師對於戒律就大而化之,他出家的時候,傳說他三車法師。這個人很聰明,貴族出身,他是尉遲敬德的姪子,尉遲敬德是唐太宗的大將,尉遲公,尉遲公是他的叔叔,所以這是貴族出身。玄奘大師要他出家,他提出條件,他說要我出家可以,我要享福,喜歡讀書,他說我要帶一車書;喜歡用錢,出家沒有錢不行,我要帶一車黃金;還要帶一車美女去跟他作伴,三車法師。

  道宣律師對他老人家學問是很佩服,行持就有點輕視的味道。那天,大概這是窺基大師在山上住的時間久了一點,到中午,道宣法師是希望天人來送供養,表演一下給他看看,你看看天人來供養我,哪裡曉得那天天人沒有送供養來。到第二天窺基大師他們已經走了,第二天天人中午來送飯了,道宣律師就問他:你昨天為什麼沒有給我送飯來?他告訴他說:昨天有大乘菩薩在山上,滿山的護法神保護著,我進不來。道宣法師聽了,一身流汗,才曉得人家那個大乘戒跟小乘戒不一樣。所以大小乘結罪都不相同,小乘結罪是論事不論心,大乘結罪是論心不論事,這個不相同的。那這圓教是大乘當中的大乘。『若依圓宗所斷之惑』:

  【一迷一切迷。一斷一切斷。】

  這是圓宗,所以這種根性的人就太難了。在我們中國歷史上,過去方東美先生所講的,中國歷史上只有一個人,再沒有看到第二個人,哪一個人?禪宗六祖大師。六祖以前沒有看到這種人,六祖以後,也沒有發現第二個,那是『一斷一切斷』,一悟一切悟,這是真正圓宗。其餘在中國我們所看到的,多半慢慢培養到最後入了圓宗這個境界,這樣的人有,也有不少。那是過去生中的善根,這一生遇到圓頓的緣,慢慢培養,在這一生成就。所以這段非常重要,我們也不能夠把它誤會。所以我們的修學還是要從事相上老實來修,圓是沒錯,我們自己做不到。圓人心地清淨,順境裡面不生貪愛,逆境裡面不生瞋恚,換句話說,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頭,他的心永遠是平靜的,這是圓人。我們想一想我們的心在人事環境、物質環境是不是平靜的?如果不是平靜的,那就學不得,那一學,問題就嚴重了。還是要按部就班,自己屬於哪一類的,還是學哪一類的好。這是古人把一切眾生分為五大類。這五大類,或者是四教、五教,說實在話,都是我們中國祖師們分的,不是釋迦牟尼佛分的。釋迦牟尼佛當年說法是應機而說的,哪一個來問,隨問隨答,沒有分類,是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這才分的,便利於教學。我們再把文念下去:

  【如夢所見事。】

  這底下用比喻說:

  【一切皆非。剎那覺悟。一切皆是。】

  迷了,『一切皆非』;覺悟了,『一切皆是』。

  【非待斷卻夢中物。亦非留著夢中物。故云無斷無不斷也。又尚無有斷。豈可更言無斷。】

  說實在話,這個斷跟不斷都說不上。怎麼說不上?說斷或者說不斷,那真有這個事情才行。事實的真相不是如此,事實真相就像《金剛經》上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個地方用夢來做比喻,這是事實真相。你說它有,它沒有自性,沒有自體;你說它沒有,它又有相,就像作夢一樣,實在是非有非無。你了解這事實真相,有無兩邊你都不執著,你也不會說這個是有,也不會說它是無;說它是有,說它是無,你已經分別執著、起心動念,已經迷了。覺悟的狀態之下絕對沒有這些妄念,事實是擺在那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會起心動念,夢中如是,我們現前這個世界也如是,看得清楚,聽得清楚,絕不起心動念,這就對了。

  眼前境界是什麼?夢境、幻境,所以這個有叫幻有,佛法叫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心經》裡面講得很清楚、很透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是什麼?色就是形相、物相,是一不是二,色空是一不是二。如果把色空分做有無,那就錯了,它是一樁事情,這是最難懂得的,這就是事實真相。真正明白事實真相,你在事實真相才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跟諸位說,這個戒律就是圓滿的。戒是清涼,戒是自在,因戒得定,這種戒這叫性戒,就是本性之戒。戒律是防非止過!真性裡頭沒有非也沒有過,這個戒是圓滿的戒,這個定是自性本定,這個智慧是自性本來具足的智慧德相,是這麼一樁事情。不但權小不知道,實教菩薩也不能透徹完全的理解,這是事實真相。

  今天我告訴鄭居士,整個佛法一言以蔽之,它說些什麼?這部《大藏經》它講什麼?要用佛經上話,說作諸法實相;要用現代話來講,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才曉得佛教經典與我們是什麼樣的關係,宇宙是我們生活的環境,人生就是本人,整個佛法講的是我們本人,我們生活狀況,這個關係多密切,沒有比這個更密切。他今天告訴我,現在教育界對佛法,佛教教育逐漸慢慢重視了。這是應該的。這是真正的教育,真實的教育,教你認識自己、認識生活環境,這就是菩提,這就是大覺。覺悟的人不會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怎麼會為非作歹?那不可能的事情!這下面有兩個問答,做為這一章的總結,這兩個問答問得好。

  【問夫真如者。是諸法實相。體性空寂。本自湛然。離諸句數。不可分別。云何此說分十真如耶。】

  這個問得很好,『真如』怎麼還可以講十個,它不是只有一個,哪還有十個?實在講,連一也不能說,怎麼可以分十個?實在講是一,既然是一是真相,真相就不可說,不但不可說,也不可思。你一思惟、一想像,就錯了,所以說不可思議。思是思惟,議是什麼?議是言說,就是議論。不可思議,那是真的。但是這個不可思議,幾個人懂得?我們塑造的諸佛菩薩的像都不可思議。你看那個佛像,他也不思,他也不議,他坐在那裡不動,他所代表的就是不可思議,他所代表的就是諸法實相,幾個人看得懂?這個味道就深了,味道非常濃。唯有圓教上上乘人他懂得,以下的都不懂。不懂怎麼辦?不懂就得要指示、要教導,指示、教導,那就不能不用分別。這個分別不是真的分別,而是教學的手段,是教學的方法,絕對不是目的。隨著眾生的分別而分別,隨眾生的執著而執著,所以所謂的分別就是不分別,執著就是不執著,就這個意思。諸佛菩薩哪裡真的有分別執著?沒有,決定沒有,隨順眾生,這才跟你講十種真如。我們看:

  【答。疏云。體雖湛然。】

  體是什麼?本性,性體就是前面所講的「空寂湛然」。空寂湛然這四個字是形容真性的,形容真心。誰的真心?我們自己的真心,一切眾生的真心本來就是這樣子的。現在有沒有變?沒有變,永遠不變。所以佛在《華嚴》裡面才說出這個真相,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他本來成佛從哪裡看?就是從你自性性體上看的,從來沒有變過。體沒有變過,體要變了,它就不是真實的,真的就不會變,會變的就不是真的,真心。那今天你會變的是什麼?會變的是妄心,那不是真心,這妄心。我們今天在六道裡頭受這個罪是妄心蓋覆了真心,真心如如不動。我們把真心迷了,不認識了,把妄心當作真心,《楞嚴經》上講得詳細,《楞嚴》上有比喻,認賊作子,冤枉搞六道輪迴。佛法就是教我們認識自己的真心,認識自己本人,禪家所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要認識自己。《疏》是清涼大師的,為我們解釋的,『體雖湛然』,性體湛然,沒錯。

  【隨緣有異。】

  隨什麼緣?大體上來說,十法界,十法界就不一樣,就不相同了。就好像我們用黃金,這個金是不變的,金是體,湛然的,金是體,我們把這個黃金塑成佛像,這個黃金做成佛像,那個黃金做一個菩薩像,佛法界跟菩薩界不一樣。再把黃金做個餓鬼像,那個鬼像跟你又不一樣,黃金一樣,分量也一樣,你到外面去賣價值也一樣的,都是一致的,完全一樣,它形像不一樣。如果從體上看沒有兩樣,十法界就是一法界,一真法界;如果從現象上看,這十法界完全不一樣,苦樂完全不相同,『隨緣有異』。

  【即真如體本無有異。但對障染粗相。即證不同。遂說有異。】

  這十種真如就是講的十法界。這個說得不一樣是什麼?十法界眾生二障,煩惱障跟所知障污染有粗淺不相同,有的染污得很重,有的染污得很輕,愈往上面去染污就愈輕,愈往下面染污就愈嚴重。這麼樣分出來的,不從體上說,體決定沒有染污,相上有染污,相既然有染污了,作用就不同。底下又問:

  【似於何者。】

  這似於是像什麼?請你舉個例子說像什麼?下面就舉例說明了。

  【答。疏舉喻云。】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頭舉個比喻說:

  【如陶冶塵滓。鍊磨真金也。】

  我們知道這個金從礦裡面採出來,裡面摻著有沙石、有泥土,必須要冶煉,然後才能夠提煉出純金,就像冶礦一樣。用金來比喻真如本性,比喻我們的真性,用這些礦、這沙石比喻的染污。一樣的道理,我們提煉的時候也要經過好幾道的手續,先把那個粗的東西淘汰掉,然後細的,再微細的這個純金才提煉出來。就好像我們這十法界一樣,煩惱習氣,先把三惡道的習氣斷掉,然後再把人天習氣淘汰掉,再把二乘淘汰掉,再把菩薩也淘汰掉,那就成佛了,就是純金了,要這樣一層一層去淘汰,一層一層來冶煉。方法、手段、速度快慢因人而異,也不是完全一樣的,為什麼不一樣?從我們表面上看,每個人出身不相同,生活的環境不相同,所受的教育不相同,所處的這個社會背景不相同,教學方法手段自然不一樣,這是從表面上來看,我們凡夫能看到的。其實這能不能看得完全?不完全,差得太遠。怎樣才看得完全?還得看這個人生生世世過去生中久遠劫修習的善根福德因緣,這樣才能看得準,這就不是一樁容易事情。然後使用這個方法,那的確圓滿就很周到,決定有效。就如同大夫看病一樣,真正高明的大夫給你診斷的時候,一定能夠找到你病的起因,那真叫對症下藥,藥到病除了。絕對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那不是一個高明的大夫;要找到你得病的這個根源,從那裡下手。我們今天佛法也是如此,所以諸佛菩薩他們有大智慧、有大的能力神通,他能夠觀察到你過去生生世世的業緣,他教你的方法很容易成就,那個方法就正確了。

  現在這些出家的法師沒有這個本事,只看到你表面,看你、摸摸你,發燒,趕緊找個退燒藥吃一吃,這燒怎麼發的?不曉得從哪裡發的。所以往往這個藥下去,眼前有一點點小效果,後面有副作用,為什麼?不能治根,不知道他病怎麼發的。這就是我們眾生沒有福報,不能遇到諸佛菩薩為我們說法。但是諸佛菩薩實在也是慈悲到了極處,知道末法眾生業障深重,諸佛菩薩不住世了,所有一切這些法門方法都不甚靈驗;換句話說,治不了病。實在說不但治不了病,還病上加病,本來你對這個世間妄想分別執著就夠多了,再一學佛,又加上佛法的分別執著,這就是病上又加病,這個就麻煩,太難太難了。所以佛給我們留下一服叫阿伽陀藥,是萬病總治,這就是念佛求生淨土的法門,這個法門無論對什麼樣眾生,無論對什麼樣的根性,絕對有效。所以即使在華嚴會上,華藏世界,一真法界,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到最後還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你就曉得這一服藥的價值。一切病總之你修這個法門是決定不錯。也就是說,我生病了,遇不到好的大夫,沒有人來給我開藥方,我用這個藥就不會錯,只好,絕對不會變壞。所以這一服藥,一切諸佛讚歎,一切諸佛宣揚,一切諸佛勸眾生念佛求生淨土,就這句佛號就能夠把你的所有塵沙慢慢統統給你洗刷乾淨,把你的真性給提煉出來。

  你看楞嚴會上五十二同倫,最後一層一層提煉,就是圓教圓滿成佛了。他用什麼方法?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用功的方法,大勢至菩薩最後兩句話就是教我們用功方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八個字,你看多簡單。什麼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眼,不要看世間形形色色,什麼也不要看;耳,什麼也不要聽,乃至於意,什麼都不想,專念這句佛號,淨念相繼,這個淨就是清淨心去念。什麼叫清淨心?不懷疑,心清淨了,不夾雜,心就清淨了。我們念佛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對這個佛號有懷疑,或者不懷疑了,夾雜,念這個佛號,心裡還想東想西,所以這個功夫不得力。真正做到不懷疑、不夾雜,這叫淨念,相繼是這一句佛號念念不要中斷。

  現在北京黃念祖老居士,一天念十六萬聲佛號。我在美國,他帶信來告訴我,他現在一天念十六萬聲。老居士給我們做一個榜樣,他今年八十歲了,放下萬緣,真正做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沒有一個不往生,沒有一個不成佛。這就像是冶金一樣,像陶冶提煉金礦一樣,這種方法效果非常的顯著,非常明顯,也非常的快速。你只要肯用這個方法,三個月就見效,半年,真用功的人,半年的功夫脫胎換骨,不一樣。學佛,我們這個形象就是招牌。學佛學得愁眉苦臉,學得一身的病痛,人家一看到,佛不能學,你看學佛都這個樣子。這學佛的人身體愈來愈好,愈來愈年輕,又不生病,這學佛人好,我們要學佛,招牌。自己不得受用,怎麼能叫別人相信;自己得到真實的利益,別人看到了就羨慕。三福末後,勸進行者,拿什麼勸?拿這個樣子去勸他,就行了。

  今天下午,趙福崇先生來看我,他問我說:法師你為什麼身體這麼好?念佛。他從前學密,他現在密不學了。他說我現在念佛,身體還是不好。念的功夫不夠。他說是的,妄念很多。我說不要再打妄想了,所有一切妄念統統不能解決問題,只有增加苦惱。為什麼去打妄想?為什麼不想佛?要想,想阿彌陀佛,要念,念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不想,是什麼也不念,這叫真正念佛人,念到心清淨了,身體自然就健康,你的身體體質自然就起變化了。心地清淨,你這個身體細胞結構一定符合於自然,那就是最健康;動一個念頭,裡面這個細胞組織就改變,改變就發生障礙,這個障礙就是病痛,就是疾病的根源。所以病從哪裡來的?妄想來的。所有一切的病根都是妄想,不打妄想的人永遠不會生病。這後頭幾句不要講了,這諸位看看就明白了。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