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七十七集)  1989/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077

  請掀開經本,二百零九面倒數第二行,最後一句看起:

  【二明行相。謂十度萬行。廣在經文。】

  從這個地方看起。清涼在《疏》教起因緣裡面一共有十段,這是第六段,第六段是為我們說修行的方法。正如同經上所說的,如果不能認真的去修行,行是我們的生活行為,行為有了錯誤,必須要把它修正過來,這叫做修行。如果不修行,佛法殊勝的利益是得不到的。如同《法句經》上所說,「雖誦千言,不行何益」。每天讀誦經典,念了不能夠照做,這個念的經沒有用處。諸位要知道,念經是修正我們思想、見解、行為的,這個念了才有用處。絕對不是說我們每天念多少部經就有功德,那是假的,連什麼叫功德,他也不知道。這一段講到行,分為兩大類,第一大類是「遍成諸行」。遍是普遍的成就。第二類是「頓成諸行」,那是講頓超。我們這幾次所講的是屬於第一段,遍成諸行。這裡面又有兩科,就是兩個小段,先說行本,修行的根本是菩提心,我們說過了,菩提心的體、相、德用都說過了。今天這是入了第二個小段,是講行相,菩薩修行的樣子,這值得我們去學習的。所以這是第二小段,它從哪裡來的?

  所謂『行相』,在一般大乘經裡面所說的就是六度,《華嚴》裡面講的『十度』。『萬行』,這個「萬」不是數字,「十」是個數字,萬不是數字,萬是形容行門無量無邊,用這個字來代表,不止一萬。無量無邊的行門,就是修行的方法,在《華嚴經》上把它歸納成十大類,這就叫做十度,一般大乘經裡面是把它歸成六大類。諸位要曉得,這個歸納不太重要。為什麼?內容是相同的,不增不減,六度跟十度是一樣的數目。十度從哪裡來的?是從六度當中,第六是般若波羅蜜,又把它分為五大類,就是般若這一門分成五大類。可見得,這就是開合不同而已。般若展開來又分五類,這五類歸納起來,般若波羅蜜,你就知道它內容確實是不增不減。那分為五類,就說得更詳細,般若波羅蜜就是所謂的根本智。後面四條是方便波羅蜜,願波羅蜜,力波羅蜜,一直到智波羅蜜,這些是屬於智慧在生活當中的應用,就是有體有用。在六度裡面,把它合成一個,十度裡面就分開來講。『廣在經文』,經文裡面說得非常詳細。

  【上來兩段。總是第一遍成諸行。】

  剛才跟諸位交代了,這是行門裡面的第一大項,就是『遍成諸行』。此地這「行相」沒有細說,文字很簡單,到這裡這一段就結束了。我們在此地,要略略的跟諸位說明一下,行相,要拿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生活規範,行門的守則、要領。十度,前面五度跟六度完全相同,第一個是布施。實在說,菩薩行門就是一個布施全都包括了。布施是什麼?布施是放下,布施是捨,統統捨掉。你說你有煩惱,你為什麼不把你煩惱布施掉?你要它幹什麼?你說你有苦難,為什麼不把苦難布施掉?你說你有生死、有輪迴,統統布施掉。這個布施,不是指你布施一點錢財,那個無關緊要,那不算什麼,不是菩薩所行的。菩薩所行的,是要把你的生死煩惱統統布施掉,統統捨掉。不但把世間一切法捨掉,出世間法也要不得,也要捨掉,連佛法也得要捨掉。世間法捨掉了,還執著有個佛法,又是麻煩,你總是有病。佛在經上常講,我們世間人,這因緣果報,這是惑業苦,這是病。佛法是什麼?佛法是藥,是治病的,因為你有惑業苦,佛才講戒定慧,用戒定慧來治惑業苦,來治病的。病要好了,藥就不能要了。病好了,還吃藥,你想想看,這人是個健康的人嗎?健康的人不要吃藥,吃藥的人一定不健康。

  所以《金剛經》上講得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是佛法,佛法也要捨掉,這是布施。但是現在我們佛法不能捨,為什麼?我們的病很重,我們必須拿佛法對治我們的毛病,這毛病要捨,佛法不能捨。等到病沒有了,佛法也要捨。所以諸位一定要知道,布施真正的意義、真正的目的,以及如何來修學。所以布施度,這講到度,度裡面就有智慧。六度前面,這五度是事相,後面一度是智慧。你修布施,裡面有智慧,是三輪體空。我們布施一定有對象的,有能施、有所施,有接受布施的對象,三個。三者都不執著,不執著我能捨,不執著我;也不執著對方接受我布施,不執著;也不去執著我布施那些什麼,統統都不能執著,我們心才捨得乾乾淨淨。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這樣才能真正恢復自己的真如本性,真正達到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如果著相的布施,是修世間人天福報,不能出三界,那就是通常講的,善因得善果,將來果報在三善道;惡因結惡報,將來果報在三惡道。總而言之,不能超越六道輪迴。什麼原因?就是布施裡面沒有般若。所以沒有般若,心不清淨,著相,般若是不著相。

  從哪裡下手?財、法、無畏,佛給我們講了三大類。世間人說實實在在的話,你為什麼不能了生死,出三界?這個我們不對一般人講,一般人他不知道。我們對那些學佛的人講,而且學佛學得很虔誠的人講,你為什麼不能了生死,出三界?病根在放不下,這放不下就是捨不得。財捨不得,情捨不得,這個麻煩大了,這個阿彌陀佛來接引,你有這兩大障礙,你也去不成。所以佛先要把這兩大障礙,這個障叫業障,把這兩大障礙破除,教給我們修布施。這布施誰得利益?自己得利益。絕對不是接受布施的人他能得利益,他得什麼利益?他得不到利益。

  這是諸位一定要知道的,知道這事實真相,我們就真正肯修了,曉得這確確實實是除自己的業障。世間人為什麼不肯捨?他不知道事實真相。認為這個錢財賺來好不容易,為什麼賺來就要把它捨掉?他不曉得這個錢財賺來,不管是容易賺來,還是難賺來,都是你命中所有的。命裡面沒有的,怎麼賺也賺不來。命裡有的,為什麼有人賺得容易,有人賺得難?佛在經上把這個道理跟我們講得很清楚,財富是財布施得的果報,我們前生拿財物周濟別人、幫助別人,很痛快,看到別人有困難了,馬上就拿去,毫不猶豫,這樣將來得福報,那個錢財滾滾而來,也不操心,就這麼來的。有一些人看到人家可憐了,想了好半天,給他一點!又後悔,何必,最後好,還是給他一點!這樣布施,將來有沒有果報?有果報,有財,那要賺得很辛苦,因為你當時施捨的時候不痛快,所以你的錢財得來就很辛苦,就這麼一回事情。這個事實真相,要不是佛給我們說清楚,誰知道?想想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所以你痛快布施,將來果報來得舒暢。

  因為對於財物之貪愛,古今中外,此界他方,沒有一個眾生不從這起貪心。貪是所有一切煩惱的大根大本,這第一個是財,第二個要命的色,這是財色兩大障礙。這個東西要不看淡、要不放下,雖然念佛,雖然修行,生生世世在修,都出不了三界。我們在座的同修,要依照佛經上所說的,我們每位都是無始劫以來都在修行,不曉得修了多少生、多少劫。像《無量壽經》講那個阿闍王子一樣,過去曾經住菩薩道,供養四百億佛,現在還退轉跟我們一樣,有退轉、有隔陰之迷。供養四百億佛,這樣深厚的善根,為什麼還不能出三界?就是剛才講了,兩個字,一個財、一個色放不下。佛不是勉強叫我們放下,是因為它障礙你的自性,是因為它製造的六道輪迴。沒有這兩個東西,六道輪迴就沒有了;有這兩個東西,就有六道輪迴。你想想看這個東西多可怕。我們要不要把這個捨掉?不想出三界的,那你就不必捨了;真正想出三界,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不捨不行。諸位要曉得,我們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念阿彌陀佛,都沒有能往生,就是這兩個字捨不掉。你今天把這兩個字痛痛快快布施,布施掉了,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得大自在。

  在我們台北市,大概三十年前,蓮友念佛團的創辦人,李濟華居士往生,那多自在!這是在這邊同修多少人看見的。李老居士往生的時候,八十多歲。他往生那一天,現在在舊金山的甘老居士,那一天在場,親眼看到的。我提到這個事情,她跟我就說得很詳細,因為助念的時候,她敲引磬,她當維那。往生那一天的晚上是共修會,老居士跟他太太坐三輪車,那個時候還沒有計程車,坐三輪車到念佛團。坐在車上,他就跟他老伴商量,因為他的小孩都在美國,在台灣就是他們老夫妻兩個。他就說,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妳一個人會不會感覺得寂寞?老太太就很慷慨,就答應了,那你往生,那往生好,你就不必顧忌我了,這就同意、答應了。實在講,他太太也不曉得他那一天往生,很痛快的答應。

  到了念佛團之後,因為他們共修,就像平常打佛七,一支香,當中有開示,有幾位老居士輪流擔任。那一天是魏老居士,輪到魏老居士,李老就給他商量,今天我來講,下一次時間讓你去講去。他們開示的時間是半小時,老居士那天講開示,非常懇切,講了一個半鐘點,把這個念佛的時間都講完了。因為他是年歲大了,長老,所以大家也就不見怪。講完之後,他就跟大家說,我要回家了。聽眾以為他講話講多了,講累了,他要回家休息了。誰知道他下了講台,蓮友念佛堂外面是一個小客廳,他在沙發上一坐,就回西方極樂世界的家裡去了。你看看,往生之前講一個半小時,音聲洪亮,言辭懇切,沒有一點病,說走就走了。你要問,那什麼原因?告訴諸位,就是一切放得下。你放不下,才有病苦;果真放下,哪裡會有痛苦!這是蓮友念佛團,李濟華老居士,我們看到他走的。

  大概在五年之前,我記得在這裡講經也跟諸位說過,香港有一個歐陽居士,差不多也有七、八十歲,他往生,是一個月之前告訴暢懷法師的。這個老居士,過去在政府做過相當高的職位,做過官的。政府遷到台灣之後,他沒有來,他留在香港,大概生活也很清苦。他有一個女兒在香港,女兒不孝順,所以他生活很艱苦。他常常到圖書館借《大藏經》看,就是中華佛教圖書館,圖書館的負責人暢懷法師。他好像一個月之前借的《大藏經》,借了《藏經》之後就告訴暢懷法師,他說你在十二月二十二號,他把日期說了,十二月二十二號,你派個人到我家裡去把《藏經》取回來,我不再送來了。他說我要走了。暢懷法師一聽,看他的樣子走了,不像往生的樣子,大概是搬家,他要走了。好了,就把這個事情記在記事牌上,到二十二號那一天,就派人到他家裡取《藏經》,就派個年輕人去取《藏經》。那麼到他家裡,老先生還在那裡看經。在看經,這個人去了,老先生問他,他說你來幹什麼?他說你叫我今天來取回《藏經》。老先生說,是,我是叫你今天來,我沒有叫你現在來。他就把他轟回去了。那年輕人當然不好意思跟他爭,第二天再去拿。第二天去拿了,他家裡人告訴他,老先生往生了。怎麼往生的?什麼時候?他說就是你來過之後,兩個小時以後。怎麼往生的?他看《大藏經》,而且坐在那邊姿勢很瀟灑,抱著膝蓋這樣子,他這麼走的。

  你看看,他多瀟灑,多自在,沒病,一個月之前,就告訴暢懷法師。暢懷法師雖然以前跟倓虛,他不相信念佛法門,他不念阿彌陀佛,他供養的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他每天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他不念阿彌陀佛。就看到這個老居士這樣往生,從此以後就念阿彌陀佛了。我是到他精舍去參觀,看得很奇怪,他那個佛堂是佛龕,玻璃佛龕,裡面供的是釋迦牟尼佛、迦葉尊者、阿難尊者,是這樣供的。我那一天去的時候,他那個佛龕前面的玻璃上面貼了一個西方三聖,是用那個膠帶貼在那裡的。我說這怎麼回事?他把這個故事講給我聽,他說我現在念阿彌陀佛,也拜西方三聖了。所以確確實實,說走就走,不生病。你看那個歐陽老居士,臨走兩個小時之前,還給人開玩笑,我是叫你今天拿《藏經》,我沒有叫你現在來。這都是真正放得下。

  所以念佛人心裡面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一切都要放下。在這個世間無論什麼事情,家庭、社會,隨緣就好。隨緣是什麼?你們說怎麼好,就好,我沒有意見,這自在!只要大的問題上沒錯,小問題不要管。我這個基金會什麼事情我都不管,只要到時候我們這裡可以講經,就行了。除此之外,再要心裡頭有牽掛,這就錯了。所以什麼事情,你們覺得怎麼好,那就怎麼辦。我們的目的是求生西方淨土,過去生中,無量劫來生生世世都錯了,都耽誤掉了。這一生不能再錯了,徹底放下,這叫布施。財要放下,不要怕財沒有,到時候要用的時候,自然就來了。為什麼?你有這個福報,所以財何必要存在家裡?何必要放在銀行?都靠不住,布施出去,這個靠得住。這你命裡頭有,你還沒有動用,來了就散掉,來了就散掉,沒有用。當然了,散財是智慧,你有財富是福報。智慧就是你這個財用得恰當不恰當?用得是罪、是福?罪、福裡面也有大小,所以這就是智慧,有智慧的人,很小的財修最圓滿的福報,這個是有智慧的。

  法布施,當然第一殊勝的就是淨土法門。這在佛法裡面,為什麼說一切佛法,這個佛法布施最殊勝?因為只有這一法,可以叫一切眾生在這一生當中,決定超越六道輪迴,決定往生不退成佛,這是其他法門不容易做得到的。雖然淨土宗跟密宗都是修清淨心的,但是密宗成就比淨土宗要難得太多了。我們講堂裡面有黃念祖老居士的錄音帶,有不少套,你們去聽聽看。老居士是諾那活佛的傳人,他是真正的金剛上師,是密宗的金剛上師。他在晚年不傳密,也不修密了,他老人家老實念佛,專門念佛,你看寫《無量壽經》的註解。他告訴我,他說在大陸上,這四十年來,學密成就的只有六個人,你就想到多難。大陸十億人口,四十年來學密,六個人成就;念佛人成就往生的,真的是不計其數。可見得,這個法門的確叫易行道。一句阿彌陀佛,哪個人不會念?哪個人不能行?所以他老人家常講,至高無上的法門,一定是最簡單、最容易。如果不是最簡單、最容易,就不能算最殊勝的法門。為什麼?太難了,我們一般人不能修,這個算好在哪裡?好在什麼?好在人人都能修,不但人人能修,而且第一殊勝,成就第一殊勝,這才叫第一法門。淨宗就是這個法門,下手容易,成功高。

  所以我們今天要布施,法布施,說老實話,布施印一切經典,都不如印淨土五經,勸人念佛。淨土五經,我們印得太多了,印不少,這個世界上四十億人口,還沒有能人手一本,差遠了,太少太少了。我們這些年送到大陸的佛書,總共大概送了有幾十萬冊,大陸十億人,幾十萬冊到那裡,看不見,沒有了。幾千個人才有一本,不成比例。我們台灣兩千萬同胞,人手一冊,也得要兩千萬冊才夠用。所以不要認為我們這個印得已經很多了,講老實話不夠用,差太遠了。流通法寶,流通錄音帶,因為在海外,海外的僑胞當中想念,裡面有些生字他不懂,查字典又很麻煩,在國外找一本中文字典,不容易找到。找到了,注音符號老早忘掉了,不曉得怎麼拼法,這個情形常常有,所以我們有讀經的錄音帶。這個錄音帶流通,他拿到錄音帶,拿到經書,他可以跟著讀,讀熟了之後,他可以送給別人,這真正是無量功德。比什麼樣的好事都要好,第一好事,這是幫助人成佛的,幫助一切眾生長養善根,長養法身慧命,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這是講到法布施。

  無畏布施,實在說,這真正得大無畏,是你把宇宙人生事實真相都搞清楚了,這就無畏了。生死自在,還有什麼恐怖的?遠離恐怖、顛倒、妄想,這叫真正的無畏。無正的無畏,就是要為一切眾生演說佛法。像現在流通這個經論的註疏,流通講經的錄音帶,這個可以說,不但是財、是法,裡面有無畏布施,這三種布施統統具足,這叫菩薩行。實在講,我在大陸看到有些居士,修菩薩行超過我們。他們生活環境非常艱難,一個月的工資人民幣一百多塊錢,合我們台幣也只有幾百塊錢。現在是怎麼比例,我不曉得,但是用美金可以算出來。他們現在官價好像是一塊錢美金,要換五塊多的,大概是五塊五的人民幣。他們一個月的工資大概就是十五塊錢、二十塊錢的樣子,美金只有十幾塊、二十塊錢。省吃儉用,把這個錢拿來買錄音帶流通,我看到心裡真是很難過。因為印經書不容易,在大陸上受限制,要印一本東西,要經過共產黨政府批准,所以他們多半流通錄音帶。自己聽,拷貝,然後再送給別人,真正在修福,真的在做。所以是財、法、無畏,三種布施,這是十波羅蜜裡面第一條。

  第二條是持戒,持戒一定要懂得戒律的精神,你才能夠受持,而不是講戒條。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那些戒條,像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當中,這一些戒條是適合於當時生活環境,適合印度當時生活環境,現在不適合了。到我們中國來,那更不適合了。為什麼?我們穿的衣跟他的衣不一樣,所以他穿衣裡面很多的威儀,我們怎麼用得著?用不著。我們穿的衣服有領子、有袖子、有扣子,印度沒有。印度就一塊布往身上一裹,所以他那個穿衣裡面有很多威儀,我們就不需要了。飲食裡面的威儀,我們也不需要了。印度人吃飯的時候,手抓的,我們是有碗、筷、瓢羮的,有這些餐具。所以在這個禮節上是跟我們現在也用不著了。所以你展開戒條來看的時候,幾乎十之七、八,跟我們現在生活方式都不一樣,所以一定要曉得戒律的精神。精神是什麼?「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手段,自淨其意是目的。換句話說,要用現代的話來講,持戒的目的是得到心安理得。心安是定,理得是慧,道理明瞭是慧,他的目的是因戒生定,因定開慧,目的是在此地。所以要曉得它的手段,要曉得它的目標。

  善惡的標準,古今不一樣,中國、外國也不一樣。現代人對於善惡的看法是更不一樣,這一定要遵守佛的教誡。佛訂的善惡標準是根據什麼?諸位要稍稍涉獵一點佛法,我不說,你們應該答得出來,戒的目的是定,定的目的是慧;換句話說,使我們心地清淨,增長智慧,這是善。所以佛法善惡標準是從這兒訂的。會叫我們心很亂,會叫我們愚痴的,這是惑。所以佛法從初級,一直到最高級的善惡標準,都是根據這個原則定的。這個原則決定不會錯誤。所以佛所制定的一切戒律,確確實實是有依據的,依據自性清淨心,依這個。所以他的五戒、八戒、十戒,八戒是八關齋戒,統統是遵守這個原則。除了遵守佛的教誡之外,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要知道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法,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不破壞世間法。那麼就得要隨順世間法,在那裡修隨喜功德。要遵守世間的法律,國家的憲法,種種的法令、規章、風俗習慣、道德觀念,這統統在戒律範圍之內,一律都要遵守,這個社會才會祥和。在哪一個國家的,要守哪一個國家的法令規章;在什麼時代,要遵守什麼時代的風俗習慣,這是持戒。所以持戒,絕不是死在戒條裡面,那佛看了都會流眼淚。

  所以戒律在中國,就加以修訂了。修訂什麼?修訂條文,決定不違背它的精神、原則,依照它的精神、原理、原則來修訂條文,適合於我們的生活環境,這就叫清規。百丈大師訂清規,就是戒律的中國化。百丈是唐朝時候人,就是唐朝那個時代的現代化、本地化,大家才能適用。所以清規就是戒律的現代化、本地化。到宋、元、明、清,一直到現在,每個寺廟都有訂每個寺廟的常住公約,那就是本地化、現代化。這個要知道。那法律經過多少年也得要修訂一下,佛教戒律條文是要修訂的,不修訂就行不通,一定要修訂,所以它不是死的。但是它的原理、原則、精神決定不變的。我們才曉得戒律之尊嚴,戒律之可貴,戒律之活潑。戒律,確實給我們帶來最幸福美滿的生活,絕對不是約束人的,絕對不是繫縛人的,沒有這個。這是一般人對於戒律錯誤的看法,不知道戒律的精神,也不曉得戒律的應用。

  第三是忍辱。忍辱實在上講,就是要有耐心,要忍耐。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耐心就沒有成就。中國早年翻譯的這些譯經大師,把忍耐下面加個辱,這忍辱,這是在中國翻譯的。為什麼翻經的大師,忍下面加個辱?中國人從前對這個辱看得很重,特別是讀書人,士大夫階級,「士可殺,不可辱」,這個看得多嚴重。殺頭沒有關係,無所謂;侮辱不行,這個東西受不了。所以這譯經大師,辱也要忍,那有什麼話說?還有什麼不能忍的?所以是中國人最不能忍的把它加在後面,就是忍這個,忍人之不能忍。這翻譯是從這兒來的。特別講修行,修行要忍耐。譬如讀經,你沒有耐心,你這個經就念不下去;沒有耐心,你念的遍數就不夠;沒有耐心就不能夠精、不能夠熟。所以修行,諸位同修要知道,先從哪裡修?先斷煩惱,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本經前面行本,行本是叫你發心,發菩提心。就是四弘誓願,行本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你發這個心。發心然後講行相。行相從哪裡做起?從煩惱無盡誓願斷。所以這個十度、六度都是幫助我們斷煩惱的。

  我今天叫一些同修們讀經、念佛,年輕人最好讀經,年老的人念佛。年輕人體力好,記憶力強,念經,說個老實話是他妄念也多。念經的目的是什麼?目的是修定,不是叫你解這個經裡頭什麼意思,那你是胡思亂想。經有沒有意思?經沒有意思。經如果有意思,這個經是死的。你聽我講的《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我都講過很多遍了,你去聽聽看,遍遍不一樣。為什麼會不一樣?因為它沒有意思,如果要有意思的話,應該遍遍都一樣,不可能不一樣。遍遍不一樣,就是它沒有意思。所以你不要求經怎麼個講法,那就壞了,你就老實的去念。念的目的,我念經就不打妄想,所以念經是修戒。戒律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打妄想就是惡。我老老實實在念經,我一個妄念都不生,這就諸惡莫作,都不作了。念一個鐘點,我一個鐘點沒有妄念。

  經是釋迦牟尼佛從真如本性裡面流出來的言語文字,善中之善,沒有比這個更善。所以你讀經就是眾善奉行,戒具足了。讀經的時候專心,專心去念,這是定成就。念得清清楚楚,念得字字分明,沒有念錯,沒有念顛倒,沒有念掉,這是慧。所以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你每天念一個小時,是一個小時在修戒定慧,戒定慧三學一次修完。你念兩個小時,你修兩個小時的戒定慧;念三個小時,修三個小時的戒定慧,你修的時間愈長愈好。所以念經的目的是在修行,諸位一定要知道這個道理。這就是什麼?煩惱無盡誓願斷,我用讀經的方法來斷一切煩惱,成就戒定慧三學。所以不能去研究,不能去想經什麼意思,不能去想。如果念經的時候,忽然它裡面自己有意思,不是想的,這個沒有關係,也不要去理它。有的時候,想到這個意思很好,趕緊把它記起來,怕忘掉,不要去管它,用不著。根本不要去理會它,就老老實實去念就好了,念經目的在此地。

  念得愈多愈好,一部經一天念十遍,能夠念上五年、十年,給諸位說,你就會開悟了。譬如像我們這個經,這個經連註解夠分量,一天念一遍,可以念得下來。一天念一遍,念熟了之後,大概六個小時差不多。一天念一遍,你念上十年,決定開悟。你看《六祖壇經》裡面,法達禪師念《法華經》,這一部跟《法華經》分量差不多。他念三千部《法華經》,一天念一部,十年三千六百部,念了十年,六祖大師給他一說,他立刻就見性,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那個十年是要耐心,你沒有耐心的話,那怎麼行?一定要有耐心的去念。我們現在是,因為大家修淨土,這也是淨土最重要的一部經典,念這個跟念《無量壽經》沒有兩樣。《無量壽經》的經文短,所以一天要念十遍;這個經文長,一天一遍就可以。這都是我們本宗最重要的經典,你喜歡念這個可以,一天念一遍,十年不要間斷,那才能成功。

  要把心定下來,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就是底下一科的精進。精是什麼?精純。如果還摻雜東西,天天有進步,那不是精進,那是雜進。雜進沒有什麼效果,要精進才有效果,精純。所以我告訴真正跟著我在一塊修學的同修們,我叫他們不要看報紙,不要看雜誌,電視廣播都不要去看,心是靜的,天天天下無事,天下太平,什麼都不知道,天下太平,身心清淨。這行,要這樣修法。你知道事情多,煩惱就多;你認識人多,是非就多。所以不需要認識很多人,也不需要知道很多事。可以不知道的,盡量不要知道;可以不接觸的人,盡量不要接觸,保持心地的清淨、平等。心真定下來之後,就開智慧。

  般若波羅蜜求不到的,般若波羅蜜是禪定功深,自然就現前了。清淨心,心地極度的清淨,就叫做根本智。你看佛在《般若經》上常說,「般若無知」,無知是根本智。所以我跟你講經上沒有意思,就是根本智,到心真正清淨到相當程度,後得智現前,後得智是應用。譬如這個經,因為沒有意思,給你講是一個講法,給他講又是個講法,才能夠應一切眾生的根機,所以沒有一定的講法。給現代人是一個講法,給過去人又是個講法;給中國人是個講法,給外國人又是另外一個講法,不一樣。同樣是一部經典,都沒錯,講得都對。為什麼都對?因為它沒有意思,所以都對,所講的統統沒有違背經義,所以是見人說人話,見鬼就說鬼話。我們在此地講,國民黨的同志聽到點頭歡喜;我在大陸共產黨講,共產黨聽了也很歡喜。到那裡是社會主義的講法,行,講得通,因為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這叫般若波羅蜜。

  文殊菩薩把六度展開為十度,般若波羅蜜就是根本智,就是無知,般若無知。後面四度是無所不知,所以叫方便波羅蜜、願波羅蜜、力波羅蜜、智波羅蜜,他把後面改成四條,方便、願、力、智。那個智,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知識,廣學多聞,無所不知。所以後面這五條,般若波羅蜜是無知,方便、願、力、智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是從無知裡面開出來的,你先要求無知,然後才能夠到無所不知。你現在要求知,樣樣都要求知,把你那個悟門堵塞了,你永遠不可能達到無所不知。換句話說,你學一輩子,你的那個知都是侷限在一個小範圍,你不能貫通。你要遵照佛法教給你的這個方法,十年之後是無所不知。沒有學過的東西,樣樣都知道。

  你們看《六祖壇經》,我們這個地方,我們的總幹事,簡居士,《壇經》講了不少遍,他很有心得。六祖大師念過書沒有?六祖大師讀過哪些經典?沒念過,不認識字。法達見他,法達說他念了三千部《法華經》,六祖說,《法華經》我沒有聽說,沒聽人家念過。當然,他不能看,他不認識字,當然不能看經。有人念,他會聽,他說我沒有聽人家念過,你念給我聽聽。法達念了三千多部,意思不懂,他念給六祖聽,《法華經》二十八品,他只念到第二品,「方便品」還沒有念完,六祖說,好了,不要念了,這經我都知道了。講給他聽,一講,他就開悟了。你看看,六祖沒有學過唯識,唯識有六經十一論,六祖沒有學過,也沒有聽過。你看《壇經》裡面,別人問到阿賴耶識,問到八識,他講得多清楚,既簡單是又明瞭。這就是什麼?只要一接觸、一看、一聽,沒有一樣不通達,無所不知。我們要學這種能力,這是按照佛祖教給我們的方法學,一定是先斷煩惱,後學法門。

  《華嚴經》上,就是這樣教我們的,《華嚴》實在是非常好的典範。善財童子做給我們看,善財童子在老師文殊菩薩的會中,跟文殊菩薩學的時候,是學根本智,也就是修定,學清淨心。清淨心成就之後,這根本智有了,老師就叫他出去參學,五十三參。五十三參成就後得智。五十三參是叫你出去多看、多聽,一看、一聽,世出世間一切法全部通達了,沒有一樣不通達。參學是法門無量誓願學,親近老師是煩惱無盡誓願斷。所以我們在五十三參,就是在《四十華嚴》裡面,我們看到,好像文殊菩薩沒有教善財童子什麼,沒教。那是他的親教師,實在就是在這個老師手上成就的。如果再仔細去觀察,你看我們《大藏經》裡面,你看《高僧傳》、看《居士傳》,看各宗的這些語錄,你看他們親近善知識,在善知識那邊多少年,有沒有教他東西?沒有教。沒有教,怎麼就成就?教你天天一天念十遍經,我都教給你了,你就天天念就是了。念到十年,就豁然開悟了,就是那麼個教法,絕對不是老師天天講經給你聽。天天給你講經給你聽,這個老師是個糊塗老師。為什麼?把人講得愈講愈糊塗,怎麼可能開悟?不可能開悟的,只有愈講愈糊塗。你聽經,天天聽,聽是增長邪見。你不聽經,就增長無明;你天天聽經,增長邪見,那怎麼得了?這不得了。

  所以要曉得,佛門這個教學法非常之微妙。我們現在採取的方法是以讀經為主,主修,研究討論做輔導。怕你什麼?念經念久了,枯燥無味,退心,所以每天搞個一、兩個小時來研究討論一下,調劑調劑而已,這是實在不得已。真正功夫得力,有道行的人,不要調劑。所以現代人沒有道行,怕他在那裡住幾天跑掉了,所以每天要搞兩個小時來研究討論給你講講,調劑調劑,是這個意思。其實這個都叫打閒岔,沒有什麼真正的好處。真正講經在什麼時候?心定了之後。心定了之後,這一講經,必定開悟,必定證果,那個有用。所以我們台灣法師也不少,經常不斷的講經,沒聽說一個開悟的,是不是?這裡面的事實真相,統統要搞清楚。這是簡單跟諸位介紹十度。十度展開來,就是無量無邊的行門,叫萬行,萬行歸納就是十度,或者是歸納成六度。宗密大師在《鈔》裡面,把這一段省略了。省略的原因,就是因為這一段是常講,在經上已經講得很多了,是廣在經文。底下這是總結,「上來兩段,總是第一遍成諸行也」,底下這是第二段。

  【二頓成諸行者。】

  遍成諸行是有次第的,『頓成諸行』是沒有次第的。下面說:

  【一行即一切行故。】

  『一切行』是一行,『一行』是一切行,一多不二,這就頓超。這個行門,特別是在末後這一段,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十是多,是代表一切。一句阿彌陀佛,這是一,所以這一句阿彌陀佛裡面,就圓滿具足了十度,圓滿具足了十大願王。既然具足十行、十願,那可以說,世出世間一切法無所不包,都在這一句阿彌陀佛上。這一句佛號叫妙行,知道的人實實在在不多。這一句佛號是一切佛法裡面的總綱領,到此地這才見到。底下要為我們說明:

  【此復有二。】

  分成兩個小段:第一個小段是約心觀,第二個小段是約性融。在二百一十面倒數第四行,有「二約性融」。這是兩段,我們先看第一段。

  【一約心觀。謂一念相應。能頓具故。謂此心即是佛智。佛智即是無念。無念心體。內外無著。】

  這個底下小字寫得好,無著就是布施,不執著。

  【諸過自止。】

  一切過失都沒有了,這是戒。

  【忍可諦理。】

  對於真理完全相信,完全同意,沒有意見,這就是忍。

  【離身心相。】

  這就是精進。

  【寂然不動。】

  這就是禪定。

  【了見性空。】

  這就是般若。

  【善達有無。】

  這是方便。

  【進詣妙覺。】

  這是願。

  【是真修習。】

  這是力。

  【決斷分明。】

  這是智。

  【十度具矣。餘行例然。故修一行成一切行。】

  這是把『十度』統統都跟我們註明了,為什麼一行就是一切行。這個地方一行就是『一念相應』,這個一念就是念阿彌陀佛。因為文殊、普賢都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的。實在是難,給諸位說,自古以來,教下多少大法師、高僧大德,不相信這個法門。為什麼不相信?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講,他們的善根少,福德少。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在經上看到證明,阿闍王子等,過去住菩薩道,供養四百億佛,善根還是少,福德也少,為什麼?我們在經上看到,他們雖然聽到釋迦牟尼佛講《無量壽經》,心裡很受感動,心裡面都發願,希望我們將來也跟阿彌陀佛一樣。釋迦牟尼佛給他印證,將來他們必定成佛。但是他們還沒有發願,我們這一生一定要往生,沒有,這經文上沒有。所以他們還是善根少、福德少,將來要成佛,那當然不曉得到哪一生、哪一劫去了。經上沒有看到阿闍王子發願往生,沒有。只是他發願,聽到阿彌陀佛的功德,很羨慕,希望將來也像阿彌陀佛一樣,他發這個願。不像阿難尊者,阿難尊者他發願是求生淨土,所以我們曉得阿難尊者在西方極樂世界。這就說明過去生中供養四百億佛,還是善根少、福德少。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聽到這個法門就能夠信受奉行,發願這一生決定往生,那可以說,你過去生中供養的佛是無量無邊佛,絕對不止四百億,四百億太少了,不能接受這個法門。

  所以能接受這個法門,不是普通人,這是我們要曉得。所以夏蓮居老居士,會集這個經之後寫的三首偈,末後一首最後一句,「億萬人中一二知」,實在是稀有,不是簡單的。我們自己遇到了,真的要慶幸,一定要把這個機緣把握到,真正依教奉行,一切放下,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修淨土的人,說實在話,決定不要生病。你要是生病,說老實話,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佛菩薩,為什麼?沒有好好的修。病從哪裡來的?心不清淨。心清淨,身就清淨,因為身是境界,境隨心轉。現在醫學上講,心理健康,心健康了,身就健康了。這個心不健康,常常懷疑,我這裡有病,那個地方也有病,那個病怎麼不來?一切法從哪裡來的?從心想生,你天天想病,他當然要病。年歲大了,他就想死,活這麼大了,大概快要死了,他天天在想死,他怎麼不死?這當然會死。死了又會想,死了要做鬼,怎麼不做鬼了?到鬼道去了。

  觀想,你看《十六觀經》就著重在觀想上,「一切法從心想生」。為什麼我們看到別人走得那麼自在?一個月前、兩個月前都知道了。你看看《壇經》,《壇經》上,六祖大師是一年前知道的,一年前就吩咐給他蓋了個塔,他要準備往生。一年前,他就叫人去預備。台中李老師在講經的時候,兩年前宣布,沒錯,他跟大家講經說法,告訴大家,我講經再講兩年就不講了。那個時候台中的同修跑到我這裡來問我,他說老師講這個話什麼意思?我就告訴他,老師兩年以後往生。果然沒錯,兩年前宣布的,生死自在,來去自如,這樣念佛才對得起自己,對得起佛菩薩。別人做得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剛才我跟你說過了,放不下!你要把財、把色、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我們絕不輸給他,絕不在他之下。這是希望諸位牢牢記住,這一段要跟諸位細說。這裡也很有趣味,我們會得到很多的受用的。

  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