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一0三集)  1991/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103

  請掀開經本,第二百五十六頁第六行,看二地:

  【二斷邪行障。證最勝真如。住離垢地。】

  這是十地的第二地。初地是歡喜地,二地是『離垢地』。在前面一段,歡喜地是斷異生性的障礙,這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二地菩薩是『斷邪行障』,什麼是邪行?我們看下面的解釋:

  【言邪行障者。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由此障故。令初地聖者誤犯尸羅。不稱正理。名為邪行。彼障二地極淨尸羅。】

  我們看這段,十地菩薩,如果從修學綱領上來講,他們修的是十波羅蜜,初地修的是布施,二地是持戒,三地是忍辱,四地是精進,修十波羅。當然這樣階位的菩薩是一修一切修,這點我們必須要認清楚,但是在一切修裡面,好像他偏重在一邊,一切修一修,確實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初地菩薩布施是放下,放下一切妄想執著,才能夠入同生性,離異生性;也就是放下情識,完全用智慧,純粹用理智。二地菩薩,這是持戒波羅蜜圓滿了,二地菩薩是這一個度圓滿,所以他的戒是極為清淨。

  初地布施圓滿,持戒沒有圓滿,為什麼沒有圓滿?在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到,他還有邪行。這一種邪行,我們凡夫決定見不到,為什麼?太微細了。他的邪是『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不是現行的。所知障是什麼?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所修學的習氣。所以學東西學多了也並不是好處,學多了,所知障就多。不學,無明多,學了就邪見多。這怎麼辦?所以佛常常教給我們要善學,著重那個善,我們的學不善。這個善與不善的界限在哪裡?善學的人學了不執著,這叫善。不善學的人學了執著,執著就成了障,這個障就是所知障。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統統都是菩薩學處。在哪裡學?就在這些地方學。在境界當中去修學,要緊的決定不能夠有分別執著,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生智慧。

  我們讀《壇經》,這個道場簡豐文居士是專攻《壇經》,這是《壇經》的專家。六祖大師在《壇經》上表演得就很好,他見五祖的時候,告訴五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們心中生什麼?我們心中是常生煩惱。人家常生智慧,那我們怎麼能跟人家比?為什麼他生智慧,我生煩惱?這要多想想,要多問一問。他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那所生的當然是智慧!我們今天六根接觸外面境界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那你不生煩惱生什麼?諸佛菩薩、祖師大德跟凡夫不一樣的地方就這一點。可是無始劫以來,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已經養成習慣了。這個習慣養得太久,不是一生的,是無量劫來生生世世,那習慣成自然,這個事情很麻煩。所以到了初地菩薩,那個習氣的根都還沒有能夠除掉,你就曉得這個習氣之重。

  我們要學佛不能不留意。菩薩所講的戒律,當然不是我們普通的戒律,這些人登地,地上菩薩,哪裡是我們普通想像當中這個戒律,極清淨的戒律,道共戒。因為這一分俱生的所知障,使初地菩薩不是有心犯戒,無心犯戒。此地講『誤犯尸羅』,尸羅是戒律,這是梵語,翻成中文意思就是戒律,他還誤犯,他不是有心犯,無意犯。為什麼無意犯?因為見解上錯誤。戒律有開遮持犯,把犯戒誤會以為是持戒,在這上還搞錯了,初地菩薩尚且如此,我們凡夫把這個戒律誤會了、講錯了,那就不能怪了。初地菩薩還有的時候搞錯了,你就曉得不容易,實在不容易,愈是微細愈不容易揀別。『不稱正理,名為邪行』,可見得他這個邪非常的微細,我們凡夫、阿羅漢、權教菩薩一定看不出來,只有同位的,或者是比他位次更高的能看得出來,比他低的決定看不出來。這一點,俱生這一分所知障就『障礙二地極淨尸羅』,二地菩薩的戒真正清淨了。

  【入二地時。此障永斷。】

  就是斷這一分俱生所知障,初地菩薩就升了一級,就到『二地』。如果這一分所知障沒有斷,那他就是初地菩薩,斷了這一品障礙,他就升到二地菩薩。所以我常常勸導同修們,學佛一定要知道我學的是什麼?佛法是什麼?我學的是什麼?我想得到的是什麼?一定要搞清楚,不能迷信,不能盲修瞎練,要搞清楚。佛法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真相徹底明瞭的方法,也就是真正認識自己與自己生活環境的方法,這是佛法。學佛就是要求圓滿的智慧,唯獨究竟圓滿的智慧,我們才能夠真正認清宇宙人生的真相。智慧從哪裡來?一定是從覺正淨來。覺正淨是自性三寶,諸佛如來從自性三寶當中建立戒定慧三學,戒學就是清淨心,定學就是正知正見,慧學就是覺而不迷。所以戒定慧三學從哪裡來的?從自性三寶當中來的,不是佛發明的,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三學是這麼來的。唯有這三學才能夠恢復我們自性的覺正淨,這三學當中,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因此在修學的時候,雖然也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戒裡面有定慧,定裡面有戒慧,慧裡頭有戒定,一而三,三而一,他也有偏重,由於各人根性不相同,法門確實是平等的。

  像我們在中國,性宗、禪宗偏重在慧上,諸位要知道中國的禪是慧,不是定。你看看《六祖壇經》,《壇經》一展開,禪宗修什麼?修般若波羅蜜多,修這個東西。總說般若波羅蜜多,所以他是修六度裡面的般若多,他修的是這個。這一定要上根利智,這走的是覺門,在三寶裡面他是走佛寶。教下,這是走正知正見,教下就是依靠經典,經典是佛知佛見,用佛的知見來修正我們自己錯誤的知見,用這個方法,這種方法,中下根性的人統統能夠得利益。第三門就是淨土宗跟密宗走的,走的是修清淨心,這是三寶裡面屬於僧寶。持戒念佛,念佛就是持戒,你們想一想,念佛怎麼是持戒?戒是什麼?先要搞清楚,戒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是戒律。那個心一天到晚都是阿彌陀佛,是不是諸惡莫作?諸惡莫作是小乘戒,那小乘戒就圓滿了。這一句佛號善中之善,彌陀名號不可思議,一切諸佛都讚歎,念這句佛號是不是眾善奉行?所以一個老實念佛的人,就是持戒念佛,念佛持戒,就圓滿了。

  假如你念這句佛號,這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那就完了,什麼都沒有了,既沒有戒也沒有定,也不是在念佛。所以口裡面念佛,心打妄想,這個沒有用;口裡不念佛,心裡有佛,行,這個管用,心不離佛,佛不離心。為什麼口念?口是幫助心的。口不離念,念不離口是幫助心的,實在是以心念為主,以口念為幫助。所以蓮池大師講正助都是這一句佛號。我們看《疏鈔》有的時候看不懂,正修是念阿彌陀佛,助修也是念阿彌陀佛,這怎麼個分法?正助從哪裡分?正是心念,助是口念,這就容易了解。正念不能斷,助念斷了沒有關係,正念決定不能斷,正助雙修。所以一定要明瞭、要清楚,我們功夫就能得力。

  對於世法、佛法要學,不要分別,不要執著,這個事情很難。學,不分別、不執著,怎麼個學法?其實我們不分別、不執著的時候,也用得很多。你冷靜的想一想,我們張開眼睛從早看到晚,是不是有些事情我們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有些與我們沒有關係的人、沒有關係的事,我們看了,你要再不問我,我想不起來了,忘掉了。為什麼?印象很淺薄,就是沒有在意。張著耳朵一天到晚在聽,睡覺耳朵還在聽,有許多的音聲我們也沒有在意,也沒有分別執著。所以如果是沒有刻意提起來,也把它忘掉,想不起來。人家提醒你,今天有一樁事情你見到沒有?想一想是見到了,不提起的時候就忘掉了。可見得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有些事物是刻意的去分別執著,有些的確沒有分別執著。

  如果對那些刻意的事情,也像那些無意的事情,那我們豈不就變成佛菩薩了嗎?諸佛菩薩對於一切境緣總無分別執著,他看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心地清淨,這不礙清淨心。如果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在這個地方培養自己的清淨心,老實念佛,能夠用這個方法來培養清淨心,這個念佛功夫進步就快了。你想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亂,真的這一生當中決定可以證得。那我們要從哪裡做起?從你最關心的人與事做起,要從這裡看淡。最關心的都看淡了,那不關心的當然就更淡了。看淡,不是不負責任,看淡了要不負責任,那就又錯了。與人與事相處,認真負責,心裡面沒有分別執著,心裡面知道緣聚緣散,有善緣、有惡緣,無論緣之善惡,都要用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來看待,這叫學佛。這樣決定能夠幫助戒定慧三學,這個行持裡頭確實三學具足。一個學佛的人跟不學佛的人,處事待人接物他心態不相同,用心不一樣,態度不一樣,有助於道業的成就;換句話說,斷這種障就比較容易。我們再看底下這段文:

  【由斯證得最勝真如。謂此真如戒性所顯。極為勝故。】

  真如,初地就證得了,二地加一個最勝,最勝在哪裡?沒有過失了,初地還有小小過失,二地小小過失也永斷了,所以稱為『最殊勝的真如』,這是『戒性所顯』。此地不是講戒相,不是講戒行,是講戒性。換句話說,菩薩在形相上決定沒有凡見的,只是在戒性上。這個戒性就是在他觀念上有一點誤會錯解,形相上決定清淨,到二地這個戒性也極為清淨了。

  【由翻前犯戒垢。成無邊德。】

  過去戒性沒有圓滿,這是染污,是本性上的染污,這種染污是無明。現在他這一片無明破了,所以成就無邊的戒德。

  【是已成於戒行。得於最勝無礙菩提之道。證此性故。名住離垢地。】

  二地菩薩叫『離垢地』,垢是染污,心地極清淨,染污沒有了,染污離開了,心性裡面的染污離開了,這是二地菩薩離垢地。

  【唯識論云。具淨尸羅。遠離微細犯戒垢故。】

  這是《唯識論》裡面對於二地菩薩所下的定義,到這個境界這是二地。我們再看下面三地:

  【三斷闇鈍障。證勝流真如。住發光地。】

  什麼叫『闇鈍障』?什麼叫『勝流真如』?什麼叫『發光地』?這底下跟我們解釋這三個名詞,我們對三地菩薩多少也能夠理解一些了。三地跟二地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言闇鈍障者。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

  這個『闇鈍』也是『所知障』這邊的,前面邪行也是所知障裡面的。由此可知,所知障裡面東西很複雜了。為什麼複雜?你以前念的東西太複雜了,看的東西太複雜,你知道的東西就非常複雜,到這個時候,一樣一樣都要把它洗刷清除掉,這才行,《無量壽經》上教給我們,「洒心易行」。所以古人常常教給我們,知事少時煩惱少,不需要知道的事情不必要知道,知道愈少心愈清淨。所以報紙雜誌最好不要看,雜心閒話愈少愈好;識人多處是非多,交際應酬多了是非就多,煩惱就多。人生在世,無量劫來都迷惑顛倒,迷惑顛倒在哪裡?就想什麼都知道,想人認識很多,一天到晚熱熱鬧鬧、亂哄哄的,這就是迷惑顛倒。難得這一生覺悟了,真正覺悟的人就要立下大志永脫輪迴,這是一個真正覺悟的人。永脫輪迴,就不能犯過去同樣的錯誤,我今天起要收心,我要減少一切應酬,盡量使自己的心地清淨。在方法上實在講,最巧妙的就是把所有的時間盡可能都用來念佛,讓佛號一句接一句不要中斷,不要夾雜,除非是不得已的時候,實在有必要的事情,我們把念佛放下,去辦事,身體太累的時候把念佛放下,好好的休息養精神,除此之外,就應該認真努力去念佛,這樣子才會有成就。

  縱然有緣利益眾生、幫助眾生,諸位要曉得,那是福德邊事,是福德裡面的事情。六祖說得好,生死輪迴這個大事福不能救,再大的福德也救不了你六道輪迴。要想脫離六道輪迴,只有一個方法,淨念相繼,這是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的,淨念相繼,可以能夠了生死,出三界。這也說明所知障跟煩惱障裡面所含藏的那些垢污無量無邊,過去已經藏那麼多了,這沒有法子,現在清洗也洗不掉,從今天起,這染污得愈少愈好。完全不染污,不可能,做不到的,就希望盡量減少染污,這是有利於淨念相繼,有利於得清淨心。在念佛法門裡面講,功夫成片,一心不亂,你才可能得到。所以這個闇障就是愚痴,沒有智慧,闇鈍,這是所知障裡面俱生的一分,錯誤的知見,也是染污。

  【由此障故。令所聞思修法忘失。彼障三地。】

  生生世世,從諸佛如來所修學到的法門忘掉了,佛門常講的「隔陰之迷」,學了之後忘掉了。我們怎麼曉得我們曾經跟諸佛如來學過?這在大乘經典裡面找得到證明,像《無量壽經》就說得很清楚、很明白,如果你過去生中沒有親近過很多諸佛如來,你沒有這樣的善根,在末法時期現在這種混亂的社會當中,你對於大乘經典還會有興趣,聽到還會歡喜,那不可能的事情。只要接觸大乘經典能生歡喜心,都是過去生中曾經親近諸佛如來。如果能發願真修,下定決定我這一生一定要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這個人過去生中的善根就不可思議。經上講,不止親近少數的諸佛如來,而是親近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有這樣深厚的善根,他的信願才發得起來。

  你看像經上講的,阿闍王子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諸佛如來,都不肯發願求生,這就是說明善根還是不夠。真正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供養諸佛如來的善根一定超過阿闍王子很多倍,這是我們在經上看到的。所以我們自己這一生真正下定決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經》給我們做了證明,這善根不可思議。所以《彌陀經》上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到底要多少善根福德因緣才能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彌陀經》上沒有說清楚,《無量壽經》上說清楚了。所以這個障礙,是把過去修學的方法統統忘掉了。『彼障三地』:

  【勝定總持。】

  由此可知,這種障礙作用三地菩薩明顯的覺察到了。

  【及所發生殊勝三慧。】

  聞思修三慧,三慧到三地圓滿了。這二地戒圓滿,三慧沒有圓滿。

  【入三地時。此障永斷。】

  到三地菩薩這個障礙斷盡了,永斷了。那一斷,聞思修三慧統統就現前,無量劫來所修學的統統都記起來,這個能力馬上就恢復了,快速!讀到這個地方,我們要明瞭,在華嚴會上要修到三地菩薩,才能把過去所學的統統恢復記憶。念佛往生西方世界的人,我們在這個世間見思煩惱一品也沒斷,煩惱障沒破,所知障更不必談,是二障具足,分毫未破。這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只要把妄想雜念伏住,叫它不起作用,起作用的就這一句阿彌陀佛,用一句阿彌陀佛把所有一切妄念統統伏住,這樣的能力就能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自性本能立刻恢復,在三地菩薩以上。這不可思議,這是難信之法,不但三地菩薩比不上,連文殊、普賢都比不上。這個話不是我們隨便說的,世尊在《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行超普賢登彼岸」,這個法門到哪裡去找!

  普賢菩薩顯宗,華嚴長子,在密宗是開山的老祖宗,密宗是普賢菩薩傳的。密宗初祖,金剛薩埵菩薩,金剛手菩薩,普賢菩薩的化身。密宗裡面,準提菩薩是觀世音菩薩化身。所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一個法門是行超普賢登彼岸,誰知道?夏蓮居居士說得好,億萬人中一二知,知道的人太少太少。現在《無量壽經》到處流通,這知道的人漸漸多了,從前《無量壽經》沒有流通的時候,誰知道?夏老居士那個時候,的確億萬人中一二知,那一點都不假。所以經文讀到這裡,我們自己想到修學這個法門,實在值得慶幸,無比的殊勝。因此《華嚴經》我們念念就行了,不要去記,不要去想它,你要去記它、去想它,又變成所知障,這麻煩了是吧!我們知道有這麼回事情,自己還是老實念佛號,讀了《華嚴經》,信心更具足,我學的法門超過這個。到三地菩薩這個時候,『此障永斷』:

  【由斯證得勝流真如。謂此真如所流教法極為勝故。】

  這是解釋他所證得的名稱,叫做『勝流真如』,是真如所流的教法無比的殊勝。

  【即第三地具聞思修三慧光明。】

  『三慧』是菩薩所修的,到三地菩薩這三慧圓滿了。

  【從此真如之行流出。故名勝流。】

  三慧光明是從這個真如顯發出來的,所以是殊勝的流處。

  【以證此真如。名住發光地。】

  我們曉得,他發的是什麼光?發的是三慧光明,聞思修三慧光明從此開發,我們叫它做『發光地』。

  【謂成就勝定大法總持。能發無邊妙慧光故。】

  這是解釋為什麼叫它做發光地,就是他得的殊勝大定,恢復無量劫來的所學,這是得大總持法門,三慧光明顯發。我們再看第四地:

  【四斷微細煩惱現行障。證無攝受真如。住燄慧地。】

  這是四地菩薩。我們注意四地斷的是什麼?是『微細煩惱現行』,這是障礙四地菩薩,破了這個障礙,就從三地升進入四地。四地菩薩所證得的是『無攝受真如』,我們稱它做『燄慧地』。底下給我們解釋:

  【言微細煩惱現行障者。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

  這個『微細煩惱』是從所知障裡面殘餘的習氣,所以二障,煩惱障容易斷,所知障難斷。所知障跟煩惱障差別在哪裡?《唯識論》裡頭是講的粗相,粗相容易分,細相難分,為什麼?煩惱障裡面有所知,所知障裡面有煩惱,細分就不容易分了。煩惱障,阿羅漢就斷掉了,煩惱障的現行就斷掉了;辟支佛果,煩惱障的習氣也斷盡了。如果在華嚴圓教裡面,阿羅漢的地位相當於七信位的菩薩,在七信位,煩惱障就斷掉了,八信、九信,八信位煩惱障的習氣斷掉了,往後無論講煩惱、講所知,統統是屬於『所知障』裡面的一分。這一分都是『俱生一分』,不是講現行,統統是俱生的,現行決定沒有。所以我們看底下,這個也是「言微細煩惱現行障者,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

  【如第六識相應俱生身見等。具三義故。名為微細。】

  哪『三義』?下面有解釋。像意識當中不知不覺很自然的就生了一個身見的念頭,『身見』就是我見,有這麼一個念頭。我們現在在清醒這個時候,這個身是我,我們睡著,作夢了,夢中境界確實沒有身,沒有這個身相,夢裡面那個意識還覺得有個我。可見得我執難斷,我見難除,到深位的菩薩,有的時候這個念頭還會起來,起來叫現行,這是微細的法執,所知障是屬於法執。底下跟我們講的有三種微細相:

  【一者唯下品故。此唯是第九品。以相沈隱。唯迷理故。故名微細。】

  上中下三品,上品很粗、很明顯,『下品』就很微細,不明顯。譬如我們現在清醒的這個執著很明顯,他上品的。我們在夢中的時候,那個執著的,那是中品。在入定,大定當中的執著,那就是屬於下品,那比夢中還要微細,所以這是下品。上中下各分三品,這就是九品,那個下下品是最微細的,『以相沈隱』。這個相在通常不顯,所以我們常講阿羅漢已經破了我執,阿羅漢以上還有沒有我?總是有法執,我執沒有了,有法執,誰執著法?沒有我,誰執著法?還是有我執。有我執,為什麼說我執已經破掉了?上中品那個我執沒有了,極其微細的我執還在。到四地菩薩這裡才看到微細我執還存在,這個我執從法執裡頭生出來的,不是從煩惱障生出來的,我執本來屬於煩惱障的,這個所知障裡面生出來的,真的是微細。

  『唯迷理故』,理是什麼?道理,也就是事實真相,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還沒有徹底搞明白,所以這個微細的執著沒斷。徹底明瞭了,這個執著就完全沒有了,那要到什麼時候?不是四地,到成佛才沒有。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我們要問,誰有一品生相無明?換句話說,愈往上愈微細,這是第九品,再往上,這九品再分九品那不就更微細,所以這個就省略了,好像算數字,後頭那個小數那個數太小了,不要了,不說了。其實在不在?在。必須到如來果地才真正清爽、才真正明瞭。明瞭什麼?明瞭盡虛空遍法界是我,不再執著這一身一法是我,這個我沒有了。這我有沒有?我真有,常樂我淨,這四淨德他真有。常是永恆,不生不滅。樂是離染離苦,決定沒有染著,決定沒有苦難,西方世界稱為極樂,永離眾苦,這是樂。我,真正見到我了,我們這個觀念當中,錯誤的執著這個我完全沒有了,事實真相裡面這個我現前了。淨,清淨,決定不染,世出世間一切法當中一塵不染,本來就不染,永遠不染。所以常樂我淨是我們自己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來的。現在我們把自性迷了,這四樣的受用統統沒有了,透不出來,佛法修學真正的目的,恢復性德,這是佛法修學。我們再看第二:

  【二者遠隨現行故。謂此障品遍於五道。受生死身。與身俱生。與身俱滅。恆常隨逐。依一切身。此能現起。不曾捨離。故名遠隨現行。】

  這種微細的執著,從迷了自性開始,剛才講,一定要到無明破盡,真如全顯,它才沒有,否則的話,它決定存在。因為它太微細,你不容易發現它,它的確隨著我們這個身。此地說的,五道就是平常講的六道。講五道就不算阿修羅,如果算阿修羅,那就說之為六道,所以五道跟六道是一個意思。六道輪迴捨身受身,它都跟著你;你得個身,它跟著你有身;你這個身滅了,它就跟著你滅;你再投胎,它又跟著你投胎,永遠跟隨你,這叫『遠隨現行』。它要不隨就不現行了,因為隨,它才會現行,永遠不會捨離,必須要到圓滿菩提,它就沒有了,自自然然就沒有了。這是第二種的微細相。

  【三者不作意解而亦起故。以此俱生身見。】

  注意『俱生』兩個字。

  【極微細故。起時不覺不知。任運而起故。】

  這個文到此地,下面是總結。

  【具此三義。故名微細。】

  所以底下這句是總結。這個『作意』要說粗一點講,我們今天講注意,你不注意的時候,往往不能夠察覺。我們常說,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那個心是什麼心?就是沒注意,心就是意識心。所以「注意」這兩個字是佛門的術語,大家現在常常掛在嘴邊,不曉得這兩個字從哪來的,從佛門來的。你這眼耳鼻舌身五根,要把意識注進去,注入進去,它就起作用了;意識要不注入進去,雖有眼也不見,有耳也不聽。所以你要能見、能聽,一定要用意識。意識什麼?分別。意識分別,意根執著,意根是末那識。必須八識起聯合作用,那個力量就太大了;如果不起聯合作用,力量不大。這個不作意就是不注意的時候,不注意時候它有沒有?它也有,這就是俱生的所知障。不作意解的時候也起,所以這個『俱生身見極微細故』,起的時候不知不覺,『任運而起』,任運是它自自然然起來,不是我一警覺才起來,不警覺它也起來。所以這個相非常微細,前面講這三種微細相,所以稱它為微細,這微細煩惱現行,因為它是身見,是屬於我見。

  【至四地時。便能永斷。】

  四地菩薩的心才得真正清淨,這個微細的我見也不起作用,也斷掉了。

  【由斯證得無攝受真如。】

  什麼叫『無攝受真如』?底下有解釋:

  【謂此真如。若證得已。第六識中。俱生身見。永伏不行。】

  這句話說得好,沒有斷,伏住了,『不行』是不起作用。剛才說過,要永斷,那是如來果地,等覺菩薩也是伏,從四地往上去都是「永伏不行」。因為要斷掉,那就是究竟圓滿成佛,這就是佛與這些大菩薩不相同的地方,佛是真的沒有了,他們有,不起作用。所以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對於這個粗顯的煩惱,這最粗最粗的,貪瞋痴慢、是非人我,這粗到不能再粗了,這種粗念要用這句阿彌陀佛把它伏住,它統統都有,它不起作用。如何能伏?就是這句阿彌陀佛把它伏住。

  所以這點諸位同修要知道,佛法法門殊勝圓滿,我在講席當中也曾經跟諸位報告,妄想執著是我們六道生死輪迴的根本,這個東西不除,你學佛得不到受用。很難除,分別執著這個東西太厲害了,古人所說先入為主,主是什麼?主就是執著。我學了這個法門,我就執著這個法門,我這個法門最好,其他的統統都不如我,這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具足。縱然修學這個法門修得很好,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為什麼不能往生?就是你這個粗重的煩惱障礙了,往生要心清淨,心淨則土淨,你修得雖然好,你心不清淨,你有高下,你有是非。是非高下這個意念就障礙你往生,就跟此地一樣,此地是微細,你看微細障礙三地不能升四地。所以學佛的人一入門就要告訴他,法門平等無有高下。

  《華嚴》顯示得尤其殊勝,《華嚴》講主伴圓融,我修的這一門是主,我今天以《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主,一切經是《無量壽經》的眷屬。你學《金剛經》,你《金剛經》是為主,《無量壽經》也是你的眷屬。主不是一個主,各個都可以做主,伴不是一個伴,人人都可以做伴,所以它是平等的。我學《無量壽經》,你修《金剛經》,他修《法華經》,他修《華嚴經》,各個都是主,各個都是伴,要知道這一點,這就平等了,大家不會有爭執。每一個法門有一尊佛為主,我們依《無量壽》,無量壽佛為本尊,其他一切諸佛都是伴。如果你修觀音法門,我觀世音菩薩為本尊,一切諸佛菩薩都是伴。一定要曉得這個道理,主伴圓融,各個都可以做主。一切經論也是門門都可以做主,門門地位都平等,所以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主伴圓融,《華嚴》給我們說明這個道理,使我們這個心在一切境界裡面真正得到平等。

  這個平等心好快樂,真自在。為什麼?沒有差別相。我知道我這個本尊為主,一切諸佛菩薩都是眷屬,都是伴侶;你那個本尊為主,我的本尊也是你的眷屬,也是你的伴侶。這個達成共識,那永遠不要再分別,不要執著,不要打架,不要去吵鬧了,那天下太平,這樣才能夠得清淨心,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堅固執著一個,不肯讓別人的時候,你修得再好都不能往生。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法門廣大,不是說專念阿彌陀佛的人能往生,那不念阿彌陀佛,能不能往生?能往生。無論你修哪個法門,顯教、密教、禪宗其他各宗各派,只要你修到心地清淨,發願迴向往生,沒有一個不往生的。所以我們在《無量壽經》看到,三輩往生的經文,前面上中下三輩是專修淨土往生的,後面一段是講修諸大乘法者。那就不是專修淨土宗的,修其他各宗各派的人,你修學得有成就,發願求生淨土,佛一樣來接引,沒有一個不往生。這才叫真正平等,真正廣大,沒有一絲毫排斥,沒有。所以只要你修學得相應,你就成就了。

  由此我們真正體會到,佛法修學無論是性相顯密,確實就是這三句話,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覺正淨三個字得到一個就成功了。因為一個得到,三個決定得到,不管修學哪個法門,我得到一個,我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決定得生,法門殊勝就在此地,不可思議就在此地。所以我們對於所有一切學佛,那個不同宗派,我們統統讚歎、統統禮敬,為什麼?我們對於這個真相完全了解,完全明白,所以就沒有一絲毫的障礙。心理上沒有障礙,我們行持上當然沒有障礙,這是圓融到了極處。我們曉得,身見到四地永伏了,四地以前雖然伏,有的時候還會現行,四地以後永遠不會現行。存在不存在?存在,並沒有斷,伏住,到如來果地才真正斷了。

  【故此真如名無攝受。非我等見所攝受故。】

  這個『無攝受』就是真正到無我,有我就有攝受,無我哪來的攝受?

  【證此真如。名住燄慧地。】

  慧是智慧,就是前面的三慧,三慧光明更大,像火燄一樣燒起來了,叫燄慧地。

  【謂成就三十七品菩提分法。燒煩惱薪。慧燄增故也。】

  這就是智慧滅煩惱,把煩惱比作柴木,智慧比作火,把這個柴火統統燒盡、燒光了,取這個意思,叫燄慧地。這是我們今天講到第四地,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