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節要—苦難的時候要能忍受 (第六二九集) 檔名:29-519-0629
我們再看下面,「棄位出家,苦行學道」。這是「表出家之第四相」,出家是第四個相,八相,這是第四相。「《魏譯》甚詳」。康僧鎧的翻譯,這一段翻譯得很詳細。經文上說,「現處宮中色味之間」。示現,他出生在帝王家,父親是國王。那個時候的國都不大,像我們中國歷史上記載的春秋、戰國,周朝這個時代,夏商周,都是屬於部落的族群,大國還不到現在的一個縣。你看中國古籍上講的百里侯,那是大國,侯就是國君,百里侯,侯爵。他國家的疆域只有一百里,沒有現在一百里大,現在講公里,在中國一公里等於二華里。所以這個幅員並不是很大。歷史上跟我們記載,周朝時候中國這塊大地上有多少個國家?八百多諸侯,就是八百多個國家。周王,周也是一個國,不大,周的國不算大,它只有七十里,你看只有七十里,周邑七十里。但是周的王德行好,人有道德,其他的國君都佩服他,有了問題都向他請教,他無形當中就變成諸國最被景仰的人,所以大家稱他做天子。那時候天子,國家並沒有統一,都是一些小諸侯,諸侯聽命天子的教誨,但是每個諸侯國都是獨立的,只是諸侯國對天子的尊崇,對他進貢,進貢就是送禮物,逢年過節要送一點禮物給天子,天子也維繫住整個社會的安全。整個社會稱之為天下,那個時候稱天下就是現在講的中國這個國家。所以中國人自古心量就很大,古籍裡很少稱國家的,都稱天下。心量大就能包容,這個社會才能夠安定和平。
所以菩薩示現降生在宮廷,從小享受人間富貴。「見老病死,悟世非常」。他出去遊玩,在途中看到老人、看到有生病的人、看到死亡的人,他感慨很深,感到這個世間無常,悟世非常就是無常。人不能夠永遠住在世間,不能夠永遠不老不死,我們凡夫人常常看到這個現象,為什麼不覺悟?他覺悟了,他這一覺悟也幫助我們覺悟。那就得讓我們認真去思惟,我們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為什麼到世間來的?這個問題曾經有人問過釋迦牟尼佛,我想不止一個人,肯定有很多人問過。佛的答覆,一句話,「人生酬業」。你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酬償你過去所造的業因。過去生中造的善因,你到這個世間來享福,果報,善有善果,過去生中要做的惡因,那你得受苦,不善一定得苦報。他把這個事情講清楚、講明白,我們才真正曉得,一生的遭遇,無論是順境、是逆境,善緣、惡緣,善緣你一生遇到的好人,惡緣一生遇到壞人,全是命裡注定的。真的古人所謂「一生全是命,半點不由人」,你自己不能做主,所有一切遭遇都是過去世的業因,現前這是果報。通達、明白了,我們的心就安了。
所以古人講心安理得,心為什麼安?道理明白了,不再打妄想了。理明白心就安了,心安了道理就明白了,這互為因果。明瞭之後我們知道應當好好做人,業障要消。消業障就是逆境裡頭、苦難的時候要能忍受,不怨天、不尤人,自己造的自己要承當,平平安安度過好,業消掉了。這一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再不造罪業了,認真努力斷惡修善。善行的根本就是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從前有師長,現在沒有了。從前老師跟學生的關係非常密切,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有這樣好的關係,所以師徒如父子,學生跟老師的關係不亞於父子。現在沒有了,現在老師也變成商人,販賣知識,上課一個小時要繳多少學費,這買賣了。
諸位要知道,古人這個老師是不講學費的,講學費多難為情,講不出來的。學習?學習的時候供養是由學生家長隨意,而且也不是每個月供養,沒有定數的。逢年過節,大概一年過年、端午、中秋,所以是一年三節給老師送一點禮物。隨著自己家庭環境,家庭富有的多送一點,貧寒一點少送一點。你看孔子教學,收禮物最少的,叫束脩,束脩是什麼?我們現在叫臘肉,醃的這些肉,臘肉,多少?切一小條,大概是四兩,半斤就不少了。一年送這一點禮給老師,老師就很歡喜了。老師不是要你的東西,老師是重視禮節,你不失禮。所以師道關係就像父子一樣。現在是買賣,從前是講教學,現在學也是商,也是屬於商人,學變成商了,學商,於是乎什麼?師道沒有了。師道沒有了,孝道就沒有了,為什麼?老師勸孝。父母教兒女總不好意思說,你是我的兒子,你要孝順我,這個話也說不出口。所以教孝是誰?老師的責任,老師教學生孝順父母,父母教兒女要尊師重道,這是兩個互相在教,一個缺了那一邊就沒有了。所以今天師道沒有了,孝道當然也沒有。今天小孩不知道孝順父母、不知道尊師重道有原因,不是沒有道理,教育丟掉了。
節錄自:02-039-0104淨土大經解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