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菩薩本願經—依經修行 業消功成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二集)  2020/8/27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4-011-0052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經本五百六十三頁,我們從倒數第三行經文這裡看起,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對一對地方。

  【又當稱揚地藏菩薩利益之事。汝之功德。及以神通。百千倍於常分地神。】

  上次我們學習到前面經文,佛讚歎堅牢地神。這是娑婆世界地神的總代表,我們南閻浮提都屬於堅牢地神在護持的,所以閻浮的土地都是承蒙堅牢地神來護持。這些地上的萬物,草木沙石、五穀雜糧、寶貝等等,我們現在講地球上的資源,這一切都是堅牢地神在護持。因為堅牢地神的神力加持,地球上的資源讓我們眾生來享用。在《業報差別經》也講(這個是科註引用《業報差別經》來補充解釋這段經文),在《業報差別經》講,有十種業能令眾生得外惡報。外惡報就是外在的,外就是環境,這個環境就不好了;外惡報就是現在講天災人禍,災難很多,水災、火災、旱災、地震、風災等等,這些一切天災人禍就是外惡報。「若有眾生於十不善業多修習故,感諸外物悉不具足。」眾生如果造十惡業(十不善業),就是他也在修,修什麼?修十種不善業,而且修得很多,他就會感應外面這些萬物,也就是說,我們現在講地球的資源不具足,就是缺乏了。現在我們整個地球的確資源缺乏,水資源的缺乏、糧食的缺乏,現在我們看有瘟疫,還有蝗災,蝗蟲過境。造十惡業,這些資源就缺乏了。如果修十善業就反過來了,修十善業,我們這個地球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如果造十惡業,那就風不調、雨不順、國不泰、民不安,地球的資源嚴重的缺乏,人就會遭受到飢餓、飢渴,再加上其他的災難,日子就不好過。

  這個經裡面也給我們說明,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眾生「惡業熾盛」,關鍵還是眾生造惡業這個因,「以致地神不護」,地神就不護持了。地神他是護持眾生造十善業,他不護持眾生造十惡業。地神不來護持,萬物就減損了,七寶一直減少,就沒有了。現在你去挖黃金,大概也沒得挖了,或者在地層底下很深很深,你去開發,挖出來也不夠成本、不夠工錢。「如果多修德,增其威力,萬物加美。」如果地球上的人類都修善積德,斷惡業,修諸善業,地神就加持得上,萬物就非常美好了,真的就叫真善美;造惡業,地神要加持加不上,惡業障礙住。所以這個地區的人如果都造十惡業,「會感受惡報,天災人禍層出不窮」。「眾生造十惡,地神不護持,一切萬物減少」,人民生活就很困苦。如果我們斷十惡、修十善,就增長地神的威德,地神看到大家修善,他格外的歡喜、榮耀、光彩,差遣屬下這些小地神也來護持眾生,那就萬物加美,增加它的美好。因此這個都是屬於善惡因果。《地藏經》就是因果教育,講善惡業,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哪些是善、哪些是惡,勸我們斷惡修善。因為我們是凡夫,我們自己一定要承認。我們現在不是聖人,也還沒有成佛,就是具縛凡夫,凡夫肯定造惡業多,修善少了,所以要常常提醒。先不要管別人,還是回頭觀察自己,自己想到自己,真的造惡業多、貪瞋痴多、修善的少,所以我們要不斷努力提升,慢慢的惡業減少、善業增加,這樣我們就不斷進步、提升了。

  我們今天這段經文講的是堅牢地神在法會大眾之中「稱揚地藏菩薩利益眾生之事」,這是堅牢地神在法會當中,他來讚歎地藏菩薩的事情。「佛在此地稱讚堅牢地神的功德」,佛先讚歎地神的功德。「如前經文所說,禮敬、稱揚、讚歎、供養的功德無量無邊。」「『及以神通』,堅牢地神的能力很大,護持眾生、護持大地萬物、護持佛法,『百千倍於常分地神』」,就是不是一般地神所能夠相比的,「一般地神所不及的」,那個是稱揚讚歎堅牢地神他護持大地的神力。下面引用科註,「科註云:稱揚讚歎乃普賢十願中第二門」,這個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普賢大願,一是禮敬諸佛,二是稱讚如來,他今天在此地稱揚讚歎是普賢行。」「一念稱揚,萬德自具,很多人不懂稱揚的好處。講經說法真正的好處是流露自己的性德」,釋迦牟尼佛所說一切經綸是從自性流露出來,「我們讀誦讚揚」,宣講是屬於讚揚,「正是讚揚自己的性德,藉著釋迦佛流露出來的性德,把自己的性德引發出來,這是不可思議的功德」,真正的好處就在這個地方。「常常講經,無有間斷,假以時日一定會明心見性。為什麼?天天宣揚性德,天天薰習,不知不覺性德往外流。」的確也是如此,所以我們如果天天接受大乘經典的薰習,就是引發我們的性德,我們藉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十方諸佛他們已經圓滿流露的性德來引發我們自性的性德。所以這個薰習就很重要,特別在我們凡夫這個地位,我們如果一天不讀經就面目可憎了。古人說三天不讀書,面目可憎,我們現在人可能不用三天,一天就不行了。所以天天薰習,在我們現前是非常需要的。「故諸佛子,凡來法會,初見久聞,宣流梵唄。佛子是佛的學生,發願跟佛學習。來到法會,不管你是初學還是老修,你有責任宣流梵唄。宣流梵唄是講經說法,讚歎佛陀的教誨」,幫助佛來宣揚佛的教誨。「今地神不惟能主閻浮提物」,堅牢地神他掌管,就是他主管閻浮提大地的一切萬物,「復更讚揚地藏利益之事,這個事情難得,他不愧為佛弟子,他能讚歎」,地神他能夠來讚歎地藏菩薩,很難得。「則為護法地神,他盡到地神本分的職責,而且能護持佛法、依教奉行,其福業慧業自然深廣,功德神通亦叵思議」,這個叵是不可的意思,就是不可思議。「註解是青蓮法師對地神的讚揚」,青蓮法師的註解,讚揚地神的功德。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若未來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菩薩。及轉讀是經。但依地藏本願經一事修行者。】

  供養、轉讀,『但依地藏本願經一事修行者』,「一事修行」就是我們淨老和尚常常提起的專修專弘,專門修地藏法門,專門弘揚地藏法門。這個專就很重要了,專是「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世出世法最寶貴的是一心,專精沒有不成就的;最怕的是分心,學得太多太雜,沒有辦法成就」,不能深入了,這是我們的大毛病。我們這一生如果要成就,專精修學就不能疏忽,因為專精才能制心一處。「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這個在大乘經典都有講到。在《大悲心陀羅尼經》佛也給我們講,「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你只要把這個心控制在一個地方,沒有什麼事情你辦不成的。現在這些年大陸在辦道德講堂,七天就能把一個人(原來很壞)變成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實際上就是這裡講的,它的效果怎麼這麼殊勝?就是制心一處,他的心給他制定在一處。他們的道德講堂我也去參訪過,我問謝總,你們怎麼辦的?他說住在這裡,大家住在一起,住通鋪,還有輔導的老師,每天都有作息的時間。但是他給我講一個前提,凡是進來要收手機,七天不能看手機。有很多人開始一進來,手機收起來很不習慣,又吵又鬧的鬧情緒,但是他們就是給他安撫,慢慢他這個心能夠安靜下來;到了第三天就慢慢適應了;到了第五天以後嘗到法味,嘗到味道了;到了七天圓滿,甚至還有一些人覺得怎麼這麼快?還想繼續留下來。為什麼?他嘗到法味了。他為什麼嘗到法味?他心專,制心一處。手機收起來,他就不會分心,他能夠把整個精神貫注在聽講上面,貫注去聽他就聽出味道了。現在學校上課為什麼效果那麼差?現在學生十五分鐘的定力都沒有,坐個十五分鐘坐不住,眼睛就東張西望,想東想西了。有的甚至手機帶進去也看看手機,你說他能專心聽課嗎?不可能。老師在講,他心裡不知道在想什麼;老師講老師的,他想他的,他吸收不進去。

  所以我們淨老和尚教學,這一點他在講習當中特別提、常常提,我們聽得耳熟了。為什麼聽得耳熟還常常提?因為這個最重要。這個原則抓不住,你那個效果可能很差,甚至沒效果。所以世出世法最寶貴的是一心,這句話我們要常常記在心裡。你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沒有事情辦不成;成佛都能辦得成,其他事情怎麼會辦不成?當然就沒有問題。所以專精,沒有一個不成就的。最怕是分心,分得太多,學得太多、太雜,都沒有深度,不能深入,都很膚淺,沒有深度就起不了作用,因此就沒有成就。所以過去我們淨老也常講,做專家比較容易,做通家比較難。通家樣樣通,那是大菩薩再來,當然他有那個天賦是可以,他可以學很多,樣樣都能通達,但是如果我們沒有那種天分,我們淨老和尚還是勸我們先做專家。你這一門通了,你再去學其他的;一門還沒有搞通之前,其他先放下。這個也是我們大多數人都必須要這樣來修學,這一生才會成就。

  「科註云:『今專讀不思議開顯之經,罪頓消而功速成。何事多求,雜亂心志。此即南岳有相安樂行也。言修行者,謂如說而行。若聞而不行,如說食數寶,何濟饑貧?諺云: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寸,是真實訓世語耳。』」《科註》青蓮法師給我們講,「今專讀不思議開顯之經」,今是現在,現在專讀不思議開顯的經典,這個罪就「頓消而功速成」,罪業很快就消了,功夫很快就成就了。「何事多求」,不需要求太多。如果雜亂心志那就很難,這個心雜、心亂就很難成就。這個就是南岳有相安樂行。講到修行,「如說而行。若聞而不行,如說食數寶,何濟饑貧?」這個也是勸我們,只有聞,不在生活當中實際去修行,那好像說吃飯你不去吃,還是要挨餓;一天到晚替人家算錢,也不是自己的,跟自己沒有關係。所以經典我們要把它落實在生活上才有用;如果我們經也聽了很多、讀得很多,不知道把它用在生活、修行上,那讀得再多也無濟於事,也沒有幫助。所以引用諺語講,「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寸」。說了一丈,一寸也沒做,那跟自己都沒關係,得不到利益;還不如真正去做,做一點點,那他真的得到那個利益。這個就是給我們提醒,解了以後要行,行的重要。

  「《地藏經》、《無量壽經》、《華嚴經》是不思議開顯之經。」這個地方我們淨老和尚給我們提出來,這三部經典都是不思議開顯之經。「依《地藏經》一事修行,或依《華嚴經》一品、一章修行,滅罪快,功德很快就成就。多少在家出家的年輕大德勇猛精進,最後沒有很好的成績表現,原因就是學得太多太雜。」這個也是我們現代人,四眾弟子,特別是年輕的四眾弟子,在家出家的,剛剛學佛勇猛精進,但是到最後也沒有什麼很好的成績表現,這個原因就是學得太多太雜了。的確是這樣,學太多、學太雜了,最後沒有一樣能成就。特別現在又學錯了,不但沒成就,又誤入歧途,這一生就空過了,非常可惜。「學佛,第一要建立信心,相信老師,本師釋迦佛不欺騙我們,深信佛真誠慈悲教誨。要解其義,然後認真去做,依教奉行,才能得真實的利益。」這些話都是真實語,都是真話,我們要得到真實的利益,淨老和尚這些話我們要好好去思惟,去把它落實,依教奉行。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汝以本神力而擁護之。勿令一切災害及不如意事輒聞於耳。何況令受。】

  「專修專弘的這個人,你以本神力保佑、加持他,讓一切災害以及不如意的這些事情,他聽都聽不到,『何況令受』。」他聽都聽不到,當然他也不會去遇到這些不如意、一切災害的事情。「這段話是世尊囑咐堅牢地神要保護這些人,幫助他們成就」,來護持他們。

  【非但汝獨護是人故。亦有釋梵眷屬。諸天眷屬。擁護是人。】

  「供養、轉讀、依照《地藏經》理論方法修行的人,不僅堅牢地神護持,『釋』是帝釋天王(中國人講的玉皇大帝,外國人講的上帝、天主),『梵』是大梵天王,『眷屬』都是天神,沒有一個不擁護這個人。」所以不但堅牢地神,所有的地神來護持這個人,就連忉利天主、大梵天王,這些諸天的眷屬也都來擁護這個人。可見得依《地藏菩薩本願經》一事修行,得這麼多諸天善神、護法的擁護,當然就不會有障礙了。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何故得如是聖賢擁護。皆由瞻禮地藏形像。及轉讀是本願經故。自然畢竟出離苦海。證涅槃樂。以是之故。得大擁護。】

  「『聖賢』指天王、天神、堅牢地神」,這些都屬於聖賢,聖人、賢人,「他們不是凡夫,而是諸佛菩薩應化在六道」。就像《普門品》講的觀音菩薩三十二應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而為說法,這裡講的這些諸天神、護法、地神,很多都是佛菩薩示現的,「得他們的擁護就是得諸佛菩薩擁護」。「『瞻禮』不僅是形式。」形式上,我們瞻就是眼睛看,看著地藏菩薩的聖像,見到地藏菩薩的形像就是瞻;禮,我們有禮拜,或者問訊,這個都屬於瞻禮。不僅是在形式上,見到菩薩向菩薩禮拜,這個是形式,最重要要效法地藏菩薩,以地藏菩薩做為自己學佛的一個榜樣,我要學得跟地藏菩薩一樣,這叫瞻禮。所以看到地藏菩薩形像,要生起效法、學習之心。『轉讀』,轉是轉我們自己的境界。「沒有讀經之前,我們很多想法、看法、說法、做法全錯了,現在展開這部經,讀了之後明白了」,把過去一切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給它轉過來,把這一切錯誤的思想、言行統統轉過來,那個是叫轉,轉過來跟佛菩薩一樣,這個叫轉。「經要天天讀,讀得很熟,起心動念才能轉得過來。」如果對經文不熟悉,常常忘記,境界一現前,我們還是迷惑顛倒,還是轉不過來。「經典展開,不會讀的人是讀給佛菩薩聽,與自己不相干;會讀的人是讀給自己聽,轉變自己的境界」,這個叫會讀經,會讀,你會轉讀這部經典。「『自然畢竟出離苦海,證涅槃樂』,畢竟出離苦海是超越十法界,證大涅槃。這是什麼果位?最低限度是圓教初住、別教初地菩薩,實際上是超越十地才是畢竟出離苦海,也就是無明破盡,證得圓教如來果地上的大涅槃樂。『以是之故,得大擁護』,因為這個緣故,得諸佛如來護念,諸天天王、天神擁護。」

  「佛所說的,都是我們可以做到的。」我們做不到的佛不說;佛給我們講的,絕對不會說一些沒有意義的話,說了我們做不到,說了不是變成戲論嗎?所以佛說出來的都是我們這個世界眾生能做得到的,佛才會說。這裡講轉讀,這個我們可以做得到。「轉變就在一念之間」,就是我們一個念頭的轉變。「把自私自利的念頭捨掉,起心動念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真正做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就入諸佛如來的境界,就得諸佛如來的護念加持,煩惱就斷了,智慧就開了。煩惱的根是我執。自私的念頭沒有了,念念為佛法、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你煩惱的根就沒有了,哪裡要斷?不斷自然就沒有。」這是大乘修學的方法,就把心量拓開。凡夫就是我執,小乘斷我執比較難,它就是對面這樣斷的,這個就比較困難;大乘它這個方法巧妙,你不要想自己,起心動念想眾生。這是佛在《金剛經》教我們的,你一發心就是要度無量無邊一切眾生入無餘涅槃,上自非非想天的天人,下至蜎飛蠕動這些眾生,統統把他度成佛。就像地藏菩薩發的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個願多大!無限大,盡虛空遍法界。當中沒有任何隔閡,我執不斷,自然它就沒有了。我執就是心量小,畫小圈圈。事實情況,整個宇宙都是一體,沒有界限的。界限都是我們眾生妄想分別執著產生的幻相,不是真的。所以說有法界,界就是一個界線,它本來就沒界線,是我們妄想分別執著把它畫成界線,愈畫愈小、愈畫愈小,小到可憐,小到只為自己一個人,連自己家人他都不管了。所以大乘法它的巧妙就是為眾生,發願度眾生。煩惱的根是我執,自私自利的念頭就從我執來的,現在「我」淡化、化解了,沒有了,念念為佛法、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煩惱的根就沒有了。「煩惱沒有了,自性般若智慧就現前。放下分別執著,放下自私自利,你前途一片光明」,得大自在,大福德、大解脫也就現前了。

  下面是《科註》講的,「科註云:今指業海,苦有萬端,既由禮讀,出離無難。言自然,則不加勉強;說畢竟,則到底不虛。是故行者,應當至心,若至心者,所求必獲,出苦證樂。此正教主天宮咐囑之心,亦地藏幽途化人之念,切在專行,因果不爽如毛髮者也。」「苦海是業海。造業,善業有善報、惡業有惡報,善報、惡報都不自在」,善報生三善道,惡報生三惡道。在六道裡面,沒有出離六道,善報、惡報都得不到自在。「六道、十法界是業海」,海是形容造的業太多、太大。「每天瞻禮地藏菩薩像,仰慕尊重地藏菩薩,效法、學習地藏菩薩,又能讀經,依教奉行,脫離業海就不難了。修行,一定要修清淨心,修平等覺,就一切自然。願生西方淨土,有願無求。願是真心,求是妄心;願是隨緣,求是攀緣。行者就是依教修行的人。應該用真心來修,不可以夾雜妄想。只要是真心修學,一定有感應,所求必獲,一定會滿願。出苦證樂,不但超越六道,還超越十法界,往生不退成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種殊勝的功德利益真正是希有。釋迦佛在忉利天宮將度化眾生的事業付託給地藏菩薩,地藏菩薩接受付囑,在十法界擔負起世尊度化眾生的使命。」這個在本經我們都看到,這部《地藏經》,從經文裡面佛付囑地藏菩薩這個事情來看,我們就可以知道,這部經典在我們這個世間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實在講,《地藏菩薩本願經》不管修任何宗派、任何法門都不可缺少,這部經是佛門的孝經。這個孝,在《觀經》淨業三福講,第一福就是孝養父母,後面十句就是第一句「孝養父母」的發展,第一福是最根本的。所以這部經就是共同科目,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不管你修哪個法門,成佛法門很多,修成就了就成佛了,但是基礎的共同科目都是一樣的,都不可缺少。所以《地藏經》也是我們一切法門的共同科目,不管你修哪個法門、修哪部經典,你不能說你不孝父母;你不孝父母,沒有這個基礎,修什麼也不能成就。所以這個重要,我們應當這樣來看。「地神護法品」我們就學習到這裡。

  現在請翻開五百七十頁,第七行,從「見聞利益品第十二」這個地方看起。「科註:見地藏之相,聞地藏之名,無不獲大利益。例同觀音,聞名、見身、心念者,皆能滅苦。見身致禮,即身業機」,見身致禮就是我們身體的身業機感;「聞名故稱,即口業機;身口由心,即意業機。機感既成,冥顯自應」,這是引用《科註》裡面的一段。見到地藏菩薩形像、聽到地藏菩薩名號,真的能滅苦。是真的嗎?「真的,但不是現在,將來。什麼時候你的心行與菩薩相應,這個利益就現前。雖見像聞名,心行與菩薩不相應,利益不能現前」,就是現在不能現前。「見到菩薩身你就會禮敬,是身業;聞名稱念南無地藏王菩薩是口業;身禮拜、口稱名皆起於心,是意業。」起心動念,我們要去拜地藏菩薩,我們要念地藏菩薩,心裡動這個念頭,這個是意業。「功德利益不能現前是冥應,功德利益現前是顯應。」這個應,感應有四種:第一種就是顯感冥應,就是我們很明顯去求地藏菩薩,但是菩薩的回應不明顯,不明顯就冥應;第二類的,顯感顯應,很明顯去求,菩薩的回應也很明顯;第三類,冥感顯應,冥感就是他沒有很明顯去求,菩薩這個應也確實很明顯。你看過去我們老國大代表周邦道老居士,他的夫人周楊惠清在大陸南京,她自己當時住的大宅院裡面,遇到地藏菩薩變一個出家人去她家裡跟她化緣,五斤香油,她當時沒有給他。當時還沒有學佛,而且常常聽說很多出家人都來騙錢的,所以那個出家人去跟她化緣,化五斤香油她不給。問這個出家人,師父你從哪裡來?他說從九華山來的。女傭又在旁邊講一些現在出家人很多都是騙人的,勸周夫人不要給他。這個在周楊惠清遇到地藏菩薩化身的記事有講到。後來到台灣來了,去請教台北臨濟寺的白聖老和尚,到台中又請教雪廬老人,出家在家的大德就給她講,妳遇到那個是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化身去跟妳化緣。當時她開始學佛了,聽到之後非常懊悔,當時就化了五斤香油錢,竟然沒給他。後來到台灣來,趕快去還這個願,趕快去供香油。她這一類的就屬於冥感顯應。她還沒學佛,她也沒有起個心、動個念要去求地藏菩薩,甚至她當時還不知道地藏菩薩,那菩薩怎麼這麼明顯的應化在她面前?這個是過去世有善根,估計是。這一生她沒有明顯的求,但是有明顯的應,這一類就屬於冥感顯應。她也有感,只是不明顯,她自己不知道,菩薩應很明顯,冥感顯應。第四類,冥感冥應,求也不明顯,應也不明顯。有這四大類,總之感應就是必定有的,有感必有應,感應分這四大類。所以我們起個心、動個念求佛力加持,這個就是感,佛菩薩一定有應,只是這個應有明顯、有不明顯。一般明顯的應,當然我們很明顯就感受出來;如果不明顯,可能過了一段時間,好像菩薩有應。過了一段時間才有所感覺,在當時沒有明顯的感覺,甚至完全沒感覺,好像菩薩怎麼都沒感應?其實眾生有感,菩薩一定有應,不會沒有應,只是這個應有明顯、不明顯這個差別。還有這個感,我們能夠感的眾生,心有幾分誠敬,這也是成一個正比例,所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總之眾生有感,佛菩薩肯定有應,這個感應它是自然之理。

  這個地方也給我們講,我們看講記,「功德利益不能現前是冥應,功德利益現前是顯應」,這個我們容易懂。「禮敬稱名,心行與經典的理論、方法、境界相應,感應就很明顯,顯應。」這個顯感顯應、顯感冥應,我們讀《占察善惡業報經》,讀了之後我們會很清楚,《占察經》給我們講顯應,地藏菩薩來摩頂、給你授記,這是顯應;還有業障懺除,沒有夢到地藏菩薩,占那個輪相,輪相現出來都是善相,這個是冥應。「禮敬、稱名、讀經,心行與經典不相應,經上所講的我們沒做到,感應就不顯著」,這一類叫冥應。「也就是現前一樣要受苦遭難,一樣要墮落,依舊搞六道輪迴。不能說沒有感應,而是我們煩惱習氣的波度很強,顯示不出佛菩薩的加持。」這個也是真的,我們禮敬(禮拜恭敬)、稱名(稱念地藏菩薩名號)、讀《地藏菩薩本願經》,這個心行與經典不相應,心行與經典不相應就是說經上所講的我們沒有做到,感應就不顯著,但是也有應,冥應。也就是說現前一樣要受苦遭難、一樣要墮落、一樣要繼續六道輪迴,但是不能說沒有感應,你總是有動個心、起個念,再微小的都有應。你看前面經典不是講,你在佛門當中點一點點香、做一點點善事,一毛一塵、一沙一渧,這麼微小的善事,護法善神他都護持,怎麼會沒有應?現在我們感覺沒有應,並不是佛菩薩沒有加持,而是我們惡業那個業障太重,你被障礙住,障礙住你就感受不到佛力的加持,得不到功德利益,是這個緣故,不是沒有應。所以我們讀了《地藏經》要懂得斷惡修善,根據《地藏經》講的來修行,感應就很明顯。「真正依教奉行,感的力量很強,佛菩薩應的力量也很強,現在就能轉業,那就非常明顯。」就不用等到以後,現在馬上能轉,你一念轉過來,馬上就感受到。所以我們讀了《地藏經》,遍數讀多了,我們也會慢慢有感覺,也不能說完全沒有效果。所以說我們每個人善根福德因緣不同,我們比較鈍的、業障比較重的,可能要讀很多遍,在生活當中遇到很多挫折、碰到很多釘子,慢慢慢慢覺悟過來,這些都是感應。

  所以我們讀了經,地藏菩薩講這些因果,這部分我們要特別留意,這是現前我們要修的。像地藏菩薩講「若遇惡口者,說眷屬鬥諍報;若遇瞋恚者,說醜陋癃殘報」,我們讀到這個經要去修,不是讀一讀就沒事了。讀到這個經,我們要想一想,我們現在有沒有惡口?「若遇兩舌鬥亂者,說無舌百舌報」,我們現在有沒有造這個業?有造這個業,讀到這個經就要去給它轉過來。所以叫轉讀,轉就是說把我們這個心行轉過來,跟這個經就相應了;經是性德流露出來,就是跟我們自性的性德它就相應。關鍵要轉,在《金剛經》講叫觀照,這個經叫轉,其實轉就是觀照。你修什麼都要觀照,你不會觀照就盲修瞎練,修了半天也看不到成績,沒效果。所以我們還是要從這個地方不斷的去提醒我們自己去觀察,這樣我們學習才會進步,才會漸漸進入佳境。

  好,這堂課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這是「見聞利益品」第一段的經文,我們下堂課,下一次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