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菩薩本願經—放大毫相光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三集)  2020/9/1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4-011-0053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五百七十一頁,倒數第三行,我們從經文看起,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對對地方:

  【爾時世尊從頂門上放百千萬億大毫相光。】

  「世尊講依教修行的人得到堅牢地神、欲界天、色界天天王擁護,並且把他們擁護這個人的理由宣說出來,說完之後,釋迦佛從頂門放光。本經一開端佛放大光明雲,結束時又放大毫相光,佛在這一會上前後都放光。在許多大乘經典當中,經上所說的放光通常只是一次,放光二、三次的較希有。」《地藏經》開始放光,到當中「如來讚歎品」也放光,到這裡我們又看到放光,就是佛講這部經前面、當中、後面都放光,三次放光,那這是稀有的經典。

  下面引用「科註:『自爾時至告諸大眾,皆經家所敘之文』,集結經藏之人記錄當時的狀況。『恰於地神護法品後放光者,為證前起後,令諸眾生睹相悟心,各各自知一段不思議本有之常光』,這是說明世尊放光的用意。大眾聽經接近圓滿,讓大眾見到瑞相能開悟,悟什麼?世尊自始至終都是講我們的自性,正所謂『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本經是講六道三途的狀況;六道三途是自性變現的,沒有離開自性。『頂門』是頭頂,從頭頂放光,不是常光,是放光現瑞」。所以佛的光明有常光、放光。常光就是平常這個光明都一直有,沒有間斷的,這是常光。那麼放光,就是看因緣了,放光,不是常常放光,有特殊因緣佛才放光,放光現瑞。「由此地藏妙像嘉名,瞻禮稱念而進於極果者」,由地藏菩薩他的妙像,這個形像、他的名號,瞻禮、禮拜、稱念,稱念地藏菩薩聖號,而達到這個極果。就是悟入自性,就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讓我們悟入自性」。「我們修學要從地藏法門學起,地藏代表心理建設,如果不是一個好心、善心,就無從修學。地是心地,藏是寶藏,寶藏比喻智慧德能,我們真心裡面含藏無量的智慧德能,那叫地藏。自性的智慧德能,用什麼方法開發?孝敬。孝敬如何落實?要把一切有情眾生當作是自己『過去父母,未來諸佛』;當作還是隔一層,不能當作」,真的就是過去生都是做過我們的父母,也是未來的諸佛。這段就是在《講記》當中,我們淨老和尚給我們解說,佛在這個時候從『頂門上放百千萬億大毫相光』他主要的用意在哪裡。

  好,我們下面請看經文:

  【所謂白毫相光。大白毫相光。瑞毫相光。大瑞毫相光。玉毫相光。大玉毫相光。紫毫相光。大紫毫相光。青毫相光。大青毫相光。碧毫相光。大碧毫相光。紅毫相光。大紅毫相光。綠毫相光。大綠毫相光。金毫相光。大金毫相光。慶雲毫相光。大慶雲毫相光。千輪毫光。大千輪毫光。寶輪毫光。大寶輪毫光。日輪毫光。大日輪毫光。月輪毫光。大月輪毫光。宮殿毫光。大宮殿毫光。海雲毫光。大海雲毫光。】

  這是佛放光列出三十二種毫光,佛放了三十二種『毫相光』。「毫是白毫,佛眉間有兩根白毫,是三十二相之一。」我們常常唱「讚佛偈曰『白毫宛轉五須彌』,佛的報身很大,兩根白毫盤旋在一起,宛如一顆寶珠嵌在眉間」。這有多大?有五座須彌山那麼大,這個我們無法去想像,這個報身太大了,不可思議。「佛的白毫常常放光」,就是從白毫當中常常放這個光。下面,「科註:『毫相是一,即用之體;光色不同,即體之用。』多即是一,三十二就是一,毫相光;一即是多,毫光有種種顏色,各不相同」。一是講體,多是講用,用是它的作用,體是一個,一個體它有很多方面的作用,體雖然是一,作用不同。「《法華文句》用五色比喻五道」,這在《法華文句》經典裡面講,這個註解《法華經》的,它裡面用五色來比喻五道,「青譬地獄因果,黃譬餓鬼,赤譬畜生,白譬人天」,這是五種顏色,青黃赤白五色比喻五道。

  「『白毫相光』,眾生認為白色是本色,佛恆順眾生;唯有白色可以接受任何的色彩。」這個也是我們在畫圖,這個白紙你要上什麼色都可以上。所以白色就是我們眾生認為這是所有顏色它的本色,它本色是白的,所以白色可以接受任何的色彩。「《大智度論》云:『白毫眉間峙,白光踰琉璃。在因行布施時,適可前人意,起自在業因緣。』」這是引用《大智度論》的一段論文,佛的白毫在兩個眉毛當中,就是兩眉中間,它放光的時候,「光色莊嚴超過琉璃」。「佛的白毫相,是布施得很自在,布施得適合人意(正是他的需要),才成就這個相好。」就是佛為什麼他會有得這個相,這個也是因果。佛在因地他修布施,他布施得很自在,他接受布施的對象很適合他的需要,剛好是他需要的,都能夠適合人意。自己自在的布施,接受布施的人他正是需要,這才成就這個相好。「佛教化一切眾生,教什麼?教布施,布施就是捨、放下。一切能捨盡,這個人就成佛;雖然在捨,沒捨乾淨,這個人是菩薩;完全不懂得施捨是凡夫。捨,內要把貪瞋痴慢疑惡見捨盡,能捨盡就超越輪迴。」內心要把貪瞋痴慢疑惡見六大煩惱捨得乾乾淨淨,能夠捨淨就超越六道輪迴了。「外要把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法)」捨乾淨,都捨盡了。內外都捨,那我們就超越了,六道輪迴就超越了。「佛教導我們要捨,依據什麼道理?」他是什麼理由要我們捨?我們世間人都是想要得,都是想要得到、要取得、要控制、要佔有、要支配,那是什麼理由?,這個根據什麼道理教我們要捨?「『萬法無所有,三心不可得』,這是把事實真相全部說出。外面所有的現象、五欲六塵無所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怎麼可能得到!希求想得到它,錯了,這一念起來就搞六道輪迴。」我們為什麼會有六道輪迴?因為我們就是不知道這個真相,在這個幻相當中我們要去取得、要得到它。這個念頭一起來就造業了,這個念頭起來就是迷惑了,迷惑就造業,造業就受苦,受六道輪迴生死之苦。佛給我們講「一切法幻有」,它不是真實的,它不是真的,假的。就是我們身心世界這一切都不是真的,都是虛妄的妄相。引用《金剛經》講的,這個很有名的,你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無論什麼相都是虛妄的。「一切有唯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在《金剛經》教我們要看破事實真相;事實真相看破了,自然就放下了,放下就絲毫不勉強。放不下就是因為沒看破,沒有看破事實真相。事實真相看破了,所有法都是假的,那種控制、佔有、患得患失的心就完全消失了,就沒有了。因為這些都不是真的,你想得也得不到,那得不到很冤枉的,我們在這個虛妄的世界當中,起惑、造業、受苦。所以佛說我們在六道受生死輪迴之苦是冤枉苦,冤枉!如果你真能得到那還有道理,因為這些都是虛妄的,都得不到,那麼在這個當中受虛妄輪迴之苦,那很冤枉。因為不知道事實真相,知道事實真相看破放下了,捨得徹底了,就得大自在、大解脫了。

  「三心不可得」,這個也是《金剛經》的經文,「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我們說過去心,過去就過去了,你還能找得到嗎?找不到了;你說現在,現在馬上過去了;未來,未來還沒到。所以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都不可得,你都得不到,剎那在流逝,不但沒有能得的心,也沒有所得的一切法。就是我們總是想能夠去得到,這樣的心理、這樣的想法,那這個心它本身就是不可得的,你想能夠去得到的這個心,這個心本身它就不可得。「不但沒有能得到的心,也沒有所得的一切法」,那外面一切法也沒有,這個《般若經》講的,「一切法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因為它是空的,無所有,本來沒有,你也不可以得到的。所以真正明瞭事實真相,「萬緣放下,身心世界都不可得,這是佛的境界,這是一個正常人的生活、境界。」內,就是內心「有一個得的念頭,外面有一切所有」,這是全迷了,全部都迷惑了。「行布施令別人覺悟,這才是適可人意。」就是我們布施,幫助人覺悟,不是幫助他迷惑顛倒,所以我們這個布施當中,最重要要有一個法布施,除了財布施,主要要有法布施,法布施才能幫他覺悟。「不是他想要錢財,他就得到財富」,那是滿足他貪瞋痴的意思,滿他的意,他的意願就是貪瞋痴,幫助他增長貪瞋痴,那這個與事實真相完全相違背。所以適可人意,最重要還是要有法,法布施。所以我們佛門布施救濟最重要這個當中要有法布施,讓接受布施的人他能夠覺悟過來。

  「由此可知,所有現象是緣生的,我們今天得的身也是緣,一生中所遇一切人事物也是個緣,緣也不是真的,緣的現象是剎那生滅。」緣合則生,緣散則滅,當緣合在一起的時候,它當體即空,它當下也是空的,不用等到說散了才是空。當緣聚合在一起,當下當體是空的;緣散了,就消失了,就空了,那這個我們比較容易懂。那這個佛法有虛空觀跟體空觀。虛空觀就是分析空,分析到緣怎麼聚合,然後過一段時間,緣怎麼分散,這樣透過層層的分析,知道這是空的。體空觀就是說當體它就是空的,緣聚緣散它當體就是空的,當體就是不可得,因為它剎那在生滅,這個現象存在的時候都不可得了,那當然這現象沒有了,不可得我們比較容易理解,這現象還存在也不可得。所以緣也不是真的,緣的現象也是剎那在生滅。「了解事實真相,那就自自然然跟佛菩薩一樣,在這個世間跟人結善緣,絕不結惡緣,所有一切惡緣要化解,冤家宜解不宜結。遇到冤家來折磨我,我歡喜接受,沒有一絲毫怨恨心,而且還生歡喜心,為什麼?這筆帳還了。他折磨我,他找我的麻煩,為什麼不找別人麻煩?自己立刻警覺到是緣。我過去難為他,這一生中遇到他難為我,因緣果報絲毫不爽,覺悟的人歡喜接受,報完了,下一次緣再遇到,那就歡喜了。」

  「《涅槃經》有個故事。一天,歌利王出外打獵,遇到一位修行打坐的菩薩。國王帶去的許多宮女見到菩薩清淨莊嚴慈悲,向菩薩請教。國王看到怒氣沖沖」,他以為這個修行人在調戲他的妃子,怎麼他的妃子統統跑到他那裡去了,他很生氣,就將這個菩薩凌遲處死。身上的肉一片一片給他割下來,不讓他一下就死,讓他慢慢的死,慢慢痛苦的死,這個叫凌遲處死,那這個很殘忍。但是這個菩薩,這個修行人忍辱仙人沒有無絲毫怨恨心,所以當時他忍辱波羅蜜就圓滿。「而且菩薩還發願:我將來成佛第一個來度你。當時被割截身體的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在行菩薩道的時候。歌利王就是是憍陳如尊者的前身,釋迦牟尼佛這次到地球來示現第八千次成佛,第一個剃度的就是憍陳如尊者,憍陳如前身就是歌利王,那「再次遇到,關係就處得很好」。過去也是過去生結的惡緣,那惡緣冤冤相報,那這一次他來報復,歡歡喜喜還給他,這個冤結就化解了。「世間人遇到小小不如意事懷恨在心,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永無終止,非常可憐。忍辱仙人對歌利王布施慈悲、忍辱、禪定、智慧,這才是適可前人意。『大白毫相光』,三十二句十六對,每一對意思都相同,後面加個『大』字,更為超勝之意。」這個大是很超勝,很殊勝的意思。

  下面講,「『瑞毫相光』,瑞是祥瑞。古時以玉做為祥瑞之標誌,也用玉器做信物、憑據」。這是在我們中國古代,玉是一個祥瑞的標誌。所以有一些人他去買那個玉佩戴在身上,聽說如果遇到有什麼危險,這個玉會保護。所以它是一個祥瑞之物,也做為信物,做為憑據的。「瑞表地藏菩薩給六道眾生的憑信,依照地藏菩薩所教導的理論方法修行就能超越三途六道,這是祥瑞的憑信,稱為瑞毫相光。『大瑞毫相光』,瑞毫相光中最殊勝的。」所以瑞毫相光後面再一個大瑞毫相光,那這個放毫光,有毫光還有加一個大,這個是表最殊勝。

  「『玉毫相光』,玉具溫潤之德,雕琢可做出許多器具。玉毫相光表六道凡夫要捨六道的習氣,培養性德,遠離六道,契入聖賢的境界。」

  「『紫毫相光』,表雜類眾生獲益。一切眾生習氣、染污、造業、果報不相同,只要見到佛光都能得利益,得利益的大小厚薄也因眾生而不相同。」那麼這個紫毫相光就是眾生種類無量無邊,一切眾生各個人的習氣、染污,造的業、所受的果報也都不盡相同,但是只要見到佛光都能得利益,得到利益大小、厚薄也因眾生各有不同。

  『青毫相光』,這個下面引用科註講,「『表地獄黑業,由之生氣滿盈,發菩提樹之枝。』佛放光是同一光,佛現相是同一相,各類眾生所見的不一樣,境隨心轉,眾生各個心念不相同,都轉變成自己受用的境界。無論見到什麼樣的色相、什麼顏色的光,都能得到利益」。那佛放光都是平等的,佛現相也是平等的。在大乘經也講,「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說法的音聲也是一個,一個音聲,但是眾生聽到就是講他的言語。那佛現相也是一樣,佛現相也是一個相,但是每個眾生看到的相不一樣,中國人看了是中國的相,外國人看了是外國人的相,都個個不同。

  「『碧毫相光』,碧是深青色,碧綠。科註:『此表地獄中利根,如調達在獄,樂如三禪;闍王入地獄,暫入即出。』」調達就是經典上講的提婆達多,他要害死佛,要來取代佛的地位。「他造作的惡業很重」,五逆罪,墮到地獄。「提婆達多是菩薩示現,不是凡夫,好像唱戲扮演反派的角色,他演得很像,造作惡因也感受惡報墮地獄。」「他是真的墮地獄」,但是他在地獄有沒有受罪?有沒有受這些地獄的罪苦?沒有。他在地獄他快樂好像在三禪天一樣,在我們這個六道裡面,天道三禪天是最快樂的。所以這個四禪天,第三禪是最快樂。他為什麼這樣?他是從反面來教化眾生,這惡不能造,你造了就跟我一樣墮地獄,造惡必定受惡報。因為他是菩薩示現的,所以他示現墮地獄這個相,但是他在地獄他沒有地獄的苦,因為他是菩薩示現。如果是凡夫就不行,墮地獄肯定要受地獄的苦報。「阿闍世王也是菩薩示現,臨終懺悔得快,地獄相現前,他沒有墮地獄。」阿闍世王要殺父害母,也是五逆;提婆達多是出佛身血,兩個人造的都是五逆罪,都是地獄的罪業。但是阿闍世王臨命終他懺悔得快,就回頭很快,看到地獄相現前,他趕快懺悔、回頭,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土,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了。聽說品位還不低,上品中生,可見得臨終懺悔一念回頭,他很猛力的回頭,業障消得快,品位提得高。所以這個《觀經》講五逆十惡臨終遇到善知識勸他信願念佛,求生淨土,他馬上懺悔回頭放下,一心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念到十念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下品下生。五逆十惡最重的了。那麼這個阿闍世王他也是五逆十惡,但是他卻能往生到上品中生,可見得這個臨終懺悔看各人的力量大小,如果力量大,他也不一定是下品下生,可能品位更高。

  下面舉出「唐朝的張善和」,這個在《淨土聖賢錄》都有記載。張善和也是臨命終的時候地獄相現前,這個時候他喊救命,「有一位出家法師從門口經過,聽到他喊救命」,就進去看看到底什麼事情。張善和他生平是殺牛為業的,就現在講做屠宰業的,一生牛殺了很多,現在臨命終了,「看到許多牛頭人向他索命」。這個是地獄相現前,向他要命,他就跟法師講,他說我看到很多牛頭人要來向我討命。我一生殺牛殺很多,現在看到很多牛頭人來了,向我索命,他自己知道這個是地獄業。這個時候,「法師趕緊點一把香遞到他手裡」,教他趕快信願念佛,大聲念阿彌陀佛,求阿彌陀佛接引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然你就墮地獄了。這個時候他毫不猶疑,香接過來,就大聲念南無阿彌陀佛,念了幾聲之後,就告訴法師,牛頭人不見了。這個時候一些家人、鄰居也來看,也都看到了,他說牛頭人不見了,法師勸他,你趕快再念佛。再念沒有幾聲,他說阿彌陀佛來了,他要跟佛往生到極樂世界,他就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了。張善和他沒有說出往生的品位,但是最少他也是下品下生,下品下生就超越六道了。所以蕅益祖師講,人家問他:你往生的品位希望在哪個品位?蕅益祖師講,我能下品下生我就很滿意了。因為下品下生就超越六道了。所以,「懺悔的力量不可思議!造作地獄罪業,根性利的人知道懺悔回頭」,從這個地獄他就直接可以往生到極樂世界。《無量壽經》四十八願有這一願,十方眾生聞我名號,亦生我國,念佛要求生淨土,能直接從三惡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都有,在《淨土聖賢錄》我們也看到有畜生道往生的。三惡道往生的大部分都是生前作人都有學佛,有修念佛法門,臨終一念差錯沒有往生極樂世界,墮到三惡道去,在三惡道遇到佛菩薩,遇到這個緣又啟發他這個善根。這個時候善根比較深厚、根器比較利的,他就可以從惡道直接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所以這個地方講,造作地獄罪業,根性利的知道懺悔回頭,也能從地獄往生極樂世界。

  「『紅毫相光』,科註:『此表畜生,由聞名見像,即發心加行。』」科註裡面講,表畜生道的眾生,聞名,聽聞到佛的名號,見到佛的形像,他就發心加功修行。「畜生修行的很多,《物猶如此》」,《物猶如此》是一本書,是記載畜生念佛往生的這些事蹟。在《影塵回憶錄》,倓虛老法師講過一個故事,在中國大陸安徽省溫州。這個我們如果同修去大陸旅遊,有很多人都去過,我們也常去,這個頭陀寺我也去過。在溫州頭陀寺,那個時候,「諦閑老法師是方丈,有人送了一隻公雞來放生,這隻公雞很有靈性,每天跟著大家做早晚課,課誦完了牠就出去。往生這一天,課誦完了牠沒出去,大家都走了,牠還在大殿繞佛,香燈師就請牠出去。這隻公雞也沒理他,站在大殿當中抬頭看著佛像,叫了三聲就死了,站著往生。」這是倓虛老法師在《影塵回憶錄》講到這個公案。那麼我們在《淨土聖賢錄》也看過,在近代,過去大概一、二十年前,我在中壢善果林,他們有一些放生的公雞,天天放佛號,那其中有一隻大公雞非常大,念佛往生。往生當時瑞相很好,所以他們就放在大殿,放在大殿放了三天,等我去主持佛七,然後跟我講,要我跟大家講這隻公雞往生。那隻雞往生三天放在大殿,不臭,放在桌上,我去看,聞一聞不臭,真有,現在還是有。所以這個畜生道當中,牠過去有善根深厚的,臨終一念差錯墮在畜生道,牠又遇到佛法這個緣,啟發牠過去的善根,根性比較利的,牠就直接往生了。

  下面講,「『綠毫相光』,科註:『總表獄鬼同入法流』」。這個就是地獄、餓鬼共同入佛法,共同入佛法法流,這是表這個意思。

  「『金毫相光』,許多人見到佛光是金色的,這是根利,善根、福德、因緣成熟。」善根福德因緣成熟的人,見到佛放光是金色的光。科註,科註裡面講,「表餓鬼,雖久埋惡趣而佛性不失」,科註裡面講表法,表這個餓鬼道的眾生,雖然他很久埋沒在惡趣,而他的佛性也沒有喪失。「佛常說一切眾生,不論是地獄、餓鬼、畜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無量劫來都曾經學佛聞法,都曾親近諸佛如來」,都有接觸過,都有學過佛,「只是不聽教誨,隨順自己的習氣,依舊六道輪迴」,不幸又墮三惡道,墮到三途。但是,「無量劫來薰習的種子多,善根還相當深厚,縱墮三途,遇到佛緣,善根會現前」。所以我們現在同修也常常感嘆,就聽經,聽了也做不到,知道要這麼做,但是煩惱習氣來也控制不了,那乾脆不要聽了,也不要讀經了,也不要拜佛了,也不要共修了,自己都這麼做不到!那是不是這樣呢?實際上講還是要共修,還是要讀經,還是要接觸,甚至你還要講經。那自己做不到還講,那多不好意思呢!有不好意思那就會勉勵自己,自己會奮發向上提升。那麼為什麼你做不到,要讀經、要聽經、要講經?我們這個是對自己薰習,那不是教訓別人,不是講給別人聽,是講給自己聽的。

  所以過去我們老和尚常講,上講台是學生,聽眾是老師,我們不要以為我們上台是老師,是學生,下面聽眾才是老師,他們來幫助我們。所以我們要薰習,就是因為做不到才要薰習。那你現在做不到又不薰習,那個善根種子都沒有一直加強,那不是更墮落嗎?所以還是要念。但是各人的業障淺深不同,業障深的可能要念個幾十年,甚至這一輩子不行,下一輩子;業障比較輕一點的,幾十年後他也會覺悟過來。薰習,這個無量劫來薰習的種子還是要不斷增加,那你不增加這個佛法薰習的種子,那你增加那些煩惱薰習的種子,那你怎麼有出頭的日子?所以雖然做不到,這種薰習聽經聞法、讀經、講經還是不能斷的,這個就是薰習自己的善根。那我們一定要有個觀念,我們講經不是講給別人聽,講給自己聽的,自己薰習,別人是來幫助我的,要用這樣的態度。所以講經的法師自己不能傲慢,以為自己上台講經教訓人,其實是教訓自己。所以你有薰習這種善根薰習到很深厚,縱然墮到三途,遇到佛的因緣,這個善根它會現前。因此這個佛法這種善根種子的薰習,薰習愈多愈好,薰習的時間愈長愈好。「尤其是念佛法門,鬼畜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會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也見到金色光明。」這是真的,《無量壽經》四十八願第一願就很明顯跟我們講,所以我們也不能看不起這些三惡道眾生,他也是佛。

  我們再看下面:「『慶雲毫相光』,慶雲是五色雲、彩雲。」五色祥雲這個叫慶雲。所以我們二OO八年十月,我們也到了山東慶雲海島金山寺做百七繫念,從安徽廬江過去,去那邊做百七繫念。所以它那個縣叫慶雲縣。所以百七繫念能夠在那邊圓滿,那這個也是佛力加持,真的是五色祥雲,慶雲毫相光。「科註:『此表離五住煩惱,顯五分法身之祥徵。』」這個在科註講,這是表離五住煩惱,顯五分法身祥瑞的徵兆。「通常我們把煩惱分成三類: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五住是從這三類擴展出來,三界見惑為一住,三界思惑為三住,根本無明為一住。見惑,『見一處住地』,它不是俱生的,是從分別生的。思惑是貪瞋痴慢疑惡見,『欲愛住地』是欲界思惑、『色愛住地』是色界思惑、『有愛住地』是無色界思惑,這是俱生煩惱,無始劫來的習氣。見思合起來為四住,是煩惱障,也稱為見思煩惱。」這見思煩惱就是造成六道輪迴的因。「『無明住地』,塵沙與無明合為一住」,這兩個合為一住,「無明住地是根本,屬於所知障。五住煩惱破盡,就是如來果地」。就是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都破盡,那就是如來果地了,五住煩惱破盡就顯出五分法身,所以這個慶雲毫相光是表這個法。

  「『千輪毫光』,科註:『此下輪光,較散光尤勝,表說圓法、被圓根、入圓門、獲圓益。』說圓法,利益圓頓根性的眾生。」這個法,圓頓根性最可貴的。「一切眾生學佛的根性,最難能可貴的是圓頓根性,所謂一聞千悟,很容易契入佛的境界。圓頓根性,就是《壇經》講的上上根人。有沒有方法培養自己成為圓頓根性?有」,用什麼方法?薰習。你常常薰習這個圓頓經典,薰久了,你漸漸的就成為圓頓根器。「所有一切眾生的根性都是薰習來的,佛法亦不例外」,你去造惡業、幹壞事那也是薰習,去接觸、去薰習。所以佛法也是一樣,都是薰習,「佛法因緣生」。「如何薰習?常常讀誦大乘圓頓的經典」,常常讀經,特別是大乘經典,「讀誦要理解,解後要依教修行,把經典所講的道理、方法、境界完全落實到自己生活中,你就不知不覺變成圓頓根性」。「佛家常說『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圓人聞法,無法不圓;圓人修法,無法不圓』。關鍵在善學,你會學才行;不會學,擺在面前你學不到。什麼法是圓法?給諸位說,法法皆是圓法。不僅佛所說的一切法是圓法,世間所有一切法也是圓法,一圓一切圓;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就圓。法是平等的,法沒有偏圓、淺深、高下。《華嚴經》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初住菩薩所證的淺,等覺菩薩所證的深,淺深不二,初住菩薩所證的有等覺法,等覺菩薩所修的有初住法,那才叫圓。」所以《華嚴經》講,「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是次第,在次第當中它有圓融的,在圓融當中它有次第,這個就很微妙了,就是這裡講的道理。所以初住有等覺的法,等覺有初住的法。那麼一個層次、一個層次這個是行布,一個次第;圓頓就沒有次第。所以圓頓當中有次第,次第當中有圓頓,那才叫圓。「科註:『千輻之輪,表六道一念千如,至此顯著,圓轉無礙。』無礙是《華嚴經》的境界。」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好,這一堂課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個千輪毫光。下面這個寶輪毫光,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