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菩薩本願經—用什麼樣的心來修布施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六集)  2020/8/13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4-011-0046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經本五百零九頁,我們從第一行經文看起:

  【佛告地藏菩薩。南閻浮提。有諸國王。宰輔大臣。大長者。大剎利。大婆羅門等。】

  我們這一堂課,從這段經文,接著前面的經文來學習。前面的經文,地藏菩薩請問佛,閻浮提修布施所得到的福報,「有輕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同樣修布施,各人得的福報也不相同,請佛來跟大家解說布施較量功德這方面的,修什麼因得什麼樣的果?請佛來給大家開示。佛也答應地藏菩薩,要講閻浮提眾生布施較量功德這個事情。地藏菩薩很謙虛,「我疑是事,願樂欲聞」,就是我對這樁事情有疑問,非常希望、很喜歡,祈求、希求佛來講解,我很想聽聞這個道理。我們剛才念的這段經文,也就是說在我們這個南閻浮提,我們這個地球上的人類有國王,『諸國王』就是有很多國家,每個國家都有它的國王。國王是一個國家當中最高的領導人,國王下面有『宰輔大臣』這些文武百官,還有社會上的『大長者、大剎利、大婆羅門等』,這些都是貴族,在古印度都是屬於貴族,在社會上有地位、有財富,能夠修布施的人。他有財力、也有地位、也有勢力,所以他們能修大布施。列出在社會上有地位、有財富、有權勢的這些貴族,他們能修布施的人。下面就是舉出布施的第一個項目:

  【若遇最下貧窮。乃至聾殘瘖啞。聾痴無目。如是種種不完具者。】

  這段經文是講所布施的對象。『不完具者』,我們現在講殘障之人,他六根有殘缺,針對這些對象。『聾殘』,六根不全,『瘖啞』是啞巴。眼睛瞎了、耳朵聾了,還有愚痴沒有智慧的,「如是種種不完具」,就是說各方面都有缺陷,這是布施的對象。「福田有三類,這一類是悲田」,悲就是慈悲心的悲。這些人在世間是最可憐的。「這些人過去生中沒有修福」,雖然得到人身,「生活非常困苦。有力量的人看到這些眾生,應以大慈悲心,盡心盡力幫助他們。經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福報如影響,不可不知也。』種福得福,如影隨形。」這個是對殘疾的人士,對他們照顧、布施,照顧好他們的生活。這段經文講所布施的對象,前面是講能夠布施的人。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是大國王等欲布施時。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親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軟言慰喻。是國王等所獲福利。如布施百恆河沙佛功德之利。】

  「這是世尊教我們應當用什麼樣的心態來修布施。」所以心態非常重要,用什麼心態來布施。「『等』是指宰輔大臣、長者、剎利、婆羅門等,在社會有地位、有財富、有能力,應當要修布施。」佛在經上說,「有福報應當與一切眾生共享」,你這個福報就愈來愈大,「永遠享受不盡」。你愈修,福報就愈多、福報就愈大,生生世世都享福。這個共享,我們現在講分享。如果貪財慳吝,自己很有錢,只是供給個人享受,只求自己享受,縱然他福報很大,「這一生受用完後,來生就沒福」。這一生的福報是過去生修的,過去生修的,你這一生沒有繼續修福,不斷的享福、不斷的消耗福報,不再繼續修,福報享盡,來生就沒福報,就要受苦了。「沒有福報,即使不墮惡道,在人間也是貧窮,諸根不具」,墮到惡道就更慘了。所以縱然來生再生到人道,這一生沒有繼續修布施,福報享盡了,來生生到人間來也是很苦,受貧窮、下賤這個果報。所以這一生不修,來生就沒福。「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應當要修福。」所以佛門常講,佛是福慧二足尊,福慧雙修。「富貴人能修福,貧賤人也能修福。」不是說很有錢的人他才能修,我們沒有錢,那我怎麼修福?一樣都能修。「將來得的果報是平等的,只要盡心盡力修福,果報都是圓滿的。」所以不論貧富貴賤,你只要發心,人人都能修最殊勝、最圓滿的福報。修福當然要學習經典,也要認識福田;如果不學習經典,不認識福田,就像《了凡四訓.積善之方》講的,要去做好事、修福報,但是不懂,往往修錯了。不是真正的福田你去修,得不到結果,好像我們一個種子種在砂石瓦礫上面,永遠長不出果實。所以你必須認識福田,找個肥沃的良田把它種下去,後面就會豐收。所以要學習經典,要聽經聞法。

  「『欲布施時』,行布施之時。實在講,布施是一切時、一切處不可間斷,重要的是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幫助別人。」佛在這裡給我們講了,要以大慈悲心。「『大慈悲』是平等心、清淨心,沒有分別執著,對一切眾生同樣一個愛心。」他沒有偏愛,都是平等的,只要眾生有需要,他遇到這個緣,平等的布施。「『下心』是謙虛」,雖然那些人貧窮下賤又諸根不具,你不能對他傲慢。「對人尊重,沒有絲毫傲慢的習氣,更不可能有傲慢的態度」,更不可以有傲慢的態度。你不可以認為他貧窮,丟個錢給他,對他不恭敬,這個是不可以。所以要恭敬,不能傲慢,這是下心,謙虛、恭敬。『親手遍布施』,這個事情如果自己親手去做,這些國王、大臣、大富長者,這些貴族親手普遍去布施,這是自己親自去做。『或使人施』,或者自己沒有辦法親自到那個地方去行布施,「就派遣代表」,派的代表也是一樣要有大慈悲心,下心含笑,「『軟言慰喻』,和顏愛語安慰接受布施的人」,要用這樣的心態去行布施,『是國王等所獲福利,如布施百恆河沙佛功德之利』。

  「大家都知道布施供養佛的功德最大,都喜歡供養佛,所以大家都會去供養佛」,而疏忽供養貧窮下賤、殘障之人。你用大慈悲心、用清淨心、用平等心,下心含笑,軟言慰喻,去布施這些殘疾之人,你獲得的福報跟布施諸佛如來沒有兩樣。「我們對諸佛如來布施是極其虔誠恭敬」,我們就是要把對諸佛如來這種虔誠恭敬的心,「以這種心態對貧賤人布施」,福報就是跟布施佛是一樣的。「為什麼?因為你是平等心,你得的福報是平等福,真的是境隨心轉」,境界隨我們心在轉。「真正學佛,要想在這一生作佛,一定要把一切眾生看作是自己的過去父母、未來諸佛。」「眾生當中有貧賤的」,是他過去生中他沒修福,也是曾經做過我們的父母,「我們以同樣真誠、清淨、平等心來孝順,布施供養是孝養父母、奉事諸佛」,這個跟布施佛的功德一樣。我們再看下面經文,五百一十二頁:

  【何以故。緣是國王等。於是最貧賤輩及不完具者。發大慈心。是故福利有如此報。百千生中。常得七寶具足。何況衣食受用。】

  「『何以故』,世尊為我們解釋這個道理」,為什麼用這種慈悲心下心含笑,去布施給這些殘疾之人,所得的果報跟布施諸佛沒有兩樣?這是什麼道理,佛在這裡給我們解釋。這個地方,「『發大慈心』,這是最重要的條件」,這個還不是慈悲心,是大慈悲心。「修布施的人發大慈悲心」,他跟佛的心就相同,佛也是大慈大悲,你發了心也是大慈大悲,你的心跟佛是相同的。「慈悲有四種」,第一種是「愛緣慈悲」。世間一般人,他愛你、他喜歡你,對你就慈悲,他就關懷愛護、幫助你;不愛你,他對你就沒有慈悲心了。就像我們一般世間人做父母的,都愛護自己的子女,對子女他會慈悲,愛護照顧,別人的子女他就生不起這個慈悲心,這個叫愛緣慈。你喜歡的人、你愛護的人,你對他慈悲;你不喜歡的人,對他就沒有慈悲心,這個就是世間一般人的慈悲,這個叫愛緣慈悲。第二個「眾生緣慈悲」,他這個愛心就擴大了。「世間有智慧、福德的人,懂得愛自己、愛家人、愛國家、愛護世界一切眾生」,推廣到全球、全世界,這樣的慈悲心屬於眾生緣慈悲。在台灣花蓮慈濟功德會,他們做到了這個眾生緣慈悲,不分國家、種族,有災難、有需要,他都會去救濟,愛護世界一切眾生,不分族群、國家。過去我們台灣還有人在批評慈濟,說他們把台灣的錢都拿到國外去布施了,這些批評的人不明道理,他沒有聽經、沒有學佛。實在講,慈濟它幫我們台灣的人去種福、修福,怎麼可以批評?所以他這個慈悲已經擴及到全球,這一類屬於眾生緣慈悲。第三是「法緣慈悲,這是菩薩的慈悲心,把一切眾生當作自己過去父母、未來諸佛,這樣修孝敬供養,屬於法緣慈悲」。法緣慈悲要證入菩薩境界,提升到菩薩的境界,他才能做到法緣慈悲。第四種「無緣慈悲」,就是我們常講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大慈悲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們一般講大慈大悲是佛菩薩,這種大慈悲心是無條件、沒有分別執著,「完全是自自然然的」,這個才叫做大慈大悲,「這個福報就無量無邊」。這個我們要學習,學習發心,發心要發大慈悲心,那是最圓滿的。如果還做不到,要從愛緣慈提升到眾生緣慈、法緣慈,最高我們可以提升到跟諸佛一樣大慈大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明心見性才做得到,如果沒有明心見性恐怕就達不到。明心見性之後,這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它是自自然然流露,絲毫不勉強。為什麼?因為他明瞭事實真相了,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的。眾生恭敬我,我對他大慈大悲;眾生忤逆、誹謗甚至陷害,對他還是大慈大悲,為什麼?一體!所以叫同體大悲。

  我們再看下面,我們淨老和尚給我們講怎麼來修布施。「我沒有財富,一個月只賺二千元,我能把二千元全部布施,我的功德是圓滿的。」這個就是說你全部的財產就這麼多,全部都捐出去,那是圓滿的。「他一個月賺幾十萬、幾百萬,布施幾萬,他的功德不圓滿,是他力量裡面的幾分之幾。我福報小的全部拿出來,以比例來說,我的布施供養是百分之百,心是百分之百,事也是百分之百,得的果報就百分之百」,佛法講這個才叫平等法。「絕對不是有勢力、有財富的人才能修布施,貧窮人就不能修布施」,不是這樣的。這樣一來,貧窮的人生生世世都要受貧窮果報,「富貴的人生生世世都富貴,哪有這種道理?」都是平等的。「因此,往往貧賤之人來生是大富大貴,這一生大富大貴的人來生富貴降等」,就是降級了,因為他在享受富貴的時候,布施很難做到圓滿,「這才叫天道公平」。的確是這樣,我們現在看到我們這個社會上有很多大企業家財富很多,富可敵國,但是他布施很有限。他的財富都算兆的了,你說他布施個一億,一億對他來講算什麼?實在九牛一毛都還不到。甚至沒有布施那麼多,甚至大富大貴布施的比那個小康家庭的人布施還少,這個我們也看過,很慳吝的。他雖然有修,但是他修得有限,不圓滿,所以來生的福報反而就不如這一生貧窮的人他全心來布施,真的是這樣。

  下面也舉出一個公案,「貧賤之人能修大福報!」佛曾經舉出例子,「有一個討飯的女人,貧賤至極」,向人家要飯,哪還有什麼錢去布施?自己吃飯都有問題。剛好有一個人布施她一文錢,「正好遇到佛在托缽,她想到自己身世悽慘是過去生中沒修福報,就將這一文錢恭恭敬敬供養佛」。七天之後這個貧女她就死了,因為她種這個福,供養佛一文錢,但是它是全部的財產,以最恭敬的心來供養佛,所以她過了七天就死了,死了之後投生在大富長者的家裡享福,長大後做了皇后。「一文錢布施,為什麼得這樣大的福報?她發的是大慈悲心、真誠恭敬心。果報得福利的大小全在你的用心,不在你布施財物多寡。國王財富多,布施、養育教導人民,如果不是以大慈悲心謙虛卑下,他的福報就修得不完全」,不圓滿。這一生作國王,來生可能就變大臣了,就降級了;再過一生,官就愈做愈小。「佛在經綸裡面把這個道理說得很詳細,我們要細心去體會。一切時、一切處,處事待人接物,要謙虛恭敬對待一切人,全心全力幫助一切人」,要有這樣的心態。

  我們讀《了凡四訓·積善之方》,袁了凡先生也舉出一個公案,也是一個貧女,她到一個寺院去修布施,一文錢,錢是最少的,就像我們現在一塊錢。你說現在我們用台幣也好、人民幣也好,台幣的一塊錢比人民幣要小,比如說我們一塊錢台幣。她窮得就只有一塊錢,但是她是真誠恭敬心要修布施,到寺院要去供養道場,修布施。寺院的住持老和尚看到她這麼恭敬虔誠,親自在佛前給她迴向。她這個布施真誠恭敬,過了幾年後她福報現前,當了皇后。這時候當上皇后,這次再來布施錢就多了,金子、銀子都用挑的,一擔一擔挑過來布施這個寺院。這次來布施,這個住持老和尚沒有親自為她迴向,就是叫他的徒弟代表他迴向。她就覺得很奇怪,她說我之前很窮的時候布施一文錢,老和尚你親自為我迴向;我現在布施這麼多,怎麼只有叫你徒弟迴向?老和尚就她給開示,他說妳以前很窮那個時候,雖然布施一文錢,妳那個心是圓圓滿滿、真誠恭敬在布施,我如果沒有親自給妳迴向,對不起妳;現在妳做皇后發達了,錢很多,但是妳的心態跟以前不一樣,妳現在來就沒有以前恭敬,比較傲慢,所以請我的徒弟迴向足夠了,就可以了。可見得關鍵在這個心態,所以心態是主要的,而不在布施多少,關鍵在布施用什麼心來布施。所以幫助一切人就是幫助自己的父母、幫助諸佛如來,這個心都歡喜、都快樂。

  「『是故福利,有如此報』,所得的福報、利益,等於布施一百個恆河沙數那麼多的諸佛如來。」我們沒有機會去供養一百個恆河沙諸佛如來,可是有同等的。能以大慈悲心、真誠恭敬心去布施貧窮下賤的人,我們能夠這樣修布施,就跟布施一百個恆河沙諸佛得到的福報一樣大。「佛講的是真話,事實確實是這樣。我們凡夫迷失自性,看不到宇宙人生真相。周邊到處是福田,不知道種福,反而造罪業,真是可憐憫者!」很可憐,因為不學佛、不讀經,真的不知道,不認識福田,福田就在我們周邊,當面錯過。「懂得布施,這個人就是菩薩。我這個工作是為一切眾生服務,有這麼一個心態是布施供養。」關鍵是在存心,你存什麼心?我們去上班,找個工作,我們什麼心來工作?我為社會大眾、為一切眾生,為大家服務的,這個心就是布施供養的心。如果我們的存心,「我這個工作是為了賺錢,為我家庭、兒孫著想」,你得到的就是那些工資,「這個福田就當面錯過」。一樣在做那個事情,一樣領那些薪水,心態不一樣,果報就不一樣。所以,「同樣做一樁事情,一念自私就是凡夫,就造業」,都是自私自利,只有想到自己;「一念為眾生、為社會就是佛菩薩,一念之間。念頭轉過來超凡入聖,你所得的福利無量無邊,如同諸佛如來果地上一樣」。所以凡夫跟佛差別在哪裡?心而已。改變心理,轉變心理。修行也就是在修這個心,把我們原來自私自利這個心,改為為大家、為眾生這個心,不要為自己,如果你第一個念頭就想到自己,那就沒福了。所以念頭轉過來超凡入聖,你所得的福利無量無邊,如同諸佛如來果地沒有兩樣。「我們在《華嚴經》看到毘盧遮那佛,在《無量壽經》看到阿彌陀佛,他們所得到的福利我們也能得到。他們會修,我們如果知道這些事實真相」,明白這些道理,「我們也會修」,我們也能修,這些福利等同諸佛如來。

  下面講,『百千生中常得七寶具足,何況衣食受用?』百千生是講這個福報生生世世享用不盡,就看我們的念頭能不能轉過來。人有福報,心思也靈敏了,智慧就現前。俗話講「福至心靈」,這個人福報來了,他心就靈光了,他就想通了。以前自私自利,只有想到自己,都不會去管別人的;現在福報來了,他通了,把過去那個自私自利的心理轉變過來了,為大家,不再為自己想了。所以福報來了心思靈敏,智慧現前,所謂福至心靈。反過來就是禍來神昧,一個人要遭災禍,很簡單的事情他就想不明白,我們一般講業障障礙住,他心這個念頭就是轉不過來,轉不過來自私自利,造惡業、造罪業,災禍就來了。所以我們明白了,「從今而後念念為眾生、為社會,不再有絲毫私心,智慧開了」。我們智慧,每一個人本來大家都一樣,平等的,跟佛沒有差別。佛完全沒有私心,我們智慧都是被自己這個私心障礙住,所以我們學了佛,明白經典佛給我們開示的道理,不再有絲毫私心,當然智慧就開了。「在日常生活中,從早到晚,從初一到臘月三十,無一不是奉獻,無一不是布施供養,這個福報大!」你做任何事情,你身外之物的財物布施供養;用我們的身體、時間、勞力、腦力來為大家做事,這是內財供養、內財布施,內財比外財果報更殊勝。沒有一樁不是在修布施供養,所以這個福報就大了,關鍵我們這個心態。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遇佛塔寺。或佛形象。乃至菩薩。聲聞。辟支佛像。躬自營辦。供養布施。】

  「布施塔寺、聖像,這是敬田。」前面是講悲田,這是講敬田,恭敬。「修這些福人人有分,以真誠恭敬心,親身營辦而修布施,果報與經上所講的當然一樣。布施道場,先要觀察這個地方是不是真的有道。」道場這兩個字,場是場地、場所,道場就是有道的場所,有人在這裡修道。「建了道場,到處去找修行人,那是攀緣,不能得福。」我們道場建好了,然後到處去找修行人來,那是攀緣,建這樣的道場得不到福報。「應當怎麼修?看到有真正修道的人,才給他建道場,這個福報就大;盡自己能力幫助他成就,這是真實的福報。」「在今天,有些道場並不如法,建得富麗堂皇」,住眾住在裡面他不辦道,他也不修道、也不弘道,住在裡面幹什麼?享福、造業。我們去布施是幫助他造業,幫助他造罪業還會有福報嗎?當然就沒有了。「現前這個時代,佛門裡面修福,培養弘法人才最重要。」但是弘法人才也不是很容易培養。「最近二百年,佛陀教育已淪落為宗教,社會大眾認為佛法是迷信、佛菩薩形象是偶像,沒有恭敬心。必須社會大眾都明白佛法,能體會到佛法的好處,然後布施塔寺、塑造佛像就有功德。建塔藏佛舍利,這是紀念,念念不忘佛祖恩德,教人知恩報恩。建寺,寺是辦佛陀教育的場所」,就像現在辦學校一樣。塑造佛菩薩形像,「在於報本反始、見賢思齊。見到觀音菩薩像,立刻想到我對一切眾生要大慈大悲;見到地藏菩薩像,立刻想到要孝順父母、奉事師長。能生起這念頭,造像福報就大;不能生起這念頭,造像福報就小」。就是種善根這個福報是有,阿賴耶識「一歷眼根,永為道種」,種下佛菩薩形象的善根種子,哪一天他明白這個道理了,他的心念轉過來,向佛菩薩學習,福報就大了。所以佛像、菩薩像是啟發我們自性覺,啟發我們自性大慈大悲,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是國王等。當得三劫為帝釋身。受勝妙樂。】

  「『三劫』是三小劫」,三個小劫。有諸國王以及婆羅門等,這個就包括前面講的有財力的這些人,能夠造佛菩薩乃至聲聞、辟支佛的聖像,自己營辦,來供養布施。國王以及這些大富長者,有修這個布施供養的,能得到『三劫為帝釋身』。「帝釋是忉利天天主,福報太大了」,不只在人間做一個國王,人間再大的國王,他的福報怎麼比也比不上忉利天的天主,這個福報太大了。有許多人讀到這段經文之後,「到處建塔寺、造佛像,來生能不能做忉利天天主?未必」,就不一定了。「提倡佛陀教育,才是真正修福。真正有熱心人士從事這個工作,我們幫助他建立弘揚佛法的道場。我們要真正認識,佛和四眾弟子的身分是社會義務教育工作者。」四眾弟子,在家、出家四眾弟子,他是擔任什麼工作?義務擔任社會教育的工作者。義務就是他沒有商業行為,他沒有談價錢,也沒有人發薪水給他。完全是義務,「是真正的犧牲奉獻,一無所求,一生中過最清苦的生活,為社會大眾做榜樣,幫助人覺悟」。所以國王等,有能力來修造佛菩薩形像,聲聞、辟支佛形像,能得這麼殊勝的福報,來生能往生到忉利天當天主,這個福報不可思議。現在造佛像雖然沒有修到這麼圓滿,我們還是要學習,比如說有地方興起造這個佛像,我們如果自己能力不到,我們隨喜功德。總是隨著我們的心量大小,心覺悟還是迷惑,這個福報總是有,我們都可以隨喜來修。我們沒有錢造大佛像,造小佛像也可以,特別現在科技發達,像現在在網路上放上莊嚴的佛像給大家種善根,這個也非常好。我們從這個地方來學習、來修,慢慢提升自己的境界,就能達到經典講的這個果報。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若能以此布施福利。迴向法界。是大國王等。於十劫中。常為大梵天王。】

  「布施的心態不同,福報就不一樣。迴向是拓開自己的心量,心大福就大,心小福就小。」所以造這個像,關鍵還是跟我們的心態關係很密切的,心態不同福報就不一樣。如果只是迴向自己得福報,為自己修,因為心量小,福報就小。布施的錢財是一樣的,但是隨著各人的心量大小,所得到的福報它不一樣。「『迴向法界』,願意把自己布施的福報供養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享受」,我們現在講分享,跟大家分享,這個心量就跟法界一樣,這個福報就無量無邊,福報就更大了,十大劫當中『常為大梵天王』,不在欲界天,生到色界初禪天去當天王了,提升到色界天去了。愈捨愈多,愈施福報就愈大,我們就從這個地方來學習。

  在兩年前,斯里蘭卡龍喜國際佛教大學強帝瑪國師來跟我化緣,他們大學蓋好了,缺一尊大佛。當時我也沒錢,我想很多同修喜歡造佛像,特別是大陸的同修很喜歡造佛像,我就想,如果到大陸去做法會給同修講,應該這個佛像有人會發心,集合大家的力量造一尊大佛,那就沒問題。當時我一毛錢也沒有,也就答應他了。但是也有感應,學傳統文化《弟子規》的一個老師往生了,生前她自己一個人住一棟房子,賣掉了,就交給她女兒替她修福。她女兒、女婿也很孝順,依照她媽媽的遺囑來布施。那時候強帝瑪國師講,到桃園去看那尊銅像,我們在台北看了一家要三千萬,他那家一千五百萬。但後來加一加也三、四千萬,加上運費、拼裝費種種的,基本上他說後面還有五百萬。一共兩千萬可以布施,我就塵埃落定,就不用去到處化緣了。所以我就給她女兒、女婿講說:「替你媽媽造佛像好不好?現在斯里蘭卡龍喜佛教大學正缺一尊大佛,那邊大學需要。」他們也歡喜答應了,就把這個錢替她媽媽造佛像,迴向給她母親。現在這個佛像兩年前落成了,我也去參加開光典禮,非常莊嚴。所以造像功德也不可思議,發心你就有感應。

  好,這堂課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這裡。下面的經文,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