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薩本願經—自稱自念,獲福無量,滅無量罪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四集) 2020/8/11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4-011-0044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四百九十四頁,從第一行經文看起,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對對地方:
【若有臨命終人。家中眷屬。乃至一人。為是病人高聲念一佛名。是命終人。除五無間罪。餘業報等悉得消滅。】
前面我們學習到「稱佛名號品」,稱念一尊佛的名號,功德都不可思議,何況稱念很多佛的名號。今天我們接著這一段經文,這是講助念,我們淨宗大家都知道,如果自己家親眷屬臨終了,必須要助念,所以這段經文是講臨終念佛的意義。助念,這個經典的依據也在《地藏菩薩本願經》。這是家屬要有學佛的,不學佛的人他不知道要為父母家屬來助念,這肯定是學佛的,特別是修學淨宗法門的。
「『家中眷屬』,或是遇到一個信佛的人」,家屬當中有一個人他是信佛的,所以這裡經典講『乃至一人』。這個信佛的家人,他在家屬臨命終的時候提醒他念佛,「提醒臨命終人念佛,病人聽到佛號要能覺悟、懺悔,才能除五無間罪」。「病人聽到佛號沒有懺悔之意,利益只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而已」。現前五無間罪還是要去受,因為他還沒回頭;雖然沒有回頭,「念佛對他有大好處,大好處不是在這一生起作用,而是他地獄罪業受滿之後,再遇到這個殊勝的法緣」,那個時候起作用,「好處在後面」。「如果病人懂得佛法,造極重的罪業,臨終有人提醒,他真正生懺悔心,斷惡修善(一念懺悔就是善),確實可除五無間罪。若懺悔力量強,可以生到人天享福。」
這個經文,我們在《觀無量壽佛經》也可以找到根據,《觀經》這個下三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都是造作惡業的。下下品是造最重的,極重的罪業,五逆十惡,臨終地獄相現前,這個時候有善知識、善友,這個善友是外面的善友,或者是自己家屬,有人來提醒他念佛。如果這個臨終的人聽到,他能回頭、他能懺悔,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但除五無間罪,往生到極樂世界就一生成佛,這個功德利益是最究竟、最圓滿的。這個地方是指他沒有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淨土,還在六道裡面,可以幫助他除五無間罪業。縱然他沒有懺悔,幫助他助念,也有幫他減輕罪業,這個效果也肯定有。如果他本人這個心能夠轉過來,那這個當然是力量最強的,旁邊再有人幫助,不但可以除五無間罪,還可以生到人天善道來享福。但是我們修淨土的,總是勸他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最好,不要求人天福報,人天福報還是沒有脫離六道。往生極樂世界,不但超越六道,也超越十法界,那才是最殊勝的。
下面我們淨老和尚這個《講記》,這邊也依照《科註》裡面引用的《天台十疑論》,天台就是天台宗,有《十疑論》這本書。「『初心菩薩,未得無生忍,要須常不離佛。』初發心的菩薩,通指大乘圓教初信到十信位,這句其實是講別教三賢位(十住、十行、十迴向)的菩薩,都沒有得無生法忍」,在還沒有得到無生法忍之前,「要常常親近佛陀」。「這是天台大師勸勉我們一定要求生西方淨土,親近阿彌陀佛,才能不退轉,才能保住常精進。」極樂世界圓證三不退,他只有進,不會退。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修行進進退退,退的多,進的少,進一步,退了九步;極樂世界它是有進無退。
「我們福薄,生在釋迦佛之後、彌勒佛未出世之前」,我們見不到佛陀本人,「幸而世間還有佛弟子這些善知識可以親近。善知識可遇不可求,有緣遇到要常不離,這很重要,除非已經開悟」,那你可以離開老師、離開善知識,「如永嘉大師那樣,才能離開老師」。這個在《六祖壇經》,我們看到永嘉大師他學天台,開悟了,到曹溪找六祖給他印證。從浙江溫州(以前都是走路),走到廣東曹溪這個地方,那個路途相當遠,來拜見六祖,求六祖給他印證。六祖給他印證,他大徹大悟,他馬上要離開了。六祖就講,那麼遠來了,何必這麼急著要離開,住一個晚上吧!永嘉大師也就留下來,六祖留他住一個晚上,他就住一個晚上,第二天才離開。所以這個在禪宗講「一宿覺」,就是住一個晚上,他就開悟了。其實他早就開悟了,他是到曹溪求六祖給他印證,來證明他悟的是不是正確的。六祖給他印證,正確,沒有錯,大徹大悟。所以他能夠離開老師,因為他已經大徹大悟,就像六祖他離開五祖,得到衣缽,大徹大悟,自己可以去弘法。
「有許多人親近惠能大師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有的親近一輩子,一直到大師圓寂,這不是普通人,也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他們明心見性,為什麼還留在老師身邊?「見性的人急著離開,那是示現,有能力度化眾生,教化眾生要緊。」因為他有那個緣分、有那個因緣可以教化眾生,所以一定要再去幫助緣成熟的眾生,幫助他們開悟。所以離開老師,主要是這個目的。「常不離師的,也是示現」,像我們在經典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是跟隨釋迦牟尼佛,是常隨眾。常隨眾就是沒有離開佛的,一直都跟著,這個也是示現。這個示現是「勸我們要常常親近善知識,已經大徹大悟還要親近,何況我們沒有見性」。「如果有度眾生的緣分」,當然要度眾,應當要去度眾生;「沒有度眾生的緣分,不能離開老師」,要在老師面前也幫助一些初學的人。自己沒有那個因緣,要幫助老師接引初學,接引這些還沒開悟的,幫助他們開悟。
下面引用《大智度論》。「《大智度論》云:『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眾生,無有是處。』」這也是從《大智度論》。「具縛凡夫煩惱沒斷,還有見思煩惱、是非人我、貪瞋痴慢」,就像我們現在,我們現在是具縛凡夫,煩惱一品也沒斷。凡夫「雖然有大慈悲心」,「發願要生在五濁惡世救度苦難眾生」,行不行?《大智度論》裡面講,「不行!沒有這個道理」。為什麼?「你度自己都度不了,還有什麼能力度別人?有些出家人不發心求生淨土,發願來生還當法師度眾生。」「我們細細觀察,名聞利養樣樣都放不下」,還貪婪這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自己「來生能不能生到人道還大有問題」。自己都沒把握,連來生能不能再到人道來作人都沒把握了,那有什麼能力去幫助別人?這個實在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發了心是很好,但是做不到。好像人跌到水裡去,你自己也不會游泳,你要跳下去救人,不但人救不了,自己也被淹死了,跟這個道理是一樣的。所以我們自己還是要衡量,自己現在的確是一個具縛凡夫,大菩薩那個願我們要發,但是我們現在知道,我們做不到。
下面舉出大智律師講的,「自是盡棄平生所學,專尋淨土教門,十餘年來未嘗暫捨」。大智律師「平生廣學多聞」,到這個時候真正明白,「曉得所修學的那些法門到臨命終時都派不上用場」,那真的是派不上用場。我們自己到生病的時候,就可以勘驗勘驗,真的使不上力。「於是捨棄平生所學,專修淨土求願往生。」自己的自力達不到修學的標準,沒有辦法了生死、出三界,沒有能力斷煩惱,求佛力加持,求阿彌陀佛慈悲接引,接引我們到西方去學習,到西方學習成就了,我們再回來度眾生,那真的能夠幫助佛度眾生,這才是我們應該要走的路。
所以這段經文主要講,臨終助念它的功德利益。所以這個助念非常重要,特別是不信佛的人,臨終的人他也沒信佛,這個時候家屬如果有一個人信佛,要提醒他念佛,提醒他信願,要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如果在這個時候,信願具足,一念十念,也能往生到極樂世界,這個功德利益就是最究竟、最殊勝、最圓滿。不只有消除五無間罪,就幫助他成佛了,淨土法門可貴在此地。《地藏經》這段經文是指一般他不是信佛的,信佛的人可能他不是修淨土法門,但是你替他念佛,給他助念,對他總是有幫助。滅罪這個幫助肯定有,只是說當事人(臨終的人)他懺悔的力量有沒有,懺悔力量大不大,助念的人真誠心有多少,這個也是成一個正比例。不管怎麼說,總是念佛對臨終人都是有好處,有殊勝的功德利益。
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是五無間罪。雖至極重。動經億劫。了不得出。承斯臨命終時。他人為其稱念佛名。於是罪中。亦漸消滅。】
「《科註》:『疑云:無間業重,何得一人稱一佛名,即得消滅耶?』」青蓮法師的《科註》裡面有提出來,我們讀到這段經文或許會有疑問,這個無間業,無間地獄的罪業那是很重的,這麼重的罪業,一個人給他助念,稱一尊佛的名號給他聽到,這麼重的罪業,他就能消滅得了?這是我們一般的疑問。淨老和尚《講記》這裡面講,「能夠滅罪,必須將念頭轉過來才行,念頭不轉,僅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就是轉念,轉變他的觀念。所以在本經前面我們都有讀到,「轉讀尊經」,關鍵在那個轉,把你原來錯誤的心理給它轉過來,轉為正確的,關鍵在這個地方。一念轉過來,懺悔改過,的確能滅極重的罪業。念頭不轉,這只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金剛種子給他種下去,但是現前還得不到這樣的功德利益。
「《華嚴經》云:『設聞如來名,及與所說法,不生信解,亦能成種。』利益在此地。」這是引用《華嚴經》講的,設聞如來名,設是假設,你聽聞如來的名號,以及佛在經典上所說的法,佛法,聽了不生信解,不生就是說他還不相信,不能理解。雖然不相信,不能理解,也是給他種一個善根種子,金剛種子也幫他種下去,這一生他不能成就,來生後世這個善根種子成熟,那個時候他就能得度、能成就。所以利益在將來,不是現在。現在要得利益,必須現在聽了之後,他能相信、能理解,能夠把自己這種錯誤的觀念轉變過來,依佛的教誨轉變自己的心態,這個罪就消了。如果這個念頭轉過來,再重的罪他都能消。就好像你這個一千年的暗室,時間很長,黑暗,但是你這個燈一點,一下子整個千年暗室都亮了,馬上就見到光明了。「善知識提醒我們,自己要覺悟,跟著善知識一心稱念,這是真懺悔。臨終最後一念是佛,萬緣放下,一心稱念,就能滅罪。」關鍵還是在一心,一心稱念。
「為什麼一生造極重的罪業,臨終念阿彌陀佛還能往生?」「因為人死後投胎是業力在主宰」,我們的阿賴耶識裡面,無始劫以來,落下了「無量無邊的業習種子」,什麼種子都有,善惡、佛法這些種子都有。臨終往哪一道去投胎,就是看「哪個種子力量最強」,「強者先牽,牽著去投生,臨終關鍵時候念阿彌陀佛的力量最強」,你這個念頭起來,「當然就先到極樂世界投生」,去往生。如果「善友來幫你念佛,你不理會,還是貪圖世間享受,放不下恩怨」,放不下這個世間,貪戀這個世間、留戀這個世間,放不下、捨不得離開,如果心裡還有不平,這個力量比較強,「就到惡道去了」。如果臨終起一個瞋恨心,到地獄道去了,起一念貪心到鬼道,起一念愚痴心到畜生道。所以,「人死後到哪一道投生,關鍵在最後一念」,他那一念是善念還是惡念,還是念佛的淨念,這是真正人生最大的一件事。
「佛教導我們要一生修善修福,積功累德,為的是臨終時有福報,不迷惑、不顛倒,神智清醒」,沒有障礙,「有善知識幫助」。如果沒有福報,福報就在平常都享完了,臨終的時候迷惑顛倒、神智不清,自己的家親眷屬也不認識,縱然遇到善知識也枉然,「決定墮惡道」。所以我們平常修善積福,不要享福,把福報留在臨命終那個時候來享。我們在打佛七都會有大迴向,大迴向都發願:「願我臨終無障礙」,就是我們臨終的時候,不要有任何障礙,讓我們很順利的信願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才是真正的大福報。
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何況眾生。自稱自念。獲福無量。滅無量罪。】
它前面經文講是別人幫我們助念,幫我們助念都能滅五無間罪。這個五無間罪雖然極重,重到『動經億劫,了不得出』。因為『承斯臨命終時』,別人為他『稱念佛名』,『於是罪中,亦漸消滅』,雖然極重,也漸漸消滅。在《觀經》講,至心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如果念很多佛,當然滅的罪就更多。這段經文是講自己念。別人幫助稱念佛號,都有這麼大的功德利益,何況自己『自稱自念』,自己念當然就更殊勝。「這是為自己修,不是為別人,在自己身體健康強壯時,要為自己修福,積功累德。」「念是今心,心裡真正有佛;稱是稱名,口念出來。」「有口無心,口裡念阿彌陀佛,心裡胡思亂想,有稱無念」,只有口稱名,心裡沒有念佛,「這個不行」。「稱念合一就是心口合一,那就『獲福無量,滅無量罪』。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名號的功德在哪裡?全部的經文,名號是個題目。念這句名號,心裡就要想到這部經的教誨,佛教導我們怎樣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一句名號統統想起來,這才管用。」「如果單念這句名號,跟自己生活言行毫不相關」,這個名號念了還是不起作用。「你念這句阿彌陀佛,跟《彌陀經》經義相應,跟《無量壽經》經義相應,這叫真念佛,就真的得無量福、滅無量罪。」
「世尊在本經舉婆羅門女、光目女兩個例子。她們的先人都是造作極重的罪業墮落在地獄」,都是她們的母親,「承蒙孝順的女兒用念佛法門來幫助」。「像我們平常這樣念佛,就可以滅他的罪,讓他從地獄超生?」那像我們現在這樣念是,那不可能的。「怎樣念佛才真有效果?要像婆羅門女、光目女那樣念佛才管用。我們去助念,有口無心,沒效!助念的人在助念中能得功夫成片,能得一心不亂,亡者就被超度了。」「如果這個人不造業、不墮落,幫他念佛的人就沒有那麼虔誠」,這也是彼此之間有一個互動的關係,增上緣。這也就是說,光目女、婆羅門女她們的母親如果沒有造那麼重的罪業,沒有墮到地獄,可能她念佛就不會那麼積極,也不會那麼懇切。當然她的功夫也不會提升到事一心、理一心了,也不會提升到功夫成片。就因為她母親造了極重的罪業,看到她母親墮到地獄去受那麼大的苦,激發她的孝心,為她母親超度。超度母親心切,非常懇切,這樣的心去念佛,自己功夫提升了。
光目女念到功夫成片,婆羅門女她念到事一心不亂,比光目女層次更高。因為婆羅門女她是在定中去見到地獄的,這念到事一心,有定功,真正禪定成就。光目女念到功夫成片,定功也是有,但是只是比婆羅門女差一等,所以她在夢中,夢到佛給她開示。一個在定中見,一個在夢中見。所以這個當中,也是因為這樣的因緣,激發她的兒女孝心來念佛給她超度。也是因為她這種墮落的因緣,幫助她的兒女用功提升境界,那當然她也就沾光了,沾兒女成就的福,所以她就得到超生。這是「因為看到她造罪業、墮落」,以極虔誠的心來念佛給她的母親迴向,來幫助她,「這樣自己把自己境界提升,自己原本是個凡夫,現在作了菩薩。你為什麼作菩薩?是因為造作罪業的人幫助你,給你做增上緣,他的功德大!因此他才能脫離惡道超生。如果我們跟臨終的人並不熟悉,要把臨終的人當作自己的親人,以極真誠的心助念,才能存亡兩利。如果敷衍了事,自他都得不到利益。」也不是說完全沒有利益,就是前面講的,給他種善根,這個利益有,不是現在,現前得不到利益,這個利益是將來。下面講,「超度的佛事有沒有效果,要看主持超度的人有沒有真誠恭敬心,果然有真誠,把亡人看作自己的父母,看作自己最親的眷屬,以這種心態去超度,有利益;如果把他看作別人,與自己不相關,利益很薄」,很少。
「人生到這個世間來,佛說『酬償業報』,過去生中造善業你來享福,造惡業來受報。佛在經上常講『生死疲勞』,真正是可憐憫。覺悟的人曉得利用業報之身,做超凡入聖的大事,做人生徹底的解決,這就有意義、有價值。」我們學佛,遇到佛法,最可貴的就是在這裡,我們這一生有機會可以解決生死這個大事。解決生死大事,才是我們人生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大事,其他都是小事。「《地藏經》講六道輪迴真相,地獄、餓鬼道真相,業因果報、理事性相都有說明」,這些道理方法明瞭之後,「我們就有辦法超越,這是我們人生第一樁大事,算是你學佛真正成就了」。「在無量法門裡,《地藏經》提倡的念佛法門,是最有效、穩當、快速、方便,前提是要真念。一切時、一切處心中有佛,才是真念。真念不一定掛在口上。心如佛心,佛的心是什麼樣子?無住生心,那就是佛心。『無住』是清淨,一塵不染,『生心』是生大慈悲心,關懷、愛護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生心與無住同時,無住不礙生心,生心不礙無住,這是《華嚴經》所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關懷別人,心又清淨,這是我們要認真學習的。事做得很圓滿,心裡一塵不染,因為我們徹底明瞭『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現象怎麼現起?『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識都是自己,離開心識之外無有一法可得。」這個理講得透徹,這個道理如果我們能透徹,「就能在塵不染」,在這個五欲六塵,在這個紅塵裡面,絲毫不受污染;不受污染,「才能契入事事無礙」這個境界。
「這要功夫,要在日常生活中鍛鍊,進進退退,進的時候是鍛鍊,發現自己還有染著就趕快退回來」,自己不行,又受到污染,先退回來。先退到無住,等到我們這個心定下來再試一試,「試試不成功就退回來,慢慢在這裡求進步,菩薩三大阿僧祇劫修成圓滿佛果就是這個方法」。「到真正有把握保持清淨心不被污染,才可以放手去幫助一切眾生,這通常是圓教初住以上的境界,十法界的菩薩還不行,還要常常照顧自己的清淨心。自己實在沒有這個本事,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再回來娑婆世界幫助眾生不遲,「這是智慧的選擇」。這條路是最穩當的,有進無退了,只要去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打個招呼,你想早點回來度眾生,佛都加持你,你不會退。再回到六道來,你也不會退到三惡道。所以這個求生淨土,不是為了自己享福,實在講,為了要度眾生。我們現在發了「眾生無邊誓願度」,沒能力。沒能力怎麼辦?先到西方極樂世界留學,再回來娑婆世界度眾生,這才是一條穩當正確的道路。
好,「稱佛名號品」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我們接著學習: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
這品的品題,我們看也很明顯,『校量』,「校」,比較、校量。『校量布施功德』,這個布施的功德,大小、多少,這品經就是專門講布施功德怎麼做比較、校量的一品經。在《講記》,淨老和尚引用聖一法師,聖一法師是在香港大嶼山一個寺院,寶林禪寺,這個寺院也是很有名。大嶼山,它是參禪的道場,所以他的道場是打禪七。我們淨老和尚在一九七七年到香港講經,凡是以後有到香港講經,他常常去參訪、去拜訪聖一法師。聖一法師也請我們淨老和尚到他的道場去跟大家開示,淨老和尚知道他是修禪宗的道場,所以到他的道場就不提淨土,讚歎禪,讚歎聖一法師,也讚歎他的信眾,勸信眾好好跟聖一法師學習,必定會有成就。聖一法師也是我們當代很難得的一位善知識。聖一法師他對《地藏經》,他也有一個講記。早年在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他的講稿也拿給我們淨老和尚,他自己寫的。後來淨老和尚從香港(他送給我們淨老和尚)就帶到台灣來,給它重新排版、打字校對,現在我們也有印出來,是聖一法師的講記,我們淨老和尚也跟它提個字,也有流通。
「聖一法師將此經最後歸結到三寶」,聖一法師,前面這個「稱佛名號品」,他歸結到佛寶,這個也是很有道理的,因為稱佛,那是佛寶。這一品經,「校量布施功德緣品」是法寶,講修行的方法。下面「見聞利益品」是僧寶。這個三品,聖一法師給它結歸到佛法僧三寶,這個也很有道理。這一品經是法寶,也有他的根據,「大乘佛法修行總綱領就是教我們布施,用這種方法能成無上道」。「佛法修學提升自己的境界,最重要的是要破除妄想分別執著,而布施就是最好的方法」,最好下手的方法。「布施是捨」,我們都知道菩薩要成佛,要修六度萬行,六度第一度就是布施。我們再看《金剛經》,你看《金剛經》也是提出布施,第一個就是提出布施。要怎麼布施?「不著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一部《金剛經》重點也是在講布施,要怎麼布施。所以大乘佛法,的確不管修什麼法門,下手就是布施。布施主要是要把我們妄想分別執著布施掉、捨掉。「不僅理念如此,一定要在事實上真正去做」,不是空談理論,空談理論也沒有辦法提升自己的境界,「也無法斷煩惱」,你要實際上去做,這樣才能提升自己的境界。
「佛講『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不布施,你怎麼能得到?」布施是因,你所得到的是果。「但是布施後面有果報,果報來了怕你起貪心,佛教我們要『捨得』,你得到的東西趕快捨,不要留!如果你施,得來的東西不肯捨,又迷了,又墮落」,退步了。「永遠去施,愈施愈多。」「阿彌陀佛大布施,成就極樂世界,自己不受用,供養十方世界喜歡念佛修學的人」,他修大布施,大施主。所以布施,「你得到的趕快捨,捨了之後它又來,來了之後趕快捨,像水一樣它是活的、流動的,不可以把它止在那個地方」。「明白這個道理,你敢捨,知道愈捨愈多,源源不斷而來。諺語講:命裡有的決定有,命裡沒有的,求也求不到,保也保不住。許多人用盡心機發了大財,積蓄億萬的財富,一個經濟風暴之後倒閉,跳樓自殺。如果這些人有智慧,用他的財富做社會慈善事業,他怎麼會失敗?」因為他就是不知道要修布施,所以福報盡了,他財產也留不住。「因此學佛的同修,不管是哪個行業都是為社會、為眾生,以服務的態度去做,會做得非常興旺,會做出殊勝的成就;你的事業愈做愈發達,愈發達愈要幫助別人,愈要幫助社會。自己生活節儉,決定健康長壽,不可以享福;如果自己富裕,天天進補,把身體都補壞了。健康的身體不需要補!世出世間最殊勝、最大的利益是布施,所以佛把它列在菩薩行(六波羅蜜)第一條,在本經也特別提出來教導我們。在一切大乘經中,世尊講布施講得最多。」
我們淨老和尚也是修布施很典型的一個例子。過去淨老和尚常在講席當中講到,方東美教授接引他來學佛、信佛。後來認識章嘉大師,一個蒙古親王介紹他認識當時的總統府資政,章嘉大師。章嘉大師奠定他學佛的基礎,教了他三年。章嘉大師跟他見面,教他什麼?他請教章嘉大師,聽說佛法這麼好,聽老師(方教授)講,「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有什麼方法可以很快的入進去,去享受到?當時章嘉大師跟他對面坐了半個小時,沒有馬上回答。坐了這麼長的時間,讓他這個心沉澱下來,後來才慢慢跟他講,說「有」,講一個字。又停了五分鐘,再慢慢說,「看得破,放得下」,講了六個字。我們淨老和尚當時又問了,從哪裡下手?章嘉大師停了一下,跟他講「布施」,講了兩個字,從布施下手。看得破,放得下。從哪裡下手?布施。先從身外之物先布施,先捨外財,再捨內心的分別執著。他說我沒有錢,怎麼布施?他說你一毛錢有沒有?一塊錢有沒有?有,這個倒有。那你就有一毛布施一毛、一塊布施一塊,去做好事,在三寶裡面種福。後來送他到門口,章嘉大師就跟他講,今天跟你講這六個字,你好好去做六年。我們淨老和尚真的就依教奉行,剛開始布施好像割肉一樣,後來慢慢就習慣,慢慢習慣成自然。後來他修了半年,他真的就有感應,原來很窮,修了半年之後,他有感應,他想要什麼、需要的東西,很快就有人會送來。而且他修了三年以後,很多事情能夠預知,這是他的心得。我們也都是聽了老和尚他這種心得,受他的感化,我們也效法來學布施。
好,這堂課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