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菩薩本願經—地神護法品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九集)  2020/8/20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4-011-0049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請翻開經本五百四十三頁,我們從第四行經文看起。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對對地方:

  【如是善事。但能迴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

  我們上一堂課學習到前面這段經文,佛給地藏菩薩講,「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所種善根,或布施供養,或修補塔寺,或裝理經典,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渧」。前面這段經文是講在三寶裡面種福、種善根,在三寶裡面布施供養,或者修補塔寺,塔是供佛的舍利,寺是弘法的道場。或者裝理經典,裝訂、整理、修補舊的經典,印新的經典。在三寶當中種這個善根,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渧,這是講很小很小的。但是在三寶裡面種的善根,跟我們修世間的慈善那不一樣,這是在佛法當中修善,屬於法布施。世間的慈善救濟是屬於財布施,財布施解決我們現前一些苦難,減緩一些病苦,處理一些災難的善後,這是世間慈善事業,它能救這個苦,但是得不到快樂。因為我們六道眾生基本的苦,生老病死,生理這四種苦,生生世世都受這個苦。心理有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這也是生生世世都離不開的苦。所以慈善救濟能暫時減緩一些苦難,但是根本這些苦解決不了,所以得不到快樂。唯有佛法,才能徹底解決這個苦的根源。佛法教學就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佛法教學的宗旨。苦從哪裡來?從迷來的;樂從哪裡來?從悟來的。所以我們能破迷開悟,那就徹底究竟得到離苦得樂的果報。所以在三寶裡面,在佛法裡面種一點點的善,跟世間種的善那不能相提並論。所以這裡講的,我們看起來好像是不是太誇張了?實在講,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一點都不誇張,事實就是這樣。

  這段經文是『如是善事,但能迴向法界』。我們在三寶裡面種一點點的福,縱然是一毛一塵一沙一渧這麼小的福,如果能夠迴向法界,「所修的福自己不享受,願意將所修的福供養一切大眾,給大眾享受,這個功德大」。「《華嚴經疏》說,『法界即是一心』」,什麼是法界?一心就是法界,法界就是一心,這是《華嚴經疏》講的。離開這個一心,什麼都沒有。實在講,唯有一心,整個虛空法界,唯有一心。「以一心來修福修善,善福就等同虛空法界。」的確是這樣的。我們這個心多大?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盡虛空遍法界,都沒有離開我們一心。所以懂得以一心來修善修福,當然它這個善、福就是等同虛空法界,因為本來就是盡虛空遍法界的,只是我們現在迷了,不知道。佛出現在世,給我們講了,給我們指點了,我們覺悟了,我們知道了,原來自己跟諸佛如來、一切眾生只有一心,一心盡虛空遍法界。因此你修的再小的福,它也是盡虛空遍法界,這個在經典講叫稱性。「『上妙樂』是如來果地上菩提涅槃的大樂。覺悟的人,念念為眾生、為佛法,這是菩提心、菩薩心。」覺悟就是這個樣子,念念為眾生,沒有自己,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如但迴向自家眷屬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樂。捨一得萬報。】

  『如』就是如果,還不明瞭這個事實真相,還不懂得迴向,像我們大多數信眾都是為自己,或者為自己的家屬求福,我們現在在寺廟看,絕大多數這樣做比較多。他「所修的這些善只為自己、為自己一家」,這個果報就小。一樣是這麼修,心量不一樣,所以果報就小。這個果報雖然小,但也是很殊勝,『三生受樂』。「三生」就是來生、後生,這個有三生,三輩子他享受這個福樂。「不是三十生作小國王」,只有三生,因為他沒有迴向,只為自己,或者只為自己一家人。「『捨一得萬報』,這是真的,得來生福報。」這一生修的,來生得福報,後生得福報,有因必有果。下面引用《五苦章句經》的經文,「父子、夫婦、兄弟,有五因緣,一怨家,二債主,三償債,四本願,五真友」。這是《五苦章句經》裡面一段經文,給我們說明一家人他的關係是什麼因緣來結合的。就是父子、夫婦、兄弟,一家人,有五種因緣來結合,才會成一家人。第一個是怨家。第二個是債主,來討債的,我們常常講冤親債主(冤家債主),冤家來報怨、來報仇的,過去世我們對不起他,他這生投胎到家裡來,來報復,這是怨家。第二類來討債的,債討完就走了。第三償債的,來還債的。「佛說有這五種因緣,才會成為一家人。父母欠債,兒女來討債;或父母是債主,兒女來還債。本願,乘願再來報恩,這類兒女對父母有孝敬之心。真友,過去生中是同參道友。」這一家人,過去我們淨老和尚也常講,四種緣來結合,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香港光明講堂有一副對聯,上聯是「夫妻是緣,有善緣,有惡緣,冤冤相報」;下聯是「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說明就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一家人的關係就是這樣的。這裡《五苦章句經》給我們講出一家人他的關係,如果一家人大家都修福,來生孝子賢孫。

  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是故地藏。布施因緣。其事如是。】

  這也是總結前面的經文,佛再給地藏菩薩講,前面講的布施的因緣,這個事情就是這樣。「所修的因與所得的果報,如經上所說。」完全一樣。

  「科註云:『無奈世人,信者施不盡力,不信者全不能行。』」科註裡面講「無奈世人」,就是看到世間人很無奈,他有錢,他也不肯布施。有信心的人他布施也不盡心盡力,一百億個財產他布施個幾百萬,這就很有限,這個不盡力。「不信者全不能行」,不相信的人他完全做不到,真的是一毛不拔。「有很多修福的人業障轉不過來,在於他沒有盡力,他有十分的力量,只用一分的力量去修福。」比如說一千萬,他布施一百萬(十分之一)。現在能做到十分之一,的確也不容易,有的甚至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甚至萬分之一,當然這樣修,不是沒有果報,還是有果報,但是在現前,他的業轉不過來。「盡心盡力布施供養,能消業障。」因此我們對布施不能不認真來學習。「財富愈捨愈多!」下面我們淨老和尚舉出春秋時代,在我國,「春秋時候,范蠡幫助越王勾踐打敗吳王夫差,復興自己的國家。他明瞭勾踐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安樂」。幫助他復興國家之後,范蠡「就偷偷跑掉,改名叫陶朱公,做生意。從小生意做起,沒幾年發大財」,發財之後,他就把賺的錢拿出來「救濟貧苦,全部捐掉」,「從小本生意再做起,沒幾年又發大財。」所以在歷史上記載,他這個財「三聚三散」。「這個事實證明佛所講的話沒錯,命裡有的財富怎麼丟都丟不掉,你丟乾淨了,沒幾天它又來了。不肯捨,福報很快就享完,享完之後後續沒有了,那才叫真苦。我們學佛要把理搞透徹,信心才能建立,真正肯幹,自求多福。如理如法的修學,得圓滿的福報。修財布施,財用不會缺乏,即使在大災難中也不會缺乏;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幫助眾生得到身心安穩」,遠離恐怖,「果報是健康長壽」。「素食,不食眾生肉,絕不傷害一切有情眾生」,常常存心幫助苦難眾生,這些都是屬於無畏布施。所以這三種布施都必須修。

  「科註云:『行道之人,不但持戒禪誦,亦當布施作福』。這是佛教導後世的弟子,修行不但要持戒、讀誦大乘,而且要懂得常行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布施都要做」。「《大愛道經》云:『有財不施,世世受貧。』」有錢財不肯布施,來生就沒福報,來生後世,生生世世受貧窮的果報。「吝財得貧窮果報,吝法得愚痴果報,吝惜無畏布施得病苦災難的果報。果然相信佛所說的,我現在貧窮趕快要修布施,為什麼?才能脫離貧窮。」「貧窮,我沒有東西施」,什麼都沒有。「你再想想有沒有?我今天吃都吃不飽,吃不飽,我願意餓一餐,把這一餐省下來布施給別人,你也行了布施,哪有不能布施的?布施供養的事,前面講一塵一毛一沙一渧,布施的事很少」,就這麼一點點,微不足道,但是「布施供養的心廣大、真實,果報就不可思議」。佛在經上講,也舉出很多公案,貧女施燈、貧女施水,什麼都沒有,都是向人家要飯的,那哪有什麼可以布施。像一個老太婆遇到佛的弟子,就跟佛弟子講,她說我現在好窮,什麼都沒有,向人要飯,很苦。佛弟子就跟她講,妳貧窮可以賣掉。她說怎麼賣?他說妳現在身上還有什麼東西?她說我都沒有,怎麼布施?他說妳不是有一個水瓶,妳到河裡去裝一瓶水來供養我,妳這個貧窮就賣掉了。這個老太婆聽了之後,她就依教奉行,去裝了一瓶水來供養佛弟子。這個佛弟子證阿羅漢果了,七天之後,她就死了,生到天上去了。所以布施供養心廣大、真實,果報就不可思議。你看一毛一塵一沙一渧,果報都不可思議。「所以,貧賤之人也能修布施得大福報。」不是說有錢的人才能修。所以佛講的這段經文就是告訴我們,每一個人都能修布施,只要你肯修,每一個人都能修,沒有一個人不能修的。

  我們再看下面:

  「科註云:『故入道必以智慧為本,智慧必以福德為基』」,這是福慧雙修,「不能偏在一邊」,這個也非常重要。在佛經上有一個故事,「說兩個修行人,一個偏重在修智慧」,一個偏重在修福報(就是修布施)。修布施,修福是偏重修財布施。「兩個人來生果報現前,偏重修智慧的證得阿羅漢果,沒有福報」,他沒修財布施,「到外面托缽,無人供養,『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他去托缽托不到,只好餓肚子了,挨餓。「另一個修福的人落在畜生道,投胎變成大象,是國王最心愛的乘騎,吃得好」,出門大象滿身掛滿瓔珞,福報很大,但是他修福不修慧,墮到畜生道去,到畜生道去享福。所以,「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瓔珞」。因此,「佛教給我們福慧雙修」,不能偏在一邊。

  「佛常常警惕我們,修福不要享福」,怕享福我們又迷惑了。「明心見性之後可以享福,為什麼?」明心見性就不會再迷了。「大乘菩薩可以享福,小乘聖者不可以享福,享福他會迷。佛讚歎苦行,佛弟子中,大迦葉尊出身大富長者,出家之後修苦行,吃人不能吃的苦頭,為初學人做榜樣。」所以大迦葉尊者苦行第一,修苦行他是第一個。「《華嚴經》中的善財童子,代表大乘」,迦葉尊者代表小乘,「代表大乘,享福的」。善財童子出生的時候,「他家院子的樹木花草都變成金銀琉璃七寶。大乘人是可以享受的,因為他不迷。我們是什麼樣的根機?雖然學的是大乘法,連小乘的根機都不如,完全是凡夫。凡夫要是不念佛求生淨土,就無路可走。千萬不要以為學了大乘法」,就以大乘菩薩自居,「到處驕傲」,那最後就必定墮到惡道去。

  我們要知道我們現在自己的境界、程度,所以我們現在學的是大乘法,要效法小乘的行者,就是修福不享福。等到我們明心見性,享福就不受影響,不會再迷惑顛倒。你看證阿羅漢、辟支佛,這些小乘聖者都不敢享福,他們脫離六道,不會墮三惡道,他們都不享福,修苦行。何況我們凡夫!我們凡夫一享福,那肯定又要墮落,享福就造業。因此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修福不享福,福報來了,跟大家分享,自己不要佔為己有,不肯施捨。好!這一品經我們就學習到這個地方,「校量布施功德緣品」對我們現前修學非常重要,也是我們現前很重要的功課,要從布施來學習。

  下面請翻開五百四十八頁:

  【地神護法品第十一】

  我們看《講記》,『地神護法品』。我們看到這個品題,「地神」,就是土地神。我們在台灣到處可以看到福德正神土地公廟,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稱為大伯公,大伯公就是我們台灣講的土地公,就是福德正神。福德正神(土地公)屬於地神,他是比較小的,好像一個里長、鄰長、鄉長這樣。此地講的地神是娑婆世界的地神,三千大千世界地神。地神護法非常重要,我們一切眾生都要依靠大地才能生存,如果大地出了問題,災難很多。像現在世界,地球上天災人禍頻繁,一切眾生住在這個地球上,那就很苦了,受苦受難。因此地神護法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顯得特別的重要,特別的需要。這是第十一品,《地藏菩薩本願經》一共分為十三品,這是最後面三品。我們《講記》講,「本經末後三品是流通分」。第十一品、十二品、十三品,這三品判為流通分。一部經都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地藏經》從這一品開始就是屬於流通分。在「《地藏經》序分佔一品,流通分佔三品,是大經的架構。《華嚴經》、《法華經》、《無量壽經》亦如是。由此可知,本經是大乘中最重要的經論,是大乘中之大乘,一乘中之一乘」。這是把《地藏菩薩本願經》它的重要性給我們提示出來,本經不但是大乘經典中最重要的經論,而且是大乘當中的大乘,一乘當中的一乘,因此這個流通就非常重要。「流通,流傳三世,通達十方。」要把這個經流傳三世,通達到十方,過去、現在、未來,在時間流傳三世;空間,通達到十方世界。「只要皈依佛門,做佛的弟子,就有流通佛法的使命。」每一個人都有這個使命。「所以佛在每部經末後,都勸我們流通這部經典,傳持這個法門,這是大慈大悲,幫助如來廣度有情;如果我們不能盡到這個責任,縱然自己修得很好,也對不起如來。一定要傳法,代代有人,使佛法常住世間不至於斷滅,這是流通的深意。」更深層的意義就是要有傳人,傳持佛法的人,要培養弘揚佛法的傳人。

  「在佛法修學裡面,什麼功德最大?什麼福報最大?流通。修補舊的塔寺、經書都是流通。身做出榜樣給人看,用身來流通佛法;口宣說是流通。不能怕累!特別是發心出家,出家就要學佛,學釋迦佛盡形壽做弘法利生流通佛法的工作,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是諸佛如來的傳人。」當時我們淨老和尚在新加坡辦講經弘法培訓班,勉勵這些同學,都是出家同學去學習的。勉勵這些出家同學,出家了,這是出家人的天職,就是要做弘法利生流通佛法的工作,要向釋迦牟尼佛學習,盡形壽就是要做這個工作,這樣才是佛法真正的傳人。

  我們看經文:

  【爾時堅牢地神白佛言。世尊。我從昔來。瞻視頂禮無量菩薩摩訶薩。皆是大不可思議神通智慧。廣度眾生。】

  「『堅牢地神』是閻浮提大地的地神」,整個閻浮提都歸他管。土地公、山神是屬於地神這類,「土地公管轄的區域很小,一個鄉鎮、一個鄰里」。「堅牢地神是總地神,掌管閻浮提(地球)大地。地堅固,所以稱他為堅牢地神。」「地神向佛請法,首先說出過去的經歷。『我從昔來』,從過去一直到今天,『瞻視頂禮無量菩薩摩訶薩』。由此可知,地神的修行時間很長。堅牢地神也是法身大士所示現,在過去生中曾經布施供養親近過無量諸菩薩摩訶薩;摩訶薩是地上菩薩」,登地以上的菩薩,稱為摩訶薩。如果只有稱菩薩,是三賢位的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這三十個位次;登地,從初地到十地,到等覺,就是菩薩摩訶薩。堅牢地神很久以來,他就「瞻視頂禮無量菩薩摩訶薩」,就是親近登地以上的菩薩,親近的很多。這些菩薩「『皆是大不可思議神通智慧,廣度眾生』,這是他所見到的」,這些菩薩摩訶薩都是這樣。

  我們再翻到五百五十頁,從經文看起:

  【是地藏菩薩摩訶薩。於諸菩薩誓願深重。世尊。是地藏菩薩於閻浮提有大因緣。】

  堅牢地神親近過很多菩薩摩訶薩,智慧、道力都是不可思議。但他最敬佩的是地藏菩薩,「地藏菩薩比其他菩薩更令地神敬佩,因為地藏菩薩的誓願深重。『於閻浮提有大因緣』,堅牢是閻浮提地神,知道地藏菩薩與這個地區特別有緣分」。「這個話我們要明瞭,地藏菩薩與哪個地方都有緣分,緣分是平等的,沒有偏重。地藏菩薩分身千百億,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度罪苦眾生」,特別是度地獄眾生,「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所有的地獄眾生,他都要度盡,度他們成佛,他才要成佛,這個願不得了。所以地藏菩薩他沒有偏重說度哪個地方的眾生,他是平等普度,沒有偏重。地藏菩薩「心是清淨、平等、慈悲,哪裡會有偏重?堅牢地神這個說法是應機而說,我們今天生在閻浮提,地神說菩薩與我們有大因緣」,我們聽了堅牢地神這麼講,「我們對菩薩更有一種親切感,用意在此地」,的確也是這樣。

  我記得一九九七年跟家師淨老和尚回他的安徽老家,在廬(YU)江實際禪寺,現在人都念廬(RU)江,他們當地人就叫廬(YU)江。從合肥到九華山,經過廬(YU)江,就是現在講廬(RU)江,沒有先回家鄉,先上九華山去朝拜地藏菩薩,去拜訪仁德老和尚。當時我一個,還有悟弘法師,還有胡居士,我們跟老和尚四個人上山。從那次上九華山,再回到他的家鄉去看這些親戚朋友,親朋故舊,看這些親友。那次跟老和尚回去家鄉,上九華山一趟,我也感覺我們淨老和尚家鄉離九華山不遠,以前開車要四個半小時,現在大概兩個半小時。現在有高速公路,一九九七年我們去還沒有高速公路。所以講到九華山,我們就特別有親切感,因為老和尚的家鄉它就是離九華山很近,就有這個親切感。所以這段經文我們淨老和尚講,堅牢地神說地藏菩薩跟我們閻浮提眾生有大因緣,聽到這句,我們對地藏菩薩倍感親切。就像我們到安徽廬江,講到九華山,我們就特別感到親切,因為我們師父上人就是那邊的人。所以我每次提到九華山,真的是感到最親切的,的確是這樣。所以這裡堅牢地神也是這種用意,用意也在此地,讓我們閻浮提眾生對地藏菩薩生起景仰之心。

  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如文殊。普賢。觀音。彌勒。亦化百千身形度於六道。其願尚有畢竟。】

  「文殊、普賢、觀音、彌勒與我們世間」,我們娑婆世界閻浮提「也有很深厚的緣分,並不在地藏菩薩之下」。在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文殊菩薩是山西五台山,普賢菩薩是四川的峨眉山,觀音菩薩是浙江的普陀山,地藏菩薩是安徽九華山,這個四大名山,這四大菩薩我們都很熟悉。彌勒也是跟我們有很深緣分,彌勒菩薩道場它也是在浙江奉化,就是我們老總統的家鄉,浙江省奉化縣。去年、前年,我們也到過奉化去做三時繫念,去做過法會。現在奉化的雪竇山也建設得非常莊嚴,也塑造布袋和尚的像,很大的銅像,供人瞻仰。所以聽說現在中國佛教會也要把奉化雪竇山列為名山之一,我去年去做法會有聽說這個信息。

  從這個地方,對這幾尊菩薩我們大家很熟悉,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彌勒菩薩,我們大家也很熟悉。很熟悉說明跟我們這個世界眾生的緣分,那就很深了,實在講也不在地藏菩薩之下。此地講的是比較這些菩薩的誓願(所發的誓願),比較發的誓願。緣分都一樣,都很深厚,但是這個誓願上有不同。「其他菩薩在六道度化眾生,願還有終了之時。」像文殊、普賢、觀音、彌勒以及諸大菩薩,也都是在六道度化眾生,都有發願,但是這個願它還有一個終了,一個階段,一個時候。「唯有地藏菩薩發的願沒有終了,『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個願比所有菩薩的願確實更為深重。文殊、普賢、觀音、彌勒都是古佛再來,現在在這個世間幫助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正是『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這段經文就是給我們說明都是大菩薩,但是發的願不一樣,唯有地藏菩薩他的願沒有終了,他的願就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發了這個願,因此堅牢地神在這裡就特別提出來。

  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是地藏菩薩教化六道一切眾生。所發誓願劫數如千百億恆河沙。】

  「地藏菩薩以菩薩的身分教化一切眾生,時劫之長無法計算,菩薩生生世世累劫都發這個重誓」,都發這個重大的誓願。

  「我們在序品看到十方諸佛如來出席法會,這些諸佛如來都是地藏菩薩的學生,學生成佛的人數已經不可思議,老師依舊以菩薩身分幫助一切眾生。積功累德,教化眾生,不在乎自己的名位,不在乎個人的利益,這是地藏菩薩為我們做示範,教導我們修學。地藏菩薩如果遇到應以佛身而得度的眾生,當然也現佛身而為說法。諸佛菩薩教化眾生無不是活活潑潑、隨機應變,絕不是呆板的,才能令一切眾生開悟,令一切眾生得真實的利益。」我們要從這裡去悟,如果不從這裡去悟入,我們真的會死死板板,很多人講地藏菩薩,現在地獄眾生還那麼多,度到什麼時候?地藏菩薩那不是永遠都沒有成佛的時候了嗎?如果我們這樣想就呆板了。所以我們淨老和尚在這裡再提醒我們,不要給它想得呆板,菩薩他跟觀音菩薩一樣,觀音菩薩都能應以佛身得度,即現佛身而為說法,地藏菩薩也是一樣。所以這是活活潑潑的,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領悟。

  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

  【世尊。我觀未來及現在眾生。於所住處。於南方清潔之地。以土石竹木作其龕室。是中能塑畫。乃至金銀銅鐵。作地藏形像。燒香供養。瞻禮讚歎。】

  「『未來』,指我們現前這個時代。『現在眾生』,有兩種解釋,一是指世尊當年在忉利天宮講經說法,參加法會的大眾,二是指未來現在。未來的時間很長,就地藏菩薩教化眾生的事跡來說,從釋迦佛滅度後到彌勒菩薩下生前都屬於未來世。未來現在眾生,是指各個時代、各個地區,只要遇到《地藏經》、聽到地藏法門,就屬於這一句所說的;換句話說,他正是說我們。『於南方清潔之地』,是否一定要配合東南西北選擇南方?不是的。房子坐南朝北,方向就正確;坐北朝南,南方是大門口,你想想是不是在大門口供地藏菩薩?決定不是的。《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都是向南方,南不是指方向,南是指智慧之方,凡是有善知識居住的那個方向都叫做南方。明白這個意思,凡是供地藏菩薩的方向就叫做南方。自己家裡的佛堂或者客廳,供養菩薩一定要在房間的上方;從門進來,第一個見到的位子就是上方。上方是最恭敬的,地藏菩薩供在這邊就是南方,不一定去找東南西北的位子。南方象徵光明、智慧。」這個我們一定要懂。我們要去找南方的位子來供行不行?當然也可以。我們淨老和尚給我們說明,我們就不能呆板,就是說你房間裡面,如果你那個方位、格局,你找不到適合南方這個位子來供地藏菩薩,就你這個房子的上方來供,那就是屬於南方。上方就比如說,前面那個大門,大門一進來第一眼能看到,那個是上方。上就是最好的方位,一進門第一眼就能看到佛、看到菩薩。像我現在坐在這個錄影室,我坐的位子這個就是上方。因為那個門一開進來,第一個就看到佛像、看到講桌,人一進來,第一眼他就看到,這是這個房間格局的上方,就稱為南方。左邊、右邊是其次。如果在後方,人一進來,那還要回頭看才看得到佛像,那是最下方,對佛就不恭敬。我們懂這個道理,我們也不用特別找南方,那也可以找南方,這是活的。所以大家要把這個話聽明白,不要把它聽死了。

  這段經文,這個《講記》我還沒有講完,因為時間到了,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