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如何發起出離心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O四集)  2024/1/17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104

  《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三。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三,第一百二十五頁,我們從第十條看起:

  【十、當知念佛求生法門,正為發大道心者說,兼為餘眾耳。《起信論》云:「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回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往生不但信根成就。且已分證法身,分身百界,廣度眾生。】

  今天我們從這一條看起。前面經文:「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這是《金剛經》講的一個很重要的地方,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生無所住心。我們凡夫就是有住,不是住空就是住有,住六塵境界。我們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接觸、意思想,總是都有住,住在六塵,住塵生心。佛勸我們要「無住生心」,不要住塵生心。無住生心,我們就得解脫、就得自在了。因為住塵生心,那就惑業苦,苦就來了。因為一有住,就有妄想、分別、執著,有住了;有住,我們就有愛憎,愛恨情仇這些分別執著,種種的這些迷惑(惑)就生起來了。迷惑就造業,造業就受苦報,這就是我們輪迴六道,不能出離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住;住就是執著,你執著。不但世間法不能執著,佛法也不能執著。比如說持戒是佛法,但是你不能執著持戒那個相,你執著持戒那個相,那你看到不持戒的人,你就生煩惱,你就住了,住在那個戒相了。應當怎麼樣?你要持戒,你又不能住。你看到別人不持戒,你也就會如如不動了,也不會生煩惱,不然你看到就討厭,就生煩惱了,生煩惱就是住了。所以為什麼要有般若?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你沒有般若,前面五度你修得再好,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不能出六道。你得到禪定,住在禪定那個相,你就不能提升,就停在那裡了。一部《金剛經》,從凡夫到成佛,就是一個無住到底,一空到底,空有都不住。這個道理很深,我們要細心來體會。

  我們時時刻刻都在住,特別我們無量劫來煩惱習氣很重,雖然我們學了《金剛經》,也明白一點道理,但那個境界起來,我們還是住,很習慣的就是要住。修行也就是在這個當中修,在人事當中修,過去先師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這方面講得特別多。因此前面江味農老居士也講,你不一定說要打坐、靜坐才能參這個,你在日常生活當中,行住坐臥,穿衣吃飯,迎賓送客,日常工作,時時處處將自己所領會的這些義趣存養在心中,常常放在心裡,悠游涵詠,自己常常提起,不要間斷。這個跟念佛的道理是同樣的,那個就是薰習,就是觀照。因為你這個經義常常在心中悠游涵詠,常常提起,你提起一遍就加深一次印象,就是你薰習這個力量都會不斷的增加。所以這個是我們功夫得力很重要的一個地方,就是要時時刻刻提起,不要忘記了。所以不一定要打坐觀照,不一定說你坐在那邊才能觀照,你平常生活當中行住坐臥,統統可以提起觀照,這個就很方便了。如果能這樣用功,那就無明漸漸會淡化,菩提就增長,就排遣我執了,因為我們我執無始劫來都很嚴重的。

  執著世間法不行,執著佛法也不行。過去先師淨老常常在講席當中講,它是破執著,不是叫你換對象。因此佛法超越這個,就是無住。這個修行方法是很親切,也很實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用得上。如果我們一定要有時間去打坐,不要做事,我看很少人有這樣的一個因緣,多數人都有工作、有家庭,免不了這些生活方面的需求,每天要做一些一定的事情。我們看到江老居士這樣的一個開示,我們也就沒有一個人不能修。特別海賢老和尚是我們的榜樣,你看他一天做到晚,往生前一天還在挖地,他自在往生。那就說明什麼?他念佛、修行,工作是沒有妨礙的,唯一的妨礙就是自己的心。你自己心有住,自己心有執著,我們自己心放不下;放不下,你在那邊打坐也是沒有用,也是解決不了問題。如果放得下,你去閉關打坐也可以,不閉關打坐也可以,都看你的因緣,這個就沒有一定的形式,但是實質上都是一樣的,就是要看破放下,無住。無住,我們就要看破放下;看破放下,我們具體的就是要布施,從布施下手,我們透過布施才知道我們住塵的心有多嚴重,你才會發現。你沒有實際去布施,你感受不出來,好像我都沒住,其實我們住了,很嚴重,我們自己沒有發覺,所以當我們要布施的時候捨不得,好像割肉一樣。像我們師父上人說,章嘉大師教他開始修布施,那個時候又窮,有一毛布施一毛,有一塊布施一塊,像割肉一樣,為什麼?還是有住。就用布施把那個住,比如住在錢財這個心,就把它慢慢布施掉了,那就無住了。舉出一個例子,我們就知道以此類推,舉一反三,任何統統是布施。外捨六塵,內捨六根,這個就是無住生心,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生其心,具體的行法從布施下手。

  「若心有住,則為非住」,心有住,那就不是真正的住。佛講的法,它是雙關。若心有住,比如說,你覺得你心無住了,那個就是有住,這個大家要知道。所以你無住也不能住,才是真正無住。這個不是我說我已經無住了,那你又起一個無住的念頭,這個無住的念頭就是有住,所以要連那個念頭也沒有。「若心有住,則為非住。」六祖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們總是有這麼多塵埃,有這麼多煩惱。如果跟我們講最直接的,就是煩惱本空,本來沒有煩惱,煩惱是我們虛妄的妄想分別執著所生出來的一個幻相。還是自己生出來的,不是本來有個煩惱,我們現在要把它斷掉,不是的,煩惱本來沒有,是我們自己製造出來的。我們自心起了分別執著,你就有愛憎了,這個我喜歡,那個我討厭的。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不知道這整個宇宙都是自己心現識變的,別人也是你自己心現的。好像我們作夢一樣,夢中你有夢到其他很多人,也有自己,還有種種的境界。那無論好夢、惡夢,你醒過來,夢從哪裡來?是不是從自己心生的?心生的,那整個夢境就是自己,整個夢境你看到有自己、有別人、有山河大地。種種的好夢、惡夢,什麼夢統統是自心所現的,整個夢境就是自己這個心現的,離開自己這個心沒有這些。那我們現在看到現前的這個世界,整個宇宙,自己、他人,善人、惡人,喜歡的、討厭的,跟作夢一樣,都是我們自己心現出來的。如果知道自己心現出來的,那你分別執著自然就沒有了,知道自心就是自己的法身,這些都是從法身流現出來的。知道是一不是二,當然他就不會有這些煩惱,不會有這些分別執著,他了解事實真相了,是一體。

  所以真正開悟的人,他也沒有什麼人跟他過不去,反正跟他過得去、過不去統統是自己的心現出來的,跟自己是一體的。所以佛菩薩大徹大悟,他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基於這個道理。如果有分別執著,你怎麼可能去做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那不可能。這個也勉強不來,明明有我、有他,我就是我、他就是他,怎麼可能同體大悲、無緣大慈?那不可能。這是我們凡夫,我們凡夫因為沒有見到事實真相,看到那些虛妄相。所以從夢境我們去體會,我們體會深入一點,慢慢就會知道整個是自己的法身,那些善人、惡人,地獄、十法界、佛法界,華藏世界、極樂世界,十方諸佛一切世界,統統是自己這個心。我們做三時繫念念疏文,「盡虛空遍法界」,盡虛空遍法界統統是自己的心,離開自己的心,這些都沒有。唯有自心最真實,其他你看那些都是虛妄的,妄想分別執著,自心現的。那自心現的,最真實的就是自心,如實知自心。禪宗開悟也就是這個,密宗大手印也就是這個;達摩祖師傳來最直接、最圓頓的,就是知道自己的心了,這是最真實的,所以成佛最快是這個。

  我們今天學習這一條,『當知念佛求生法門,正為發大道心者說,兼為餘眾耳』,「兼為餘眾」就是有的人他還沒有發大道心,發小乘心,還有造惡業的。《觀經》九品往生,上三品就是發大道心。在《四帖疏》,善導大師也講到九品往生,過去古大德有說這不是為凡夫講的,他反駁這些說法,說這些說法跟經義不相應,經就是為凡夫說的。有發大道心的凡夫,《四帖疏》講發大乘心,大乘心就是這裡講大道心。菩薩叫大道心眾生,或者是覺有情眾生,菩薩就發大乘心,發願要度眾生成佛。但是發了大道心,不一定是聖人,你煩惱一品沒斷。你是發了這個心,但你還是凡夫,不是聖人,你惑一品沒斷,但是發了這個心。所以善導大師的註解非常有道理,他說上三品是為接引發大乘心的凡夫,所以有這個上三品,有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上中品解第一義,比如說你《金剛經》解其中的一義,一首偈你真明白了,你發這個心了,你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那你是上品中生。上品中生,他這個理解就更高一點,上品上生就更高。所以修種種法門,你修持戒、念經、持咒,念三寶、念天、念施、念戒,上三品涵蓋就很多,修很多法門。但總的來講,就是你修什麼法門,它的原則就是這裡講,「正為發大道心者說」,就是為發大乘心的凡夫說的。為什麼要為發大心的凡夫說?因為凡夫還在六道生死輪迴,所以佛大慈大悲,最迫切需要救度就是六道凡夫。如果你已經證果,比如說你證得阿羅漢、緣覺、菩薩、還沒有明心見性的佛,那已經脫離六道,他到四聖法界去了,他們就沒那麼急,雖然距離成佛還很遠,但是他總是第一個階段得解脫了,就沒有那麼急迫。六道生死凡夫,一直在六道受生死的大苦,那這個就最急迫,需要去救度,這個就優先。就好像你救傷患,是不是那個最嚴重的先救?比較輕的,沒有生命危險,那個慢慢來。所以上三品是為發大乘心的凡夫說的,這個都是凡聖同居土,因為還沒有斷惑,往生西方也是往生西方凡聖同居土的上三品,上上、上中、上下。

  中三品是為發小乘心凡夫,小乘心就是自了漢,他沒有發願要成佛度眾生,只是自己想求了生死。中品上生的,他持五戒,持八關齋戒一日一夜,這樣信願念佛,迴向求生淨土。中中品是持比丘戒、沙彌戒這些小乘的戒律威儀,這個是中中品,經文是這樣的。有人就有疑問,比丘戒、沙彌戒比八關齋戒、比五戒要高,怎麼反而他們變中中品?五戒、八關齋戒反而是中上品?善導大師也有解釋,他說持五戒、八關齋戒,特別是八關齋戒,因為八關齋戒只有一天一夜,他心很急迫,就像打佛七一樣剋期取證,所以這天他會用心,跟長時間就不一樣。所以他的時間短,但是功德反而大。終生持比丘戒,他的心態沒有那麼急切,所以反而是變成中中品。這個是經文這樣講,關鍵就是在你發心。法無定法,如果你持比丘戒,你也是像這個心態,很真切要往生極樂世界,那你也是可以達到中上品。這是講一般的一個情況。反過來講,現在我們想想,像那些受八關齋戒的也很多,受五戒的也一大堆,不但受八關齋戒、五戒,菩薩戒就很多人去受了,有沒有這個功德?大家都有疑問,有沒有這個功德?這個問題也要深入去理解,你總是要知道他持那個戒的一個過程、一個發心,是否如理如法,也要知道這個。就像早年先師淨老講《彌陀經疏鈔》,蓮池大師註解往生咒,講到往生咒,在經典上講,念三十萬遍就能見到阿彌陀佛了。當時就有一個居士,他真的找了一段時間念完三十萬遍,然後說他也沒見到阿彌陀佛。他真的念了三十萬遍,足足三十萬遍。念了三十萬遍,如果你念到一心,當然你見到阿彌陀佛。

  關鍵在你有沒有達到一心?你念咒、念佛一樣,有沒有達到一心?那你念佛有念到伏住妄念,功夫成片,那就有感通了,那這個不是說你念多少了。就像蕅益祖師開示,往生品位的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淺深,他沒有說多少,他沒有說你念得多,往生品位高;念得少,往生品位低,他沒有這麼講,他講你念佛的功夫淺還是深。功夫淺,伏煩惱,我們一般講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它也有層級,不一樣,都是伏煩惱,有的伏得深,有的伏得比較淺。所以功夫成片,功夫深的人也能自在往生,他還不必要達到事一心,不必要斷見惑、思惑。功夫深就是他定功深,煩惱伏得深,功夫淺就伏得淺。伏得淺也能預知時至,預知時至這個功夫也有分,如果你一年前就預知時至,那功夫就比較深;半年前就知道我半年後哪一天往生,那功夫就次一等;三個月才知道,那又次一等;一個月才知道,又次一等;十天才知道,又次一等;三天前才知道,又次一等,這個統統是預知時至。最淺的是臨終快要斷氣那個時候,知道感應到佛來了。反正能往生就好,最後一念是最重要的,最關鍵,這個我們要了解。

  所以中上品、中中品是佛為發小乘心凡夫設的這兩品,這兩品就是,五戒是通在家出家,出家也持五戒,在家也持五戒。出家剛圓頂,依照弘一大師的《演講錄》,剛剛圓頂,不是先受沙彌戒。現在很多寺院出家眾剃頭,馬上給他受沙彌戒。弘一大師說,不能先受沙彌戒,沙彌戒要兩個比丘、要登壇,先受三皈五戒。出家的五戒跟在家的五戒,第三條,在家是不邪淫,出家眾是不淫欲,就是這一條不同,其他四條都一樣,這是持五戒的。持沙彌戒、八關齋戒,八關齋戒跟《沙彌律儀》差不多,一天一夜。八關齋戒,一般在受戒都有一些問難,你有沒有犯過重戒?有沒有殺生?父母有病,你有沒有把他丟下不管?如果過去有這個,就不能給你受戒。你要去懺悔,業障懺除乾淨,你才能納受這個戒體。因為受戒,他有一個戒體,就是過去造的業,輕重大小不同,如果犯了四重戒,嚴重的戒,殺盜淫妄,那你沒有懺除清淨去受,得不到戒體。戒體好像是醍醐、好像乳酪,營養品,但是你要承受這個營養品,你這個瓶子有毒,三毒煩惱,你要把它刷乾淨。懺除業障就把它洗乾淨,那你去裝,喝了才能養身體,不然你裝了還是毒藥。業障比較輕的,好像衣服髒了,你去洗一洗,洗乾淨就可以穿了。如果髒得不得了,又破,那你就破戒,破重戒。髒了叫做破輕戒,那個洗一洗,很快就可以再穿。你衣服破的,又髒得不得了,那個要費很大力氣去洗、去補,補好、洗乾淨還是可以穿,這就是形容破重戒懺悔,他就能夠再受這個戒。

  在小乘戒,它有可悔、不可悔,中可悔、下可悔。你故意去殺人,不可悔;殺人未遂,中可悔,你還可以懺悔。有心還是無心的,這個結罪也不同,有的可以懺悔,有的不能懺悔。這舉出一個殺,殺盜淫妄這四重戒,如果犯了重戒,在小乘有的可以懺悔,比較輕的可以懺悔,重的就不通懺悔。在小乘戒,作法懺,你發露懺悔也不接受,你這個戒體破了,不能再受,只有依大乘經典這些理論方法去懺除業障。大乘經典懺除業障就很多,像《梵網經》,你要照那個理論方法去懺到業障消除,見到瑞相(取相懺),有瑞相你就可以受戒了。占察懺不用見到瑞相也可以,見到瑞相更好。沒有瑞相,你的清淨輪相現前,雖然沒有見到瑞相,也可以受戒,這個就比較寬了。其他很多經典,像有淨土懺、地藏懺、大悲懺、梁皇寶懺、水懺,懺儀就很多,但是那些理論方法你一定要通,你才知道怎麼懺。占察懺講得是最詳細的。懺悔法分作法懺、取相懺和無相懺,讓我們知道懺有這些層次。我們這部《金剛般若》也是懺悔,這個是屬於實相懺,最高的實相懺。「端坐念實相,是名真懺悔,重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智慧一開,罪就沒有了。所以《金剛經》講,如果受持《金剛經》會被人家侮辱、毀謗、找麻煩種種的,那是重業輕報,報完你業障就消了。

  中下品是為世間善人設的。他沒有學佛,也不懂佛法,但他是世間的善人,我們一般講好人。他也是平常沒有聞到佛法,到臨命終的時候才遇到善知識,勸他念佛求生淨土。像過去先師淨老在講席當中常講的,美國DC那個做麵包的周廣大居士,他就是臨終三天前才遇到我們華府佛教會的同修去,勸他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因為他一生是好人,年紀大了,得了癌症,醫生放棄治療了。找到華府佛教會,問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她先生的病治好。剛好去碰到龔振華居士,他這個人講話太直了!一去看他,說這個世間這麼苦,你有什麼好留戀的?你趕快念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去作佛,再回來度眾生。你不要再去找醫生了,也不要再去到處問神,你就放下,專心念佛,求佛來接引往生極樂世界。這也是一個因緣,佛力加持,他剛好碰到這樣的人,不然一般沒有學佛,我們真的不太敢這樣勸他。有的人勸他是反效果的,然後他就更恐怖,你叫我趕快去死,他的心裡更恐慌。這個周先生(他還不算居士,他還沒有皈依三寶,沒有學佛)過去世也是種了深厚的善根,這個時候現前了,他也想通了,世間這麼苦,有個極樂世界那麼好,我為什麼不去?我為什麼要在這裡受苦?當下他就很樂意接受了,就真的放下,叫他家人不用再找醫生,大家幫我助念,念阿彌陀佛。他真的就是一心一意念佛,念了三天三夜,同修幫他助念,家人也助念,他一心一意求佛來接引。結果念到第三天,看到西方三聖從雲端下來接他走,大家看到,就趕快報給我們老和尚,我們老和尚都常常講這個公案。

  他這個如果照《觀經》的標準講,他是中品下生,因為世間善人,平常也沒學佛,他不是佛弟子。下三品都是造惡業的。下品上生是造十惡業的凡夫,臨終地獄相現前,遇到善知識,勸他趕快懺悔,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其他什麼都不要想了。他也真聽進去了,真的接受,真的發願,願意往生西方,願意求佛來接引,願意放下這個世界。為什麼?因為看到地獄太苦了,他就放下了,逼著他不放下不可。這是一般造十惡業的。下品中生是出家人,俗話講「地獄門前僧道多」,這個也是真話。不守清規,破戒、犯戒,偷僧祇物、偷常住物,出家人很容易犯這些罪業。他沒有毀謗正法,還有得救。臨終也是地獄相現前,火車相現,看到火車來了,太恐怖了!這個時候也是因緣好,他頭腦還清醒,遇到善知識來勸他念佛,這樣他真發願,念佛求生淨土,命終佛也來接引。這是下品中生,下品中生造的這個業,大多是出家人比較有機會造,在家人造的機會比較少。下品下生是最重的,五逆十惡,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墮無間地獄,這是罪業最極重的。臨命終也是遇到善知識勸他趕快念佛,這個時候很緊急,沒有得考慮了,你不念佛求生西方,你馬上就下地獄去了。這個時候心非常猛切,臨終他那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跟我們平常念的那個心態是不一樣的,那一念心,根據蓮池大師註解,那一念心他念就是理一心。因為取捨到了極處,看到那個地獄境界,那他當然捨了;有個極樂世界,當然那個心都向極樂世界。取捨到極處,就跟自性(理一心)相應。所以那個一念,他能夠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才有那個力量,跟我們平常悠悠忽忽的念,當然效果就不一樣。這是下三品,都是造惡業凡夫往生的。所以這個九品真的大慈大悲,上度文殊、普賢,下度五逆十惡的凡夫,當中統統包括了。

  這裡說,「正為發大道心者說」,就是發大乘心。念佛法門主要說大乘無量壽,當然這是主要的對象。「兼為餘眾」,兼為餘眾就是發小乘心的、造惡業的,當然也要度。另外,餘眾還包括聖人,比如說四聖法界的阿羅漢、辟支佛、菩薩、沒有明心見性的佛,佛也度。這樣我們講起來就圓滿了,餘眾就是什麼都包括,連文殊、普賢都包括。

  好,我們再看下面:『《起信論》云:「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回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這段論文,在這裡是一段,下面又是另外一段,這個修學方法不一樣。《起信論》就是《大乘起信論》。「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回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就是《觀經》講的迴向發願,在《彌陀經》講,就是信願行。信願就是迴向發願,你修的功德統統迴向願生西方,你不是願來生再來做人,你的願不一樣。所以這個願是一個很關鍵的,我們一般講志願。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願,,這個願很多種類。你考大學,你的第一志願、第二志願,那不是願嗎?那個就是願。你將來想要當什麼?我要當醫生,那就是願,你的志願要當醫生。你要當工程師,那你志願當工程師。有人發願,我要出家,你的願要出家。所以每一個人都有他的願,這世間的願。出世間也是要發願,發願要成佛,要度眾生,我們修淨土就是要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我們修淨土法門的一個關鍵。所以蕅益祖師講,能不能往生,在信願之有無。你能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看你有沒有真信切願,願生西方,這是能不能往生的一個關鍵。往生品位高下,是念佛功夫的淺深。

  這個信願不容易懂,字就兩個字,很簡單,但是不容易懂;講一個信,我們也不容易懂。我信,我們真信,不是那麼容易!如果那麼容易,佛在《彌陀經》為什麼說是難信之法?我們現在的信總是半信半疑。真信有它的標準、有它的條件,真願也是一樣。你要真信發願,實在講,就我們老和尚常講的,你真正看破放下,這個世間一絲毫牽掛都沒有了,那真信,真相信這個世界很苦。所以念佛的人很多,真正想了生死的人不多。了生死,你求往生就要求了生死,學佛人這麼多,有幾個人想要了生死?很少,大部分注重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些,我們依舊還是迷在這個上面,所以這個要了生死的心生不起來。生不起來的原因,就是被這些貪欲障礙了。所以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開示,「諸苦盡從貪欲起」,苦都是從貪欲來的。我們念佛人,無量劫來沉迷在世間這種情執(五欲六塵)裡面太久了,習氣很深,很難放下。如果沒有遇到非常痛苦、極端痛苦,那真的不容易覺悟。韋提希夫人就是一個例子,她遇到忤逆兒子要殺父、殺母,她說這個世間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她才求佛給她指點,有沒有世界永遠看不到惡人、聽不到惡聲的,我要到那個世界去,這裡我不想住了。自己親生兒子都要殺母殺父,傷心到極處了,人間的慘劇、悲劇,那是苦難到極處了,生起出離心。

  我們學佛,佛法叫出世間法,什麼叫出世間法?出離六道生死輪迴的理論方法。沒有出離六道生死輪迴的叫世間法,世間法有善法、有惡法,善法幫助我們生三善道,惡法幫助我們生三惡道,總不出六道生死輪迴。出世間法,你要出離六道,你要生起出離心,要有了生死,這一生想解決生死問題這個心,這叫出離心,這是我們佛法修持最基本的。出離心有了,在這個基礎上再生起菩提心去度眾生,然後第三個是正見。我們修行,如果這一生沒有成就,還是在這個出離心不夠,放不下,我們老和尚講,就是放不下。實在講,這是真的,這我自己有很深的體會。人如果碰到極端的苦難,這個出離心才生得起來。我從小就有這麼一個出離心,但不是說很切;是我父親往生那個時候,看到他苦的那個樣子,我想要去替他承擔一點都不行。那個時候我一個人照顧,從進醫院、出醫院,再照顧到他往生,我整個人都憔悴了。不得了!生死太苦了,真的刻骨銘心。所以那個時候我的出離心就很強,出世、出家,出離心就很強。人是這麼苦,這一生遇到佛法,不解決這個生死問題真的不行。那個時候我父親剛過世,這個心非常強烈,但是過了一七、二七、三七,慢慢又忘記了。後來是遇到佛陀教育基金會成立,沒有義工,我們老和尚找我去做義工。後來我們老和尚勸我要出家,日常法師也勸我出家。我還在猶豫,放不下那些世欲,就是喜歡吃肉,那個沒放下,那個習氣上來,我們這個出離心又沒有了。我出家就不能吃肉了,這一輩子就永遠不能吃了,放不下這個。後來是被簡豐文罵,被他罵了之後,好、好!可見得要放下這個習氣也不容易。這些也是個人一個經驗談。現在老了,沒有真正放下不行。我們這一生要解決這個問題,現前的功課就是出離心(也是了生死這個心)要切,但是也必須要有一個助緣。

  所以人遇到逆境容易覺悟,知道這個世間苦,要趕快出離;如果很順,那就會留戀這個世間,出離心就生不起來。諸佛以苦為師、以戒為師,沒有這些苦,真的,凡夫不容易覺悟。所以諸佛必定先修苦行,他大徹大悟,在逆境修,然後才在順境修。這些都是我們一個增上緣,我們這個願才生得起來。就是要把這個世間的功名利祿、榮華富貴、兒女這些親情統統要放下。統統放下,我們一定要觀想,常常要觀想人命無常。每一天到晚上,「是日已過,命亦隨減」,我們一步一步的往墳墓靠近。古大德給我們講,就好像死刑犯要被押去執行死刑,走近一步,死亡時間就愈接近。我們每一個人,有生必有死,每一個人不都是注定要死的?跟那個死刑犯有什麼兩樣?不是一分一秒的往死亡靠近嗎?所以佛門晚課都要念普賢警眾偈:「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這一首念是念,如果沒有去觀,也不起作用。要念到有感覺,那才有效果。念一念沒感覺,好像我還可以活到一百二,來日方長,他沒有急迫感,沒有迫切感,不起作用,他願生西方那個心就生不起來。所以這個觀想,觀很重要,要觀。觀照的功夫比較高,你先觀這個,觀無常。印光大師他是教我們觀死,觀死跟觀無常是一樣的。印光大師說,觀想我現在就死了,想那麼多幹什麼?我已經死了。他不是說快要死了,說已經死了,這就是死盡偷心。禪宗講叫大死一番,你要大死,才能大活。我們現在妄念那麼多,這個放不下、那個放不下,就是這個「死」沒有觀起來。所以以前師父都教我們一個人貼一張「死」,晚上睡下去,看到那一張「死」在那邊。看久了就麻痺了,沒感覺了,要看到有感覺才有效,感覺就是你這個出離心起來了。出離心就是願生西方的心,真的願意去了,願意放下這個世界,真的不再貪戀這個世界,你念一句佛號就跟佛相應。佛願意接,我們願意去,那就相應;佛願意接,我們還不願意去,當然念了很久,念到喉嚨破了都沒有感應,關鍵是在這裡。所以生死心切,出離心是我們念佛能不能往生一個關鍵,我們凡夫就是靠這個跟阿彌陀佛起的感應。至於念佛功夫淺深,那就是品位的高下,反正能往生,品位低也沒關係,縱然下下品也脫離六道了,這個重要。所以「迴向發願,即得往生」,這個就是《觀經》的修法,還有《無量壽經》、《彌陀經》都是信願念佛,或者「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樣往生,這是一個修法。

  下面這個修法比較高,『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這個比較高,你平常「觀彼佛真如法身」。怎麼觀彼佛真如法身?阿彌陀佛真的法身在哪裡?就在我們眼前,眼前所有這一切都是阿彌陀佛的真如法身。阿彌陀佛的真如法身就是我自己的真如法身,我自己的真如法身跟阿彌陀佛真如法身是一體,你就這樣觀。臨命終的時候,你觀彼佛真如法身,把自己的身體忘掉了,你整個法身就是阿彌陀佛的法身,你就入阿彌陀佛的法身,這樣也能往生。這也是一個方法,要把這個身體放掉,我的身跟阿彌陀佛法身是一體的,那你就跟阿彌陀佛相應,本來就是一體的。如果這個大家比較記不住,就中峰國師那一句,「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你就念這一句,這一句念久了,我的心就是阿彌陀佛了。我的心就是阿彌陀佛,就是這句講的「觀彼佛真如法身」。不是真如法身,怎麼會是「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中峰國師講的其實就是這個,這個我們常常做三時繫念,大家印象深刻,你念這一句也可以。臨命終我們病得不行了,「阿彌陀佛即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就觀佛的法身跟我的法身是一體,就這樣念佛也能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把這個身體放下。這是「畢竟得生,住正定故」,觀佛法身這個功夫比較高一點。像我現在在錄《華嚴念佛三昧論》,念佛的法身,念佛的報身,念佛的應身,這個叫觀三身,這是念佛;這個還不行,那就最後一個,持名念佛。反正這個不行,你就念阿彌陀佛,聽念佛機,這個是最方便的。如果你這個觀成了,你往生的品位就高了,上上品,上品蓮花為父母。

  『往生不但信根成就。且已分證法身,分身百界,廣度眾生。』往生極樂世界,「不但信根成就」,信根無有止盡,我們不要以為我能往生,這個信根就成就;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還是跟我們講信願行,信的深度不一樣,佛法是深廣無盡的。你「分證法身」,能夠分身一百個三千大千世界,你也跟觀音菩薩一樣,可以三十二應身去廣度眾生了。那個時候度眾生就像工廠量產,那不是我們的手工業了。我們現在度的都是手工業,做了一點點,那這個量產,大工廠量產,廣度眾生,那就不一樣了。我們再看第十一:

  【十一、我等若離相與念佛同修,仰蒙本師及接引導師十方諸佛護念之力,則一推一挽,順風揚帆,有不速登彼岸者哉。】

  『我等』就是我們大家,『若離相』,離相就修《金剛經》,『與念佛同修』,這個當然是最殊勝的,離相念佛,這個品位必定是上品,《觀經》講的上三品。能夠這麼修,就能夠『仰蒙本師』,「本師」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還有『接引導師』,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十方諸佛護念之力』。《彌陀經》講,十方諸佛都護念,「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本師在這邊推薦我們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在那邊給我們接引、給我們提攜,『則一推一挽,順風揚帆』,很順利的就到達彼岸了。這也是離相與念佛同修的一個殊勝處。離相,實在講就是看破放下,因為你真看破放下,你這個信願才生得起來。所以這些功課,我們現前第一個要做。

  我們再看第十二:

  【十二、觀照功夫,下手方法,若不得力。則念佛,心中有佛即是真實功夫。】

  這一條也非常重要,這講到我們如果修觀照功夫,下手方法如果不得力,觀照很久了沒什麼效果,『則念佛』。我們觀照念佛,如果你能熟悉了,其實並沒有妨礙。觀照,實在講就是《無量壽經》講的發菩提心。其實觀照這個功夫就是幫助我們信願,當然念佛也有幫助我們信願。念佛幫助我們信願,我們一般人,除非善根很深厚的人,就是一聽到就能老實念佛,他就能放得下。像海賢老和尚、鍋漏匠那樣,他就很認真的念,這樣的人也很稀有。一般人,理明、信深、願切、行專,最起碼你道理要搞明白。所以我們不老實,經教這些道理要搞清楚,幫助我們看破放下。理明,道理真正透徹明白,信心就深入。信心還沒有深入,道理還是沒有透徹明瞭,總是解得還不夠,要再加強、要深入。無論是念佛、觀照,理明對一般人來講還是需要的。道理明白,你很自然就深入。道理明白也就是看破了,也是觀,就是我們觀念改變了。所以剛才講你觀照,觀苦空、無常、無我,這要觀。

  現前的人事上,也都是給我們說法。昨天晚上我接到溫州的同修發給我一個信息,福鼎昭明禪寺住持界空大和尚昨天早上往生了。界空法師原來的法號叫界讓,是我們老和尚在新加坡辦弘法培訓班第一屆的同學。他邀請我到福鼎昭明寺做過幾次三時繫念,最近的一次是二O一六年十月,距離現在已經第八年了。他早我出家八年,他一九七六年出家,我一九八四年。他昨天往生了,我們聽到這個信息很意外,因為他年紀沒有比我大,比我小七歲,我七十三,他六十六,怎麼這麼快走?而且同修又跟我講,前天他們還有在微信聯絡,怎麼昨天(十六日)就往生了?就半個月,就往生了?她說我們去看他,也看不出他有什麼病,怎麼這麼突然就走了?她跟我講這個,我給她回,我說人命在呼吸間。你看他好好的,他一口氣不來就走了,就這樣,不一定他要病得很久才會死。我們看到很多,像法定師(我俗家的三嫂)也是這樣,她往生那一天,中午要吃飯了,她去打板,走到齋堂坐下來,頭一低就走了,那不更突然?很突然。所以人命無常,我們也看到這些,這些不都是佛經講的,就擺在眼前嗎?我們就是要去觀。看到別人往生,不知道什麼時候輪到我,我們要常常這樣去觀想,提醒自己的警覺心,提醒自己出離心、願生西方的心。

  『心中有佛即是真實功夫』,這一句我們也要了解。「心中有佛」,我們大家心中都有佛,但是如果跟妄念夾雜,那就不算。你用念珠念一百零八聲,不能夠起一個妄念,起一個妄念就不算。不起妄念,那是心中有佛;起一個妄念夾雜就不算。所以不夾雜妄念,才是真功夫。

  好,今天時間到了,就先跟大家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