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佛法最重定、慧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二集)  2020/8/14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三重淨宗別院  檔名:WD15-008-0022

  《金剛經講義節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二十七頁,從《講義》第六看起:

  【六、忍辱,是安忍、順受之意。安心順受也。辱而能忍,則無事不能忍。若聞佛法,遵照實行,不懷疑、不夾雜,為法忍。又如「生本無生」之理,吾人能明瞭,能實行,為無生法忍。對治瞋恚。】

  《金剛經》這段經文,佛告訴須菩提,也告訴我們大家,「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舉出一個布施就涵蓋後面五度,涵蓋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昨天跟大家分享「持戒」,今天這段是「忍辱」。這裡《講義》給我們講,這個忍『是安忍』,就是『安心順受』的意思。我們一般講逆來順受,就是「安忍」,就「安心順受」。『辱而能忍,則無事不能忍』。「辱」這個字就是侮辱、羞辱。在中國古人,讀書人在社會上是排第一個,士農工商。士就是讀書人,讀聖賢書,現在的話講知識分子,那讀書人。過去中國古人,讀書人對「辱」這個字看得很重,所謂「士可殺不可辱」,殺頭沒有關係,但是不能接受侮辱。辱他不能接受的,殺頭沒有關係,所以說「士可殺不可辱」,可以殺頭,但是不可以受到侮辱。印度來中國翻譯經典的法師,知道中國這些讀書人對辱看得很重。原來這個梵文,如果照梵文翻譯過來是忍耐的意思。我們講忍耐,做什麼事情要有耐心,要耐煩、要忍耐,遇到什麼事都要忍耐。但是到中國來,看到中國這些讀書人對辱看得這麼重,所以翻譯就把它翻成忍辱,沒有翻成忍耐。那也就是說你最不能接受、不能忍受的都要忍,都能忍,其他還有什麼不能忍的?也就是這個意思。所以「辱而能忍,則無事不能忍」,那就沒有什麼事情不能忍了。這個最嚴重的能夠忍,都能忍下來,其他沒有一樁不能忍的了。這是一般講忍辱,也就是忍耐的意思。

  忍,一般我們的概念都是逆境,就是不順心的事情,不順我們的心,或者人家來侮辱我們,找我們麻煩、欺負我們,蠻橫無理的欺壓我們,種種逆境,逆來順受。忍,其實順境也要忍,不但逆境要忍,順境也要忍。逆境我們不能忍,那肯定要生瞋恨心,就跟人起衝突,所以逆境不能忍,瞋恨心就起來了。為什麼說順境也要忍?順境就是事事都順我們的心,這很好,都如我們的意,我們喜歡什麼就有什麼,樣樣順我們的心意,那就起貪心。貪瞋痴的煩惱,時時刻刻在起現行。我們實在講,這些貪瞋痴的煩惱我們壓都壓不住,順境不忍就起貪心,逆境不忍就起瞋恨心。如果我們要降伏貪瞋痴,順境逆境都要忍。我們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我們喜歡吃的東西,順著我們意思,我們喜歡吃的就多吃、貪吃,貪吃後面肯定也會造成腸胃的毛病。我聽馬來西亞的同修跟我講,首相馬哈迪,他跟我們淨老和尚是好朋友,聽說他吃東西吃到好吃的,他就不再繼續吃了,吃個一、二口就不再吃了。吃到好吃的、喜歡吃的,他就停下來,沒有一直吃。我聽到這個事情,覺得他身體健康也有道理,他今年九十幾歲還在當首相,就是好吃的他不貪吃,吃個幾口他就停。我們是好吃的,吃得明明都飽了,還想繼續吃。這是舉出個例子,其他各方面,我們喜歡的、我們喜愛的起貪心,這個也要忍,要把它忍下來。所以逆境要忍,順境也是要忍,這樣才能降伏貪瞋痴。世出世間法,「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這是《金剛經》的經文,後面我們會讀到。一切法得成於忍,也就是說你要成就任何一法都要忍耐,要有耐心,要忍。沒有忍,世出世間的事業都不能成就,學佛道業不能成就,我們念佛淨業不能成就。我們要成就一番學問都要吃苦、要耐勞,都要忍;不能忍受,什麼事也做不成。所以一切法得成於忍,世出世間法都要忍。所以忍辱就非常重要,六度第三度。

  下面是講佛法,『若聞佛法,遵照實行,不懷疑、不夾雜,為法忍』。我們聽聞佛法,能夠遵照佛的教導在生活當中去實行,我們一般講依教奉行,不懷疑、不夾雜,這個叫法忍。忍,它有認可這個意思,能夠認可。法忍,我們講認同、認可,這個也不容易,聞佛法能夠遵照實行,能夠不懷疑、不夾雜,這個也不容易辦到。不懷疑就是信,真正相信佛講的話,他沒有懷疑,沒有絲毫懷疑,也不夾雜自己的意見,不夾雜自己的看法,完全隨順佛的教導依教奉行,這叫法忍。我們想想學了佛,我們自己有沒有懷疑,信不信佛?很多人都認為自己信佛了,這個當中的確我們要深入去探討,什麼叫信佛。是不是我們都到佛堂來,我們也皈依了,甚至受戒了,那信不信佛?這個事情,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常提起他自己,他二十六歲接觸到佛法開始學佛。學了佛之後,三十三歲出家了,在家的時候就到台中蓮社,跟雪廬老人學習經教,學講經說法;出家就到台北三藏佛學院,白聖老法師(白聖長老)請他教佛學院。三十五歲去受戒,受了戒,回去拜老師,向老師禮謝,又回到台中去。雪廬老人看他受了戒回來,遠遠看到他,就一直跟他講,「你要信佛!你要信佛!」指著他說要信佛。當時我們師父他也莫名其妙,怎麼老師跟我講這個話?我都學佛這麼多年了,在家就開始學講經,聽經也聽了好幾年了,出家就到佛學院去講經教學,現在又去受戒回來了,我不信佛,會出家、會去受戒嗎?怎麼老師跟我講這些話,莫名其妙。老師當然也知道他肯定有疑問,為什麼跟他講你要信佛?後來就請他進去裡面,才跟他講。老師對學生講了一些真話,他說有一些老和尚出家幾十年,都還不信佛。那怎麼叫信佛?真正相信佛在經典中講的這些話,依教奉行去做到,就是這裡講的,「遵照實行,不懷疑、不夾雜」,這個才是真正的信佛了。如果佛講的這些道理我們聽了有懷疑,這不是真信,半信半疑,又夾雜自己的一些煩惱妄想,那就不是真信佛。

  過去我也曾經跟大家分享,在泰國、在台灣有碰到同修,台南有一個姓林的同修,我很多年沒有看到了。他們也都聽過我們師父講《了凡四訓》,改造命運。我們師父在講席當中常常講,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他們也都聽了。跟我講:悟道法師,老和尚講財布施得財富,你錢財布施光了,它很快又回來;回來又多一些,好像生利息一樣。他說如果真的是這樣,那我當然敢布施,布施出去很快又回來,回來又多一些,又好像有生利息了,那當然敢布施,好像做生意有回本,還有賺。後面又補了一句,萬一布施出去不回來,怎麼辦?所以結論說不敢布施。所以從這個例子我也深深體會到,我們師父常講,老師跟他講你要信佛。真的,我們想一想自己,自己都沒信佛,你怎麼叫別人信佛?反省自己,自己也沒做到。

  所以我們淨老和尚他一生修學得力的就是他能相信老師的話,依教奉行。比如說他遇到章嘉大師,章嘉大師教他布施,就是這裡《金剛經》講的,「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要去做、要去行。他說沒錢,章嘉大師就跟他講,你一毛錢有沒有?一塊錢有沒有?這個倒有。有,你就有一毛布施一毛、一塊布施一塊。他真的就是這樣去修。章嘉大師跟他講看得破、放得下,從哪裡下手?布施,從布施下手。我們常常聽到同修講,他聽經也聽得很熟悉了,我們老和尚常講看得破、放得下,自己也會講給別人聽,要看破、要放下。我都看破了,我都放下了,那是真的看破放下了嗎?看破、放下只是一個概念。什麼叫看破放下?要從布施下手,要去行。所以我們老和尚他當年接觸章嘉大師,章嘉大師教他布施,他就開始很勉強的,沒有錢,一毛一塊這樣布施。人家印經、放生、做好事,或者是布施醫藥等等這些都隨喜,就是真正這樣修。修了三年真的有感應,其實他是修了半年就有感應,有真在修。的確他沒有財富,沒有財庫,算命的跟他講,他貧窮,乞丐命;也沒有官位,不能當主管;壽命又不長,四十五歲過不了。但是他講經說法,法布施,也修財布施,法布施當中也包括財施、無畏布施,都有。他老人家原來給算命的算,他們三個戒兄弟同年,同一期去受戒,同時去給人家算命,都說他們三個人過不了四十五歲。兩個戒兄,一個二月走的,一個五月走的,我們師父七月病了一個月,後來又好起來。那一年他生病,我已經有在聽他講經了,在基隆十方大覺寺講《楞嚴》,講了三天就沒有來,後來才知道他生病了。他想醫生只能醫病不能醫命,命沒有了,神仙、佛菩薩也醫不了,也就不找醫生,念佛求往生。後來病一個月又好了,今年九十四歲了。一般延壽延一紀就很難得了,一紀就十二年。像了凡先生,他給孔先生算命是五十三歲,後來遇到雲谷禪師給他開示,他懂得改造命運的原理方法,依教奉行,命運改了。延壽二十一年,活到七十四歲;命中沒有兒子,後來有個兒子;命中的官位不大,後來做到寶坻知縣,命運大幅度改善、提升了。

  所以信佛,信要表現在行動上,行。中峰國師講信行願,「信而無行,即不成其信」。你要有具體的行動去實行,不然那個信就不能成立,就不能證實你相信的這樁事情,所以要透過行。像我們念佛法門,蕅益祖師在《彌陀要解》講,行就是念佛,念佛這個行,證實我們相信的這樁事情。我們相信的是有阿彌陀佛、有極樂世界,用什麼來證實?用念佛,行,念佛來證實。滿所願,我們願生西方,念佛就是幫助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要透過行,證實所相信的這個事情,滿我們的願望。任何法門都是一樣,一般法門都是講信解行證。你要透過行,只有信解,道理懂,沒有真正去行,你信解還是不踏實。比如說我們聽老和尚講經講財布施得財富,得財富是什麼?就是說你過去生沒有修財布施,這一生沒有財庫,你這一生賺不到什麼大錢。命中沒有,這一生去修,原來沒有現在有了,這就是你這生修的。所以我們淨老和尚財布施他一直修,修到後來福報愈來愈大,錢愈來愈多,愈多就愈施,拼命的施。為什麼一直布施?因為修得有心得了,有感應,所以毫無懷疑。這裡講不懷疑,他沒有懷疑,為什麼不懷疑?他實際上透過行動去證實這個事情真的是這樣,那就不懷疑。如果我們沒有去證實,你不懷疑嗎?打個問號。所以師父講布施得財富,他講得斬釘截鐵,毫不疑惑。如果我們沒有透過實行去修布施,沒有得到這個效果,我們講總是不踏實。聽說,聽說是這樣的,自己沒有親身去經驗、去體驗、去證實,這個信心都不堅固。所以這裡講法忍,我們要明瞭。不然我們講不懷疑、不夾雜,我不懷疑,我也不夾雜,實際上有懷疑、有夾雜,自己沒有搞清楚,不是沒有。搞清楚以後,我們就是要排除這些障礙,要認真努力來修、來落實。實行就是現代的話講落實,那才有用;如果不去落實,那也是說食數寶,也得不到利益。這是講法忍,法就是接受佛教導的理論方法,落實在我們生活上,實際上去修學,得到經上講的效果,那就是法忍。

  下面講的是最高的,『又如生本無生之理』,講到生、無生,生本來它沒有生,這個道理『吾人能明瞭,能實行,為無生法忍』。『對治瞋恚。』無生法忍是很高的。我們在打佛七,念迴向偈:「花開見佛悟無生」。「無生法忍」,忍字是講認可,一切法本不生叫無生。無生就無滅,不生不滅。阿字本不生,阿彌陀佛的「阿」這個字是本不生。我們的真如自性,它本來就存在的,本來就有,本來就有就是沒有生。生是什麼意思?沒有,它現在出生了,這個叫生。原來沒有現在生,過一個階段它就滅,它有生滅的現象。像我們人,以及一切動物、植物,都有生滅的現象。一切動物都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這就是有生;有生,過了過程就會滅,滅了又生,生了又滅,這是虛妄的一個幻相,那不是真相,生滅的現象。所以生它的定義就是前面《金剛經講義》講緣生法,因緣聚合起來產生這個現象。因緣散了,這現象就沒有了,當體即空,它不是真的。我們的真如自性,它是本不生,本來沒有生滅的。

  我們會想,我們的真如自性在哪裡?佛在《楞嚴經》就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了。波斯匿王六十二歲,聽釋迦牟尼佛講《楞嚴經》,《楞嚴經》主要是對阿難講的,其他的這些國王大臣、佛的弟子也都有在場聽。波斯匿王聽經聽了一段,他就起來發問,問問題。他說他現在老了,六十二歲了,常常聽佛講經說我們的自性不生不滅,有一個不生不滅的自性。波斯匿王想到自己六十二歲,老了,老就想到快死了,生老病死。佛常常講不生不滅,到底在哪裡?那個不生不滅的在哪裡?佛就跟他講,就在你身體裡面。他說我這個身體哪有不生不滅,我現在都老了,臉都皺了,頭髮也白了。從出生、青年、壯年,現在是老年了,不生不滅的到底在哪裡?我這個身體就有生滅的現象,生老病死。佛就跟他講,就是你六根的根性不生不滅。你現在眼、耳、鼻、舌、身、意,你眼睛能夠看、耳朵能夠聽,鼻能嗅、舌能嘗、身能觸、意能知,當中那個性就是不生不滅的。他聽了還不是很明白,我這個身體就是在變化,有生滅,身體裡面佛講的這個他還是體會不到。佛講六根的根性,你身體裡面,你這個身體會生滅、會變化,但是裡面有一個它從來就不生的,當然它不會滅,就是你的六根當中那個性,根性。在眼叫見性,我們現在迷了就變成識,變眼識,識是性迷了產生幻相。他還是聽不懂。佛就問他說,你幾歲看到那條恆河?他說三歲。三歲他母親抱他去恆河,印度恆河很有名。佛說你三歲的時候看的那條恆河,現在六十二歲,能不能看那條恆河?他說一樣可以看。佛就跟他講,你能見的那個就是性,那個沒有變。你身體是有變,但是你能見的見性,你三歲是那個見性,現在六十二歲還是那個見性,那個沒有變。波斯匿王聽到這裡就開悟了,他就很開心,真的他找到了。真的,我們身體裡面,我們的根性是不生不滅的,那才是真正的自我。

  但是還有其他的弟子不懂,另外一個弟子他也聽不懂。他說佛舉出那個能見,那瞎子?瞎子眼睛壞掉了,他看不到恆河,他有見性嗎?眼睛好的,佛說能見;那眼睛瞎的,他能看到什麼?所以佛就去找一個瞎子來,問那個瞎子,你現在眼前看到什麼?他說看到一片漆黑,什麼都看不到。佛說那個就是他的見性,他見到一片漆黑。這個佛弟子聽這樣還是不懂,眼睛瞎了當然什麼都看不到,怎麼他什麼都看不到是見性?還是體會不到。佛就問他,你現在眼睛好好的,你憑什麼可以看到這些外面的景象?如果天上沒有太陽、沒有月亮、沒有星星,沒有這些燈火,你眼睛好好的,那你眼前看到的是什麼?你能看到什麼?過去做礦工的,我父親以前在金瓜石當採金礦的礦工。礦工挖坑道下去,頭上都要綁一個燈,不然下去烏漆墨黑的。你眼睛好好的,你也什麼都看不到,跟那個瞎子是不是一樣?這個弟子聽到這裡,他明白了,那個就是見性。

  所以那個能見的不是我們肉眼這個眼球,當中有個性在,不是那個眼球。如果是眼球,現在醫學發達,人死了,眼球可以捐給別人;捐給別人,他裝上那個人的眼睛,因為他眼睛好了,他就看得到了,換這個眼球的人,他的思想行為會不會變成那一個人?不會。這跟換心臟是一樣的。現在有人說心,心是什麼?就是肉團心,就是那顆心臟。佛說那不是我們的心,那是肉團心。現在心臟也可以移植,你把甲的心臟移植到乙的身上,乙還是乙,他不會變成甲。他的思想行為,他的習慣、習氣還是他原來的,他不會因為那個心換成甲的,他就變成甲的行為。所以這個當中就是有那個見性,不然你有眼球,你也不能看。所以像我現在老花眼,如果沒有見性,你戴上老花眼鏡也看不到。有見性,那你戴上老花眼鏡,你就看到了;眼睛瞎的人,他換一個好的眼睛,他又能看了。所以他這個當中,就是讓我們去認識我們六根那個根性。我們學佛沒有別的,佛就是教我們明心見性,見性就叫成佛了,見到你自己的自性就叫成佛。我們現在是迷失自性,迷了不知道,就變凡夫了。

  所以「生本無生」這個道理,就是說我們看到有生滅的現象,它本來就沒有生。生是一個幻相,我們舉大海的海水來做比喻,大海海水起了水泡,那個水泡原來沒有,起了水泡,生了;沒有多久,那個水泡破掉就滅了,就沒有。水泡從哪裡來?從海水來的。水泡沒有,它到哪裡?它回歸到海水。所以當它生的時候就是沒有生。我們從這個比喻去體會。當然舉出比喻也不能比喻到恰到好處,但是透過一個相似的我們去體會,可以從這個地方去體會生本無生的道理。生,本來就沒有生,就像大海的水泡,原來沒有水泡,現在冒出一個水泡,一下子水泡沒有了。當它冒出來的時候,它還是沒有生,因為它還是海水,只是產生那個幻相。我們現在看到整個宇宙這些現相就是幻相,所以《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明瞭這些道理,當然對治瞋恚。因為我們不了解事實真相,迷在幻相起了分別執著,所以才有貪瞋痴慢這些煩惱,造成六道生死輪迴。如果認識事實真相,把這些煩惱放下,回歸到自性就成佛了。好,忍辱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我們看精進。

  【七、精進,精有精細、精密二義。進步而不盲從,是精細。進步而不躐等,是精密。對治懈怠。】

  『精進,精有精細、精密』,兩個意思。「精」,專精不夾雜,不夾雜就精,「進」就是進步,專精不夾雜,有進無退,叫做精進。『進步而不盲從』,「盲從」就是盲修瞎練。不明道理方法,很用功,但是盲修瞎練,修到最後沒有結果。沒有結果還好,有人修到最後著魔了,變成神經不正常,那這就很麻煩了。所以「進步而不盲從,是精細」。要明理,理論方法要正確的認識、明瞭,如理如法去修學,這樣去用功精進才不會出問題。所以還是要有老師(明師)指點,不能自己盲修瞎練。『進步而不躐等,是精密』,「躐等」就是不按次序,他要一步登天,躐等也不能成就。我們修學還是要按部就班,要有基礎,戒定慧三學,要基礎。像我們淨老和尚現在勸我們淨宗同修補習三個根,《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經》,儒釋道三個根,這是基礎。我們沒有從這個基礎按部就班來學習,一下子學大乘佛法(大經大論)很難成就,做不到。講得沒有錯,事實上在生活當中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沒有基礎。好像蓋房子沒有打地基,你怎麼蓋也蓋不起來,所以要從基礎開始。精密就是「進步而不躐等」,對治懈怠。懈怠也是我們修行的一個大煩惱,容易懈怠。因此古來祖師大德提倡共修就是對治懈怠的,一個人修容易懈怠,所以提倡依眾靠眾,大家互相依靠,互相勉勵。所以精進這個意思,精進意思也很深廣,這裡《講義》給我們講了進步不盲從,進步而不躐等,這個非常重要。我們再看第八:

  【八、禪定,是寄心一處,久後得定,得定即稱三昧。對治散亂、昏沉、掉舉。】

  佛法八萬四千法門,它的樞紐就是修定。我們念佛,《彌陀經》講「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定。我們一般講念佛三昧,就是說用念佛這個方法得到禪定,得定了。八萬四千法門都修定,就是戒定慧三學。你看我們做三時繫念,中峰國師一開始第一個讚就是「戒定真香」。這就是告訴我們佛法修學任何法門,戒定慧三學是總原則,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戒是手段,目的要得定;定又是手段,目的要開智慧。禪定的意思,『是寄心一處,久後得定』。有的經典講「制心一處」,就是心把它控制在一個地方,叫制心一處。我們做三時繫念叫「繫念」,繫念阿彌陀佛,我們把心繫在這句佛號上,這個就是這裡講的「寄心一處」。不然我們這個心胡思亂想,心猿意馬,時時刻刻都停不下來。如果能夠把心寄在一處,把它繫在一處,「久後得定」,時間久了,他就得禪定了。得到定就稱為三昧,在念佛叫念佛三昧,三昧就是定,你得定了。

  禪定是『對治散亂、昏沉、掉舉』。我們心如果沒有制心一處,這裡講寄心一處,心就是散亂的,我們妄念很多,心很亂。我們念佛,《彌陀經》講「一心不亂」。我們心如果歸一,就不亂;心,千千萬萬的妄心,當然就亂。千千萬萬的妄心把它歸一,歸在一個念頭上,就是念佛,那就不散亂了。「散亂」是我們凡夫通病,大家都有。下面講了兩方面,也是很普遍,一個「昏沉」,一個「掉舉」。昏沉,特別是在打坐,或者是念佛、誦經,精神提不起來,一坐下去他就打瞌睡了,好像睡著了。這是一大類,也很普遍的。

  我剛出家的時候,在台北杭州南路佛陀教育基金會,當時我們淨老和尚叫我跟日常法師學戒律。日常法師有個徒弟叫如道,他昏沉蓋很重。每一天早上上課,聽課他坐在第一排,日常法師在那邊講課,講沒有三分鐘,他就睡著了,頭就低下去了。有一次,他桌上放了一個杯子,裝了一杯水,頭低到去碰到那個杯子,掉到地上去了。日常法師叫他去浴室沖冷水澡,叫他去拜佛,他昏沉蓋很重。我有一個師兄,也是昏沉蓋很重,那時候在景美,他比我早出家。我當維那,他當主七和尚,主七和尚後面有一個座位,就像現在我後面坐那個座位,在圖書館那個比較高一點。他坐在那裡就打瞌睡了,主七就坐在那邊睡覺。我們師父跟館長進來,師父看到就把他叫起來。有一次他當維那,我當木魚,有一個女眾敲地鐘。他當維那也當到睡覺,又睡到打呼,結果那個女眾敲地鐘,敲了半個小時還不煞板。後來一看,看他在睡覺,就把他叫起來,那個女眾就氣得要命。他昏沉蓋很重,他讀經、念佛、聽經都不行,都要睡覺的。如果叫他去做事,那精神很好,叫他修水龍頭、哪一扇門壞掉了,那精神比誰都好;不能坐下來,坐下來他就打瞌睡。所以昏沉蓋重的人,他就不適合坐著,他就要繞佛經行,不然就拜佛,就是要動,一靜下來他就昏沉了。我的毛病剛好跟師兄相反,我是掉舉。我說我很羨慕他們很好睡,因為我都睡不好。我坐在那邊,不用喝咖啡,不用喝茶,也睡不著。坐在那邊,妄念七上八下,全身不對勁,恨不得趕快衝出去外面跑一跑。坐在那裡,心定不下來,七上八下的,這個叫掉舉。這都屬於業障,這兩種業障是最普遍的,第一個就是昏沉,第二個就是掉舉。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還列出五個業障,第一個昏沉業障發相,第二個掉舉業障發相,第三個恐怖業障發相。念佛的時候,第一個現象,昏沉蓋重的人,他提不起精神。掉舉重的人,心靜不下來,七上八下。當時我是咬緊牙根,坐在那邊念,勉勉強強把心慢慢調下來。這是第二類。第三類,恐怖業障發相,恐怖就是你在靜坐的時候見到沒有頭的、沒有腳的,或者作惡夢,夢到有人追殺,從懸崖掉下來,會讓你驚嚇,畏懼不安的。念佛正在用功會有業障發相跟善根發相,善根發相就比較好,見到佛、見到光、聞到香、身心輕安,那是善根發相;業障發相,昏沉、掉舉、恐怖業障發相,讓你心神不安,還有人冤親債主來干擾,屬於恐怖業障發相。所以我們在達拉斯打佛七,早年,三十年前,第一次我去帶大家打佛七,就有同修繞佛繞繞繞就突然倒地,口吐白沫。有的人念佛的時候在那邊笑,有的人在那邊哭,很多狀況,那些都是屬於業障發相。

  第四類病事障,沒有念佛好像身體很好,念了佛身體毛病都來了。所以早年在圖書館也有一個女眾,大概五十來歲,有一天來問我問題。她說她原來身體很好,連個感冒都沒有。後來聽我們老和尚講《彌陀經疏鈔》,她就發心念佛,念了半年,念得全身是病。她問我這個問題把我問倒了。我說如果妳原來很多病,念到現在沒有病,那才是對的,才是正常。怎麼原來很健康,念到現在一身是病?這個我就搞不懂了。後來看到我們淨老和尚節錄《淨土集》,節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菁華》,有列出善根發相跟業障發相,其中有一條叫病事障,念佛生病了,我才知道原來這是業障發相,念到業障發相。如果知道是業障就繼續念,念到業障沒有,病就好了。也不是說原來都沒有病,那只是沒有發作,如果念佛提前發作,也是好事。所以有一個老居士七十幾歲,念佛念了好多年,念到中風,念到中風一般人就不敢再念了。怎麼原來身體好好的,念到中風了?後來這個老居士也不簡單,信心堅定還繼續念,念到最後他中風好了。那是為什麼?業障消了。這個就是你念佛重業輕報,原來是要墮到三惡道去的,現在在人間受一些小苦就報掉了。所以我們念佛碰到這些現象不要怕,不是因為念佛才會這樣,你本來就會這樣的,本來就有這些業障,是因為念佛佛力加持重業輕報。我們要知道這個現象,這個是好事,不是壞事。

  第五種就是事務牽纏業障發相。實在講大家來打個佛七也不容易,有時候你要來共修,沒有要共修的時候好像沒有什麼事情,你說我要去參加佛七,家裡就有事了,你來不了。那個就叫事務牽纏業障發相,事務給你牽纏,讓你不能去共修。過去我們圖書館在美國達拉斯打佛七,一年辦一次。我遇到好幾個居士,都是很想跟我去打佛七,我記得有二、三個居士:「悟道法師,每一次要跟你去都去不成。今年下定決心,一定要跟你去」。她就第一個繳錢,第一個報名。但是明天要出發了,對不起,今天晚上她媳婦要生孫子,要到醫院去了,後來很無奈的來,還是去不成。我遇到好幾個都是這樣的,就是第一個報名,第一個不能去的。我也不曉得這是怎麼一回事,反正就是剛好、巧合。後來看到《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菁華》,才知道原來這個也是業障,叫事務牽纏業障發相。你不修行沒事,你要修行就有很多事情來牽纏,讓你不能去修。所以北京黃念祖老居士,他們有一些修密的同修,他們當時跟一個王上師學密。有個同修,王上師來都要去參加,每一次要參加,他每一次都有事情,都有障礙。後來他們念了一個咒給他迴向,就是下一次什麼時候上師要來,他要來參加,事先念咒給他迴向,後來他這個業障就排除了,他就能如期去參加那個法會。

  所以業障發相排除了,第一個現象,身心得到輕安。這個輕安還不是禪定,不能誤會。輕就是你身體很輕鬆,心裡很安穩、很自在,晚上作夢都作好夢。像《了凡四訓》講罪過消滅,他就夢到飛步太虛,或夢吐黑物。這些現象是業障消除初步的一個現象,算是善根發相,還要再加功用行才能得定。先有輕安,然後慢慢心就能入定,入禪定、入三昧。

  所以我們念佛也是修定,修定的過程有這些現象,我們還是用念佛來對治。比如說昏沉蓋重,我們就大聲念,大聲念可以破昏沉。高聲念、大聲念,高聲念就是聲音比較高,因為聲音高,男眾比較能念得上去,女眾就比較跟不上。除非妳是女高音的,妳有練女高音,一般老菩薩就不能太高,這個要低。這我以前我也不懂,因為我們以前在景美圖書館都是老菩薩,都是女眾比較多,男眾沒有幾個,都是女眾,又是老菩薩。那時候我出家沒有多久,出家才二、三年,學維那起腔都很高,也不懂,起腔都很高。以前我也不會唱歌,在家裡喜歡聽歌,也不會唱歌。只有到軍隊去唱軍歌,軍隊唱軍歌也沒有麥克風,班長起腔都是用喉嚨的,他那聲音都很高,因為都是男眾,所以他聲音高,大家也跟得上。唱軍歌,他一起腔,大家就跟著唱,沒有麥克風的。所以當時我就學唱讚,一起腔聲音很高,下來館長就跟我講,你在唱軍歌?我是唱讚。你唱軍歌。後來她跟我講要低,都是老菩薩,你起那麼高,老菩薩怎麼跟?所以每次起腔她都站在旁邊,壓力很大,低一點、低一點。所以我是被韓館長訓練到高中低都要起,有時候男眾多一點,要再高一點,不然男眾唱太低也不好唱。還有一些新的出家眾學維那,他們一起腔也都是很高,他一起高,我們跟也就是高,很自然就跟他高;起低,就自然跟他低,這個很自然,自然反應。後來我就跟館長講,他們起那麼高,我們只好跟著他高,沒辦法。那時候有些師弟剛出家來學維那,起的音都很高。我去敲木魚,讓他們練習。她說你悅眾,要幫腔。館長跟我講,他高起你低接。我說他高起怎麼低接?當時我也體會不過來。

  所以在二OO九年,我到山東海島金山寺做百七繫念,大陸那些年輕法師起腔都是很高的。那去參加的,大陸也是一樣,都是老菩薩,八、九十歲、九十幾歲的,都是那些老人家。那些法師是年輕的,他起的腔很高,那些老人家實在講是很難去跟。後來我就揣摩,以前韓館長跟我講高起低接,我就在那邊揣摩。所以後來我就嘗試在那邊練習,他們起得很高,我去接腔,把它接低,那些老菩薩才能唱,不然那些老菩薩都要用叫的,那不是唱用叫的。所以在那邊我練了,現在你們看我做三時繫念,維那起得高,我是為你們老菩薩著想,我低接,我把它接低一點,讓你們好唱一點,不然那些老菩薩就比較辛苦。如果都是男眾,那就比較沒有問題。所以一般寺院道場,起的腔是高得會衝上天。以前在台灣,我們在戒場,那個時候我們去受戒,引禮起那個腔比男高音還要高。比男高音還要高,你想一想有多高?去年去福州萬佛寺,我一去,他們就擺個盛大的歡迎隊伍迎接,然後他們寺院的出家眾進去就先唱讚,那真的是有夠高,那個一般都很難去跟的。所以我們現在高,也沒有高到很高,就是有比較高一點。所以我們有昏沉蓋,高聲念佛、唱讚是可以對治昏沉蓋。

  另外,掉舉也是用念佛,用記數,心裡默記。掉舉,我們現在敲地鐘,這個也是可以對治,我在圖書館就是這樣對治的,就是咬緊牙根把心靜下來。所以現在坐下來念佛,掉舉也就不會再起來了。所以對治這些散亂、昏沉、掉舉,我們就是用一句佛號,用一句佛號來對治,這是修禪定。所以我們念佛也是修禪定。我們再看第九:

  【九、般若,是性體上發生的正智,不同世智辯聰。對治愚痴,能破無明毒害。實行一切法之功夫,能不著相,即是般若。佛法最重定、慧。】

  『般若』是指我們性體上的正智,我們自性本體本來具足的智慧叫般若智慧,跟世間的聰明智慧不一樣。世間的聰明智慧,叫世智辯聰,八難之一。世間的聰明智慧,以佛法來講就是愚痴,沒有智慧,那不是佛法講的智慧。佛法講的智慧是般若,自性的般若智慧。所以翻譯為什麼不把般若翻成智慧?怕人家誤會,以為世間的聰明才智就是智慧。所以用音譯,沒有翻成意思,般若就是智慧。但是這個智慧揀別不是世智辯聰,跟世間聰明智慧不一樣。般若正智它是『對治愚痴,能破無明毒害』。世間的聰明智慧不能破無明,自性的般若智慧它才能破無明,證法身。下面講,『實行一切法之功夫,能不著相,即是般若』。《金剛經》講的就是不著相。這一段經文講,「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就是你要去布施,但是你不要著相,不要著布施的相,我布施多少錢、布施給誰,這個就著相了。布施,心裡乾乾淨淨的,這叫淨施,不著相就是般若。『佛法最重定、慧。』佛法最重視的就是定跟慧。戒定慧三學,定是樞紐,主要開智慧,前面戒它是前方便,幫助我們得定,得定才能開智慧。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六度就到這裡學完了,圓滿了。下面的經文,我們就下個星期一,在台北華藏我們那個小講堂再繼續來學習。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