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體不變,相常變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十七集)  2022/11/2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067

  《金剛經講義節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今天剛好是我們導師上淨下空老和尚往生百日,前天華藏衛視恭請中國佛教會理事長淨耀大和尚,在屏東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中心給我們淨老和尚做百日,提前兩天。今天是正百日,剛好是第一百天,山上護國息災法會也有迴向,我們今天晚上這個講座,把說聽功德也迴向給我們上淨下空老和尚。我們學習的《金剛經講義節要》,也是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節錄下來的,所以今天我們習講這個《金剛經講義節要》來紀念追思我們淨老和尚也是很有意義。

  我們老和尚一生重視講經說法,為什麼重視講經說法?為什麼要聽經聞法,要親近善知識?為了就是要修行。修行就是為了要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要修行,對修行的理論方法不明白、不了解,這樣用功修行叫盲修瞎練,到最後沒有結果,甚至走入歧途,因此要講經說法,聽經聞法。什麼叫修行?就是本經講的觀照,在生活當中提起觀照功夫,斷除煩惱習氣,這叫真正修行。如果道理方法明白,沒有用功起觀照去修行,改變自己,這個叫說食數寶。說的道理都沒錯,很好,但是得不到受用。好像在銀行上班,天天給人家數錢,跟自己沒有關係。說食數寶,說吃,沒有吃也不會飽,數人家的寶物,是別人的,跟自己沒關係,得不到受用。因此要解行相應。所以一部《金剛經講義》講的就是教我們怎麼在生活當中以般若智照(般若智慧的觀照),落實在待人處事接物當中,這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

  今天是我們淨老和尚的百日,回顧我們淨老和尚一生講經說法六十年,比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時間還長。他老人家也常常提起,世尊成道之後所做的佛事就是講經說法,不是做法會,這個我們在講席當中,老同修常常聽經的應該聽得很多。為什麼佛出現在世間天天講經說法?也沒有看到釋迦牟尼佛帶大家打個禪七、打個佛七、做個法會。佛的法會就是講經,這個道理就是佛法知難行易,要信比較難。我們為什麼生不起信心?因為有疑惑,我們對於宇宙人生事實的真相不了解,有疑惑,疑惑很多。有疑,信心就生不起來。講經說法、聽經聞法,目的幫助我們斷疑生信,道理明白了,疑就斷了,信心才生得起來。要斷疑當然也不容易,還是要長時薰習,多聽經、多讀經、多禮佛、多念佛,求佛力加持。道理明白,疑斷除,信心就生起,行就不是很難了。行就是我們平常生活,穿衣吃飯、工作、待人接物,就是我們的生活。生活當中一切的行為,依般若正智修正,這個就是修行。所以道理明白就知道怎麼修了,自己就知道怎麼修。老師指點迷津,指出一條明路,我們認識路了,知道該怎麼走,那走就是自己的事情了。老師負責帶路,帶到你認識了,後面就自己要去走了。好像上高速公路,給你帶到交流道,上去就是了,你知道了,不會走錯路,一直走就到目的了。這是講經說法,佛示現的確是四十九年天天講經說法。佛弟子跟隨佛天天聽經聞法,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有的經典講一千二百五十人,那是扣掉原始的五比丘。如果加上原始五比丘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是常隨眾,佛走到哪裡,跟到哪裡。不定期來聽經的弟子,那就更多了。所以聽經聞法是我們修行的前方便,因此我們淨老和尚一生也示現給我們看,就是講經說法。

  所以今天本來我想在台南極樂寺,在五樓他老人家的客廳那裡念佛一天來追思紀念。今天星期三,排到講經,想到師父生前就很重視講經說法,剛好今天是排到講經的時間,還是依照老和尚生前的表法來學習經典,這樣來紀念他老人家,我想應該是他老人家的期待。好,請大家翻開經本,《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三,我們從倒數第三行看起,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今天我們從這段看起。這段前面有一個科名,六十六,第六十六小節,這個名題是:

  【六六、不壞假名 示不著境界相持】

  就是不破壞假名,名是假的,但是不破壞,不壞。顯示不執著境界相持。我們看第一條,《講義節要》,第一條:

  【一、凡一切法,皆有差別之相。就其差別,安立名字。相是幻有,名是假名。《老子》云:「名可名,非常名。」】

  這一段,這一小節的第一條,『凡一切法』這一句,「凡」是凡是,「一切法」,所有一切法,有為法、無為法、不相應行法,就整個宇宙森羅萬象,萬事萬法,統統包括在裡面。我們看到這一切法,這些萬事萬法,『皆有差別之相』。相有差別,相不是都一樣,有差別相。天跟地,相也不一樣,天空,天空的相;大地,大地的相。大地上這些萬物,樹木,樹木的相;草有草的相;大海,大海的相;河流有河流的相;小溪有小溪的相,一切動物、植物、礦物,這一切,相都不一樣,有差別。萬事萬法,差別之相。「凡一切法」,凡是一切法,有為法、無為法、不相應行法,這些都有差別之相。『就其差別,安立名字』,就它的相不一樣,給它安一個名字。比如說,我們舉個例子,這個相跟那個相不一樣,這個相我們叫毛巾,那個相我們叫杯子,其他以此類推。前面,香爐,有大磬、有木魚、有佛像,擺的這些,我們眼前就很多相,不一樣,有差別,不是同樣一個相。相狀不一樣,因此每一個相就安一個名字,所以「就其差別,安立名字」。原來它沒有名字,它自己也沒有說我叫毛巾,沒有。這個毛巾是什麼?我們人給它安立的,這個叫名字,叫名字相。但是這個名字它有一個相,方便我們去辨別,分別各種事物,所以必須安立一個名字,給它安一個名字。

  下面講,『相是幻有,名是假名』。「相是幻有」,這個相叫幻相,所謂幻就是不是真相,不是實相,叫幻相。這個幻就像我們在螢幕上看的相,電視機前面屏幕現的相,有這個相,但是這個相我們大家都知道是幻相。好像我們打幻燈片,所謂幻燈片,打上去那個相叫幻相。我們眼前看到的這個現實的世界,佛給我們講,這一切相是幻有,它也是虛幻的。為什麼說這個相是幻有?因為它剎那剎那在變化。我們眼前的這一切相剎那剎那在生滅,在變化。所以佛問彌勒菩薩,一彈指有幾個念,幾個識?彌勒菩薩回答:「三十二億百千念」。三十二億百千念,我們一彈指就有三十二億百千念。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常常講,他說最少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後來說有的人可以彈到七次。如果以七次來算,一秒鐘就二千一百兆個生滅相過去了,那種快速我們感覺不到。微細的我們凡夫感覺不到,八地菩薩就看到了。但是我們就這些相,時間比較長一點,我們也都有明顯的感覺,你看相片就好了。大家都有照相的經驗,你把你以前小時候的照片拿出來看看,年輕的照片拿來看看,或者你十年前的照片,跟十年後的照片,你再對照一下,是不是一樣?不一樣了,很明顯的差別。它是不是一下子就變化這麼大?不是。它是剎那剎那累積起來,只是說我們感覺不到那種剎那的生滅變化,時間比較長了,我們才比較明顯感覺不一樣了。實際上是剎那剎那在變,不是一下子突然變這樣的。所以剎那剎那你就抓不住,你抓不住,所以它是一個幻相。這個幻相就像我們看電影一樣、看電視一樣,一切都是幻有,不是真的。不是真有,是幻有,是一個幻相。所以相是幻有,名是假名,這個名也不是有一個實體,它是一個假名,一個名稱,這個叫名字相。

  我們中國道家老子也講過,他說『名可名,非常名』。名稱,我們可以給它立一個名稱,但是它不是一個常名,「非常」也就是說無常。不要去執著那個名,你要用那個名,但是不要去執著那個名。光是台灣,像蔬菜、餐具,北中南部,每個地方叫的名稱都不一樣。你到大陸去,我們去要買個高麗菜,講高麗菜沒有人懂,他們那邊不叫高麗菜。後來我們去做百七,莊嚴師要叫人家去買高麗菜,那邊的人,沒有人聽得懂。什麼叫高麗菜?我說你就拿一顆樣本去給他看,就是要這個。後來說,他們那邊叫捲心白。還有很多東西,我們台灣的名稱,到大陸去,它不一樣。中國人的名稱,外國人的名稱,那又不一樣。光一樣東西,我們叫毛巾,那英語呢?英語怎麼講?日語怎麼講?台灣話怎麼講?客家話怎麼講?都不一樣。它東西是一樣,但是名不一樣,所以老子說「非常名」,不要去執著。所以「名可名,非常名」。所以佛在這裡講名是假名,是一個假名,叫名字相,意思就是我們不要去執著那個名。你不執著,但是你要用那個名。你不用這個假名,你要買個高麗菜,你說我要買菜。買什麼菜?他也不知道拿什麼給你。所以你要用這個假名,但是你又不可以去執著這個假名。你要用,但是不要去執著,這個一定叫這個名稱,那每個地方都不一樣。我們隨順各地的風俗習慣,到那個地方,我們問一問他們叫什麼名稱。像我們到大陸去,買高麗菜,都要去問。我到大陸去,他們說土豆、土豆,我以為是花生,因為土豆翻成台語就是土豆(土豆就是花生)。結果我說土豆是什麼?他拿來,我們叫馬鈴薯,他們叫土豆。我們去給人家講,我說馬鈴薯,人家聽不懂,所以拿一顆給他看,這個是土豆。這一條就是給我們講相是幻有,不要去執著,一切都是幻化的;名是假名,也不要去執著那個名,用這個名,不要去執著。我們再看下面第二條:

  【二、體不變,相常變。】

  我們先看這兩句。『體』是本體,這個「體」我們一般人不太容易體會,這個體它是遍一切處的。我們隔壁流通處,佛桌上供華嚴三聖,當中就是毘盧遮那佛,兩邊文殊、普賢。毘盧遮那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意思是遍一切處。遍一切處就是到處都是,沒有一個地方沒有,都有,遍一切處,盡虛空遍法界。它遍一切處,無所不在,那個叫法身,叫本體。我們的本體是遍一切處,我們的自性,性體它遍一切處。如果沒有遍一切處,你說這個體只有身體在的地方才是,你離開這個地方到其他地方就沒有了,事實上我們離開還是有,我們還是能看、能做種種事,甚至現在太空人飛到太空、月球去還是有。所以這個體不是在某一個地方,如果說在某一個地方,我們現在站在這裡,我們走了,這邊不就空一塊出來了嗎?實際上沒有,我們走到哪裡都沒有空一塊,沒有這裡空個一塊、那裡空個一塊,所以它是遍一切處的,無所不在。無所不在,這個體它不變,這個法身的體我們凡夫體會不到,所以佛常用虛空來做比喻。虛空只是做個相似、彷彿的比喻,也不是真正的,因為虛空它還是一個虛妄的,在《楞嚴經》講,它還是個虛妄的。但是在這個虛妄當中,虛空我們看它這個『體不變』,就用這個虛空來做一個比喻。三千年前虛空跟三千年後虛空,虛空還是一樣。但是這個裡面地球上萬事萬物,它的『相常變』。所謂滄海桑田、桑田滄海,海裡面的地會浮上來,現在這個地會沉下去。哪一天這個地殼變動,海底的山又浮上來,現在的山又沉下去,沉下去又變滄海,浮上來又變桑田。大家如果去高雄大岡山、去屏東那邊看,你看那個山,都有貝殼。山上有貝殼,貝殼是什麼東西?是海裡面的,那說明什麼?它以前是在海底,浮上來的。所以古人講滄海桑田、桑田滄海,地殼常常變。地形、地貌也常常變,這個相也是常變的。我們人的相,你看生老病死,也是在變。所以「相常變」,實際上是剎那剎那在變,我們抓不住,你控制不了,你也得不到。我們說我們得到什麼,實際上我們什麼都得不到。

  所以《般若經》六百卷講到最後,結論就是「一切法,無所有」,那不是真有;「不可得」,你得不到,你控制不了,你抓不住它;「畢竟空」,它是空的,空寂的,它本體是空寂的。所以虛空比喻作體,虛空當中的萬物常常在變化,但是虛空它沒變。從這個當中我們去體會,我們自性本體它是不生不滅,它沒有變化,不變就是它沒有變化。變化是什麼?相在變,體沒有變。佛法的教學就是教我們認識你自己的本體,你要認識你自己那個不變的,那個才是真正的自己。我們凡夫,為什麼變成凡夫?不認識本體迷在幻相,把那個幻相當作是自己,當作是真的,就變成凡夫了。在這個當中迷惑、造業,生煩惱就是惑(起惑,這叫見思惑),起惑就造業,他造業就受六道輪迴生死的果報。這個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好像我們作惡夢一樣。夢是假的,好夢是假的,惡夢也是假的,夢醒過來,一場空。我們接著看下面:

  【體是本,相是末。】

  『本』是根本,根本它不變;枝末,相常常在變。所以我們不要去執著那個相。

  【不應捨本逐末】

  不應該捨棄根本去追逐枝末的,去追逐那個相。

  【迷相忘體,故不應著也。】

  也就是說我們不要迷在那個相裡面,把自己的本體忘記了,迷失了。迷在這個相裡面,就是我們凡夫,喜怒哀樂愛惡欲,這七情五欲。迷在相裡面,把自己本體忘記了,捨本逐末。『故不應著也』,就是不應該去執著那個相。不執著那個相,我們就得大自在了。我們現在很不自在,為什麼?因為我們迷在相裡面,常常被這個相轉。為什麼不應執著?下面給我們說這個道理,我們看下面這個文:

  【離與不著,乍看似同,細審不同。】

  這個講『離與不著』,「離」就是離開的離,「不著」就是不執著,說離相跟不著相,『乍看似同』,一樣的意思,離相跟不著相,我們乍看似乎是相同。『細審』就是你仔細去審察,它不相同,意思不相同。所以在這個地方不能搞混。下面講:

  【各不相涉曰「離」。】

  『各不相涉』,就是說體跟相它是不相干,這個相是從體現的,但是當現的時候它不相涉,這個叫『離』,這是離的意思。這樣講可能我們還不太能體會,什麼叫不相涉?相不是從體出來嗎?怎麼會不相干涉?古大德用鏡子跟珠(寶珠),像我們常常做三時繫念,中峰國師講,「鏡光本淨,珠體絕痕,物境互彰,不違色像」,那個就是離。當你這個鏡子,我們鏡子,漢來漢現,胡來胡現,中國人來現中國人相,外國人來現外國人相,你這個相到這個鏡子或者是寶珠,它就現出那個相。當現相的時候(鏡子裡面它會現出那個相),那個相跟鏡子它是不相干的,不相涉,鏡子它還是乾乾淨淨。所以鏡子不是說相來,它就污染;相走了,它就清淨了,不是的。你相來,現那個相,它還是清淨;相走了,都沒有相了,它還是清淨,這個就跟那個相不相涉,這個叫離,離的意思是這個。所以我們看電視屏幕也是一樣,你看電視節目那麼多,五花八門,當現相的時候,你去摸螢幕,它也是乾乾淨淨的,它也沒有。所以我們看電視屏幕、看鏡子,你從這個地方去體會那個離的意思,什麼叫離?你天天常常照鏡子,每一天照鏡子,你就要提起觀照,這個體跟相不相涉,互不干涉。當現相的時候,不管現什麼相,鏡子還是乾乾淨淨的,一塵不染。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這個離的意思。所以「乍看似同,細審不同」。

  我們看這個,就是我們的心就像那個鏡子一樣,所以古大德教我們用心如鏡。外面那個相,跟我們心的本體它是不相涉的,它是沒關係,不相涉的。不相涉,我們現在硬再把它再加上一個要怎樣,執著,這個問題就是從這裡出現的。如果你知道這個事實真相,很自然你就離了,它本來就是離,本來就不相涉。所以經後面講,「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就不要取那個相。《楞嚴經》講「知見立知,是無明本」。我們看到那些境界相,我們現在一看,這個叫知見,你知道了、也見到了,但是你再給它立一個知。本來我們看到鏡子這個相,它就乾乾淨淨的,這個叫知見;立一個知,你再把它塗一塗,它本來就沒有,沒事的,我們給它立一個知,那個叫無明本,無明煩惱都從那個地方產生出來的。大家好好去體會這個。下面講:

  【於顯用時而不為其所縛,是為「不著」。】

  相跟體它是不相涉的,但是它有作用。比如說我們在看電視節目,無論什麼節目,好的節目、不好的節目,它就顯示它的作用。我們看的時候,『而不為其所縛』,就是不要被它束縛住,不要被它牽著鼻子走,不要被它束縛,『是為不著』,你不要去著那個相。所以《金剛經》講,「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過去我們淨老和尚早年都做貼紙,圓圓的、透明的,他叫我去做很多,那個一疊差不多這麼厚,就很多張了,把它撕開,貼在電視的螢幕角落,就寫「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就是要我們看電視的時候提起這一句的觀照,不管你看到什麼,那是虛妄的,你不要把它當真,不要被它迷了。它笑你也笑,它哭你也跟著哭,那就被它迷了。「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我們的本性,它本來就是如如不動的。所以它會顯示它的作用,但是不要被它束縛住,這個叫「不著」,不著那個相。不著,你就自在;著了,你就不自在,你就生煩惱了。這個要下功夫,不然我們看電視常常會氣得半死,看到那些不如法的事情被它所縛,看到歡喜的也被它所縳了。所以我們要怎麼去練?接觸到,提起《金剛經》這一句話,不要去著那個相,我們無明煩惱會慢慢減輕。我們再看第三條:

  【三、修行人先應證體。體明必須達用,故不可壞相。雖達用,終應會歸於體,故又不可著相也。】

  『修行人先應證體』,「修行」,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為。我們人一出生到老死都是要修行,不斷的修。修行的層次也很多,此地講的是金剛般若,是最究竟的。修行人不能不知道,這裡的「修行人」,指學佛的人。學佛的人「先應證體」,首先應該證實自己的本體,證就是證明、證得。證體,這些理論、這些道理,我們要明白。所以一部《金剛經》就是給我們講什麼?講這個體,一切大乘經都是講這個。所謂體相用,有體就有相,有相就有作用。像這個毛巾,它有本體,它的質料;有這樣個相,就是這個樣子、這個形狀;有它的作用,可以擦臉、擦手,這個叫用。我們人的身體也是一樣,萬事萬物都有它的體、它的相、它的作用,各有它的作用。

  所以『體明』,體是本體,本體它是不變,本體明白,『必須達用』。因為有體、有相、有作用,這個「達」就是通達,通達體相用。其實體相用是一體,一而三,三而一。所以一個毛巾,它有它的本體,它有它的相,還有它的作用,它是一,一而三,三而一,體相用。所以「體明必須達用」,『故不可壞相』,你不能破壞那個相。「不可壞相」,就是說所有一切相,我們現在講大自然的規則,不可壞相。什麼叫不可壞相?這個是什麼作用的?用在哪個方面?你不能亂用,這一點我們要明白。現代人就是不懂,所以都是破壞大自然,違反大自然的規則。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世間有世間相,你不能去破壞。不能說我不執著,看到紅綠燈,紅燈照樣衝過去,我不執著,那可以不可以?這你就壞相,這個叫壞相,你破壞這個世間相。所以不能去破壞世間相,要順應這些世間相,但是不執著,不去執著那個相,也不破壞它的相。好像看到鏡子,那些相是假的,知道假的就好了,你不要去執著它就好了,你何必去把那個鏡子敲破?有的人看電視,看到那個節目生氣,電視機把它摔壞。你不要去執著它就好,不必要去破壞它,你破壞它,你又是執著。所以『雖達用』,雖然通達這個作用,『終應會歸於體』。雖然明白了,都知道所有一切都從體出來的,總是要會歸本體,所有一切都離不開本體。電視裡面的節目,離不開那個螢幕,那個螢幕就是本體。『故又不可著相也』,所以應該會歸本體,通達這些作用,但是不可以去執著它那個相。我們再看下面第四條:

  【四、體會得但是塵多,便知「大千世界」,有即非有。依正二報,自不執著了。】

  這一條講,『體會得但是塵多,便知大千世界,有即非有』。我們這整個三千大千世界是怎麼形成的?佛在本經講,一合相,很多微塵集合起來形成這個相。小乘用析空觀,析就是分析,用分析的,分析一切的物質,它是因緣和合形成的一個假相,它沒有實體,是很多條件、很多因緣(比如說地水火風)集合起來形成這個現象。像我們人也是因緣和合的,一個身體(父精母血)、我們的神識,這個身體地水火風(四大假合)合起來的。我們一個房子,我們的房子有這個相,那有很多東西把它拼湊起來的。你看一個房子(我們這個水泥的),它基本的這些條件,你要多少沙、多少石子、多少水泥、多少磚、多少鋼筋,加上人工,還要設計,屋內裝潢還要木料,等等的。一個房子,一個構造,很多東西,它是組合起來的,組合起來就形成這個相,一間房子的相。實際上你給它分析,它不是一個實體,它是很多東西組合起來、拼湊起來的,你給它拆散,它就沒有了。所以這樣分析,叫析空觀。根性比較利的就體空觀,知道它當體就是空的,這個比析空觀就更高了。當然《金剛經》講的空,那是最究竟的。這裡講,「體會得但是塵多」,就是任何一樣東西都是很多微塵。現在科學家也一直分析,佛經講物質最小的單位叫鄰虛塵,這些物質都是很多微塵集合起來形成一個相。很多微塵聚在一起,只是微塵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樣,所以現出很多相,不一樣。你給它分析到最後,基本的物質都是一樣,《金剛經》叫一合相,一就是一樣的,最基本的單位。現在科學家發現的原子、電子、夸克,用科學儀器去分析。到最小不能再分了,這個叫「鄰虛塵」,接近虛空了。這個經典上有一層一層的分析,我們就知道很多結合起來這物質,「塵多」,我們有這個概念。「便知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有即非有」,看到有這個相存在,實際上它也不是真有。有即非有就是幻有、假有,它不是實體的一個有,它是幻有。

  『依正二報,自不執著了』。「依正二報」,正報指我們的身體,依報指我們生活的環境,整個宇宙萬事萬物都叫依報,我們自己這個身是正報。依報正報都是有即非有,都是微塵集合起來。我們人這個相假的,我們看現在人一往生,去燒一燒,因為常常我們去火化場送往生。燒一燒,倒出來,我們叫骨灰。以前用木柴燒,一具屍體要燒一個晚上,有的火比較小,燒二十四小時。那個燒的骨頭(頭骨)還比較完整,只是肉、五臟六腑被燒光了,剩下骨頭比較完整。現在用電,那個高溫都七、八百度、上千度的。有的殯儀館每一天火化很多,排隊,那都燒很快。快,你就火要加熱,燒出來大部分都是碎掉,連頭骨也都破了,也都燒破了、燒碎了。所以我們淨老和尚在大仙寺火化出來,也都不完整了,這些骨就是碎碎的。那我看得很多,我是常常在想,我們一個人,這一口氣不在,死了,去燒一燒,倒出來就是一些灰,不見了。這個說明是什麼?這個身體是假的,不是真的。假的,佛叫我們不要去執著那個假的,因為它不是真的。要我們認識身體裡面有一個真的,那是不生不滅的,永遠不會消失的,那個是真的。

  我們真正認識了,就叫明心見性,見性就叫成佛。你那個時候看到整個世界,跟我們現在不一樣,你明心見性,看到整個世界不生不滅,動物沒有生老病死,植物沒有生住異滅,跟我們現在看的不一樣,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它就不會變了。你看極樂世界,我們常常讀《無量壽經》,經典上給我們講,極樂世界無衰無變,它沒有變化,它永恆的。我們現在看這個世界為什麼一直變?因為我們心一直在變,我們心一直在動,我們不斷在動的心、不斷在變的心,看到外面整個世界統統在動、統統在變。其實世界沒有動也沒有變,是我們的心在動。所以六祖在《壇經》講,兩個出家人在爭,寺廟門前那個幡,風一吹在動,一個說是風動,一個說幡動,兩個在爭執。六祖聽到了,就上前去跟他們講: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是你們的心在動,這一句可以套用在我們整個生活當中方方面面。我們現在天天在看手機,手機有沒有在動?哇!手機都在動。如果碰到六祖,六祖就會跟我們講,不是手機在動,是你的心在動,是我們的心在動,不是那個在動,它只是一個物質。物質都是我們的心現識變的,都是我們的心。

  這一條給我們講,你體會但是塵多,就知道整個世界並不是真有,依正二報自然就不會再執著了,身體也不執著了。後面還會講到歌利王割截身體,你看身體被刀一片一片的割,忍辱仙人,他為什麼不會生瞋恨心?他不著相,知道相是假的。所以佛給須菩提講說,當時如果我有四相,我一定會生瞋恨心的,怎麼能夠受得了這種奇恥大辱?無緣無故把他割截身體。所以般若正智就是照破這些虛妄相。好,這段經文我們就學習到這裡,這裡講比較粗相。下面這段經文講得就比較細,粗相不執著,細相也不要執著。我們看這個科題:

  【六七、正示】

  就是從這個地方正式的來給我們開示。

  【不著微細相】

  聽到微塵,我們又執著有一個微塵,佛講,微塵你也不要執著,那還是一個相。這些粗相是微塵集合起來現出來的相,我們不執著了,但也不能去執著還有個微塵,那個也不是真的。所以就愈講愈細了。我們看經文: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

  好,我們看第一條:

  【一、此意比前問意更進。不但世界,並且『微塵』非微塵,微塵亦是假相假名。】

  佛給我們講這些都是微塵集合起來的假相,這個粗相我們不執著了,但是我們還執著有一個微塵。這裡就給我們講,微塵也不能執著。所以『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諸微塵」,這麼多的微塵,諸,就是這麼多這麼多的微塵,「如來說非微塵」,不是微塵,「是名微塵」。大家去參,這個參透了,你就會開悟了。《金剛經》講,「說非微塵,是名微塵」。說不是微塵,又是名微塵,意思就是我們不要去執著名,但是也要用這個名。你只要不執著,怎麼說都對;你一執著,怎麼講都不對,關鍵就在不要去執著。

  我們看這第一條:『此意比前問意更進』,這個意思比前面問的意思更進一步,更深入。『不但世界』,不但世界是假的,不要執著,我們現在看到山河大地,森羅萬象,這一切不是真的。『並且微塵非微塵,微塵亦是假相假名』,微塵也不是真的,「微塵」這個名稱也是假名。也是一個假名,所以微塵也不能執著。不要認為這些粗相是假的微塵是真的,這裡就給我們講微塵也是假的。我們再看下面第二:

  【二、《楞嚴》云:「汝觀地性,粗為大地,細為微塵,至鄰虛塵。」此是教小乘人析空觀也。大乘人惟就性體上觀察,知無論大相小相,皆是緣生幻有,當下即空。】

  這個是引用《楞嚴經》的一段經文。《楞嚴經》講,佛告訴阿難尊者,『汝觀地性,粗為大地』。就是舉出大地,這個「性」就是它的體性、它的性質,「粗為大地」,這個大地是粗相。大地這麼大,很粗,粗相。這個粗相是怎麼形成?是很多微塵集合起來形成的。微塵,我們現在凡夫沒有天眼通,我們看不到那麼細,要透過科學儀器才能看得到。但是我們看粗一點的,那些細沙、那些泥土,你拿來手上把它捏一捏,都是比較粉狀的,粉狀一粒一粒的,那就很小,雖然沒有微塵那麼小,也是滿小的。你從這個地方可以體會,這麼大的地,就是那個小小的,很多集合起來,形成這樣的一個相。所以粗為大地,粗是我們看到的大地,細,它就是微塵,微塵組合的。『至鄰虛塵』,微塵再分析,就是到鄰虛塵,「鄰虛」就是接近虛空,不能再分了,分就沒有了。也就是物質最小的一個單位,叫鄰虛塵,在佛經叫鄰虛塵。這個是『教小乘人析空觀也』,析空觀就是一層一層給你分析,讓你知道原來它不是真的,空的,你才放得下。我們為什麼放不下?因為認為這些都是真的。

  『大乘人』,根性就比較利。小乘根性比較鈍,所以用析空觀,他才容易明白。大乘人根性比較利,就從體上去觀察,『惟就性體上觀察』。就是性體上去觀察,不用去一層一層分析。從性體上看,『知』,知道,『無論大相小相,皆是緣生幻有』,就是緣生法。佛在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因緣生」,所謂緣生緣滅,緣聚就生,緣散就滅了。「緣生幻有」,這個比較細的觀察。我們從粗的觀察到細的,我們每天生活,從早到晚,我們每一天都有每一天的事情,接觸一些人事物,我們仔細去想一想,那是不是緣生緣滅?緣聚就生了,緣散就滅了。我們晚上定這個時間習講《金剛經講義節要》,大家來聽,我在這裡講,緣聚,我們聚在一起;等一下講完,大家各人回家,散了。我們從早到晚不都是緣生緣滅嗎?所以我們從生活當中這樣去體會,無論什麼相,「大相小相,皆是緣生幻有」。這個緣生法,如果大家看《占察經》,它裡面也講得比較詳細一點。從這個地方我們深入去體會,你有深入一分,你就看破一分;看破一分,你的心自然就放下一分,這個是很自然的,絲毫不勉強。所以這個理要明,理明信深,道理明白,信心才會深入,願才會切,行才會專,這樣業才會淨,真才會顯。所以皆是緣生幻有,『當下即空』,這是叫體空觀。這個叫體空觀,當體即空,小乘用析空觀。我們再看第三條:

  【三、本非實體,故曰『非』。不無幻相,故曰『是名』。】

  這給我們說明佛說微塵,即非微塵。『非』,就是它沒有實體,它是緣生的。它沒有實體,但是並不是沒有那個相。『不無幻相』,並不是說沒有那個幻相。它沒有實體,是假的,但是它有相。像電視螢幕現出那些相,你不能說沒有,相有,但是不是真的,是幻相。『故曰是名』,「是名」,就是說沒有實體,但是它有幻相,所以才叫做微塵,名字叫微塵。所以我們舉出任何一樣東西,都是一樣的道理,你舉一反三,以此類推,這樣我們就可以明白佛講的真實義了。所以這個我們都可以套用在任何一樁事物上去體會、去講。像這個毛巾,如來說非毛巾,是名毛巾。舉出任何一個事物,你都可以套用,你去體會這個道理。任何一樣東西,都可以套用這一句,佛講的這個。毛巾,如來說非毛巾,是名毛巾。茶杯,如來說非茶杯,是名茶杯。有這個相,不是沒有這個相,它有這個相就有它的名稱,但是它是幻有,不要執著就對了。

  好,今天時間到了。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