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此經在處處貴,在人人尊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四集)  2022/2/16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054

  《金剛經講義節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三。我們從第五行:

  【五九、約薰習結成】

  我們接著看這段經文: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這一段講,『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也就是說有經典的地方,這個地方就是有佛。『若尊重弟子』,尊重三寶的佛弟子。凡是看到佛像、佛經,都恭敬尊重。經典是佛的法身舍利,一切諸佛皆從法生,所以要尊重經典。所以經典所在之處,就是佛在那個地方。這個地方就是有佛,佛弟子都應當要尊重。我們看《講義節要》:

  【一、『經』,本有路徑之義。『典』,軌則之義。本經所說,皆是發菩提心者不易之正軌,共遵之覺路。故此經所在之處,便是寶所。佛及一切賢聖,莫不在此。】

  《節要》第一條,首先給我們解釋「經」這個字的意思。『經,本有路徑之義』。「路徑」,我們人都要走路,開車也要有道路,古時候馬路,所以經它有路徑的意思。我們要通到佛道,通往佛的道路,必須經過這個路徑,這個路徑是什麼?就是經。我們要學佛,你不依經,等於你沒有路。你沒有路,沒有路徑,怎麼能達到無上道?所以經,「有路徑之義」。

  『典』,就是解釋「典」這個字,『軌則之義』。在此地因為是節要,如果一般講經,講經題的時候介紹別題、通題,意思就比較多。這裡比較簡要的給我們解釋「經」、「典」這兩個字的意思,所以有路徑、軌則的意思。我們開車要循這個路,遵循這個路徑、遵循這個軌則(交通規則),開火車也是要遵循這個路徑軌則,你才能達到目的地。我們學佛要圓成佛道,經典就是路徑、軌則,依循經典。所以我們修學如果不依經典,不可能有成就,經典是我們修學的一個標準。在我們現前這個末法時期,我們都要依經典。所謂「依法不依人」,法就是經典,我們都要依經典。現在很多寺院,誦經、讀經、做法會這個就很多,但是講經的就比較少。現在也有很多在家出家法師大德講經,但是有沒有依照經典這個軌則來講?所以過去雪廬老人他也編了一個《內典講座之研究》,就是要學習講經的一個規則。依照這個規則,我們才能學得成就。不然你經拿來可能就亂講了,這個也不好,要背因果。你講錯了,要背因果,所以不能隨便講,必須依照這個規矩來講。軌則就是規矩的意思,「不以規矩,不成方圓」。我們學任何學問,世出世間法,剛開始都必須要有個規矩,這個規矩熟悉了,你才能去活用變通。如果沒有規矩,一下子就要方圓,恐怕就亂七八糟了。好像木匠,你要鋸一塊木頭,以前看我父親(我父親做木匠)鋸一塊木頭,要有個墨斗,拉一條線,彈一下,然後依照那條線來鋸。拉直,那個就是規矩。圓規,你要畫一個圓,以前念書的時候,用圓規,你畫了才會標準。所以我們學任何學問(技藝),都必須先有規矩,然後能成方圓。經典就是一個規矩,不能夠離開經典。現代的人,他要有創意,他自己要想一套,一個人想一套,天下大亂。《彌陀經》講「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見濁就是知見(見解)混濁,一個人一個邪知邪見,這個世間就非常的混亂。濁惡、混亂,大家聽到最後,也無所適從,不知何去何從?這個都是沒有依照經典。所以經典是我們修學的一個標準、依據,要有依據。

  我們再看下面這個《節要》,『本經所說,皆是發菩提心者不易之正軌,共遵之覺路』。菩提是覺悟的意思,覺而不迷。「菩提」兩個字,也是印度梵文的音譯,翻它的音,翻成中文的意思,是覺悟的意思,覺而不迷。這個心覺而不迷,就是菩提心。迷而不覺,那就是煩惱心、虛妄心。所以「本經」,本經是指《金剛般若》。《金剛般若》所說的,「皆是發菩提心者」,你要發菩提心的人,「不易」,不易就是說你不能去變易,你不能去改動的。你不能沒有《金剛經》這個路徑規則,不能沒有,也不能變易這個「正軌」,就是正確的軌道你不能去改變,意思說你不能去改變這個。「共遵之覺路」,共遵就是什麼?大家共同的,沒有說哪一個人需要,哪一個人不需要。你只要要發菩提心,大家都需要,大家要共同遵守的一條覺悟的道路,覺悟的大道。我們大家長期讀誦《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我們大家這部經常常讀。這部經三輩往生都有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可見得發菩提心也是不可缺少的。發菩提心就是《彌陀經》講的信願,信願是慧行,持名是行行,慧就是智慧。菩提心是什麼?智慧,這個心覺悟、明白了,就有智慧了。可見得菩提心非常重要。《金剛經》講的,就是你發菩提心的人不能沒有金剛般若,這是大家共同要遵循的一條覺路。有了這部經,幫助我們發菩提心。

  講發菩提心,我們大家常常聽,我們如果再講一個比較貼切一點的,就是我們淨老和尚常講的看破放下。大家如果聽過我們淨老和尚講經,他老人家在講席當中常常講,章嘉大師教他,「看得破,放得下」,六個字修六年,從布施下手。所以發菩提心,也就是看破放下,看破就是發菩提心,看破就能放下了。我們現在為什麼放不下,牽腸掛肚的事情一大堆?因為我們不覺,沒有看破,沒有認識事實真相,所以我們就放不下。我們不能看破放下,《金剛經》就很重要,它幫助我們看破放下。如果你真正能看破放下,老實念佛,當然你就有菩提心。如果沒有,不能看破放下,我們沒有菩提心。只有念佛,沒有信願,那也不能往生。所以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可見得《金剛經》跟淨土關係也很密切。所以黃念祖老居士,有一本書,他講的,《從金剛經談到無量壽經》。他學佛(入佛門)的啟發,他就是讀高中的時候看《金剛經》。原來對佛教很排斥的,為什麼?因為看到佛門裡面四眾弟子好像行為都不好,他看了就退心。他媽媽學佛,帶他去寺院,他去寺院看到修行人,跟外面一般人差不多,沒有兩樣,煩惱習氣都一樣,他就退心。後來他看了《金剛經》,觸動了他宿世善根,覺得佛教不是他想像的那樣,也不是他看到的那樣,真正的內容在經典。所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常講,你要真正學佛不在寺院,在哪裡?在經典,你要學是在經典裡面。你去寺院,沒有經典,那你要學什麼?就是一個硬體的在那邊,讓人家去膜拜、去上香、去做法會。如果不講經說法,大家對經典不認識、不了解,不知道佛是教我們什麼,那就得不到佛法的真實利益了。如果經典明瞭,這個是無上之寶,我們稱為法寶。但是寶要有人介紹,我們才認識;沒有人講解、介紹,你看不懂,你不認識,把這個無上之寶當作破銅爛鐵,這個就很可惜。所以這也是要親近善知識。

  所以,『故此經所在之處,便是寶所』。這部經典所在的處所,這個地方就是寶所。『佛及一切賢聖,莫不在此。』所有諸佛菩薩、一切聖賢,統統在這個地方。為什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一樣,從這部經覺悟(開悟)的。所以經典所在之處,即是一切諸佛所在之處,所以應當要尊重。我們再看第二條:

  【二、『若尊重弟子』,是統謂一切賢聖、菩薩、羅漢,盡攝在內,不必分別專指也。總明此經殊勝,在處處貴,在人人尊而已。】

  『若尊重弟子』,「若」,假若尊重的佛弟子。這裡給我們說明,『是統謂』,「統」就是包括,『一切賢聖』,世出世間聖賢,『菩薩、羅漢』,每一個位次的這些聖賢,都『盡攝在內』,都含攝在裡面了。『不必分別專指也』,不必說指定哪一些弟子,賢聖、羅漢、菩薩統統包括在裡面,就不必分別。都必須要尊重。『總明此經殊勝』,總的來說明就是這部《金剛經》它的殊勝,『在處處貴』,在哪個處所,那個處所就很高貴;『在人人尊而已』,「在人」,這個人就是很尊貴,大家尊重的。此地我們也要再補充說明一下,「在處處貴」。有《金剛經》的處所,它可貴在什麼地方?我們書架擺部《金剛經》,是很可貴,沒錯。我們能不能得到《金剛經》的受用?如果得不到受用,你說可貴在什麼地方?「在人人尊」,在人,這個人大家要尊重。實在講就是一個處所,這個處所它為什麼可貴?有《金剛經》,有人在讀誦受持、為人演說。就是說我們來講解,大家來學習,像我們講堂(小講堂),大家發心來學習,這個地方就很可貴。因為學了你才會懂,不學你怎麼會懂?好像學校,學校很好,蓋得很漂亮,但學生都沒有上課。你說那個學校蓋得那麼漂亮,它能發揮作用嗎?所以在處處貴,有《金剛經》的處所,要有人弘揚,這個地方就很可貴了。有人弘揚,人家起碼也種個金剛種子,根性利的人他大徹大悟了,當然這個地方就很可貴了。再哪一個人去受持,這個人他就是人人都尊重的。因為覺悟的人,人人要向他學習,當然在人人尊,人家都尊重他。所以這個也補充說明一下,這部經要能夠大家發心來學習,這個地方就可貴,人也就受到人尊重了。我們再看第三條:

  【三、又為勸人供養此經、讀誦此經、受持此經、廣為人人說此經也。則持說者,便是親近諸佛、菩薩等大善知識。】

  這一條也是給我們解釋前面的。『又為勸人供養此經』,「供養」,這個是法供養。法供養就是依法修行供養,這個是最殊勝的。這個最殊勝的,「供養此經」。『讀誦此經』,讀誦這部經。『受持此經』,受持《金剛經》。所以讀誦是為了受持,受持就是依照這部經來修行。『廣為人人說此經也』,自己讀誦、受持,自己修學有心得,跟大家分享。「廣為人人說此經」,來解說這部經典,讓大家能夠認識這部經典,進一步來學習、受持這部經典,得到這部經的功德利益。

  『則持說者,便是親近諸佛』,受持演說的人,就是親近諸佛、『菩薩等大善知識。』所以經典所在之處,就是佛所在之處,我們去讀誦、受持、為人演說,那就是親近諸佛。每一天聽經、讀經,就是親近諸佛,讀誦、受持、為人演說。如果我們一天沒有讀經、沒有聽經,那就一天沒有親近諸佛;沒有親近諸佛,我們都親近五欲六塵,親近社會上這些東西了。所以古人講,「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就是說你三天沒有讀聖賢書,臉都不好看,變樣子了。因為三天沒有受聖賢經教的薰習,人又受到污染了。現在這個時代,實在講不要三天,一天就面目可憎了。所以我們淨老和尚一生給我們示現,就是他天天不離經典,這個是我們要學習效法的。天天不離經典,所以他才不會退轉。如果一離開經典,很容易受污染,就退轉了。跟佛菩薩斷線了,就受污染了。所以受持演說、讀誦這部經,就是親近諸佛、諸大菩薩。我們再看第四:

  【四、須知此經專明實相,直指本心。受持之者,果能直下承當,依經起觀,則生福滅罪,徑證菩提,功德何可稱量。】

  這條給我們解釋,我們必須知道『此經』,必須知道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專明實相』。它是專門說明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實相就是宇宙人生事實的真相,講實相的。大乘經典、一乘經典,都是講實相,所謂一法印,一法印就是諸法實相。小乘有三法印,無常、無我、涅槃,這是三法印。這部經是講實相,『直指本心』。「直指本心」,我們每一個眾生的本心。本心是什麼?直指在佛的教學就是頓教,圓頓的教學。頓就是很直接,非常直接的,直指本心,單刀直入。直指本心,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很直接的,不拐彎抹角,這叫頓。頓就是快速,成佛了。本心就是真如本性,我們的真心。我們的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們在做三時繫念常常念,第二時,中峰國師引用的開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禪是直指本心,達摩傳的禪,就是直指本心,頓悟。頓悟,直指,大乘教當然有很多層次,這個是很直接的教你成佛。你說一生成佛,那也是太長了。直指本心,講實在話,就是一念成佛。你一念覺悟過來,你就是佛了,但是我們總是有疑惑,總是信心不足。如果現在有人說我們是佛,我們說不敢當,我是凡夫,我煩惱這麼多,業障這麼重,怎麼是佛?你會不會這樣?你就不相信你是佛,你相信你是凡夫。講你是佛,是給你講真話;你真話聽不懂,你不能接受,才給你講方便法。你是凡夫,怎麼修、怎麼修,不是佛故意要這麼講,因為你不能接受,你不能理解,所以權說。權巧方便給你說,修行要怎麼修、怎麼修,三大阿僧祇劫,無量劫,講這個我們相信,應該是要這樣。如果直接給我們講你就是佛,我怎麼敢當?我怎麼會是佛?我們就沒有這個信心。這個也是各人根器不一樣。

  黃念老在《莖草集》,也講到一個事情。諾那祖師,密宗的上師,他講釋迦牟尼佛當時的一個公案。有一個國王就是見佛,他就請問釋迦牟尼佛。他說:佛,我當國王每一天很忙,日理萬機,管理一個國家的事務,沒有時間像你們每一天打坐(靜坐),在道場修行,我沒有那個時間,我忙得不得了。如果照你們那邊那樣修,我是不可能,沒有時間。就請問佛,有什麼方法他能夠修的,不要花時間的,像他這麼忙都能修的?佛給他說有。他說:有,是什麼?你就是佛!那個國王當下就大悟了,他就真的是佛了。旁邊一個弟子說,佛,你怎麼跟他講他是佛,教我們這麼多?根器不一樣,我講你是佛,你不相信。你不相信,信難。《彌陀經》講,不是叫難信之法嗎?我們有懷疑,你不相信。你真相信,那真是佛,沒錯。佛在《華嚴經》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本來你就是佛,什麼是佛?我們講的是很抽象,什麼是佛?本心是什麼?你的六根。你眼睛能夠看,你有沒有?你有沒有眼睛?有,能不能看?能看;耳朵有沒有?有,能聽;鼻能嗅;舌能嘗;身覺觸;意知法,這六根,六根的根性就叫做佛性。那個就是佛,哪個沒有?我們不是常常在做三時繫念嗎?中峰國師在開示裡面,白文裡面講,「人人本具,箇箇不無」。那你怎麼不是佛?有什麼不敢當的?你本來就是佛,有什麼不敢當?作佛是你本分的事情。本分的事情,應該,你本來是佛,那作佛是應該的,有什麼不敢當?不明瞭這個事實真相的人,才會他覺得不敢當,這個距離我非常遙遠。實在講就他在身體裡面,怎麼很遙遠?就在你六根裡面,你每一天能看、能聽,那個就是佛性。但是我們迷了,不知道、不認識,佛才出現在世間,給我們說明這個事實真相,讓我們回歸自性。不然,自性都在,一天到晚到外面找,找來找去,你怎麼會找得到?好像帽子戴在頭上,一直找帽子,到外面一直找,怎麼找得到?最近,不是戴帽子,我也有一次,戴口罩,口罩其實我都戴在嘴上,然後身上一直找,後來發現原來在這裡。大家去參這個,你會開悟的,你去參這個。「願解如來真實義」,什麼叫真實義?這個就是真實義。說你是佛,這是真實義。

  我們再講三時繫念,因為三時繫念是老和尚指定我們做護國息災的。三時繫念中峰國師在第一時開示,他講的就更具體了,「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現在給你講,你就是阿彌陀佛,因為你有心。你的心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你的心,這句你聽懂,你就是佛了。你現在念這句阿彌陀佛,你就是阿彌陀佛。自性彌陀,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一不是二。所以念佛,當下你就是佛;拜佛,你當下就是佛。你拜一尊佛,就同時拜十方一切佛;念一尊佛的名號,就同時包含十方一切佛的名號。這《華嚴經》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你拜佛的時候,你當下就是佛,現在就是佛了。不是說,我現在修,修到多久,什麼時候我才成佛,那叫方便說。因為你不能接受,那就給你方便說。方便說,你會接受;給你講真的,你不會接受。所以佛為什麼有頓、漸、祕密、不定?教學的方法很多。佛沒有法,佛沒有說法。這個法怎麼來?就是眾生根器不一樣,千差萬別。有人信,有人不信;信的程度,各人也不一樣,信得深、信得淺,都不一樣。所以講直指,禪宗是直指,密宗(高級的密宗)也是直指;像教下華嚴、法華,都是直指;淨土也是直指本心,「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那不是直指本心嗎?中峰國師講的不是更具體嗎?你現在念佛,你現在就是佛;你現在拜佛,你就是佛。所以直指本心,這是很可貴的,你不用拐彎抹角,不用再走那些冤枉路。這個關鍵要開圓見,在見解上的差別,最圓滿,圓頓的。在《華嚴》講小始終頓圓,圓頓,圓滿快速。華嚴、密宗、淨土,都是講圓頓大法。所謂圓頓就是一念就是佛,當下就是佛。《妙法蓮華經》講蓮花,它講因果同時,不像其他的花。為什麼經典都用蓮花?因為蓮花它不是先開花後結果。不像桃花、杏花,那些花的花落了,果才生出來,先開花後結果。蓮花不一樣,蓮花它是同時的,這個叫因果同時。我們看西方極樂世界(又叫蓮花世界),這個就是給我們講,你念這句佛號就因果同時,當你念佛的時候,你就是佛。你相信不相信?不太敢相信,我還是凡夫,我煩惱還是很多。對不對?所以佛在《彌陀經》講難信之法,沒錯。如果你真信了,你當下就是佛,這一點都不假。

  你再看下面,『受持之者,果能直下承當』。要直下承當,你不能不敢當。我們現在都是不敢當,這裡勸我們,你要直下承當。你就是佛,你本來就是佛,你要直下承當。我們現在的毛病是什麼?我不敢當,我是凡夫,我業障很重,我習氣毛病太多了。是不是這樣?這個就不敢直下承當。所以果能直下承當,「受持之者,果能直下承當」。『依經起觀』,起觀照功夫。『則生福滅罪,徑證菩提,功德何可稱量。』實在講,佛法說容易很容易,說難很難,難在哪裡?難在我們給它想得太難了。這部經,「生福滅罪,徑證菩提」,徑就是捷徑,很快,你能很快就證得菩提。不要三大阿僧祇劫、多久多久,不需要。「依經起觀」,最主要你要開圓見。我們剛才講,你就是佛,你直下承當,你念佛的時候,你就是佛。中峰國師給我們講得很貼切,「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你這句常常念。如果你想「我凡夫,我煩惱很多」,你就想這句「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阿彌陀佛。你現在不是佛嗎?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最直截、最了當的。直指本心,沒有比這個更直截的。所以成佛難不難?不難。但是說難也很難,你不相信就很難了,不敢直下承當就很難了。「生福滅罪」,本經滅罪可以說是非常殊勝的。生福滅罪,懺除業障。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四願就是「懺悔業障」。業障我們也常常在懺,我們做三時繫念,不是每一時都要念一遍懺悔偈嗎?那我們業障懺除了沒有?好像業障滿多的,懺不完。

  懺悔業障,它有境界層次的。中峰國師《三時繫念》的懺悔偈,第一時,「今對佛前求懺悔」。懺悔它有三大類,第一類叫做作法懺,這屬於小乘,叫發露懺悔。做錯什麼事情,在佛菩薩面前發露,在師長、大眾面前發露,我做錯什麼了,以後我要改過,這一類叫做作法懺。作法懺,在佛陀時代,在僧團,古時候有,現在也有,比較少,就戒律的道場也有。作法懺是小乘的懺法。小乘的懺,在小乘的戒律裡面,你犯了這個戒,有可悔、不可悔。比如說你受五戒,殺盜淫妄酒,有犯下可悔、中可悔或不可悔。不可悔就是不可以接受你的懺悔,中可悔、下可悔,可以接受。比如說殺人,在《戒經》講,你故意去殺人,這個是犯不可悔。不接受懺悔,你不能再受戒了,戒破了,這個不可悔。像現在墮胎,墮胎,發露懺悔,這個罪懺不掉。所以過去在大陸辦論壇,傳統文化論壇,很多發心的大德在大眾面前發露懺悔,墮胎,發露懺悔。那也是非常難得,很值得讚歎,勇於向大眾發露懺悔。但是墮胎在小乘戒不通懺悔,發露懺悔懺不掉,那個罪業懺不掉。因為它是不可悔,殺人,那是殺人。有一個星期的,《五戒相經》講,一個星期,故意把他墮了,就是殺人,就犯不可悔罪了。你發露懺悔,這個懺不掉。必須大乘經典,像《梵網經》。大乘經典才能懺悔,大乘經典叫取相懺。像《占察善惡業報經》,他要占到清淨輪相。取相懺,這個標準比較高一點,你要懺到罪業消除有瑞相。取相就是說你要取得瑞相,晚上作好夢,夢到佛菩薩,聞到異香。像《了凡四訓》講的「或夢飛步太虛」,煩惱輕、智慧長,這個就是重的罪業(業障)消滅的現象,這個就可以再受戒。大乘經典才能接受懺悔,它的理論方法才能懺悔。小乘的經典就不行,作法懺,犯了重戒,不可悔,不能接受懺悔。第三是無生懺,那是最根本的。你看《三時繫念》,第一時是「今對佛前求懺悔」,在佛前、大眾面前懺悔;第二時,「一切罪障皆懺悔」,這取相懺,罪障消了,你有瑞相了;第三時,「一切罪根皆懺悔」,那個根,根都沒有了,那是最究竟圓滿的懺悔。《金剛經》,就是一切罪根皆懺悔,根都沒有了,這個叫無生懺,又叫大莊嚴懺。《金剛經》講的滅罪就是無生懺(大莊嚴懺),在作法懺、取相懺之上。無生懺,這個是最直接的,也最根本(最徹底)的一個懺除業障。一切罪根皆懺悔,就是無生懺。這個要怎麼懺?這個要起觀,你會起觀,你就懺除了。

  達摩來到中國遇到慧可,就是在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在那邊打坐入定,坐了九年。在那邊等傳人,等到一個慧可。慧可去拜見達摩祖師,要向他求法。他很虔誠,跪在他打坐那個山洞外面,下雪。冬天下雪,跪了三天三夜,全身都是雪了,達摩也不理他。後來,他拿了戒刀,把胳臂砍斷一個,供養達摩。達摩看了說:你何苦,為什麼要這麼做?他就說了,他說:我心不安,求祖師幫我安心。我心不安,心不知道要安在哪裡?達摩就手伸出去:你心拿來,我幫你安。他一下子大悟了,「覓心了不可得」。心找不到,心在哪裡?找不到。達摩說「與汝安心竟」,我心給你安好了。這個就是起觀,這個是利根,他就「心了不可得」。二祖是慧可,三祖是僧燦,三祖也去求二祖。三祖去求二祖,是求懺除業障的。我罪業太重了、太多了,求祖師幫我懺罪,幫我懺除業障,教我怎麼懺除業障。二祖他也是跟達摩一樣:好,你那個罪拿來,我幫你懺。三祖說:「覓罪了不可得」。二祖是「覓心了不可得」,三祖是「覓罪了不可得」,罪找不到,罪在哪裡?二祖說「與汝懺罪竟」,罪給你懺除了。當下他大悟,就接三祖了。這個快不快?這樣就成佛了。大家好好去參這個,會開悟。所以我們在《楞嚴經》看佛問阿難尊者,阿難尊者就比不上慧可。佛就問阿難:你心在哪裡?你找出來給我看。阿難真的就去找,找了七個地方,都被佛否定了。所以慢慢跟他開示,慢慢才覺悟。像慧可就很直接,「你心拿來」,他馬上一回光返照,「覓心了不可得」,心在哪裡?所以這個叫安心之法,也是懺罪的根本,無生懺。

  罪性本空,無生懺,這個是最究竟、最圓滿、最徹底的懺除業障。所以我們現在學習懺悔業障,我們都可以同步的來修。我們可以作法懺,在佛前,我們做三時繫念,不都在佛前發露懺悔嗎?大家都在念「今對佛前求懺悔」,大家都在念、都在拜。我們都同時可以做的,三時繫念就是你作法懺、取相懺、無生懺都有了,三時,都有了。這個就是《華嚴經》講,「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就是次第,你有次第,次第不礙圓融,圓融也不礙次第。所以《華嚴》講的就圓滿,講到圓滿。所以我們在這部經,有一偈、半偈我們能夠切入,那你就悟入了。就直指本心,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是「徑證菩提,功德何可稱量。」自性的功德無量無邊,無法用言說來稱量。所以我們依照這部經來起觀,在生活當中常常提起觀照。這段經文就是給我們講,這部經它可貴之處。我們再看下面:

  【六十、請示名持】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

  『爾時』。我們看一,《節要》第一條:

  【一、『爾時』,意顯領會得綱要時,便當行持,不容稍懈。】

  『爾時』,意思就是明顯給我們說明『領會得綱要』的時候,『便當行持』。怎麼行持?就是你要直下承當,依經起觀。『不容稍懈』,不要稍微放縱鬆懈了。

  【所謂「解時即是行時」是也。】

  你解的時候,就是你在行的時候。就是修行果,解,你見解,你的解。你理解的時候,就是修行的時候,也就解行同時。就像蓮花一樣,蓮花跟蓮子同時的,它是同時的。「不容稍懈」,就不要鬆懈,就要行持。我們依照中峰國師講的,「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這句大家常常提起,不要忘記。你鬆懈就是忘記了,你常常提起,你現在念佛就是阿彌陀佛了。你不要再去想其他的,我是凡夫,我業障多重。現在業障拿出來,大家看看,長得什麼樣子?那真的,你要去找也找不到,實際上就是自己的妄念在作祟。你當下這個妄念一下斷了,你就是佛了,什麼問題都沒有了。沒有眾生,也沒有佛了;沒有束縛,也就沒有解脫了。無修無證,給你講真的是這樣。無縛無脫,沒有人給你綁著,自己綁自己,沒有人給你束縛。沒有眾生,也沒有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沒有差別,平等的。我們做三時繫念不是也常常念《心經》嗎?《心經》講「無無明亦無無明盡」,這是什麼意思?我們為什麼叫做眾生?因為我們有個無明。為什麼叫佛?他無明盡了,他就叫佛。「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就是沒有眾生,也沒有佛。《心經》是給我們講真話,《心經》跟《金剛般若》是一樣,《大般若經》的精華。所以「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罪性本空,你要覓罪,了不可得。所以我們不容稍懈,關鍵就是『解時即是行時』。這個很重要,解跟行它是同時的。就像蓮花一樣,同時的,因果同時。你念佛的時候就是佛,你當下就是佛,現在就是佛。我們再看第二條:

  【二、他經請問經名,多說在全部之末。今在中間,何故?】

  我們先看這一段。『他經』,就是其他的經典,請問這部經的名稱,大多是說在這部經全部要講完的末後。都是快講完的時候才請問佛,這部經要用什麼名稱?『今在中間』,這部經講到一半,在當中。為什麼在這個當中須菩提就請問世尊,這部經要用什麼名稱?「我等云何奉持」,我們要怎麼樣來奉持這部經典?『何故』,就是什麼緣故?下面就給我們解釋了。

  【須知此經後半部之義,是從前半部開出。其義前半部中已有,不過說之未詳耳。若非長老再問,則說了前半部,便可終止。】

  把在這個地方問這部經名稱的緣故給我們說出來。我們必須要知道,『此經後半部之義』,這部經後半部的經義,『是從前半部開出』,就是前半部的經典所開展出來,展開出來的。『其義前半部中已有』,後半部它的經義,前半部當中已經有了,都有了,『不過說之未詳耳』。只不過前半部還沒有說得那麼詳細,但是已經都有說到了,只是沒有說得很詳細。『若非長老再問,則說了前半部,便可終止。』如果不是長老須菩提他再請問,佛就是說到前面半部,就可以終止,已經都說完了。所以這個緣故,在這個地方,須菩提就請問這部經的名稱。也可以說,經到這邊是可以說講圓滿了,後面是補充說明。所以在這個地方提出來,這個給我們解釋,為什麼在這個地方須菩提請問世尊這部經的名稱,在這個時候提出來的緣故。我們再看第三條:

  【三、故此經名,雖似說在中間,仍與他經無別。請示持法,以便大眾遵依。】

  『故此經名』,這個緣故這部經的名稱,雖然似乎『說在中間』,好像說是在當中,實際上仍然與其他經典沒有差別。因為前半部實在講已經《金剛經》說完了,後半部是補充的。『請示持法』,請示這個修持的方法,『以便大眾遵依』,來依教奉行。

  【四、古人釋『持』字義,曰「任弘」。「任」是擔任,指自行。「弘」是弘揚,指勸他。】

  這是古大德解釋『持』這個字的意義,『曰任弘』。『任是擔任』,擔任是『指自行』,就是自己修行。『弘是弘揚,指勸他』。所謂自行化他。

  【五、請問經名,即是請求開示總持之法。】

  『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義。總持,我們一般講總的綱領。請問這部經的名稱,就是請求世尊開示,要怎麼樣總持這部經。這個理論方法,就在這部經的名稱。再看下面這一條:

  【六、信、解、行三,不能定說有次第,不能定說無次第。人必具有信心,而後研求佛法。必明得佛法真實之義,而後方知真實修行。此有次第也。】

  『信、解、行』,下面沒有講證。信解行,《華嚴》講信解行證,在淨土講信願行。此地講,「信、解、行三」,這三方面,『不能定說有次第』。你不能一定說它有一個次第,我先信然後再解,然後再行,這有次第,不能一定說有次第。「不能定說無次第」,也不能一定說那就沒有次第。這個當中,也就是《華嚴經》講的「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就是次第,圓融就沒有次第。圓融不礙次第,次第不礙圓融,這是佛法跟世間一般學習的不一樣。你讀幼稚園也可以讀研究班的經,小朋友,你現在念《弟子規》,你也可以讀《大方廣佛華嚴經》;學《大方廣佛華嚴經》,我們也可以來學《弟子規》,這個就是次第跟圓融沒有妨礙。所以這裡講,也是同樣一個道理。信解行,你說沒有次第,他有信、有解、有行,次第也是很明顯,你也不能說一定是要這個次第。其實信當中有解、有行;解當中有信、有行;行當中有信、有解,一而三,三而一,你不要去切割。不要給它分割,這樣你說次第也可以,說沒有次第也可以。你說次第,次第很分明;你說圓融,一次完成,也是一次完成。跟淨土的信願行也是一樣,信當中有願、有行;願當中有信、有行;行當中有信、有願,一而三,三而一。

  所以下面講,『人必具有信心,而後研求佛法』。這個地方講到信心,這個信心非常重要。佛法實在講成就決定在信,信是第一個,《華嚴經》講「信為道元功德母」。《金剛經》講,「信心清淨,則生實相」。這個信,告訴你,你就是佛,你信不信?你要真信,真信你就是佛了。所以這個信心必須要建立起來,要有這個信心。「而後研求佛法」,你有信心,再來研求佛法。研求佛法就去求解,你有信,你要求解。求解,『必明得佛法真實之義』,願解如來真實義。《開經偈》,我們念「願解如來真實義」。如果你真正解如來真實義,你修行就是當下的事情。你看開圓見的人修行一天,等於漸次修的修行一劫。那差別太大了,關鍵在見解的問題,他的見解。你是什麼樣的見解,決定你修行的成果。所以「必明得佛法真實之義」,『而後方知真實修行』,這句很重要。你要真正明瞭佛法的真實之義,然後你才知道怎麼樣是真實的修行。修行是同時的,圓頓教就是這樣,解在行中,行在解當中。一般講我們初學是有次第。『此有次第也。』就是有個次第,講有次第,我們比較容易理解、比較容易接受,講這個大家比較容易接受。如果給你講沒有次第,我看我們都不敢相信。但是那才是真正的頓法,那是真實義。你不了解,沒關係,但是這個頓法你慢慢去參,有一天你會相信,那你當下就是佛了。這是講有次第。

  今天的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這一條。下面第七條,還是講這一段延續下來的,這一條也很重要。這一段經文,這些《講義節要》都非常重要,這個當中有很多圓頓的法,我們學《金剛經》,你要抓住這個總持(就是總綱領),它是圓頓大法(圓滿快速,讓你成佛的大法)。所以你說這部經,它怎麼不可貴?你懂了,你現在就成佛了,怎麼不可貴?有什麼比這個更可貴的?所以大家要珍惜。今天我們就學習到這裡,我們下星期三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