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眾生處處執著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十集)  2022/4/6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060

  《金剛經講義節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經本,《金剛經講義節要》,七十九頁。我們從倒數第三行的經文看起,「所以者何」這四個字。這句經文是:

  【六三、詳明所以 總標】

  這是詳細給我們說明所以然的道理。前面佛告訴須菩提,這部經的名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就是以「金剛般若波羅蜜」這個名字,勸我們大家來受持,受持金剛般若。受(接受),包括信解;持就是行證,所謂「信解行證」。我們能夠深解、能夠接受來修持金剛般若。經文講:

  【所以者何。】

  我們看《講義節要》:

  【一、『所以者何』四字,標詞使人注意也。下(六四—六九節)經文,皆是開示修持之法。皆是說明,『以是名字,汝當奉持』之所以然。】

  這段《講義節要》就給我們說明,『所以者何』這四個字,標示出這個言詞,『使人注意也』。注意下面佛講所以然的道理,要把這個所以然的道理聽明白、聽清楚,要深入的去理解。所以從下面六十四到六十九節的經文,『皆是開示修持之法』,就是給我們開示要怎麼來修持金剛般若。前面講「汝當奉持」,依教奉行來修持。經文「以是名字,汝當奉持」,下面就是講出這個所以然的道理。我們再看八十頁的《講義節要》:

  【二、此一句中含有三義:(一)如何而斷。(二)從何斷起。(三)因何須斷。】

  《講義節要》第二條給我們說明,『此一句中含有三義』,就是「所以者何」這一句,包含有三個義理在。有三個義理,第一個,『如何而斷』,如何而斷就是要怎麼來斷。『從何斷起』,要從哪裡斷起,我們現在講從哪裡下手。第三,『因何須斷』,為什麼需要斷。把這個所以然的道理,佛給我們說明出來。下面我們再接著看:

  【三、「如何而斷」。斷者,斷我見也。我見是妄想之別名。妄想原是真心所變,本不能斷。所謂斷者,破之而已。】

  這一條就給我們說明前面第二條,這句經文三個意思,第一個『如何而斷』。「如何而斷」,要斷什麼?『斷者,斷我見也』。我們凡夫就是有我見,執著有一個我,這個一般稱為我執。我們總認為這個身體就是我,這個叫做身見。執著這個身體是我,就叫身見,我見就從這裡開始。身,佛給我們講身不是我,身是我所,像我們穿衣服,衣服不是我。衣服是穿在我身上,沒錯,但衣服不是我,是我所。我們這個身體就跟衣服一樣,是我所。我們神識現在在這個身體,現在住在身體裡面,如果哪一天我們斷氣了,這個神識就離開身體,所以這個身體不是我。這個「我」的定義,是真實的,我們可以主宰,我們可以控制,那個才是我。如果我們自己主宰不了,控制不了,也得不到,那個就不是我。我們現在執著這個身是我,那是一個錯誤的執著,虛妄的執著。這個不是真的,我們執著這是真的,這個就是我。所以佛在經上講見惑,第一關就叫身見,身見是第一個要破的。身體,我們都知道,人一斷氣死了,去燒一燒,變成一堆灰了。那我在哪裡?現在雖然還沒有死,但是也不是真的,暫時我們使用。好像衣服一樣,你常常要換的,髒了、壞了,都要換的。捨身,再換一個身,就是像換衣服一樣,所以那不是我。

  這裡是講得比較深入,『我見是妄想之別名』,「妄」就是虛妄的。為什麼叫做妄想?在這個虛妄不是真的,我們把它執著是真的。我們凡夫都有執實見,實就是說這是真實的,我能接觸到的、我能擁有的,我能感受到這一切都是真的。我們把這個認為是真實的,堅固去執著這個就是真實的,我要得到它、我要控制它、我要佔有它,這個就是妄想。妄想就是說只是自己一個虛妄的想法,我想要控制它,我想要得到它,我想要佔有它。實際上,我們控制不了,我們佔有不了,我們也得不到,所以佛給我們講是虛妄的。但是虛妄的我們又想要去得到它,去擁有它,那就叫妄想。所有的妄念,都是從這裡生出來的。佛給我們講,這個是虛妄不是真的,你不要去執著。妄想從哪裡來?妄想當然從妄心起來,虛妄的心。我們現在胡思亂想,念頭剎那剎那生滅,那個叫妄心。

  什麼叫真心?我們常常做三時繫念,中峰國師不是講嗎?「所謂心者,心有多種,曰肉團心」,肉團心,「乃現在身中父母血氣所生者是」。父母生我們這個身體,我們大家都知道,肉團心。我們身體裡面有一顆心臟,那是肉團心,父母血氣所生的。我們身體這個心臟,我們能夠想像思惟是那顆心臟的作用嗎?不是。有一些人說心臟,我們現在能夠思惟、能夠想像、能夠想前想後,因為我們有那顆心臟,那顆心臟在想的。現在心臟移植,現在醫學發達,甲的心臟壞了,乙的心臟比較好,它可以移植到甲。移植過去,甲不會變成乙,他的思想、他的行為、他的習氣,還是他原來的,不會因為他換了乙的心臟變成乙的思想行為,不會,還是一樣。這個說明什麼?現在你能夠思惟想像,不是那顆心臟,心臟換來換去,你還是不變。現在還有換腎臟的、換肝臟的,換了,是不是都變成捐給他肝臟、腎臟、心臟那個人?不會,還是不會變成那個人。那說明什麼?能夠思惟想像的,不是你身體的東西。有的人說腦神經,實在講身體從頭到腳底,沒有一樣是。身體它只是一個工具,它是一個工具。中峰國師給我們講肉團心。我們現代的人就知道,肉團心,不是我們能夠想像的,我們能夠想像思惟,不是那顆心臟在想像的。第二個,「曰緣慮心,即現今善惡順逆境界上種種分別者是」。我們現在講順境、逆境,我們生起種種分別執著妄想,這個叫緣慮心。緣慮心,就不是那顆心臟。這個緣慮心,它生滅變化無常。所以緣慮心,它不是真心,叫做妄心,虛妄的。妄心從哪裡來,怎麼會有妄心?是不是有一個妄心、有一個真心,有兩個?

  這裡給我們說明,『妄想原是真心所變』。你的妄心就是真心變的,不是有兩個心(有一個妄心、有一個真心)。不是有兩個,妄心它是從真心所變的,也就是說妄心就是真心。真心怎麼變成妄心?古大德用很多比喻,最常用的就是冰跟水,波浪跟水。冰,一塊硬梆梆的,那冰融掉呢?冰融掉就是變成水了。當冰還沒有融掉,一塊硬梆梆的,它本身就是水,只是它沒有融掉。你用火把它烤一烤,熱一熱,它融掉,它就是水,所以它的本質就是水。古大德也有用這個比喻,我們妄心就像結成冰,變冰塊了。冰塊從哪裡來?它是從水來的,水凝固變成冰。你冰把它融化,它又回歸到水了,所以它本質是水,用這個比喻。另外,還有一個,波浪跟水(海水)。比如說,颱風起波浪,浪花很多,還有水泡,水泡很多,一起風,很多浪、很多水泡。水泡很多,一顆一顆的,比喻作是妄心,妄念很多很多。但是那些水泡、那些波浪是什麼?它本身也是水,也是海水。如果不起風,它就風平浪靜,就好像我們回歸自性,風平浪靜,這些就沒有了。當它在大風大浪的時候,它還是海水,不是說大風大浪這個時候就不是海水。它還是海水,只是起風浪,就好像我們起無明風。妄念起起伏伏,好像風浪很大,大風大浪,形容我們在煩惱(妄念)起伏很大的時候,那個心還是真心。所以古大德講,當你在生很大的煩惱的時候,在你的煩惱當中,有一尊如來坐在那裡。

  中峰國師也跟我們講,「處生死流,驪珠獨耀于滄海」。我們昨天才念的「處生死流,驪珠獨耀于滄海」,就是你在生死流這個大風大浪當中,你的真心從來沒動過,它還是這樣。起颱風,海水在大風大浪,它還是海水,不會因為起了颱風就變成不是海水了,它還是海水,沒變。風平浪靜,「居涅槃岸,桂輪孤朗于中天」,它還是海水。你在煩惱當中,真心還是這樣;你煩惱沒有了,真心還是這樣。所以真心就在妄心當中,不是離開妄心另外有一個真心,這一點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所以為什麼經典(佛)給我們講「煩惱即菩提」?煩惱就是菩提,菩提在哪裡?就在煩惱當中。你覺悟過來,煩惱即菩提;迷了,菩提就變煩惱。這一點我們首先認識清楚。

  所以你看下面講,「妄想原是真心所變」,『本不能斷』。妄想是真心現的,那真心怎麼斷?不能斷。真的就是真的,它怎麼能斷?不能斷。『所謂斷者,破之而已。』破什麼?破你那個虛妄的執著,因為我們現在那個執著是虛妄的,那不是真的。所以《金剛經》到最後面那一首偈,我們常常提起來觀照,慢慢深入去體會,就像作夢一樣,「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那就像我們作夢一樣,作夢,我們不知道在作夢,就會把那個夢境當作真的,就會執著那是真的。無論白天晚上,佛跟我們講統統是在作夢。夢,我們都知道,那不是真的。但是,不是真的,我們要去執著,把它當真的,這個執著當中我們就起很多很多妄念了。所以這個妄想,「斷」是一個方便用的字,其實也不是斷。

  我們現在講「煩惱無盡誓願斷」,要把它斷掉。煩惱從哪裡來?從我們的真心出來的。真心它本來就存在的,你怎麼斷?所以講真的就是轉煩惱為菩提,這個還是我們體會比較淺的,最高的就是煩惱即菩提。你認識了,當下,煩惱就是菩提,你生煩惱那個心就是菩提心。你生煩惱的心,跟菩提心是同一個真心,但是你不知道那是真心,那是菩提,所以你就產生虛妄的執著。所以你要找真心,離開這些煩惱、離開這些妄想,也沒有真心,因為妄想從真的出來的,你要在這個當中去找到真的,去認識那個真的。所以才說煩惱即菩提,這個是最高的;但是最究竟的大家體會不到,說轉煩惱為菩提;再體會不到,說斷煩惱。斷,把它斷掉,我們就比較容易體會,這個是講得比較淺。講最深的,給你講真的,我們體會不過來,這個像禪宗的禪機一樣。我現在煩惱就是煩惱,怎麼會是菩提?我們怎麼想也不會是菩提。我現在生氣就是生氣,怎麼會生氣就變成菩提?佛給我們講真的,你現在生氣那個心就是菩提心,那個就是真心。關鍵在哪裡?你迷了,你不知道。

  所以中峰國師《三時繫念》那些白文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唯迷悟之有間」。「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迷悟的關係。你一念覺悟過來,煩惱就是菩提,一點都不假;一念迷了,菩提就變成煩惱。其實煩惱跟菩提是同樣那個心,不是有兩個心。所以這一點在這裡要多說明一下,我們不要誤會有兩個心,有一個是真心、有一個叫妄心。其實真心、妄心是同一個,只是你迷了跟覺悟的差別,同樣那個心。所以這裡講「所謂斷者,破之而已」。破什麼?破我們的妄想執著。我們的妄想執著破了,真心本來就在,如果我們迷的時候到處找,也找不到。所以過去我們老和尚常常講,緊急集合,戴帽子,以前當兵的時候,帽子戴在頭上,一直找帽子,找不到。那是以前當兵,現在我們都戴口罩。有一次,我的口罩,把它繞到這裡,找了,怎麼明明剛才還在?我還找了半天,後來我摸這裡一下,我就戴在這裡,就前幾天的事情。所以從這個例子,就想到禪宗的禪師,你看到處參訪善知識,就是找不到真心。你去參,以前都要走路,古時候的人都穿草鞋,翻山越嶺,走路。鞋子不曉得穿幾雙破掉了,形容穿鐵鞋,「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踏破鐵鞋」,就是形容鞋子穿破很多很多,好像你穿鐵的鞋子都走破了,你到處參,走很遠(很多)的路。但是開悟之後,原來就在自己心裡,「得來全不費工夫」。中峰國師給我們講「分明在目前」,你到哪裡找?目前是目前,我們就是找不到。所以用這個比喻,讓我們去體會悟的境界。我們再看下面第四:

  【四、云何能破,開解而已。斷我見,並無別法,唯在徹底明理。亦即徹底開解,而見到宇宙人生之事實真相而已。】

  『云何能破』,破什麼?破妄想,破除我們虛妄的執著,我見,怎麼破?『開解而已』。「開解」,是教下的話,教下叫大開圓解,禪宗參禪叫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禪宗是大徹大悟,教下叫大開圓解,密宗叫三密相應,淨土叫理一心不亂,這個境界是一樣的。教下從言說,用語言文字說明,讓你開解,用講的,言教;禪宗,他不跟你講,用參的。所以有從教下入的,有從宗門入的。宗門,他都不跟你講,你單刀直入切進去,「開口便錯,動念即乖」,你不能動一個念頭去想,想就是妄想,不能用想的。所以你念頭要起來,禪師香板就下去了。禪門講「當頭棒喝」,就下去了,把你那個妄念打掉。你要開口,嘴巴還沒有張開,香板就下去了。你要講也不是,不講也不是;要想也不是,不想也不是。反正你有想也打,不想也打;你說也打,乾脆不講也打,逼得你不曉得該怎麼辦。那個當中提起個疑情,它的妙處就在那個疑情,他碰觸到一個什麼因緣,他就豁然大悟了,禪宗是用這種方法。教下是用講的,給你說,講到你明白為止,開解(大開圓解)。像禪宗的祖師,永明大師,也是淨宗六祖。永明延壽大師,他是禪宗的祖師,也是淨宗的祖師,他寫一部書,叫《宗鏡錄》。佛的《大藏經》,他把它濃縮起來,寫一部《宗鏡錄》。黃念老講,《宗鏡錄》是永明延壽大師把禪這個不可思議的境界(不能用言說)用言說給你講得很清楚。那很難讀,教下要花很多工夫。你很難讀,你讀通了,就這裡講開解了。《金剛經講義》也是一樣,江老居士講這個《講義》,叫你透過解,然後去起觀照,這個就屬於教下,教下給你講。如果宗門就不是這種方法,宗門不講的,叫你去參,方法不一樣。所以「云何能破,開解而已」。如果你要從教下,你經要多看,一般根器教下是比較能夠進入。宗門,他是這樣的根器,是可以,參禪的根器,他才會開悟;如果不是那個根器,參禪也不能開悟。教下,一般中上根器的都可以。

  所以『斷我見,並無別法,唯在徹底明理』。「斷我見」,江老居士在這裡講,沒有其他別的辦法,「唯在徹底明理」,徹底明白這個道理,什麼是我見。教下就是跟你說明,禪宗不跟你講,叫你參,把你妄念打掉,直接給你打掉。教下給你講,到你明白怎麼去觀照,妄念沒有了。到達的目的,都是一樣的,方法不一樣。唯在徹底明理。

  『亦即徹底開解』。就是不能夠一知半解,一知半解,我們功夫不得力。一知半解,功夫不得力;要深解,深解才起作用。我們如果淺解,就達不到斷我見,要深。要深入,所以《心經》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行般若波羅蜜要深,要深入去觀照。你行淺就不行,你的煩惱照不破;行深,深入去觀照,你就「照見五蘊皆空」。原來是空的,原來是假的,那你還要斷什麼煩惱?你知道是假的,煩惱本空。我們現在為什麼這麼煩惱?把那個看作真的,就空不了。我們就執著,我們吃虧就在這裡。所以,「亦即徹底開解」,『而見到宇宙人生之事實真相而已。』宇宙人生事實真相是什麼?五蘊皆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空即是色,色即是空」,這就是宇宙人生真相。所以一部《心經》就講得很清楚了。我們再看下面:

  【五、眾生處處執著,由其不知四大五蘊,以及一切法皆是緣生,如幻如化。云何可執,執之何益。】

  這條講『眾生處處執著』。我們就是眾生,我們現在就是「處處執著」,沒有一樣我們不執著。我們處處執著,最根本的執著,就是執著這個身體。『四大五蘊』,「四大」是地水火風。所有一切的物質離不開四大,四大合起來的,集合而成的,地水火風。四大,有外四大,有內四大。外四大,我們講的山河大地,固體的,都屬於地大;水大就是它的濕度,濕度是水大;火大,它有溫度,溫度就是屬於火大;風大,它是動態的,風是動的(運轉),屬於風大。外面整個自然界這些物質現象,都是地水火風形成的。內四大就是我們的身體,我們的骨頭、牙齒、指甲、頭髮,屬於地大。水大就是我們的血液,我們的涕唾,這是水大;骨頭、牙齒、指甲,這屬於地大;我們身體有地大、有水大、有火大,我們身體有溫度,有體溫,那是火大;我們能呼吸,這叫風大,這個叫內四大。外面四大,裡面四大。五蘊,又叫五陰,色受想行識。色就是物質,色是指物質,色蘊。蘊是蘊集,好像烏雲蘊集在一起;陰,好像陰天,遮蓋了太陽。它的意思是這樣,五蘊遮蔽我們的真如自性。

  《心經》講「五蘊皆空」,色、受、想、行、識。色是物質,受想行識是屬於精神方面的。我們人有感受,有樂受、有苦受、有不苦不樂受,有受。想,我們會去思惟想像。行就是我們的心(起心動念)念念不停,沒有暫停叫行,好像流水一直流。它沒有停的,像流水一樣,叫行。行就是它沒有暫停,我們的妄念,沒有一個暫停鍵,按暫停,沒有,它都不斷的。識就是八個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這個叫識。合起來叫五蘊,色受想行識,五蘊。《心經》給我們講五蘊,就包括四大。五蘊皆空,就四大五蘊皆空。「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要去觀照五蘊,才會照見它是空的。這個照就像鏡子一樣,我們去照鏡子,跟照相機的底片不一樣。它照見,照得清清楚楚。鏡子,男的來,現一個男的相,很清楚,頭髮幾根都照得很清楚,女的來現一個女的相;外國人來現外國人的相,中國人來現中國人的相;大人來現大人的相,小孩來現小孩的相;一隻狗來,現一隻狗的相。什麼相來,它都照得很清楚,這個叫照見。照見,當它照見的時候,鏡子有沒有露痕跡?沒有。鏡子是空的,它照得很清楚,相照得很清楚,但是鏡子一點都沒有污染。跟照相機的底片就不一樣,照相機你一照下去,那個底片就留痕跡了。洗一張,相片出來了,它就留痕跡了。所以鏡子,跟照相機照是不一樣的。照相機照會落痕跡,那就不空,就污染了,不空。鏡子怎麼照,再多來,它照得很清楚,但是它一點也不受污染,乾乾淨淨的,照得清清楚楚。所以為什麼《心經》用「照」?其實《心經》關鍵就是這個字而已,照。照,我們的心,要像鏡子這樣照,你什麼煩惱都沒有。我們現在為什麼煩惱這麼多?我們用想的,想就是妄想,把它當真的,愈想就愈不對,愈想問題就愈多。你用觀照,就什麼問題都沒有,五蘊皆空,當體就空了。所以古大德常常用照鏡子,我們如果學會用鏡子這樣照,那你就會用功。你每一天看到的,不起心、不動念,那就是照了。眾生為什麼處處執著?

  『由其不知四大五蘊,以及一切法皆是緣生』。不知道緣生當體是空,緣就是條件,四大五蘊集合起來產生這個現象。它是一個假相,它不是真相,它沒有自性,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我們看到這一切現象,統統叫緣生法,各種因緣聚合起來,然後產生這樣一個現象。我們這個身體,父母精血,我們來投胎,各種緣聚合起來,我們這個身體生出來了,緣生。緣生,過了一段時間,這個緣會散壞,身體壞了。好像一個房子久了,它不能住了,壞了,你拆掉,那就散了,這個就沒有了。我們人死,現在都是用火葬的,這個很快就看出來。以前土葬的,還要六年撿骨頭,肉慢慢爛掉,才看到骨頭。現在一個多小時,就變成一堆灰了,沒有了。我們現在這樣分析,我們是不是這樣就知道四大五蘊是空?我們還是空不了,因為我們還是用想的,還是執著。你要會用功,你要深入去觀照。「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什麼苦,什麼災厄,都沒有了。如果你照見五蘊皆空,現在什麼病毒,你都沒有影響了。我們現在還怕得要死,不空,都被嚇死了,沒空,疫苗還打四、五支。為什麼?因為我們沒空。沒空就是受苦厄,你要受這個苦、這個災厄。照見五蘊皆空,就度一切苦厄,苦厄沒有了,消失了。

  因為一切皆是緣生,『如幻如化』。「如幻如化」,《金剛經》後面講「如夢幻泡影」,好像作夢一樣。第一個是叫我們去觀夢,我們人都有作夢的經驗,夢醒過來,一場夢,不是真的。我們白天這一切也一場夢,就跟晚上作夢一樣的,要常常這樣去觀,去觀照。如幻如化,幻是好像變魔術,幻化的。變魔術,障眼法,大家都知道不是真的,他變得就像真的。魔術,有一次我到北京去,同修請我去喝茶,一個茶樓,請變魔術的,很會變。他拿個帽子,拿一個釣桿,然後到一個觀眾面前,就在他那邊一釣,一條魚,活蹦活跳的。那個叫障眼法,我們看到一條魚,其實我們在場的人受到催眠了,其實那不是真的。但是我們明明看一條魚,活蹦活跳的,那個叫障眼法,就這裡講如幻如化。他變魔術,大家知道那不是真的,他是一個障眼法,不是真的。我們現在看到這一切都不是真的,跟變魔術一樣。我們現在是可以理解,也同意,但是事情一來,每一樣都是真的,不是如幻如化,什麼都是真的。這個人罵一句,那是真的,他真的罵我,我氣得要死,我真的很生氣。哪有空?空不了。境界一來,什麼如幻如化?都變成真的。為什麼變成真的?這個時候我們如果能夠回頭得快,知道這是我妄念又起來了,趕快回頭轉個念,這個功夫也慢慢會得力。如果你太慢,隨著妄念一直起來,一直發展,又跟著被它轉了。所以《楞嚴經》講「若能轉物則同如來」,你能把它轉過來,你就是如來了。我們現在怎麼轉都轉不過來,在這裡講轉,等一下碰到,又被它轉過去了。所以如幻如化。

  『云何可執』。其實這些現象對我們並沒有妨礙,沒有障礙。《華嚴經》講「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都沒有障礙。我們現在沒有障礙,為什麼變成很多障礙?因為你執著,你去執著就變成障礙了。如果知道四大五蘊以及一切法(一切法包括心法、色法),所有一切都是緣生法。因緣生,緣聚則生,緣散則滅。那不是真的,好像幻化一樣,好像變魔術一樣,「云何可執」。你只要不執著,那什麼事情都沒有障礙了。問題是出在我們去產生執著,煩惱就從這裡起來。執著一定要得到、要去佔有、要去控制,那個就是執著。『執之何益。』我們控制得了嗎?我們這個身體,你控制得了嗎?如果控制得了,我們都希望年年十八,不要老,牙齒不要掉。我也很希望不掉牙齒,但是我牙齒快掉光了。就無我,你執之有什麼意義?因為它是假的,你執著它有什麼意義?有什麼利益?所以什麼叫看破?這個叫看破。看破你才放得下,你沒有真看破,那怎麼可能放得下?你把它當真的,你怎麼可能放得下?一樣也放不下。所以過去黃念老在北京講開示,我聽過他的錄音帶,三十幾年前聽過。很多同修說看破放下了,他說沒事的時候都看破放下,事情一來,一樣也放不下。所以事情來的時候,才是考驗我們到底看破多少,放下多少?沒有事情的時候說的不算。我們再看下面:

  【六、若能於一切法不執,則我見自化。】

  化我見,怎麼化?你對一切法不要執著,我見就沒有了,這個是很圓頓的法。修行有漸修、有頓修,頓修就是很直接的。你只要不去執著它,你知道它是夢幻泡影,不是真的,我見自然就化沒有了。你不要刻意去斷,你看破放下,就沒有了。

  【此真破見惑之金剛也。】

  你對一切法不要執著,這是『破見惑之金剛』。我們第一關要破的就是見惑,見惑八十八品。見惑歸納五大類,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身見,第一個,就是執著這個身是我,哪一個人不執著這個身是我?都把這個身認為是我,這就身見。見惑這五大類叫五利使,思惑叫五鈍使。貪瞋痴慢疑,這叫五鈍使。五利使就是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見取見,非果計果;戒禁取見,非因計因。不是那個因,他認為那個因;不是那個果,他認為那個果。邪見是包括所有錯誤的見解。邊見就是偏一邊,有人執著斷滅見,有人執著常見。人死如燈滅,什麼都沒有了,偏到一邊去,叫斷見。一種是常見,認為人死二十年後還是人,狗死了,永遠是狗。不是,錯了,那不一定,六道輪迴。這一生修善,來生三善道;這一生造惡,來生三惡道。不是說你作人永遠作人、狗就永遠做狗,是互相輪迴的,那才是事實真相。但是有一些外道就執著,現在很多科學家執著斷滅見,人死如燈滅,什麼都沒有了,哪有什麼六道輪迴?斷滅見;常見,人死了,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又來作人,常見,都錯的。這個叫邊見,偏到一邊去了。實際上不斷不常,不一定。見惑,這叫五利使;思惑,貪瞋痴慢疑,五鈍使。如果我們對一切法不執著,『則我見自化』。這個也是幫助我們念佛功夫得力的一個助行,我們念佛是正行。我們念佛不用修到斷惑,伏惑就及格了。修其他法門,你一定要斷惑才能超越,斷見惑八十八品,才能證得須陀洹果。但是要破見惑不容易,斷見惑如斷四十里流的瀑布。

  所以蕅益祖師在《彌陀要解》講,十方諸佛世界,「同居一關,最難透脫」,凡聖同居土這關最難突破。我們現在是住在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我們要超越到方便有餘土,第一個,第一關,你要破見惑。這一關你突不破,那你出離六道就沒有預期。你斷了見惑,還沒有出六道,但是不會墮三惡道,天上人間七次往返,必定證阿羅漢。你只要斷見惑,你斷思惑就有時間表了,可以預期了,最長七次往返。如果根性利的不用到七次,那是最長,就必定證阿羅漢。我們修行不是這一生才修行,我們學佛不是這一生才學佛,我們生生世世都修,從來沒有一次斷見惑,所以搞到今天,我們還是六道生死凡夫。現在遇到淨土法門,我們才有可能在這一生超越,帶業往生,橫超三界。一般法門叫豎超,你要斷,淨土不要斷,但是要伏(伏惑)。斷惑,就好像杯子裝滿沙,你把它倒乾淨,一粒都沒有了。見思惑斷了,超越六道。伏惑,就是你的見思惑一品沒斷,裡面的沙滿滿的,但蓋子你把它鎖著,倒也倒不出來,這個叫伏惑。斷惑就是說乾乾淨淨,你倒了,沒有,那叫斷惑。伏惑,就是你蓋子蓋著(伏住),倒不出來,一粒也倒不出來。伏就比斷要容易多了。我們修淨土法門,你只要伏就及格了。修其他法門,不及格,但淨土法門,這樣就及格了,所以淨土法門它可貴就在這裡。

  我們現在念佛人,雪廬老人在台中蓮社,以前給蓮友佛七開示,講用念佛來伏惑,講了很多方法。講了很多方法,他用五利使跟五鈍使。五利使見惑,歸納五大類,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這五利使,他用比喻,五個刑警。五鈍使:貪、瞋、痴、慢、疑,五個刑警。那十個刑警都隨時要拉我們去三惡道,因為我們一直在生煩惱,這個刑警就把我們拉去三惡道。這個使就是指使,它指使你往三惡道去,它使你往三惡道走,它指使你、驅使你。現在如果我們用功稍稍一鬆懈,這十個刑警就來了。所以要時時刻刻提起念佛,把這十個刑警,把它壓住。那就是用念佛,把它伏住,把見思惑伏住,就是把它控制住,不要讓它發作,我們就可以帶業往生了。一起心動念就用念佛,趕快把它壓過去。

  古人有用黑豆白豆、記功過格,方法很多,念佛是一個。我們用淨宗的方法,要伏。但是伏說比較容易,也不太容易!我們正當生氣時,正在生氣,我看氣是真的,那都忘光了。那就是我們功夫不得力,我們要警覺。我們如果伏不住這個煩惱,將來就去三惡道,六道輪迴。因此《金剛經》它也是一個補助,如果我們念佛還壓不住,《金剛經》想一想,這些道理你理解了,心開意解,就化了,就幫助我們念佛得力。所以它這個也是一個助行,幫助我們念佛這個正行。所以我們要在這個當中不執著,你提起一句佛號,功夫用得深,不但伏惑,而且可以斷惑,甚至可以達到破無明,理一心不亂。自古以來,用念佛方法達到理一心的人,也有。像最近海賢老和尚,我們老和尚說根據他的判斷,海賢老和尚他念佛達到理一心了。還有夏蓮居老居士,他也到理一心,他也到理一心不亂了。近代大德示現這樣給我們看,也就是說,我們用功用得如法,用對了,也有可能達到理一心。不但事一心,理一心都可能達到。最起碼能幫助我們功夫成片,伏煩惱,這個就更容易達到。總之還是要明理。

  【故曰,『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以是名字,汝當奉持』。因為這個可以幫助我們破見惑,所以應當要奉持。金剛般若,佛法實在講都離不開般若,八萬四千法門離不開般若。學佛,六度萬行,前面五度如果沒有般若就不能「到彼岸」,就沒有波羅蜜。波羅蜜就是到彼岸,從此岸度到彼岸。生死的此岸,度到涅槃的彼岸,當中你要有般若。所以你懂得般若,修行就能夠得力。如果不懂得般若,盲修瞎練,亂修一通,伏不住煩惱,有的還甚至著魔發狂,這大有人在,就是沒有般若。我們再看:

  【七、「從何斷起」。應知其則非,而離名字相。知其無所說,而離言說相。大千世界,為佛教化之境。三十二相,為佛所現之身。皆不可執,其餘可知矣。】

  『從何斷起』,要從哪裡斷起?『應知其則非』。下面講「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佛給我們講要修般若波羅蜜,又講「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這什麼意思?佛跟你講「般若波羅蜜」,你不要再去執著有一個般若波羅蜜,則非就是給你否定掉。「應知其則非」,『而離名字相』,因為般若波羅蜜是一個名字相。所以《大乘起信論》講「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所以佛他給你講一個名詞,然後就「則非」,意思就是你要離這個名字相。你不要又執著,執著在那個名字相上,那就又開不了悟了。所以『知其無所說,而離言說相』。所以佛說法即無說,說了之後,則非。說了,但是即無說,就是你要離那個言說相,你不要去執著那個相,言說相要離。

  『大千世界,為佛教化之境』。我們看到這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化區。『三十二相,為佛所現之身』,佛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不可執』,整個大千世界,你不能執著真有大千世界,但是這個要說清楚,你也不能執著沒有大千世界。你一起心一動念,不是這邊就那邊。所以這個當中就是要你言說相、心緣相斷掉,你心就清淨了。我們現在就是講這個就著這個,講那個又著那個了。沒有大千世界,沒有,你又著沒有,就跟你講有。所以跟你講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三千大千世界。大家好好去參,參了,開悟就是你的,就在這個地方。所以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你也不能執著;不能執著不是說沒有那個相,你不要執著那個相。你不要執著那個相,相對你就沒有妨礙,沒有障礙了。障礙從哪裡來?從你虛妄的分別執著產生的,事實上它沒有妨礙你。自己一執著,變成到處都是有障礙了,其實是沒有,事事無礙。所以三千大千世界,佛教化的這些境界,不可以執著;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個身,你也不能執著。『其餘可知矣。』所以今天突然佛現身給我們看,你要不執著。如果你高興得跳起來,那恐怕會著魔,佛來現身,他不但沒有幫助你,反而讓你心不清淨。

  印光大師在《文鈔》,教我們怎麼修?念佛縱然阿彌陀佛現前,你要怎麼樣?你不要高興雀躍跳起來,那佛就不見了。要怎麼樣?印光祖師教我們見如不見。見如不見,你看見了,看得很清楚,但你不要執著。就像鏡子照,照得很清楚,但不落痕跡。你心如如不動,佛那個相就愈現愈光明;如果動,佛怕害你,就馬上沒有了。然後再到處去宣傳,如果有手機再拍起來,我見到佛,你們都沒見過。那佛怎麼會?他是要幫助我們的,幫助我們破執著,他不會幫助我們愈來愈執著,魔才會。其實魔也是自己的問題,自己沒有執著的問題,魔也是佛。所以佛來,如如不動;魔來,如如不動。所以印光祖師說,不但見佛你境界提升了,魔來,你境界也提升了。不是一樣的道理嗎?我們再看第八:

  【八、自己所修之法、所為之事,以及依報、正報等等,皆當奉此義以為觀照。】

  這一條就是說我們『自己所修之法、所為之事,以及依報、正報等等』。依報,環境;正報,我們的身體。『皆當』就是應當,『奉此義以為觀照』,要依這個義理我們來起觀照。這個義理就是什麼?「應知其則非」,不要著名字相這樣來觀照。所以佛給我們講「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你這樣去觀照,就是你這樣念也會開悟。則非,這個關鍵我們要知道,就是不要你去執著。所以,金剛般若波羅蜜,則非金剛般若波羅蜜(沒有金剛般若波羅蜜),你不能又執著沒有金剛般若波羅蜜。所以則非,大家好好從這裡參,這個只能意會,不能言傳。講話只能講到這樣,你自己去參。你什麼都可以用這個套上去,任何一樁事情,這支手機,則非手機,套到任何事物。這條是毛巾,則非毛巾;這個是茶杯,則非茶杯。但是你不要說「沒有」茶杯,是茶杯,但是則非茶杯。這無法講,你去參,參到你就悟了。所以「自己所修之法、所為之事,以及依報、正報等等,皆當奉此義以為觀照」。

  【九、「因何須斷」。倘不如是觀照,斷除我見,便不能明心見性。】

  問題,為什麼要斷?你不斷,你就不能明心見性。你要明心見性,你就必須要斷。什麼叫斷?這個當中就是說你要去觀照。你也不能執著能斷、所斷,我能夠斷,那是我斷的,你又執著了。它本來沒有,你又能斷、有所斷,那又把它當真的。所以觀照,它的關鍵就在這個地方,這個關鍵。所以它的關鍵,下面經文就會講到,「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所以我們要這樣來觀照,因為你沒有這樣觀照,你不能明心見性,你總是會有障礙。我們用念佛的方法,也是很直接的,也是可以。這個也是幫助我們,一個補助,就是說我們不要去執著。念佛也是很直接的般若波羅蜜,就是你起心動念把它換成一句佛號,那也是非常直接的。你要起一個念頭,就把它換成阿彌陀佛,這樣也是很直截了當的般若波羅蜜,那也是般若波羅蜜。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的經文,我們下一次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