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人天是客居,三途是家鄉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七十九集)  2023/2/8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079

  《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三。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九十九頁,我們從《節要》的第十二條看起,我先將這一段文念一遍,我們對一對地方:

  【十二、信為入道之門。學佛必當首具信心。此經全部,是以生信、開解、進修、成證、明其義趣。故吾人聞得此經,對經中所說之如何生信、如何開解、如何進修、如何成忍,首當一一信入之。然後方為實信,乃能開解修證也。】

  我們從這裡看起。前面一條,我們學習到「由實信故,而能離虛顯實」。這個「信」講實信,生起真實信心,清淨心生實相。離開虛妄真實的就顯露出來,這個就叫「一念相應」,這個功德也就成就第一稀有之菩薩,就能成佛了。這一條講實信。

  我們今天這一條,再給我們說明這個信的重要。『信為入道之門』,《華嚴經》講「信為道元功德母」,所以「信」是入道之門,首先要有信。在我們淨宗講信、願、行,第一個也是要信,《華嚴經》講信、解、行、證。「信」這個字,無論世出世法,世法、佛法沒有信就不能成就。甚至他是幹壞事,他也要有信心,他去當小偷,他相信他能夠偷得到,他能偷得到;當強盜他能搶得到,他相信他能偷得到、他能搶得到,所以他就去偷到了,也搶到了,所以連幹壞事都是信心。那這個信得對不對?問題出在這裡,是正信,還是邪信,還是迷信。這裡講的「信」就是深信、真信。「信」這個字,過去我也跟同修分享,我們學了佛,大概給它分為四種,四個層次。第一個是迷信,迷信就是沒有解,對佛法不認識、不理解,就信了。這樣的人也很多,也不在少數,把佛教當作宗教,當作一個信仰,當作我們心理上一個寄託。對佛經講的道理,他是不理解,總是認為佛教也是宗教的一種,把它看作宗教,用宗教這種心態來信佛,那就迷信了。另外一種,就學術性的來探討佛法,像一般佛教大學、佛學院辦的這些,也拿佛經,但是他是根據哲學、學術來探討佛法,一般講哲學的。宗教的佛教,跟學術性的佛教,也不至於害人,只是不能解決問題。總是心理有一個寄託,有個信仰;學術性探討,寫寫論文,拿個佛學博士的學位,也能夠到學校去上上課,講講佛學。當一個學者,當一個佛教的學者,這個在現前佛教也非常多。特別是知識分子,當個佛教學者的就很多了,那學歷都很高;一般學歷比較低的,那就是當作宗教信仰。這也不會害人,他要來接觸佛法總是好事,結結緣,現在不明瞭,以後會明瞭,因緣成熟的時候他會明瞭,先結緣。邪教的佛教就不好,那要害人,在坑拐詐騙。你去相信那個邪教的佛教,就邪信,那就會受害,那個是害人。正宗的就是佛陀教育,佛教它是教育。教育,教化人心,簡單講就是要解決我們人生種種的問題。我們人生最大的問題就是生死大事,生死這個問題是最大。生從哪裡來?死要往哪裡去?我們搞不清楚,這個叫什麼?叫迷。迷,你不了解就叫迷;了解了、明白了,叫悟,叫了悟。我們也聽過「了悟」這兩個字,「了」,它有解決的意思。我們說「了生死」,就是解決生死,生死問題沒有了,了生死。生死又分:分斷生死,我們在六道輪迴裡面,分斷生死;還有變易生死,每一個階段的變化、生滅,都是變易生死。實在講剎那都是生死,剎那在生滅,前念滅後念生就是生死,這是大事。這樁大事能夠解決了,那其他都小事。大家想想,我們人生有哪一件事情比這個更大?不就一個生、一個死,有比這個更大嗎?我事業做得多大!你死了,什麼也沒有了。

  所以我們學佛,現前佛教有這四種形態,我們淨老和尚在《認識佛教》裡面都給我們說明。迷信,如果你能夠遇到善知識,聽經聞法,對佛教有正確的認識,對經教有正確的一個理解,這個時候的信就不叫迷信了,叫「正信」,正確的信仰。因為你理解的、你認知的是正確的,這個叫正信;如果認知、理解的是錯誤的,那叫迷信,迷了。所以一般我都把它分為:不了解,或者了解偏差、錯誤,都歸為迷信。你有正確的認識,像我們淨老和尚提出的《認識佛教》,入佛門第一堂功課,你對佛教有一個正確的認知、理解來信佛,這個叫正信。正信之後,對於經教深入的去探討、去修行,這個就更深入了,這個時候的信叫深信。你的信心會深入,信心深入就是因為你有解。解深了,深入了,有具體行動了,你去修行了,我們一般講去落實在生活上。知道在生活上怎麼修,這就深入了,這個時候的信心就深信。深信之後,你去證實經典上講的結果,一般叫證果。我們聽到佛經的名詞,「證果」。證果,實在講,也要像我們老和尚說要補充一下,大家比較不會誤會。證果,證得什麼果?大家可能會去自己想像,或者不是很清楚證果。跟「佛教」兩個字一樣,佛教就是一個宗教,所以我們老和尚講加兩個字,「佛陀教育」,加兩個字就比較清楚了。所以在杭州南路他成立一個「佛陀教育基金會」。這個名稱,大家就不容易誤會。證果也是一樣,我們是以此類推,舉一反三。證實經典上講的效果,這個效果你真的證實了。證實了,的確是這樣,是這樣的一個結果,沒錯,這個時候的信叫做真信。真信就不會懷疑了,因為你已經證實了。

  信我們總是一個開頭,因為你沒有信,你根本就不信佛,你怎麼可能進一步去求解?那不可能。你信都不信,你怎麼會去看佛經、去看註解?你看那個迷信,看都不看,甚至連聽他都懶得聽,那他怎麼可能去求解?所以我們淨老和尚,他也是給我們做一個很實際的例子。他也是知識分子,從小在學校,老師就教他們說佛教是迷信。這個先入為主的觀念就很深,既然迷信就也不會想去接觸,那也就不相信了。那迷信,信那個幹什麼?信了是迷信,我不想迷信,他就不會去信佛了。所以到台灣來,他學佛的因緣是他想學哲學。因為在大陸戰爭,家庭經濟又不好,所以讀到初中就失學了。但是他很想學習,對哲學也滿有興趣的,所以就打聽哪個教授教哲學的,去聽聽、看看這些教授的著作,看看哪個教授講的比較合自己的口味。後來他選擇方東美教授,又是他們同鄉,他覺得他講得比較有道理,所以就寫信去向他求教,想去台大旁聽他的課。因為不是正式的學生,旁聽生,他很好學。方教授沒有同意,當然他很失望,去找方教授,方教授沒有答應他。後來停了十幾分鐘,教授才跟他講,你真想學,不要到學校,到我家裡。每一個星期天,上午九點到十一點,就到他家小客廳,小茶几,一對一傳授,給他講哲學。講西方哲學、東方哲學、印度哲學,最後一個單元佛經哲學,特別給他講《華嚴經》的哲學,信解行證是從《華嚴經》出來的。我記得我在景美,我們師父也送兩本給我,那兩本現在不曉得放到哪裡,書太多了,《華嚴宗哲學》上、下冊。他聽了,這個很奇怪,怎麼會有哲學!佛教不是迷信嗎?怎麼會有哲學的道理?方教授給他講,你年輕,你不知道,佛教不但是哲學,而且是世界所有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他被這一句話打動了,被他打動了,所以跟方教授學哲學,也才到寺院去找經典來看。後來過了半年,一個清朝時代蒙古的親王介紹他去認識章嘉大師,章嘉大師住在台北市青田街(現在是蒙藏委員會,他的遺物都在那裡),住在那裡,也是一個星期去一次。他是這樣來信佛的,他信佛的因緣是從跟方教授學哲學。那方教授給他講,他為什麼能接受、能相信?因為他跟他有緣,我們現在講緣分。他說如果別的教授跟方教授講同樣的話,他也未必相信,跟他沒緣。他說你跟他有緣,你很仰慕他,你心裡對他很恭敬,當然他講的話你就會相信、就會接受。所以一開始你必定要有信。

  這個信,每一個人的因緣不一樣,我們師父他是知識分子,他沒有搞清楚不行;我就不一樣,我是迷信。我信佛是十六歲的時候,我大哥有一個姓趙的工程師,當時候在六堵工業區做工程。趙工程師給他介紹佛法很好,拿了一本《佛學概論》,他就拿回來。我大哥他就很會吹,學佛將來成佛,神通自在。因為我小時候就喜歡看漫畫書,《西遊記》、《封神榜》,《西遊記》孫悟空有神通,吃了仙桃又長生不老,也很羨慕這些。小時候看這些小說,他講到神通,我就很有興趣,我不是都在想要有神通嗎?看故事書是看故事,我也真想真正能有神通,現在學佛能有神通,這是我所求的。拿《佛學概論》來看,一字也看不懂,那時候我十六歲,看不懂。後來我就去請問,有時候跟趙工程師碰面,就向他請問,他也講不出一個所以然,後來他就講現在很多法師。我十六歲的時候就聽,以前的淨心法師、賢頓法師,淨心法師有講台語的,廣播電台,聽台語的,也有女眾法師講經,講《阿含經》,小乘經典,聽了也覺得滿歡喜的,但是自己心裡還是很多疑問。趙工程師他是澎湖人,他去高雄住了也一段時間,高雄元亨寺就是他去蓋的,他去設計,他去蓋的。他說星雲法師。那個時候,他在北部、南部都有工程,我們永和現在有一間智光商職,智光商職是南亭老和尚他建的,南亭老和尚他的師父是智光老和尚。智光商職,那個時候他包了工程,我跟我大哥去那邊做工,趙工程師他就講智光和尚、南亭法師,他給我介紹好幾個法師,都是大陸來的,還有星雲法師,星雲法師怎麼樣、怎麼樣,他都有介紹。我就想去皈依,他給我介紹高雄壽山寺星雲法師,那時候還沒有佛光山,星雲法師,很推崇他,他給我介紹的。後來我就去找,我就去訂刊物,以前廣播電台沒有那麼多,也沒有像現在的電視台。所以去訂刊物,訂「覺世旬刊」,十天一份。我們那個時候住在萬華,寄一份,十天,旬就是十天,十天出一次。現在佛光山刊物可多了,雜誌,還有「人間福報」,我也有訂「人間福報」。那個時候交通不便,要到高雄去,坐火車大概要八個小時,大概我們台灣飛到澳洲去了,現在坐飛機飛到澳洲去,到高雄八個小時。如果你坐普通車,可能要十二個小時,可能都飛到美國去了,也不便。所以我看「覺世旬刊」講,可以通信皈依,我覺得通信皈依就方便了,就是寫信說我要皈依。那個時候我還沒皈依,我說我要皈依。星雲法師就給我皈依,給我取個法號叫慧明。後來我有問題就寫信給他,他都親自寫信給我回。後來去蓋佛光山,我寫信去問,他就請方倫居士代回,他就沒時間了,他就忙了。

  我去聽老和尚講經,也是訂了那份「覺世旬刊」,我十九歲那一年看到刊物有登講經的消息:淨空法師在台北市龍江街蓮友念佛團講《楞嚴經》。那個時候,因為我們租房子,在萬華租房子,隔壁我們同一個小房子,其實以前那個房子就像難民營一樣,矮房子,然後隔一個三合板,兩個床鋪,你家、我家。隔壁信基督教的,一個兒子跟我同年,大兒子跟我同年,他跟他媽媽,他們一家人就是信基督教,每一次禮拜天說我們要去教堂聽道,我就很羨慕。因為我們就一道牆壁,擺一個小餐桌;他們擺一個小餐桌,一道牆壁,他掛十字架,我這邊掛阿彌陀佛。他們都念阿門、阿門,我就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每一次他們要去教堂,就給我講一下,我們要去教堂,我們家今天聽牧師講道。我好羨慕,我們佛教怎麼都沒有人講道,人家基督教禮拜天都有人講道。那時候我看到「覺世旬刊」這個信息,喜出望外,我們也有道可以聽了。所以趕快約我弟弟,我們兩個就坐公車去,坐到中崙龍江街那邊,那個念佛堂現在還在,大陸一些老居士他們建的,有一個李濟華老居士在那邊念佛自在往生,就去那邊聽經,一聽就聽到現在。我能夠認識我們師父,也是因為星雲法師這個因緣,那一份「覺世旬刊」,我才認識,不然我也不認識,我也不知道這個信息,也不認識。

  所以我是很早就跟他皈依。他當時辦東方佛教學院,也請我們師父去當教務主任,當一年,後來教學理念不同,我們師父就離開了。我們師父是強調要一門深入,一個僧人學一部經,學十年。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學《地藏經》,專攻地藏三經,十年之後就是活的地藏菩薩;學觀音經,就學觀音三經十年,就活的觀音菩薩;學阿彌陀佛,《彌陀經》,那你十年後就是活的阿彌陀佛;學《無量壽經》,十年後就是無量壽佛。學一部經十年,他就是這部經的專家。當時星雲法師他不同意這樣的教學,他覺得要跟現在學校一樣,大學很多課程。很多課程,這是學知識,就做學者,我們剛才講做學術性的,變成一個學者,他以後可以到學校上課(講課)。學術性的研究佛法,這個是不能解決生死問題,可以當個學者。我們淨老和尚他學的是戒定慧,那就是傳統的佛陀教育,你要解決生死問題的,不同,所以他就沒有繼續在那邊任教,教了一年,總是他跟星雲大師還是有相當深厚的因緣。他們兩個同年,我們師父大他幾個月,我們師父去年他先走一步,他先走了。當時他在佛光山教學的老照片,我有一天看到報紙登出來,把它剪下來,他跟他有這個因緣。當時我也去報名東方佛教學院,我有被錄取,通知單寄給我了。那個時候我們剛好從萬華搬回去汐止,接到這個通知單,因為那時候開始聽我們老和尚講經了,我想先聽經聽一段時間吧!後來就去當兵,回來就繼續再聽老和尚講經,就沒有去東方佛教學院。如果當時我去念東方佛教學院,我現在應該是跟著星雲大師學人間佛教,推廣人間淨土,就不是西方淨土了,所以這還是在一個緣上的問題。善導大師講,各人總在遇緣不同,各人遇到的緣不一樣。我認識星雲大師還比我們師父早,也是因為他的因緣我才能認識師父,就是這個緣。所以昨天我們幾個出家眾,我們剛剛好有空檔,我們趕快下去給他頂禮,有這麼一個因緣。

  星雲大師他的人間佛教,也推廣得非常成功,的確度了很多人來接觸佛法。他對一般不信佛的人,他講的就是生活化,一般人比較容易理解,有時候講的一些話,也是比較幽默,對大家不會產生壓力。佛光山能接引那麼多人,他就是很多方面,插花、烹飪、泡茶這些,他辦這個也能夠接引很多社會大眾,能夠接引。但是他們的僧人(出家眾)是比我們要求嚴格,生活的規律。還有,他有制度,培養人才,你要當住持,培養你當住持;你要做當家,培養你做當家;你要當知客,培養你當知客,而且煮飯煮菜。有人去佛光山,他說沒有什麼,就學了會煮千人吃的飯,學了一技之長。他的確推廣人間佛教,推廣得相當有成就,五大洲都有,三百多間的寺院,好幾所大學,可惜的就是當時沒有接受我們老和尚這種教學理念。所以我們老和尚後來常常講,去找星雲法師也講,當初你聽我的話,現在佛光普照全球,真的佛菩薩就很多出來了。但是這個總是在緣,在一個因緣,當時的因緣就是這樣。

  所以佛教的形態,我們也要認識,認識之後你選擇要學哪一種,這也是非常重要的。這一生我們修學要達到什麼目標,是結結緣,還是要有個結果?這是關鍵的。所以這個信是第一個,首要的。總之無論世法佛法,總是從信入門,入道之門。你不相信,那不可能你去接觸,就像我們老和尚,他沒有遇到方教授給他介紹佛教,恐怕這一輩子,他也不會信佛,那也沒有後來的成就,肯定是這樣。我的信是喜歡神通,小說看太多了,這就來信。信了疑問很多,問問題,當時星雲大師他回答我的問題,也能滿足我的需求。因為剛初學,初學聽他的,深入淺出,也能滿足我的需要。但是後來聽到我們老和尚講這個信,它就有深度了,就是說你要深入,不能停留在一個結緣性的階段。你要深入,深入就是要深入經藏、深入經教。深入原則上都是要戒定慧,才能解決問題,如果不是戒定慧,那是屬於學術性的。就是我們會講、會說,懂得很多佛法、道理,都屬於知識,不是智慧,智慧才能解決問題。知識只能解決局部性的,而且還有其他的副作用;唯有智慧沒有副作用,真正解決問題。一部《金剛般若》就是要開啟我們自性的般若智慧,這個就非常關鍵,非常重要。這是講「信為入道之門」。『學佛必當首具信心。』這個是必定的,無論你學什麼都先要有信心,你沒有信心就學不成。

  『此經全部,是以生信、開解、進修、成證、明其義趣。』這部經,全部的《金剛經》,是以「生信」,生實信;「開解」,解就是明白,開啟我們解悟,悟有解悟、證悟。信解行證,它是一而四,四而一,它是分不開的,你信當中有解、有行、有證;解當中有信、有行、有證;行當中有證、有信、有解。它任何一個都具足其他三個,你說信,它就涵蓋有解、有行、有證;你說解,它也有信、有行、有證;你說行,有信、有解、有證;你說證,有信、有解、有行。一而四,四而一,不能分割的,要明白這個道理。信解還是最關鍵、最重要,因為你沒有信解,你怎麼可能去行、去證?你不相信,你也不理解,那你怎麼修行?所以必須有信解,才有行證,這四個就分不開。你行證之後,你信解就堅固,不會有懷疑了,真信了,因為你已經證實了。就像袁了凡,雲谷大師給他開示這些理論方法,他真的聽明白了,依教奉行,他真的改造命運了,一點不假。所以他也是信解行證,就連求個人天福報,也要信解行證。他相信雲谷大師跟他講的,他聽了能夠理解,理解之後他能夠落實,他能夠依教奉行,後來他證實,的確他命運改變了。這個就證果了,這個也是證果,只不過證得世間小果(就是人間福報),人天福報。他也是證果,但證的不是出世間的果,不是阿羅漢果、辟支佛果、菩薩果、佛果,他是證人天福報的果。所以人間佛教實在講就是求人天福報,人天福報,你沒有信解行證,你想要求人天福報也求不到,你改造命運也改不了,你還是受命運的支配。所以佛陀教育,你要求個人天福報,還是要學佛陀教育,你才能達到。不要講得太高了生死出三界,修行你現在可以改造命運,那你對了生死出三界你就會有信心。你應該在人天這個基礎上站穩了,然後再來向上提升,你信心才會再增長。如果一個改造命運都達不到,你說了生死出三界,我現在問題都不能解決,那講了生死出三界,對我們來講就很渺茫。怎麼了?大概到最後都不了了之,不能解決。所以還是要信解行證。聽經聞法、講經說法,讀經、看註解,這個是信解,要求解;通過解你明白了,那要去行,行就是我們實驗;我們就透過實驗,然後證實這個結果,叫做證果。所以經典它都能夠讓我們信解行證的,所以這個很科學,哪有迷信?有理論方法讓你去實驗。如果沒有理論方法讓你去實驗,講那個果,那就靠不住了。所以佛法一點都不迷信。

  我們修淨土法門也是一樣,也要信願行。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給我們開示的,也很有道理,我們一般講信願行,他講信行願,你要信有西方極樂世界,信有阿彌陀佛,信我有往生之分。雖然信有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信我們遇到了就有往生之分,但是,「要信唯是隨心自現,感應道交,究竟非從外得。」是我們心去感應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心去感應,不是外面來的,一切離不開自性,這樣才叫真信。這個道理我們也信,是我的心想,但是我們還沒有證實。「信而無行,即不成其信。」不成其信,就是說我們信心就不堅定,我們有正信,但是沒有透過行,我們這個信不能深入,你行一分就幫助你信心更增長一分。願就是推動行的動力,願就是什麼?願離娑婆,願生西方。願意離開娑婆世界,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一個動力,推動我們去行,去念佛,包括正行、助行,那個動力在推我們去行。所以沒有願就不成其行,有願你才會去行,沒有願就不會去行,你行就是念佛,你就不會去念佛。你想見極樂世界、想往生,信了那你要去行,行就是念佛,要去念佛。行如果沒有願,行不會用功,我們現在這個願不切,就是不用功。

  發的願,我們一般講志願,像現在考大學,第一志願、第二志願。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志願,你要學什麼?你將來要做什麼?你要做醫生、要做科學家,還是讀政治的要去當官。你要學哪一方面的,這個就是各人他的志向,他的志願。你的願望,你要達到什麼目標?願就是你所求的,比如有人說我要求長生不老,那就是願,求長生。以前我看小說,看《西遊記》看多了,很喜歡求長生。因為看到孫悟空去偷王母娘娘的仙桃,一吃下去就長生不老,都不會死,我說這個太好了。那個也是信,但是迷信那個小說了,後來學了佛才明白。我們的願,俗話講「人各有志」,每一個人的志願不一樣,每一個願不一樣,每一尊佛菩薩發的願也不同,所以人各有志。佛他沒有勉強任何一個眾生,佛沒有勉強,佛是給你講解、說明、勸導,給你分析,給你介紹哪一個比較對我們最有幫助、最殊勝的。佛是只是這樣講,接不接受都在眾生。他不會硬性給你規定,也沒有絲毫給你勉強,只是勸導,那接不接受就是在眾生這方面。你理解了,或者是不理解;接受,或者不接受,這個佛就沒有辦法勉強,但是佛他總是勸導。佛講經說法就是勸,他不是用命令的,下一道命令,你一定要這樣,沒有,在經典上沒有佛下什麼命令的。佛都講經說法勸導,道理給你說明,方法給你說明,讓你自己去選擇、自己去修、自己去證實。你還不想了生死,那佛就給你講求人天福報;你想證阿羅漢,給你講證阿羅漢;你只是想自了漢,講小乘;你發大心,要作菩薩、要度眾生,就給你講大乘;你要成佛,給你講一生成佛的理論方法。所以佛應機說法,各人發的願不一樣。

  所以昨天我到佛光山去,剛好遇到林居士,他也是我們星雲大師忠實的信徒。他說星雲大師說要再到人間來,不念「阿彌陀佛」,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他們念是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我說也很好,再來人間度眾生,人各有志,每個人的願不一樣。現在中國佛教會理事長淨耀大和尚,那個時候還年輕,大概三十年前,有一次,韓館長、我們老和尚請他到一個餐廳吃麵,我也去參加。淨耀法師他就一面吃一面給老和尚講說,師父,你發願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阿彌陀佛那裡。他說我發願要到地獄去,我發願到地獄去學地藏菩薩度眾生。人各有志,但是發了這個願要能夠去兌現、能夠落實才有意義。如果發了願不能夠去兌現,那就落空,變成空願。因為你達不到,不就變成落空了嗎?發願要到地獄去,你有本事像地藏菩薩這才行,不然你去到那邊只是受罪,不能度眾生。我們讀《地藏經》,《地藏經》講得很清楚,你墮到地獄去,如果是造罪業墮到地獄去,你看「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父子至親都不願意去代替受那個苦,因為太苦了!自己都度不了,怎麼去度眾生,那不就落空了嗎?所以能夠落實才有意義,落空就沒有意義了。所以我們當然也期望星雲大師再到人間來度眾生。所以佛光山他們有一句話講,來生再來做佛光人;慈濟說來生再來做慈濟人。能夠不失人身,能夠保持人天善道這個身分,當然在六道是比較好的。

  我們來生要來得人身,就是經典上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五戒十善要及格,要六十分,不及格就到三惡道去了,不能到人間來了。五戒十善起碼要六十分以上,那這樣就保住人身。一般人,佛在經典上講,在六道輪迴要輪迴到人道來機率很少。機率少,所以佛在經典用「須彌穿針」、「盲龜浮木」、「爪上土」,用這樣來比喻失掉人身再得人身機會很少。到人間來這個時間短暫,所以佛門有一句話講「人天是客居,三途是家鄉」。三惡道一墮進去,時間都算劫的,縱然墮到鬼道,壽命一千歲,最少,跟我們人間的時差是一個月,我們一個月他一天。地獄就更長了,地獄一墮五千劫,壽命最少一萬歲,真的是萬萬歲;墮到鬼道是千歲。畜生道,畜生道雖然壽命很短促,但是佛在經上也講螞蟻,看到一窩螞蟻,他就笑了。阿難尊者問佛為什麼在笑?他說七尊佛都過去了,這些螞蟻還在當螞蟻。那螞蟻死了又當螞蟻,死了又當螞蟻,七尊佛,你看一尊佛時間多長?所以墮畜生道也不是短時間。墮入三途時間長,機會多;生到人天善道機會少,時間短暫。所以人天是客居,好像出來旅遊,沒多久又回去了。三途是家鄉,為什麼?因為在六道輪迴造惡業容易,修善比較難。要重視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所以星雲大師,我這兩天看TVBS的訪談,他講了一句話很經典,你可以不信佛教,但是你不能不信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如果人真相信因果,斷惡修善,那當然可以保住人身,來生可以再得人身。這一生修得好,來生得人身。如果這一生修得比較好,來生榮華富貴,那也不能保證他不迷惑、他能繼續再修,往往我們看到富貴人家,他一享福就迷惑顛倒了,又造罪業了;福報享盡了,罪業現前,又到三惡道去。所以佛門講「三世怨」,這一生修福,來生享福,享福又迷惑、又造業,福報享盡又墮三惡道。所以沒有脫離六道,總是在三惡道的時間長,在人天善道的時間非常短暫。如果沒有深入佛經(經教),一般人他也不會理解。所以學佛陀教育是要解決問題的,如果其他宗教的佛教、學術性的佛教,這個結結緣,跟大家結結緣也是好事,總是比不信佛好。總是跟佛有緣,大家結結佛緣,這是好事,好事我們都讚歎,我們都隨喜。那你能真正得到人天福報,我們也隨喜,我們也希望大家都能得人天福報,不要墮三惡道。佛講經說法,苦口婆心勸我們,你還沒有出六道輪迴,最好不要墮三惡道,希望保住人天善道,然後再向上提升,超越六道。要保住人天善道,《地藏菩薩本願經》也不可疏忽。你在六道,沒有出離六道,觀音、地藏就很重要了,你看《地藏經》後面,佛把流通《地藏經》的任務交給觀音菩薩,因為這兩尊菩薩跟我們娑婆世界眾生緣很深。所以《地藏經》我們也不能疏忽,你沒有出離六道,也不能疏忽。所以弘一大師在《演講錄》,他在福建永春一個寺院演講,有一個講題叫「普勸淨宗道侶兼持誦《地藏經》」,就是勸淨宗念佛的蓮友兼持誦(就是助修),幫助我們念佛,這個大家有時間可以看看,也是很有道理。他也是引經據典,引用祖師大德的這些開示來給我們說明這部經的重要,我們不能疏忽。

  我們再看下面,『故吾人聞得此經,對經中所說之如何生信、如何開解、如何進修、如何成忍,首當一一信入之。然後方為實信,乃能開解修證也。』「對經中所說如何生信」,怎麼生起信心?你要進一步去開解,這個解開了,信心就生了。信心生起來,也理解了,再來就是在生活當中怎麼去修,怎麼去成就,去證實經典講的這個結果。信解行證是相關的,信解也是更為緊要,更要緊,沒有真正的信解就不可能去修行證果。我們再看下面一條:

  【十三、當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是任一,非是專一)。《華嚴》明此義。故約信解行證言之,若以信為主,則一切皆歸信。若以解為主,則一切皆歸解。餘可類推。(主伴之主,也是任一,而非獨一。)】

  這個剛才我們講過,《華嚴經》講『一即一切』,所以它這個分不開的,信解行證不能分割的。以哪一個為主,其他都是為伴,《華嚴經》講「主伴圓融」。這個「一」,它是任一,任何一,不是專一,是任何一個為主,其他都是伴;任何一法都可以為主,都可以為伴。我們這樣去理解。我們再看第十四:

  【十四、聞法當深會其用意之所在。若執著名言,死在句下,為學佛之大忌,亦非圓融無礙之佛法矣。信、解、行、證四事,無一不關緊要,而信解尤為最要也。】

  『信解』是最重要。但『聞法』呢?我們聽經聞法『當深會』,「當」就是應當,應當深入去體會,深入去體會『其用意之所在』,所謂我們要去體會言外之意。『名言』,它是指路牌,你不能執著在那個「名言」,『死在句下』。聽經就怕死在句下,你「死在句下」,你不會開悟,你把它聽死了。就執著那個名言,死在名句之下,那不會開悟。應該是你聽到這個名言,佛經這些經句,你要去體會它弦外之音。他講的深義在哪裡?要去體會那個弦外之音,不能死在句下。這個是學佛的大忌,『大忌』就是大忌諱,不能把它聽死了,你聽死了就不起作用。所以聽經不能死在言下,不能死在名言之下;學戒律,你也不能死在戒條之下;參禪不能死在話頭之下。不會參,虛雲老和尚講,都是參話尾巴,不是參話頭。關鍵要會,學什麼東西都要學得會,那才會成就。學戒律也不能死在戒條之下,戒律有開遮持犯。

  所以那天「佛學問答」,我現在又多開闢一堂課,「佛學問答」。網絡佛學院,成立十幾年了,第一次跟他們見面,問了很多問題。有人問這些佛學上的問題,問到戒律,問到酒這些,我也舉出很多很多實際例子,我的經驗給他們分享。其實他們問的問題,過去我都接觸過,三十年前就接觸過,我也勸過,但是他不相信,他還是去受了戒,結果不出我所料,問題出來了。因為授戒律師他沒有給你講開遮持犯,那你就死在這個戒條。他家在賣酒,現在他受了菩薩戒,怎麼辦?我說當初我給你講,先不要去受戒,先搞清楚再受,你就不聽,一個禮拜就來問我。我說你不應該來問我,你要問傳授你這個戒的律師,你要去請問他。他說有,我有去問。我說那律師怎麼跟你講,你就怎麼做。他說叫我關掉,不要賣。我說,那你就關掉。他說不行,是我父親開的,不能關。我就問他,那怎麼辦?所以戒也是一樣,有開遮持犯的,它是活的不是死的,佛法合情合理合法。所以不要說講那麼高的戒,我就講個五戒,大家都搞不懂,你受那麼高的戒,你怎麼做得到?你先把五戒搞懂,你再去提升。我在山東講五戒,看到這些開遮持犯,佛講的戒,那不是宗教式的教條、戒條,合情合理合法。遮戒,它是預防的。你受了戒,那你有功德;你做不到,你可以捨戒,等你做得到再來受;或者你能做一條就先受一條。而且這個當中有開遮持犯,還有小乘的開遮持犯、大乘的開遮持犯,這個都要搞懂。還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個也要搞懂,不然你碰到有牴觸、有矛盾,你怎麼辦?都要活學活用,不能死在那個戒條之下;聽經不能死在言下;參禪不能死在話頭之下。

  這個是學佛的「大忌」,最大的忌諱,就是怕這樣,所以「亦非圓融無礙之佛法矣。」那就不是圓融無礙了。我們老和尚在世,他弘法是以《華嚴》的理論為基礎,所以他給我們講他教學是一乘法,在大乘之上。所以他的這個層次上又不一樣了,一乘法。一乘法就是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一般大乘法是講到理事無礙,理跟事沒有障礙,事跟事還是有障礙;一乘法就是事跟事都沒障礙了,任何一法都沒有障礙。所以『信、解、行、證四事,無一不關緊要,而信解尤為最要也。』「信解」,還是最要緊,要先明白。總之我們要深入去體會,佛講這部經他的用意。我們自己不懂,看註解,看註解要去深入體會,沒有深入體會,我們也達不到深信,也達不到。我們再看第十五:

  【十五、《大論》卷五十云:「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名無生忍。」】

  這個『《大論》』是指《大智度論》。

  【《大論》卷七十三云:「得無生法忍菩薩,是名阿鞞跋致。」《華嚴》謂八地證無生忍。《仁王經》則在七、八、九地。故言初住證者,是分證。八地等證者,是圓證。】

  這是講他證得果位的一個境界、層次,『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名無生忍。』這個「忍」,無生法忍,「法」就是一切萬法,這個忍是認可、認同,我們一般講認證、認可的意思。這個忍不是忍耐的意思,它是認可。一切萬法無生,無生就是它本不生,密宗講阿字本不生,本不生就是本來它沒有生滅。你真的去證實了,一切法無生無滅,不生不滅,它沒有生滅。『是名阿鞞跋致』,「阿鞞跋致」,就是翻譯不退轉,七地以上了,這裡講『八地證無生忍』。「八地證無生忍」,這是《華嚴經》講的。《仁王護國經》,『在七、八、九地』,證無生忍。所以圓教初住是分證,到圓教八地就是圓證,圓滿證得三不退,阿鞞跋致。這是給我們講「無生」,無生無滅。我們再看:

  【十六、《觀經疏》曰:「無生忍,是初地初住。」地住並說者,可見別初地,圓初住,見地相等。又可見見地不圓者,必至登地乃圓。是以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也。】

  《講義節要》,『是以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也。』這個是以《華嚴經》,我們師父把《華嚴經》所講的補充進去。《觀經疏》裡面說:『無生忍,是初地初住。』講「初地」是講別教,有藏、通、別、圓,這天台宗講的,華嚴宗講小、始、終、頓、圓。這個「別」就是以天台宗來講,天台宗判教有別教,別教是純大乘,但是它還沒有圓滿,所以它到初地才達到「無生忍」。圓教初住就證無生,「圓初住」。別教初地,圓教初住,證無生忍是相同的。『可見見地不圓者』,見地還不圓滿,『必至登地乃圓。』「登地」,別教要到登地,他見地才圓滿。「是以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也。」念佛見地就圓滿了,我們凡夫能夠接受念佛,等於是跟登地菩薩一樣。我們只要接受佛的聖言量,佛勸我們念佛我們就念,我們就暗合道妙了,見地就跟十地菩薩一樣。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我們現在就開始念佛,所以念佛法門它的殊勝就在這裡,凡夫可以頓然成佛。直接成佛的方法,最直接的,但是難信。行不難,念阿彌陀佛有什麼難?特別我們持名念佛,大家都會念。但是很難信,為什麼難信?有懷疑,懷疑我們自己不知道。要斷疑兩個方式,一個是經教,開解,信解,這個可以斷疑;另外一個,你就老實念佛,也可以斷疑。

  《淨語》講「誤人第一是多疑,疑網纏心不易知」。疑,疑惑、懷疑,像捕魚的網,密密麻麻的纏縛在我們心裡,我們不容易發現,你不知道,以為自己沒有懷疑,其實有,很多。那怎麼辦?「咬緊牙根念阿彌,念得疑根連蒂斷,到此方知我是誰。」疑怎麼辦?咬緊牙根,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到你的疑根連蒂(就好像水果的蒂)斷,就掉下來了。那到時候你就知道自己是誰,自己原來就是阿彌陀佛。這要老實念,你不從經教解門,你老實念,以行,用念佛來斷疑。但是要真念,真念始能得真感。我們從念佛去斷疑,從行門上,中峰國師講的「信而無行,即不成其信,行者,《楞嚴經》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阿彌陀經》云:「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你念佛,你這個行,念到你煩惱能夠伏住,你跟佛就感通了。你那個時候信就起來了,你就不會懷疑,通了,因為跟阿彌陀佛那邊已經連線了,你就不會懷疑了。佛光接通了,就不會懷疑了;還沒有通,當然疑。你要愈疑就愈不通,所以你有懷疑起來的時候,放下,就一直念,念到疑根斷了,那你就通了。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我們下次,七十五、「明實相」,給我們說明實相,下星期我們再來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