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自性本自清淨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十三集)  2022/4/27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063

  《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三。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三,第八十四頁,從第三行,第十七條這裡看起。我先將這段文念一遍,我們來對一對地方:

  【十七、念是業識,性體並無是事。此明雖業識紛動,而性淨自若。能大師云:「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我們今天從這條看起。上次我們學習到第十六,「心雖無法,而法從心生」。心是沒有法,但是一切法是從心生的。「因諸法一如,故不可說」,諸法是一如,所以就不可說了。「因真心無念,故不可念」,真心它無念,所以不可念。沒有念,「名為真如也」。

  我們今天接下來,第十七,『念是業識』。真心無念,我們現在念頭很多,妄念紛紜,我們念頭多得不得了。念是什麼?「念是業識」。「業識」這兩個字,業,它是造作,動的;識,我們一般講八個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念是業識,『性體並無是事』,「性體」,我們的自性本體,沒有這些妄念,沒有這些念頭。『此明雖業識紛動,而性淨自若』,這裡給我們說明,雖然我們這個心的業識紛紛擾擾,「紛動」就是妄動,而性體它清淨自若。「性淨自若」,就是說性體它毫無影響,雖然我們妄識紛動,但是我們的自性本體它從本以來就是清淨的,跟這些妄念不相干。就好像我們看到虛空當中有萬事萬物,有很多花,種種的;但是虛空有沒有受到污染?沒有,它還是清淨的。所以我們淨老和尚常常用螢幕來做比喻讓我們去體會,我們看電視節目,什麼節目都有(妄動),但是那個屏幕乾乾淨淨的,它絲毫沒有受到污染。用當前我們看到可以體會的,讓我們去體會自性清淨的一個概念。所以用這個比喻讓我們知道,雖然現在業識紛動,「而性淨自若」。自性清淨,它還是清淨,它絲毫沒有動,也絲毫沒有受到污染,因為(就是前面講)諸法一如故。諸法它是一如的,它沒有分別,所以不可說。我們為什麼可以說?因為分別。我們可以說東說西、說長說短,怎麼能說?從分別。我們是從分別,分別發展為執著,所以現在是鬥爭堅固。這個時代是佛講末法時期,我們五濁惡世的眾生鬥爭堅固,為什麼鬥爭?各人有各人的執著,我執著這個,你執著那個,不一樣,那就鬥了。執著從哪裡來?執著從分別來的。分別從哪裡來?分別從妄想,從妄動來的,從無明來的。無論怎麼妄想分別執著,自性它還是清淨的,它並沒有受到污染。像螢幕影像現前,各式各樣的影像都有,但是螢幕它還是乾乾淨淨的,它也不留痕跡。所以說性淨自若。

  所以『能大師云』,就是指六祖惠能大師,六祖惠能大師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什麼叫自性?它本來就清淨,我們現在迷惑顛倒,迷惑顛倒,它還是清淨。所以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講,「處生死流,驪珠獨耀于滄海;居涅槃岸,桂輪孤朗于中天」。你在生死海中,「驪珠獨耀于滄海」,驪珠就是這顆寶珠,在這個大風大浪,它還是這樣,它絲毫不受影響。這是形容比喻我們的自性,現在在六道生死輪迴這個大海當中(苦海當中),它還是清淨的。你覺悟了,成佛了,「桂輪孤朗于中天」,它還是清淨。「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就在迷悟不同。

  這裡講到諸法一如、真心無念,我過去也看過蕅益祖師他在《占察善惡業報經疏》卷下有一段,在《占察經》卷下,這段經文跟大家念一念,在這裡也可以補充這段的說明。「所言一實境界者」,「一實境界」就是一真法界,就是一如(真如),用的名字不一樣,講的是同樣一樁事情。「謂眾生心體,從本以來,不生不滅,自性清淨,無障無礙,猶如虛空,離分別故。」「謂眾生心體」,我們眾生的心體,跟諸佛的心體完全一樣。你看這裡講「眾生心體」,對我們眾生講,我們現在是眾生。我們眾生的心體,「從本以來」,從本以來是說它本來,它本來就是不生不滅的,自性清淨。它本來就清淨,你看六祖講,「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它本來就清淨,你看這部經也講「無障無礙」,沒有障礙。現在我們障礙為什麼這麼多?我們迷了,在沒有障礙當中,自己妄生分別執著,這就產生障礙。其實這個障礙也不是真的,如果真的有障礙,我們怎麼能消業障?消不掉。所以我們要知道,「猶如虛空,離分別故」。虛空它能容納萬物,我們在這個地球上,你看千變萬化,無常。苦、空、無常、無我,虛空它還是這樣,三千年前這樣,三千年後還是這樣。用虛空來比喻我們的自性,它本來就清淨,沒有障礙。

  下面,蕅益祖師他有《疏》。我們念的這段經文,我們還不甚理解,我們聽是聽,實在講我們還是沒有辦法深入去體會,所以他再給我們疏通一下,疏就是疏通。「眾生,指十法界一切有情也。十界眾生,同一心體」。眾生就是指十法界,我們現在是十法界當中的六道法界,我們是六道法界當中人道法界。十法界一切有情,稱為十界眾生。十法界眾生,「同一心體」,這個心的體是同一個;也就是說,諸佛與一切眾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都是一體的。「迷之而為蜎飛蠕動」,就是你迷了,迷了變成螞蟻、蟑螂,蜎飛蠕動。這個舉出一個代表,六道眾生裡面的畜生道,畜生道最小的這些動物,蜎飛蠕動。有一些,甚至我們肉眼都看不到的,這些都是蜎飛蠕動,這是講很小的,迷了之後,他變成那個。這個當中,十法界從佛到地獄,差別現象無量無邊。迷之而為蜎飛蠕動,變成螞蟻、變成蟑螂,變成小昆蟲了,但是牠的「心體無減」。牠的心體,也沒有減少一點,這個就是「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悟之而為諸佛菩薩,心體無增」,這個很明白給我們講「在聖不增,在凡不減」。迷了,它也沒有減少一點點;悟了,它也沒有增加一點點。

  所以「以一切十界,從來無有二心,惟是一心真體」,十法界一切眾生,從來都是同一個心,沒有兩個心,同一個心體,這個心體就是盡虛空遍法界了。每一個眾生,心體都是一樣,盡虛空遍法界,同一個心體。所以,我們做三時繫念念疏文,疏頭都要念「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講我們的心體。所以從來沒有兩個心體,都同一個。「惟是一心真體」,只有一心真體。一心,只有一個心,一個真體。「又一一含生,即具心之全體,非是心之少分。」惟是一心真體,它就是盡虛空遍法界。「又一一含生」,一一含生就是說每一個眾生。一隻螞蟻,很多隻、很多隻螞蟻,舉出一個,以此類推,所有的一切眾生。一個眾生,一隻螞蟻牠的心也具足全體,牠具足全體,「非是心之少分」。不是說螞蟻牠心就少一點,那一隻牛心就大一點,不是這樣的,心體是都一樣,但是那個相有大有小,千差萬別。所以不是少分,就是不是少部分。你看那隻螞蟻那麼小,牠的心也是盡虛空遍法界,不是說一部分(少分),牠是全體,牠也是盡虛空遍法界。每一個人,統統是盡虛空遍法界。

  所以「良由心體絕待,不可割裂,無有方隅,不思議故。」這段講,「良由」就是因為,「心體絕待」。我們現在看,為什麼有大的有小的、有長的有短的,種種差別?這個就是對待。對待是什麼?相對,有大就有小,有高就有低,有長就有短,這個叫對待。現在的話講相對,相對論,對待。相對論是怎麼出來的?從我們的分別執著產生的。它本來是一體,你去給它劃分,你去給它畫小圈圈,就是這樣。所以心體絕待,它沒有對待。「不可割裂」,你也不能分割的,你也沒有辦法去分割的。「無有方隅」,也不是說哪個地方、哪一塊,也沒有。「不思議故」,這個不可思議。我們現在迷惑顛倒,都是分自分他,六道輪迴怎麼來的?就是這麼來的。本來它沒有,你起了一個妄念,發展成分別執著,然後就一直劃分,方隅,就劃分了。我們舉一個淺顯的例子來講,大家也比較容易體會一點。就我們這個地球,地球它自己有沒有講我這塊是美國,那一塊是中國,這塊是英國?它自己有沒有這麼講?沒有。現在這個地球,這個國家大、這個小,怎麼來的?你人去給它劃分的。它本來是一體,一個地球,只有一個,一個不是一體嗎?為什麼現在劃分那麼多?你的妄想、分別去劃分的。所以劃分出來怎麼樣?又執著了,執著就自私自利。他不知道是一體,所以就是會損人利己。所以就搶來搶去,互相搶、互相打,就是這麼來的。為什麼鬥爭堅固?就這麼來的。為什麼會這樣?迷。他不了解事實真相,必定就是迷惑顛倒,分別執著。

  下面,蕅益祖師很慈悲,又用譬喻給我們說明說:「譬如日光,遍照一切隙中,一一隙中,皆見日之全體大用,非是日之少分。」你看用日光(太陽光),太陽光,如果你房子裡面有一個空隙,太陽光就照射進來,照射進來的太陽光,就是一個縫隙的陽光;有很多、很多個空隙,陽光都會照射進去。比如說,你房子裡面,像以前我們住的木頭隔的牆壁,那都有縫隙,太陽出來,陽光會從那個縫隙照射進去。以前我們小時候住的平房,陽光如果照到屋子裡面,看到很多灰塵。它都照射進來,每一個縫隙,它都會有一道陽光照射進來。一個縫隙的陽光好像不是很大,但是每個縫隙當中的陽光,都是日光全體的大用。日光它是全體的,它不是一點一點分給你們,不是。它是全部照下去,下面有一些空隙,看好像很小,但是它是陽光全體的大用。雖然那一隙的日光不大,但是那個日光它是全體,它是從全體出來的。太陽有沒有分割?沒有。這個是比喻我們迷惑顛倒的時候變成螞蟻,變成那麼小一點點,但是牠的性體就等於是陽光一樣,它是全體的。所以那個縫隙的陽光是整個日光全體的大用,陽光普照大地,它大用。所以那一隙的陽光是全體的大用,「非是日之少分」,不是日光一小部分,不是。陽光它沒有分別,分幾分,這邊照一點,那邊照一點,不是這樣的,它沒分,它是全體。只是下面接收的這個有差別,但是陽光它是全體的。這個譬喻我們眾生,你變成蜎飛蠕動,還是有佛性,就像那個日光一樣,它是全體,雖然那麼一點點,性體它也是全部(全體),不是一小部分。

  「又一剎那中所見日光,即是亙古亙今日光,除此現前日光之外,更無過去未來日光,可別貯積何處。」這個又給我們說了,我們一剎那(一剎那就很短暫的時間)所看見的日光(所看見的太陽光),這個太陽光是不是現在才有?不是,從本以來,它就有日光,現在有、過去有,將來還是有。所以「亙古亙今」,從古時候到現在都是那個日光,都是那個太陽,三千年前是那個太陽,三千年後還是那一個。我們現前見到日光,除了現前的日光之外,也沒有過去、未來。我們只是看到現在這個,看到現在這個,沒有過去、未來的日光,就現在。所以日光沒有分過去的日光、未來的日光,都一樣。三際,過去、現在、未來,同樣那一個,同樣那個太陽。過去這一個,現在這個,未來還是這個,這說明我們的性體。我們有過去生、現在生、未來生,我們性體有沒有過去一個、現在一個、未來一個?沒有,同樣那一個。所以人有沒有死?沒有,他只換身體而已。所以沒有過去、未來的日光,『可別貯積何處』,「貯積」就是把它存起來。過去的日光把它存起來,未來的日光,現在先把它存起來,沒有,日光沒有過去、未來。大家從這個地方體會,太陽光沒有過去、沒有未來,就是現在。不是說我們去把它存起來、將來再把它放出來,沒有。

  所以「夫日光僅是色法,尚爾不可思議」,你說太陽光,它還是一個色法,這個色法,我們看尚且不可思議,「況一心靈妙而不爾耶!」況就是何況。何況一心它的靈妙、它的微妙,一個色法尚且不可思議,何況我們的自性靈妙之體!當然是不可思議。這個是用日光來比喻。「又如人世歲朝,則普天下人同增一歲。秖一歲朝,人人各得其全,不可分此一歲以為多分,使天下人各得少分;又不可謂天下之人各增一歲,遂使共成多多歲朝。夫歲時僅是假法,尚爾不可思議,況一心實體而不爾耶。」這個又是用時間來比喻,用時間。一歲就是一年,「人世歲朝」。一歲就一年,朝就是早上,白天。你說過年大家都增加一歲,是不是大家同時增加一歲?沒有說我增加一歲、你還沒有,大家都同時增加。沒有說我增加一歲了,你還沒有增加,沒有,增加大家都一起增加。「則普天下人同增一歲。秖一歲朝,人人各得其全」,每一個人都是增加一歲。「不可分此一歲以為多分,使天下人各得少分」。一歲(一年),你不能去分,把它分很多,然後再給大家分一點,沒有這樣的事情。所以「又不可謂天下之人各增一歲,遂使共成多多歲朝」。今年西洋說二O二二年,大家增加一歲,同時增加一歲,沒有變成很多。大家都是增加一歲,沒有說有的人三歲、有的人十歲,沒有,都是一歲,都是一樣。這個就是說你不能去分,你怎麼去分?你增加一歲,我也增加一歲。我多一點,你少一點,這個沒有辦法去分,因為同時都是增加一歲。所以「夫歲時僅是假法,尚爾不可思議」,歲時,它也不是真的。歲就是時間,時間在唯識百法裡面講,它是屬於不相應行法。它是不相應行法,前面日光是色法,尚且是不可思議,「況一心實體而不爾耶」,何況我們這個心!

  「是故不論昏迷倒惑蠢動含靈,現前一念心體,無不從本以來,不生不滅,乃至離分別故;非待成佛之後,方證不生不滅,乃至離分別也。」這段就是說,以上講的世間的色法,一些假法;不相應行法,時間,尚且都不可思議,那何況我們的一心(真性本體)?是因為這個緣故,「不論昏迷倒惑蠢動含靈」,蜎飛蠕動,迷惑顛倒造業受報,但是現前一念的心體,他心體有沒有變?沒有。不管他怎麼迷惑顛倒,蜎飛蠕動、墮地獄,墮阿鼻地獄他的心體還是一樣的。所以「現前一念心體」,那一念的心體,「無不從本以來,不生不滅,乃至離分別故」。從本以來,它就沒有生滅,因為它沒有生就沒有滅,本來就是不生不滅的。所以它本來就有,本來就有叫做不生。我們說無生法忍,就是沒有生,怎麼沒有生?因為它本來就有。原來沒有後來有了,那就是生。我們心體,它本來就有。我們這個身體本來沒有,現在有,生了,生它就有滅。我們這個身體是有生滅的,是生滅法,因為它本來沒有。父母生我們,生出這個身體,我們身體有生老病死,死了,燒一燒就沒有了,就滅了。身體它有生滅,因為它是緣生法,但是我們身體裡面六根的根性,它是不生不滅的。所以佛法教學是教我們認識你自己本來面目,認識你本來真正的自己。我們現在把真正的自己迷失了,不知道了,現在我們都認為什麼是自己?這個身體是自己,這個身體就是我。佛跟我們講身體,無我,叫人無我。為什麼說無我?因為它是緣生法,有生它就有滅。你要去認識身體裡面,我們眼睛能看、耳朵能聽,那才是真正的我,教我們認識那一個。禪宗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參禪開悟就是要悟那個。我們現在迷了,把不是真我看作真我,把真我忘得一乾二淨,冤枉在六道裡面受生死輪迴虛妄之苦。所以現在雖然迷惑顛倒,但是一念心體,無不從本以來,不生不滅,乃至離分別故。雖然迷惑顛倒,但是心體還是一樣,它還是不生不滅。我們現在迷惑顛倒,我們人死了,我們的心體不會就沒有。

  我們常常做三時繫念,中峰國師講的,也是一樣的道理,「生自緣生,而法性不與緣俱生;滅自緣滅,而法性不與緣俱滅」。他講得更簡單扼要,法性是什麼?我們的自性,心性。我們現在生是緣生,緣生講我們這個身體,身體是父母生的,父母這個緣,我們的神識來投胎,這是緣生法。生是從這個緣生的,「而法性不與緣俱生」。你的法性,不是說你這個緣具足了,法性才有,才生出來,不是,法性它本來就存在的。這個身體壞掉了,滅了,法性也不與緣俱滅,它還是在。我們這個身體是一個緣生法,緣生緣滅、緣生緣滅,因緣具足,生出這個現相;因緣散了,這個現相沒有了。所以雖然迷惑顛倒,他的心體,它還是不生不滅,離分別故。

  「非待成佛之後,方證不生不滅,乃至離分別也。」就是我們的自性不是說等到我們成佛之後,它才不生不滅,才離分別,不是。我們現在就是不生不滅,就是離分別了,問題是我們不知道,我們迷了,諸佛悟了。中峰國師不是給我們開示得很清楚嗎?「唯迷悟之有間,故凡聖而迥異」。你迷了,你還是這樣,不是等到你成佛,才證得不生不滅,乃至離分別。蕅益祖師這個講法、中峰國師開示,這個都是很圓頓的法,直接告訴你。不然我們都說我們要修,修三大阿僧祇劫,修無量劫,然後再證得不生不滅。其實你本來就不生不滅了,但是就是我們迷了,不生不滅當中,你把它看成是生滅,現在問題是這樣。不是說我們現在是迷惑顛倒,它就有生滅,其實也沒有。成佛了才不生不滅,不是這樣,你迷惑顛倒的時候,跟成佛的時候是一樣的。下面,我們聽不懂,再用比喻跟我們講,這也是大慈大悲。

  「從本不生不滅者,譬如翳目見空中華,華即是空,故有翳時,華本不生;縱翳盡時,華本不滅,以無實華可滅故也。眾生于無生滅中,妄見生滅。生實不生,滅實不滅也。」這一段,這個比喻《圓覺經》上也有說,「譬如翳目見空中華」。翳目是什麼?眼睛有毛病。空中本來沒有花,但是眼睛有毛病,看到空中都是花,其實空中沒有花。空中沒有花,是因為眼睛有毛病,在沒有花當中,他看成是有花,這個叫翳目見空中花。是因為你眼睛不好,所以看到空中有花,而空中實際上它沒有花。當你看到空中有花的時候,它還是沒有,不是說你眼睛有毛病看到空中,真的就有花了。不是,是你自己眼睛有毛病,空中沒有花。你看到有花的這個當下,它空中還是沒有花,是你自己眼睛有毛病,空中它沒有花,所以「華即是空」。我們現在迷惑顛倒,六道法界、十法界,像空中花一樣。我們迷的時候,迷時明明有六趣。「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永嘉大師開悟的時候講的《證道歌》。我們現在明明有六趣,我們現在是這樣,我們在作夢,「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醒過來就沒有了。但是正當你在作夢的時候,有沒有六趣?還是沒有。但是我們是在作夢,以為是有,好像眼睛不好,看到空中有花,其實空中沒有花,我們以為那邊有花。我自己有一個體驗,以前我身體的問題,特別年輕的時候,我常常蹲下去,起來眼睛一看,空中都是金條,金光閃閃,你要去抓,一條也沒有。滿天都是金條,但要抓,一條也抓不到。所以台語有句話講,賣藥的講的,賣藥也講中我的身體毛病,「滿天全是金條,要抓沒半條」。就是滿天看到都是金條,你要去抓,其實都沒有,就是你身體有毛病。正當你有毛病,看到有,它還是沒有。你好了,當然是沒有;你沒好的時候,它還是沒有,所以花即是空。

  「故有翳時,華本不生」,花有沒有生?沒有。所以說它是空。「縱翳盡時,華本不滅」,翳盡」就是說你眼睛好了,沒有了,那花有沒有滅?它也沒有滅。因為它沒有生,它本來是空,它也沒有滅,所以叫做不生不滅。如果你證得這個境界,叫做無生法忍,「花開見佛悟無生」,就悟這個。所以花本不滅,「以無實華可滅故也」,真的沒有花可以滅。「眾生于無生滅中,妄見生滅。生實不生,滅實不滅也。」眾生,我們現在都是看到生滅,於沒有生滅當中,妄見生滅。中峰國師也開示得都很多,我們常常做法會,大家有聽到中峰國師的白文,我們再來聽這個你就不難理解了。所以白文大家要注意聽,不要只想唱,那個開示很重要。只想唱,一考試,中峰國師開示什麼?不知道,沒聽到。如果你有聽,這段講的你就很容易理解了。中峰國師不是講嗎?「故諸佛於儼然生滅中,唯見無生;眾生於湛然無生中,唯見生滅」,不是這兩句話嗎?因為我要念,我一定要聽進去。大家參加法會,你們有沒有聽,我就不知道了。所以念的人,我印象最深刻,我一定要念的,我不想聽也得聽。但是下面的坐在那邊,可以打打妄想,想家裡還有什麼事情,不見得聽得清楚。如果你沒有專心,印象就不深了。所以這些都是補充,平常做法會,這些互相補充說明,讓我們更了解什麼叫做一個心體。

  所以「從本自性清淨者,譬如煙霧騰於虛空,虛空之性原無垢染,眾生於清淨中,妄見垢染,垢染自性恆清淨也。」蕅益祖師又給我們講,「譬如煙霧騰於虛空」,煙霧騰空了,「虛空之性原無垢染」,虛空它也不受污染。虛空它不受污染,「眾生於清淨中,妄見垢染,垢染自性恆清淨也」。我們眾生在這個清淨心中,我們妄見這個世界太污染了,我們看到不清淨。但是自性它本來就清淨,本來清淨是真的,不清淨是假的,我們這樣講比較簡單,容易明瞭。就用虛空來比喻,虛空,什麼污染,像現在核子彈爆炸,輻射塵等等的,那個污染太多了。虛空有沒有污染?虛空它沒有污染。所以虛空之性原無垢染,因為它的本性,它本來就沒有污垢,沒有染污。就是說我們的自性,我們自性它本來就沒有染污,所以垢染自性恆清淨。我們現在這個自性,好像我們煩惱很多,這個是垢染。煩惱很多,你的自性還是清淨的,你在那邊生煩惱,發脾氣在發狂,你的自性還是清淨的,你有一尊佛坐在那邊。

  「從本無障無礙者,譬如方圓器妄現方圓空,空體原無方圓。眾生於無障礙體中,妄見障礙,障礙即無障礙也。猶如虛空離分別故者」。「譬如方圓器」,從本無障礙。我們現在障礙好多,這裡給我們講,你本來就沒有障礙。我們現在為什麼感覺障礙這麼多?我們迷了。這個也是用比喻給我們體會,「譬如方圓器妄現方圓空」。方圓器就是說你用個器具,四方形的,你用四方形的,比如說,你做一個框框,四方形的,你從這個框框裡面,虛空是方形的;你做一個圓的,這個虛空是圓的。虛空哪有什麼方形、圓形?是你做一個四方形,你從四方形這個框架去看,虛空是方形的;做一個圓的框架去看,虛空是圓形的。虛空哪有方形、圓形的?都沒有。你有方有圓就有障礙,有個局限,但是虛空它沒有。在本來沒有障礙當中,妄見障礙。你做一個方圓器,虛空它還是那個虛空,虛空沒有說,你做一個方的,它就變成方的;你做個圓的,它就變成圓的,沒有。用這個來比喻,讓我們體會。「空體原無方圓」,空體,這個虛空,它哪有什麼方的、圓的?沒有,你做一個方的、圓的,它還是沒有。所以這個就比喻我們眾生,在沒有障礙當中,我們去虛妄分別,自己去造成障礙。「妄見障礙」,那個障礙不是真的,妄是虛妄的,不是真的。那不是真的,「障礙即無障礙也」,我們感覺有障礙,但是實際上沒有。好像你有毛病,空中有花,實際上沒有花。它沒有障礙你。

  所以「猶如虛空離分別故者」。障礙即無障礙,《華嚴經》講得最透徹。《華嚴經》講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事跟事沒有障礙。事跟事沒有障礙,我們這個身體,牆壁你可以走得過去,不用開門。不可能,門鎖著,一定要拿鑰匙來。我們為什麼會有這個障礙?因為我們有分別執著,所以在沒有障礙當中,你產生障礙了。所以過去圓瑛老法師,他是我們民國初年一個佛門的大德,他專攻《楞嚴經》跟《圓覺經》這兩部經。他有兩部註解,我們淨老和尚特別推薦,你要學《楞嚴經》、《圓覺經》,先看他的註解。有一次打坐,他入定了,他就突然走出去(他想做些什麼事情,就走出去),他的門沒有開。出去之後才想:我剛才沒有開門,怎麼走出來?回頭一看,門還是關著,我怎麼出來的?他真出來了。例子好幾個,像倓虛老法師《影塵回憶錄》,也有講過,還有虛老。虛雲老和尚他走路,虛雲老和尚定功很深,走路走到天黑了(比如他三點開始走,他一直保持三點那個亮度),路上碰到人:老和尚,天這麼黑了,你都沒有拿燈籠,你怎麼能看到路?他一起心動念,真的,馬上就黑了。如果沒有人去跟他講,他不起心、不動念,他就一直走(他三點走的,就是三點那個亮度)。這就說明什麼?事跟事它沒有障礙。這個叫事事無礙,《華嚴》講得最透徹。我們現在為什麼障礙?因為我們起心動念,你在動。所以猶如虛空離分別故者。

  「譬如虛空,離四句,絕百非,不可謂有,不可謂無。無分際,無動搖,無形質,無方隅,無彼此,無內外,無生無滅,無垢無淨,無在無不在。離諸戲論,不可分別,一切眾生現前一念心性,亦如是也。此是直指現前一念昏迷倒惑心體本來如此。故云:一切眾生,皆證圓覺。又云:如來成正覺時,悉見一切眾生成正覺也。如此方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若離現前一念,別談真心,何異離波覓水耶。」「離四句,絕百非」,這個就不可說了,也不可思,不可思議。四句,我們上次有講過,百非。這個四句,一個有、一個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這個四句,都說不上,因為你說有,那一定是有;你說無,那就是沒有,它總是落在一邊。你說亦有亦無,亦有亦無,你還是落在一邊,你還有個亦有亦無,你還是落在有邊;非有非無,你還是落在無邊。亦有亦無就是也有也沒有,那還是落在有;非有非無,沒有有也沒有無,那還是落在空一邊。所以這個四句,你怎麼講,講到百非,都會落在這個四句裡面,一個有、一個無、一個非有非無、一個亦有亦無。也有也沒有,亦有亦無。非有非無,沒有有也沒有無,那還不是落在空嗎?亦有亦無,那不是落在有嗎?這個叫四句,四句推下去就百非。離四句,絕百非,你要從這裡去悟。因為你說有、沒有,統統落在我們的分別執著,你一起心動念,就是落在分別執著,「開口便錯,動念即乖」。你不能動一個念頭,但是我們動習慣了,不動不容易,但是這個念就是妄念。

  我們現在修就在修觀照,觀照念頭起來,不對。所以觀照,你不管落在哪一句,就要趕快提起觀照,這是妄念。這個妄念,你提起觀照,我們正在打妄念是妄念,提起觀照這一念是什麼念?這一念還是妄念。為什麼?因為你還有能觀、所觀。但是你沒有這樣,你沒有辦法下手,你怎麼修?你一定要提起觀照。提起觀照,跟我們平常迷執那個念不一樣,這個叫智念,我們平常沒有提起觀照叫迷念,我們念念都在迷。提起觀照他會開悟,他智念,到最後,他能觀、所觀也放下了,那就回歸自性了。因為這個叫智念,跟我們的迷念作用,同樣是起念沒錯,但是作用不一樣,這個能幫助我們開悟。迷念,那你就開不了悟,就是說你念念迷。妄念它是相續,一個接一個,它都是獨立的,剎那、剎那,前念滅後念生,那個速度之快,我們無法體會。所以你要去觀,觀到心很定、很靜,才能斷最初那一念無明,這個叫智念。教下修觀,禪宗他觀心、參話頭,淨宗,我們就提起一句佛號。這句佛號叫淨念,淨念還是念。我們起心動念,念一句「阿彌陀佛」,還是妄念,但是這個妄想是屬於淨念。淨念跟迷念,作用也是不一樣,一般法門叫智念,觀照智慧,提起那個念頭,智念,我們淨宗就是淨念。「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淨宗是用這個方法,用淨念。所以用智念跟淨念代替那些妄念,所以那個作用不一樣。念佛,你看中峰國師開示,念到「能所兩忘,到家之說,不容再舉;捷逕之詞,何勞挂齒」。你看這個是方便,比智念更方便。所以我們為什麼要講這些?你去分析,知道修學的原理原則,然後我們才認識,原來念佛這個方法,它是最方便。而且暗合道妙,「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它自然就開了。我們愈深入的認識,我們念佛的信心就會愈增長,就會愈懇切的念。現在為什麼念、念,就沒有了?因為認識還不夠,還要加強。

  所以直指,這一段很直指的話,「此是直指現前一念昏迷倒惑心體本來如此」。就是說一切眾生現前一念心性,離四句,絕百非,「離諸戲論,不可分別」。你說不上來,你只能用悟的,說不上來。這一念心性也是這樣,所以這個是直指,很直接的指出我們的心性,它本來就這樣。禪宗、教下,大徹大悟,大開圓解,悟什麼?解什麼?就解這個。「故云:一切眾生,皆證圓覺。」所以一切眾生,他本來就是圓覺。「又云:如來成正覺時,悉見一切眾生成正覺也。」如來成佛的時候,看到一切眾生,都是佛。所以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我們眾生看佛也是眾生,就是迷悟,迷悟的差別。「如此方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個才是真正直接指出人心,你的心性、你的心體,見到你的真性,你就成佛了。

  「若離現前一念,別談真心,何異離波覓水耶。」如果離開我們現前這一念,我們現前這是一念,沒有第二念。我們現在覺得我們念頭好多,其實那個是妄念,不是一念心體,那是妄念。那個妄念,它不是一念心體。它是虛妄的,它是念念相續,叫相似相續相,前念滅了後念馬上就生了,因此我們修行才有個下手處。古大德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下面這一條就有講到,若離現前一念,別談真心,何異離波覓水耶。如果你離開現前我們這一念心體,你另外去談一個真心,何異離波覓水。大海起了波浪,你說這個波浪我不要,我就要那個海水,那你到哪裡去找海水?那個波浪就是海水。如果你不談現前這一念的心體,你另外去談一個真心,那你跟離波覓水有什麼兩樣?海是有風,起風浪。你說我不要這個浪,我只要那個水,你到哪裡找?那個波就是水,只是現在起了風,所以它起了波浪,風停了,浪就沒有了。所以水就是波,波就是水。所以我們現前這一念,這一念就是真心,我們好好從這個地方去體會。開悟了,你修行就快了,你也會很開心。這個很重要,不然我們總是落在要怎麼修,要怎麼樣、怎麼樣。所以我們看到大乘經典講無修無證,我們都聽不懂。怎麼無修無證,明明要這麼修,要怎麼修、怎麼修?修而無修,無修而修。為什麼講無修無證?無修無證就是講我們的自性本體。我們以蕅益祖師《占察經》這段的疏文來補充說明第十七條。接下來我們再看第十八:

  【十八、當知念之為物,當處起,當處滅,剎那不停。病在前念滅,後念又起,念念相續。隨滅隨起,並無實物,猶之空花,幻有無實。故曰:「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這一條給我們講『當知』,就是應當要知道,『念之為物』。我們現在這個妄念(念頭),念頭是什麼東西?什麼叫念?這個念,它就是『當處起,當處滅』。「當處起,當處滅」,等於是你說生它同時就滅了,等於是生滅同時,那就非常快速了。《楞嚴經》講「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個念就是『剎那不停』,剎那很快。佛問彌勒菩薩,一彈指有多少生滅?三十二億百千念過去。這樣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我們怎麼會感覺?念頭那麼多,所以叫「剎那不停」。受、想、行、識,行就是剎那不停。我們常常念《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行就是剎那不停,像流水一樣,不停的。所以『病在前念滅,後念又起,念念相續』,「病」,這個毛病就是前念那一念滅了,後念又起來了,「念念相續」。所以彌勒菩薩講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識」,那個叫相似相續相,一念接一念、一念接一念,很快速,形成我們現在看到這些世界。妄念快速累積起來,好像動畫卡通一樣,一張一張都獨立的,快速把它轉動,連接起來。好像我們看以前的老電影,機器轉,打上去,都在動了;機器停下來,就不動了,就沒有了。所以我們的念頭就像這樣,後念又起,念念相續。

  『隨滅隨起』,馬上滅,馬上又起來了,『並無實物,猶之空花,幻有無實』。它沒有一個實在的東西,沒有實物。「猶之空花」,好像空中(你眼睛病了)看到有花,其實空中沒有花。看到那個花,它也是幻有,是幻相,它不是真實有那個花,它是幻相,幻化的。好像變化的,變魔術,這個大家都知道,那是幻化的。所以《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幻有無實」,『故曰: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所以說,不要怕念頭起來,只怕你覺悟太慢了。所以智念,你要起觀照,因為它每一念都是獨立的,妄念它都獨立的,它不是整個都是一個念(一個妄念)。如果妄念是只有一念,那我們怎麼修行?你怎麼斷?它斷不掉。因為每一念都是獨立的,它不是連貫的,它是各自獨立,就像電影的底片,它一張一張是獨立的。你機器給它轉,轉動很快,然後打上去,我們感覺好像是連接起來的,其實它是各自獨立。它是相似相續相,這樣連接起來的,很快速的動,我們看到這些現相出來了。其實當現相出來的時候,它還是沒有,但是我們誤以為有,所以幻有無實。因為它是妄念,它是相似相續相,它每一念都是獨立的,前念滅後念生、前念滅後念生,這樣。所以古大德才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那就不怕了,只怕我們的覺悟太慢,隨著它一直在轉。如果你覺悟把它停下來,那就沒事了。

  如果它真的是一念一直下去,那我們也沒辦法去斷,就是因為這些妄念,它都是各自獨立。一念一念統統是獨立的,就像畫卡通影片,一張一張,很快速給它動,那些人物就在動了,其實它每一張都是獨立的。大家好好從這個地方去體會,所以這些都是虛妄的,不是真的。虛妄的才能夠去斷,真的怎麼斷?所以這個道理我們多聽、多了解,對我們修行提升很有幫助。這個叫圓頓法,直接告訴你。所以猶如虛空,並無實物。二祖慧可去拜見達摩,跪了三天三夜,達摩不理他,還斷臂求法。求什麼法?達摩問他,他說:我心不安,求大師幫我安心。達摩祖師他就手伸出去:好,心拿來,幫你安。這個動作,他一回光返照:「覓心了不可得」,我找不到心。達摩:「與汝安心竟」。就是它沒有實物,你不安在哪裡?是我們自己迷惑顛倒了。他一念回頭,「回頭是岸」是這個意思,因為回頭就成佛了,最快速的,最圓頓的大法。大家能聞到這個圓頓法,這個也不是小因緣,多生的善根。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