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信解行是一而三,三而一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五集)  2022/2/23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055

  《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三。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經本,《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三,第七十六頁。我們從第五行七這裡看起,第五行七,第七條。請看這個文,我先將這段文念一遍,我們對一對地方:

  【七、剋實而論,若無功行,則障深慧淺,決不能深解。若無解行,信亦不真。由是言之,信、解、行定要同時並進,豈有前後次第之可言。】

  今天我們從這一條看起。上一次我們學習到前面第六條:「信、解、行三,不能定說有次第」,就是信、解、行(修行)這三方面,不能一定說有一個次第,不能說一定要先信,然後再解,然後再行,這個不一定,不能說一定的;「不能定說無次第」,也不能說都完全沒有次第。不能說有次第,也不能說沒有次第。這也就是說,「人必具有信心,而後研求佛法」。信擺在第一個,也是必然的,如果你不相信佛法,你怎麼會來研究、來學習佛法。有一些人你跟他講,他根本就不相信,他不可能來接觸,不可能進一步去了解。所以有信心對佛法去研求,這個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態度。有這個心,有這個興趣,要去研求佛法。研求佛法,去研究、去求解。求理解,「必明得佛法真實之義」,必就是必須要,明瞭得佛法真實之義,這個非常重要,也非常關鍵。因為你必定要明瞭佛法真實義,「而後方知真實修行」,才知道要怎麼去修行。這個是講「此有次第也。」這個就是講有次第,就先信,信了,進一步我去求解,真正理解之後,我在生活當中去實行、去落實,去行,這個就是有次第。我們今天學習的,就是接上一次我們學的這一條,就接下來。

  『剋實而論,若無功行,則障深慧淺,決不能深解』。這一條就是講,不一定有前後的次第。前面說次第一定是這樣,一定是有這樣的,這個有次第。這一條說也不一定有次第。「剋實而論」,剋實而論就是說實在話。說實在話,「若無功行」。這個地方念行(橫),行就是有修行,用功,他有功夫了,我們一般講他功夫得力。這也是我們學佛的同修,真正想要修行的同修,大家很關心的一個事情。我們大家念佛,或者是修其他的法門,總是覺得我功夫不得力。什麼叫功夫不得力?實在講我們就伏不住煩惱,我們的貪瞋痴慢這個煩惱降伏不下來。這個煩惱必定先伏然後斷,伏也是斷,叫伏斷。真正斷叫滅斷,滅斷就沒有了。沒有功行,也就是說我們煩惱伏不住,有可能不但伏不住反而增長。這也是我們修行人(同修)當中,我們自己也都會有這樣的一個經驗,好像退步了。比以前退步,煩惱比以前要多、要嚴重,這個就退步了。這不但沒有進步,還退步。所以這個問題就是這裡講的。剋實而論就是說實在的話,如果我們用功沒有功夫,「若無功行」,就是說功夫還不到。「則障深慧淺」,障深,我們一般講業障深重;智慧,他就很淺薄,開不了智慧。智慧是我們人人本具的,大家都有,本來都有,都具足,跟佛一樣,平等的。但是我們就是有業障去障礙住,障礙我們本具的般若智慧,我們一般講業障。總覺得業障深重,這個也是的確的,業障很深重。業障很深,我們智慧當然就很淺。「障深慧淺,決不能深解」。我們業障還很深重的時候,智慧很淺薄,我們決定不能夠深入的去理解經典裡面講的真實義。這個事情,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自己檢點,自己的業障到底是怎麼樣。比如說我們聽經,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他常常講,你們聽不懂我講的。我們覺得好像都聽懂了。他說,現場來聽我講,都還會把我講的話聽錯了。聽錯了,這個是大有人在。他不是「願解如來真實義」,是錯解如來真實義、曲解如來真實義、誤解如來真實義,這個大有人在。這為什麼?在現場聽經,講的是一樣,也沒有個別去輔導,為什麼每個人的理解不一樣?各人業障輕重不同。業障比較淺的,他聽明白了,法喜充滿;業障重的,聽不明白,心裡還是糊裡糊塗的,還是煩惱一大堆,各人業障淺深不一樣。業障深重,智慧當然就淺。我們一般講,業障就是煩惱,煩惱輕,你智慧就長。煩惱輕,智慧就長,那是必定的。好像天平一樣,哪一頭重,另一頭就翹起來。煩惱重,智慧就淺,一定是這樣的。所以我們還是要懺除業障,懺除業障也是我們當前的一個功課。業障怎麼懺除?實在講這部經講懺除業障是最究竟的,但是我們不能理解,就不知道怎麼去懺。所以你解經,這個就很重要了。

  下面講,『若無解行,信亦不真』。這是講,如果你沒有理解,你沒有實際在生活上去修行,你這個信心也不是真實的。這個信心不是真實的,這個信也不能叫真信。所以這個信,過去我也跟同修分析過,信我們可以分四個層次。第一個,對佛教(經教)我們還不明瞭,我們就信佛了。像現在寺廟,很多人去拜佛,甚至去皈依、受戒,甚至出家受三壇大戒了,但是他沒有解。經他會念,但是經講什麼他不懂。他也信,你不能說他不信。他也信,不信他怎麼會來念經、念佛?他怎麼會來皈依,甚至去受戒?當然他也信。完全不信的人不會來,你講他也不會接受。當然他也有信,但是這個信是叫什麼?叫迷信。迷了,糊裡糊塗,糊裡糊塗的信,但是還是信。但是,迷信佛法,比迷信其他宗教、科學、哲學要好。你迷信其他的,你迷信的對象,那個對象他也是迷。比如說,那些理論方法都是錯的,你去信,也是迷信。比如說,你信一般宗教,你對宗教不了解,你也不認識,還是迷信。有一些宗教,它本身沒有教育,只有叫你拜,叫你去做那個宗教儀式,那就是迷信。你迷信的對象,他本身也是迷,他就沒有辦法幫助你覺悟了。迷信佛教,到後面還是會引導你覺悟的,因為你迷信的對象他是覺。因為佛是覺悟的意思,覺而不迷才叫做佛,迷而不覺就叫眾生,你迷信佛教,到最後佛還是會引導你入正信。所以你對經教(聽經)有正確的認識、正確的理解,像我們老和尚講《認識佛教》、《三皈傳授》,這些基本概念,我們有正確的認識。理解佛教它的本質,它教我們什麼,教我們怎麼修學,我們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這些觀念我們有正確的認知了,這個時候就叫正信。比那個完全不了解的,這個信心比他正確。因為他不了解,甚至他誤會佛教也是一種宗教,那是迷信。我們聽老和尚講《認識佛教》、《三皈傳授》,知道佛教不是宗教,它是教育,我們比一般那些信佛的人(不了解的人),我們的信是正信,他是迷信(迷信佛教),我們是正信佛教。所以現在有人講正信佛教徒,正信佛教徒的標準,還是在《認識佛教》這本書上面。你對佛教的本質,你是不是真正認識清楚?

  現在這個社會上有幾種佛教的形態,你有沒有認識清楚?那你選擇哪一種佛教來學習?正確的佛教,就是釋迦牟尼佛傳的傳統的佛教,教育的佛教,經典就是教科書。你不學習這個經教,只是一天到晚舉辦法會、活動、種種的儀式,就把這個教育變成一種宗教了。所以我們老和尚在《認識佛教》講,現在這個社會上佛教有四種形態。第一種,就是大家普遍認知的宗教的佛教,佛教是宗教。所以我們跟不學佛的人,我們也沒辦法跟他講是什麼教育,他也搞不懂,就是宗教。第二種是學術性的,把佛經當作學術來研究,像佛教大學、佛學院讀的這些,都是學者,寫寫論文,拿個碩士學位、博士學位,那變成學術性的一個佛教。第三種是邪教的佛教,這是拿著佛教的招牌,招搖撞騙,騙信眾的錢,這個就是變成邪教了。宗教的佛教,跟學術的佛教,還不至於害人,只是他是迷信,邪教的這種佛教就害人。第四種是傳統教育的佛教。所以我們要認識清楚,這個是最初步的一個認知。有了這個認知,正信。正信之後,你進一步有去行。

  你看這裡,解,你去行,依照經教(經典講的教導)去修行,你的解會隨著你的行不斷的深入,不斷的深入,那就是深信了。深信到一定的程度,你去證實這個效果了。你行達到經典上講的效果了,這個叫證(證果)。證果就是證實佛在經上講的結果,那叫證果。這個我們也都要說明,不然我們聽佛教的術語名詞,也搞不懂。什麼叫證果?擺在佛前那個水果,叫證果嗎?擺在佛前那個水果是表法的,果是什麼?佛是講因果。拜四果,拜三果,拜一種水果,你在《三藏法數》、《教乘法數》,都可以找到這個數字表法的意思。你要拜一種水果,初果須陀洹;拜二種,二果斯陀含;你拜三種,是三果阿那含;拜四果,就是四果阿羅漢。《教乘法數》,你一打開,都有。所以擺在那裡,它是表法。表法是告訴我們什麼?我們供那個果,我們要知道修因證果,你要去修,才會得到那個果。我們才能去證實那個結果,是不是佛講的這樣。你沒有透過這個行,你無法證實。

  所以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我們一般講信願行,他在開示裡面講「信行願」。大家常常參加三時繫念,都聽得很熟悉,信行願。中峰國師講,「信而無行,即不成其信」。他說,信你沒有透過行,你這個信心不能算是真信。為什麼?你沒有去證實,你沒有證實這個信,那不算真信。所以要透過行,像我們念佛,「行者,《楞嚴經》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阿彌陀經》云,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到若七日,一心不亂。你見到佛、見到極樂世界了,那你就證實了,的確有。這個時候信心絕對不會動搖,因為你已經證實,你親見了,親自接觸到了。要怎麼樣能夠去證實這個事情?要透過這個行,透過念佛。念佛的方法理論,就是《楞嚴經》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彌陀經》講的「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就是你一直執持這句名號。拳拳服膺叫執持,奉持。什麼叫拳拳服膺?持是什麼?這個叫持,你不持就掉下去了。你拿這個茶杯,這個叫持。持,一個提手旁。這個叫持,你可不能放鬆。你要持到一心,所以這個當中就是一直要保持下去,這個叫執持名號。所以打佛七,他都一句佛號,一直持續下去。持續的一直念下去,念到一心,這個叫持。所以中峰國師開示也非常具體,也很有道理,「信而無行,即不成其信」。你沒有透過行去證實,你怎麼能知道你相信這個事情是真的,還是假的?如果人家給你講,沒有那回事情,我們心裡也覺得,是!也沒看到,到底有沒有?你懷疑就來了。懷疑來的時候,你信心,就半信半疑,夾雜了。所以,為什麼講信願行,如鼎三足,缺一不可?缺一條,像前面那個錄影機三角架,缺一條就不行,它就立不住了,必定三個都要具足,它才立得住。所以,「若無功行,則障深慧淺,決不能深解」。這個也就是說,信而無行(就是中峰國師講的那個意思),你信了,但是沒有去透過這個行,你的解也無法深入。所以行得一分,幫助我們解深入一分;我們的解深入一分,又幫助我們行更進一步。所以解、行是相輔相成,互相幫助的,解幫助行,行幫助解。「若無解行,信亦不真」。所以沒有透過解、行,這個信心也不是真信。

  我們再看下面,『由是言之,信、解、行定要同時並進,豈有前後次第之可言。』這個是講一而三,三而一,這個就沒有前後次第,沒有我先信然後我再來解、解了之後我再來行。前面講也有次第,但是實際上,你要去深入的時候,這是同時的。也就是說信當中有解有行,我現在信,信當中同時就有解、行在裡面。不是說,信是信,解是解,行是行,這個是有次第的。這裡講比較深,就是說它是同時的,信當中就有包括解跟行,解當中就有包括信跟行,行當中就有包括信跟解,跟信願行是一而三、三而一,那個道理是一樣的,同時都要具足的。所以「信、解、行定要同時並進」,同時(同步)的。同時就像蓮花,蓮花一開,蓮子、蓮蓬同時都出現了。所以佛經用蓮花就是取這個意思,因果同時。「豈有前後次第之可言。」這個是講深入的,但一般初機的人給他講這個,可能他不太能夠理解。你給他講先信再解、再行,他覺得應該是這樣,沒錯。好像爬樓梯,第一階、第二階,你跟他說坐電梯這樣上來,他不太相信。坐電梯上來,他還是有經過,只是快速的經過。所以他是同時,但是他也有次第,要經過那個次第。這一條是強調信、解、行要同時並進,也強調功行的重要。也就是說我們念佛這個功行。

  所以在《淨語》裡面,實在講佛法真正難是在信,我們念《無量壽經》、念《彌陀經》,佛不是跟我們講難信之法嗎?我們總覺得我都信,其實我們沒有真信,難信。為什麼?我們有懷疑。夏老居士在《淨語》裡面講,「誤人第一是多疑,疑網纏心不易知」。懷疑就像捕魚那個網,纏縛在我們心裡面,我們不容易發現。我們有懷疑,我們自己以為沒有懷疑,其實我們有疑,我們自己不知道。「疑網纏心不易知」,這個懷疑的網子,像捕魚的網,纏縛在我們的心裡,我們不容易知道。「疑能生苦苦生疑」,懷疑我們很苦惱,很苦惱又增加懷疑。疑能生苦苦生疑,這個是我們凡夫大多數人的通病。各種法門都是幫我們斷疑生信,經教也是幫我們斷疑生信的。念佛法門,他就用念佛去斷疑生信,但是要真正去用功念佛。所以「咬定牙關念阿彌」,咬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咬定牙關念阿彌,念得疑情連蒂斷,到此方知我是誰」。就念,念到這個疑根斷了,到這個時候就知道我是誰。我是誰?我就是阿彌陀佛。這中峰國師不是給我們講嗎?「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所以《淨語》夏老也給我們講,夏老是明心見性的大菩薩,那不是一般人。他說,「彌陀教我念彌陀,口念彌陀聽彌陀」,彌陀、彌陀,一直念,「彌陀彌陀直念去」,到最後,「原來彌陀念彌陀」。因為你自己就是阿彌陀佛。那你相信嗎?不是真正相信。你要透過一直念。如果真相信,你現在當下就是佛了,真的是這樣。信難。所以就勸我們念阿彌陀佛,當你念佛即是成佛時。

  中峰國師在後面講,「常寂光處處現前」。以前我在做三時繫念,什麼常寂光處處現前?我現在是煩惱處處現前。我到哪一天才常寂光處處現前?所以以前做三時繫念,我就是有懷疑,什麼常寂光處處現前?我現在明明就是煩惱處處現前,怎麼會是常寂光處處現前?其實我們現在煩惱處處現前,也是常寂光處處現前。大家去參,參透你就開悟了。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得很直接,如果你的根性大利,你馬上就頓悟了。佛不是講嗎?煩惱即菩提,煩惱就是菩提,煩惱跟菩提是一樁事情。我們現在煩惱就是煩惱,怎麼會是菩提?關鍵還是覺跟迷,你當下覺悟了,你的煩惱就是菩提。你不能離開煩惱,去另外找一個菩提,沒有。當下你在起心動念,那個心就是如來藏。如來藏,眾生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沒有絲毫減少,沒有。當你在生煩惱的時候,它也沒有減少。我們做三時繫念,中峰國師不是一直給我們開示嗎?「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我們沒有減少,沒有缺一點點,跟佛都一樣。問題是我們不知道,我們也不能理解,不能相信。其實每個人在生死海中,「驪珠獨耀于滄海」,在生死大海當中,它還是沒有減少,沒有變。你的如來藏,你在生煩惱、你在發脾氣、你在貪心,如來藏那個光還是在,在聖不增,在凡不減,認識那個,佛是教我們認識自己的自心本性,佛教的教學就教這個。這個怎麼是宗教?宗教怎麼會有這個?宗教是上帝是上帝,耶穌都不能當上帝。耶穌是上帝的兒子,上帝是爸爸,上帝他能創造萬物,其他人都不行,那是宗教。所以佛教是教育,教你認識你自己,認識你自己生活環境事實真相。所以佛是老師,他不是神,你不能把他看作神。信、解、行要同時並進,豈有前後次第可言。中峰國師講,「常寂光處處現前,大願王塵塵契會」。我看到夏老的《淨語》他講,你持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當下就是常寂光現前。我看到這句,跟中峰國師那個,我才知道,當你念佛的時候,就是常寂光現前。常寂光,我們沒有念的時候,它還是現前,你不知道。所以現在要透過念佛,讓我們去悟入常寂光。

  我們再以《觀經》的經文來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因為佛就是你的心。在中峰國師《三時繫念》也是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哪一個人沒有心?大家都有。心就是佛,佛就是心,是心作佛。這個心是佛,當然要作佛,因為你本來是佛。你本來就是佛,當然要作佛,那是本分的事情,所以要直下承當。大乘佛法非常難得、非常可貴的地方,就在這裡,給我們講出事實真相。學小乘的,像南傳佛教,他就不相信大乘,他不能接受。不接受,他還是佛,只是他不承認。不承認我能成佛,我只能成個阿羅漢,他自己認為這樣,自己畫地自限。他只能接受佛講的小乘經典,大乘的他不承認,他也不接受,所以這個根器不一樣。實際上眾生人人都是佛,這個才是真正的事實真相。你真正相信的人,那你就有福了。以前我看信基督教的,教堂外面「信者得救」、「信者有福」,福音,叫傳福音。佛經講的是最究竟圓滿的福音,你相信不相信?你接不接受?你承不承認你自己是佛?你相信承認了,那是最究竟圓滿的福音。所以我們信難,必須透過解、行來證實我們所相信的這個事情。所以念佛成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佛當下就是佛,這個就叫因果同時,常寂光處處現前。當你念佛的時候,心裡只有這句佛,這一念你當下就是常寂光,當下就是佛,把阿彌陀佛果地的功德,全部攬在我們自性裡面,這個是最殊勝的一個方法。我們再看第八條:

  【八、或遇有人,無端而能信佛。一聞便得明了。亦有於佛法一毫不明,而能發心精進勇猛修行者。此皆夙世本有功行,今遇因緣,遂爾發現,非偶然也。】

  大家今天天氣這麼冷,我原來以為(今天下雨,又冷)大概只有小貓二、三隻,想不到還有十來個。你們都不是一般人,這裡講的就可以證實了。大家來這裡學習《金剛經》,那也不是偶然的,你看我們這棟大樓住多少人?他大概來瞧一眼都不會,是不是?你說這個事情怎麼會是偶然?不可能是偶然的,都是宿世有這個善根,這一生遇到這個緣,引發我們宿世的善根,我們就繼續來學佛。宿世沒有善根,就在眼前,他看都不看一眼。所以這一條就給我們說明了。這一條跟《無量壽經》講的是同樣的,「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如果你不是過去世,生生世世修福、修慧,你要暫時聽一下,都不可能。不要說聽多久,暫時聽一下都不可能。包括我們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會在網路前聽,也不是偶然的。

  所以,『或遇有人,無端而能信佛』。就是說,或者遇到有個人,無緣無故,他會來信佛。『一聞便得明了』。他來信佛,一聽經聞法,他聽了就明白、就了解,他就能明瞭,這個我們也有見過。好像從來沒有接觸過,現在一來接觸,他就能相信,他就很歡喜,他就來聽經,一聽他就明瞭,他就能理解。『亦有於佛法一毫不明,而能發心精進勇猛修行者』。也有一種修行人,他剛接觸佛法,對佛法也不明白,但是他就能發心精進勇猛修行。這樣的人我們也看到很多,特別一些年紀大的老菩薩,你勸他來念佛,他對經教也不是很懂,甚至他不懂,勸他來念,他就來念了,而且念得很用功、很精進,這個也不是偶然。『此皆夙世本有功行』,這個也是過去世他本來就修行,就有接觸過佛法,有種佛法的善根了。『今遇因緣』,「今」就是今生,這一生又遇到這個佛法的因緣。『遂爾發現』,阿賴耶識裡面那個佛法的種子,接觸到外面這個緣,又引發出來了。你看了就會歡喜,把過去世修的、接觸的引發出來。『非偶然也』,就是說不是偶然的事情。這個世間也沒有偶然的事情,都是過去世有種這個善根。我們再看下面:

  【九、必須真實如法做到,始名曰「行」。真實見到佛理,始名為「解」。真實知得皈依三寶之益,始名曰「信」。凡親眼見得,親身做到之事,則謂之「證」。】

  這一條給我們講信解行證。這個地方講,『必須真實如法做到,始名曰行』。「真實如法」去把它做到,我們現在的話講落實,他去落實,這個才叫行。行就是去落實的意思。落實當中就是如法,這個關鍵是在如法,如理如法。如果不如理、不如法,那也不能稱為行,所以必須如理如法。比如說念佛,念佛是行,念佛也是要如理如法,如果你不如理、不如法的念佛,常常會出現很多狀況,甚至有人念佛念到精神異常。這個關鍵不如理、不如法,業障還是相當重。總之,就是他這個行做得不如法。所以過去黃念老他在講開示(念佛的開示),他說北京有一個親戚(還是他一個親戚),他念佛、拜佛磕頭,念佛念得晝夜不停,到最後怎麼樣?自殺,去給火車撞。他就講,他念得不如理、不如法。在我們台灣也有,過去在景美華藏圖書館,以前有一批開計程車的,好像有五、六個,都是去聽老和尚講經。那天莊行師還跟我講,他那有幾個師兄弟,以前他們一起來聽經的,後來有幾個被一貫道度走了。怎麼度?他說你來修一貫道,你也可以來度一貫道的,把他們度來佛教,你先來信這個,講得也滿有道理。後來他們就不來聽經,就是學一貫道。莊行師說:我沒有跟他們去。後來他們好像又回來聽經,這個就是他知解還不堅固。後來,有一個平常念《無量壽經》、念佛念得很勤,大概十幾年前,跳樓自殺了。好像住在桃園,還是哪裡?他原來是開計程車,後來去開收垃圾的環保車。以前他們在佛陀教育基金會,還有在樹林海明寺,他們都有一個月念一天一夜,二十四小時,不睡覺的,他們這幾個人,都是這樣念。但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個結果?關鍵「如法」這兩個字,如理如法。所以我們學佛為什麼要親近善知識、親近老師?善知識就是給我們指導,在佛門有一句話講「指點迷津」,不能去走錯路。所以你自己還不認識路,你不能離開善知識,你自己去亂闖,恐怕就危險了,誤入歧途。所以這兩個字是非常關鍵,必須真實「如法」做到,那個才叫行,才叫真正修行。如果不是真實如法,叫盲修瞎練,那就不叫行,盲修瞎練。這個是非常重要。

  『真實見到佛理,始名為解』。解跟行分不開的,你不能分割,解當中有行,行當中有解,不能分割的。「真實見到佛理」,什麼叫見到?佛法講悟,你有悟處。悟有小悟、有大悟、有大徹大悟。有悟處,這個才叫解。所以解悟,這是真實見到佛理。我們開經偈念,「願解如來真實義」,這句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理解如來在經典上講的真實義,你去錯解、誤解、曲解了,當然這個就不能稱為解。這個解它也是有個標準,你要正確的理解,不能誤解、不能錯解、不能曲解。

  『真實知得皈依三寶之益,始名曰信』,講皈依三寶。「皈依三寶」,有殊勝的功德利益,在經上講,你皈依三寶,就有三十六位護法神給你保護著。我們現在看到很多人皈依三寶,也領皈依證了,甚至有人皈依很多個法師,皈依證都一疊。找那個名氣很大的法師,他去皈依一下,這個法師我去皈依了,那個法師我也去皈依了。那有沒有真正的皈依?大概就是一個形式的,實質上是沒有皈依。所以實質上皈依,起碼要看看我們淨老和尚講的這個《三皈傳授》。三皈的意義是什麼?皈是回歸,依是依靠、依據、依循、依止,這個是皈依。皈,回歸,這個皈的意義淺深不同。我們常常看到寺廟寫四個大字,「回頭是岸」。大家有沒有看過寺廟牆壁上,或者牌樓,它寫「回頭是岸」?一般人的理解,回頭是岸,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一天到晚做壞事,現在不做了,現在變好人了,回頭是岸,這個是我們一般人的理解。就是勸你不要做壞事,回頭,社會一般人的理解是只有到這裡,他的解只有到這裡。一切宗教都勸人家做好事,都是勸人家不要做壞事。你去問大家,大概回答都是這樣。到底什麼是好事?什麼是壞事?他也搞不清楚。他總覺得我沒有犯法、我沒有殺人放火,那就沒有做壞事了,一般人的理解只有到這裡,但是他不知道身口意業。你沒有讀佛經,或者讀儒書,或者讀《太上感應篇》,你就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一天到晚造惡業,自己還以為做很多好事。所以,「人不學,不知義;玉不琢,不成器」,《三字經》講的。你不學聖賢的經教,不學佛菩薩的經教,人就不懂這個義理。不懂,他就不知道,他絕對不會明白。所以皈依三寶,這個皈是回歸,從惡回歸到善,這是第一步。第二步,反迷為悟,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覺悟了。第三步,轉凡為聖。這個都是回歸的意思、回頭是岸的意思,回頭是岸。佛法,講深入一點,就是你起碼證阿羅漢果,了生死出三界,從生死的此岸,度到涅槃的彼岸。從生死這岸回頭,回到涅槃的彼岸,也是回頭是岸。從做壞事回頭做好事,從一個壞人回歸做好人,這個是一般六道裡面的。如果超越六道,小乘他就從生死苦海回頭,回歸到涅槃這岸,回頭是岸了。最究竟圓滿,從我們眾生回歸到佛,這個也是回頭是岸。所以,皈的意思有淺深不同。依,我們依止、依靠,依三寶。三寶非常重要,這個用寶來形容、來比喻。我們世間人對寶很重視,因為得到寶物,你就發財了,所以稱為寶。但是三寶這個寶,不是世間的財寶可以來比較的。這個是無上之寶,幫助我們成佛的,幫助我們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的,所以稱為三寶。三寶有佛、法、僧,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在《三皈傳授》,我們淨老和尚講得很詳細,他都引用《六祖壇經》,惠能大師給大家授三皈依。他不講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說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然後再解釋「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這是佛法僧的意思。這教我們回歸自性三寶,我們的自性本來就是覺而不迷;我們的自性本來就是正而不邪,就是正知正見;我們的自性本來就清淨不染,從來沒有染污過。我們現在在迷,有沒有染污?沒有。《心經》講「不增不減、不垢不淨」,沒有染污。所以外面的三寶,是叫住持三寶,佛像,住持佛寶;經典,住持法寶;出家人,住持僧寶。不是叫我們去皈依外面的住持三寶,皈依外面的住持三寶就叫外道,心外求法。外面的住持三寶,是啟發我們回歸自性三寶,是啟發我們、提醒我們,我有佛性。為什麼要住持三寶?沒有住持三寶,我們就不知道,沒有人提醒。沒有人提醒,我們不知道。所以看到佛像,也就是啟發我們回歸自性佛寶,不是叫你去皈依外面泥塑木雕的佛像,不是那個意思。更不是去佛菩薩面前求福(求世福)、求升官發財,也不是。但「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必須要依照經典裡面講的理論方法,如理如法去求,那你要求什麼,都能滿你的願。不能不如理、不如法的求,那你當然就求不得了,你就求不到,沒有感應。所以要皈依自性佛寶。經典是正知正見,我們自性本來就正知正見。我們現在迷了,很多邪知邪見。依照經典來修正我們錯誤的認知、見解,對宇宙人生一些錯誤的看法把它修正過來,就正知正見。

  這個見,它就是有決定、決斷的意思,你認為、你認定的。好像一樁事情,我認為是這樣,我斷定是這樣,我相信一定是這樣,那個叫見。像我們凡夫叫執實見,執實見是什麼?我們都執著這都是真的,我摸得到、我看得到,執著這個是真實的。還有外道見,外道見就可多了,現在所有宗教,古代印度九十五種外道,各種宗教他們各有各的見解,不一樣,有斷見、有常見,那個見很多。現在的見就更多了,「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邪知邪見的法師,在家出家的很多,像恆河的沙那麼多,一個就是一個邪見,太多了。我們怎麼能夠在這個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你能夠遇到正知正見的佛法?你說,你會是偶然的嗎?很多學佛的人,都學錯了,他自己也不知道。你也無法去幫助他,一旦入了邪見,就很難回頭。《華嚴經》講「入見稠林」,稠林就是很稠密的森林。稠密的森林,你一走進去,迷路了,你走不出來了,形容比喻邪知邪見太多了。所以最好不要亂看、亂聽。現在電腦網路,邪知邪見東西太多了,你要看、你要聽,恐怕你就迷路,你走不出來了。所以要依止僧(善知識),像我們依止淨老和尚,他就是僧,他指點我們,指點我們回歸自性清淨。所以這個見,正知正見,這個非常重要。這個見,在入了佛門,也是好幾個層次。小乘的人無我見,但是他執著有法。苦集滅道,他用這個斷煩惱,證得阿羅漢果。他認為世間就是苦、空、無常、無我,這個法是真的。執著這個,這叫人無我見,但是他執著有法,法執。這個再提升就是唯識見,《唯識論》講的萬法唯識,見相同源。再提升就是中觀見,現在很多佛學院在學《中觀論》,學八不: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八不。中觀見,那就比唯識見要高一層。俱生智見,那就禪宗的,直接叫你見法身。最後,華嚴、法華、淨土、密宗講的大圓滿見,就是佛。你就是佛,念佛就是佛,這個是大圓滿見。我們現在修念佛法門就是大圓滿見,最高的大圓滿見。所以這個見,同樣是學佛,他還是很多層次的,我們要了解。所以我們遇到一些見不同的,也不要跟他爭,爭沒有結果的。這以前我都幹過,現在我覺悟了,不要浪費那些時間,不如多念幾句佛,比較實在一點。他也不會接受,他也聽不進去,因為他已經先入為主了。

  所以這個關鍵在哪裡?善導大師講的,各人遇緣不同。各人遇到的緣不一樣,所以你的成就就不一樣,各人遇緣不同。所以善導大師講,往生品位為什麼高下不一樣?一樣是念佛,但是各人遇緣不同,就關係到他品位高下。各人遇緣不同,像我們淨宗學會,遇到這個緣殊勝。你看夏老會集這個《無量壽經》多圓滿,從做人講到作佛,方方面面,都具足圓滿,這是我們遇到的緣。不能接受這個的人,他的緣跟我們不一樣,你給他介紹,他不接受,可能他還毀謗。所以各人的見就不一樣。那叫知見,他的認知,他的見解,他自己的決斷,這個不一樣。所以修行,開圓滿見的人修一天,等於漸次修的人修一劫,日、劫差別太大。一樣這樣修,一樣念一句佛號,你見解不一樣,效果不一樣。所以我們跟老和尚學《華嚴》、學《無量壽經》,這個都是大圓滿(大圓滿見);現在包括中峰國師《三時繫念》,那也是大圓滿見。他就直接告訴你,你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當下就是常寂光現前。那還有比這個更圓滿嗎?以前我自己想得太遙遠了。常寂光距離我太遙遠了,原來常寂光就在現前,就在當下。中峰國師不是跟我們講嗎?「分明在目前」。分明就在目前,但是迷了,你就是十萬八千里了。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講,悟了就在眼前,迷了到處找找不到。禪宗有句話講,「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踏破鐵鞋,就是還迷惑顛倒的時候,到處參訪善知識,到處找。踏破鐵鞋是形容,不是真的穿一雙鐵的鞋子在走路,這兩隻腳像鐵鞋一樣。以前都穿草鞋,以前交通不便都要走路,走很遠的路,翻山越嶺去參。哪裡有善知識,去向他學,向他請教,請他指點。所以以前叫參學,參訪、參學。參訪走很多路,走到最後,開悟的時候,才知道就在眼前。以前到處找,說「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原來寶珠在自己衣服裡面,沒有失去,關鍵就是迷悟不同而已。所以,「真實知得歸依三寶之益,始名曰信」,這裡關鍵就是真實知得。你真實知道皈依三寶的功德利益,加個「真實知得」這四個字,就是關鍵。上面講,真實如法做到、真實見到佛理、真實知得歸依三寶之益,都講真實。這才叫信。

  『凡親眼見得,親身做到之事,則謂之證。』你親眼見得,親身做到的事,謂之證,證就是你證實了。你親眼見到了,親身做到了這個事,這個謂之證。在生活當中,這個都可以去體驗,我們親眼見得、親身做到,這個叫證。佛講三轉法輪,作證轉,這個也是證。就是證實給我們看,這個也是證。像我們淨老和尚推薦海賢老和尚的光碟,我們大家看過了,看完就見到了。我們都看到了,這個也是證。這是證實給我們看,親身做到這些事情,這個都叫做證。所以這些道理、方法,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在生活當中去實踐、去體驗。修行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修行,你不要離開生活去找個地方,要怎麼修,任何地方都是我們修行的道場。修行也就是在人事物當中去修,就在生活當中去修。離開這些也沒得修,修什麼?所以我們生活當中,很多事情,順境、逆境都是讓我們修行的,來考驗、來磨鍊我們都是修行,會了、會修了沒有一個地方不是道場。所以海賢老和尚這個光碟,老和尚叫我們要看三百遍,主要就是要看出他的門道。他在文化大革命那麼惡劣的環境之下,念佛都會被人家打,他還能念佛。你說,還有哪個地方不能修行?我們環境也沒他那麼惡劣,他在那麼惡劣的環境都能修了,那哪一個人不能修?關鍵會不會修。禪宗禪師常常考驗學人,你會麼?你會嗎?會了,頭頭是道;不會,處處障礙。一天到晚要找哪裡,跟這個人不行,跟那個人不行,生煩惱。其實生煩惱就是要我們修行的,你沒有煩惱,你還修什麼?就是有煩惱才要修。

  所以,修行在哪裡修?就在煩惱當中去修。離開煩惱,你要修什麼?所以在貪瞋痴慢裡面,你要修正自己,把這個心不斷的深入,不斷的覺悟,不斷的放下這些執著。執著,我們也是由淺而深。我們一般講出離心,出離就是講我現在馬上要往生,我都不管,不吃、不睡了,一般的理解,這個理解都偏差了。其實出離是什麼?叫我們放下,不要去貪戀。不要貪戀什麼?不要貪戀五欲六塵、名聞利養。這些就是說可有可無,有也可以,今天有好吃的,那多吃一點,也可以;沒有,也不要去強求,這個就出離了。你不要一定要這樣,非得到不可,那就是放不下了。所以我們就是在這個當中去修,就是修放下,我們隨緣。所謂隨緣,就是有很好,沒有也很好。一切隨緣,不強求,這個也是出離,你就放下了。以前斤斤計較,那不得了。以前人家罵我一句,非討回公道不可;現在,算了,那你就進步了,你就放下了。以前放在心裡,放了好幾年;現在放下,忘了,那你就有提升了,就在這個地方修。所以會修,都是善境界;不會修,什麼境界都不好。所以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怎麼一生成佛?會修。所以從早到晚,我們老和尚以前講《華嚴經》常講,五十三參在哪裡?你從早上到晚上,你接觸這些人事物,統統是五十三參。男女老少,在家出家,各行各業,什麼樣的人都有,那就是五十三參。參什麼?善財他為什麼一生成佛?那些人統統是佛。那些統統是佛,都是佛境界,他就成佛了。他心目當中那些都是佛,好的是佛,不好的也是佛;善人是佛,惡人也是佛。沒錯,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看他的本性。所以你去看他的如來藏,他都是佛。你不要看他的相,你看他的性,保證你一生成佛。我們現在問題就出在看那個相,你沒有看那個性,相是假的。《金剛經》就給我們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性是真的,你看他的性,不要看他那個相。相,善相、惡相,統統是虛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要執著,你不就很快成佛了嗎?其實成佛不用三大阿僧祇劫、無量劫,你一念轉過來,你就成佛了。你轉不過來,真的無量劫,無量劫再無量劫,還是凡夫。六祖大師在《壇經》講,「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累生累劫迷惑顛倒,覺悟了,一剎那間他就成佛了。所以講頓教,就是這個。我們再看第十:

  【十、解行做到究竟,名曰「究竟證得」。經云:「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由是可知,信、解、行、證,實際為一事。此之謂平等。即此四字,便可悟「由平等見差別,由差別見平等」之理。】

  這條道理講得就很深入了。『解行做到究竟,名曰究竟證得』。什麼叫「究竟證得」?無非就是解、行,解幫助行,行又幫助解。所以我們老和尚講的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互相幫助,做到究竟圓滿,就叫究竟證得。『經云』,就是《金剛經》講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信心清淨,實相就生了。我們現在信心不清淨,所以實相在眼前,我們都看不到。實際上就在我們眼前,問題我們信心不清淨,我們有懷疑(有疑惑),所以我們用念佛來達到信心清淨。我們淨土用念佛這個方法,禪宗用參禪、參話頭、觀心,等等的,無非就是幫助我們信心清淨,實相它自然就顯露了。

  『由是可知,信、解、行、證,實際為一事』,「信、解、行、證」,就是一樁事情。信當中有解行證,解當中有信行證,行當中有信解證,證當中有信解行,它是一而四,四而一,實際是一樁事情。『此之謂平等』,所以叫平等。一樁,一樁事情。這四個字『便可悟由平等見差別,由差別見平等之理。』我們現在看到所有的現相,都是有差別的,有男的、有女的、有老的、有小的、有在家、有出家,你看看這些相都是差別,但是他的性都一樣,平等。所以你在平等當中見到差別,在差別當中見到平等,那才是真平等。所以這個道理我們就見到了。所以這一條,我們有悟入、理解了,你就可以知道,你平等當中見差別,差別當中見平等。大家好好去參這個道理,你的心會慢慢的就會有悟處了。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我們下一次再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