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集)  2020/4/17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004

  《金剛經講義節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一,第三頁,我們從第七段看起:

  【七、六度中,布施、捨也,若不捨,則不離此界。眾生不肯捨,無觀照正智耳。】

  我們上星期學習到第六。《大智度論》裡面講:「有無二見,皆屬此岸;二執俱空,始達彼岸。」這個就是執著有、執著空都是在此岸,還沒有到達彼岸。我們凡夫不是執著有,就是執著空,這都是生死六道裡面此岸,我們在這一岸,還沒有到達彼岸。到達彼岸,這兩種執著同時都空了,不執著有,也不執著空。就是《心經》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個就二執俱空了。這才是佛經上講空真正的意思。

  我們今天晚上繼續來學習六度。六度是菩薩所修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菩薩必須修六度才能成佛。所以修六度是因,成佛是果。菩薩是修因,佛是證果,修因證果。菩薩的六度,我們凡夫就可以開始修了。凡夫如果發大心,那就是菩薩。發大乘心,自度度他,這就是發菩薩心。發了這個心,我們目前還是凡夫,一品煩惱沒斷。佛在《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我們現在發了菩薩心,我們也來修學六度,我們就是菩薩,這個菩薩是叫初業菩薩,初發心的菩薩。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是慧行菩薩,最少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慧行菩薩。我們是初業菩薩。初業菩薩到慧行菩薩,這個當中菩薩的等級層次也很多,根據各人修行伏惑、斷惑,斷了幾品惑,這樣來分菩薩修證的層次。總是你發大乘心就是菩薩了,像現在你去戒場受個菩薩戒,那你就是菩薩了。但是菩薩,什麼叫菩薩?菩薩發的願也很多,諸佛菩薩都有發大願,願有所不同,但是總的願都是以四弘誓願為原則的。

  四弘誓願,第一願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菩薩就是要度眾生,不但要自度,還要度他,自度度他。小乘的聖人,他自度,他沒有發心度他;菩薩自己要自度,還要度他,還要幫助別人,這個就是菩薩的發心了。諸佛菩薩,成佛、成菩薩第一願就是要度眾生,所以每一尊佛、每一尊菩薩他發的願不同,但是都是為了度眾生。你看地藏菩薩,他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是不是度眾生?是不是眾生無邊誓願度?是,就是那一願,那一願是總願,總的願。這個總願當中還有個別的願,他特別針對哪個方面的眾生,哪一類的他優先度。地獄是最苦的,地藏菩薩優先度。地藏菩薩度地獄眾生,當然地獄眾生都度了,那其他五道的眾生當然也都度。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發願眾生有急難,緊急災難,你趕快歸命觀世音菩薩就得到解脫了。佛,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藥師佛十二大願。所以諸佛菩薩各有發的願不同,但是總的願是一樣的,都是為了度眾生。四弘誓願,第二願是「煩惱無盡誓願斷」。為什麼要斷煩惱?為了要度眾生。我們發願度眾生,要先度自己,自己沒有得度度不了眾生。度自己,自己的煩惱要先斷,那才能幫助眾生斷煩惱。「法門無量誓願學」,也是為了度眾生。學那麼多法門做什麼?不是自己用的,自己修行一個法門就可以成佛,無量的法門還是為了度眾生。因為眾生的根器不一樣,他的程度不一樣,所以很多法門。「佛道無上誓願成」,還是為了度眾生。為什麼要成佛?因為你沒有成佛度眾生不圓滿。比如說你成了等覺菩薩,差成佛只有一級,就是接近成佛了,等覺菩薩可以度等覺以下的這些眾生,那就度不了等覺菩薩;你要成佛,你就能度等覺菩薩,那度眾生就圓滿,這樣才圓滿。所以四弘誓願,後面這三個願都是為落實第一願,如果沒有後面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那度眾生就變成口號。這個口號變成空洞的口號,做不到。

  所以菩薩發願,無非度眾生。菩薩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開始修,接著下來功課就是「煩惱無盡誓願斷」,怎麼斷?我們煩惱無盡,煩惱很多,無量無邊的,這麼多的煩惱,從哪裡斷起?在經典上佛給我們歸納,就是無盡的煩惱,煩惱無量無邊,太多了,每個人的煩惱又不一樣。所以無盡,很多,歸納起來叫八萬四千煩惱。這在經典上的確有,名相都有列出來,八萬四千條。我們看了那八萬四千條,我們記也記不住,怎麼去斷?太多了,所以再歸納到一百零八煩惱,百八煩惱。我們這個念珠一百零八顆,就是對治百八煩惱。一百零八個煩惱,覺得還是多了一點,歸納二十六個煩惱;二十六還是多,特別現代人沒耐心,聽到那麼多,不想學了。所以佛又歸納六大煩惱,貪、瞋、痴、慢、疑、惡見;六個又嫌太多,就歸納三個,貪、瞋、痴。我們一般常常聽到的,在佛門常常聽到的三毒煩惱。

  煩惱是病毒,這個病毒的可怕,我們一般人不知道,一般人不怕。現在那個新冠狀病毒大家很害怕,人會死的,那很恐怖的。但是我們無始劫以來貪瞋痴的三毒煩惱,我們不怕,而且還滿喜歡的。實在講,身體裡面、身體外面所有的病毒,都是貪瞋痴三毒煩惱製造出來的。我們在六道裡面,生生世世受輪迴之苦,生、老、病、死、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三苦八苦,無量苦都是煩惱所造成的,這個我們不怕。其實這個才恐怖,真正覺悟的人,那真恐怖!三界六道沒完沒了,永遠受這個苦,沒有解脫的時候。知道六道苦,這個人就覺悟了。知道苦,他就會想怎麼來解脫這個苦;如果人在苦中不知苦,這麼苦的世界,不知道這個是苦,他當然不會想去解決苦這個問題,他還沒覺得很苦。實在講三界統苦,你現在說快樂,快樂叫壞苦。在三界六道苦是真的,快樂是假的。我們念佛求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為什麼叫極樂?「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那個世界什麼苦都沒有,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苦那邊聽都聽不到,所以它那個世界叫做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沒有苦就樂。我們這個世界很苦很苦。苦怎麼辦?苦因從哪裡來?從煩惱來的,貪瞋痴三毒煩惱。

  三毒煩惱,第一個就叫貪。所以,你把所有的煩惱,三個再給它歸納到一個,就是一個貪字。我們常常做中峰國師編的這個三時繫念法事,在第一時中峰國師的開示,這一首偈,「諸苦盡從貪欲起」。所有的苦,這麼多的苦,這麼多的煩惱,都從哪裡生起來?就是從貪欲生起來的,貪心,欲望太多。換句話說,如果不貪,我們就不苦了;貪,我們苦就沒完沒了了。我們台灣有一句話,閩南話「苦不了」,苦不了就是苦沒完沒了。我記得以前有一個演員,叫做「許不了」。真正苦不了,你在六道裡面真的苦,你受不完的苦。「諸苦盡從貪欲起」,貪是第一個你要去對治的。所以菩薩六度中第一個布施,布施是對治慳貪。這是對自己的,就是「煩惱無盡誓願斷」,對治自己的貪心。慳就是慳吝,慳就是我自己有的我不肯施捨,不肯布施,慳吝。某某人好吝嗇,一毛不拔,這個叫慳,就是慳吝,他自己有的不肯捨。自己沒有的,他要貪求,他要得到,他要控制,他要佔有,那就貪。有了怕失去,沒有,想要得到,心每一天都是在這個當中患得患失,真的很苦。所以佛教我們修布施,布施就是對治慳貪。

  這一段講,『布施、捨也』,就是捨。從凡夫到成佛,無非修一個布施,就是修捨。你捨得愈多,你層次就愈高,愈提升;你不肯捨,你就停留在那裡,不能提升,不能進步。好像我們爬樓梯,你要捨第一階,才能升到第二階;捨了第二階,才能升到第三階。你不捨,怎麼提升?就不能提升了,都一直停留在那邊。所以我們一般講施捨、施捨。我們捨,我們布施錢財,這是施捨。對外面我們有布施、施捨的對象,比如說你看到一個窮人,他經濟很困難,你幫助他一點錢財;或者他沒得吃,布施一些飲食,你有布施一個對象,這是外面一個對象。比如說你們到道場來,布施給道場,道場是你布施的一個對象。布施的對象很多,最重要布施是捨掉我們的慳貪,是要捨掉那個心,這個才是六度當中布施真正的意思,它的真實義就是要我們捨慳貪。內捨六根,外捨六塵。如果布施,《了凡四訓》也有講到,你能三輪體空,那你布施一毛錢那個福報就是盡虛空遍法界,跟法身相應。內不見有布施的自己,當中不見有布施的財物,外也不見有布施的對象,你布施心裡空空蕩蕩的,不落痕跡,三輪體空。我們一般人布施,我布施多少錢,名字要把我刻上去,常常念著我幫助某某人、我什麼時候幫助你,這個就著相。著相布施他不能超越六道,只能得人天福報。你有布施,當然你會有所得,《地藏經》講的「捨一得萬報」,但是不能超越六道。超越六道,你要不著這個相,三輪體空就超越了。這個布施,我們上一次也跟大家分享學習,就是內財布施、外財布施。內財是我們的身體,你的精神、你的體力。你從自己家裡,在家裡做事,把家裡整理好、照顧好,這對家人的布施;在外面,對社會大眾的布施;在道場,對道場的布施,這內財。外財也是一樣的。內財、外財布施,內財最殊勝,再加上外財布施就更殊勝了。這個就叫捨,關鍵在我們的心態,我們的心。

  所以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真的每一天我們都在做布施。一般人沒有學佛不明這個道理,他每一天在做布施修六度,他自己也不知道。他自私自利,被自己這種執著障礙了自性。你說他工作,或者賣個東西,他是不是在布施?他也是在布施。如果他明白這個道理,他做得會很快樂。不管他做什麼工作,他都會很快樂,因為他在修布施。他賣個東西,如果他沒有賣,我們要用那個東西也就沒有了。比如他開個商店,也給我們方便,我們需要,我們去跟他買。我們一般講,我錢去買的,那不是你施捨給我的。我們世間人就是明白這個,我是錢給你;賣的人他也,我在這裡開這個店,我是要營利的,我要賺錢。我提供你方便,我是為了賺錢,你需要,那你必須要給我一定的利潤。一般世間人,只是一個商業交易而已,所以他得到的利益就是那一點利益。買的人得到他需要的,賣的人得到他那個利潤,就這樣而已。他這樣做,快樂不快樂?不快樂。如果他明白這個道理,他是在修布施,他在那邊內財布施、外財布施都有。有一句話講:「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們在生活上,我們喝一滴水,那要多少人去工作,我們才能喝到這一滴水?我們吃一粒飯,要多少人工作?那不是每一個人都在修布施嗎?都在修。菩薩在這個當中,他不管做哪一個行業,做個家庭主婦,她就是主婦菩薩,她行菩薩道在哪裡行?在家裡她就在行菩薩道了。你做工人,工人菩薩;做商人,商人菩薩;做醫生,醫生菩薩。他就做得很快樂,他在做,他就成佛了。

  所以大乘法它的殊勝就在這個當中,就是你日常生活當中就在修六度。明白這個道理,你在各個行業就成就你的無上道了,不管什麼行業。這在《大方廣佛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表演給我們看這個。五十三參在哪裡?就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你從早到晚接觸到的人事物。各方面的人物、事物,有順境、有逆境,男女老少、貧富貴賤,哪一個人不是在修五十三參?每一個人都在修。但是他不知道,明白這個道理,都在修六度。所以善財為什麼一生成佛,肉身就成佛?因為他明白這個道理,他開圓見,圓滿的見解,所以他成佛很快。開圓見的修行人,他修一天等於漸次修的人修一劫。事情是一樣的,你布施一塊,我也布施一塊,事是一樣的,心不一樣,他的見解不一樣。所以開圓見非常可貴。所以我們聽經、讀經明理,就是要開啟我們圓滿的見解。你明白了,那你真的很開心。不管你做哪個行業,你在什麼工作崗位,你統統在修六度,沒有一個不是在修六度,你在百貨公司賣東西也是菩薩。《華嚴經》五十三參,鬻香長者他就是賣香的,賣東西的。他在哪裡修行?在市場,市場就是他修行的道場。明白這個道理,沒有一個地方不是道場,這就圓滿了。

  所以我們的工作統統在修布施。大家來道場做義工,大家說我是來修布施供養;你在家裡?你在家裡做家事,是不是布施供養?也是。不是說在道場才是修布施供養,在家裡就不是,那就不是《華嚴經》講的。《華嚴經》講的,都平等,都一樣的。你的付出,你的奉獻,都是在修布施。所以布施是捨,布施有廣義的、狹義的,廣義的就是我們生活方方面面,人人都在修布施,都在修施捨。所以明白這個捨,這很重要,關鍵在捨。明白這個道理,你做任何事情就是在捨貪瞋痴,捨這個煩惱;不明白這個道理,做得一肚子氣,做了就是貪瞋痴,不曉得為什麼這麼做,愈做心愈煩,煩惱。所以我們布施,就是要捨棄我們內心的慳貪,要捨慳貪。

  我們念佛人常常打佛七。有時候去參加寺院道場打佛七,佛七當中主七的法師也常常會提醒念佛人:放下身心世界,提起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這句話我們也常聽,聽得耳熟了,好像沒什麼,但是其實這句話是最重要的,就是此地講的布施。布施就是放下身心世界,放下我們這個身,身體;心,心裡的妄念、煩惱,提起一句佛號,其他統統放下,不要放在心上,那就是大布施。所以蕅益祖師在一篇念佛開示裡面講念佛,一句佛號就是六度齊修。念一句佛號,六度齊修,第一個,真念佛人,「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正一個念佛的人,他把這個身(身體)、心裡面的妄念煩惱都放下了,就提起一句佛號。這個布施加一個大,大布施。你身心世界都放下了,那不是大布施嗎?這個娑婆世界我都放下,我要去西方,這是大布施。不是說布施多少錢,我布施一個地球,地球在娑婆世界裡面,它是一個小星球。一個娑婆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我們整個娑婆世界都捨了,我們到極樂世界去了,那真的是大布施。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

  真念佛人,「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不去計較這些是非人我,就是忍辱。這個是非對錯,不計較了,你統統放下了,這就是大忍辱。如果說忍辱修得很好,還有是非人我,這個忍辱不圓滿。真正圓滿,就是海賢老和尚他是大忍辱,他真大忍辱,他不計是非人我。真念佛人,「不復起貪瞋痴」,這個就是大持戒。大忍辱,也是海賢老和尚表演給我們看,電工去收費,他問了一句說,這個月的電費怎麼比上個月多出那麼多?那個電工就打他兩個耳光,旁邊的護法居士看到,要找這個電工理論。海賢老和尚講算了、算了,他給我吐痰,吐到我臉上就讓它乾了,修行人、念佛人不跟人家計較。他馬上錢拿出來給他,不跟他計較。他也表現出大忍辱,這是真正念佛的人,表現在生活上待人處世,就是六度。

  真念佛人,「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海賢老和尚他也做出給我們看,他不是一天到晚都在念佛堂念佛,他在念佛堂時間不長,大概早晚課。其他的時間,他都在田裡工作,開山闢地,種糧食,就是在外面做這些農業的工作。但是雖然工作,他佛號片刻都不丟失,他一句佛號在心裡,從來沒有失去,就是沒有間斷。從來不間斷,這個很難得。他在大陸文化大革命那個時候,環境那麼惡劣,佛號不能念的,你念出聲就被打了。還要去做生產隊的隊長,還不能吃素,都要跟大家吃肉,他就挑肉邊菜。有沒有影響念佛?他說人家不讓念,就心裡默默的念;默默念,人家不知道。不讓拜佛,他一大早三點起來拜,大家還沒起來,拜完了,大家也不知道他在拜佛。他有沒有中斷?他沒有。大精進,做出大精進給我們看。

  真念佛人,「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不再打妄想,妄想都放下。真念佛人,「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就是般若智慧。他歧就是種種的世出世間法,沒有辦法誘惑他、迷惑他,他是大智慧。所以蕅益祖師他一句佛號配六度,就是一句佛號當中六度齊修。這一句佛號六度齊修,海賢老和尚又做出一個樣子給我們看,也說明每一個人他都能修,在什麼環境也能修。海賢老和尚出生那個年代,真的是天災人禍連連不斷。清朝末年出生,你看經過革命,這都是內戰;革命之後,再來就是軍閥割據,北伐,南北戰爭;南北戰爭完了,再來八年抗日戰爭;八年抗日戰爭完了,然後四年國共內戰;後來又遇到文革。你說他一生遭遇多少大風大浪,在那麼惡劣的環境他都能念佛,做出一個樣子給我們看。我們環境還沒有他那麼惡劣,這就說明沒有一個人不能修,人人都能修,人人都能成就。只是我們懂不懂,知不知道要這樣修,這是關鍵。如果明白這個道理,人人都能成佛。你真放下身心世界,大布施了。自古以來,我們近代的聽到了,二、三年就成就,就往生西方的,大有人在。

  之前我們淨老和尚常常講鍋漏匠的故事,最近是比較常提起海賢老和尚。鍋漏匠不認識字,給人家補鍋補碗,生活非常困苦,覺得這個世間太苦了,想要出家。去找他童年的玩伴,知道他童年玩伴(諦閑法師)出家了,去找他幫他剃度。諦老那個時候還年輕,他不幫他剃度,四十幾歲了,他也沒念過書,不認識字,出了家,經也不會念,五堂功課不會做。所以就勸他,你還是去做你的生意,不要來找我麻煩,說什麼都不肯。鍋漏匠一直求幫他剃度,他說你只要幫我剃度,你講什麼條件我都答應。諦閑法師被他這個童年的玩伴一直懇求,沒辦法,後來只好答應了。答應了,就跟他約法三章,他說我有三個條件,你要接受,我才幫你剃度。他說你只要幫我剃度,你提什麼條件我都能接受。第一個,就是剃度之後你不要住在寺院。為什麼?不認識字,五堂功課也不會做,大老粗一個,人家看他,看了會生煩惱,討厭,他自己也不自在。你就不要住寺院,我在寧波鄉下給你找一個小廟,沒有人的,你去住在那裡。他找兩個護法給他煮兩餐,中餐、晚餐,早餐自己處理。第二個就是不要受戒。受戒,戒場規矩很多,他也不懂規矩,大概戒沒受完就被趕出來了。第一個不要住在寺院,第二個不要去受戒。第三個,住在這個小廟,你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趕快再念。這樣一直念下去,對你一定有好處。什麼好處也沒跟他講,只是說一定有好處,你就一直念就對了。他聽了很歡喜,要答應給他剃度了,他說他完全接受。所以就在寧波鄉下給他找個小廟。以前那個小廟很多。他就真的去那邊念佛了,真的就是老實念佛,找兩個老菩薩給他煮兩餐飯。

  他進去小廟,三年都沒有出過門一步,就在那個小廟。因為他以前在補鍋補碗,就挑一個擔子,都是走路的。以前都是走路的,挑個擔子,他那個腳力很好,所以他念佛都是繞佛,走著念。在那個小廟裡面走著念,念了三年。有一天就跟煮飯的這兩位護法講,明天不要給我煮了,我要進城,我明天要進城。這兩個護法以為這個師父來這裡住了三年,都沒出過門,大概明天進城去看看親戚朋友吧!到了第三天,這兩個煮飯的護法又來了。因為他那個廟門也沒有鎖,一推就開了,進去看看,應該師父回來了。進去叫,沒有反應,後來走到他房間,看到師父站在房間那個窗戶前面,臉朝窗戶外面,人站在那個地方。再叫也沒有反應,走進去一看,看到這個師父死了。這兩個護法非常驚訝!從來沒有看到人死了站著的。也不敢處理,後來趕快派人通知諦閑法師來處理。以前交通不便,從寧波鄉下到寧波城內,一天的時間。來回,加上當中一天,諦老來給他處理後事,來回就三天了,一來一回三天。三天,他還站在那裡。諦閑法師看到非常讚歎,他說這一生你沒有白出家了,名山的方丈、講經的大法師都不如你。他到西方去作佛了。他的成就,就是什麼?他能老實念佛,真的放下了。為什麼放下?他感受到人生真的太苦了。他沒有第二個想法了,就是念佛求生西方,沒有想法,就是捨沒有別的。我們捨了才能老實,我們捨不得,你就不能老實。就是蕅益祖師講的,如果你不是真正放下身心世界,那就不是真念佛人了。所以真正念佛人,他一句佛號六度齊修,六度同時他都在修。

  所以布施,六度這個含義非常深廣。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其實每一度都含攝其他五度。如果我要歸納來講,都可以包括在布施這一度,布施這一度就可以含攝後面那五度。你持戒就捨惡業,忍辱就是捨貪瞋痴煩惱,精進就是捨掉懷疑、夾雜、間斷,禪定就是捨妄想,智慧開了捨掉無明,無明就沒有了,沒有就捨了。所以布施也含攝六度。每一度都有包含其他五度,一而六,六而一。這裡我們要學習的就是在布施這個捨。

  『若不捨,則不離此界』,就不能離開這個世界,這個「界」就是三界六道。我們念佛人,我們要捨,我們現在住的是娑婆世界,我們要捨娑婆世界,你才能生極樂世界。我們又捨不得離開這個娑婆世界,那怎麼生極樂世界?我們能不能往生,蕅益祖師在《彌陀要解》給我們講,關鍵在信願之有無,你有沒有真信,有沒有發願要去西方。真正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真正發願要去西方,願意放下娑婆世界,願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往生的前提。如果沒有信願,那你念佛怎麼念也不能往生,因為你不願意去。阿彌陀佛願意接引十方眾生,如果我們不願意去,那也就沒有感應,他也沒辦法勉強。所以阿彌陀佛願意接,他那方面沒有問題,現在的問題在我們這一方面,我們願不願意去?你想不想去?如果還不想去,捨不得這個世界,貪戀這個世界,佛他在那邊等了半天,我們看佛的立像,不是一個手垂在那邊等我們嗎?我們不去拉他那個手,他在那邊等了半天,我們不去,他也沒辦法。所以他那個手垂下來就是要接我們,我們要不要讓他接?你願不願意去,你想不想去?這是往生的關鍵。如果真信發願,那就肯定可以往生。再來就是念佛,念佛如果你真信切願,你念一句、念十句都能往生,因為你真想去。我們念了那麼多,怎麼沒感應?因為我們還不想去。為什麼不想去?我們放不下這個世界,捨不得。佛也看得很清楚,來了也沒用,來了你還是不想走。關鍵在我們這裡。我們為什麼捨不得?下面江味農老居士就給我們點出來,為什麼不肯捨。明明這麼苦,為什麼不肯捨?

  『眾生不肯捨,無觀照正智耳。』為什麼不肯捨?他沒有觀照的正智,正智揀別邪智,正智慧。我們皈依三寶,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六祖給人家皈依,他不講佛法僧,他說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後面再解釋,佛者覺也。佛,什麼意思?覺悟的意思,覺悟了就叫佛。男的是佛,女的也是佛,老人是佛,小孩也是佛,中國人是佛,外國人還是佛,人人平等。覺悟了就是佛,人人都有佛性,佛者覺也。法者正也,皈依法,法是正的意思,正知正見。入佛知見,那就叫正見,正智,正智慧。《法華經》佛給我們講,佛為什麼出現在世間?就是為一大事因緣。哪一樁大事因緣?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就是開示眾生悟入佛之知見,悟入佛知佛見,為了這樁大事。因為眾生本來是佛,自己不知道,冤枉在六道受苦做眾生。佛出現在世間,就是告訴眾生這一樁事情,人人都有佛性,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應該作佛。這就是一大事因緣出現在這個世間,開示眾生悟入佛之知見。皈依僧,僧者淨也,僧是清淨的意思,清淨和合的意思。所以六祖給人皈依,他不講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然後再解釋,佛法僧意思就是覺正淨。此地講的「觀照正智」,就是三皈當中的正,正智,正知正見。我們為什麼不肯捨?無觀照正智。我們提不起觀照的正智,我們總是隨無始劫以來這些煩惱習氣,就被這些煩惱習氣牽著鼻子走,捨不得。我們不肯捨,堅固的執著,不肯放下,就是要控制、要佔有。你要控制、你要佔有,就是不肯捨。《般若經》為什麼教我們捨?因為實際上一切法我們得不到。我們總是想得到什麼、得到什麼,實際上我們什麼也得不到,就是不可得,你不可以得到的。無所有,它本來就是空的,本來就是虛妄的,無所有、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畢竟空,到最後就是畢竟是空的。實在講,我們如果常常提起這個經文講的,我們這個觀照正智也會慢慢的提起來。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常常記住《般若經》講的,「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我們得不到。

  現在這個捨,是捨內心的一個執著,捨內心這些放不下的、牽掛的,你牽腸掛肚的事情,是捨這個;不是叫你說什麼事情都不要做,飯也不要煮,衣服也不要洗,然後也不用上班。過去有同修聽到我們老和尚講要捨,他真的是捨,回去工作就辭掉了,他的機器也都布施了,然後沒有飯吃,跑到香港去找老和尚。老和尚說,我講得這麼明白,你都把我意思聽錯了。還帶著小孩、老婆去,去找老和尚,你叫我捨,我現在生活有問題,怎麼辦?我們老和尚一直講、一直講,他就是沒聽懂,不解如來真實義,不懂。老和尚說,我不是叫你捨外面那些事相,是叫你捨心裡那些妄想執著,是捨那個。你內心那個執著捨掉了,外面這些對你都沒有障礙的。在《華嚴經》講,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關鍵是你自己心態的問題,你心轉過來,那什麼都沒有障礙。你真正心裡放下分別執著,那你做什麼事情也都沒有障礙,沒有妨礙你。像海賢老和尚,他不是表演給我們看嗎?他有沒有把他的工作捨掉?沒有。天天幹,幹到他明天要往生,那一天晚上還在田裡工作。人家說師父,晚了,趕快休息。年紀這麼大,一百一十二歲,這麼晚,還不休息!他說快了,快了,這些做完我就不做了。大家聽起來,不會覺得有什麼,可能還有一點工作要做完,師父就要收工,就不做了。其實他那一句話是雙關語,這邊一些工作做完,他不做了;另外,第二天一大早二、三點就往生了,他真的以後都不做了。他做圓滿了,表法圓滿了,走了。所以後面人家才知道,老和尚講的那句話雙關語。一般人聽了聽不出來,師父身體好好的,怎麼會想到明天一大早他就走了?他選在那個時間點,大家都在睡覺,他走了,省得干擾。

  所以布施是我們當前大家都要做的功課。你每天來做一些工作,那不是在修布施嗎?就是在修布施,布施你的時間、布施你的精神、布施你的體力,內財布施;我們有時候一些身外的錢財再布施,內財、外財我們都在做布施,都在捨。捨這些外面的,重要的還是捨內心的慳貪,關鍵捨內心的慳貪。所以布施對治慳貪,六度的布施是針對自己斷煩惱的。四攝的布施是對眾生的,這個布施就是送禮,跟大家結緣,送禮接引眾生來入佛門。像以前我們淨老和尚常講,他們在台中蓮社跟李老師學經,李老師說,你要講經,要有人來聽,跟大家結結緣。就買一些糖果、花生,人家來就送幾顆花生給人家吃,還有送糖果,結結緣。這個是主要讓他來聽經,並不是說給他送一點禮物,跟他私人建立一些關係,那個就不對了,那就變成自私自利了。你自己去攀緣,建立一些人際關係,那個叫貪心,那就不對了。你是要他來聽經、來學佛、來明理、來修行,是為這個來布施的。所以我們淨老和尚這些年做了很多布施攝給我們看,這是接引其他宗教人士來學佛,先送禮,就是先幫助他們,建立良好關係,得到信任,我們再介紹佛法、介紹中國傳統文化,大家都很歡喜的接受。所以布施,同樣是布施,六度的布施,跟四攝的布施,它那個作用不一樣,一個對自己,一個是對別人。所以觀照正智就非常重要了,我們現在要學的就是這個。

  另外,布施,大家也可以去看看《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他有一段開示,對一個居士的開示。他說這個捨,怎麼捨?他說人家給你一塊錢,你也不高興;等一下一塊錢又給你拿走了,你也不生氣,要從這裡修。那就有一個人說,一塊錢給我,我也不會高興;給我拿走,我也不會生氣。覺明妙行菩薩講,如果你真的是這樣,那你現在應該不會在六道,你早就超越了。只是自己在那邊起心動念,自己不知道。所以我們在生活當中也可以這樣練習,人家給我們一塊錢,你給我東西,很歡喜;等一下被拿走了,心裡就不舒服,這個當中也是我們修的地方。這個我看我們淨老和尚他這一生學佛,得力的就是他開始學佛就遇到章嘉大師,章嘉大師就是教他修布施,教他修看得破、放得下。他說佛法這麼好,有什麼方法可以很快入進去?他說有,看得破、放得下。從哪裡下手?布施。他說我也沒錢,怎麼布施?一毛錢、一塊錢有沒有?這個倒有,你有一毛就布施一毛,一塊就布施一塊,從這個地方修。這個地方,我們人人都能夠學的、都能夠修的,有錢沒錢都能夠布施。

  佛陀的時代有一個貧女,貧到什麼都沒有。她看到迦旃延她也很想布施,但什麼都沒有。後來迦旃延知道,她的心裡很想布施,但什麼都沒有,她身邊只有一個空瓶子。他說妳也可以布施,妳去河邊裝一些乾淨的水來布施,就是去裝個水來供養迦旃延,後來她就生天了。這說明什麼?你窮到像乞丐一樣,窮到什麼都沒有,也能修布施。所以這個公案是講,貧女遇到迦旃延,她說窮得什麼都沒有,沒辦法布施。迦旃延就跟她講,那妳窮要不要賣?賣掉就好了,妳就不窮了。怎麼賣?布施。她什麼都沒有,怎麼布施?所以說,瓶子去裝點水來供養,貧窮妳就賣掉了。這一生為什麼貧窮?過去生慳貪,不肯施捨還要貪,所以果報就變成貧窮下賤。這是我們現前修行很重要的一個功課。所以就是多講一點,讓我們大家對這個有一個比較深刻的概念,然後我們也要實際上來做。剛開始布施,像割肉一樣,會很痛苦,但是要勉為其難的,咬緊牙根去修,慢慢就自然了。像《了凡四訓》講的,「始而勉強,終則泰然」,開始很勉強,到後面就愈來愈自然了。這些道理、方法我們明瞭了,就是要持續的去修。所以老和尚他修布施,看得破、放得下從布施下手。我們也是這樣修。佛在經上也是教我們這樣修。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裡。下面第八,我們下個星期再繼續來學習。等一下,有同修上個星期聽到我講江老師畫的《地藏經》,卷軸的,要請大家來看看。我也還沒有看,我剛才有請人拿過來,等一下我們念佛迴向後,大家可以過去隔壁瀏覽一下。我也是第一次看的,因為送給我,我都放在那裡,也都沒有打開。剛好同修要看,上個星期我跟大家講了,我們今天給大家看一下。下星期一,有沒有看到的,再給大家看。好,我們來念佛迴向。祝大家福慧增長,平安吉祥。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