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應無所住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九集)  2022/3/30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059

  《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三。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經本,《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三,第七十八頁。我們從倒數第二行,從經文看起:

  【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這個是第六十二,「示持經之法」。這段經文佛給我們開示,要怎麼樣來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就是這段經文講的,『以是名字』,以「金剛般若波羅蜜」這個名字,勸我們大家應當要信受奉持。我們看《講義節要》第一條:

  【一、此是令人,顧名思義,因名會體。要知經義,皆是「應無所住」。所以急當斷除我見,則煩惱障除。而業障、報障,亦隨之而皆除矣。三障消除,則法、報、應,三身圓現。】

  第一條《講義節要》,第一句,『此是令人』。「此」,就是這段經文講的「以是名字,汝當奉持」,這個是佛「令人」,這個人是指當機者。『顧名思義,因名會體』,就是要令大家聽到「金剛般若波羅蜜」這個名字,看到「金剛般若波羅蜜」這個文字,「因名會體」。我們看到這個名字、聽到這個名字,因這個名去體會它的經體。『要知經義,皆是應無所住』。這個「體」就是經體,要體會這個經體。什麼叫體?用現在話來講,就是它的理論基礎,它立論的一個基礎建立在什麼地方。我們要知道,這部經主要的義理是在應無所住,這個是主要的經義。我們學習過五重玄義,這個體前面也講過。這部經以實相為體,就是這部經講的是事實真相,以實相為體,所以它的理論基礎是建立在實相這個上面的。經的義理,「皆是應無所住」。我們眾生無始劫以來,這個心就是處處都住,這個住就是執著的意思,處處著(處處執著)。佛為什麼勸我們應該無所住?我們這個心,我們妄心就是要住,沒有住空也要住有,這個執著斷不掉。這個執著斷不掉,為什麼會住?就是認為我們現在看到眼前這一切現象,山河大地、人物,動物、植物、礦物,這一切我們能見到的,我們執著這個是真實的,執著這個是真的,執著真的就會去住了。這個住,我們也體會不到什麼叫住?

  我們淨老和尚這些年在講席當中,也把這個經義用我們現代人聽懂的話語講出來,我們體會就很明白、很親切了。你認為一個東西是真的,你就會去執著它。什麼叫執著?你要去佔有它,你要佔有,佔為己有,這是我的。我見,我的,房子是我的,錢是我的,我的家人,我的一切。你執著這個,就是我(我執),這是我的。我的,我執這個執著起來,我們很自然就要去佔有這個東西,就要去控制這個東西,就要去得到這個東西。如果沒有聽我們老和尚細講,實在講我們對這些經義體會不深刻,也無從下手。你怎麼無所住?我們今天在自己家裡,這個房子,這是我家,我就住在這裡。不是住了嗎?我們老和尚他講的,我們大家可以從這個地方修,比較有個下手處。講這個我們也聽不懂,什麼是無所住?我們都搞不懂,那怎麼去修?我們這個觀念(念頭)很難轉過來。所以我們老和尚講的,我們可以先從這裡去修。他說,這個房子今天我住,是我的;我離開這個房子,那就不是我的。我們聽聽是有道理,但是我們怎麼住?住在這裡的時候,就執著這是我的;沒有住在這裡,還是執著是我的。我們都有很堅固執著這種念頭,這是我的,我的所有權。錢,我們老和尚講得更具體,你放在銀行,不是你的。放在銀行不是你的,你看,只是一個數字,不是你的,那是別人在運作,在用的。錢是什麼?放在自己口袋,才是自己的,因為你隨時可以用。我們可以從這個地方,先從這樣去觀,離開我這個房子,這個房子就不是我的了。住在這裡,實在講,你住在這個地方,你也佔有不了,你也控制不了。

  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常用現實生活很容易去體會的來給我們開示,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常常去提起觀察(觀照)。我們晚上睡覺的時候,他說睡著跟死人一樣,只是死人不會再呼吸,我們還會再呼吸,就差別是這樣。你睡著了,白天這一切,跟你就沒有關係了。我們每一天睡覺的時候,常常提起這樣的觀想,幫助我們修無住。我們仔細想一想,當我們睡著的時候,白天這一切,真的跟我們沒有關係了。睡著的時候,你跟死人一樣。所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常常提醒同修:我們每一天都要小死一次,要覺悟。每一天都要死一次。你睡到很熟的時候,就連這個身體也不是自己的,人家把你抬去丟到海裡,你也不知道。所以當我們睡著的時候,我們白天這個身心世界,這一切就跟我們沒有關係,就變成是一場夢。我們晚上作夢,白天醒來是一場夢;我們晚上睡著的時候,白天是不是也是夢?大家去想一想這個味道,白天也是夢。我們晚上睡覺的時候,白天這一切已經沒有了,那不是夢嗎?我們好好這樣去觀,對應無所住會有一點,我們知道有個切入點。不然怎麼無住?你都耿耿於懷,你放不下。其實我們執著這些,我們能夠得到嗎?得不到。

  因為四大五蘊是緣生緣滅,剎那剎那生滅,所謂緣生法。緣生法,它是虛妄,它不是真實的。所以緣聚則有,緣散則無。緣聚它就生,生起這些現象;緣散了,這個現象就沒有。所有一切法,動物、植物、礦物,這一切都是緣生法。所以佛法講緣生,不講因生。因是一個種子,必須要透過緣,它才結這個果,因緣果報。這個緣,現在話講叫條件,各種條件聚合起來,它現出這個現象。這個條件,時間到了,它散掉了,散掉就滅了。我們從早到晚,時時刻刻,都是生活在緣生緣滅、緣生緣滅,你可以從每一天去觀察。你早上醒過來,你這一天經歷的一些事情,你見到什麼人、做什麼事情,一直到現在,晚上我們大家坐在這裡。每一個時段,你仔細想一想,是不是緣生緣滅、緣生緣滅?我們現在坐在這裡,這個講堂開始了,這個緣生了;等一下時間到,結束了,大家都散掉,沒有了。這個螢幕就沒有看到人,不就滅了嗎?以此類推,你從白天,白天去工作,見到什麼人、做什麼事,哪一樁事情不是緣生緣滅?都是。緣生法,它就不是真的,它不斷在變化、不斷在生滅,它是不定的。它不是固定不變的,我們去執著,也沒有什麼意義,沒有利益。你說財產多少多少,這個地球統統是你的,你能帶得走嗎?我們人活在這個世間,說實在話,只是有暫時支配的權利而已,你得不到。所以《般若經》(六百卷《大般若經》)講到最後就三句話,「一切法無所有」,它是空的,當體是空的,無所有;「不可得」,你得不到;「畢竟空」。「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畢竟空」,色法、心法,統統不可得。精神現象、物質現象,統統不可得,就像作夢一樣。

  所以《金剛經》很具體,最後一首偈可以說是壓軸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觀像作夢一樣,我們每天都要作夢,不管好夢惡夢,你醒來就是一場空。我們看到這一切有為法,就是像作夢一樣。江老居士他修這個觀,他修了二十年,還是不得力。後來,他對這首偈,忽然有一天有個悟處,他怎麼觀?他就在生活當中,很小的事情,無論是順境,或者逆境(逆境就是違背我們的,看了我們會生煩惱的),很大的事情、很小的事情,他都用這個來印證,用這首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就是要觀這個,這個是夢境,不是真的,不要當真。他說做這樣的觀想(觀照),他漸漸的心就定下來了,看經眼睛也亮多了,念佛也踏實多了,就是漸漸的不被五欲六塵污染了。這個也是我們凡夫才有辦法下手的。如果用觀自性的如如不動,當然這是很直接的,但是我們一般執著習慣了,總認為外面這一切都是真的,怎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一個觀法;「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是觀自性如如不動,是觀自心。觀心,那個功夫上根的人比較容易修。觀自心是如如不動的,禪宗是用這個很直接的切入(悟入)這個境界。我們真心如如不動,動的是什麼?妄心。妄心不是真的。我們現在為什麼看到這些生滅變化?不是外面在變,是我們的內心在變。我們妄心在動,外面其實它沒有動,看到都是有在變化(動)。觀如如不動,就是說你在生滅變化當中,你要觀那一個不動的。

  我們常常做三時繫念,中峰國師他是原來參禪的,後來大徹大悟,念佛回歸淨土,所以他的開示都有禪機,他的白文開示,都有禪機。中峰國師的開示,我們做三時繫念常常在念,大家都很熟悉,我們念得也很熟悉。像中峰國師的開示,第一時,「生自緣生,而法性不與緣俱生;滅自緣滅,而法性不與緣俱滅」。這些現象怎麼生出來?緣生的。緣生,它當體是空,我們很難體會什麼叫當體空?所以他就用鏡子、珠(古代摩尼寶珠),人在那邊,就像我們現在照鏡子一樣。古代鏡子不是玻璃,是銅的。銅鏡磨亮了,人一站,就照鏡子,銅鏡。現在用玻璃的。鏡子什麼樣的人來,它就現什麼相,來來去去,有好人、有壞人;有中國人、有外國人;有大人、有小孩;有男的、有女的。森羅萬象,這些現象就很多了。鏡子,什麼人來就現什麼相,那些相換來換去,來來去去,不斷在生滅,那就是生滅相。但是那個鏡子,鏡子有沒有動?沒有;鏡子有沒有受到污染?沒有。「物境互彰,不違色像;彼色像之去來,猶業果之儼然也。」六道輪迴,造善業善報,造惡業惡報。鏡子現出來的,所有的相,就像我們現在看到這整個法界的善惡因果報應,這些都是生滅現象。但是生滅當中它有一個不生不滅的,就是自性,我們的自性就是不生不滅,從來沒動的。「處生死流,驪珠獨耀于滄海;居涅槃岸,桂輪孤朗于中天」,講的就是我們的真如自性,你在生死海中,它也沒動;你證得涅槃,它還是沒動。它從本以來,就不生不滅,如如不動。佛就是教我們認識自己本來的面目,就是在認識那一個。但是我們迷得太久了,總是認假不認真,所以冤枉在這邊造業。造業,「虛受輪轉,妄見生滅」。中峰國師開示,我們是「虛受輪轉」,就是很冤枉,在這個當中受六道輪迴之苦。

  六道輪迴不是真的,也是假的,但是我們當真。我們現在哪一樁事情,你不當真?如果不當真,人家罵你一句,你不會生氣。不是氣了半天,氣到死還在氣,不但當真,很認真。是不是?不知道那是假的,知道假的,你就不會放在心上。什麼叫住?那就叫住。不然講「應無所住」,我們聽得也是很籠統的。人家讚歎你,你會很高興,尾巴都翹起來了,那你就住了;人家罵你一句,你就很難過,你也住了。不都住了嗎?佛跟我們講「應無所住」。所以佛在世,不是我們想像中統統都遇到好人,也有遇到壞人,在僧團裡面就有六群比丘,一天到晚惹事生非;外面的嫉妒障礙、毀謗,提婆達多是最厲害的,要他的命。但是佛怎麼樣?他無住,他不執著,他不生煩惱。這是講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執著的人,離不開因果。所以我們根據淨老和尚的開示,我們要在這一句來修,我們才有個下手處。還有江味農老居士講的,這個也是經驗談,觀這一切是如夢。觀也就是時時刻刻你要提高那種警覺心,不然事情一來,也就忘記了。忘記了,我們又跟著無始劫以來這種習氣,又繼續流轉了,很難再回頭。所以要時時刻刻提醒(提起),應無所住。

  這句「應無所住」,也是《金剛經》一個核心的經義。你看「要知經義,皆是應無所住」,這是核心的經義。實在講,佛法八萬四千法門,核心的經義都是一樣的,無論你修什麼法門。要無所住,首先我們要觀四大五陰,這是緣聚緣散的現象,它不是真的。我們如果執著這是真的,我們為什麼會住?會在這個當中生煩惱,因為認為這是真實的。很堅固執著,這是真實的;堅固的執著,你就要去控制它,你就要去佔有它,你就要去得到它。你已經佔有的,別人給你拿走,你就生煩惱了,那就住了。還有,要修應無所住,《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他有給一個居士開示一則,也是我們可以修的。他說,人家給你一文錢(明朝的時候一文錢,那是很小,就像我們現在一塊錢,現在一塊錢台幣,給你一塊錢),你會不會歡喜?給你一塊錢,你會歡喜。那一塊錢給你拿走,你會不會生氣?有的人說,一文錢,不值什麼,怎麼會給我一塊錢,我就很高興;給我拿走,我就不高興?我不在乎,人家給我一塊錢,那麼少,我不在乎,我也不會高興。人家給我拿走,拿走就拿走,我也不會生氣。覺明妙行菩薩講,如果你真的是這樣的話,那無始劫以來你貪婪五欲六塵的心早就斷了。這個是我們沒有高度的觀照功夫,所以沒有覺察到。其實微細的起心動念,我們自己沒有覺察到。我們現在說一塊錢沒什麼,十塊錢呢?比較多一點,可以買一份報紙了。路上,一塊錢!一百塊,那又更多了;一千塊,不少了,買很多東西了。人家給你一千塊,你有所得,那就歡喜了;人家把你搶走了,你心裡放得下嗎?覺明妙行菩薩教人說,人家給你,你也好像沒有給你一樣;人家搶走,無所謂,好像這個跟你不相干,跟你沒關係。從這個地方,從最少的放下(捨),到妻子、家屬、國臣、國家統統可以捨。你看佛出家,不是國王都不要做了嗎?他捨掉了,布施了,就是不住,不執著那個東西。我們現在一般講既得的利益最難捨,你已經得到的利益,人家要搶走,那割肉一樣。真正修應無所住,人家要就給,好像這個跟我沒關係,身外之物。應無所住,我們要下手,還是從布施開始,從布施。

  《金剛經》講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就是你不要住色聲香味觸法去布施,布施不要住在六塵上面。住,就是做好事要人家讚歎,那你就住了,住在這個名上面了,就有所住了;或者要得到什麼,就有所住了。我布施,我到道場來,你要對我好一點,不然以後我不來了。以後,師父,我不理你,布施這麼多,來沒有招待好一點,這個就住了。所以從這個地方去修,修無住。出家人也是要修無住,不然在家人統統無住,出家人拼命住,你們都去西方,我們就到地獄去,這個也不對。出家人,實在講也要修無住,無住就平等,住就不平等。要怎麼修?比如說人家拿紅包給我,多少都一樣,心不分別,這個就是修無住。

  所以,在蓮池大師他的《雲棲別鈔》,他有講一些公案故事。就是有一個人要去超度,去寺院,他就找一個人家平常看不起眼的和尚。超度,一般寺院,你要請做水陸、燄口,這些法師來做一場佛事超度。他說不行,我父親給我托夢,指定要哪一個和尚,他才有辦法超度,就是要請他超度。請他超度,就去供養那個和尚。寺院就去找那個和尚,那和尚他也不會做法會、不會做法事。後來去求他超度,他答應了,他也沒有什麼儀式。那天晚上又夢到他父親跟他講,他得度了。後來去寺院致謝。大家就覺得很奇怪,法師那麼多,那一個什麼都不會,怎麼求他超度就這麼靈驗?問他,你到底什麼功德?後來才知道這個法師,人家給他多少錢,他都不看的,反正多也好,少也好,統統不在乎。不執著,那就是布施。所以接受人家供養那也是在修布施;你供養人,也是布施。接受人家供養,布施,布施就是放下的意思,你不去執著這個錢多少。所以他這個超度就有效了。

  另外一個法師,也是一樣。同樣的,也是托夢,他的家人托夢,去寺院找某某法師,找一個敲鐘的法師。敲鐘法師其他都不會,他只會敲鐘。一大早,寺院,三、四點就要起來,就要敲鐘。晨鐘暮鼓,敲鐘。他指定(托夢)要那個敲鐘的法師,才能超度他。敲鐘的法師說,我只會敲鐘,其他我都不會。就求他,幫他父親、幫他家人超度,很誠心的說,家人托夢,要你來幫我們超度,請你慈悲,請你答應。他就答應了,說好,同意了。那天晚上又作夢,真的得度了。後來大家很奇怪,他也不會做法會,他什麼功德能超度?後來才知道,原來這個敲鐘的法師他的功德是什麼?就是他的內財布施,內財布施就是他的身體,出家人也沒有錢,每一天早上他的職事,就是負責要去敲鐘。在大陸,如果到冬天很冷,他每一天一定按時去敲鐘,天氣冷到皮膚都凍傷,凍裂開了。北方很冷,我去住過,我知道,我們去山東住了一年多。我們知道,真的是,我穿得好像太空人一樣,那個風好像會穿透進去。我穿得好像球一樣,大概棉被都披上去了,你說那個風有多厲?就是穿透進去。所以我看到那個公案可以體會。冬天凍得皮膚裂開了,他還是敲,他就是這個功德。他這個是什麼?他修內財布施,身體是內財。像現在你義務工作,做義工,內財布施。但是他有恆心、有耐心、不辭勞苦,他就修敲鐘的法門,他也有功德。你修掃地的法門也有功德,掃地。但是你不能埋怨,不能一面做一面生煩惱,那個功德都被破壞掉了。所以做任何事情都是在修行,沒有一樣不是。你只要無所住,統統是在修行,沒有一樣不是在修行,穿衣吃飯也是在修行。

  因為我們執著這一切法是真實的,就住了,這個住就是我見。我要得到它,我要控制它,我要佔有,我們就是這個執著。現在學佛沒有別的,就是你要放下執著。叫我們一下放,也不容易,我們總是要慢慢淡化、減輕。如果你能夠頓捨頓放,放下屠刀,就立地成佛了。你漸漸放,也漸漸成佛了。

  『所以急當斷除我見』,「我見」就是我執的一個見解。我見,我的見解,我認為這些是真的,所以我要去爭取,我要去擁有它,我要去得到它。為什麼這個執著這麼堅固?不知道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什麼?這是假的,你什麼也得不到。好像作夢一樣,夢境你醒過來,什麼都沒有了,你痕跡也找不到。但是不知道是在作夢,在夢中拼命要爭、要得到什麼,夢醒過來,什麼也沒有。所以當我們在作夢的時候,知道這個是作夢,那也就不會去執著了。就是不知道在作夢,所以就很認真、很計較。過去古代有個公案,有個老和尚,夢見一隻老虎要吃他,嚇得不行,醒過來,一場夢。後來想一想,早知道是夢,做個人情,就給牠吃吧!不知道是夢,也當真,所以就嚇壞了。所以我們從「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慢慢去觀,我們在生活當中遇到所有的一切人事物,從這個地方,去學應無所住,不要去住。還有我們老和尚講的,房子今天我住在這裡是我的,我離開,這個房子就不是我的了。要常常有這樣的一個觀照,也會慢慢放下。錢放在我口袋是我的,在銀行不是我的,我們就不去執著這個是我的,才能斷除我見,就是這麼斷。我們從這個地方修,還有剛才講《西方確指》,人家給你一塊,把你搶走,也是從這個地方修。

  我們老和尚也是這麼修的,以前在華藏圖書館,人家居士供養紅包,館長都把它收走了。有一些居士就覺得:這個我們要供養老和尚的。但老和尚他修布施,章嘉大師,一開始學佛就教他修布施,布施就捨。還有一次,一九九七年,韓館長往生那一年,老和尚說離開家鄉五十年(那個時候剛好開放了),他就想回去老家看看那些鄉親。也找我去,還有悟泓師,還有胡妮妮居士,我們四個人去。從香港搭飛機,先到北京,北京到合肥,到合肥就先去參訪明教寺,一個古老的寺院,很有名。聽老和尚講經的很多,因為早期我們都有錄音帶流通,居士人山人海,有的從南京、什麼地方趕過來的,那個時候交通還沒有現在這麼方便,還沒有高速公路。人山人海,我們是被圍得水洩不通,團團圍住。居士來就供養人民幣,供養放那個桌子,好像一堆山一樣,那麼多。我們老和尚摸都沒有去摸一下,他說這個我幫你們轉供養常住。就供養常住。有一些居士說,我們要供養老和尚的,老和尚連摸都沒有,統統他們收走了,心很痛。所以說應無所住,從這個地方去修,我們才有一個比較具體的。不然講了,我們也籠籠統統的,也不曉得怎麼修?你看,錢那麼多,不動心,歸常住,跟我沒關係,這個就是無所住;如果難過半天,就住了。這個我自己也實驗過,有時候會難過,但是現在就比較淡了。以前會很在乎的,但是慢慢你要讓它淡化,就不要太在乎這些。

  這樣我們才能得到解脫,才能斷除我見。我見斷了,『則煩惱障除』,你就沒煩惱了。我們現在為什麼煩惱這麼多?執著我,放不下,放不下就很苦了。放不下,實際上我們也得不到,你也控制不了,你也佔有不了。就我們自己的身體,我們自己都不能控制,我們也不能佔有,晚上睡覺的時候,就像死人一樣。你也得不到,那何況身外之物!我們要常常這樣去觀想,這樣去觀察,才能體會到無住。如果沒有從這些地方,我們也很難有個下手處。「所以急當斷除我見,則煩惱障除」。『而業障、報障,亦隨之而皆除矣』。煩惱障除,煩惱是根本,見思煩惱。煩惱障除掉了,後面就沒有業障了,業是煩惱來的,煩惱是業因。業障、報障(是果報),「亦隨之而皆除矣」,也就沒有了。『三障消除,則法、報、應,三身圓現。』這三種障礙消除,「法、報、應,三身圓現。」我們本來都有三身,法身、報身、應身,都圓滿現前,跟諸佛如來一樣。好,我們再看第二:

  【二、必須將「不住六塵生心」,放在心中,時時觀照起心動念。倘於六塵少有觸著,便當機立斷,堅持不懈。至誠懇切,求三寶哀憐攝受,放光加被,助我之力。念佛不得力,亦全由未在此中用功也。】

  『必須將不住六塵生心』,不住還要生心。但是我們凡夫就是要住,才生心;聲聞、緣覺不住,他不生心;佛菩薩不住生心。不住,如果不生心,我們現在話講就比較消極;生心,生菩提心。菩提心生起來,自行化他的心生起來,生心。所以不住,不是什麼事情都不做了,不是那個意思,這個不能錯會。就是不住生心,不住六塵而生其心。「不住六塵生心」,那就是不為自己,是為眾生,就沒有自私自利,損人利己這個念頭就沒有了。生心,生上求下化之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生這個心。不住六塵,我們前面也舉出一些具體的例子,我們來修無住。比如說撞鐘的法師,他不住;但是他生心,每一天要去撞。不住六塵,我們一般的凡夫要這樣修,對一般人來講,還是有一定的困難。不住,我都布施了,大家會有顧慮,都布施光了,我明天生活怎麼辦?過去我們老和尚常講,他會害怕,明天斷炊了,怎麼辦?一般人總是會擔心這個事情。

  所以過去,我記得大概三十年前了,那個時候汐止佛教蓮社,每星期我都去講《無量壽經》,講台語的,跟這些老菩薩結緣。現在汐止淨宗學會方會長他的同修,那時候他還沒有當會長,他當維那。後來汐止淨宗學會成立,葉會長比較年紀大,退下來了,由他來接。他也七十幾歲了,跟我差不多年紀。那個時候,三十年前,他同修(我要去講經)都開車到景美,載我到汐止去講經。回來道場,是一個王居士載,他們一個人載一趟。有一次,他就問我一個問題,他說老和尚講經,我們應該要修。但是他擔心一個問題,他說如果我們壽命不是很長,壽命到了,或者遇到什麼災難,我們這生還沒有修成就,生命就結束了,怎麼辦?他這就是有顧慮,這個顧慮就是住。什麼叫住?這個就住了。後來我說,你這個問題,我還是去請問我們師父上人。後來我是把這個問題去請問我們老和尚,我們老和尚講要教他因果(因果報應),先從《了凡四訓》改造命運。你不是擔心壽命不長嗎?擔心有災難嗎?勸他修《了凡四訓》,斷惡修善,多做好事,斷惡修善。所以我就把這個轉告給他,夫妻都很發心,現在年紀也都很大了,大概都六、七十,七十多了。所以不住六塵生心,斷惡修善,不著斷惡修善之相,那就是不住生心。就像持戒修福,你不要去著持戒修福的相,那就是不住生心了。不住空,也不住有,二邊都離了。這些因果報應,一般人,一般的中下根器,還是要從這裡下手。不然他心有罣礙,都布施了,明天吃飯怎麼辦?他會擔心這個問題。所以《了凡四訓》也很好,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命中有時終須有,命中無時莫強求。你現在布施光了,你需要用的時候,就會來了。這個一定要相信因果,你才敢布施,不然你不敢。

  所以不住是從布施下手,因為《金剛經》重點講布施、忍辱。六度,第一個就是要布施,從布施開始。布施就是放下,放下我們的貪心。貪瞋痴,放下這個,從布施下手,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我們一天到晚,實在講每一個人多多少少都在修布施,你為大眾服務就是布施。布施,有內財布施,自己身體為大家服務,就是內財布施;外財布施,身外之物。這個每一個人多少都有,只是不知道。他的心不明理,所以做這些事情他煩惱重重,做得心不甘情不願。如果知道這個是修行(修布施),他會很樂意在做,他沒煩惱。為什麼愈做愈煩惱?他不知道那個叫修布施,他不願意付出,叫他做一點事情,他都不幹。所以我們說不住六塵而生其心,祖師大德都做榜樣給我們看。什麼叫生心?什麼叫不住?你看六祖,在獵人隊幫獵人看守獵物,還要煮肉給那些獵人吃,但是他不住而生其心,在那個環境歷練他的金剛智慧。最近我們老和尚推薦海賢老和尚也是一樣,你看他那個環境多惡劣,但是他念佛不斷。他一天做到晚,做到一百一十二歲,往生前一天,還在幹活。他在修什麼?修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修這些。他不但講道理,做出一個具體的行動給我們看。不是只有講,具體還帶表演,怎麼做,怎麼待人處世,這個統統是布施。所以我們從因果教育下手,從現在我們老和尚講傳統文化,這些都屬於持戒修福。我們修這個,不要去執著這個相,那你就超越了。

  所以「不住六塵生心」,『放在心中』。知道這一切是緣生法,緣生緣滅,它不是真的不要認真,不要去計較,不要去執著,也不要想去佔有,不要想去控制,不要想去得到,你得不到。事實上你得不到,又要執著我得到它,煩惱就從這個地方來的。你想要得到它,你想要控制它,但實際上你也控制不了,你也得不到。就我們自己這個身體,你都得不到、控制不了,你佔有不了。身外之物,哪一樣是你的?這一切,只是讓我們暫時使用而已,暫時有個使用權,沒有所有權,所有權是假的。所有權狀,房子是登記我的,那也不是真的。實際上只有暫時的支配權、使用權,這樣而已。說所有權,那不是真的,哪一個人有所有權?還有,以前說移民,移民到美國、澳洲,其他國家,永久居留,發個永久居留。以前我們還是覺得永久居留,還有這個觀念,認為永久居留。後來館長往生那一年,這個給我當頭棒喝。因為館長往生那一年,她以前都是拿美國綠卡,後來她兒子給她辦美國護照,公民拿到了。所以那一年拿到了,那一年回來。一九九七,那一年回來,年初回來。回來,她說現在是美國公民了,這次在美國拿到了,回台灣了,回台灣過年。過完農曆年,她三月五號就往生。所以她辛辛苦苦申請美國護照,回來就往生了,什麼叫永久居留?哪一個人是永久居留?往生了,那一些就不存在了。所以,實在講娑婆世界沒有永久居留的,娑婆世界都是暫時居留,好像住旅館一樣。大家想一想,是不是這樣?我們今天住了,我們明天還在這裡嗎?不知道。特別現在災難這麼多,明天這個世界會變怎麼樣?我們都很難預料。現在網路的預言,印度神童常常預言,看了心驚肉跳的。

  所以過去我們老和尚也常常教我們很多觀想的方法,第一個就是印光大師那個「死」字。以前在圖書館,印很多,一個人發一張。我們每一個人(我們住通鋪),這個要貼在,你躺下去床鋪,兩個眼睛看上去,就是那個「死」。他就是教我們說,你躺下去就是死了,因為每一天要小死一次,你要覺悟。所以躺下去看到「死」,我現在死了。這個字是印光大師寫的,印祖寫的。觀這個「死」字,我就要死了,還有什麼放不下,還有什麼好計較?我現在就要死了!這個字如果觀得起來,那真的就會放下,就不住了;這個字如果沒有觀起來,還是住,還是放不下。但觀要常常提醒,不然我們常常忘記。另外,就是剛才講的,房子住是我的,離開了,就不是我的。鈔票(錢)放在我身上是我的,不放在我身上不是我的。我們現在都用信用卡刷一刷,就這樣。只是說,你要用的時候,你可以用一些錢,那也不是你的。我們在生活當中,我們可以時時刻刻觀照起心動念。所以「必須將不住六塵生心,放在心中,時時觀照起心動念」。我們起心動念住了,不對,趕快把它轉過來。我們根據這幾個方法,看哪個方法對我們比較有效。這個也不一定,法無定法,看哪個方法,對我們比較有效,我們就用哪一個,每一個人不一樣。這個可以提供給大家參考。

  『倘於六塵少有觸著,便當機立斷,堅持不懈』。這個是很關鍵的地方。「六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法,「觸」是接觸,「著」就是執著。你發現了,「便當機立斷」,當下,不要猶豫就立刻斷除。如果常常這樣提起觀照功夫,觀照我們的起心動念,「堅持不懈」,堅持就是不懈怠。古大德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至誠懇切』,因為我們業障很重,有時候這個功夫不得力,就要『求三寶哀憐攝受』。求三寶加持,我們念佛也是求三寶加持,求三寶『放光加被,助我之力』,幫助我們功夫能夠得力。功夫得力,就是我們目前修淨土法門,伏惑,貪瞋痴慢疑,這個惑業煩惱能控制住,不起現行,那我們就有把握往生了。這個叫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再斷,我們現在功夫,伏就可以了。如果修其他法門,伏惑不能超越六道,伏惑不管用,你只能得人天福報,出不了三界。但是淨土法門就及格了,其他法門,你伏惑不及格,要斷惑才及格。所以伏是我們當前的一個功課。

  所以我們念佛為什麼不得力?『亦全由未在此中用功也。』這句非常重要,希望我們同修大家要注意這句。我們念佛為什麼不得力?都是沒有在這個當中用功,只是念,沒有在這個地方用功。所以《無量壽經》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菩提心就是這裡講生心。生什麼心?生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你覺悟的心,就叫菩提心。迷惑顛倒,那就煩惱心,所以我們念佛念了很多年,都沒有消息。我們要在這個地方去努力用功,用功就這麼用。所以要會用功,要知道怎麼用功,這樣念佛才會得力。如果只是念,不懂得怎麼用功,念佛功夫不得力。為什麼?不能老實念佛,妄念一大堆,伏不住。控制不了,煩惱、妄念伏不住,我們念佛的功德都被煩惱障礙住了,被凍結起來了。所以念了很多年,沒消息,到底能不能往生也不知道,這個就是功夫不得力。功夫得力,初步就是要伏惑,伏惑就跟佛感通了。所以佛來接引我們往生西方,不是接引我們這個臭皮囊,是我們伏惑,我們這個心透出一點光,佛光跟我們的心光相應,佛光引我們這個心,往生到極樂世界去蓮花化生,這個是要做到伏惑。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蓮社佛學開示講得很多,強調伏惑,他也講了很多方法。很多方法,也是看個人,哪一種方法,我們使用比較得力,我們可以採取。希望我們同修,大家注重在這方面。注重這方面,這一生我們希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地方不能不重視。好,我們再看下面第三條:

  【三、吾人修行,必須於一切染緣,所謂六塵者,依此經能斷、奉持二義,當機立斷,堅持不懈,降伏習氣。庶幾有一心不亂之可能,而往生極樂,徑登不退,不難也。】

  這一條,也是延續前面一條來。『吾人修行』,我們修行人,『必須於一切染緣,所謂六塵者』,「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這個六塵。『依此經能斷、奉持二義,當機立斷,堅持不懈』。我們在這個地方,修不受污染,就是要降伏我們的煩惱習氣。降伏煩惱習氣,我覺得過去蔡老師講的,《群書治要360》。這套書,我們老和尚節錄《360》,一天學一條。這個也幫助我們伏惑,幫助我們念佛功夫得力,這個也是一個助修,幫助的。包括《論語講記》,這個也是李老師看到台中蓮社同修念佛都不斷退步,後來就補充講《論語》。講《論語》,他不是在一般大學的講法,針對蓮友講的,幫助蓮友念佛功夫提升。《論語講記》講的,還有《群書治要360》講的,都是降伏我們煩惱習氣很好助修的方法。我們淨老和尚晚年為什麼提倡傳統文化?就是這個道理,看到大家念佛都功夫不得力,所以用這個來補助。補助我們念佛正行,這個叫助行。

  我們煩惱習氣就是要去控制,不要讓它一直發展,要節制。像以前皇帝祭祀要齋戒三天,齋戒三天,他要變食。變食就是改變飲食,平常吃一百道,現在變成五十道。要改變,貪吃也是五欲六塵,喝的、穿的。古時候叢林,吃飯就一個菜,大鍋菜。大鍋菜,我出家跟日常法師學,老和尚叫我跟他學戒律,我吃了一年五個多月,天天吃大鍋菜。還有叢林,更少的,就是一碟,像醬油碟子這樣,一碟鹹菜。韓館長往生,我跟我們師父去新店淨業寺,寬道老和尚那個道場。有一天,寬道老和尚說,要請我們師父去吃飯,師父就帶我去了,我們去給寬道老和尚請客。以前我們給人家請客,都是比平常要豐富,結果我們去到那邊,他的請客,就是醬油碟,一碟鹹菜,一碗飯。我跟老和尚,他是主人,我們是客人,就是一碟醬油碟,就這麼大,鹹菜,一碗飯。我們去給他請客,這個也讓我長見識了。古代叢林,他就是這樣,就一個菜,不貪吃,這個也是降伏我們的習氣。所以在家我都吃得很多,吃宵夜,吃五餐。結果一出家,晚上都不能吃,而且天天吃大鍋菜,也不能吃水果,過年才有一顆橘子。真的,我不出家,在家我這個習氣很難調伏,改不過來。日常法師,我們師父說要用漸進式,日常法師:不,今天開始,頭剃就是要這樣。沒有妥協,一百八十度的。在家晚上不睡,都睡白天。十點睡覺,四點起床,四點剛剛要睡,就起來做早課了,頭都暈的。但是我說要修行就要這樣,自己要跟自己過不去,我就緊咬牙根。這樣去降伏習氣,不是講一講,那也要跟自己過不去。

  『庶幾有一心不亂之可能,而往生極樂,徑登不退,不難也。』就要降伏我們的煩惱習氣,從生活當中去降伏各方面的貪,貪名、貪利、貪吃、貪睡,統統要降伏,我們功夫才會得力。

  好,這段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所以者何,我們下次再來學習,今天就講到此地。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