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長篇東北大鼓書六祖惠能  高春艷居士主講  (第八集)  2006/3  北京  檔名:52-183-0008

  第八回 真善假善

  話說惠能賣柴於客棧,聞經悟道,使誦經老者驚嘆不已。這老者對惠能的智慧佩服得五體投地,當即慷慨解囊,贈惠能十兩紋銀,讓惠能到黃梅東山求法學佛。老者的樂善好施,使惠能感激不已,當即向老者請教姓名,以待後報。可這老者施恩不圖報,沒有把姓名告訴惠能,所以惠能受了他這麼大的恩惠,竟不知他是誰。您別看惠能不知道,說書的我得知道,我要不知道你們怎麼能知道?他的名字叫安道誠,是個非常虔誠的佛教徒,經常好勸人學佛修善,一遇到誰有困難他就幫,幫完了從不掛心上。今天他見惠能有這麼好的悟性,是個人間奇才,竟慷慨解囊,要支持惠能成就偉業,這一點很了不起。

  我常聽有人抱怨,說自己行善沒得好,而某某人作惡,也沒得惡報。其實積善之事有多種分別,必須做進一步的了解,不然為善而不明理,往往就會產生自認為是行善,其實是造惡的行為。一般來說,有益於人群,則打人、罵人皆算是善,如果是為了自己的私利,就是尊敬別人、禮讓別人,也算惡。為人處世,利人之善才是真善,利己之善則是假善。為善必須發乎真誠、自然,事後不要牢記在心裡,那麼雖然是小善,也能達成功果;若懷有企圖行善,施恩圖報,捨財物而心疼,那就是終生行持也只半善而已。所以,真正的好心實難行得。

  世間人都把自己好心說

  豈不知好心二字含義多

  真好心常常付出不求得

  利他人發自內心不言說

  難忍事他能忍難捨能捨

  存平等救濟人冤親不擇

  默默的勤耕耘不計收穫

  這樣人才可稱好心一顆

  我常聽有人說自己心好,說自己善良,聽了這段,你跟自己對對號兒,你的心到底好不好?我見過這樣的人,在單位對領導好、對同事好,可是回家對父母不好,總是跟父母吵架。大家想想,對自己父母不好,對別人好,那是真的嗎?他有目的!《孝經》上說,「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你不愛自己的親人、不敬自己的父母,去尊敬別人,你違背做人的道德、禮儀。

  我在大方廣文化公益網上看到了一篇文章,叫「請吃一碗麵」,我當時感觸很深。這篇文章上寫的是一個女孩子跟她母親吵架,賭氣離家出走。走到半路上她餓了,看到大道旁有一個麵攤,那餛飩麵香味撲鼻,她想買一碗,可是走得匆忙,忘了帶錢。她站在那個麵攤前徘徊,這個麵攤的老闆看到她的為難之處,就煮了一碗餛飩麵送給她吃。這個女孩吃了一半,痛哭流涕,說:「老闆,您真好,咱們倆素不相識,我只是從這兒路過,您就這樣好心送我一碗麵。可是我自己的母親心卻這麼狠,我只是跟她吵了一架,她就把我趕出家門,我真是恨死她了!」這麵攤的老闆聽完,搖搖頭說:「小姐,妳這種想法不對,妳這叫忘恩負義。我只是給妳煮了一碗麵,妳就感激涕零,可是十幾年來妳的母親給你煮了多少碗麵,給妳做了多少次的飯,妳為什麼不感激她,還恨她?」

  這個女孩子聽後,良心發現,是!一個陌生人送給自己一碗麵,我就感激得掉眼淚,可是十多年來自己的母親為自己做了無數頓的飯菜,我從來沒感激過她,還恨她。她對我百般愛惜、千般呵護,從來不要求得到我的回報,只是默默的付出,可是我為什麼不能感恩她?這個女孩想至此,特別的羞愧,她很想馬上回家向母親說聲對不起。她放下麵碗,痛哭流涕的朝家中跑去。可是還沒到家裡,走到家門前那個巷子口,就看到她的母親焦急萬分的東張西望等她回來。她母親看到她,急忙說道:「孩子,妳可回來了,媽媽做好了飯菜,妳快進屋吃,要不然就涼了。」這個女孩痛哭流涕抱住她母親,感恩的心生起來了。

  告訴大家,您要是想好運氣、好命運,那你要孝敬自己的父母。一個陌生人給你一點點的恩惠,你就感激得不得了,可是多少年來自己的父母對自己的恩重如山,你有沒有感恩過?現在有許多公司的老闆都提倡自己的員工回家給父母洗腳,目的就是提起人們這個感恩的心、這個孝心。當你給父母洗腳的時候,你看到父母那雙腳上布滿了皺紋和老繭,你會生起感恩的心。多少年來,父母用自己的雙腳踏出了兒女的前程,卻送走了自己的青春。所以做為一個人,不孝敬自己的父母,那是太不應該了。《孝經》上說「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一個人他的孝心一起,善念一開,百福俱來,那有福報。「百善孝為先」,從古到今,因為孝順,得來榮華富貴、得到大福報的人非常多,因為不孝,得禍的人也特別多。以後有機會我會和大家詳細的講講這方面的事蹟。你要是想好運,您就千萬好好的孝順父母、孝敬您的長輩。

  單說像安道誠這樣無所求的善行才是真善,也正是他這種真善,竟救了他獨生兒子的命,咱們後文再做詳細交代。不過在此我先向大家透漏一個天機祕密,那就是做好人佔便宜,因為真正不求報答的做好事,往往會得到最大的報答。但這種報答不一定是受益者的報答,而是一種終極的報答。真正不求回報的做好人,往往會得到最大的回報,但這種回報是緩慢的。從長遠看,做好事、做好人的收入會遠遠大於支出,如果你做了好事,想馬上得到回報的人,那你得到的只是一種失望。請相信我說的絕對是上天的祕密。

  也許有人會說,那安道誠準是有錢,沒錢的人要想做點善事就不容易了。其實行善積德的方法很多,什麼人都可以做。一個擁有愛心的人,能從各個方面去關心別人,不一定非用錢財。比如你身邊有為名為利沉淪墮落的人,你要時時提醒告誡他,以解開他的迷惑。韓愈說「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失敗與不幸的遭遇,當你遇到別人有災難的時候,應該像自己遇到災難一樣,盡力給予安慰、幫助,哪怕是一種同情之心,也具無量之恩。恩惠不在大,能救人危急為貴,能體諒人心為本。

  古時候中山君與司馬子期的故事就說明了這一點。有一次中山君想歡宴全城的士大夫們,有一個叫司馬子期的士大夫,也身穿著錦衣吉服興致勃勃來赴宴。宴席上,眾士大夫們高談闊論,各自顯示自己的才華智慧。席間廚師端來了熱氣騰騰的羊肉羹,中山君笑逐顏開的勸士大夫們品嘗,唯獨沒有顧上勸司馬子期。受到中山君勸酒進菜的這些人,覺得臉上有光彩,非常高興。可是司馬子期卻覺得自己受到冷落,沒等宴席結束,他就憤然離去,跑到楚國向楚王歷數中山君的許多弊端,煸動楚王派兵討伐中山國。楚王果然聽信了司馬子期的話,發出大隊的兵馬,由司馬子期做嚮導,大軍直抵中山國,一時間兵臨城下,迫使中山君倉皇逃竄。

  他在逃亡途中,發現身後有兩個大漢,手提鋼刀,緊緊相隨。中山君更加的心慌意亂,慌不擇路,他就跑到一處半山崗,眼前無路可走,他只好壯著膽子,回頭大喝:「站住,你們手提利刃緊緊相隨,到底幹什麼?」,兩個大漢急忙上前給他跪下:「君王莫驚,我們是奉父命特來保護君王。當年我們的父親快要被餓死的時候,是君王您賞給他老人家一碗飯,使他活了過來。多年來,我們的父親一直感念您的恩德,他臨終前把我們弟兄倆叫到床前千叮嚀萬囑咐,讓我們一旦君王您有急難,我們兄弟倆要不惜性命前來保護君王。今天我們弟兄倆遵照父親的遺囑,特來保護君王。」中山君聽完,仰天長嘆:「看來,給予別人的東西不在多少,重要的是要在他極為困苦的時候送上溫暖;冷淡別人不在深淺,重要的是切不可當眾傷害他的尊嚴。我因為一杯羊肉羹亡了國,卻因為一碗飯得到兩位忠烈的勇士。」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因小果大。

  三國時期的劉備,臨終前曾對他的兒子劉禪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意思是告訴劉禪,不要輕視小事,小中也含有大義。小事件孕育大道理,小問題包容著大智慧,我們雖然不是偉大的人,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去做生活中每件最平凡的事。記得有一家電視台曾經播出這樣一組電視畫面,一塊磚丟落在繁華的街道上。車水馬龍的人流裡,人們或躲之,或繞之,或乾脆就從上面壓過去。一位踩三輪車的殘疾人,彎腰把這個障礙物給清走了。您想,一塊磚丟落街頭妨礙行走,你撿一下,不就方便了行人嗎?自來水嘩嘩直流,你擰一下開關,不就節約用水了嗎?老人上下車蹣跚吃力,你扶一下,老人行動就方便多了。這些舉手之勞的善行,難道您做不到嗎?要知道,布施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品,而是一分虔誠的愛心,默默的關心與祝福也是無形的布施。

  能否積德行善跟貧富沒有關係,而是取決於個人的心性,有的人並不富有,卻能捨錢財助人急難,解人之危。像惠能,寧可自己餓著肚子,卻能把月餅毫不吝嗇的施捨給老乞丐。而有的人家財萬貫,卻自私吝嗇,成了個慳吝的守財奴。更有些人,有了點錢,就狂得不得了,大肆的揮霍,到處擺譜兒顯闊,其實那是精神貧窮的一種表現。您要是讓他捐助某些慈善事業,他可就瓷公雞鐵仙鶴,一毛不拔了。更有甚者,丟了點錢,心痛得不得了,要是丟了良心,他卻無動於衷。

  說的是日出東海落西山

  每日裡日出日落總循環

  且看那大千世界人千萬

  總歸是心性善惡不一般

  心善人捨己為人常奉獻

  心惡人機關算盡多貪婪

  多行善心安理得免災難

  造罪孽惡貫滿盈招禍端

  別以為行善作惡無人見

  豈不知舉頭三尺有青天

  諸位,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不想行善,別給自己找藉口,說自己沒條件。其實善事陰功皆由心造,往往沒錢的人能夠積大功積大德,而有錢的人未必能造福、能積德。在此我很想告訴大家一個道理,那就是寶藏的東西不一定屬於自己,享用的東西不再屬於自己,只有施捨的東西才真正的屬於自己。有很多人千思萬算,總想給子孫多留點財產,要知道,「積金遺於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遺於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易經》上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你自己積德行善,自己先得本然之慶,而後子孫繼續享受餘慶,你用不完的陰德子孫繼續享用,那多好!千萬別像秦始皇似的,總想給子孫留下萬古基業,結果把子孫害得更慘。

  閒言少敘,書歸正傳。單說惠能被安道誠的高風亮節感動得熱淚盈眶:「老人家,恭敬不如從命,既然您如此意誠,那晚輩就依從您的心願,安頓好老母之後,定去黃梅求法,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