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緇門崇行錄淺述—受施隨散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集)  2021/5/29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05

  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

  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緇門崇行錄.清素之行第一》第二個公案:

  【受施隨散】

  這是「清素之行」第一單元第二個公案。『受施』就是接受信眾的布施,他隨時就散了,就是說沒有給它積蓄起來。大家看這個文:

  【梁慧開,吳郡海鹽人。歷聽藏、旻二師經論,講演名世。豫章守謝譿迎請說經,厚加䞋(嚫)遺;還未達都,分散已盡。】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也是有兩段,第一段是到『講演名世』這裡,就是簡單介紹慧開法師是什麼時代的人,他的學習經歷。這個『梁』就是南朝。我們念《三時繫念》疏文,我們每一天都在念,魏晉南北朝,南就是南朝。南朝,大家都很熟悉,梁武帝就是那個時代的人。那個時候佛法在中國也開始在興盛,達摩祖師就是那個時代來到中國,傳禪宗。

  在梁朝有一個法師叫慧開,他的德號叫『慧開』。『吳郡』,這個「吳郡」是從東漢到唐朝稱為郡,這個吳郡,古時候它的範圍很大,就是現在的江蘇省、上海、浙江這三個地方。在古時候,漢朝到唐朝就叫吳郡,它是一個郡。古代政府的行政區域(現在講行政區域)就在這個地方,江蘇、浙江這一帶。『海鹽人』,這個「海鹽」在現在是屬於浙江,浙江嘉興海鹽,現在是一個縣,古時候就有這個縣。所以這些地名,有一些到現在還是用古時候的地名。嘉興這個地方,我們有一些同修做法會也都曾經經過、去過,接近上海這個地方。海鹽也是在這一帶,他是那裡的人。這個就是把慧開法師,他是哪個時代、哪個地方的人先給我們介紹。

  『歷聽藏、旻二師經論』,「歷」就是歷年,很長一段時間,「歷聽」是每一次都去聽。凡是藏、旻法師,這個「藏」就是鍾山開善寺的智藏法師,那個時候的講經法師,「旻」是楊都莊嚴寺的僧旻。楊都可能是現在揚州這個地方,在江蘇省。智藏跟僧旻兩位法師是講經說法,講經或者講論,慧開法師他都去聽經。『講演名世』,當然他喜歡聽經,後來他也學講經,所以講經也講得很好,名氣在當時也都傳播開了。講經要出名就比較快,大家都認識他,所以他以「講演名世」,講經的大法師。到這裡,這一段介紹慧開法師哪裡人,他的經歷、他的學歷,他聽智藏跟僧旻兩位法師,長期聽他們講經說法,自己也學習講經說法。

  『豫章守謝譿』,「豫章」也是地名,就是現在江西省的南昌市,古地名叫豫章。現在大陸的車牌,你是哪一省的車,它的第一個字還是用古地名。看到「豫」這個字,那個車就是河南的;如果福建省,它就寫個閩,第一個字是閩,然後再那個車號。「豫章」就是現在的江西省南昌市。「守」就是太守。在漢朝的時候叫郡守,後來到西漢景帝那個時候改為太守,一直到明清,到明朝、清朝改為太守,是個地方官,就好像我們現在的縣市長一樣,地方官。當時這個太守叫「謝譿」,『迎請說經』,那個時候請慧開法師去講經說法。古代從皇帝到地方官都有學佛,所以對高僧大德、講經法師都很尊重,而且常常禮請這些大德高僧講經說法。

  所以迎請他去講經說法。講經當然有供養,『厚加䞋(嚫)遺』,「厚」就是很豐厚,供養很多,「䞋(嚫)」就是布施給僧人的財物,有錢財、有物品。當然,講經法師名氣大,又受到官府的禮敬、迎請,恭敬供養,這個也就是我們一般講名聞利養都有。但是慧開法師他不貪這些名聞利養,謝太守給他布施供養那麼多的錢財,『還未達都』,還沒有回到自己的寺院,他『分散已盡』,他轉手就布施出去了,自己一毛錢也沒有留。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晉安守劉業餉錢一萬,即贍寒餒,曾不終日。情性疏率,不事形儀;衣服塵滓,未嘗舉意浣濯。】

  這段就是說這個人他平常的一個行誼。『晉安守』,「晉安」也是一個地名,是現在福建省福州市管轄的一個區。這個「守」是太守,就是管這個地區的。這個太守叫『劉業』,這個劉業『餉錢一萬』,就是贈送錢一萬。在古時候,在梁朝那個時候,一萬不是小數字,如果折合現在的台幣,恐怕是一百萬,或者是一千萬。古時候的一萬,那個幣值是很大的。他也接受,他也不是沒接受,太守供養他這個錢一萬。『即贍寒餒』,「贍」就是救濟,他就拿去救濟;「寒」就是沒有衣服穿,「餒」就是肚子餓得沒東西吃。我們現在講去做慈濟,他去救濟那些貧窮人,他自己都沒用。『曾不終日』,就是說他整天就做這些事情,有錢就做這些布施,布施給貧寒飢餓的人、需要的人,他的錢轉手就布施了。

  這段也就是說,前面謝太守供養他很多錢財,晉安劉太守也供養他的錢很多,他都拿去布施,救濟貧窮,這是他的做法,他不積財。我們俗話講,積財傷道,財積多了,我們就貪心,我們就會捨不得。所以《沙彌律儀》為什麼有一條戒,不持金錢戒?就是這個道理。其實那個錢也沒有罪過,問題是我們拿了錢財,我們就會捨不得、放不下,就會增長貪心,那就障道,障礙我們的道業。

  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榜樣,就是給我們一個效法,人家布施供養,我們轉布施,我們替大家修福。過去我們早年在台北景美華藏圖書館,我們淨老和尚也是這樣教我們,過年過節的時候,居士來供養出家眾,大家紅包都收一疊,師父就教我們替大家修福,不要自己享福,自己享福就損福了。替供養的居士來修福,不要自己享福。所以我們也是效法我們老和尚印經、布施、造經像這一類的,效法印光祖師這些做法。這個也就是人家的供養輾轉布施,他自己不留,這是我們學習的一個好榜樣。

  『情性疏率,不事形儀』,就是我們現在話講不修邊幅。他不會講求外面要怎麼樣威儀,形像上要怎麼保持,穿著要穿什麼,他就不照顧這方面。「情性疏率,不事形儀」,他不會在形式上去做什麼特別的表現,不會去表現得自己好像特別有威儀這個樣子。他也不是說隨便,就是說他沒有去特別重視這方面,不像有一些法師,出門穿很華麗的衣服,怎麼樣來顯示自己是一個講經大法師,這方面他就沒有特別去標榜。

  『衣服塵滓』,那個衣服常常都很髒,就是很久時間沒有洗。但是這個衣服髒,我們學習也要明白,他是有德行,你看起來很髒,他不臭。所以在《沙彌律儀要略增註》裡面,比丘穿的衣服是袈裟,袈裟是不好看的,這裡補一塊,那裡補一塊,袈裟衣,但是比丘在洗衣服那個水,那些天人都來搶著要,為什麼?他有戒定真香。戒定那個才是真香,不是你穿得漂漂亮亮的香,那個不香。所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常常提到虛雲老和尚,在民國初年,也是我們中國佛教禪宗的大德,禪定功夫很深,一入定一個月、三個月的。他頭髮一年剃一次,洗澡一年洗一次。他的衣服,那個領子塵垢都厚厚的,有人去給它拿來聞一聞,不但沒有臭味,香的。那是什麼?就是我們三時繫念第一個讚唱的「戒定真香」,他那個是戒定真香。

  這個是他們修行有這個德行,他是真實的德行。我們德行不夠,還是要洗,不然像這個夏天,一天不洗臭死了。哪一天你學到有戒定,你可以不洗,一年洗一次。那個衣服不但不臭,它還是香的,因為他有戒定,戒定真香。而且還可以當藥,你看金山活佛他身體那個垢,以前我們看演歌仔戲的,說他身體很久沒有洗,人家有病,弄一弄,台語叫「仙」,生仙,弄一個好像藥丸給他一吃,那個病就好了。為什麼他會好?因為他有戒定真香。我們沒有戒定真香,那可不行。

  『未嘗舉意浣濯』,「舉意」就是他沒有特別說每天要洗,或者多久洗一次,他沒有特別,有時候想到就洗,可能整年都沒洗。就像虛老一樣,虛老就是一年剃一次頭。所以虛雲老和尚,我們看他的頭髮,有一些相片長得很長,他就是很久沒有剃頭。鬍子也很長,頭髮也很長,但是人家真正有德行可以。我們沒有德行,還是要天天洗;天天洗都臭,那你幾天沒洗怎麼可以?這是說明他有這個德行,他自然散發出香味,戒定真香。

  這個公案講到這裡就講完了。下面是:

  【贊曰】

  就是蓮池大師對他的一個讚歎。我們看這個文:

  【講法而不受䞋(嚫)遺,是之謂法施。噫!安得人人法施如開公乎?】

  這個『贊曰:講法而不受䞋(嚫)遺』,就是他講經說法,人家的布施供養他也是有接受,接受後他輾轉就布施出去,他自己不留。『是之謂法施』,這真的法布施。實在講也有財布施,人家供養他的就是他的錢,他再布施出去,法布施。講經說法是法布施,人家供養的錢是他自己的,他自己的他又布施,那不是有財布施嗎?幫助人家解決困難,消除恐懼,那是無畏布施。所以講一個法施,實際上三種布施都有。『噫!安得人人法施如開公乎?』蓮池大師講,難得人人都像開公(就是慧開法師,開公是對他一個尊稱)這樣來做布施,三種布施都圓滿。這個就是德行,這個是我們大家要學習效法的。所以我們也應當來效法、來學習,這是我們出家人的本色,應當學習。

  好,今天這個公案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