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緇門崇行錄淺述—離師悔責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四集)  2021/7/7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44

  《緇門崇行錄淺述.尊師之行第三》。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尊師之行第三」,八十五頁,我們從第五行:

  【離師悔責】

  這裡看起,看下面的文:

  【唐清江,幼悟幻泡,禮曇一律師為親教師。諷誦經法,觸目而通。識者曰:「此緇門千里駒也。」嘗與師稍忤,捨而遊方,徧歷法筵。自責曰:「天下行半,如我本師者鮮矣!」乃還師所。當僧集時,負荊唱言:「某甲再投和尚,惟願攝受。」時一公詬罵,江雨淚懺謝曰:「前念無知,後心有悟,望和尚大慈,施與歡喜。」求哀再四,一公憫之,遂為師資如初。一公歿,謁忠國師,密傳心要焉。】

  這個公案是唐朝襄州辯覺寺清江法師,『幼悟幻泡』,幼年的時候他就覺悟到人生如夢幻泡影,也就是《金剛經》一首偈,我們也常常聽過,「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年紀這麼小,他就有這種悟性,的確不簡單。他就去禮曇一律師為師,就是拜師,拜曇一律師為老師。親近曇一律師,讀經,學習佛法,聽講,一過目就了解。『諷誦經法』,讀誦,他讀過一遍,『觸目而通』,這個更難得,讀過了,他對這些經義都能夠通達。『識者曰:此緇門千里駒也』,這個是形容,「緇門」就是出家人當中,他是出家人當中一匹千里馬。在古代一天能夠跑一千里的馬是最上等的馬,也是形容比喻清江法師他就是我們佛門出家人當中的千里馬,當然大家對他的期望也就很高。

  『嘗與師稍忤,捨而遊方』,有一段時間跟他的師父曇一律師有一些不投緣,「忤」就是說互相有一些不順心的事情。就是稍微有一些不順意、不順心的事情,於是他就離開他的師父,到各地去行腳參方,他想再去找更好的老師來學習。所以『徧歷法筵』,各地他也都去參學,去聽講,去親近。『自責曰』,親近一段時間之後,他自己就悔責了,自己責備自己。他自己責備自己說:『天下行半,如我本師者鮮矣!』他說這個天下我走了大概一半了,但是比較起來,這些其他地方的大德,能比得上他自己的老師就很少。「鮮」就是很少,他覺得他沒有遇到比他師父更好的法師。『乃還師所』,他就再回到他師父那裡去了,回到他師父的道場。

  『當僧集時』,就是大家集合的時候,『負荊唱言』,「負荊」就是拿那個處罰的木杖,在一般佛門講香板,他就對著大眾講,『某甲再投和尚,惟願攝受』。對他的師父說,我再回來,再投靠在你的會下,再繼續來學習,惟願和尚慈悲攝受,再收留我。『時一公詬罵』,「詬罵」就是說罵得很難聽,就是沒有好聽話,就是責備話。『江雨淚懺謝曰』,清江法師就流眼淚,懺悔道歉,自己說『前念無知,後心有悟』,以前我無知,不知道,後來我覺悟自己不對了。『望和尚大慈,施與歡喜』,他還期望和尚慈悲,能夠再攝受我,繼續跟和尚來學習,希望和尚能夠布施歡喜。『求哀再四』,就是一再的哀求。『一公憫之,遂為師資如初』,曇一律師他被他感動了,也就生起憐憫心,就答應他了,「遂」就是再恢復以前這種師徒的關係,「師資如初」。『一公歿』,曇一律師過世了,往生了,他去拜『謁忠國師』,「忠國師」就是南陽慧忠國師。受到慧忠國師的器重,所以傳授他的心法要訣,也就是他得法了。這個公案也就是說他這個當中離開他師父一段時間。下面是蓮池大師的讚歎:

  【贊曰:「舍賢聖而知非,當詬罵而不退,可謂明且誠矣!終傳心印,不有繇乎!彼淺信之流,小嫌則長往不返,微呵則銜恨不忘,空遇明師,竟有何益?如逢帝王,不獲一官。惜哉!」】

  這是蓮池大師對這個公案的一個讚歎,讚歎之後一個評論。他說『舍賢聖而知非』,「舍」就是捨棄,對好的老師,他離開了,沒有繼續學習。後來知道自己錯了,「知非」就是知道錯了,錯了再回來,求他師父再收留。師父就不客氣,就罵。『當詬罵而不退』,罵了,他還是不退。『可謂明且誠矣』,這個可以說他的誠心很明顯,他回來懺悔是真的誠心的懺悔,不是假的。『終傳心印』,後來得到慧忠國師傳他心印,就是得法,傳法了。這個傳法就像禪宗,一代傳一代,也是不容易的。

  『彼淺信之流』,「淺信之流」就是說他信心很淺,對老師的信心不足,這個叫淺信,他對老師的信心不夠。對師長這種信心不夠,『小嫌則長往不返』,「小嫌」就是說有一點點不如他的意,不順他的意思,他就離開了,一去就不復返了,一去他就永遠不回來了。一點點不順他的意思,他就不願意再跟他師父學習了。『微呵則銜恨不忘』,「微呵」就是說稍微給他講幾句,他就懷恨在心,就是恨師父,微呵,他就恨在心裡。這個我們也看到很多,就是說他對師父不滿,然後他氣在心裡,他就離開道場了,就離開,就走了。所以這個離開走了,他總是對他的師父信心不夠,信心不深,所以遇到有一些挫折、委屈,他就離開了。不順他的意,他就走了,而且不但走了,他還懷恨在心,可能恨師父恨到死,他還在恨。

  所以我現在也很深的體會了,體會到我們淨老和尚他常常講,你不要去得罪徒弟,跟徒弟結冤仇,不要去罵他,能夠罵的你才罵,不能罵的,你講一點點他就恨你一輩子,甚至生生世世都恨你,就是這裡講的微呵。微呵就是稍稍講一些指責他的話,他就恨在心裡,念念不忘,那就結冤仇了。以前在圖書館我們看了很多,到現在我們道場,我們這個團體也是一樣的,也走了很多人。他為什麼走?他為什麼離開?這個我們可以理解。所以,『空遇明師,竟有何益?如逢帝王,不獲一官。惜哉!』「空遇」,你遇到一個明師,空過,當面錯過,究竟有什麼利益?他下面是個比喻,好像你碰到一個皇帝,你跟他見面,但是你卻沒有得到一官半職,那不是很可惜嗎?這個意思也就是形容比喻,可惜空過了,你遇到明師,你得不到什麼利益,好像遇到帝王,你連個小官都沒有,什麼利益都沒得到,那就很可惜,是這個意思。

  所以過去我們在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也是這樣的一個情況,在我們出家眾當中就有不少人,不止一個、兩個,很多。看到我們淨老和尚,他瞧不起,他離開了。他瞧不起,離開也是對的,男眾女眾都有。當時我在華藏圖書館,一樣的環境,韓館長發脾氣的時候,我們師父就向她頂禮,那些出家眾的師兄弟,有一些人他就瞧不起師父,就瞧不起他。有一次過年,館長要拜千佛懺,千佛懺都要敲鼓,上下引磬,敲木魚。那個時候沒有人,我要當主法,又要站在當中拜,東單也要拜,西單也要拜,別人拜一千,我拜兩千。因為我們東西單拜,這樣兩邊一千佛,我們是兩邊統統要拜,主法東單拜,你也要拜;西單拜,你也要拜。所以一天拜一千,主法實際上要拜兩千,因為東單拜一千,西單拜一千,我兩邊都要跟著拜。那個時候沒有人,一個曾居士(後來也出家了),也是女眾老菩薩,以前對我不錯,胃病,都帶我去宏恩醫院看病。她很會敲法器,她的法器敲得很好。沒有人,請她敲花鼓。中午休息,就是拜完了,她那個鼓棒就慢慢的放在鼓架上,稍微慢了一點,然後法師就瞪她一眼,意思就是說動作快一點。不行了,曾居士生氣了,哭哭啼啼到我們老和尚那邊,說法師給她瞪一眼。大家想一想,我們老和尚他怎麼樣?我們老和尚就向曾居士頂禮,頂禮三拜。他說對不起,我徒弟我沒有教好。所以有很多出家眾他看了,他就瞧不起師父。當時我的心態,我不是這麼想的。師父講經常常講你修忍辱,這個忍辱我做不到,但是師父他在表演給我們看什麼叫忍辱,不是只有講的。講我也會講,實際上碰到了,你能不能忍?你忍得下來嗎?那就很難了。

  你看菩薩六度,第一個布施、第二持戒、第三忍辱,忍辱擺在第三個,說明比布施、持戒還難。你能夠布施、你能夠持戒,你還要忍,功德才保得住。如果你不能忍,「火燒功德林」,你就不能精進,不斷的修、不斷的燒,不能精進,你不能忍就不能精進,不能提升;你不能提升,當然你心就得不到定;心得不到定,就開不了智慧。所以六度,忍辱也是關鍵的一度,比前面還要難。前面你說守戒、布施還不是很難,到那個忍辱,而且不但逆境要忍,順境也要忍。順境不起貪心,你要忍;逆境不起瞋恨心,要忍,這個就比較難。但是難忍能忍,難行能行,這樣才會成就。如果一點點的小委屈都不能忍辱、不能忍受,這個就不能成就了,一點虧也不吃,這個不能成就。

  所以我為什麼能夠以不同的心態來看這個事情?因為實在講,還是在一個明理。明理,我在家聽了十五年的經,也不是做得很好,但是總是比較明白一點道理,知道師父是在修忍辱給我們看,在表演給我們看,修忍辱,什麼叫忍辱。不然你講忍辱,生活當中沒有表演給我們看,我們也不曉得,我們也不知道。我的心態是這麼看,別人的心態那就不一樣,大法師怎麼可以隨便向人頂禮?而且又是在家女眾,他打從心裡他就不恭敬。不恭敬,他雖然住在道場,他學不到東西,老和尚講的經教他聽不入心的,不能入他的心,他有他的想法去擋住了,接收不到。所以關鍵還是要在一個明理,明白個道理。所以明理很重要,《了凡四訓》在「改過之法」裡面講明理,這個還是非常重要,要明白這些道理。所以我們要有一點成就,尊重是非常重要。尊重,第一個就是你要看正面的,因為師長有時候他也會示現一些負面,負面的可能有他的因緣,有他的特殊因緣,不得已必須要這樣,他去隨順這個環境。像以前在華藏圖書館,你要住在那邊你就要隨順,不然你就走路。所以我們不要去挑師長的毛病,我們前面在學習《沙彌律儀》也講了,「求過當自損」,你一天到晚看師父的毛病,損失是你自己。你對他生不起恭敬心,損失是自己,他講的話你聽不進去,耳邊風,你聽不入心,對你就沒有幫助了。

  「尊師之行」是我們學習的地方。所以這些地方,我也把我自己實際的例子講給大家聽,我不是做得很好,不是說我做得很好,是盡量在做,盡量。跟古大德那是不能比的,只是說在現前我們也是盡量做到一個尊師之行。尊師主要就是要恆順眾生,隨順。有的人他這一點就很難,這一點是很難。你看我們老和尚隨順韓館長,有一些出家眾他無法接受,他不能接受的。我的一個心態,為什麼能夠在圖書館待到館長往生?我的一個心態,總是覺得師父一定有他的道理,他才會這麼做,一定有他的道理,只是我現在不了解而已,所以才能待得下來,不然走的也很多。走的,真的就像這裡講的,一去不復返,都跟師父斷絕往來的,一個電話也沒有,真的是斷絕往來的。以前在圖書館這樣,現在在我們這裡不是一樣嗎?所以我現在看到這裡,我就覺得很平常,以前都已經表演過一齣給我看過了。現在我們莊字輩的出家眾不是有很多走了嗎?有的好幾年音訊全無,有的還一年回來一次,有的好幾年音訊全無,一通電話他也沒打過,這裡講的一去不返。為什麼?不順他的意,他就走了。走了,也不再聯絡,也是各人的因緣。這是我們學習這個,大家自己,每一個人共同勉勵。我也沒有資格做大家的老師,那個時候莊行師在美國西雅圖剃度的時候,我就給師父報告,師父說悟字輩都不是他收的,他只是掛個名而已,後來我就給師父報告,師父你要我剃度,這些莊字輩也不是我收的,阿彌陀佛收的,在淨宗學會你們跟佛剃度。

  大家以誰為師?我們老和尚常常給我們講,我們以阿彌陀佛為師,釋迦牟尼佛為師,《無量壽經》為師,這些都在經典。我們淨老和尚他是現身說法,做給我們看,這個很難得。所以「經師易遇,人師難求」,這些經典我們可以很容易得到,但你要看到一個人師,一個人表演給你看的,這個很難遇到。經典,大家都可以得到,經師,經就是我們老師,現在經印得這麼多,大家得到不難。但是你要找一個人,他來做給你看的,生活當中怎麼去表現六度的,這個就不容易。所以我們淨老和尚的確他也是在做給我們看。所以他種種的示現,你還對他恭不恭敬?坐講台上,大家去頂禮,你對他很恭敬;在下面看到這種情況,你對他還能不能生起恭敬心?這個就不容易。

  好,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