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緇門崇行錄淺述—寺院是學習的場所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四集)  2021/6/17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24

  《緇門崇行錄.嚴正之行第二》。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嚴正之行第二」,五十頁從第三行:

  【幼絕戲掉】

  這裡看起。這個名題,『幼』是幼年,『絕』就是斷絕。『戲掉』,遊戲、掉舉。我們看這個文:

  【唐玄奘法師,姓陳氏,漢太丘公之後也。隨兄素出家,年十一,誦維摩、法華;卓然梗正,不偶時流,覩諸沙彌,劇談掉戲,謂曰:「經不云乎?夫出家者,為無為法,豈復更為兒戲?可謂徒喪百年。」識者知師德器不凡矣!】

  蓮池大師舉出這個公案。玄奘法師大家很熟悉,唐朝玄奘法師。在我們台灣日月潭有玄奘寺,也有玄奘法師的靈骨、舍利供奉在那裡。玄奘法師到印度取經,這個傳為千古的美談。他俗姓陳,是『漢太丘公之後』,「漢朝太丘長陳仲公的後裔」,他也是有淵源的,也是有他的來歷,他家族有它的歷史、來歷。早年跟隨他哥哥出家,他的哥哥『素』就是長捷法師,《淺述》這邊有講,「素」就是後來出家叫長捷法師。他很小就出家了,大概十歲,童年的時候就出家了,出家才十一歲就會讀誦《維摩經》、《法華經》。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看出來,古代的寺院就是學校。你看他十一歲就會誦讀了,他幾歲出家這裡是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是十一歲已經會讀這些大經,能夠背誦,能夠讀了,可能是在十歲,或者更早,我們一般講小沙彌。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古代的寺院它是一個學習的場所,就是我們老和尚講的學校,學習的一個地方。不然的話,你看他十一歲,他怎麼會認識字?他怎麼會去背誦這些大經?這還不是小部的經,大經。所以寺院是一個學習的地方,我們從這個地方可以看得出來。

  『卓然梗正,不偶時流』。「卓然梗正」,卓然是超凡拔俗,就是跟一般不一樣。兒童、小沙彌也很多,但他就是不一樣,他很超俗正直,梗正就是他很正直。「不偶時流」,他不會去附和那些時尚,我們現在說流行,大家都在流行什麼,他不會隨世俗去浮沉,隨波逐流,不會隨順那些世俗的習氣,不隨俗浮沉。可見得他是有來歷的,不是一般人,我們一般講再來人。

  『覩諸沙彌』,「覩」就是看到。當時在寺院出家當然不是只有他一個沙彌,很多,其他的沙彌都在『劇談掉戲』,「劇談」就是講一些沒有意義的話,談論一些跟佛法不相關的。「掉」就是掉舉,掉舉就是身心都定不下來,七上八下的,好像東西吊起來、舉起來。「戲」就是遊戲。所以他看到眾沙彌,有一天在這裡一起談天,遊玩、遊戲。小孩子嘛!小孩子沒有不貪玩的。我記得我小時候也很貪玩,常常放學回家跟我弟弟就跑去玩了,回來沒有做家事,結果去玩很晚回來,一進門就被我母親抓起來痛打一頓。小孩子都貪玩,看到別人家孩子都在玩,自己也喜歡玩。他不跟一般小孩一樣貪玩,這個就不是一般人了。小孩子、小沙彌好玩,這個我們可以理解,但是玄奘法師就很嚴肅、很正直的給這些諸沙彌講,小孩講話像大人一樣,就給他們講說,『經不云乎』,就是佛經上不是有講嗎?『夫出家者』,用我們一般比較白話講,我們為什麼要出家?我們出家到底要幹什麼?我們出家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就是「夫出家者」。

  為什麼出家?『為無為法』,為了要修學這個無為法。《金剛經》上講「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賢聖的位次都是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無為法,主要要達到真如無為,達到這個目標,就為了這個。我們淨老和尚講席當中常講無為法,就是你有為法放下得愈多,無為法就不斷提升,完全都放下就成佛了,究竟無為。《金剛經》講「以無為法」。『豈復更為兒戲』,就是怎麼可以把出家當作兒戲?的確我們現在看到有的出家人把出家當兒戲。我們乍聽這個話,好像怎麼會是兒戲?他的標準是什麼?就是你出家,你的目的是不是為了要達到無為法?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你的目的是不是在這裡?如果目標不是定在這裡,現在我們看到很多,出家為了什麼?為了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些追求、享受,出家是為了這個,將來做大法師,做寺院的住持、方丈、當家,出名,利就來了。也都是在講我是為了要弘法利生,不忍眾生苦,講出來這個話聽起來是很好聽;但是如果我們再看蕅益大師的《寒笳集》,《寒笳集》講得很清楚,它說如果不是為了要了生死而出家,那個就不是真正的出家了。你說我發菩提心,弘法利生,蕅益祖師也開示,你如果不是為了要了生死出三界,你說發大菩提心,蕅益祖師說我就更不相信了。現在我們聽到很多人、很多法師都是這麼講的,甚至講「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講的話是沒錯,都是佛菩薩發的大願,但是實際上做不到。弘法利生,佛在經上也是常講,你不能自度,你怎麼去度人?所以這個覺首先是自覺,然後覺他,再覺行圓滿。你自己都沒有覺悟,怎麼幫助別人覺悟?自己還在苦海裡面,你怎麼可能去幫助苦海的人?你必定自己先跳出苦海,然後你才能夠去幫助在苦海裡面的人。你自己還在苦海裡面,你怎麼去幫助人?自己都要靠人家幫助了。所以自度,你才能度人,這個不是講好聽話就可以了,講一講,誰不會講!

  所以我們也是要認真去思考這個問題,我們出家,你自己立的志願是什麼?所以蕅益祖師在《寒笳集》講,出家、學講經為了什麼?做大法師,以後很出名,大家都認識我,講得很好,他學講經的目的是要做法師;學戒律,他要當個律師;參禪,他要當個禪師;學密,他要當個金剛上師;念佛,他要當個宗師、當個祖師。蕅益祖師就講了,這個跟發菩提心就沒關係,此地講的無為法就是菩提心,跟無上菩提心沒關係了,跟六道生死輪迴有關係。修福,修福為了什麼?為了我要做住持、做當家、做知客等等的,為了這個。所以蕅益祖師就講,如果你是真正發心為了生死,那就是真正無上菩提心,就是這裡講的「為無為法」,你真正要了生死,要解決生死問題,實在講出家、在家都是發菩提心。真正為了這個事情,你參禪會開悟,學講經也會開悟,持咒也會開悟,念佛也會開悟,你修福也會開悟,你去搬石頭,像海賢老和尚一天做到晚,也會開悟。所以它的關鍵在於你發的那個心,是什麼樣的一個心態。

  所以這個地方講,「夫出家者,為無為法」,為了這個無為法,修學要達到無為法,就是無上菩提。這樁事情是很嚴肅的事情,怎麼可以當作兒童在遊戲來做這樁事情?這個話的意思就是這樣。『可謂徒喪百年』,就是說這樣浪費光陰,白白浪費大好的生命,把有限的生命光陰都浪費在這個上面,非常可惜。『識者知師德器不凡矣』,「識者」就是有智慧的人,有道德學問、有智慧的人,這個叫善知識。認識的人知道,這個小沙彌不一樣,跟一般沙彌不一樣,「德器不凡」,他的德行、器宇大不平凡,不是一般人,真正認識的人看了沒錯。你看後來玄奘法師,不但中國人大家都知道,外國人也都知道。下面是蓮池大師對玄奘法師他這個公案的一個讚歎:

  【贊曰:「童年而盛德,非天賦之獨隆,蓋宿習之不忘也。知乎此,則可以辦來生於今日矣!」】

  蓮池大師讚歎,『童年而盛德』,就是幼年就有這麼高超的德行,『非天賦之獨隆』,我們一般講他是天才,很有天賦,他的天賦非常的獨特。『蓋宿習之不忘也』,前世修學的習氣,他還沒有忘掉,這是前世帶來的。這個我們可以理解,所以一般出家人總是帶有前世的一些習氣,多多少少都有。所以出家人,縱然說剃個頭、換個衣服,過去世也曾經出過家,只是修學沒成就,落到我們今天這個地步。我從小也很羨慕出家人,小時候看到出家人穿的衣服跟一般人不一樣,飄飄若仙,看了就很羨慕。所以大家發心出家,總是跟過去生習氣有關係。過去生的習氣,這一生的因緣,我們出了家,總是有這個習氣。特別比較年輕出家的,過去世出家的習氣就更濃厚,這不是什麼天賦,過去生的習氣。不然你去找一個人來出家,看他要不要?這個不是偶然的,與過去生有關係。『知乎此,則可以辦來生於今日矣』,就是說知道這個道理,「可以辦來生於今日矣」。來生你怎麼樣?今日修的。

  這個公案,也就是說啟發我們學習。我們看玄奘法師住的道場,是個學習的場所,寺院的確是一個學校,學習的地方。如果大家不願意學習,住在那個廟、寺院,的確也是浪費信施、浪費光陰,不能把握大好時光,好好來修學,就非常可惜。所以辦一個寺院道場,要有真正發心修學的人,這個道場才能興旺。所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他也常常引用雪廬老人講的話,「不怕沒有廟,只怕沒有道」,住在這裡的人都沒有道心,沒有在修道,沒有在修行,這個叫「有廟無道,不能興教」,佛教也興不起來,廟蓋得很莊嚴、很大、很漂亮,信眾很多,那也不是興旺之相,那是衰敗之相。興旺之相,就像古代叢林有二十個守則,「叢林以無事為興盛」,真正有人修行、學習,修清淨心,這個是最殊勝的。所以道場是幫助人修學,成就道業的,幫助大家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的,那才是名符其實的道場。如果沒有人真正在學習,那就不是真正的道場。反過來講,真正有人在修學,有道,不怕沒有廟,護法神會送來。不要怕沒有廟,我們現在要擔心的是我們沒有道,我們有沒有發心來學習,這個才是我們當前最重要的一個課題。

  好,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