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緇門崇行錄淺述—防心離過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三集)  2021/6/26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33

  《緇門崇行錄淺述.嚴正之行第二》。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緇門崇行錄淺述》,六十四頁,倒數第五行:

  【防心離過】

  這裡看起,請看這個文:

  【宋汴京善本禪師,姓董氏,漢仲舒之裔也,博極群書,依圓照本禪師剃落。哲宗朝,住法雲,賜號大通。平居作止,直視不瞬,臨眾三十年,未嘗輕發一笑。凡所住,見佛菩薩立像,終不敢坐;蔬果以魚肉為名,則不食,其防心離過類如此。徽宗大觀三年十二月甲子,忽謂左右曰:「止有三日。」已而示寂。世稱大本、小本云。】

  這個公案是宋朝汴京(就是現在河南的開封),法雲寺善本禪師,他俗姓姓董,就是漢朝董仲舒的後代。儒家從漢朝開始一直到清朝結束,這二千年是中國國家主流教育,這是因為董仲舒他向漢高祖劉邦建議。因為諸子百家有各種說法不同,秦朝它在諸子百家當中,它是採取法家,那個法家就是以法治國,就是我們現在講法治、法律,以法家為主,為國家的主流教育,結果十五年就亡國了。所以記取這個教訓,在諸子百家當中去選擇,董仲舒他選擇儒家是綜合,走中道,漢高祖劉邦他採納他這個建議。採納之後,的確儒家是很平穩的,從漢朝一直傳到清朝,縱然這個當中改朝換代改了很多,但是這個基本的國家主流教育沒有改變。

  到了民國,才把這個拋棄掉,造成現在中華民國這個亂象,這個也就是沒有採取前朝的道統來做為國家主流教育。所以今天中華民國,現在在台灣還有這個名義,但是已經國不像國了,這個也就是沒有記取前人的一個教訓。所以董仲舒當時他選擇是正確的,後代的人如果不接受他也就是失敗了。這裡附帶提一提董仲舒這個人,對我們中國漢朝開國,一直到清朝,他是一個很關鍵性的人物,如果他沒有向劉邦建議採用儒家,可能要維繫長治久安,也不容易。不然改朝換代,它這個教育沒變,元朝是蒙古族,清朝是滿族,他們入主中原,他們奪取政權,掌權執政,他們也沒改變,就是外族,他也沒改變。所以這個董仲舒,可以說是功德很大。

  善本禪師他就是漢朝董仲舒的後代,你看祖宗積德,他後代才會有人才出來。祖宗如果沒有積德,後代就沒有人了。所以你看一個明心見性的禪師,祖宗積德,從這個地方我們也可以看到。他在世俗的時候,善本禪師他『博極群書』,就是博學多聞,當然道德學問都是很廣博的。後來,『依圓照本禪師剃落』,皈依慧林寺的圓照宗本禪師剃度出家。他的剃度師也有一個「本」這個字,圓照宗本禪師,給他剃度。

  『哲宗朝』,到宋朝哲宗這個時候,他是住在法雲寺。皇帝賜一個號給他,叫大通,大通禪師,那個是別號,古人有名、有字、有號。平日無論作息,端正嚴肅,目不斜視,就是說他的眼睛不會亂看的,坐得就是端端正正的,眼睛就是向前直視,不會東張西望,看來看去的,這個也就是我們佛門講的威儀。『臨眾三十年』,「臨眾」就是領眾,在這個道場領眾三十年,從來沒有隨便去談笑,去說說笑話什麼的。『未嘗輕發一笑』,沒有輕易去笑,沒有。『凡所住』,凡是他所到之處,『見佛菩薩立像』在堂,佛菩薩有立像、有坐像,如果他看到佛堂佛菩薩是立著,他就不敢坐下來,他一定也是要站著。這真不容易,這表示對佛菩薩佛像的恭敬。

  『蔬果以魚肉為名』,他就不吃了。中國佛教素食從梁武帝開始,南北朝時候開始。一直到宋朝,這也很長一段時間。在宋朝那個時候,這些出家在家的佛弟子吃素,那個時候的素菜也開始有用素雞、素鴨、素肉這樣的一個名稱,從這個公案來看,那個時候就有了。所以現在我們在市場去買素雞、素鴨,不是現在才有這個名稱,早在宋朝那個時候就有了,所以這個地方才會這麼寫。蔬菜水果如果是以魚、肉這樣的名稱,他就不吃了。如果你說煮一個素雞請善本禪師吃,他就不吃;素肉,他也不吃。所以這個也是很嚴謹的,就是說吃素就吃素,不要再想到要吃魚、吃肉了。這也就是說我們吃素,把素食的食材名稱還稱肉食的名稱,也就是說我們還沒有放下吃肉的那種習氣,有這個意思在。好像現在吃素,過去有吃魚、吃肉,現在很想吃也不能吃,那就用素食這樣的一個名稱來代表,滿足我們自己過去吃魚、吃肉這樣的一個欲望。這個他就不吃了,這個也是很嚴謹的。大師『防心離過』的功夫,就是這樣的嚴謹。「防心離過」,就是說防止我們起心動念有過失。你說魚、肉,就想到這個是替代魚、肉的一個食物,這樣心就不清淨了,所以他預防自己心裡起這些貪念,殺生吃肉的這些惡念,怕引發這些惡念起來。所以他防心離過,也就是說起心動念,他非常嚴謹的去防範。

  到了『宋徽宗大觀三年』,這邊《淺述》有註出來,『十二月甲子日』,他就突然對左右旁邊的人說了,他說「我只剩三天了」。三天後,果然他就示寂了,就走了,這個是預知時至。他多久之前預知時至我們不知道,但最起碼是三天,三天是他公開宣布的,告訴大家,三天後他就要走了,預知時至,自在往生。所以世俗就稱大本、小本,大本就是他的剃度師父,圓照宗本禪師;他是善本,他是小本,他是董仲舒先生的後代。

  我們下面接著看「贊曰」:

  【贊曰:「防心如是,古之所謂聖賢,今之所謂迂僻也。哀哉!」】

  這是蓮池大師在這個公案後面,他有一個讚歎的話,也就是讚歎評論的話。他讚歎說『防心如是』,預防自己心裡有過失,預防到這樣,這是古時候所謂的聖賢,在儒家、道家的聖賢人。聖賢人,他防心離過的確非常的嚴謹,不敢鬆懈,很嚴謹。古代這樣做,防心離過,大家稱之為那是聖賢的功夫,他在用聖賢的功夫。『今』,就是蓮池大師講他那個時代,明朝末年的時代。「今」,到了明朝末年,古時候這樣做法大家稱之為聖賢,現在如果這樣做法,大家『所謂迂僻』,「迂僻」就是很不合情理,怎麼那麼嚴謹,太過了,不合情理。蓮池大師感嘆,『哀哉』,悲哀,這個古時候稱之為聖賢,現在人把他看作迂僻,這個就是很悲哀的事情。蓮池大師對這位禪師他的一個讚歎,這是嚴正之行的一個公案,一個例子。學習這一條,我們也是學習他的防心離過的一個精神。

  所以我們在食存五觀的時候,就是「防心離過,貪等為宗」,這些都是我們用功的一個地方。我們如果沒有在這個地方下功夫,實在講也談不上在修行,只有形式,沒有實質。形式上我們做法會,上早晚殿有讀誦,但是還沒有做到受持,受持就是要修,修了才會起作用,這是我們要學習效法的地方。所以你看他講到吃的,用魚、肉的名稱,他就不吃了。當然我們現在也不是說你一定就要聽到人家說那個是素雞、素鴨,你就不吃了,主要要學習他的精神。這個是一般人他一個稱呼,我們出家人不要去學習世俗人。因為現在做素食的人,也是接引一般剛剛學佛的,或者沒有學佛的人吃素。沒有學佛的人吃素,他吃魚、吃肉吃習慣了,有的人甚至一天沒有肉他就吃不下了,所以現在這些素雞、素鴨,這些,一般接引一些初學的,或者沒有學佛的人他們來吃素,鼓勵他們來吃素,是一個方便法。我們出家人那當然是吃素,跟一般在家人,他剛剛學佛,或者還沒有學佛的人,當然是不一樣。所以這邊講《緇門崇行錄》是針對出家眾講的,不是針對在家眾講的,這個我們也要知道。因為出家人本來就是都要吃素的,所以我們就不在乎弄個素菜,又要用個什麼素魚、素肉的我們才要吃,好像沒有實際上吃到魚肉,有一個好像替代品,所以我們就不講求那個。因為講求那個,也會引發我們過去吃肉這種習氣。

  至於看到佛像立像,他就不敢坐在那裡,這個也是延伸到我們的生活上,不但是佛像,對人也是一樣。像《弟子規》講的,長者站著,那你做晚輩的人你就不能坐在那邊,是不是?如果這樣,你要把它引伸到我們現實生活,對人、對事、對物,他對佛菩薩這樣的恭敬,這樣的恭敬心你要融入在我們整個生活當中,對待人、對待事、對待物應該怎麼做。就像《弟子規》講的,長者站著,你做晚輩的不能坐在那邊,這個只有一個情況,就是說生病的時候可以。你生病的時候,你不能起來禮佛、拜佛,那個沒有關係。過去有一個居士他生病了,起不來,他說佛像都站在那邊,而且還不是坐著,他說對佛像不恭敬。去請問印光祖師這樣怎麼辦?他很想起來又起不來。印祖說這個時候就沒有關係,這就如同戒律的開緣,這個時候就沒有關係。印光祖師就用一個比喻,比喻說我們世間的父母親對兒女們,你平常身體好好的,父母親站著在做事,你總不能坐在那裡、躺在那裡,這個就不孝。但是如果你生病的時候,父母親肯定要原諒你、照顧你,因為你是生病,不是故意的。佛菩薩比世間的父母更慈悲,你生病了,他怎麼會去責備你?當然更不會。所以我們學習這個公案,也要知道怎麼去運用,不然病得不行了,躺著都不行、坐著都不行了,你要硬著要去站著,你也站不住。所以這個就要知道,它這個精神就在一個恭敬心。

  所以我們對於佛菩薩,對一切人事物,禮敬諸佛,就是一個恭敬心,在這個恭敬當中,在戒律講,有個開遮持犯。在儒家要有禮節,它這個禮節就是說要有禮,不能失禮,但是要有個節制,去調和,去中和。不能過,或者不及,不能超過,不能不及,這就是禮節的一個精神。所以《論語》裡面講,「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恭就是你很恭敬,但是你沒有用禮,在佛家講叫戒,你去節制,那你就很疲勞了,你就受不了了。你很謹慎,你沒有禮來節制,你心就不安,不知道該怎麼做,做也不對,不做也不對。所以,「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所以它這個有一個禮來節制,比如說我們一般講,《常禮舉要》,我們《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前面我們淨老和尚節錄《沙彌律要節錄》,後面就是雪廬老人編的《常禮舉要》,那世間的禮。前面《沙彌律要節錄》是出世間的戒,出世間的戒就是出世間的禮,要怎麼做,它有一個規則、規矩,不要太過,也不要不及,這樣大家做了心才安。所以在《常禮舉要》雪廬老人也舉出一個例子,這個佛門我們也常常碰到,有一些居士碰到法師,他很恭敬,恭敬心是沒話講的,他看到法師一定要頂禮三拜,法師說一拜,他說不行,要三拜。這樣那個法師,他要三拜,你就只好站著讓他拜三拜了,你也不能跑掉,就比較疲勞,拜的人他也勞。所以他這個當中,應該是我們俗話講,「恭敬不如從命」。所以法師說一拜,好,阿彌陀佛,一拜,依教奉行,這樣就好。不要法師說一拜,我非三拜不可。現在碰到很多居士都這樣,那你只好要站在那邊給他三拜。彼此都勞累,這個叫「恭而無禮則勞」,恭敬,但是沒有禮去節制,彼此都是很疲勞,很勞累,彼此也都不自在,很勞累。所以學這個,你要懂得它那個禮敬的一個精神,知道什麼時候該怎麼做,這樣也才行得通。

  好,今天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