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緇門崇行錄淺述—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一集)  2021/6/14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21

  《緇門崇行錄.清素之行第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端午節吉祥。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清素之行第一」,四十一頁,我們從第一行:

  【講法師】

  第一行,名題是『講法師』,就是講經說法的法師。

  【或謂講法師有化物之功,無交鬼神之責,其寡過矣乎?】

  到這裡,這一段,這是蓮池大師他舉出來,『或謂』就是或者有人說,講經說法的法師他有潛移默化眾生的功德。『化物』,「物」就是萬物,我們一般講一切眾生,也就是說,講經說法的法師有教化眾生這樣的功德。『無交鬼神之責』,就是說他不像做法會,像放蒙山、放焰口、做水陸,這個主法的法師都有跟鬼神打交道,因為超度鬼神。像我們現在做三時繫念法事,主要也是超薦鬼神。過去,也是蓮池大師他的著作,就是施食師(一般施食都是放大蒙山,我們現在是有加一個小蒙山,這個叫施食),施食的法師,施食的時候,他動一個妄念。我記得好像有這麼一個公案,他動一個妄念,因為施食的時候要觀想七粒遍十方,要觀想飲食重重無盡,要觀想。但是他突然動個念頭,好像動了一個:曬棉被,快下雨了,棉被在外面沒有收。鬼神看到的都是棉被,不是飲食,所以就被鬼神責備了。所以主法做超薦佛事,就是跟鬼神打交道的。跟鬼神打交道,如果做得不如法,會受到鬼神的責備,也有這個責任跟過失。『其寡過矣乎』,就是說講經說法,不要去做法會,就像我們現在說,你不要去主法做三時繫念,專門講經說法,這樣這個過失應該很少,不會像做法會的施食師他那個過失那麼重、那麼多。講經說法的法師,他不需要去對鬼神負什麼責任,他不用跟鬼神打交道,而且還有教化眾生這種功德。這一段也就是說,只要講經說法的法師他功德是最殊勝,施食師可能就不如講經的法師,因為他要對鬼神來負責。這段話的意思是這樣。

  下面,蓮池大師他就做個回答。上面這段話,我們也可以了解到,蓮池大師肯定他有聽人家這麼說過,聽人家這麼講,他才會講這段話。下面蓮池大師回答這個問題:

  【曰:「殆有甚焉。施食一法耳,一法猶易精,經論繁多,一一而欲精之亦難矣。故古人業有專攻,如恭法華,善華嚴之類是也。】

  這一段,蓮池大師就說,『殆』就是恐怕的意思,『有甚焉』,就是說講經說法的法師有功德,過失很少,施食的法師跟鬼神打交道,他那個過失會比較多。蓮池大師講,那就不一定,甚至(就是恐怕)有講經的法師,過失比施食師還多的,也有。下面就跟我們分析為什麼講經的法師有的過失甚至都比施食法師還多。『施食一法耳』,施食只有一法,就一個法門。『一法猶易精』,就是說他是專門在做這個施食的,也就是專攻一門。我們淨老和尚常常講,「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這個一法專攻,他能夠精,專精。施食只有一法,就是這個法門,就像我們現在做三時繫念,就三時繫念這個法門,你長期就是做這個,這個還容易精通。

  『經論繁多』,經論那麼多,三藏十二部,『一一而欲精之亦難矣』。你說每一部經論,大小乘經論,顯宗密教,你每一部經都要去通達,這個也是很困難,不容易。古人講大通家,通宗通教,大通家,這個不是一般人。「亦難矣」,也不容易。你要通很多部經論,這個不容易。『故古人業有專攻』,「專攻」就是一門深入。『如恭法華』,有人專攻《妙法蓮華經》,他一生就是專攻這一部。『善華嚴』,就是他擅長講《華嚴經》,也是一門深入。『之類是也』,「之類」就是像這一類。

  像民國初年,在佛門裡面,江味農老居士,他四十年時間專攻《金剛經》,把自古以來《金剛經》所有的註解他都看過,《金剛經》這個版本他也校對過,不同的譯本,他也校對過。所以他寫了一部《金剛經講義》,花了四十年的時間。用四十年的時間,它變成我們近代《金剛經》註解的權威。我們淨老和尚講《金剛經》,就採用他的《講義》,還把他的《講義》做節要。另外也是一位在家大德,周止菴居士,一生也是四十年專攻《心經》。所以這個就是專攻,一門深入。一門就容易成就,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通。

  【今則無經不說,無論不宣,其果超越於先哲乎?】

  『今則無經不說,無論不宣』,就是說他什麼經都講,什麼論也講,在蓮池大師那個時代,尤其講經的法師,講了很多經典。『其果超越於先哲乎』,就是說他的效果、成果能夠超越古大德嗎?「先哲」是古大德。這是一個問號,就是一個疑問,你講那麼多,你真的都通了嗎?

  【遂有師承無自而臆見自用者,有好為新說而妄議前賢者,有略加銷釋而全無發揮者,皆未免於過也。】

  『遂有師承無自而臆見自用者』,就是說沒有老師的指導,用自己的見解。「自用」,就是一般講的剛愎自用,他認為是這樣的看法,他沒有老師的傳承。所以過去淨老和尚也給我們講,學講經,就是你去複講老師的,你自己不要去發揮,你自己還沒有到那個程度,恐怕根據你自己的看法去發揮就錯了,那你要背因果,所以複講老師的。複講不是照老師那個口語,他的口氣這樣講,用自己的口語講,但是那個意思沒有錯。以前我們淨老和尚就教我們這個複講的原則,你自己不要發揮,你自己還沒有悟處,你不要添加枝葉,恐怕添了,你就講錯了,要背因果了。如果你複講老師的,有錯,老師負責,你不用負這個責任。所以我學講經也是這個方式。現在有很多人學講經,他自己寫講稿,如果你參考古大德的註解,不加自己的意思,那也還好。如果加上自己的意思,恐怕沒把握,如果對,那就沒問題。講經說法一個原則,就是你講淺,講得不好,那也沒關係,不要講錯。當然你要提升,你不能永遠學講經都是講不好,就是講得很淺,那這個也不能進步,也不行。所以過去我學講經,也是用複講的方式。

  我們淨老和尚講,複講是從阿難尊者開始,阿難是複講釋迦牟尼佛講的,我們現在看的經典都是阿難複講出來的,然後透過五百大阿羅漢,大家去印證,大家以前聽佛講的,是不是這樣?如果是這樣,這一句才能記下來;如果有一個阿羅漢說,好像佛不是這麼講,那一句就不能記。所以結集經典是這樣的方式結集的。所以複講從阿難開始的,阿難尊者。所以我們現在,祖師大德有註解、講解,我們也依照那個註解來講,或者依照老師講的,我們來複講、學生來複講,不要加自己的意思,自己不要去發揮,就守住這個。講到你真的有悟處,有把握,那你可以發揮一點,這個原則,我們要知道。所以這個需要師承。我們現在看到電視上,實在講,有很多法師,出家在家的法師,在家的大德他們也講經,他們有沒有師承,我們就不知道,講經說法還是有師承的。我們淨老和尚他的老師是雪廬老人,講經說法是跟他學的,我們現在跟淨老和尚學,講經說法一脈的一個傳承。所以這個有規矩的,這個不是沒有一個規矩,然後自己隨便去發揮,自己以自己的見解來講,往往都講錯了,過失就大了。真的那個過失可能超過那個施食師了。

  『有好為新說而妄議前賢者』,「好為新說」,標新立異。古人講的,他認為不是這樣,而且還批評、還議論以前的人講得不對,講得不好。這個我們現在也看到的確有這樣的法師,而且還在電視台講,我都聽過,他批評其他一些比較老的法師,那就「妄議前賢」。妄就虛妄,他自己不懂,而且還去批評,這個過失就更多了。你自己講不好,自己的過失,還去批評人,過失就更多。『有略加銷釋而全無發揮者』,「略加銷釋」就是消文釋義,把文字表面大概消文,很簡單的解釋一下,「而全無發揮者」,就是沒有把經義深入淺出的發揮出來,那些聽眾得不到利益,他也不知道你在講什麼,也不知道這個經義。這是我們開經偈念的,「願解如來真實義」,真實義在哪裡?不知道,沒有發揮。

  特別沒有在生活上去把它發揮出來。像我們大家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我們也看了註解,老和尚也有講。但是現代人他也聽了、看了、讀了,但是很多地方大家還是不懂。所以我有時候舉出《無量壽經》裡面幾個字,問問大家知不知道?大家很茫然。比如說,我們念《無量壽經》,「無義無禮,不可諫曉」、「魯扈,抵突」。這個大家都在念,什麼叫無義無禮?不知道。什麼叫魯扈、抵突?不知道。無義無禮就是沒有道德仁義,道德仁義禮都沒有,現代都沒有。魯扈,魯是魯莽,這個人很魯莽、粗魯;扈就是很跋扈,他要怎麼樣就怎麼樣。抵就是常常跟人家牴觸,跟人家起衝突。所以魯扈、抵突。我們舉出一個比較簡單的,如果你講經沒有去發揮,人家聽不懂,不曉得這句話什麼意思。聽不懂,當然他就不可能在生活當中去修行,他就沒有辦法修行。『皆未免於過也』,就是說這個也是過失。如果是這樣,以上講的這三方面,他的過失比施食師還多。所以:

  【必其精研有素,博學無方,惟以明道為懷,不圖利養於己,庶幾有功而無過耳。】

  這段是蓮池大師講,『必其精研有素』,「精」就是精通,精深研究有素,而且要博學,『博學無方』。我們往往也會有疑問,不是要精研,怎麼又要博學?精,一部經就好了,為什麼下面這邊又一個博學?所以我們讀這個,這個都是一個很關鍵的地方。像夏老居士在《淨語》裡面講,「廣學原為深入」。廣學多聞,不是要專攻嗎?為什麼又要廣學多聞?我們感覺就很矛盾,不是一部經就好了嗎?這個我過去也是常常跟同修分享,把我自己的一個心得跟大家分享。黃念老他也有加註解,因為怕人家看到夏老這句話他不懂,不是要一門才能深入嗎?現在怎麼會廣學原為深入,廣學原來是為了要你一門深入的。所以這個關鍵點就在這個地方,蓮池大師講的這個意思也是在這個地方,你聽了、看了,你不能一知半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像講經一樣,你沒有去把那個真實義發揮出來,這個也不行。

  所以黃念老他做一個比喻,他說你看,你那個井要挖得深,以前我都用鋤頭、圓鍬去挖,那個口徑要大,才挖得深。如果口徑很小,你就很難挖得很深。像我們現在用挖土機,你要挖深一點,那個口要寬一點,你挖一點點,怎麼能挖得很深?肯定是要這樣。所以他用這個比喻,也比喻得非常好。廣學原為深入,就幫助我們一門深入。或許大家聽到這個,又不太懂了,所以還是要加以說明。我們一門、一部經,沒有錯,比如說,我們專攻《無量壽經》,或者專攻《彌陀經》(我們三時繫念是以《彌陀經》為主),我為了要深入這部經,要找其他的經論來補充說明,深入這部經典。等於是說以經解經,其他的經來註解這部經,因為一部經它總是受到文字的限制,它不可能講到那麼多。比如說,《無量壽經》,我們講「往生正因」,「雖不能大精進禪定,盡持經戒,要當作善。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到「八不貪,九不瞋,十不痴」,十善業,這個十條列出來了,但是我們懂嗎?我們還是不懂,所以你要找《十善業道經》。《十善業道經》我們看了,還是不懂,所以我們老和尚再舉出《太上感應篇》、《弟子規》,加上現在的《群書治要》,那些統統講的是十善。

  所以《占察善惡業報經》,佛給我們講,「言十善者,能攝一切諸餘善法;言十惡者,能攝一切諸餘惡法」。所以這個以經解經。你看黃念老註解《無量壽經》,用一百九十幾種經論來註解,那不是幫助我們深入這部經嗎?我們是以這部經為主,其他都是來補助我們深入這部經的。那你以哪部經為主,其他的經也都幫助你深入那部經,要懂這個道理。《華嚴經》講「主伴圓融」。所以你看,「必其精研有素,博學無方」。不但佛法你要很多來幫助你補充註解這部經,包括世間法都需要。一般講儒、釋、道都需要,祖師大德對儒、釋、道沒有不通的。

  『惟以明道為懷』,就是為了明道為本懷。明道是明心見性,主要是這個目標。『不圖利養於己』,不是貪圖名聞利養,不是對自己的名聞利養有幫助而來講經說法,這樣才有功而無過。蓮池大師講,要這樣來講經,才有功沒有過。如果你貪圖名聞利養,那叫不敬說法,過比施食師還多,還嚴重。

  【或又謂智者云:為利弘經,亦恆有菩薩之名者何也?】

  或者有人又會有這個問題,智者大師說,如果為了利養去弘揚佛經,也具有菩薩的名義,這個話又怎麼說?他為利養去弘經。

  【噫!此為具菩薩之大悲,而未臻菩薩之實行者言也,非為貪利者言也,不察此意,幾許誤哉!」】

  蓮池大師就回答,智者大師這個話是為了激勵具有菩薩大悲心腸,而還欠缺菩薩入世去度眾之行的人說的。他有這個心,但是他還沒有具體去落實,是鼓勵發菩薩大悲心的人,鼓勵他去弘法利生,不是為貪求個人名利的人說的。如果你講經說法為了我出名,很多人都認識我,我知名度很高,名後面跟著利就來,人家就恭敬、供養,名聞利養,如果貪圖這個就錯了,就不對了。所以蓮池大師也舉出來。我們聽這些祖師大德講的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往往誤會祖師大德真正的意思。所以這個蓮池大師特別又說明,他說那個是為那些真正發心的人講的,不是為貪圖名利的人講的,如果不仔細審慮這句話的意義,那就很容易誤解了。

  好,今天我們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