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緇門崇行錄淺述—不為辦活動而出家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集)  2021/5/28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04

  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我們今天開始學習《緇門崇行錄.清素之行第一》。「清素之行」,就是他的行持,清是清淨,素就是不夾雜,就是不夾雜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就是不夾雜這些,不夾雜自私自利等等的,這個叫清素,這樣的行持就叫清素之行。第一條我們前面有講過,是我們淨宗八祖蓮池大師他的著作,他蒐集的。第一條是:

  【不作齋會】

  『不作齋會』,「齋會」就是現在講齋僧的法會活動。這個標題就是「不作齋會」,我們看這個文:

  【劉宋僧旻,七歲出家,以經義宗海內,號旻法師。修繕寺宇,造設經像,放生布施,未嘗倦廢。】

  這是第一段,就是講到『劉宋』這個時代,有一個『僧』。這裡的「僧」都是指出家人。

  這個後面,大家可以先翻到十六頁,後面第二行,這裡有介紹。「南朝劉裕所創號」,就是我們中國魏晉南北朝,南朝劉裕他所創立的國號,叫「劉宋」。這個朝代的時候,有一個出家人法名叫『旻』。「七歲出家,博通經典,聞名全國,眾稱旻法師。旻法師營造修建寺廟,裝設經像,放生布施,從未厭倦廢棄這些事情。」劉宋時代出家人旻法師,很小就出家,『七歲出家』就是當小沙彌。『以經義宗海內』,他也通達經典這些義理。「海內」就是全國,大家都知道這位法師他的德號叫旻法師。『修繕寺宇』,「修」就是修建,「繕」就是整修、整理,有建新的,也有修補舊的寺院,修繕主要注重在寺院年久失修。他就發願來整修舊的寺院,修繕。再來就是『造設經像』,造佛像在古代用石刻的很多,泥塑木雕的、銅製的也都有,這個我們現在講發心來做佛像,來給人家供養,提供給大眾來頂禮供養,這個是流通佛像。另外流通經典,流通經典、佛像,就像我們現在做的流通處一樣,這個意思。現代「造設經像」,當然種類比古時候多很多,現在包括網路、播經機等等的,這些也都是涵蓋在這個裡面。這個是時代不一樣,做的這些經像,現在種類就比較多。『放生布施』,「放生」也是佛門提倡的。「布施」,布施有財施、有法施、有無畏布施。出家人印造經像,這是法布施,主要法布施。這個法布施也包括三種布施都有,你要造經像需要用到錢,錢財就是財布施;經像本身就是法;得到經像的人,幫他種善根,幫他了生死出三界,那是圓滿的無畏布施。所以流通經像,三種布施都具足。『未嘗倦廢』,就是說他從來沒有疲倦,也沒有終止、沒有廢止,就是說一生都是這麼做。這一段就是敘述,劉宋的出家人旻法師他一生的行持。下面這一段:

  【或問:「和尚所修功德多矣!不聞建大齋會,恐福事未圓。」旻曰:「大齋難得盡理,且米菜鹽醋,樵水湯炭,踐踏洗炙,傷害微蟲,故不為也。如復求寄王宮,官府有勢之家,彌難盡意,不如已之。】

  『或問』,就是或者有人問,和尚做這些功德,他所修的這些功德很多,太多了,又修建寺廟,又造設經像,又布施放生,從來沒有間斷,功德做得太多,但是從來沒有聽說他辦一個『大齋會』。「大齋會」就是我們現在講齋僧,像我們台灣很多齋僧大會,供齋,那就是齋會。有的人他覺得說,你做那麼多功德,但是沒有辦過這樣的大齋會,這樣恐怕『福事未圓』,修福這些事情還不圓滿,應該要辦齋會,就這個意思。

  『旻曰』,旻法師就回答,人家問了這個問題。『大齋難得盡理,切米菜鹽醋,樵水湯炭,踐踏洗炙,傷害微蟲,故不為也。』這條就是《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的,供僧、供齋,「米泔菜葉,不棄於地,乃至諸食未獻佛僧,勿得先食」。很難如理如法。『如復求寄王宮,官府有勢之家,彌難盡意,不如已之』,如果說自己辦覺得有困難,找王宮當大官的,現在講大企業家,有勢力的,他們來辦。旻法師說,你找這些人來辦,更不如法,他們這些人更不懂得要怎麼辦齋。比如說我們現在包給人家辦,包給人家更不如法,我們現在講包給外面的人,包給餐廳,那更不如法了。如果照《地藏經》講,辦齋很嚴謹,亡者他得七分之一的利益。你看「米泔菜葉,不棄於地」,洗米的水不能倒到地上,挑起來的菜不能丟在地上。「諸食未獻佛僧」,還沒有供佛、還沒有供僧,不能先吃。如果你廚房煮了去嘗嘗味道,這個就不行了。所以很嚴謹的,很難辦得如理如法。旻法師講,不能如理如法的辦,沒什麼功德,只是請大家吃吃飯,不如不辦。所以他專門辦修繕寺宇(寺廟、殿宇),造設經像,放生布施,他專門辦這些。

  這個「齋會」,我們學古書、古人的語錄,要懂得它的精神。你看蓮池大師他是明朝的人,旻法師是劉宋時代的人,這個當中也差了好幾百年,時代不一樣,它的環境、它的意識形態,各方面也都不同。到我們現在一千多年了,你看整個環境、時代、意識形態完全不一樣,所以我們學習這個東西,我們要懂得它的精神。它這一條的精神是在哪裡?辦這個齋會,用我們現在話來講,引申出來就是辦活動,辦了很多活動,辦活動主要是結緣,這個跟真正修行是不相關的,所以他不如就不做了。我們也知道旻法師他是很務實的一個人,就是說做真正的功德。就像我們老和尚講,他現在不蓋寺廟。看到這一條,我們也要懂得怎麼去理解,因為時代不一樣,古時候寺廟少,所以需要;而且古時候的寺廟,它真的都是在修行、在教學、在弘法,有它的需要,就是教化一方,自行化他,在古時候很需要。所以在那個時候,建寺廟的確是需要的,是修福。如果到我們現代,寺廟太多了,就像我們淨老和尚講,他給台南極樂寺的同修講,他說如果你建一般的寺院,在台灣的寺院那麼多,也沒有差你那一間,你沒有建,也沒有少你那一間。如果蓋一般的寺院,他老人家覺得沒有必要;如果蓋教學的寺院,他說現在寺院只有做做法會、辦辦活動,真正教學的很少,這個就有需要了。所以台南極樂寺就是專門辦教學的道場。如果沒有人在學習,沒有人在修行,蓋了這個只是做做活動,沒有必要。現在寺廟多得是,甚至有一些大寺廟蓋了沒有人住,都要送人,你去接現成的就好,不需要自己再去蓋了。所以讀到這一條,我們要知道時代背景不一樣了,不然看到這個,我們趕快去多蓋幾間寺廟。一間都沒有人打掃了,你還多蓋幾間?所以這個就要懂得它的精神。我們再看下面一段:

  【贊曰:「今人作一福事,必起齋會,名曰圓滿;乃至掩關僧半期以後,即於關中營營焉,晝夜經畫,預辦齋會,無復正念。嗟乎!旻師之言,真萬世龜鑒也!」】

  這是蓮池大師對他的一個讚歎,『贊曰:今人作一福事,必起齋會』。「今人」,就是蓮池大師講他那個時代,明朝那個時代,距離我們現在有五百多年了。明朝那個時代,如果有人做一樁好事,他必定會辦一場齋會,齋僧、供齋,必定辦一場,這樣才叫圓滿。如果沒有辦那一場齋會請這些僧眾大家來吃飯,那就不圓滿。『乃至掩關僧半期以後』,「掩關僧」就是出家人他去閉關。「半期以後」,比如說閉關三年,住了一年半,過了一半,在關中就沒有心用功了,在關中就在計畫,『營營焉』。『晝夜經畫』,就是白天晚上都在計畫,計畫他出關了之後怎麼來辦這個齋會,要找什麼人,要找哪些護法,在計畫辦這個。這就是我們現在講辦活動,辦活動你要計畫,在閉關裡面也沒有心參禪,也沒有心念佛了,也沒有心情看經,心都在那邊計畫這些,計畫出來了辦一個齋會,辦個大活動。『無復正念』,正念都沒有了。所以蓮池大師『嗟乎』,這是一個感歎詞,『旻師之言,真萬世龜鑒也!』旻法師實在是萬世不易的「龜鑒」,就是我們的借鑒,就是我們應當要向他學習效法的。

  因此我們出家人,也要知道自己是為了什麼出家?不是為了辦活動而出家。辦活動而出家,大家都累死了,一天到晚應付這些應酬活動,自己都沒時間看經、念佛、修行,這個就不是我們出家人主要的。這些年我們跟隨淨老和尚,淨老和尚他弘法利生,的確他老人家是在做弘法利生的事業,這個大家都看在眼裡。所以他辦的一些活動不是一般的活動,實在講他老人家辦活動都是提倡教育,不是大家吃吃喝喝,高高興興,辦完就完了,不是,的確是弘法。弘法,我們前面也做了這些年,現在因為新冠狀病毒疫情的因緣,我們大家到山上,這個也是佛菩薩安排。我們雖然是支援我們淨老和尚弘法的活動,這個是需要辦的,但是我們自己了生死,往生西方,這個是更為重要。我們辦了活動,如果我們自己不能往生西方,來生來世還是繼續六道輪迴,就不對了。所以我們還是要斟酌、衡量自己的情況,出家人以了生死為主,往生西方為主,這個才是我們出家主要的目的。我們出家主要的目的不是辦活動,那是附帶的,那不是主要。主要的還是要自己修行,了生死,你才能弘法利生,往生西方才能真正弘法利生。這些事情,我們也都要了解。所以我們要有一個賓主,分清楚哪個是主要的,哪個是次要的?這個要分清楚,不能賓主顛倒了。所以現在很多寺院道場,把辦活動當為主要的,自己了生死就疏忽了。甚至還有寺院提倡人間佛法,求來生再來做人,這個話在家人可以講,我們出家人千萬不要講。出家人你就是要出離生死,你不出離生死,你為什麼要出家?何必要出家?這個我們要懂。在家人他可以求了生死,他也可以求人天福報,在家人可以;出家人千萬不要講我來生再來做人,這個會給人家看笑話。這些我們都要知道。

  還有,辦這些活動、辦這些事情,要衡量我們的時間,這個時間就是我們的年紀,你現在多大,你往後還能活多久?這個我們都要去衡量的。所以人從一歲到十歲是幼年,十歲到二十歲是少年,二十歲到三十歲是青年,三十歲到四十歲是中年,四十歲到六十歲叫中晚年,這個叫中晚年,六十以後就叫晚年了。所以如果我們已經過了六十,你不要一直想來日方長,實在講是來日不多,不是來日方長,要覺悟,無常迅速。所以你六十以後,像我七十一了,七十以後你現在最重要的是什麼?還剩多少時間?這個自己要衡量。所以我們現在一定,要安排就安排自己修行的路,實在講「黃泉路上無老少」,也不是說年輕的人他就不會死,年輕死的很多,特別現在災難這麼多。你看新冠狀病毒,昨天一天就死了十三個,前天死了十一個,五十歲到六十歲,還不到七十歲。哪一個人他有跟閻羅王打合約能活多久?所以我們還是要提醒自己,我們現在是多大年紀了,該辦哪個事情是最重要的?這一條的精神我們要知道。

  所以我們學古人的東西,要用在現代,抓住它的精神。因為現在的意識型態,現在的社會環境,整個都不一樣了,我們自己本身的情況,周邊的情況,都要去評估,都要衡量。這樣來學習,抓住它的精神,這一條用在我們在現在應該怎麼做,這個才叫善學。

  好,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