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緇門崇行錄淺述—僧性空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集)  2021/7/13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50

  《緇門崇行錄淺述.尊師之行第三》。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緇門崇行錄淺述.尊師之行第三》,第九十六頁,我們從第四行:

  【僧性空】

  這個公案看起,我們看下面的文:

  【吳泗洲寺僧性空,棄應院,閉關堯封山,嘗寄予所發誓願,及稟告十方等語。予嘉歎希有。俄而魔著,遂癲狂以死。予甚悼焉。揆其繇,蓋繇乍起信心,有信無慧故也。古人心地未通,不遠千里,參師訪道,出一叢林,入一保社,乃至窮遊遍歷,曾不休息。得意之後,方於水邊林下長養聖胎耳。何得才離火宅,便入死關。有過不知,有疑莫辨,求升而反墮。又奚怪其然哉?頗有初心學人,結茅深山,孤孑獨君,自謂高致,雖未必魔癲,而亦頓失利益不少,明者試一思之。】

  這是蓮池大師看到當時一個公案,一個例子。就是一個出家人『性空』,這個出家人他是『吳』,就是古代這個吳,東吳(吳就是現在的江蘇省),在這個地方有一個『泗洲寺』,這個泗洲寺僧人法號叫「性空」。『棄應院』,這個「應院」,在明朝那個時代就是指做經懺佛事。「應」是應付,應付其他寺院的邀請去做佛事,經懺佛事。做經懺佛事,他放棄了。『閉關堯封山』,這個堯封山在古代,堯傳位給舜,天下分為十二州,每一個州都有表封一座山叫堯封山。江蘇這個地方也有一座堯封山,這座山也是人去給它取了一個名字,稱為堯封山。像我們淨老和尚給我們雙溪這裡取名台北靈巖山,南投也有一個靈巖山,妙公長老的道場,大陸靈巖山祖庭是在江蘇蘇州靈巖山寺,跟這個是一樣的意思。所以堯封山在那個時候,每一個州都有一座堯封山。

  『嘗寄予所發誓願』,「嘗寄予」,這個「予」就是我,我們現在講我。「嘗」就是曾經,他曾經寄給我他自己所發的誓願,這一篇文,我們也叫做發願文。他個人發願,寫一篇文寄給蓮池大師,他不去趕經懺,發願要去修行,閉關修行。『及稟告十方等語』,「稟告十方」,我們現在講對外宣布,他要閉關了,不做這些經懺佛事,而且把這個發願文寄給蓮池大師。『予嘉歎希有』,「予」這是蓮池大師講,我接到這個,很難得,他不去做這些經懺佛事,發願閉關修行,這個非常難得。蓮池大師也讚歎他,這個很希有,很少,給他一番讚歎。『俄而魔著』,但過了沒多久,就聽說他閉關著魔了,到最後『遂癲狂以死』,他閉關閉到著魔,到最後發狂而死。『予甚悼焉』,蓮池大師很哀悼,這麼發心的一個修行人,怎麼會這樣?對他當然就很惋惜了。這麼難得的修行人,修到最後著魔發狂而死,非常非常可惜。

  閉關修行著魔,自古以來就有,現在更多。我們看到很多,特別是知識分子,在美國就很多,我也曾經看過到,去修禪、修密,修到最後變神經病,而且都是高級的知識分子。這個真的大有人在,現在這種情況更多,古代就有。當然蓮池大師聽到這個消息非常哀悼,『揆其繇』,「揆其繇」就是說,去探討、去追究他為什麼會著魔。是這麼發心,這麼難得,他為什麼會著魔?他的緣由是什麼?也就是說追究著魔的原因。『蓋繇乍起信心,有信無慧故也!』是由於剛開始有信心,最初發心有信心,但是沒智慧。有信無慧的緣故,所以他才會著魔。

  『古人心地未通,不遠千里,參師訪道。』「古人心地未通」,「未通」就是還沒有開悟,還沒有開悟之前不怕千里路遙遠,參師訪道,到處去參訪這些善知識,離開一個叢林,再進入一個道場。乃至窮遍天下去參訪,沒有一刻一時休息荒廢懈怠,這個就是跟善知識學習。跟善知識學習,有的一學,時間比較短的三、五年,八年、十年,二、三十年的都有,甚至有一輩子跟一個善知識,他沒離開的,這個都有。他為什麼要跟善知識?自己心地未通,還沒有開悟。沒有開悟,你很用功去修行,在古大德講叫盲修瞎練。有行無解,盲修瞎練,才會造成這個結果。有解無行,叫說食數寶,你道理都通達了,但是你沒有去修行,好像說吃你也沒有去吃,肚子也不會飽;幫人家算錢,跟自己沒有關係。所以開悟必須解行相應。

  所以參訪善知識,高明的善知識,要去參學、參訪,一個善知識。你學到一個階段,如果需要,再另外去參,善知識會告訴你到哪裡再去進修。所以參訪善知識,主要是自己心地未通,自己沒開悟,沒開悟就好像不認識路,不知道路怎麼走。不知道路怎麼走,那你就一直走,肯定走錯路。所以開悟好像你有眼睛,你看得到路,你認識路了你再去修,就不會出問題,一定能成就。如果不開悟,那這個不行,你不能離開老師。所以在《沙彌律儀》,《律要》也講不能離師太早,你跟一個師父剃度,跟他出家,不要離開他太早,除非這個師父他自己不通,那你只好再另外去找善知識。或者你跟這個師父沒有緣,他雖然通,你對他不恭敬,他也幫不上忙,你也學不到東西,所以你可以到其他道場去。你最恭敬的、你最佩服的那個善知識,你跟他學,你會有成就。

  古代善知識是這樣,他也不是說,你一定要留在我這裡。善知識也沒有絕對的標準,善知識往往有人要來參學,跟他對話,問一問,了解之後,那我們也在古代公案當中看到很多例子,善知識會跟他講,你的緣不在我這裡,你這個緣在某某地方,你去那邊親近某某大德,他對你會有很大的幫助。善知識,每一個人來參學,肯定跟他問這些,你的興趣在哪裡,你修什麼法門,你最尊敬的人是什麼人,你心目當中最佩服的是什麼樣的一個老師,一定是問這些。那了解之後,就知道他適合去哪裡,親近哪個大德是他最佩服的,他去,他就一定會有成就。所以不能離師太早,親近一個善知識,自己沒有開悟,不能離開。所以古人這麼辛苦的參學,都是走路的。參學,直到心地明白之後,「才於水邊林下隱居,以長保明心見性的功夫」,這個叫『長養聖胎』,明心見性了才能去閉關。

  所以古人閉關的標準是你明心見性了嗎?過去我們淨老和尚講,閉關只有兩種人,一個是明心見性的。明心見性,沒有人認識他,他自己也不會去標榜自己,不會去宣傳推銷自己,古人不會。現代人很多都是在推銷自己、宣傳自己;古人明心見性,他也不會去炫耀、推銷自己。那怎麼辦?閉關、住山、住茅蓬,人家要去參學的,打聽哪裡有住茅蓬的,那個就是高僧。古代住茅蓬也就等於是向大家宣布他明心見性了,你們有什麼問題可以來參叩,這是一種人。另外一種人就是他太忙了,忙得自己都沒有自修的時間,所以宣布閉關。除了這兩種人,是沒有資格閉關的。

  蓮池大師講到這裡就很感嘆,「好不出容易出家修行,才脫離了五蘊熾盛如火宅的世俗,便盲目地閉入死關,自絕慧命」,就是自己把自己慧命斷掉了。為什麼把自己的慧命斷掉?因為自己的過失在哪裡還不明白,自己有什麼問題、錯在哪裡自己不知道,心裡的疑惑自己也沒有辦法去分辨清楚,心裡有疑,所以會弄巧反拙,要求進步反而墮落了,還有什麼好奇怪的?「有很多初發心的修行人在深山搭茅蓬,獨自一個人住著修道,自以為清高了不起,雖然不一定會著魔發癲」,但是也因為這樣,自己不知道自己的過在哪裡,自己不知道錯在哪裡,沒有辦法去分辨他自己心中的疑惑,這個大大不利於修行。『明者試一思之』,雖然你去一個人閉關,未必是會著魔,但是『頓失利益不少』,你失去這個利益不少。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沒有人提醒,沒有人指點。

  這個修行,善知識好像是帶路的,這個帶路的善知識,好像你開車,他在旁邊給你指路,你還不認識路。好像我們常常也遇到,去一個陌生的地方,不知道從哪裡上高速,有人帶路帶到那邊,交流道,那你上去,你走就對了,找到了。你還沒有找到之前,你自己去找,可能不曉得要多久,可能誤入歧途。所以這個老師、善知識,他是我們法身慧命的一個關鍵。我們身命得自於父母,慧命得自於老師,這個非常重要。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