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緇門崇行錄淺述—襯施不憶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集)  2021/6/3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10

  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我們繼續來學習《緇門崇行錄.清素之行第一》,第二十四頁,從第四行看起:

  【襯施不憶】

  【唐靜琳,京兆華原人,道風既播,襯錫日至,並委諸侍人,口不重問;後欲作福,方恨無財。侍人出之,琳曰:「都不憶有此也。」平生衣破,以紙補之。】

  這一條是『襯施不憶』。「襯」就是信眾供養出家人財物,這個叫「襯」。在家信眾供養的財物叫「襯施」,在家人布施給出家人的財物。「不憶」就是他沒有放在心裡。這個公案是唐朝京師靜琳法師,他是住在弘法寺。京師就是京都,唐朝建都在長安,長安就是現在的陝西西安。他在弘法寺常住,是『京兆華原人,道風既播』,就是他的道行高超,道風遠播。這就是他的感召,他有道行,道風就傳播得很遠。古代沒有像現代這個資訊,傳播媒體,他的道風遠播都是口耳相傳,我們平常講一傳十、十傳百,這樣就傳開了,所以傳得很遠的人都知道。知道法師有德行、有道風,來親近他的、跟他學習的,來聽他講經說法、聽他教誨的人多,供養也就多了。他收到這些供養,『並委諸侍人』,人家這一手供養,他這一手就交給旁邊侍候他的人(侍者)。交給侍者,他也不再去問剛才那個信徒供養多少錢,他沒有再去問,他也沒有看。這一手接過來,這一手就交給侍者,他也沒有放在心上。

  『後欲作福』,有一天他要做一些功德,想到有一些好事、功德要做。在佛門做功德,不外乎是印經、造佛像、修造寺院、放生、救濟這些功德,像《地藏經》講的修補塔寺、裝理經典、救濟急難的人,這些都屬於作福、修福的事情。這裡講「作福」,大概就是經典上講的,主要在三寶裡面種福。想到要去做一點功德,才『方恨無財』,自己都沒錢,想做也沒錢。有這個心要做,但是沒錢,平常人家供養他的錢,他就交給旁邊的人,他也不去過問,也不知道多少,也沒有放在心上,他也忘記了,他要修福才發現自己都沒錢。旁邊侍者聽到了,把錢拿出來。侍者都幫他存起來,他也不管,不去過問,侍者錢拿出來給他看,結果靜琳法師說,沒想到我還有這麼多錢。這是古代唐朝靜琳法師他的一個公案。

  我們淨老和尚也是這樣的,過去人家供養多少,都是交給旁邊的人。實在講,供養很多,他也沒有去過問,也沒有看一看供養多少錢。他要印經,要做什麼,幫他整理錢的人再給他。所以他要做一些好事,的確人家拿出來給他看,他才知道有這麼多錢。那可以做什麼事情?去幫泰國建醫院、辦漢學院、印經布施、救濟等等。這也是我們現代的一個示範、一個榜樣,也是我們要學習的。

  所以靜琳法師他都沒放在心上,忘記了,供養多少也不知道,他也忘記了,要作福的時候才知道自己都沒錢,身上都沒有錢,侍者拿出來給他看,他才知道平常人家供養這麼多錢。這些錢不是他自己用的,不是他自己享受的,都拿去替大家修福。這些都是我們要效法、要學習的地方。

  『平生衣破,以紙補之』,平生衣服破了,我們一般是用布來補,他是用紙來補,這也是說明他生活非常的節儉,絲毫都不浪費。人家信眾的供養,他都拿去布施,替大家修福,這個也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所以有信眾的布施供養,我們不要享福,替大家修福。所以我們老和尚也是效法印光祖師,印光祖師在世的時候,供養他老人家的錢很多,他收到這些供養,他主要的功德,第一個是印經。因為過去那個時代,經書還是很有限,在民國初年的時候要得到一本經書,那個時候印刷術沒有現在這麼發達,得到一本經書,實在講不容易。所以人家供養他的錢,他統統拿去印經,供養的錢很多。到了晚年到蘇州報國寺,就是靈巖山下的一個寺院,報國寺,他辦一個弘化社,專門印經、印善書跟大眾結緣,流通經書、善書這些典籍,以做這樁事情為主。這個弘化社現在還在,我們也曾經給它印過一些經典。

  印光祖師他流通經典,跟我們現在做的不太一樣,他的流通是全額流通。全額就是說,如果你的經濟能力許可,比如說請一本經書,他照這個本錢給你,沒有賺你的錢。比如說一本經書十塊錢,他就收十塊,印的成本價,十塊錢,沒有商業利益,沒有賺錢,他就收十塊,這個是全價流通。如果有的人經濟差一點,比較困難一點,半價,半價就是打五折,半價流通,一本成本是十塊,收五塊。有的的確連半價他也買不起,他就免費流通,印光祖師他流通是這種方式的。他收回成本,或者收回半價,他留著再做下一次印經的一個基金,跟我們現在做的全部免費流通的就不太一樣,我們現在全部都是免費的。

  印光祖師這個做法,在當時那個地區、那個時代也很適合。因為經典,我們自己拿錢去請回來,比較會珍重,他會比較愛惜、比較珍惜,自己花錢去買的。如果都不要錢的,當然也會不一樣,反正都免費的,他就不會那麼珍惜,這個的確也是這樣。所以有些經書,你到書店去買的,自己花錢去買的,買了自己就會比較珍惜,這個也是必定的。不然他如果不想看,他也不會拿錢去買。所以印祖這個做法也有他的道理。我們現在淨老和尚的做法也是適應現代的時代跟環境。所以有一些道場,他們定一個價錢在流通經書,也是有它的一個需要。免費流通,問題就是有一些人他不知道珍惜,就糟蹋這些經,請一大堆亂丟,這個我們也看到過。所以都各有利弊,這個我們要了解。

  現在科技愈來愈發達了,印這個紙本的經書,後來發展到錄音帶、錄影帶、VCD、DVD,到現在的播經機、電腦、衛星電視、這些晶片,現在用紙本的,我們就斟酌印,就不會像過去印得那麼多,已經飽和了。現在看書本的人很少,現在大家看手機、看電腦,這個幾乎都要代替了,所以在電腦上蒐尋這些資料也都很充足。但是紙本的經書還是要保留,萬一沒電了,那個都不能看,紙本的就沒有影響,所以傳統的紙本還是要保留下來。

  所以古代古大德這個做法,現代我們淨老和尚、近代的印光祖師也是這個做法。印祖他的行持跟靜琳法師就很相似了,供養他那麼多錢,他也沒有穿一件好的衣服(有好的衣服,輾轉布施給人,他自己還是穿著那個舊衣服),也沒有吃好一點,住也沒有住好一點。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大家學習、效法的地方。

  好,今天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