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緇門崇行錄淺述—非理募化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集)  2021/6/13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20

  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緇門崇行錄.清素之行第一》,請大家翻開三十九頁,從第四行:

  【非理募化】

  這個名題看起。

  【雲棲僧約,非理募化者出院。一僧曰:此不足禁,禁之則缺眾生福田。非理募化,雖其人自負過愆,而眾生獲破慳捨財之益。世僧假佛為名以營生,佛何曾為此輩出一禁約乎?】

  到這裡是一段。『雲棲僧約』,「雲棲」就是雲棲山,這是我們淨宗八祖蓮池大師的道場。他那個叢林的規矩,「僧約」就是公約,僧眾住在一起,大家共同遵守的約定,我們現在講規則、規矩。有一條是『非理募化者出院』,「非理募化」就是說你去募捐、去化緣是不合理的,蓮池大師那邊募款化緣要有它的正當性,它的理由。如果是常住公開對大眾募款化緣,這個在道場裡面算是有正當性的理由。如果個人,自己去跟人家化緣,這個就不行,這叫非理募化。你個人去拉信徒,然後向信眾募款,向他化緣,化緣也沒有歸常住,就是自己私人去用,這個就是非理募化。它這個規矩很嚴格,「出院」就是遷單,趕出去,它不是只有告誡而已,就是要出院。

  有一個出家人就提出來,『曰』就是說,『此不足禁』,他說不應該去禁止僧人非理募化。當然非理募化範圍也很廣,如果比較小範圍來講,就是這個道場;如果大的範圍,那就是整個佛教,你不是正當性的募化,這個就不可以。這個僧人講,他說為什麼不要去禁止?下面是他講的理由,『禁之則缺眾生福田』,如果你禁止,這些眾生人家要來種福田,他的機會就減少了,甚至他沒機會來種福了,等於是說把這些眾生種福的機會給他擋住了。

  下面這個僧人繼續講,他說非理募化就是說他不合理去跟人家募款化緣,『雖其人自負過愆』,雖然他自己個人要背罪過,「過愆」就是罪過、因果,我們現在講因果自負,他自己要負責那個因果。你跟人家化緣,人家居士供養你,你跟他的關係,因果關係。如果你是非理向他募化,你等於是欠那個捐款的信眾,因果他自己負責。「雖其人自負過愆」,那個僧人不如法,他要背因果。但是下面他又講,『而眾生獲破慳捨財之益』。那個人他不如法的化緣,他自己背因果,但是眾生他來布施,就幫助眾生破除慳吝捨財,他得到這個利益,這樣聽起來也沒錯。如果你不給他這個機會,眾生就沒有破慳吝捨財的這種功德利益了。

  『世僧假佛為名以營生』,「世僧」就是世俗這些不如法的僧人,假藉佛的名義,實際上是他自己拿去用了。這個我們現在講,把佛教當作他一個職業,「營生」就是當作一個職業,甚至有的當商業在經營,在這個當中得到這些錢財,他來過日子。『佛何曾為此輩出一禁約乎?』佛在《戒經》上也沒有出一條禁約,沒有說不可以非理募化,佛沒有這一條。這個僧人就講出這個理由。

  下面就是蓮池大師的回答。

  【予曰:子言則誠善矣,然知其一,未知其二。】

  蓮池大師就回答說,你講的話是很好,沒錯,但是你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只知道一方面,另外一方面你就不知道了。

  【非理募化者,瞞因昧果,施者知之,因而退心,後遂不施。】

  『非理募化』就是說不合理的募款化緣。『瞞因昧果』,這個因果他就糊塗了,不明瞭了,瞞因昧果。『施者知之』,如果你做的不如法,瞞因昧果,比如你跟人家化緣說,我這個錢要去蓋大殿,但是實際上沒有,你自己拿去用,這個就是「瞞因」,瞞騙信眾;「昧果」,他不知道將來是有果報的,你要還債的,你欺騙信徒。如果這個布施的人知道了,『因而退心,後遂不施』。如果知道,他還會繼續布施嗎?不會。現在在台灣、大陸、香港,我們都碰到過,很多假的出家人,他也穿著僧服,甚至穿百衲衣,向人家要錢。不知道的人給他了,後來知道不會再給了,知道他不是真正的出家人。穿著出家人的衣服,剃個光頭,然後就跟人家化緣,不知道的會給他,知道就不會再給。「後遂不施」,後來人家就不敢布施了。

  【安在其能破慳也?】

  這樣怎麼能夠幫助信眾來破除慳貪呢?看到佛門都是不如法,算了,不要布施了,還是自己留著吧!這樣怎麼能幫助他破除慳吝的煩惱呢?

  【佛世有諸弟子自遠遊歸,所過聚落,望而閉戶。】

  佛在世那個時候,有一些佛弟子從遠方去旅遊歸來,所經過的聚落看到出家人來了,趕快門關起來。為什麼門趕快關起來?看到出家人就怕了,趕快關起來。

  【問故,則畏僧之募化也。】

  問他什麼緣故,你們怎麼看到出家人來,門就趕快關起來?問這些村子裡面的人。他們就說,我們怕那些僧人來跟我們募款化緣。

  現在有很多人,出家、在家都有,到處跟人家化緣。縱然做好事,也不能一直去找人家化緣,因為你會造成他們的壓力。所以早年我在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那個時候我做當家,也負責印經,負責的項目可以說沒有人,什麼事都要去負責。有一次一個居士來,說悟道法師,圖書館什麼時候印經?如果要印經,你打個電話給我,我來發心隨喜,來通知我。後來我們師父上人常常印經,都叫我去找印刷廠來估價,印一萬本,一本多少錢,我就想到某某居士說了,我們有印經要通知他,我就準備打電話。還沒有打,我們師父在旁邊看到,他說你打電話給誰?我說報告師父,某某居士,他說我們圖書館有印經,要打電話通知他,他要來隨喜。我們師父當時聽到我這麼一講,他就跟我講,你要向人家討債?我聽了,愣了一下,這怎麼是討債?這是他自己要發心的,也不是我主動去跟他募款,說我們什麼時候印經,請你發心,我沒有主動,是他自己主動講的。我就跟師父講,是他自己說,叫我通知他。我們師父就給我分析,他說他給你講,到現在已經過一段時間了,可能是當時他跟你講,他有這個預算,有一筆錢要來隨喜,現在他那個錢還在不在,你知道嗎?我說這個我就不知道了。如果經過這段時間,他原來要隨喜印經那個錢有其他的事情,他先用到其他地方去了,他這個錢就沒有了。你現在打電話給他,之前又是他自己講的,他如果那個錢在還好;不在,那他是不是要去跟人家借錢?是不是給他壓力?你這個不是討債是什麼?我才恍然大悟,感恩師父開示,電話就不打了。如果你來,主動拿來再說。

  所以連他自己跟我們講的,我們都要考量對方他的經濟狀況。如果我們對他不是很了解,不能主動去通知他;通知他,說你像討債一樣。如果你對對方的經濟狀況很清楚,那個是可以的。像我們老和尚不化小緣,都是些比較有錢的居士信眾,他會去跟他提一提,對他很了解,都很熟悉了。如果我們對他不了解,不是很熟悉,的確要考量到這個問題。所以這個非理募化,有時候跟人家化緣,的確會造成人家的壓力,人家看到你來就怕了,又要來化緣了。

  【因以白佛,佛乃種種呵責,何言其不禁約也,慎之哉!】

  人家就去跟佛陀報告,說我們出家人經過某一些村子,人家門都關起來,不敢開門,怕出家人去化緣。佛就教誡這些弟子,以後不准去給這些在家居士,造成他們的困擾、造成他們的壓力。所以這裡蓮池大師他舉出,說佛在經上也有講這個,怎麼說佛沒有禁約?佛還是有禁。所以『慎之哉!』這個要謹慎,募款化緣要謹慎,這個都有因果的,非常非常重要。

  所以我們出家人,實在講,夠用就好。特別我們蓋寺院,我的原則也就是說,都是依照老和尚他的做法,就是說我們有多少能力,我們做多少事情。如果超過我們的能力,蓋了寺院,很多錢,到時候你要去向人家化緣,那就很苦,等於負債,甚至有那個債留給徒弟。或者是說你這邊要蓋一個寺院,徒弟大家分攤,每一個人負責多少,你去募,現在寺院很多這樣的。你負責多少你去募款,那他就有壓力,他就沒有心在修行辦道了,一天到晚忙這個,去跟信徒應酬,你要募款就要跟人家應酬。甚至在我們台灣我也聽說過,有一些法師跟人家借錢,借到跑路了,負債還不起就跑了。在家人銀行跑三點半,出家也在跑三點半,那就給人家看笑話了。

  這個叫非理募化,這就不合理。所以我們還是比較務實的來做。你去跟人家募款,你就要看人家臉色,看信眾的臉色。實在講,我們出家人何必蓋那麼豪華莊嚴的道場?花那麼多錢。你有那個能力,有那個預算,那是可以;沒有,我們就不要勉強,勉強就是攀緣,就不是隨緣。所以我們現在雙溪三個地方都在申請宗教用地,我的做法也是隨緣。大埤這邊比較快一點,因為它本身是一個丙建,是一個建地,就省掉這些申請變更地目的手續,就會比較快。地方也不是很大,我們現在有一些錢,大概蓋了那個地方,應該還可以。小築這邊,我們就看因緣,因為現在手續上還是有一些耽擱,看以後的因緣。我們現前這兩棟農舍,如果能夠維持也不錯了,也很好,如果有這個財力,再計畫去蓋,山下也是一樣。

  總是我現在做這個事情,不能把債務留給你們,這是我們老和尚他一個做法。所以我們要做有把握的事情,不要做沒有把握的事情。現在要蓋得多大多大,能夠住多少人多少人,蓋得多漂亮、多莊嚴,然後找人家去化緣,那很苦,看人家臉色,人家給就給,不給就不給。給了,欠他一個人情;不給,你蓋下去了,你怎麼辦?是不是大家壓力就來了?所以這個要慎重考慮。

  出家修行,愈簡單愈好。你看海賢老和尚,一生不麻煩人,出家人的榜樣。自己的衣服自己縫縫補補,自己洗,自己種地種菜,不麻煩人,你看他走得很瀟灑,這是我們出家人的榜樣,要學習、要效法。我很早跟大家講過了,我現在用不到道場,這個是實話。大家一定要認識,歲月不饒人,年紀大就是大,不是講幾句祝福的話,這樣就可以了,不是這樣的。不是講幾句,你光壽無量,在娑婆世界沒有光壽無量,極樂世界才有。如果這邊就有光壽無量,我們也就不用發願往生西方了,就在這裡就好了。我們要面對這個事實。所以這個道場,我一再的跟大家聲明,為你們後續年輕出家人來建立的,幫助你們修行的,修行、修福,持戒、修福,幫助我們這些,希望大家能夠理解。

  好,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