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緇門崇行錄淺述—歷年執侍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六集)  2021/7/9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46

  《緇門崇行錄淺述.尊師之行第三》。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緇門崇行錄淺述.尊師之行第三》,八十八頁,從倒數第二行:

  【歷年執侍】

  這裡看起。我們往下面看這個文:

  【唐招賢通禪師,少為六宮大使,因詣鳥窠求出家,窠不納,堅求,乃為剃落。執侍左右,勤劬不替,經一十六年,不蒙開示,欲辭去,窠問何之。曰:「諸方學佛法去。」窠云:「佛法此間亦有少許。」遂拈起布毛,忽大悟,號布毛侍者云。】

  這個公案在唐朝,「唐朝招賢會通禪師」,他年少的時候做「唐德宗的六宮大使」,就是宮廷跟王室之間的連絡官,但是他無意於功名富貴,他的志願、志向不在世間這些功名利祿。所以他就『因詣鳥窠求出家』,「詣」就是拜謁,就是拜見鳥窠道林禪師,求鳥窠禪師為他剃度,他想要出家。鳥窠禪師很有名,我們常常聽老和尚講這個公案,在我們中國佛教也燴炙人口,白居易去找鳥窠禪師,鳥窠禪師他是住在樹上。窠就是巢穴的意思。我們看到樹上,鳥會在樹上去做一個巢,住在那裡。鳥窠禪師他就住在樹上,所以大家稱他做鳥窠禪師。白居易請問他佛法,禪師是不是可以給他講一點玄妙的佛法讓他開悟,他慕名而去的。結果鳥窠禪師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講了這個話。白居易聽了也大失所望,我特別來拜訪,要求你給我講一些禪宗的機鋒話,看能不能言下大徹大悟;給我講這個老生常談的,大家都知道的。他說這個三歲小孩都會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鳥窠禪師就回答他,他說三歲小孩都會講,但是八十歲老翁還做不到。這個真正是大德善知識。你沒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只是要去求開悟,這個是不切實際的。鳥窠禪師講的都是實話,所以這個公案很有名。

  招賢會通禪師他去求出家,要跟鳥窠禪師剃度,鳥窠禪師他不接受,不答應。『堅求』,他堅持要求,再三要求,最後看他這麼誠意要出家,才幫他剃度,『乃為剃落』。剃度之後,做什麼?『執侍左右』,就是在旁邊照顧,做侍者,而且做很多日常生活上的工作,砍柴、挑水,什麼事情都要做。「執侍左右」,我們不要看到這一句,執侍左右就是站在他旁邊都不動的,不是那個意思,如果大家這樣去看,那就看錯了。什麼叫執侍左右,這個執就是我們現在講道場的執事,他有工作的,侍候在鳥窠禪師的左右,他什麼事情都要去做的。『勤劬不替』,殷勤不變,很勤勞,天天做事情。天天做各種工作,很辛苦,這個「劬」就是劬勞,很辛勞、很辛苦。他很勤勞,也很真心的在做事,「不替」就是都沒有變。這樣時間多久?十六年,『經一十六年』。這十六年,鳥窠禪師從來沒有給他講一句開示,沒有,就讓他去工作,就是去做事。就像六祖去拜見五祖,對了幾句話,就叫他到碓房去舂米。那都很粗重的工作,六祖身體矮小,體重輕,重量不夠,所以他腰間綁一個石頭。那個石頭現在還在廣東,所以做那個叫重勞力的。這個招賢會通禪師也是一樣,什麼事情他都要做,但是從來沒有給他開示幾句,都沒有,一句也沒有。他待了十六年,禪師也不給他講講開示,看他會不會開悟。從來沒講,沒有跟他講過一句佛法,就是只是叫他做事。

  待了十六年,他就想這裡學不到佛法,就要離開了。『欲辭去』,就要向鳥窠禪師告辭。『窠問何之』,鳥窠禪師問他,你為什麼要離開?離開要去哪裡?『曰:諸方學佛法去。』當然這是文言文,簡便。當然他一定說,我來這麼久了,師父從來沒有跟我講一句佛法。我出家是為了要學佛法,現在這裡也沒有佛法可以學,所以我想要到其他地方去學佛法去了。一定是這麼回答的。鳥窠禪師聽到他這麼說了,『窠云:佛法此間亦有少許。』他說,你要學佛法,我這邊也有一點點佛法,可以提供給你。講完,沒有講話,『遂拈起布毛』,就是拈起衣服的布毛,把它吹一吹。這個招賢會通禪師,當下看到這樣,他就大徹大悟了。這個黃念祖老居士在《大經科註》也有註這個公案,就是鳥窠禪師對兩個人,他不同的開示、不同的講法。所以這個看到鳥窠禪師吹布毛,他開悟了,當下大徹大悟了。

  下面我們接著看蓮池大師的讚:

  【贊曰:「人見侍者於布毛下悟去,不知一十六年織紝之力也。匪多載辛勤,焉有今日事?遇明師者幸毋以躁心乘之。」】

  蓮池大師對這個公案也很讚歎,大家只看到他開悟,他就是看到鳥窠禪師把衣服拉起來,吹吹衣服的布毛,吹一吹,他就開悟了。看起來開悟也很簡單,就這樣他吹一吹,他馬上就開悟了。但是沒有看到前面那一段,『不知一十六年織紝之力也』。這個十六年,「織紝」就好像你去織布,縫紉,這是比喻形容在這個十六年當中他很辛苦的做事,是這個力量。這個十六年他就待在那裡規規矩矩的,實在講就是修六度萬行,在修什麼?《金剛經》講的持戒、修福。守規矩,不敢亂跑,師父叫他做什麼,他就乖乖去做,很認真去做,修福。守規矩是持戒,去做事是修福。講一個持戒、修福,修福是布施,持戒,實在講,忍辱、精進、禪定,到最後他開智慧。所以這個十六年他修前面五度,到最後吹布毛,他就開智慧了,他心也沉澱到一定的程度。所以這個十六年當中,就是修六度。修布施,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財又分內財、外財。你用你的體力、勞力去為大家做事,內財布施。守規矩,師父叫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持戒。有沒有忍辱?大家想一想,在那個道場,不是只有他一個人,還有其他的人。大家住在一起,大家想一想,你要不要修忍辱?一個人一個煩惱、一個習氣,你如果不能忍,你待得下來嗎?你要修忍辱。精進,就是有進無退。你看,「勤劬不替,經一十六年」,他沒有改變,所以他心就定下來了。他心已經定到一個程度了,所以鳥窠禪師知道因緣成熟了,已經成熟、成氣候了,一點他就通了。

  如果沒有這個十六年的修行,你怎麼點也不會開悟。所以蓮池大師講,你不能只看到這樣,大家就學那個樣子,他會開悟,你不會開悟,因為你沒有那個十六年的功夫,人家他有十六年的功夫。這個公案要從這裡去看。所以蓮池大師給我們分析評論,『匪多載辛勤』,如果沒有這麼多年的辛苦勤勞,『焉有今日事』,哪會有今天開悟這個事情?所以古人這個求法,他是真心在求法,不辭辛苦。真的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遇明師者幸毋以躁心乘之』,如果遇到一個真正的明師,就不要太急躁,急於求成,希望趕快學會,希望趕快開悟。《論語》也講「欲速則不達」,好像你煮飯、煮開水,你一定要煮到時間到,它才開、才熟,時間沒到,你就要吃,那沒辦法的。所以那個火候時間一定要夠,這個就要耐心了。「躁心」,就是你很著急,那欲速則不達,你要快反而更慢。所以不能以急躁心來學佛法,不管修哪個法門都一樣,都是要有長遠心。這個長遠心就叫精進。沒有長遠心,學了三天,他就不耐煩了,不學了,一生都不會有成就。

  所以這個公案提醒我們,學習佛法,不管學哪個法門,都要有耐心,要有長遠心。這則也是屬於尊師之行,大家從這裡可以看到,他如果沒有尊師,他怎麼可能在那邊待十六年,他早就跑掉了。如果待個三年就不得了了,三年,師父也從來沒有跟他講一句開示,大概他就跑了。待十六年,他自己想,這裡都沒有佛法可聞,想要去聽聽佛法。聽聽佛法,他也是尊重師父,就是說我要離開了,我要到其他地方去學習了。來這裡這麼多年,他必定是這樣的,也不是他自己偷偷就要溜掉、跑掉了,不講一聲,他就走了。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也看出他的尊師之行。所以尊師之行它有很多方面。尊師之行心態是一樣的,但是在做法上、表現方面,有很多方面都是屬於尊師之行。尊師為了重道,重視自己的道業,你自己才會成就。這個是值得我們大家共同勉勵學習的。

  好,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