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講述菁華 (第五十六集) 199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45-0056
請掀開經本第三十面,我們從倒數第三行看起:「復有無量主方神,所謂遍住一切主方神,普現光明主方神,光行莊嚴主方神,周行不礙主方神,永斷迷惑主方神,普遊淨空主方神,大雲幢音主方神。」昨天我們講到第六尊菩薩,今天我們接著從「大雲幢音」看起。
經文從開端一直到現在,都是介紹法會參與的大眾。這個法會太大了,所以佛在此地為我們介紹的方式採取團體,一個團體、一個團體來介紹。全經總共有二百多個團體,這是初會一類的神眾,這個地方說的是主方神。因為今天有一些同學初次來參加,我們簡單的把主方神這個意思做一個簡略的介紹。「方」,我們現在講方面,某一個方面,或者某一個時代;「主」是主導的意思。凡是在社會上能夠主導一方面、主導一個時代,這樣的人物就稱之為主方神。或是在學術,或是在科學技術,乃至於工業、商業,甚至於政治、軍事,這是各個行業裡面傑出的人物,對於一個地區,或者對世界,對於這個時代有很大影響力的。由此可知,主方神裡面的範圍非常之廣。經裡面所講的這些神眾,無論講哪個團體,實實在在講,都是說的我們社會各行各業,都是講我們自己本人,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不能落實到自己,這個經就沒有意義,我們學了跟我們自己不相干,學了之後還有什麼用處?字字句句都跟我們自己有密切的關係,這個經對我們就非常有價值,非常有必要,可以說是人生必讀書,不能不學的。這也正是民初歐陽竟無先生所說,他說「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今是現代,現代人所必須要學習的,不能不學習。我們才知道這個課程的重要,在一切經裡面,尤其是《華嚴》。主方神的意思簡略就介紹到此地。今天我們看第七尊:
【大雲幢音主方神。】
名號有四個字,我們看這四個字裡面它表法的意思。著重在『音』,釋迦牟尼佛出現在我們這個時代,講經說法以音聲為佛事。楞嚴會上文殊菩薩為我們選擇法門,《楞嚴》也是從綱領上來說,有二十五位菩薩做代表,代表二十五類的法門。這二十五類怎麼來的?六根、六塵、六識,三六就十八,後面再加上七大,就變成二十五。這二十五類將諸佛如來教化眾生無量的法門都包括盡了,所以每一類裡面都包括許許多多法門,這是二十五類。哪一類法門適合我們這個世界眾生?最後文殊菩薩來替我們選擇,他老人家有兩句話說得非常好,「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說明娑婆世界眾生六根當中是耳根最利,所以以音聲為教體。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我們示現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方式完全是講解、說聽,當時沒有記錄,釋迦牟尼佛也沒有講義發給大家,完全是音聲。在中國幾乎同一個時代,中國也出現一位大教育家孔子,孔子那個時候教學也是用言語,也沒有書本、也沒有講義。在中國、在印度都是以音聲為教體,為教學最重要的一個手段。這句德號裡面說是「音」,這個話我們能夠相信。
有能力、有智慧,主導一方的傑出人物,他一定經常不斷的演說,發表他的理想、他的理念、他的做法、他的成就,以及對社會大眾的利益,他一定要說。現在不但他要說,而且他還要寫成書本,來教導一切大眾。這個手段,在我們這個世間始終是居於最重要的一種,我們在這一類團體裡面能夠體會到這個方式非常重要。可是菩薩在這裡教給我們,這個音要與『大雲幢』相應,這裡講了三個字。「大」就是自性、性體,本經經題就稱為《大方廣佛華嚴經》,大在此地是代表真如本性的理體,要與大相應,大而無外。第二個要與「雲」相應,雲是什麼意思?雲是無住,雲表非有非無。這個字在佛經裡面用得非常之多,它代表非有非無、亦有亦無。雲彩遠看有,一朵一朵的;現在你們出國去旅行,乘上飛機飛上去找不到雲,找不到。「雲」跟「幢」合起來,就是前面跟諸位報告,《金剛經》上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雲是無住,幢是表生心。
你懂得這個原則,你當然無論在哪一個行業當中,你在哪一界裡面工作,你當然可以主導一方。為什麼?你所做的是菩薩事業,你所做的那就叫菩薩行,你本身就是菩薩的身分。你如果是商人,你是商人菩薩;你是工人,你是工人菩薩,你在任何一個行業裡面,你都是名符其實菩薩身分。再說回頭來,你們諸位出家的同修,你要能夠學會了,你是出家比丘菩薩,你是出家的菩薩。你跟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哪裡?你的起心動念都是盡虛空遍法界。你不是為自身著想,不是為自己小廟著想,也不是為我這個小團體著想,你那個想法不大,那不是大。你的想法都是虛空法界,我們要幫助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成佛、成菩薩,幫助他普度一切眾生,這個念頭與「大」就相應。雖然有這個心願,也有這個行動,不能說有願沒有行,那不能成就的。願跟行是不能分離的,一定是以願導行、以行踐願,實踐你的願望。全心全力我們去做,做的時候要不著相,而且一定要把這個事情做得好,把大雲幢音落實在我們自己生活當中。要是應用到各種行業都是最好的標準,都是最完美的原則,我們要能體會、要會用,會用你就是會學會修。果然會了,你就是「大雲幢音主方神」。華嚴會上每一尊神都是諸佛如來化身的,他不是普通神眾。諸佛如來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樣的身。他是人,人我們也稱他為神,為什麼稱他為神?他的智慧超人,能力也超人,善巧方便超越常人,我們講這人很神氣,就是這個意思,不是普通人能夠相比的。再看下面第八尊:
【髻目無亂主方神。】
全段經文的意思我們千萬不能夠疏忽,每一個名號裡面的含義都是教導我們的,我們要怎樣修學才能夠領導一方,才能夠影響大眾。句句話裡面都是世尊智慧慈悲的教誨,所以每一句都要細心體會。『髻』這個字在此地是代表高,古時候梳頭,髻是頭頂上最高的部分,表高的意思。『目』是眼目。『無亂』,我們就曉得,這表的是什麼意思?這是智慧之眼,我們今天講見解高明,有智慧、有見解。從一個眼你一定要聯想到,他眼聰明,耳也聰明,耳聰目明,他才能夠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唯有他看得清楚、看得明瞭,看到一切眾生病源之所在,他的教化才能產生功效。特別是三界六道,眾生苦難無邊,這些苦從哪裡來的,什麼原因發生的,菩薩對於其中的業因果報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世間縱有再多的誘惑,菩薩在其中始終能保持住不亂,絕不為外面境界所動亂,這是高度的定功;看得清楚、看得明白是高度的智慧,他才能成就事業,他教化眾生才能對症下藥。
這其中,佛在經典裡面為我們說得很多,佛講一切眾生的病根,可以說是他老人家一生之中,四十九年說的不止萬遍,常言說得好,千言萬語,反覆的叮嚀,慈悲到了極處。病根就在貪瞋痴,就是三毒煩惱;貪瞋痴再歸納,一個字:貪。貪不到才瞋恨,如果一切都貪到,他歡喜,他就不會瞋恚,瞋恚還是從貪生起來的,愚痴也從貪生起來的,貪是總根。哪一個不貪?他要不貪,他絕對不會到六道來;甚至於可以說,真正沒有貪心,不但不會墮六道,十法界他也不會來,他住一真法界,他不住十法界。所以貪是禍根,幾個人知道?幾個人明瞭?每個人都把這個貪以為是好事,愛著不肯捨離。佛清楚、佛明白,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我們現在為什麼成不了佛?就是因為有這個病根,這個病根要是拔掉了,你就成佛了。所以我們要知道,佛沒有貪心,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還有,佛是完全沒有了。這些聲聞、緣覺、菩薩都是聖人,他們貪的意念很微薄,六道凡夫貪心濃厚,最嚴重的這是三惡道。我們修行修什麼?遠離貪心而已,放下貪心而已,你就不亂了。佛是千言萬語的叮嚀,我們也聽懂了,也聽明白了,聽了也點頭,可是還是會貪。這個原因是什麼?無始劫以來的習氣,我們自己做不了主宰。什麼人做主宰?貪做主宰,我們的命運就被貪瞋痴主宰,被貪瞋痴所轉,你怎麼會不墮三惡道?你死了怎麼會不做鬼?人死了都做鬼,為什麼做鬼?貪心變餓鬼,這大家曉得,佛經常說,瞋恚心是地獄,愚痴心是畜生。貪瞋痴是三惡道的業因,我們貪瞋痴的意念還這麼重,你怎麼不墮惡道?要覺悟!
我們生長在這個時代,這個時代是佛經上講的「五濁惡世」,現在濁惡到了極處,不是普通的濁惡。濁就是污染。諸位想想,今天地球環境生態的污染;我們的飲食,從前李炳南老居士說,我們現在三餐不是在吃飯,是在服毒。你看世間人吃的肉食,那個肉有毒。我在台灣講經,那邊同修告訴我,台灣現在的豬五個月就殺了,五、六個月就殺了,豬就長得很肥很胖。為什麼?天天打針,天天打藥進去,所以豬就長得很快、長得很胖。那個肉有毒,吃了得癌症。雞是六個星期就殺。所以肉不能吃,病從口入。吃素的也不行,蔬菜有農藥,也是服毒。吃米,米裡面摻雜化學粉在裡面,米是又漂亮、又好看,全是加了人工毒素在裡頭。喝水,聽說水裡面還有什麼化學物質在消毒,其實那不是消毒,在下毒。你才曉得污染到什麼程度,濁到什麼程度。再加上精神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見解的污染,佛講濁惡講得一點都不錯。惡就是十惡,社會一般人他所想的、他所做的,身造殺盜淫;口,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意,貪瞋痴,這是惡。今天惡到極處、濁到極處,這個世界多可怕!
所以有同修來問我,在這個世界上,他們講的是生死大事。我告訴他,你話說錯了,生死是小事,不是大事。什麼是大事?死生大事。他說生死,我說死生。生死從生到死就完了,還有什麼大事?死生就不一樣,死了以後你到哪裡去生,這個是大事。佛告訴我們,你死了之後有十條路子走,十法界你到哪一個法界,這個事情大,你要明瞭,你自己要會選擇。所以我們生在現前這個社會,說實在話隨時都可以死,隨處都可以死,不定什麼災難來了,你看每天新聞傳播裡頭,一堆一堆人就這麼死去了。我們要看清楚、要看明白,死了以後到哪裡去,這個就重要。佛告訴我們,最殊勝的選擇當然是去作佛,這是第一殊勝。作佛,最好的方法無過於持名念佛。其他的方法雖然好,那是在理上講的。《華嚴》、《法華》都說一生成佛,有幾個人修《華嚴》、修《法華》一生成佛的?沒聽說過。在經上只看到善財童子,以後沒聽說過;《法華經》上也只看到一個龍女成佛,也沒有聽說哪一個依《法華經》成佛的。所以說理上講得通,事上沒見到。淨土宗帶業往生,往生不退成佛,我們真看到了。自古至今,修這個法門成功的不知道有多少人!這個不是假的。
怎樣才能成功?萬緣放下,一心專念,一心就不亂了。這裡告訴我們「髻目無亂主方神」,你只要能做到一心不亂,你就行了。你自己能成就,你必定能夠影響一方,這一方人看到你的成就,看到你的好樣子,個個都來學你、效法你。可是有一絲毫貪心,有一絲毫放不下,你就不能成就,你往生就沒有把握,這個重要。真正講往生有把握,萬緣放下,隨時放下,什麼時候走都自在,都沒有牽掛。不要說阿彌陀佛來接引你往生,「佛,我還有事情沒辦完,還等我一下」,沒這個道理。一切時、一切處心裡一絲不掛,沒有牽掛的地方,你才能走得了。所以在這個世間一切隨緣,什麼都好,決定不要去計較。尤其我們學佛的人,學佛就是學覺悟、學明白,真正覺悟明白了,這世間所有一切法假的,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諸位都記得很清楚,「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什麼好計較?有什麼好執著?
從前弘一大師在世的時候,人家做的菜太鹹了,弘一大師合掌,「好,好,鹹菜好吃」,沒有一樣不好。如果你對飲食還有挑剔、還有講求,你不可能往生,為什麼?對這個世界還很執著、很留戀,你去不了。修行在哪裡修?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天天叫你看破、叫你放下。這個鹹了、那個淡了,還放不下,你還能往生?你那個佛不叫白念了?什麼都好。如果自己要這樣,你就麻煩人,你叫人為難。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到外面去托缽,人家給什麼就吃什麼,他總不能說你給我這個太鹹、那個太淡了,佛陀有沒有跟人家說這些話?我們今天怎麼學的?所以諸位要記住,如果是真正學佛的人,你端個東西還要問他鹹淡是罵他,或者是考試考試他,看你還有沒有分別執著。衣食住行全不講究,還牽掛這些東西幹什麼?
真正修學從哪裡修?就從生活當中,一定要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小事裡面去修。修什麼?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打掉,一定要做到什麼都好,什麼都歡喜。分別執著完全都沒有了,你就得大自在,你才能真正常生歡喜心,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才不會被外境擾亂。所以「修行」這兩個字,總得要搞清楚、搞明白,行就是生活行為,生活行為有錯誤,把錯誤的生活行為修正過來叫做修行。千萬不要誤會,修行一定是每天念經、念佛、打坐、拜佛,這叫修行;如果這些事情跟你的生活不能夠相應,你沒有修,你根本不懂得什麼叫修行。這些方式就好比我們學校裡面課堂上課,課堂裡面學的東西踏進社會要會用,學以致用。我們在佛堂、在講堂裡面學了,離開講堂在生活上馬上就用得上,學以致用,那叫做修行。學了要是跟自己生活脫節,這不叫修行,你的思想行為還是照舊,一絲毫改善都沒有。我們看看古來大德,他們給我們做的榜樣,我們應當要留意、要效法,要向他們學習。再看第九尊:
【普觀世業主方神。】
這個德號涵蓋的範圍非常廣大。『普』跟前面所說的意思相同,心量普,起心動念遍緣虛空法界,這叫普。『觀』,觀察,這用智慧。『世業』,世是世間。《華嚴經》一開端第一品「世主妙嚴品」,我們在品題跟諸位介紹過,世主有三種︰「有情世主」,諸天人王,社會各個階層的領袖,有情世主;「器世間主」,經上所講的這些神眾,器世間主;第三類,「正覺世主」,正覺世主是如來。此地這個「世」可以包括這三種世主,三種世間他們造的是什麼樣的行業。由此可知,「普觀世業」這四個字,把世出世間依正莊嚴全部都包括在其中,真正是一法都不漏。這個不但是要高度的智慧,實在講要圓滿的智慧,圓智才能夠做得到,普通的智慧做不到。當然這個經裡面,我們都知道,這些與會大眾都是諸佛如來示現的身分,他們當然有這個能力,這是沒問題的。這樁事情是必須要具足,如果不具足就不能夠普度一切眾生。四弘誓願裡面「法門無量誓願學」,就是這個意思。世出世間一切法無所不通、無所不能,世間人讚美上帝,宗教家讚美上帝「全知全能」,就是這個意思,這不是我們現前學的。
可是落實在我們現前,我們應該要怎樣做法?這與個人發願有很大的關係。就像古德,經上也有,如果我們發願先成就自己,自己成就之後再度眾生,你發願先度自己,先求往生,只知道聽經念佛,其他的一切不聞不問,你的心是清淨的。你確確實實可以做到身心清淨、一塵不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有把握,你自度了。將廣學多聞這個事情,等待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學,現在不學,這是一類人,他的選擇正確的。另外一類人,那是發菩提心,自己沒有成就先度眾生。你要是發這個願,有些東西你要盡量去學習。
發願先度眾生,自己後成佛道,兩種人,一種,講經說法屬於這一類的,講經說法是先度別人,後度自己。因為他要涉獵世出世間一切法,你那個經才講得好,你才能講得契機。你懂佛法,不懂世間法,契理不契機;懂世間法,不懂佛法,契機不契理。所以講經,世出世間法都要懂。實在說,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佛法。所以一個講經的法師,不但在佛法裡面各個宗派,性相、顯密你都要明瞭,世間所有一切學術、所有一切行業也要懂得一些,你才有方法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你才有能力替人家指路,這是一類人。第二類人是發心領眾,護持道場,你也要懂世出世間法。出世間法你明瞭,你不會把方向搞錯,你主持這個道場,領導道場,領導眾生修學,這個路是正確的。你要懂得世間法,要懂得世間人情世故,這麼多人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共修,每一個人思想觀念、生活背景都不相同,你對這些人要是不了解,你怎麼能調和大眾,叫大眾在一塊念佛不生煩惱,常生歡喜心?不是簡單的事情,這是大學問,不是簡簡單單好做的。這一類人叫菩薩發心,都是捨己為人,先別人,後自己,菩薩發心。可是先為別人,後為自己,自己也有個底限,這個底限是什麼?決定得生淨土。生淨土品位低一點沒有關係,下下品往生也可以、也行。如果一昧幫助別人,別人往生作佛了,自己還搞六道輪迴,還墮三惡道,那就錯了。所以自己有個底限,我決定往生,我往生品位很低沒關係,希望大家品位都比我高,這菩薩發心。菩薩裡面代表的是地藏菩薩,不僅僅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薩的學生,多少人早就成佛了,他還在作菩薩。所以自己有個底限,這是一定要知道的。底限能不能得到?能得到,只要你心行,你天天讀經,天天在教理裡面打轉,果然與經教相應就行,往生就有把握。對世間法沒有一絲毫留戀,還是一句老話,要真正放下,沒有一絲毫留戀,你就有把握往生。
諸位聽了我這個說法,你是不是又懷疑了?平常你教我們一門深入,現在你又教我們什麼都要學,到底我們是搞一門還是搞多門?現在大家還是要一門深入,決定不能搞多門。為什麼?扎根,根本一定是在一門。什麼時候可以涉獵其他的經典,世間這些典籍學問?古人的標準是五年,五年以後,這個很有道理。現在我們要求至少也要五年,先五年當中心定下來,五年裡面萬緣放下。所以這五年我們著重在根本智,著重在清淨心,心清淨、身清淨、境界清淨,五年學這個。清淨心起作用就生智慧,智慧開了,涉獵一切經典很容易通達,不費什麼力。你要看佛經,佛經隨便翻翻就都懂了,一部佛經看幾頁,不必看完就懂了,那個速度很快。
你要不相信,你看看《六祖壇經》,惠能大師不認識字,他學經要別人把那個經念給他聽。法達禪師到他那裡去參學,法達學《法華經》,《法華經》念得很熟。法達到曹溪去參禮六祖,見了面,見到祖師總是要下拜,他拜下去的時候頭沒著地,惠能大師看出來了,頭沒著地。頭沒著地是什麼?不恭敬,拜是拜了,傲慢。所以起來之後就問他,你學什麼的?好像你有值得驕傲的地方。沒錯,他是值得驕傲,他念了十年的《法華經》,念了三千部《法華經》,值得驕傲。《法華經》我們曉得很長,一天大概可以念一部,三千部差不多是十年,所以傲慢,見到能大師,頭也不著地。大師問他《法華經》講些什麼,他說不出來,這就慚愧,一考就考住了、考倒了。法達反過頭來向能大師請教,惠能大師說,這個經我沒有聽人念過,你念給我聽聽。他已經背得很熟,就從頭念起,念到第二品「方便品」,惠能大師說行了,止止,不要再念了,我都懂得了。這不是很明顯的例子嗎?你心地清淨,智慧開了,一接觸全都通了,後面哪裡還要講?不要講了。
你們大家要真正是有厲害的、有功夫的,你聽我講《華嚴經》,講到此地全都通了,後頭還要聽嗎?後頭不要講了,不要聽了。這都是真的,都是事實,所以古德才說「一經通一切經通」。我們今天用一部經扎根,希望這一部經能通,然後看一切經就不費力氣了。我常講,到以後你們講經要不要準備?要準備。準備什麼?看經上有沒有生字,生字不能胡說八道,一定要查清楚。查生字,還要查典故,它裡頭的名相、典故這要查。意思的發揮那是自由的,那就很自在,不需要準備,你就會一切通達。所以準備經,看看有沒有生字,頂多把段落勾出來而已。你在講台上為別人演說,自然就得心應手。如果我們這個根本沒有成就,你一開頭廣學多聞,那非常非常困難,為什麼?你沒有悟性。你廣學多聞全憑記憶,你能夠記得多少?年歲大了,記憶力退化,困難就多了。所以這個東西不是靠記憶,靠開悟,悟性。這裡頭理很深,事很複雜,不能夠不懂,然後才知道我們應當怎樣修學。
四弘誓願跟我們講修學的次第,無論是世法、是佛法,第一個是要立志。世間人讀書常說,志不立,你的用功,功夫沒有得力的地方,我們常講的是用不上力,你的學問就不會成就。人一定要立志,在佛法裡面講發願,願引導你修行,願是一個方向、是一個目標。所以佛先勸人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不僅我們這一生要做這樁事情,生生世世,盡未來際劫,我們就做這麼一樁事情。這樁事情,諸佛如來所做的,一切菩薩所做的,我們要學佛、要學菩薩,那就是一生做這個事情。什麼叫度?這一句裡面「眾生無邊」,無邊就是盡虛空遍法界,你看那個範圍多大,與這個經上常講的「大」字、「普」字相應,沒有界限、沒有邊際,要發這樣的大心。一切眾生,有情、無情全都包括在其中,一個都不漏。度是什麼意思?用現代的話來說,關懷、愛護、幫助。幫助的標準,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了生死,幫助他出三界,幫助他超越十法界,幫助他圓滿成佛,那個度才叫圓滿。眾生沒成佛,你那個度就做得不圓滿,他雖然成了菩薩,菩薩還不行,還沒畢業。就好比作父母照顧兒女,他念大學、念研究所,沒有畢業,父母還是要照顧他,一直要照顧他畢業,他才能踏進社會,才能自立。所以我們幫助眾生,一定要幫助那個眾生成佛,他現在在等覺菩薩還不行,還需要照顧他,還需要幫助他,度的標準在此地。
如何才能做得到?一定先度自己;自己沒度,要是去度別人,佛經上常講「無有是處」,沒有這個道理。一定要先度自己,你才有能力度眾生。我們也在大乘經上常常看到,佛說自己未度,先度眾生,叫菩薩發心,跟我剛才講的不是又衝突了、又牴觸了?沒有牴觸,佛講的先度眾生,後度自己,他是自己已經有能力度自己,不是沒有能力,自己可以度眾生的,沒有這個道理;他自己能力、智慧具足了,他自己不成佛,先度眾生,後成佛道。四弘誓願他做到三條,「眾生無邊誓願度」,願發了;「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斷了;「法門無量誓願學」,已經學了;「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個不要緊,慢慢的,我現在不成佛,他到這種地步他可以,所以先度眾生,後成佛道。決定不是說我煩惱也沒斷,法門也沒學,就去度眾生,哪有這種道理?沒這個道理。所以一定要曉得,佛說這些話是對什麼人說的,佛說這些話對哪一個層次的人講的,你要搞清楚、搞明白。決定不是對我們初學,我們今天初學是一品煩惱都沒斷,我們哪有能力度眾生?所以要懂道理。
可是我們雖沒有能力,如果要是打著阿彌陀佛的旗號,我們也能度眾生,我們也能成就不可思議的功德。所以在佛門裡面稱呼,這也是普通的一個常識,現在都亂了,現在人都不懂了。我們對某個出家人尊敬他,稱他「大師」,這不可以稱的。你要曉得大師是什麼人稱的?佛才稱大師。他沒有成佛,你見了面說他是佛,那不叫罵人,挖苦他嗎?自古以來這些出家人,諸位在中國歷史上看看,皇帝的老師稱「國師」,沒有稱大師的;參禪的稱「禪師」,學教的稱「法師」;連翻譯經典的,那都是修行證果的人,我們在經上看到「三藏法師」,沒有稱大師的。這個一定要懂,這是常識。一般人隨便說,那他不懂,我們不能怪他。我們學佛,特別是出家弟子,也要稱呼錯了,人家要笑你,笑你無知。這是看輕你,如果更嚴重的,起了誤會,你簡直在罵人,你簡直在挖苦人,你在諷刺人,這樣就跟人家結下冤仇。所以稱呼很重要,不可以稱呼錯了,這是平常的小禮。
可是在習慣上,淨土宗的祖師稱大師,這在習慣上稱的。但是諸位要曉得,淨土宗祖師在世的時候,沒有人稱他大師。印光法師,在世的時候都稱印光法師。《文鈔》,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就印出來流通了,那個時候是《印光法師文鈔》,不是大師,《印光法師文鈔》,大師是以後人尊稱他的。淨土宗的祖師稱大師,為什麼?他跟諸佛如來度眾生沒有兩樣,一切諸佛如來度眾生成佛道,都是勸人念阿彌陀佛;他也勸人念阿彌陀佛,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所以能稱大師。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我們對經教一樣也不通,煩惱也沒斷,法門也不知道,就知道一句阿彌陀佛,天天勸人念阿彌陀佛,你跟一切諸佛如來沒有兩樣。只有這個方法真度眾生,一點錯誤都沒有。如果不是勸人念阿彌陀佛,勸人搞別的法門,那裡頭問題就大了,你很有可能把路子指錯,很有可能將人法身慧命誤了,教學裡頭常說誤人子弟,你會耽誤眾生,那個過失就很大了。
所以我們今天自己要認真努力修學,方便度生。方便度生的方法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勸人念佛,勸人求生淨土,勸人學《無量壽經》、學《阿彌陀經》。這個做法跟十方一切如來教化眾生沒有兩樣,決定正確,無量功德。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所以我們自己學經,學會一部《無量壽經》夠了,其他的都不要學了。在這個世間,無論到哪個地方,我就講《阿彌陀經》,就勸大家念佛求生淨土。人家要我講別的經,不會,沒學過,不會,不丟人。這就是明白告訴大家,我是一門深入,我會也說不會,會講也不講,給這個時代,末法時代眾生做一個最好的榜樣。我只會講這部經,你們要是喜歡聽別的經到別的道場去,找別的法師。為什麼?你還想搞六道輪迴,你不想出三界。你想出三界在我們的道場,我們道場決定出三界,決定作佛,決定不再搞六道輪迴。一門深入!
這是把「普觀世業」簡單跟諸位做一個提示,這四個字裡面所含的境界深廣無盡,我們要懂得。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一定要自己知道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生活環境,我能做到多少就做多少,這叫隨緣。絕不勉強自己,勉強就很苦,這個事情不能幹。初學講經,如果學得很勉強、學得很苦,我都勸他放棄,不要學,去念佛。你上台講一個小時,初學的人這一個小時大概需要二十個小時、三十個小時準備,你這一個小時才能講得出來。但是這是初學,第一部經是這個狀況,用三十個小時。到學第二部經,大概十個小時就夠了,你有能力講經。學第三部經,大概你講一個小時,準備一個小時就夠了。到講第四部經,你準備一個小時,應該可以講二、三個小時。到能夠講到六部、七部的時候,你一天的準備應當可以講一個星期、講兩個星期,只要預備一天。愈講愈自在,你才快樂,才法喜充滿。如果經年累月你要用這麼多時間,把人累死了。所以自己就明瞭,我有沒有能力來學講經。不過如果你要是學講一部經,那是另當別論,我一生就講這一部經,行。第一次準備是很辛苦,第二次拿著第一次的講稿來再講,那就很輕鬆,那可以。這就是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總要知道自己的根性,知道自己生活環境,知道自己能力,選擇自己的法門,我們修學真正得利益了。末後這一尊︰
【周遍遊覽主方神。】
這個名號我們看了很羨慕。『周遍遊覽』是什麼?現在講的觀光旅遊。哪一個人不喜歡觀光旅遊?觀光旅遊也有很多條件,第一個你要有財力,你沒有財力,你旅遊有困難;第二個你有時間,你不需要工作。如果一年到頭都觀光旅遊,這個人大福報,他什麼事情都不要做,他有的是財力,有的是時間,天天去遊山玩水,到處去觀光旅遊。我們今天觀光旅遊的範圍還不能超越地球,侷限在這個裡面。菩薩觀光旅遊是周遍法界,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他們想到哪裡去就到哪裡去,沒有障礙。這是告訴我們成佛的好處,成佛之後條件統統具足。成了佛,不需要工作,不需要念書,講經說法稱性而談,不要準備了,哪有這麼辛苦?不需要工作,一切供養現成的,應念而至。
極樂世界,你看經上講的,思衣衣就在前面;想吃,滿桌都擺滿菜,念頭一動它都現成的。不想吃了,菜馬上就化成雲煙,沒有了,不需要收拾碗盤再去洗滌,那個多麻煩。這是說明成佛的好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好處。西方極樂世界人居住,宮殿是七寶築成的,居住的環境乾乾淨淨,一塵不染,裡面一樣拉雜的東西都沒有,為什麼?他不需要。不像我們居住的環境,又是櫃子、又是箱子、又是櫥子,亂七八糟一大堆,累死人!他們居住環境是什麼都沒有,空空洞洞的,住得多舒服。而且一切都是化現而成的,不需要人工去製造,也無需設計,也無需去營造,都不需要。想到哪一個佛國土去觀光旅遊,念頭才一動,人已經到達了。供養諸佛,見到佛當然送一點禮物,禮物不要帶,一想禮物,禮物已經在手上了,供佛,不需要攜帶的。旅行,我們旅行還帶行李,多麻煩,他不需要帶。而且速度之快,我們無法想像,應念而至。不僅如此,還能夠化身、能夠分身,同時可以化現千萬億身形,同時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他不是一尊佛去過然後再到第二尊佛,那多耽誤時間!同時去。
供佛是修福,聞法是開慧,每天你的工作是什麼?供養諸佛,聽經聞法。所以「法門無量誓願學」是到那個地方才行,我們現在不能幹,現在幹大錯特錯,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完成法門無量誓願學。所以四弘誓願,我們今天要實現前面兩願,發度眾生的心,發斷煩惱的願,學法門、成佛道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後再說,這樣才圓滿,這樣才能真正成就。所以「周遍遊覽」,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不要忘記後面還有三個字,「主方神」,這個意義就殊勝。在上求下化當中,也是一切眾生最好的榜樣,一切眾生最好的模範,這樣才能夠主導眾生的修學,主導眾生上求下化,這是這尊菩薩在此地表的意思。十位上首就介紹到此地。
【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
這個總結跟前面的標示前後相應,人數都是無量無邊。末後一句歎德:
【能以方便普放光明。恆照十方相續不絕。】
歎德的文字雖然不多,意思很圓滿。清涼大師在註子裡面提示我們,「身智教光,無不引攝,名普放也。無時不放,所以稱恆」。這意思就給我們說明,菩薩身語意三業,三業都是教化眾生。因為此地講的是主方神,主導一方最重要就是教學。我們今天講一個國家基本的建設,基本的基本是什麼?是教學。佛知道,我們中國古聖先賢也知道。《禮記•學記》當中所說的,「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第一個要建設的。你建立一個國家,領導全國的人民,什麼最重要?教學最重要。沒有人才,什麼都不能辦,人才是第一。教導社會大眾明理最重要、守禮最重要;道理明白,人人能守法,你這個社會長治久安;只要安定,決定就能繁榮。而後基本的建設不外乎交通,現在講交通,公路、鐵路、港口,現在有機場,這是基礎的建設;另外就是水利,非常重要;第三個是能源,今天講的電力。你只要把這個做好,這就開發了,世界各個這些資本家都會到你這個地方來投資,都會幫你來開發,你只要基礎建設做得好。
可是諸位一定要曉得,真正基礎是教育,如果這個基礎沒有做好,其他三個都做了,社會上還有許許多多很難解決的問題,這是諸位看到現在這個社會,你都能看得到。以美國而論,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強國,它頭痛的問題太多了,沒法子解決。到底出在哪裡?教育,美國今天只有高等科技教育,它沒有人文教育。過去社會安定靠宗教,所以美國這個國家對於學生,只要你上學,學校裡限令你一定要有宗教思想,你要有宗教信仰,不管你參加是哪一個宗教都好。如果你沒有宗教信仰,老師對你就要特別關心,認為你很可能出問題。所以只要一上學,老師就一定會勸導你要選擇一個宗教,他們非常重視,維繫社會的安定靠宗教的力量。現在科學發達,問題來了,人登陸月球,飛到太空,於是乎大家對上帝懷疑了。對上帝信心一動搖,宗教就不能控制人的行為,社會就開始亂了,他們現在找不出方法來挽救。所以七十年代英國歷史哲學家湯恩比,等於說對全世界宣布,二十一世紀能夠安定這個世界的,他說只有兩種力量,一個是大乘佛法,一個是中國的孔孟學說,只有這兩種力量可以能夠挽救二十一世紀。出自於英國人之口,這個人有學問、有遠見,很高明,我們不能不佩服。當時他發表這個講演,台灣樞機主教于斌參加這個會,所以于斌主教回到台灣之後提倡祭祖,這是史無前例的。天主教從來不拜祖先的,為什麼于斌主教從歐洲回來之後要提倡祭祖?同時在沒有多久之後,天主教的教皇頒發一個文件,要求全世界天主教的神父跟佛教對話、跟佛教交流。這他們主動提出來的,都是受到湯恩比這個演說的影響,可惜還有許多人沒有重視他的說法。
所以佛法教學,度眾生就是教學,我們身要身體力行,用我們的智慧、用我們的體力。佛法的教學是義務的,不講求報酬,接引廣大的眾生,這就叫放光;我們教學的願心、教學的行為永無中斷,這就是恆放,相續不絕。所以他才能主導一方,他才能夠影響一個地區,影響一個時代;在我們中國祖師大德,那都是影響一個時代,影響一個地區,主方神。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