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講述菁華 (第二一四集) 1999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45-0214
請看《華嚴經》日天子長行第九句:
【光明眼天子。得淨治一切眾生眼令見法界藏解脫門。】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說,「慧除痴翳,法眼則淨。淨見法界,法界即藏」。註解的字雖然不多,意思很明顯,這位日天子也是如來化身。從哪裡能看到他是佛示現的?從『見法界藏』,如果不是法身如來,他沒有這個能力。他自己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也幫助一切眾生同樣要證得。『淨治一切眾生眼』,眾生的眼有問題,有很大的問題,我們都沒有留意到。大乘經論裡面跟我們說得很多,如來五眼圓明,徹見虛空法界。我們今天的眼出了問題,隔一張紙就看不穿,看不過去,距離稍微遠一點也看不清楚,我們看到四十、五十就很多老花眼。那我們想想,佛眼能見虛空法界,這是廣大沒有邊際;又能夠看到極其微細,今天科學家所講的原子、電子、粒子,佛都看得很清楚。佛見的能力告訴我們,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華嚴經•出現品》裡說的。「皆有」是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真心、就是自性,自性本具,不是從外面來的,本來就具足無量無邊的智慧、無量無邊的德能、無量無邊的相好,我們在《華嚴》看到毘盧遮那佛,在諸往生經中看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現在我們的智慧沒有了,迷惑顛倒,能力沒有了。這個地方講德能,舉出一種,「見」,六根裡面的眼根,日天子的德號叫『光明眼』,單就這一根說。相也沒有了,相裡頭最劣的應身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世間人正認為貴相,這個相好圓滿;諸佛菩薩看,這種相好是最低層次的,不是高層次的,高層次的,大經裡面講「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
我們能力為什麼喪失掉了?佛給我們總結原因,不外貪瞋痴三毒,貪瞋痴把我們的智慧德相全部遮蔽,而不能現前。實在講,無量的智慧德相我們的確是有,並不是真正的喪失,只是眼前有障礙,如果把障礙除掉,我們智慧德相就恢復,佛法教學就是為這麼一樁事情。所以貪瞋痴是煩惱的根,佛菩薩稱它為三毒,無量無邊的煩惱都是從這三個根發生出來,好像一棵大樹,這是樹根,無量無邊的煩惱那是枝葉。學佛的同修都知道,心裡面都想著斷煩惱,它就是斷不掉。貪瞋雖然猛利,真正下手要把它除掉還比較容易,痴就難了,愚痴,佛在經上有比喻說斷痴難,好比藕斷絲還是連著的,你就曉得斷痴煩惱不容易,可是煩惱的根真的是痴。我們在大乘教裡面很清楚、很明瞭,貪瞋斷掉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痴,藕斷了絲還連著,什麼時候要把連著的絲斷盡了,那是一真法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用的什麼功夫?藕是斷掉了,不斷你出不了十法界,斷那個連著的絲,四十一品無明,無明是微細的愚痴,粗重的痴斷掉了。微細的痴,我們常講愚痴的習氣存在,那個東西去掉不容易,這就是四十一品無明,斷掉之後,這才圓滿菩提,證到究竟的佛果。
《金剛經》上講的五眼,《華嚴經》上講的十眼,都圓滿了,這才叫「淨治一切眾生眼」,淨是清淨,治是對治。這個話說起來容易,我們今天要怎麼個對治法?世尊在般若經上跟我們講的方法,要發大慈悲心,從這裡下手。慈悲,用現在的話來說是愛心。真誠的慈悲,真誠的愛心;清淨的慈悲,清淨是絕不染著,要用現在話,無私的愛心就是清淨心,有私心就不清淨;平等的愛心,沒有高下,一律平等。佛菩薩對十法界的眾生平等看法,決定不會把天人看得高,餓鬼、畜生、地獄看得低,沒有,一律平等。為什麼佛能看到平等?佛從法性上看,十法界依正莊嚴同一個法性,它怎麼不平等?眾生看十法界依正莊嚴何以不平等?眾生著相,相不平等,性平等。這個道理古大德有個比喻,比喻得非常好,我們可以從比喻裡細心去體會。古人用黃金(金器)做比喻,譬如我們用黃金,黃金的成色一樣的,重量一樣的,我們將這個黃金造一尊佛像,造一尊菩薩像,造一尊天人像,造一個畜生像,造一個餓鬼像,造一個地獄像,統統擺在這裡,這不是十法界嗎?秤秤黃金的分量一樣重,價錢都相等,這不是平等了嗎?你從黃金上看,價錢一樣的,平等,從相看不一樣,這是菩薩,看到之後要頂禮三拜;那是餓鬼,看到還罵他幾句,那是什麼?著相了。凡夫著相,所以你看什麼就不平等;佛菩薩不著相,看這十個是平等的,是一不是二。我們要學佛菩薩的看法,對於十法界一切眾生心就平等,平等就清淨,清淨心對於一切境界決定沒有好惡,這個喜歡、那個討厭,有這個念頭,你的心不清淨;沒有好惡、沒有高下,你才叫清淨,叫「淨治」。
我們今天淨不了,就是於一切法中,我們從早到晚面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總是用分別,總是用執著。分別執著也難怪你,你無量劫來用到現在已經用成習慣了。現在學佛知道這是錯誤的,要改,很想改,改不了。為什麼改不了?老習慣,老毛病,老習氣,這個麻煩就大了!大乘教裡面有善巧方便,我們聽了學了,可惜不會用,如果你要會用,你轉變得就很快,我們常講菩提道上一帆風順。一個人在一生當中證得圓滿菩提不是不可能,就是你要覺悟,你要會用。佛教給我們,像《金剛經》上所說的「度無量無邊眾生」,這句話實際上就是四弘誓願的第一句,「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有沒有這個心?沒有,起心動念都為自己。天天念這一句,境界現前就忘得乾乾淨淨,還是處處都為自己,把別人忘得乾乾淨淨,這就是毛病習氣重,太重太重了,三毒煩惱太重。歸納都是個貪心,所以佛教你大心一發,貪瞋不斷自然就沒有了,這兩種根本煩惱,慈悲心把它化掉了。慈悲,念念為幫助一切眾生離苦是悲心,慈心是念念幫助一切眾生得樂。眾生的苦從哪來的?從迷來的;一切眾生的樂從哪裡來的?從覺悟來的。所以諸佛菩薩真正慈悲心的流露,真正慈悲心的落實,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無論是言教,無論是身教,這裡頭還包著意教,身語意都是教導眾生轉迷為悟,這就是佛法;如果他的用心跟這個相違背,再殊勝的法都不是佛法。諸位一定要記住,佛法是消滅貪瞋痴,增長戒定慧,這是佛法;如果這個法裡面障礙戒定慧,增長貪瞋痴,這是魔法,佛跟魔區別在此地。
我們每天修學要反省,我今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與戒定慧相應的多,還是與貪瞋痴相應的多。你每天知道反省,那就恭喜你,你就開始覺悟了,叫始覺;你每天不知道反省,還是糊裡糊塗過日子,你不是在學佛,不是在學佛你就是在造孽。世法裡頭造孽情有可原,打著佛法的招牌在造孽,你這個罪孽就重,比世間人要重很多倍!為什麼?你是一個佛法的形象,無論是在家、出家,你是標榜的佛法形象,你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依舊跟貪瞋痴相應,果報不可思議!不說不堪設想,說不可思議。一定要懂!所以佛的這兩句話我們要記住,要細心去體會,要身體力行,在力行當中,你才能真正體會到佛的這兩句話深刻巧妙。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境是物質環境,我們講對事、對物,這是境;緣是人事環境,對善人、對惡人,在這裡面要用大慈悲心,常常想著幫助別人覺悟。佛菩薩是一切眾生最好的榜樣、最好的典型,時時刻刻都在學習,點點滴滴都在學習。這是什麼?慈悲心,慈悲心是真正的愛心,愛人愛事愛物,處處要給人家做好樣子。為什麼?你是菩薩,你是佛。我們今天雖然沒有成佛、成菩薩,我們在學,學要學得不像,那你哪一年才能成就?如果學得像的話,很快就成就了。所以一定要認真努力去修學。
現在印刷術發達,給我們修學帶來很多的便利;半個世紀以前,我們想得到一本佛書不容易。我初學佛的時候,台灣印佛經只有三家,數量很少,品質印得很差,聊勝於無,所以對那種本子我們都非常珍惜。許許多多經論我們想參考、想讀的,市面上都買不到,唯一的辦法,到寺院裡面借《大藏經》出來抄,自己手抄,哪有現在這麼方便?現在印刷術發達了,品質也提升了,人們的欲望也升高了,像半個世紀以前的那種經本,現在送人人家都不要。所以我們現在東西拿出去要精美,不論他學佛不學佛,看到這個本子他就生歡喜心,我們幫助別人的目的就達到了。所以一定要印得精美,要印得清晰整齊,無論從封面、內容看起來,都能叫人生歡喜心,很重要!大心一發,不再想自己的利益,念念都為別人著想,想到別人的利益,無始劫來的貪心、貪的習氣不必去斷它,隨著你的心量拓開了。
我常常跟大家說,尤其是學《華嚴》,《華嚴》教導我們,解決一切問題從根本解決。什麼是根本?貪瞋痴是根本,要把貪瞋痴連根拔除,問題就得到解決。狹小的心量從哪裡來的?從貪瞋痴來的。《華嚴經》上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問題才能解決。所以我們的愛心遍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沒有界限,你這才叫學佛的,你這才叫大乘。「眾生無邊誓願度」,上帝、神、諸佛菩薩,都是以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為對象,心量狹小不能辦事,只有壞事,不能夠成事,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要學。所以學佛沒有別的,首先把心量拓開,包容十法界,不只我們這一個大千世界,不只這一個銀河系,也不只這一個華藏世界,《華嚴經》裡面講的「華藏世界海」,虛空當中像這樣的華藏世界無量無邊。我們要以真誠、清淨、平等、大慈悲心,關懷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這個樣子才能入法界,入佛的法界,才能夠「淨治一切眾生眼」。眾生眼,眼光太短,看東西看太淺了,所以要看得深、看得廣、看得究竟、看得明瞭。《金剛經》大家念得多,如來有肉眼、有慧眼、有天眼、有法眼、有佛眼,五眼當中除了一個肉眼是色法之外,其餘的四眼都是心法,都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
學佛,經上講得好,「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菩薩在佛法裡面是什麼地位?學生,凡是佛的學生都稱菩薩。佛的學生,條件是要離四相,也就是說要把四相放下。什麼是我相?自私自利是我相。什麼是人相?是非人我是人相。什麼是眾生相?分別宇宙一切萬事萬法是眾生相。什麼是壽者相?執著過去、現在、未來是壽者相。佛告訴我們,真實功德就在現前,你能抓住現前這個剎那,就成就真實功德;剎那之間能做一個大轉變,你就超凡入聖。斷惡修善剎那之間,轉迷成悟也是剎那之間,轉凡成聖還是剎那之間,這才叫真正聰明人,真正有智慧的人,抓住現實。佛菩薩真實教誨,要我們放下這四種錯誤的分別執著,這是佛的學生。我們自己仔細反省反省,我們有沒有做到?我們是不是如來真實弟子?如果連如來真實弟子都有了問題,《無量壽經》講「如來第一弟子」,距離豈不是更遠?第一弟子是什麼人?四相放下了,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這是如來第一弟子。四相沒破,念佛求生淨土不能往生。那我們想想,有很多往生的人瑞相都很好,臨走的時候說佛來接引他,我們都說他真的往生了,他四相放下沒有?我老實告訴大家,他放下了。他什麼時候放下?阿彌陀佛來的時候他放下了,沒有見到阿彌陀佛他還沒放下,見到阿彌陀佛他放下了,他不放下走不了,個個都是放下了。
好了,那你聽了這個話,現在不放下不要緊,等阿彌陀佛來接引我我再放下,我也學那些人。理論上講沒錯誤,講得通,事上則未必。為什麼?你臨終時有沒有那麼大的福報?臨命終時無比稀有殊勝的福報現前,第一個條件神智清楚,頭腦清楚,不迷惑,頭一個條件。你能夠有把握,你將來死的時候頭腦清楚,不迷惑顛倒?我們看到人過世的時候,迷惑顛倒幾乎百分之九十九,一百個人難得有一個人頭腦清楚,不容易!所以平常要積功累德,要斷惡修善,不要求現前的果報,把這個福報留在臨命終時去享;現在把福報都享盡了,臨終沒福。我們看到,甚至於看到還有一些出家法師,年歲大的時候得老年痴呆症,這就糟了,往生靠不住。年歲大了決定不可以痴呆,你有把握嗎?頭一個條件。第二個條件,在這個時候還要遇到人提醒你,遇真善知識在你旁邊提醒你,這叫助念。真正善知識幫助你、提醒你,勸導你放下,這個時候想想自己快要死了,還有什麼好留戀的?下一個決心,一下放下了,這個時候容易聽得進去;還沒有到死的時候勸你放下還捨不得,還不肯相信。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是很重要的一個緣分,這個條件不能少。第三個條件,聽到善知識的勸告肯回頭,真正肯依教奉行,他能信、能解、能行,這個人決定往生,佛才來接引他。談何容易!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現在就要認真努力,要知道世間什麼都是假的,人間所有的地位、權勢、財富,沒有一樣是真實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人人都會念,人人都會說,幾個人看清楚?真正徹底知道這是虛妄的,決定不會再放在心上,這叫離一切相。離一切相不著有,又能夠修一切善,什麼叫修一切善?利益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覺悟,這是真善。不是說眾生沒得吃,送點吃的東西給他,沒得穿送幾件衣服給他,那是小善,不是真善,不是大善,大善是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回頭。諸佛菩薩在世間示現教學,釋迦牟尼佛不但是教給我們,為我們詳細說明宇宙人生真相,而且他老人家真做到了。你看他一生三衣一缽,樹下一宿,日中一食,這個是示現什麼?一切都放下,心地清淨,一絲不掛,心裡沒有絲毫疑慮,沒有絲毫牽掛,表演給我們看,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捨得乾乾淨淨。我們看了之後明白了、清楚了,也要學像佛一樣斷得乾乾淨淨。為什麼?這個世間所有都是虛妄的,沒有一樣是真的,你要把它放在心上,你就大錯特錯。這些虛妄的東西放在心上,你就把你的真心、把你的本性轉變成妄心,嚴重的是自私自利,有自私自利這個念頭,這個心叫輪迴心。諸位要知道,輪迴心學佛也是輪迴業,菩提心幹六道的事情也是菩薩業,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這是在《華嚴經》五十三參大家都看到,這五十三位代表人物當中,大多數百分之八十都是做世間種種事業。五十三位善知識,示現出家身分的只有六個,其餘全是在家人,在家各行各業。他們是菩薩業,同樣做世間事,為什麼?菩提心,他那個事業是菩薩業。
我們今天這個樣子像個出家人,剃除鬚髮,披上袈裟,如果還有一點自私自利的心,我們今天幹的還是輪迴業,不但出不了六道輪迴,會遭惡道的果報。那你要問,這個我不相信,這個說法未免太過分了。你要細細去思惟、去反省、去檢點,你才曉得佛的話不過分,為什麼?你把佛法的形象破壞了。你縱然做世間許許多多的慈善事業,好事,幫助社會、幫助眾生,你把佛教形象破壞了,誤導社會大眾,人家認為佛教就是這個樣子,這個罪業比你修的那些善法超過太多,所以你的果報還是不如意。記住一個總綱領、總原則,佛教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幫助眾生斷惡修善,裡面有破迷開悟,這個斷惡修善是佛法;如果只有斷惡修善,沒有破迷開悟,是世間法,不是佛法,這個道理我們要懂。不但要懂,我們要做到,要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落實在自己事業裡面、工作裡面、應酬裡面。怎麼落實?你會了,你就能做到。過去我舉過家庭主婦做例子,家庭主婦這樣的身分、這樣的工作,如何把菩薩六度萬行在自己本分工作裡面落實。前天我在吉隆坡,我又舉了個例子,我們住的地方是一個六星級的酒店,我以它做例子,從老闆到底下的員工,如何落實菩薩六度萬行,你要會了,酒店是道場,每天住到酒店那些人就是你度化的對象。佛不度無緣之人,哪些有緣?凡是到你旅店來住的人叫有緣人。你要會,把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天天做到、時時做到、念念做到。你自己做到了,整個酒店員工都做到,那個地方老闆是佛,員工是菩薩,來住店的都是眾生,住在這裡統統都得度了。道場不一定要蓋上廟的形式,六星級的酒店行。這是佛法,這是《華嚴》。所以無論是什麼身分,無論是哪一種行業,無一不是佛菩薩。五十三參是佛菩薩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我們學佛要在這裡面學。
今天最難的地方,也是《楞嚴經》上所說的「最初方便」,實在講就是轉變念頭,把那種關心自己、愛護自己這個念頭轉過來,關心一切眾生,愛護一切眾生,你自然就會替眾生想。我們差勁就差在這裡,依舊念念為自己,什麼時候你才能回得了頭?佛家常講「回頭是岸」,我們到什麼時候才能回頭?什麼時候才真正覺悟?這一回頭,三毒煩惱就融化了,轉煩惱為菩提,都在一念之間。轉過來之後你就「見法界藏」,法界是什麼?在《華嚴經》上講「大方廣」。大是法界之體,真如本性,大是代表真如本性;方是代表從性現相,佛在這個經上所說的「唯心所現」是方。為什麼說方?「方」這個字是個形容,也是個表法,它所現的森羅萬象整整齊齊,很有秩序,有條不紊,不是一個雜亂的相,很有秩序的現象,所以用「方」。秩序從哪裡來的?不是人為的,佛在經上常說的一句話,「法爾如是」,這個意思講,自自然然就是這樣,沒有人去安排,也沒有人去策畫,自自然然就這樣的嚴整,莊嚴、整齊。「廣」這個字,就是《華嚴》上講的「唯識所變」,識是作用,起作用,變化成十法界依正莊嚴,森羅萬象,那是唯識所變。唯識所變是十法界,唯心所現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法爾如是,十法界就不是法爾了,十法界換句話說是人為的,跟自性現相就有差距。這個差距,十法界愈是向上差距愈小,愈是往下差距就愈大。十法界裡面,菩薩法界、佛法界這個差距最小,到六道裡面差距愈來愈大,畜生、餓鬼、地獄差距最大,違背了性德,所以那個相就很苦。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這麼一回事,相有體無,事有理無,所以諸佛菩薩眼睛裡面平等觀。
眾生何以有苦樂憂喜捨?眾生是用妄識、用妄心,妄想分別執著,所以裡面就有苦樂憂喜捨,這五種是不正常的受,這是講六道。四聖法界,佛才說正受,什麼叫正受?苦樂憂喜捨離開了,身沒有苦樂,心沒有憂喜,這叫正受,正受就是三昧。換句話說,妄想分別執著捨掉,你才得正受,你才能夠見法界。法界是什麼相?染淨不二;一真法界是淨,十法界是染,染淨不二。佛是覺,眾生是迷,覺迷不二,生佛不二,入不二法門。換句話說,十法界依正莊嚴一切眾生,這裡面絕對找不到對立的,二就對立,找不到對立的。一體,一身(清淨法身),一心一智慧,這是你真正淨見法界,你智慧開了,無明、痴翳斷掉了。法界就是藏,「藏」這個字是形容,像倉庫一樣含藏,含藏一切法。諸佛菩薩教化眾生,一切的理論、一切的方法、一切眾生所修學的種種境界都在裡面,所以稱之為「藏」。
我們今天入不了法界,《華嚴經》末後一品叫「入法界品」,我們念了《華嚴經》要能入,如果入不了法界,這《華嚴經》就白讀了。怎麼個入法,我們自己一定要清楚、要明瞭,遠離三毒煩惱,遠離四相。《金剛經》上說得簡單明瞭,「離一切相,修一切善」就入。「一切相」,用《金剛經》上說法容易懂,就是四相,要離四相。一切諸佛菩薩都是離四相,不但是深位的菩薩,我們在經上讀到,初發心,初信位的菩薩離四相,離得淺。不離四相,初信位的果位你都得不到,深位那就更不必說了,這是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這樣念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往生真有把握,這才是真的,除了這個之外全都是假的,假的不要再放在心上,要捨。過去不知道,把假的當作真的,所以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受了多少冤枉苦;現在明白了,從心上把那些牽腸掛肚的東西統統放下。怎麼放下?不聞不問,面對著這些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放下了,這個就是離一切法。修一切善,這裡頭有自利、有利他,自利,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利他,幫助一切眾生認識佛法,幫助一切眾生明瞭佛法,幫助一切眾生修學佛法,這化他。常存這樣的心,菩薩心、菩提心,常常修這個行叫菩薩行。
我們如何去幫助別人?這裡頭佛家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是真正的愛心,真心想利益眾生,幫助社會、幫助眾生,真有這個心;方便是方法,你只要真有這個心,方法自然就會了。為什麼我們在經上念得這麼多,講得這麼多,甚至於我們做得這麼多,他也讀經,他也聽講,他也看到,他還是不會,依舊沒有學會,根本原因到底在哪裡?歸結到最後,他沒有真正發菩提心,他沒有愛心,依舊起心動念愛自己,沒有把這個念頭轉過來愛護一切眾生。這樁事情,我們可以從很淺顯的例子能看出來,你看那個母親對嬰兒照顧得無微不至,她在哪裡學的?沒人教她。她愛她那個小兒子,自自然然她就會時時刻刻想到他,時時刻刻關心他,時時刻刻照顧他。她要沒有這個愛心,別人怎麼提醒也沒辦法,她也記不住,她也做不到。真有愛心!我們今天對人對事對物,所作所為,還有許許多多的缺點,諸位想想是不是我們的愛心不夠?沒有想到社會,沒有想到眾生苦難,沒有想到幫助人、成就人,所以我們的心不清淨、眼不清淨,法界在我們面前我們也不認識,從來沒見到。
所以光明眼天子他所修學證果的法門提醒了我們,值得我們參考,值得我們學習。我們雖然專修淨土,這一句「阿彌陀佛」含攝一切法門,這個法門也在其中,也沒有漏掉,《華嚴經》上佛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所以我們要懂得,真正懂得佛對我們教誨的意思,都是幫助我們得清淨心,幫助我們得清淨眼,我們的心清淨了、眼清淨了就生淨土。古德告訴我們,「心淨則佛土淨」,西方極樂世界是淨土,清淨心才能得生,往生的條件是清淨心。用什麼方法修清淨心?用念佛的方法,念佛是念一切法。我們現在把它歸納,念佛是念什麼?念真誠、念清淨、念平等、念正覺、念慈悲,這是念佛心;念看破、念放下、念自在、念隨緣,這是念菩薩行。念佛心,念佛行,這叫念佛。如果只有這一句空空洞洞的六字佛號,這裡頭沒有內容,那不能往生,古人講,有口無心,「喊破喉嚨也枉然」。要有口有心,什麼心?剛才講的上面那九句統統都有,這樣念佛決定得生。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介紹這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