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講述菁華  (第九三三集)  2003/1/12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45-0933

  諸位同學,請看第四段「毫光召眾」第二句:

  【其光名發起一切善根音。】

  這是「主光名」,這裡面的意思很深,昨天我們沒講完。清涼大師在《疏》裡面跟我們說「善根有三」,在第一條裡面他講「生福及不動業」,是以「施忍智」這三樁而為善根。通常大乘經教裡面講三善根是無貪、無瞋、無痴,昨天跟諸位介紹過了。這個說法我們現在一般人認為,它從消極方面說的。不但於世出世間法不貪,而且能布施供養,這就是積極的。所以清涼大師用這三個字,這是積極的善根,能施;不但沒有瞋恚,他能忍。佛在《金剛經》上說過,「一切法得成於忍」,忍能成事,瞋恚能敗事。所以,佛家常講「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瞋恚敗事是非常快速而嚴重,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小心謹慎的。這個事情來了,不合自己的心意,稍微忍一忍,不要立刻就發作,這個人是有德有福有壽之人,這人長壽!凡是心浮氣躁,小小不如意事情立刻就大發脾氣,這種人不但沒有福,也沒有壽。

  平常,我們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懂得學習,也要知道觀察別人。觀察,不動聲色,你才有知人之明。這句話非常不容易!在歷史上,真正能夠知人,會用人的,太少太少了;沒有知人之明,往往做錯事。這個都是在平素修養學問。知人善任那是起用,德行智慧的起用能成就事功,不但不痴,還有智慧。所以他用施、忍、智這三條做為善根,「而為善根」。這是從消極走向積極,這個講法非常之好,比通常講的無貪、無瞋、無痴更為圓滿。

  第二是「厭苦求滅,以信等為根」,清涼大師把「信等為根」放在後面講,下面會講到。「信等」就是信、進、念、定、慧,三十七道品裡面講的五根。苦,一切眾生都不願意受的,但是一切眾生總免不了。諺語常講「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這一生當中不如意的事情,苦事佔多大的比例?十分之八、九。所以佛在經論上常常把這個世間比喻作「苦海」。欲界眾生有苦苦、壞苦、行苦,統統具足。什麼叫苦苦?佛說了八條,生老病死這四條,六道裡面眾生誰能夠避免?沒有能夠避免的。生之苦我們把它忘掉了,人非常健忘。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神識投胎,這一般世俗裡面講人的靈魂去投胎。佛家不叫靈魂叫神識,靈魂是民間叫的。其實那個魂不靈,要真正來說,那個魂是迷惑顛倒,迷魂,哪裡會靈?如果真的靈,它就會選擇,不好的地方它不去投胎,那個不好的家庭它也不去投胎,它會選擇;它不會選擇,就說明它糊塗、迷惑。孔老夫子說這個魂叫遊魂,說得很正確。遊魂它極不穩定,速度非常大,哪個地方有緣,它就到哪裡投胎去了。哪個地方有緣,緣從哪裡來?也是業力。所以神識捨身受生,確確實實業力在支配、在做主宰。造的業善,自然他就感得善報;造的業不善,他當然就在不善道裡面去受生,他要去受他的果報。

  六道的眾生知道苦,如何能把這個苦永遠離開?這裡頭根本就是信。信什麼?信佛菩薩的教誨,信聖賢的教誨。你能信、能解,能夠依教奉行,你就能離苦了。聖賢教導我們,苦這是果報,果必有因。果上沒有辦法斷,沒有辦法把它消除,因上。所以種善因一定得善果。要想不受苦報,永遠離開苦果,那我們就真正要相信三善根;得要信,信這三善根。這三善根就是三種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可以叫你永遠離一切世間苦。《十善業道經》上世尊明白的教導我們,你要想離一切世間苦,那你一定要相信十善業。佛告龍王:菩薩有一法,能離一切世間苦。這是什麼法?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這個善法就是十善業道。你得要相信,你不能再搞十惡業,如果再要造作十惡業,那你就錯了。十惡業是一切眾苦的根源,十善業是一切樂的根源,離苦得樂!

  經上講得很詳細,現在關鍵就在你信不信。我相信。信的標準是依教奉行,你沒有能把這十條、這十善落實,沒有能完全做到,你不信。你要信,哪有做不到的?你一定會誠誠懇懇、恭恭敬敬勉勵自己去做,那就是你真的相信。我懂,我信,我沒有辦法做到。說這種話的人,我們聽到很明白,他沒懂,他也沒信。真懂,真信,哪有不落實的道理?肯定落實!未能落實,不信,沒懂。這時候怎麼辦?多聽多讀,這是最好的方法。就是古德教人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們要懂得深入,要懂得薰修的道理。我為什麼沒有真正的信心,沒有真正的理解?我學習的深度不夠,薰習的時間不夠,因此我天天要讀、天天要聽。常常保持自己清淨平等覺,自自然然,我們不能說完全離苦,身心之苦惱會減輕,這就有很好的效果。身心煩惱減輕,智慧增長,福慧也一定跟著增長,這是健康長壽之道。這是第二句「厭苦求滅」。

  第三句「求無上慧」,這是真正的目標。但是諸位一定要知道,苦要是不能離,煩惱不能離,這無上慧是根本沒分的,這個要知道。先離苦,你才會開智慧。放下煩惱,煩惱輕,智慧就長,這個一定道理。所以世出世間一切事情,能夠放下的盡量放下,不要給自己找麻煩,不要增加自己身心的負擔。勞心勞力消耗能量都不多,消耗能量最大的是妄想。所以世尊他們在世,一天日中一食就夠了。為什麼?他消耗的能量少,妄想少。凡夫一天三餐還不夠,還要吃幾道點心,什麼原因?消耗能量大,你要不補充,他受不了,要大量補充。飲食是補充能量,但是飲食過多,身心消耗太大,壽命就縮短,這是一定的道理。身心安穩舒暢,這個人怎麼會不長壽!自行化他,只要你會,你真正懂得這個道理與方法,都不要勞心,也不要勞力,教化眾生效果無比殊勝。用不著到處去奔波,用不著那麼多繁瑣的應酬,沒有。

  我們仔細觀察本師釋迦牟尼佛,你再看看歷代這些祖師大德,他們一生的行誼,你就明白、就覺悟了,他們有沒有像現在世俗這麼多應酬?沒有。而且許許多多祖師大德,一生當中住在這個道場門都不出,一住幾十年,他教化的影響,不但影響到當代,影響到後世。這什麼原因?古人所講的「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就是這個道理。他自己成就了,自己的毛病習氣完全對治了,自自然然感化許許多多眾生。到處勞苦奔波,確確實實不是個好辦法。那是什麼時候?參學,自己沒有開悟,道業沒成。絕對不是遊山玩水,不是觀光旅遊,是親近善知識,求道,是為這個。如果這個善知識他所修學的法門跟自己志趣相投,因緣許可往往就住下來了,這一住住到若干年。佛法一切講緣分,有緣分住下來參學,緣分盡了,或者這位善知識往生了,或者有其他的因素不能再住了,這才告辭;否則的話,決定不能捨棄長時薰修。所以我們在《高僧傳》裡面,在《居士傳》裡頭,高士!你看看人家是怎麼成就的?值得我們學習。

  求無上慧,「以四等不放逸五法為根」,四等就是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大師跟我們講慈悲喜捨還要加上不放逸,不放逸就是精進。我們在經教裡面常常看到世尊常說,菩薩善根只有一條:精進。世間善根有三,就是世間法,世間所有一切善法都是從三善根生的,就是講的無貪、無瞋、無痴,世法的三善根;佛法的善根只有一條,精進。但是諸位要知道,佛法是建立在世間法的基礎上,換句話說,精進一定圓滿具足不貪、不瞋、不痴。用清涼大師在此地開示的話來說,不放逸一定具足慈悲喜捨。換句話說,一定具足布施、忍辱、智慧,這才是真正的菩薩善根。菩薩上求佛法,下化眾生,求無上正等正覺,根在此地,我們不能不知道,知道之後你才曉得怎樣修學。

  清涼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講,慈悲喜捨跟不放逸(就是精進),這是得一切智的根本。我們如果要想求得一切智,諸位知道這個一切智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用中文翻譯是無上正等正覺,根在此地;在慈悲喜捨,在不放逸。他不用精進這兩個字,他用不放逸,用意都很深。不放逸是什麼?讓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無論做什麼事情要認真,不能隨便,不能馬虎;放逸是很隨便、很馬虎。用不放逸這個話來說,提醒我們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都要認真,不可以隨便。

  這是毫光召眾的第二句,這是「其光發起一切善根音」。「音」這個字清涼大師解釋得好,「通說善根,以依聖教發心為性,故云音也」,這一句話重要!換句話說,你的善根從哪來的?培養出來的。怎麼培養出來的?依聖賢教誨,你才覺悟,你才發心,所以沒有離開言教。所以這一句末後用個「音」字,道理在此地。所以佛教是聖賢的教育,佛教是覺正淨的教育,佛教是無上正等正覺的教育,決定不能離開經論。經論是教科書,我們求學離開教科書,到哪裡去學?佛菩薩、聖賢在這個世間,我們找不到;即使是有,也非常稀有,並不多。我們今天想學,說實在話,只有向古人學。古人,佛菩薩是古人,祖師大德是古人,那他們都已經過世、不在世了,但是他們的著作流傳在後世,我們還能夠看得見,還能夠讀到。看到他們的著作,如同看到他們的人在面前一樣,讀他們的書就是聽他們的言說,聽他們講話,聽他們教誨。

  他教的有對象,當時有人,他教導他,那個人就是我們的代表。看看那個人有什麼樣的過失,回頭想想自己有沒有?如果自己有同樣的過失,那麼他的教誨既然是對他,當然也就是對我,我要認真努力學習。如果我沒有那個人一樣的過失,我聽了這種教訓要記在心上,勉勵自己不要犯他們的過失,這樣才能長進。累積小智就變成大智,長時間的累積大智就變成大徹大悟。所以求無上智最初方便,就是我們入門下手之處,還是在經教,還是在古籍。我們要在這些地方用功夫,從這個地方下手,古聖先賢的典籍不能不講,不能不研究。再看底下一句,第三句:

  【十佛剎微塵數光明而為眷屬。】

  這一句是「眷屬數」,清涼大師跟我們註解的是「無盡法故」。主光名是眉間所放的光,這是主光名。眷屬數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八萬四千光明,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放光。四弘誓願裡面說得更多,「法門無量誓願學」。無量法門,無量的光明,跟這個地方相應。『十』不是數字,「十」是代表圓滿、代表無量。如果真的十是個數字,這個數字不多、不大。在《華嚴》裡面用十代表圓滿最多,《彌陀經》上用七代表圓滿,密教裡面有很多用十六代表圓滿,它是個代表字。『佛剎微塵數』,這個已經是不可思議,真的是無量,「佛剎微塵數」上面還加個十;換句話說,遍法界虛空界一切佛剎微塵數光明而為眷屬。你看看這跟毘盧遮那佛有什麼兩樣?我們在這裡可以看出佛佛道同,一絲毫差別都沒有,這才是華嚴教義,「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再看下面第四句:

  【充滿一切十方國土。】

  這是講「照分齊」,清涼大師在註子裡面講「充滿十方,通方教故」。光中顯示教學,光都是表智慧,從智慧裡面開出無量無邊的法門,門門根都是智慧。智慧的起用遍滿十方,一切眾生都蒙教誨,這個我們一定要能夠明瞭。菩薩為什麼要求無上佛道,在這個地方我們就明白了,如果不求無上佛道,不能證到究竟圓滿的佛果,你的智慧不圓滿,你的德相不圓滿。換句話說,你想幫助法界虛空界一切苦難眾生,你的能力還是有限。換句話說,就像我們現在一樣,心有餘而力不足,我真的想幫助一切眾生,我能力做不到。到如來果地能力完全恢復,確確實實他都能做到。都能做到,我們要問,佛的光明有沒有照到我這裡?他的主光表根本智,他的眷屬光表後得智,有沒有照到我這裡?有。為什麼我沒有感覺?我本身有障礙,感受不到。不是他不普遍,是我這裡出了問題。像我們現在看電視一樣,我這個頻道打開的時候,影像畫面出不來,絕對不是它這個電視波沒有到我這裡,到了。我打開為什麼收不到?我這個電視機機器壞了。這個比喻很淺,很容易懂。我們今天這個身體六根就是電視機畫面,現在我們見不到,我這個機器這個色相有了問題;我聽不到,音聲有了問題。絕對不是電波沒有到達我這個地方,到達了。

  為什麼那些好的,沒有故障的,沒有問題的,它那個機器一打開頻道,音聲色相都看得很清楚。故障究竟發在哪裡?總的來說,這大經上說的妄想、分別、執著,這是業障,三大類的障礙把我們自己障住了。我們今天相信佛的智慧,佛的德能,佛的慈悲,佛的喜捨,周遍法界虛空界,周遍一一微塵,周遍一一毛孔。這是真的,一點不假。無量無邊無數無盡的重疊法界,沒有不周遍的。只要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收得到,統統看得到。佛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無時無處都聽得到佛說法的音聲,諸佛如來說無量無邊的大法。換句話說,有無量無盡無數的頻道,你打開哪個頻道,想聽哪個法門,如對目前,就在眼前,你為什麼會收不到?哪有這種道理!

  由此可知,這個煩惱習氣麻煩,妄想分別執著不能不放下。不肯放下的是凡夫,徹底放下的是如來。菩薩放下了,還有少許夾雜,不乾淨;如來果地上純淨純善,一絲毫夾雜都沒有了。我們今天的功夫修什麼?沒有別的,看破、放下而已矣!這是我第一天見章嘉大師,他老人家教給我的。真的是如同目前,五十年前第一次跟老師見面,他教給我的看破、放下,教我布施。再看第五句,第五句長了:

  【若有眾生應可調伏。】

  這一句是講光的利益,它的科題是「毫光召眾」。佛用什麼方法通知大家來?放光,眉間放光,主光。主光裡面還有附帶的光,叫眷屬光,眾生一接觸就明瞭了。他有求願,他自然就來了,佛不需要發通知,不需要撒廣告,你看這個方法多殊勝!『若有眾生應可調伏』。這一句是講應機,緣成熟了,跟這一尊佛有緣,有緣的他自然就有感受,看到這個光就有感受;無緣,看到這個光沒有感受,或者是根本就看不到這個光,這跟佛無緣。佛很慈悲,佛家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這一句很重要。我們看下面講了十樁事情,這個光對眾生的利益。第一句:

  【其光照觸,即自開悟。】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說,「無明重者,自覺智開」。無明重的跟這個佛有緣,所以一接觸佛光,我們現在講磁場大家好懂。佛這個磁場大,遍法界虛空界,根熟的眾生、有緣的眾生一接觸到佛法,接觸的緣很多,不一定,一接觸他就有感動。這個事情我們自己本身就有這個例子,而且過去對於佛法產生負面的印象,為什麼?沒有接觸過真正的佛法,真正的善知識沒有遇到過。從小我們也常常看到寺廟,家裡老人、父母帶我們到廟裡面去燒香,小朋友在廟裡玩耍,看到和尚都給死人念經。從來沒有聽到過這個寺廟裡有講經的、上課的,沒有聽到過。所以聽從世間一般大人常講,迷信!於是迷信這個概念深深的印在我們自己印象當中,佛教是迷信,佛教是消極,佛教對於社會沒有什麼好處;產生負面的影響。我算是真正接觸佛法是遇到方東美先生,跟他老人家學哲學,他給我開的課程最後一個單元「佛經哲學」。我看到這個名詞當時就很驚訝,真的對我來講是個震撼。細細聽他老人家給我講這個課題,我才突然覺悟到,佛法有這麼大的學問,這樣殊勝究竟圓滿。當時就生一個心,我要好好的學,要好好的弘揚,讓社會大眾明瞭,不要產生誤會,不要像我以前一樣,這就是「自覺智開」。

  『其光照觸,即自開悟』,一定要曉得這個道理。下面一共有十句,是這個光明十種殊勝的利益。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