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講述菁華  (第一七O集)  1999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45-0170

  請掀開經本,知足天偈頌的第三首:

  【如來往昔修諸行。清淨大願深如海。一切佛法皆令滿。勝德能知此方便。】

  這一首偈,前面兩句我們講了兩次,第三句『一切佛法皆令滿』。清涼大師註子裡說,「雜染本空,故前令滅」,這兩句是說第一句;「佛法本具,故今令滿。妄盡真顯,二言相成」,這解釋第三句。註解的文字雖然不多,意思相當具足。如來與大菩薩果地上的德行,德行就是起心動念、生活行為與道德相應,就叫做德行。道是什麼?德又是什麼?道是心性的本體,德是心性的起用;換句話說,他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與自性體用相合,這是德行。自性體用,裡面確確實實沒有雜染。雜是指妄想分別,染是講分別執著,在佛經裡面講的三種煩惱,無明、塵沙、見思,塵沙是介於兩者之中,塵沙就是分別。所以見思煩惱(執著)純是染污;塵沙、分別,一半是染污,一半是夾雜。我用「雜染」兩個字來講,無明、妄想是雜不是染,執著是染不是雜,分別裡面有雜有染。這是講三大類的煩惱,這三大類的煩惱障礙我們見性,佛跟我們說,心性的體用裡頭本來都沒有。佛與法身大士證得,所以他們的生活、他們的言行與性德相應,這是我們要學習的。

  佛教給我們要斷煩惱,斷煩惱從哪裡斷起?從自私心斷起。自私自利的念頭,我們要覺悟,把我們害慘了。我們在佛經上得到的訊息,今天我們有緣聚會在一堂,每一個人的善根福德都非常深厚,不是你這一生才聞到佛法。我們在《無量壽經》上讀到阿闍王子與五百長者子,佛說他們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我們不比他差,如果我們沒有這樣深厚的善根福德,這一生當中決定聽不到佛法。你要不相信,學佛的人有多少?幾個人能夠聽到這部經?顯而易知的事情。有智慧的人很多,有福報的人很多,就是沒有機會聽到這部經典。所以我們肯定過去生中所種的善根福德,絕不比阿闍王子與五百長者子他們低,很可能還超過他們,這都是說實話。為什麼無量劫的修行,還落得今天這種地步?原因在哪裡?私欲沒有放下,我們要覺悟,我們的虧吃在這個地方。起心動念還是為自己,做百分之九十九的好事,還有一樁自私自利,所以落到今天這個地步。我們要知道警覺,要知道慚愧,要知道發憤,這一生當中把這個毛病趕快改過來,如果不能改過來,這一生又空過了。空過之後,千萬不要以為我的善根福德很深厚,來生一定還會遇到緣,來生不見得。你自己得好好的想想,盤算盤算,你來生能不能得人身?來生要能夠得人身,五戒十善至少要能夠打上八十分、九十分,來生才能得人身。自己給自己打分數,能不能達到這個標準?

  五戒裡面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這是四重戒,每一條戒想一想,能不能達到八十分?十善裡面,身三業完全相同,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語有四業,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意三業,不貪、不瞋、不痴,冷靜去思惟,我們做到幾成?不符合那個標準,來生就不能得人身;換句話說,不能得人身就三途去了。愚痴墮畜生,什麼叫愚痴?簡單的說,這個世間好事、壞事沒有能力辨別,好人、壞人也沒有能力辨別,把好人當作惡人,把惡人當作善人,愚痴!沒有能力辨別佛跟魔,來生墮畜生道,沒智慧;貪愛,餓鬼道;瞋恚、嫉妒,地獄道。我們想想,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有沒有這三種貪瞋痴的意念?如果天天還造這三業,而且貪瞋痴還相當嚴重的話,我們就曉得來生到哪裡去?三途去了,很可怕!所以你把眼光稍微看遠一點,你就知道很恐怖。眼前什麼災難不要緊,小事一樁;將來到三途去了,這個麻煩大,墮進去之後,什麼時候才能出來?出來之後能不能再得人身?大問題!地獄道出來之後,多半是餓鬼、畜生,為什麼?還債。《感應篇》裡面,我們看註解引用的經論,引用一些公案,還債,我們知道有變馬、變牛還債的,披毛戴角還,沒有想到還有變成植物還債的。愈想愈可怕,我們不斷怎麼行?

  大家都以為這個斷很難,不知道斷掉之後清涼自在,那真舒服,解脫了。不肯斷,心胸狹窄,你的精神生活很苦,重重繩索綁住,你不自由;物質生活再好,也是富而不樂。佛祖為我們示現、為我們做榜樣,真正放下,真正解脫了,他的物質生活很貧乏,精神生活豐富,貧而樂。那種貧苦的生活一般人都受不了,佛菩薩過那種生活得大自在、得大安樂,這是我們凡夫沒有法子體會到的。佛是得到真樂,離苦得樂,得究竟樂。大慈大悲把這個方法傳授給我們,告訴我們這種大自在、大喜樂是我們自性裡頭本具的,不是從外來的。只要你放下一切雜染,你的果德就現前,果德是自性本具的,不是外頭來的。佛也曾經為我們示現,在《華嚴》示現的華藏世界,在西方示現的極樂世界,實際上,極樂跟華藏就在眼前,經論裡常常跟我們講「心淨則佛土淨」。我們今天見不到華藏、見不到極樂世界,什麼原因?我們的心雜染,所以把華藏、把淨土變成我們現在的依報;一切法從心想生,唯識所變。如果我們真的明白這個道理,真明白才真回頭,沒有回頭你還是不明白,你那個明白是似是而非的明白,不是真明白,真明白你決定真的做到。哪個人願意吃苦,不願意享樂?那才叫真的傻瓜、叫愚痴。佛菩薩不愚痴,個個聰明絕頂,個個都是高智慧,高智慧哪有不肯放下的道理?只有痴人才放不下。所以我們自以為高智慧,錯了。你過的這麼苦的日子,你哪來的智慧?真有智慧的人過佛菩薩的日子、過神仙的日子,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第三句說「一切佛法皆令滿」,滿不容易,這首偈關鍵是「滿」這個字。我們看了這首偈,看了這個字就曉得,勝德天王是什麼人?如來化現的;不是如來化現,哪能夠有這個境界?菩薩一切佛法不圓滿,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還欠缺一分。「滿」是如來果地,這是我常常給大家介紹,《華嚴經》上你看到所有這些人物,全是諸佛如來化現的。不要以為他們真的是法身大士,不盡然,不是真正的法身大士。法身大士當然有,很多,他們這些代表的人物不是法身大士。就好比我們在念書一樣,我們同學學生是法身大士,學生當中選個班長、選個代表,那是佛陀化身,那不是真的法身大士,如果真的法身大士,這不是他的境界,他是真正做到究竟圓滿了。

  我們要問前面,什麼叫「一切佛法」?一切佛法就是一切法。哪裡是一切法?我們日常生活穿衣吃飯、起心動念、待人接物,點點滴滴那就是一切法。一切法皆是佛法,這加了個「佛」字進去,「佛」是什麼意思?徹底明白,徹底搞清楚了。明白了、清楚了,到底是一樁什麼事?一切法是一法。「一」是自性,一切法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所以一切法是一法,一法就是一切法。一法是什麼?一法是自性,唯心所現;一法又是任一法,隨便拈一法,任一法都是一切法。我跟你講一切法是自性,自性是一切法,理事無礙;跟你講任何一法就是一切法,事事無礙,是無障礙的法界,無障礙的法界是《般若經》上講的「諸法實相」。諸位要知道無障礙,事事無礙,今天科學家所說的,無量不同維次的空間突破了;虛空法界是空間,過去、未來是時間,全部突破了。生活空間大了,你可以回到過去,你可以進入到未來,過去、現在、未來這個界限沒有了,四方四維上下的界限也沒有了,這才叫做「一切佛法皆令滿」。這是真正的圓滿、究竟的圓滿,密教裡面稱為大圓滿,這是我們本來面目,我們應該要過這個生活。

  由此可知,我們迷得多深,我們活得多苦!這樣深的迷惑、這麼苦的日子哪來的?自作自受,不是別人給你的,你自己迷惑顛倒。迷惑的根源,執著這個身是自己,執著這個念頭是自己。外國哲學家比一般人聰明,哪是我?知道這身不是我,什麼是我?「我思故我在」,那是什麼?執著第六意識能夠思惟,以為這是我,錯了。佛說得高明,一切眾生執著第七識是我,第七識「四大煩惱常相隨」,我痴、我愛,你說這個東西糟糕不糟糕?「我」的意思,大毛病!所以學佛從哪裡學起?最初方便是破我執,學隨順別人的意思,不要堅持自己的意思,這是第一步的功夫,破我執從這裡下手。但是隨順別人,這裡頭有個原則,別人都是惡的行為、惡的念頭,我們怎麼辦?古大德有很好的教導教我們,他的行持要與性德相應,我們完全隨順;不與性德相應,我們要有智慧、要有善巧,那就是隨順當中我們有能力避免過失。

  我過去曾經跟諸位說過舜王的例子,舜王孝順父母。他的母親是繼母,繼母常常要害他;他父親也顛倒,完全順從他後娶的太太,時時刻刻想把他害死。舜知道,很清楚,絕不以為那是父母的過失,他念念只想的是我自己沒有盡到孝道,常常叫父母生煩惱,這才叫真正孝心,盡孝。舜怎麼樣?一切順從。他的父親挖了個井,挖井幹什麼?不是取水的,想找一個機會把他推到井裡面去,活埋在下面。他知道、清楚,預先到井裡去挖個洞,挖一個斜坡,有一個出口出去。他的父親把他推下去,他就下去了,石頭壓下去、砸下去,他從洞裡那個小路跑掉了。這叫順,這是孝順。如果他真的愚孝,父母要他死就死,陷父母於不義,叫後人都罵他父母,那哪裡叫孝順?這是高度智慧,善巧方便。這一類的事情,舜一生遇到的太多太多了,最後父母感化,回頭了。所以中國人講孝道,二十四孝他排名第一。這是教導我們如何盡孝,如何把「孝順」兩個字做到。孝順,「順」要有高度智慧,要有善巧方便,沒有智慧的人不懂孝,也不知道怎麼順。真正在人事物上都能夠盡孝,都能夠做到恆順,普賢十願裡面「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那個恆順都是要像大舜那樣的順才對,才是正確的,不是感情的隨順,是高度智慧、善巧的隨順,這才是自他兩利。這些大道理,現在沒人跟我們講了,只有靠我們自己讀聖賢書,做到圓滿的覺悟。

  「一切佛法皆令滿」,「佛」是覺悟的意思,對於一切法覺而不迷,都能夠做到圓圓滿滿。清涼大師註解裡有一句話說得好,「妄盡真顯」。「真」是不能修的,古人常說「但除妄想,莫求真實」,你要有個心去求真,真就變成妄,還是個妄想;只要把妄想除掉,真性自然就現前。妄想無量無邊,佛把它歸納為三大類,見思、塵沙、無明,我們現在換個名詞來說,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是妄。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我們要記住,要在生活當中真的幹,「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樣樣都好,不必要滿我的意,一切滿我的意是增長我的煩惱,增長我的執著。只要不違背法性,哪一樣不好?樣樣都好。喜歡吃甜的人甜的好,喜歡吃辣的人辣的好,都好。不能說我喜歡吃甜的,你們統統跟我一樣,這不是橫行霸道嗎?那怎麼叫恆順眾生?對人、對事、對物,絕不堅持自己的成見,這是我們學佛第一步。必須要知道,諸佛菩薩沒有成見,所以他能夠恆順眾生。為什麼?他沒有成見,眾生幹什麼都好,你喜歡佛好,你毀謗佛也好,你總有一個喜歡的。你謗佛,要把佛滅掉,基督教好,佛就變基督來度你,不是一樣的事情嗎?這是佛的善巧方便。

  你要懂得「一切佛法」,耶穌基督是佛法,我看耶穌基督就是諸佛如來,所以我能隨順。我見到耶穌的像,見到十字架,我也合掌、也行禮,為什麼?就是諸佛如來。這叫「一切佛法」。所以什麼叫佛法?破除執著是初級的佛法,破除一切分別是中級的佛法,滅除一切妄想是高級的佛法。如果我們還有堅固執著,一定要隨順自己意思怎麼做怎麼做,我們沒有入門,我們在佛法門外,沒入門,這個要懂得。好像念書一樣,這是幼稚園,一年級才算入門,我們連小學一年級都沒有入進去。換句話說,咱們無量劫來雖然善根很深厚,供養幾百億諸佛如來,都是念幼稚園,從來都沒有達到小學一年級入學的水平,沒達到。在幼稚園裡頭老留級,留的時間太長,不是三年五載,留了無量劫,無量劫都念幼稚園,都出不了頭,養得一身貢高我慢,自以為了不起,還能不覺悟嗎?應該覺悟了。

  所以希望我們這部《華嚴經》能夠在一塊學習圓滿,縱然不能夠證果,也應該破迷開悟。如果說破迷開悟,徹悟我們做不到,積小悟成大悟總應該要有;大徹大悟那是明心見性,我們辦不到,至少要做到大悟。真正的大悟,天台大師講的觀行位、相似位,這都算是大悟。觀行位是真幹、真正學!真學就是不再隨順自己的成見,不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這些真的放下了。隨順佛陀的教誨,這個要讀經,在日常生活起心動念,對人對事對物,念頭才起,想一想佛有沒有教我們這樣做?佛沒有教我們這樣做,我們這個念頭不能起,這事不能做;佛教我們這樣做,那這個事情我們歡歡喜喜去做,這個人覺悟了。如果還做不到這一點,這個學佛的人在迷,沒有悟。大悟的人那更不必說,大悟的人清淨心現前,正覺心現前;徹悟是正等正覺,那是分證位。大悟是清淨覺現前,那個地位是聲聞、緣覺、權教菩薩,是相似位,這種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方便有餘土,觀行位生凡聖同居土,分證位生實報莊嚴土,這是四土九品的差別。

  我們今天是一品煩惱都沒斷,這樣的人有沒有往生的?給諸位說,果真是一品煩惱沒有斷的,是決定不能往生,哪有這種道理?但是我們也看到,確實有一品煩惱沒有斷,他往生了,這是什麼原因?這一品煩惱平時沒有斷,往生那個時候斷了;往生那個時候要不徹底放下,決定去不了。那是那些人在臨命終時候徹底放下了,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沒有了,純粹是一句佛號,行!決定能往生。那我們聽了很高興、很歡喜,現在不斷沒關係,臨終再斷。試問問,臨終你有沒有把握去斷?你有沒有那個福氣?古大德跟我們講,這要具備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臨命終時神智清楚,一點不迷惑;第二個條件,遇到善知識提醒你、勸導你;第三個條件,你一聽就覺悟,馬上就放下,這三個條件缺一個都不行。所以我們想想,我們到臨命終時,有把握這三個條件都具足嗎?沒有把握,現在就要準備資糧,靠自己。資糧如何準備?我現在就斷,我臨終才有把握。要斷得乾乾淨淨,就沒有病苦。病從哪裡來的?病從妄想分別執著而來。我現在就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臨命終時沒有病苦,預知時至;現在就斷惡修善,累積功德,做往生的資糧。

  我們現在初具一點小小的能力,可以辨別是非善惡,我們知道依照佛陀教誨修行是世間第一大善、第一功德。我們知道了,知道了要不幹,把這個機會放棄太可惜了!許多人想幹,不知道從哪裡幹起。我們今天明白了,全心全力在做這樁事情,為什麼?為這一生想永脫輪迴。所以起心動念只幹一樁事情,住持正法,弘法利生,就做這樁事情。效法諸佛如來,我們用法布施,這是我們能力做得到的;財布施那一方面隨緣,絕不有絲毫的勉強。我們今天出家身分,接受在家信眾的供養,供養得多我們就多做財布施,供養得少就少做財布施,沒有供養完全做法布施。何況佛在經上說真實話,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都不如四句偈為人演說。佛這個話是真話,但是一般人不相信,為什麼不相信?佛這句話他沒聽懂,他聽懂了他就相信。他以為跟人家講一段經、講四句偈,這個功德就超過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他是這麼想的,這麼想完全想錯了,哪有那麼大的功德?佛說的話,他真的是粗心大意,佛講是「為人演說」,演是什麼?演是你自己真正做到,你表演給人看。你自己真正做到,那你不就是作菩薩、作佛了嗎?「演」是給眾生做模範,給眾生做表率;「說」是眾生向你請教,你給他解釋。

  唐朝時候,龐居士他表演了一招,那是演。他相當富有,他把他家的財富統統裝在一艘大船,大船划到江當中砸個洞,整個沉下去,不要了,捨得乾乾淨淨。人家看到了,就向他請教:居士您既然不愛財,您為什麼不把這些財物拿去做好事、做慈善事業?他就跟他說,先演後說,跟他說什麼?「好事不如無事」。今天社會怎麼這麼亂?風氣為什麼這麼不好?從前李炳南老居士說,好人太多了。什麼樣的好人?好人好(音「號」)事。每個人自己以為是好人,每個人都想做好事,這個事情就做得亂七八糟。極樂世界沒有人好(音「號」)事,華藏世界也沒有人好事,所以天下太平,人民安樂。人人守自己的本分,把自己崗位上的事情做好就是大圓滿、大功德,不是自己的事情千萬別插手,千萬不要去管它。

  我們今天這個行業,就是為一切眾生介紹經典、講解佛法,這是我們的正業;如果我們還做社會福利慈善事業,那不是我們的正業。諸位要懂得,佛法是教學、是社會教育,就像一個學校,校長、教員他們辦的事業是教學生。如果說是這個學校校長、老師們發心,我們做社會慈善救濟事業,我們也不要上課了,統統到外面去募捐,這個學校校長馬上撤職查辦,恐怕教員都要判刑。這叫什麼?不務正業。哪一行有哪一行的正業,這我們要懂得;八正道裡面講的「正業」,意思要清楚。這個社會行業太多,現在不止三百六十行;三百六十,實在講也不是數字,表法的,表圓滿。我們在這麼多行業當中選這一個行業,這一個行業一定要做到盡善盡美。我們很清楚了解,釋迦牟尼佛這個行業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我們今天參與這個行業,就要好好的學這個行業裡的規矩,要學這個行業裡面的智慧、方法,我們才能幫助社會,幫助一切眾生。

  而佛又給我們定了非常鮮明的目標,我們幫助社會幫助些什麼?佛講三樁事情,第一個幫助眾生斷惡修善。所以你一定要把斷惡修善做出來,自己先要斷惡行善,要做個樣子,然後教導別人斷惡修善。斷惡修善有非常殊勝的果報,你要讓大家看見,要讓大家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歡喜羨慕,他才想學。所以佛法不招生,表演給別人看,讓人家自己來。學,只有來求學,連《禮記》上,世間法都說「只聞來學,未聞往教」,這才是尊師重道。尊師重道是尊重你自己的好學,善友才肯幫助你;你自己對你自己所學、所做的不尊重,別人想幫幫不上忙。所以尊師重道是尊重自己的德學,意思在此地。更進一步,已經斷惡修善了,更進一步幫助他破迷開悟,這是佛法的正教。說實在話,斷惡修善是個手段、是個接引,是小利益,破迷開悟才是大利益;讓他徹底悟入諸法實相,徹底通達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果報是轉凡成聖。轉凡成聖是果上的事情,前面兩個是因上的事情;你能夠修因,你一定證果,佛家的多元文化社會教學教的是這個東西。

  佛法教學,要用現在的話,祈求的是什麼?幫助一切眾生消災免難,希求社會安定、世界和平,這是佛法的教學,《華嚴經》的教義。要想達到這個目標,我們今天首先要做的是和合不同的宗教,融合不同的族群,你才能做得到。使各個不同的族類都能夠和睦相處,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思想也能夠共存共榮,消除其中的誤會、矛盾,真正能做到圓融和合,你們諸位想想看,世尊講這部《華嚴經》是不是這個目標?和睦族群,融合宗教,《華嚴經》就講這個,所以方東美先生早年把這個經介紹給我。七十年代英國湯恩比對世人介紹大乘佛法說道,「能夠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只有大乘佛法跟中國孔孟的學說」。這個話不是普通人能說得出來的,真正有學問,真正有遠見。孔孟學說的綱領,宋朝朱夫子編了一部《四書》,孔孟的精華就在這部書之中。佛法的精華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自古以來,佛門的大德讚歎這部經典是佛教的根本法輪,一切經皆是《華嚴》眷屬,《華嚴》是根本法輪。我讀《四書》,我很疑惑朱熹靈感從哪裡來的?他怎麼編得這麼好?朱熹一定讀過《華嚴經》,我想他的靈感是從《華嚴經》上來的,只有《華嚴》才這麼美滿,有理論、有方法,還帶表演。你看《四書》編得很像《華嚴》,《中庸》是理論,《大學》是方法,《論語》、《孟子》是表演。《論語》、《孟子》不就是跟我們《華嚴經》五十三參一樣嗎?把《中庸》之理、《大學》的方法完全落實在生活上。孔子、孟子就像善財童子一樣,表演給我們看,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孟子做得很圓滿,孔子做的是大圓滿。

  佛在《華嚴》裡面有最圓滿的理論、最周密的方法,後面用善財、五十三位善知識,把前面講的理論、方法完全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在各種不同行業之中,舉出實際的榜樣來給我們看,你說世間還有什麼樣的教科書能跟它相比?所以過去方先生講,古往今來世界上最好的哲學概論,沒有能跟它相比。方先生晚年,在天主教輔仁大學博士班開「華嚴哲學」授課,他晚年在幾個大學博士班授的課全部都是佛經,他講過「隋唐佛學」、「大乘佛學」、「華嚴佛學」,全部講佛經。真實智慧,真實的受用,他老人家常講「人生最高的享受」。只有學習《華嚴》,才真正能夠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為什麼?「一切佛法皆令滿」,最圓滿最殊勝的享受。

  所以天王的名字好,在長行裡面諸位看到「最勝功德幢」,這個地方是略稱「勝德」,最殊勝的功德幢。「幢」是比喻高顯,高是非常明顯。最殊勝的功德就是清淨大願、清淨大行,這麼來的。清淨的大願大行,能令一切法都清淨,正是所說的心清淨身就清淨,身清淨我們居住的環境就清淨,無論是人事環境、物質環境,無一不清淨。你說我沒有見到清淨;你當然不清淨,為什麼?你心不清淨,你怎麼會見到清淨?菩薩跟我們坐在一起手拉手,他見的是清淨的,他心清淨,我心不清淨,我住穢土,他住淨土,我所住的環境處處缺陷,他所生活的環境處處圓滿,這不就是跟你說明境隨心轉?隨誰的心轉?隨自己的心轉,這個道理要懂。

  我們自己真的轉過來了,境界轉過來了,那些眾生雖然心不清淨,還有災難,災難也減輕。為什麼?沾光。祖師大德曾經很多次給我們透露這個消息,我們這個世間,如果沒有佛菩薩應化在這個地方,這個世界早就毀滅掉了,世界末日早就提前千年萬年了。幸虧有許許多多諸佛菩薩在此地,我們雖然造重業,沾他的光,世界雖有災難,還不至於毀滅。由此可知,如果我們要學菩薩,要學大慈大悲,要救苦救難,不是做不到,真做得到,只要自己做一個大的轉變,自己真正有大覺悟,首先自度。自度是什麼?自己轉凡成聖、轉迷成悟,這是自度;一切還迷惑顛倒、苦難的眾生沾光,那就是度他。

  他雖然能夠免於大劫難,但是苦報還在後頭,三途六道他不能夠擺脫。所以還要認真去教誨,菩薩還要認真去做一個樣子給大家看,要做斷惡修善的樣子,要做破迷開悟的樣子,這是佛菩薩真正的慈悲,示現男女老少,示現各行各業。《普門品》諸位念過,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樣的身分。菩薩沒有一定的相貌,佛沒有一定的說法;如果有一定,他就有成見,他就有法可說。他沒有相,《金剛經》上講得很清楚,「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那是菩薩。如果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經上不是這麼說法的嗎?菩薩尚且沒有四相,如來果地上哪裡會著相?哪有這種道理。不但相沒有,法也沒有。佛菩薩相從哪裡來?眾生心變現出來的,《楞嚴經》上講得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麼一回事情;說法也是這個原則說出來的,也是隨心應量。所以佛菩薩說而無說、無說而說;現相,現而無現、無現而現,你看他多自在!這才叫圓滿,這是一切佛法真的圓滿。我們要能懂得這個意思,「願解如來真實義」,要知道怎樣去學習。

  『勝德能知此方便』,最勝功德幢天王他知道。給諸位說,知道就做到了;我們說我們知道了,知道做不到,沒有知道。做到才是真正知道,做不到是沒有知道。千萬不要把做不到的,自己也認為知道,這是我們很大的障礙,為什麼?你學就到此為止,不會再有進步。如果真的明瞭,我沒有做到,我知得不夠徹底,知得不夠深度,你還會往前面精進。真的知道徹底透徹了,你一定做到。為什麼?方先生講人生最高的享受,你不要?哪有這種道理?我學佛就被他這句話引誘進來的,所以我對方老師非常感激;這句話很中聽,很有誘惑力。那也是各人根性不一樣,這句話我重複多少遍,對你們好像不起誘惑力,我聽他說一遍我心就動了。這首偈就到此地講圓滿,我們講了三次。好,現在下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