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講述菁華 (第二O六集) 1999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45-0206
請看三十三天偈頌的第十首:
【若念如來少功德。乃至一念心專仰。諸惡道怖悉永除。智眼於此能深悟。】
這是智日眼天王他的讚頌,也是他的修學報告,在長行裡面我們讀到他得的法門,是「開示一切諸天子受生善根俾無痴惑解脫門」,他的讚頌也就是敘說這樁事情。第一句就是講善根,『少功德』這是比況的話,「念如來少功德」就能有這樣殊勝的果報,何況是更殊勝的大功德?清涼大師在這段裡頭有簡單的註解,他說前面兩句就是長行裡面所說的善根。如來的功是無量劫的修積,德就是修功而有所得,這個德就是證果;我們具體來說,德是轉凡成聖。功在哪裡講?功是斷惡修善,轉迷為悟,這是功;超凡入聖,這是德。這個話說得是很簡單,裡面的意境無量的深廣。
佛教導初學,只要我們掌握到綱領、原則,這就是「少功德」。確實我們初學是要從這個地方入門,從這個地方下手,少到極處我們學起來就方便。最少的是什麼?就是「十善業道」,這是最少的。最少的修學到圓滿,還是這個功德,並沒有別所改變。我們在許多地方看到佛的畫像,塑像裡面比較少,畫像裡面很多;我們看到佛像,佛像都有個圓光,頭部有個圓光,圓光上面諸位要是仔細去看,常常看到有三個字,這三個字有用梵文寫的,也有用藏文寫的,也有用中文寫的,寫法不一樣,意思是一樣的,「唵、阿、吽」這三個字。造佛像,佛頂上不寫別的,寫這三個字。這三個字是什麼意思?就是十善的圓滿。唵是身業,阿是口業,吽是意業,身三、口四、意三,做到圓滿就是佛。所以十善業不能不講求,不能不常念,不能不認真修學。
天王在此地教我們,『若念如來少功德』,什麼叫念?這一句關鍵就是「念」這個字。所謂念茲在茲,念是心上真有,心上沒有那不叫念。你看「念」這個字,這個字在六書裡頭是會意,你看看這個形象,體會它的意思,上面是「今」,下面是「心」,現在心上真有就叫做念。這個意思不是口念,有口無心,那個就沒有念,心上真有。心上真有,必定就表現在生活行為上,表現在生活行為上純善。心上真有是心善,念頭上有是意善,表現在行為上是行善。人能夠修這三善,這三善永遠保持不失,這個人就是佛、就是菩薩。我們就念少功德,這不講多,念少功德,真的要去做。這十善就是諸佛如來的行經,經有教理行果,這是行,教給我們怎麼去做。言說,今天我們看的經本,這是教經,教科書。教裡頭有理,為什麼我們要這樣做;理講到極處,就是《華嚴》所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講到極處,千經萬論無非是解釋這句話而已。理通達明瞭之後,一定要這樣做法,這個做才如法,這個做與理相應。如果違背了,與體性、與理就不相應,與理不相應的是造業。所以十惡是業,造十惡業輕的是畜生道,重一點的是餓鬼道,極重是地獄道,我們要懂這個道理。反過來修十善業,十善業裡面下品的修羅道,中品的人道,上品的天道。六道輪迴,業因果報就是這麼一樁事情。如果能夠離相修善,那就超越輪迴。
在三界裡面,我們學佛,不僅是修十善業,你修四諦也好,修十二因緣也好,修六度也好,修《法華》、《華嚴》都好,只要你著相,你就出不了三界,這一點諸位一定要懂得。不管修哪個法門,只要著相就是六道裡面的福報,出不了三界。為什麼?六道是執著變現出來的,我們常講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沒有把執著丟掉,就脫離不了六道輪迴。執著沒有了,還有分別;分別是法執,執著是我執,我執破了還有法執,分別沒有捨掉,不能脫離十法界。所以你不論怎麼修,修得再好,天台家六即佛裡面相似即佛;你成佛了,你是相似佛,十法界裡面的。一切都不分別,分別也捨掉了,超越十法界,你就證得分證果位,這是《華嚴經》上講的法身大士,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我們確實看到很多修行人修行得很好,分別執著沒有放下,所以他在修學生活當中,他的心不平,心有高下,「我學得好,你不如我;他修得很好,我不如他」,他有分別、有執著,這個果報都是在六道,三善道。如果嚴重的分別執著,修一切善法裡面還造惡業,為什麼?戒經裡面所講的自讚毀他,自以為修得不錯,很好,其他的是修邪道,輕慢別的修行人,這造罪業。這個罪業我們千萬不要把它看輕了,很重,為什麼?他謗佛、謗法、謗僧。譬如我們修淨土的,我們看到學禪的、學密的、學其他宗派的,如果以輕慢心毀謗他們,你們想想禪是佛講的,密也是佛說的,教也是佛傳的,豈不是謗佛、謗法、謗修那些法門的人?這個罪業,念佛都不能往生。許多人不懂得事實真相,有意無意之間造作極重的罪業。
我們在前年講《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詳細講過一遍,那是我第三遍講;我在台北講過一遍,在美國講過一遍。這個經裡面所說的就是我們現代這個時代,末法時期出家人毀謗三寶,果報在地獄。正是應了諺語裡面所說,「地獄門前僧道多」,誰墮地獄?出家人墮地獄。出家人為什麼會墮地獄?不明事實真相,最容易犯的自讚毀他。實在講,讀經、聽教不解如來真實義,心量很小,不曉得這種嫉妒、障礙、毀謗、侮辱,將來果報太可怕了。為什麼要造這個罪業?為什麼不學佛菩薩?佛菩薩慈悲到極處,《華嚴經》上理講得透徹,方法講得精細,後面還帶表演。你看五十三參,五十三位修行人,每個人修行的法門不一樣,他們的態度,自己謙虛,讚歎別人,沒有看到毀謗,每個人都說我自己的根性不如那些善知識,我只能修學這個法門。不毀謗別人,學佛最低限度要學到這一點。不但對於佛家各宗各派決定不可以毀謗,只有讚歎,沒有毀謗,對其他的宗教亦復如是,我們也唯有讚歎,決定沒有毀謗。他們說他們是正法,我們是魔,我們聽了之後不放在心上。他為什麼有這種說法?他沒有讀過佛經,他不了解。所以我們對他的態度,我們看他們的上帝是佛,我們看他們的傳教師是菩薩,我們的看法,他是真的菩薩、真的佛。我們現在念的三十三天,三十三天是忉利天,就是他們稱的天主,這些忉利天主哪一個不是諸佛如來的化身?是真佛,不是假佛。他們的傳教師、牧師、神父都是菩薩化身。他們的信徒不認識我們,我們認識他,所以就絕對不會跟他一般知見。
佛法四弘誓願裡面第一句「眾生無邊誓願度」,眾生無邊,不分族群、不分族類、不分宗教信仰,普度。我們見到他跟他致敬,稱他佛、稱他菩薩,就度了他。他說我們是魔鬼,我們說他是外道,那彼此永遠在打架,都度不了。「度」就是今天講的協助、幫助,為眾生服務。他跟我們敵對,我們想給他服務他不接受,那有什麼法子?我們有服務的熱忱,也要得到他們歡喜接受。然後我們想想,我們這種熱忱服務如何叫他歡喜接受,這就是我們現在要做的。頭一樁事情,要把自己錯誤的觀念轉過來,肯定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今天我們說這個話大家好懂。要說就是自己,你聽了會迷迷糊糊,你反而搞不清楚;給你講一個生命共同體,你比較容易接受,慢慢的再把你的境界向上提升。
佛家從理上講,說到佛法的教學,是高度智慧的教學,究竟圓滿智慧德能的教學,它不是別的。剋實而論,佛法的目的就是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生活的環境,這是佛法教學終極的目標。它教我們生活,從它教學內容裡面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告訴我們人與人的關係,我們今天不懂,佛懂得,儒家懂得,世出世間大聖大賢都懂得,人與人要相親相愛,要彼此尊重,要互助合作。基督教的《新舊約》裡「上帝愛世人」,我跟天主教他們召開的宗教會議,總共有五個宗教參加,我也提出「上帝愛世人」,沒有說「上帝愛信基督教的世人」,沒這麼說法,我們學佛的也包括在其中。你們排斥我們,上帝愛我們;你們排斥其他宗教,上帝不排斥。上帝說你是世人我就愛你,沒有說宗教,沒有說哪個國家,可見得上帝心量大。佛要度一切眾生,也沒有說分派別、分族類、分宗教,沒有!所以往高一層次去看,平等的。妄想分別執著上帝沒有,佛菩薩沒有,我們這些人有,我們錯會了佛的意思,也錯會了上帝的意思。所以要懂得人與人的關係,人與人怎樣相處。
第二教導我們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我們今天住在這個地球,地球是我們生活環境,我們不了解環境對我們的關係,任意破壞。所以現在大家都警覺到,地球生態環境被破壞了,破壞得太嚴重!破壞嚴重,諸位要曉得,地球要懲罰人類。怎麼懲罰?地震不就懲罰嗎?天然災害就是大地、我們的環境懲罰我們,我們所作所為對不起它。不要以為樹木花草、磚頭瓦塊無知,那你就錯了,它不是無知,《華嚴經》上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你對它過分了,它對你也有報復。所以如何善待自然環境,這就是現在所提倡的環保。我們要對得起我們居住的環境,我們使用的這張桌子要擺得整整齊齊,擦得乾乾淨淨,對得起它。我們居住的房舍布置得整整齊齊,我們歡喜,它也歡喜;我們要是搞得很凌亂,搞得好骯髒,我們看到難過,它也難受。這是佛第二個教導我們,如何跟自然環境,要了解這個關係,要知道怎樣相處。
第三個教導我們怎樣與天地鬼神相處,這是佛陀的教育,天地鬼神與我們有密切關係。學佛的人大概都能夠肯定,人有過去世、有未來世,過去無始,未來無終。過去無量劫來,我們的生活環境是多元的,哪一道我們都曾經去過。這個虛空世界,我們現在講星球,哪一個星球我們都曾經住過,這裡面所有一切眾生跟我們都有發生許多關係,親屬的關係,父母、兄弟姐妹的關係,同學、同道的關係,太多太多了。我們要知道,要如何與天地鬼神共處。所以古時候,上自帝王,下至庶民,懂得祭鬼神,祭鬼神就是跟鬼神打交道;祭山川,平民祭祖先、祭灶神、祭門神,這是中國民俗,民間百姓明白這些事實真相。
所以儒、佛都教給我們修孝敬,這是儒、佛教學的中心理念,要行孝,要行敬,孝順一切眾生,禮敬一切眾生。普賢菩薩教給我們「禮敬諸佛」,這是佛的心,這是菩薩行,只有菩薩對一切眾生盡孝,以孝親尊師的心孝敬一切眾生,尊敬一切眾生。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做是自己性德自然的流露,沒有絲毫勉強。你沒有見性,你做不到;縱然做,勉強。見了性是自性裡頭自然流露,佛家講「法爾如是」。眾生無論怎麼樣作惡,無論怎麼樣悖逆,可是佛菩薩對眾生一片孝順、一片尊敬。說穿了,一個是明白人,一個是糊塗人,明白人跟糊塗人不一樣,你雖糊塗,對你還是一樣的尊敬、孝敬。反過來,我們哪一天真的覺悟、真的明白了,一定跟佛菩薩一樣,決定沒有兩樣。所以你要問:我幾時成佛,幾時成菩薩,入佛境界?就從這個地方你去了解。你能對一切眾生真誠的孝順心、尊敬心,你就入佛境界。即使對你的冤家債主,這個人對你不善,欺負你、侮辱你、陷害你,置你於死地,你還是孝順心,還是尊敬心,這是佛菩薩。這樣的惡人,我的冤家對頭,算了,我不跟他作對已經算不錯了,我還對他好?你還是凡夫,你距離佛的境界還有很遠很遠。要學,怨親平等。怨親平等是在現前這個時候跟你說,境界往上一提升沒有怨親,怨親一如。宗門常講「識得一,萬事畢」,「一」在《維摩經》上講的不二法門,不二就是一;《華嚴經》上講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怎麼現前?一個真心,唯一真誠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一真法界就現前;我們淨宗講的一心不亂,你就證得。這是我們講的「少功德」,你只抓到這一點點。
『乃至一念心專仰』。在淨土宗裡面,《無量壽經》上教導我們一向專念,一向專念比「一念心專仰」還要次一等;一念心專仰,這是最高的層次,這是到一心不亂。所以有很多修淨土的同修跟我講,《彌陀經》不容易,我說什麼地方不容易?一心不亂做不到!都是講老實話,一心不亂是真不容易做到。可是要換一句「一向專念」,他聽了,這個我還勉強可以做到;一向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專念阿彌陀佛。一向專念是什麼境界?在我們淨宗法門裡面來講,一向專念是功夫成片,就決定得生。所以三輩往生告訴我們的條件,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可是諸位要記住,一向專念,不發菩提心不能往生;發菩提心,只要有一向專念,這個一向專念,第十八願裡頭講,十念、一念就決定往生。可見你念得不要多,十念、一念就決定往生,關鍵在發菩提心。所以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頭告訴我們,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信願就是菩提心,真信切願,蕅益大師講那就是無上菩提心。印光大師對這個說法非常讚歎,他說自古以來沒有人說過。真信切願就是無上菩提心,所以一念、十念決定往生。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淺深,這一向專念功夫淺。但是淺深,我們也不能就文字上看,文字上看你們能看出來嗎?上輩往生的也是這兩句話,中輩、下輩的還是這兩句話。我們要從哪裡看?下輩往生的一向專念功夫淺,那個一向專念就是功夫成片,中輩往生的事一心不亂,上輩往生的理一心不亂。可見得他既然分三輩九品,都是一向專念,決定功夫有淺深不同,發心也不一樣,也有程度上的差別。
你幹的是什麼,你心裡起心動念是什麼,你做的是什麼,非常明顯。心裡想的、所作所為是彌陀事業,哪有不往生的道理?事情做得成功做不成功、做得大做得小,緣上的問題,不是發心的問題,是緣薄厚有問題。緣殊勝,這事情做得很圓滿,做得很成功,做得很大;緣不殊勝,小做,範圍小一點,利益眾生的人數少一點。但是大小都很難斷定,為什麼?事雖然在眼前,影響力很廣。如果道場很小,人不多,可是往後影響力很大,他的功德成就依舊是不可限量。這個道理,《了凡四訓》裡面講得很透徹。不能單看這些事相,要看它的影響。所以從影響來講,廣度眾生,最明顯的例子,東晉時代,距離我們現在一千七百多年,慧遠大師在廬山建第一個念佛堂,那個不大,同修的人數也只有一百二十三個人,不多,影響太大了!一千七百年之後提起來,我們心裡都非常羨慕;不但羨慕,我們也發心學習。你看這個影響多大,時間影響久遠,空間影響的範圍影響到十方,多少覺悟到的人想學習,如法炮製。這就是經上常講的根熟眾生,根熟的眾生要幫助他這一生決定作佛。決定作佛,那就是在念佛堂聽經、念佛,不下山。遠公給我們做的示範,三十年不下山,這叫做辦大事,了脫輪迴的大事,這個事重要。
不是下定決心要了生死、脫輪迴,這個念佛堂不能進去,你進去擾亂別人。所以在當年,謝靈運居士(這在歷史上非常有名的,我們從前在學校念書,國文裡頭常常看到他的文章),他申請到念佛堂念佛,慧遠大師拒絕,不讓他去。為什麼?他的心不清淨,喜歡文學,喜歡詩詞,常常還搞這些東西;你有這個嗜好,這個不能放下,你就不能進念佛堂。進念佛堂,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只有聽經、念佛,所以一百二十三個人個個往生,那才叫道場。我們今天就需要這樣的道場,這種道場如果能夠在這一個國家有這麼十個、八個,這國家不遭難,什麼災難都沒有,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我們現在在做,是在練習,還沒有認真在做。為什麼?念佛堂的人進進出出的,喜歡來就來,喜歡回家就回家,沒有做到真正發心住念佛堂不出山門,我們還沒有做到這一點,所以現在在練習、在嘗試。如果真正有這幾個人發心,人不在乎多少,十個、八個都不算少,我們看到《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他們只有八個人。八個人不少,一百二十三個人不多,要真發心,真為了生死、永脫輪迴,那才行。
講經,現在不容易請到講經的法師,這是事實,我們可以用錄相帶代替。你們真正覺悟了,可以發心一生作佛。我就沒有這個福報,我要想住一個地方老實念佛就不行,佛菩薩也不答應,佛菩薩交給我的使命是叫我多宣傳、多說說,多建幾個這樣的道場,我幹這個事情。我對你們就非常羨慕,但是我沒有法子,我何嘗不想找個小地方,找幾個志同道合的來修行?各人的緣不一樣,沒有法子!我今天必須將正法,將佛華嚴的理念、修學、境界向全世界推廣,所以還是哪裡有緣哪裡去,勞碌奔波命,不能享福。不過你們學成之後,到你們真的開悟了,學成之後,你們也要走我一樣的路子,我也可以退休了,希望有這麼一天,你們趕緊努力。
「一念心專仰」,我們平常常常提倡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成功關鍵就在一念心專仰;果然一念心專仰,你有這個機緣,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決定成就。成就的早晚,有些人成就很快,三年五載就成就;有的人成就很慢,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不等,關鍵都在一念心專仰。果然是至誠一念心專仰,我們從古大德傳記記載裡面去看,大多數三年,三年就開悟、就證果,明心見性。時間拖得很長,都沒有成就,我們是雜念心,散亂,不是專仰。用雜心散求,就是門門都好,門門都喜歡,門門都想學,這一生一世都不能成就。這個原則是《華嚴經》教給我們的,你不相信你看末後五十三參,每一位善知識就學一個法門。你在此地也看到,我們現在看這一段是三十三天天王,這一段裡面舉了十一個人,每一個人修的法門不一樣,一門深入。不是叫我們學很多法門,一定要懂這個道理。你自己要成就,要想開悟、要想見性、要想證果,只有一個法門才能成功。你要去度化眾生,一個法門不行,一個法門只能度一種根性的人;眾生根性無量無邊,所以你要通達一切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那是普度眾生。度眾生需要懂無量法門,自己成就一門,這個道理要懂。
現代許許多多年輕的學人,他不能成就,錯在什麼地方?世尊在四弘誓願教我們的四句,他前面兩句不要了,他只要後頭兩句,這是他失敗的原因。「眾生無邊誓願度」他沒有,怎麼曉得他沒有?他有分別,他有執著,他有喜歡的眾生、有討厭的眾生,所以他這一願沒有。如果眾生無邊誓願度,對於一切眾生是平等心,真誠平等慈悲,那是一切眾生誓願度。還有我喜歡的、我討厭的,這個我要度你,那個我絕對不度你,這不是菩提心。第二怎麼樣?不斷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他不斷,煩惱天天增長,迷醉在名利裡頭,迷失在五欲六塵之中,貪圖這些享受。這兩條沒有,他學什麼?「法門無量誓願學」,哪個法門他都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他就跟人說他是什麼佛再來的,他是什麼菩薩,都成佛、成菩薩。所以後頭兩條他有,前面兩條沒有,結果後面兩條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一定要以前面做基礎。這四句,後後深於前前,像四層樓一樣,一定是先蓋第一層,再第二層、第三層、第四層,哪有說底下兩層不要,造第三層、第四層?不可能的事情。現在年輕人學佛最嚴重的毛病,他不能成就的因素,我們要清楚、要明瞭。
我們應當怎麼學法?應當從斷煩惱下手。斷煩惱就是一門深入,為什麼?一心、一念,煩惱就沒有了;三心二意,煩惱就起來了。交光法師在《楞嚴正脈》裡說得好,「捨識用根」,識是什麼?識是三心二意;根是什麼?根是一念、一心。用根中之性,性是一個,見用見性見,聞用聞性聞,用六根的根性。性跟識有什麼不同?識有分別,性無分別;性是了別,識是分別,不一樣。性接觸一切明瞭,裡面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識是有妄想分別執著,妄想是阿賴耶,分別是第六意識,執著是末那。捨識用根,就是相宗裡面的轉識成智。不用第六意識,自自然然妙觀察智現前;不用末那識,末那識是執著,不執著了,平等性智就現前;不用阿賴耶,大圓鏡智就現前。前五識自然轉了,成所作智,關鍵就是在分別執著,六、七因地轉,五、八是果上轉,都是教給我們修學最高的原理原則。這就是此地講的「少功德」,少是少分,但是它是總綱領、總原則。
我們實在是入不了這個境界,轉不過來,老老實實修行十善業。十善業裡頭最重要的是口業,所以世尊在《無量壽經》裡面講這三業,他把口業放第一,「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他把它擺在第一。身口意,通常我們都是這樣說,他把口擺在第一,口業要不能夠修、不能控制,其他做不到。最容易犯的是妄語,不誠實,最容易犯的。學佛要成就,從哪裡學起?老實,老實人沒有一個不得度,沒有一個不成就。所以一切從誠實下手,對自己要誠實,不自欺;對別人要誠實,不欺人。縱然是善事善緣,也要有智慧、有分寸,菩薩度眾生確實有善巧方便,但是那個裡面是智慧,絕對不是情識。我們曉得,每一條戒都有開遮持犯,十善業道也有開遮持犯,有智慧才能夠通權達變,知道什麼情況之下應該怎樣做。無論怎麼樣做法,絕不能夠欺長上,我們的師長,現在社會講我們的領導。我們就是權巧的做法,要告訴師長,要告訴父母,要告訴自己的領導。為什麼?他是教化整體的,是統籌全局的,他要不能夠了解,他可能有一些政策就產生錯誤,必須讓大家知道。團體怎麼樣才能做得成功?團體裡面每個成員自行化他,都要讓董事會的董事們了解明瞭,他們是領導,知道我們自己先怎麼學法,我們怎樣勸導眾生,他們通盤了解,才知道怎樣把佛法來推行,順利的推行。如果我們各自為政,在外面亂搞,他就沒辦法了,這個道理一定要懂。縱然我們做錯事情也要報告,為什麼?他了解之後,他有方法彌補。如果我們隱瞞,將來出大紕漏,他不曉得,無法補救。所以上跟下要通,中國古人講的「政通人和」。這一不通,麻煩就來了,可能就引起災難。所以「一念心專仰」,這句話的意思非常之深,一念是真心、至誠心,能做到專仰就對了,仰慕佛陀,跟佛陀學習。
第三句講的是效果,『諸惡道怖悉永除』。這是真的,修羅加上三惡道,你決定不會墮落,永遠離開了。這是智眼天王在忉利天宮為那些大眾說法。長行裡面我們看到為諸天,但是在偈頌裡面沒有這個文字,可見得偈頌裡面這個境界廣,這是對一切眾生,不限於忉利天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都要懂這個道理。如果我們不念佛功德,不向佛學習,隨著自己的妄想、隨著自己的成見有所作為,都難免惡道。這個話,諸位同修冷靜的去想想,你自然就會明白。凡夫哪能沒有貪瞋痴慢?貪是餓鬼道,貪心跟鬼道相應,是鬼道的氣氛;瞋恚是地獄道,愚痴是畜生道,我慢是修羅道。我慢,修十善業起我慢,多半是修行人;不是修行人,這個慢都是墮三惡道;修行人有傲慢心,自己覺得很了不起,落修羅道。這是惡道的第一個業因。融合在依報上,佛也跟我們講得清楚,貪心是水災的第一個因素,瞋恚是火災,愚痴是風災,傲慢就是不平,現在講的地震。如果我們把貪瞋痴慢息掉,惡道就沒有了,你不會到惡道,這些天然的災害也沒有了,境隨心轉。所以我們曉得,物質環境裡面的災難,還是我們起心動念造成的。現在人不懂得,認為是天然災害、自然的災害,哪裡曉得天然、自然是自己念頭變現的。你的念清淨,你的念平等,你的念慈悲,災難就化解,惡道永除。
道理我們清楚了,天天在講,天天在讀經,可是事我們還是做不到,這是什麼原因?習氣太深,無量劫來的積習,哪有那麼容易一下就斷掉?那我要問,什麼時候我們才能斷掉?真正覺悟就斷掉了。我們現在雖然聽,聽的時候沒有悟,所以還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沒有真正覺悟過來。那怎麼辦?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就用一個方法,講經教學。所以常說,你為什麼轉不過來?為什麼不悟?聞法太少,聽經不夠。所以現在我們極需要的、迫切需要的道場,就是二十四小時講經不中斷,二十四小時念佛不中斷。哪一個地方有這麼一個道場出現,這個地區的眾生有福,這個地區的眾生不遭難。不在乎修行人多少,三、五個不算少,整百、整千不算多,真正覺悟,真正回頭,真正肯幹。二十四小時不中斷的講經,我們可以用錄相帶,能做到。連鬼神都聽錄相帶,我們才知道錄相帶講經行!二十四小時的聽,要聽一部經,不斷重複的聽,一門深入;如果聽很多經,聽雜了,效果就降低。決定從一門裡頭開悟。要是聽一樣東西,有些人有這個根性,一樣東西聽多了他就聽厭了,必須要換換口味,能不能這樣做?也能。古代祖祖相傳教給我們聽一個人的,一個人所講許許多多的經,但他決定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指你一條路。不能聽兩個人的,這個非常重要。
我們學教,老師教我們學一家之言。我跟蓮池大師學(蕅益大師就是跟蓮池大師學),專讀蓮池一個人的著作。他的東西很多,也有二、三十種,但是一個人講的,一個人的作品,決定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行!你跟定一個老師。如果你再找其他幾個,他們的想法看法不一樣,就會把你搞亂。這叫師承!我們要想成就,只能跟一個人學。學《華嚴》,清涼跟李長者就是兩家,兩個看法,兩個門路,我們也只能找一個人,跟定清涼大師。可是到前清,這是康熙年間,道霈禪師是福州鼓山的,他做了一個《纂要》,把《疏鈔》跟《合論》合起來了,這是很奇怪的事情。我當時拿著這個《纂要》去見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一看,這個不容易,這兩個路子他怎麼能把它合起來?我們仔細再一觀察,道霈禪師確實也相當有智慧,他以清涼為主,以李長者的做為輔助,還是一條路,走清涼的路,兩個註子都好。在過去一般學禪的、學性宗的都採取李長者的,學教的都採取清涼的,這個都很有道理。所以綜合起來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情,那就是宗門、教下合成一體,他還是以教為主。我們學佛,尤其是初學,要掌握到這些原理原則,省很多時間,不會走冤枉路,不會浪費許多寶貴的時間,短時間我們就能夠看得出成績,這個一定要懂得。
所以修學,不但是佛法,世法也不例外,師承非常重要,雖然現在師承沒有了,見不到了;如果不從這上下手,要成就太難太難。今天師承,我們怎麼辦?找古人。孟夫子以孔子為老師,孔子當年過世了,孔子的著作在,專讀他一個人的書。所以作私淑弟子,私淑弟子孟子是頭一個,以古人、過去的人作老師,專學他一家的。他這個風氣開了之後,在中國歷史上,有不少人用這個方法成就。像漢朝大儒司馬遷,他學左丘明,左丘明跟孔子同時代,左丘明的著作是《春秋左傳》,他就學這一樣東西,一門深入,他成為一代文豪。唐朝的韓愈,唐宋八大家第一個,他學司馬遷,學司馬遷的《史記》,他就是《史記》這一部書裡頭一門深入,他成為一代大文學家。這就是以古人為老師,這個辦法我們會了之後那就不難,古人裡頭找一個老師。我介紹諸位同修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哪裡?《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依《無量壽經》修學就是跟阿彌陀佛學。講經、註經的是同學,不是老師,是我們同學,我們的老師是阿彌陀佛,這就沒錯。智眼天王『於此能深悟』,他從這個地方明心見性,入佛境界。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