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講述菁華  (第四五一集)  2001/10/2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45-0451

  諸位同學,請看「主藥神十法」長行第一句:

  【復次吉祥主藥神,得普觀一切眾生心而勤攝取解脫門。】

  不但是人生於世,乃至於一切動植物,我們觀察他們的生態現象,都不能夠免除生老病死。因此醫藥對於眾生,與飲食同等的重要,甚至於我們看到有許多藥食。在這一個單元裡面,世尊也為我們舉了十個例子,第一位『吉祥主藥神』,我們看到菩薩的名號,意義就非常的殊勝。「吉祥」這個名詞很具有啟發性,什麼樣因由才能夠得到吉祥?吉利祥和,這不僅是一句祝福的話,實實在在是在提醒我們大眾,凡是如理如法而得到的吉利祥和,這是真的;如果是非法違理得來的利益,那決定不吉祥,你暫時可以得到,你的災禍在後面。所以這句話是讚頌,同時也是警惕。在古時候,臣子對於君王常用這句話,甚至於我們在戲劇裡面,也常常聽到講「皇上吉祥」,這是讚頌,又是提醒,就是說你的起居作為,一定要如理如法。在民間吉祥如意也是我們常常見到的讚頌,含著有同樣的意思在。

  這是一位主藥神,「主藥神」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大夫,為一切眾生治病調身。凡是從事於這個行業的,都可以歸納在主藥神這個單元裡面。他所修學的法門,是『普觀一切眾生心而勤攝取』。這句話不太好懂,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他說「順情則易攝,逆意則難調,故普觀之。」清涼大師這個解釋,提供了我們很好的解釋。凡是精於醫道的大夫,他平常接觸一些人物,跟我們一般人的觀察不一樣。他很細心的觀察一個人,觀察任何一個人身體健康不健康、有沒有病痛。有一些人現前身體似乎是很健康,可是他有潛伏著病因,可能三、五年之後會發病,也可能十年八年之後發病。真正高明的醫術,能夠看到三、四十年後,你會發什麼樣的病。

  這個說法似乎顯得很神奇,其實我們懂得這個原理,就不覺得奇怪。譬如現在這個時代,汽車是我們必須的交通工具,已經不是奢侈品,是很普通的交通工具。喜歡車的人,懂得汽車構造的原理和技術,他的經驗非常豐富。車在一發動的時候,他聽到發動的聲音,看到當時的狀況,他就能判斷這個車的性能,能夠預料這個車跑多久哪個地方會發生故障。從哪裡來?從經驗當中來的,從學術當中得來的。由此可知,人也是一部機器,是一部非常精密的機器。精於醫術的人,看你的氣,看你皮膚的顏色,聽你說話的音聲,看你走幾步路的動作,就能夠知道你身體的狀況。就跟對玩車很有經驗的人,一聽車的發動,就知道這個車有沒有問題,同樣的道理。

  從前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佛的時候,李老師的醫道是相當高明。他曾經跟我說過,第一流的大夫,講望聞問切,切是把脈,第一等的功夫,一望就知道,不必問。望就是觀你的氣色,聽你的聲音,你談話時的聲音,就知道你什麼病,第一等的醫生。第二等的醫生,看了之後,也聽到你的聲音,還得問問你,這是二等的;到把脈,這叫三等。李老師以前告訴我們,到把脈診斷,這是三等醫生。還有三等三的講法,怎麼叫三等三?我們在李老師那裡聽的東西確實很多,中國的醫學第一等的不是治病,是講長生之道,是教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調養、保養這個身體。根據中國醫學裡頭的記載,人這個機器,如果保養得好,一絲毫沒有糟蹋他,人的壽命正常應該是活兩百歲,所以中國醫學是講長生之道。第二等防止疾病,第三等這才治療,所以這就變成三等。治療裡面望聞是一等,到問是二等,到把脈是第三等,所以把脈叫三等三,三等裡面的第三等。

  我們看主藥神應當是一等的、一流的,你看看這平常「普觀一切眾生心而勤攝取」,這是藥王菩薩、藥師如來。主藥神當然是這一大類的,藥師如來這一類的,他們大慈大悲!我們應當要學習,要以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觀察一切眾生。觀什麼?觀眾生的心,眾生起心動念,我們要知道。起心動念是業因,造業的第一個因素。起心動念在造作業習,後面就有果報,種善因一定得善果,造作惡業必定要受惡報。清涼大師註解裡就說得好,順情的,菩薩就容易教誨,攝是攝受眾生,而勤攝受;逆意的,就是惡習氣很重的人,比較上難調伏。難調伏,菩薩是不是捨棄他?不是的,難調能調。佛家常講,「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叫大慈大悲。不是說你叛逆就不教你了,這個不是教育家,這不是一個好老師。好老師對於叛逆的學生,也要用真誠大慈悲,用長時間去感化他,這個感化就是此地講的勤攝取。絕不是以為這個學生不接受教訓、違背老師的教誨,甚至於牴觸,乃至於經上講的,對老師毀謗、侮辱、陷害,當然他造的是無間罪業,可是老師有沒有捨棄他?老師沒有,老師還是在等待機緣,用種種善巧方便來幫助他,真正顯示出「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是教育,成功的教育。這個學生頑皮,這個學生不守規矩,把他開除,開除不是好的教育方法。好的教育方法,怎麼樣把惡人變成好人、變成善人,把壞的分子變成好分子,教育成功!這是教育的偉大。

  佛法是教育,所以佛法當中,對於一切叛逆,都是以慈心來對待,以善心來對待,以高度的智慧、善巧方便來幫助他,而不是排斥。雖然世尊在滅度之前,弟子們向世尊請教四個問題,其中就有一個,惡比丘我們如何跟他相處?佛在世,惡逆的比丘、出家人,佛有智慧、有善巧方便來調伏他、來教導他。我們凡夫弟子沒有這個智慧,沒有這個能力,僧團裡面遇到這樣的同參道友,我們怎麼辦?佛教給我們一個方法,「默擯」,這是不得已。默擯是什麼意思?不要理他,迴避他,各人修各人的,佛教給我們這個方法。這是我們自己的智慧、善巧方便不足以感動對方,只好用這個方法。

  所以佛的教誨,我們要懂得他裡面的意思,默擯有許許多多的技巧,有許許多多的層次。並不是說默擯就是不理他,我們要這樣想法、作法,把佛的意思錯會了。再惡的惡人,他也有長處,他也有善行,對於他的優點、他的善行,我可以隨喜;對於他的惡行、他的悖逆,我不隨喜,這就是默擯,我不贊成他。那要看機緣,他能接受,我們就提出反對的意見,我不贊成;如果他不能接受,或者引起更多的麻煩,我們就不表態,我們不說贊成,也不說反對,都是對待惡比丘的態度。我們常講要見機行事,要察言觀色,「普觀」。

  假以時日,總是要幫助他回頭、幫助他覺悟。怎麼幫助?自己要做一個回頭的榜樣,要做一個覺悟的樣子,這是教化難調伏的一類眾生。從這個地方,我們更深入體會到,菩薩在惡比丘裡頭有沒有示現的?有,也示現惡比丘。佛陀在世的時候,提婆達多也是菩薩再來。他是不是真正的惡人?他不是的,他是菩薩示現,就像唱戲在舞台上表演,他的角色是反派的。他不是真的惡人,他要演一個惡人,演得很像,演得很逼真,教惡人看到的時候回頭;如果我們把他當作真的惡人,錯了,那就冤枉他了,我們就把人看錯了。

  由此可知,我們要怎樣修自己,要怎樣幫助別人,這個道理不可以不知道。他無惡不作,示現惡人,他是真的惡是假的惡?他作惡的動機何在、目的何在?我們曉不曉得?不知道。我們是在初學這個階段,那應當怎麼辦?決定要隨順佛陀教誨。連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都教導我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我們從這裡下手。儒家教導我們:「三人行,必有我師」,真實教誨。三個人是什麼?自己一個,一個善人,一個惡人。善人、惡人都是我的老師,都是來教我的,善人為我示現善行,做好榜樣,我要向他學習;惡人為我示現惡行,示現惡的果報,提醒我,警覺我。我見到之後要反省,我有沒有這個惡行?我將來會不會受這個惡報?警惕自己,認真反省,斷惡修善,惡人也是我的老師。一個從正面教,一個從反面教,都是老師,都是善知識,我們對他都要恭敬供養。

  在《華嚴經》裡面佛教導我們,只有一樁事情有差別,對於善的我們要讚歎,對於惡的示現不讚歎,恭敬供養是平等的,只有一個不讚歎。我們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你看他參訪勝熱婆羅門,這是一位善知識,表演愚痴的;甘露火王,這個菩薩他示現的是惡人,表現是瞋恚。善財童子去參訪他們,就是向他們學習,有禮敬、有供養,沒有讚歎。所以對於善行的,我們有恭敬、讚歎、供養;對於惡行的,我們有恭敬,沒有讚歎,有供養。這是好的學習態度,我們要知道學習,如理如法的修學,我們這一生當中肯定能成無上道。問題就在我們自己,能不能懂得佛菩薩的教誨?能不能懂得如理如法的修學?修學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過菩薩的生活,如何做菩薩的工作,菩薩的工作就是我們日常工作。如何學習菩薩接觸大眾,處事待人接物,把我們所學的經教,都落實在生活當中,這叫學佛。

  所以應當要學習吉祥神,時時刻刻觀察眾生心,看眾生他起的是什麼心、動的是什麼念,他的言語造作。善的我們向他學習,惡的我們自己要反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你們想想哪個地方不是菩薩學處?哪個地方不是道場?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界當中,皆是道場。學佛要這樣的一個學法,自行化他,你就在行菩薩道。這個地方我們特別要留意,自己沒有做到,你沒有法子影響人。一定先自己做到,然後才能擴大影響,幫助一切還沒有覺悟的眾生。接著我們看第二位:

  【栴檀林主藥神,得以光明攝取眾生,俾見者無空過解脫門。】

  這一段清涼大師沒有註解,讓我們從經文句裡面去想他的道理。『栴檀』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檀香,大概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檀香、沉香,這是類似經典裡面講的栴檀。佛在經典裡面曾經說過,閻浮提有這種香料。這個香能治病,我們現在講的是瘟疫,許多瘟疫燒這種香能夠驅除瘟疫,這香是寶。佛經裡面稱為牛頭栴檀,非常名貴。世間的萬物,佛告訴我們,我們在多年經驗當中,也稍稍能體會得到,佛菩薩聖人講的話有道理,「應運而生」,一切萬物都是應運而生。這個運要盛,就有許許多多珍寶出現;運要衰,這些珍寶都不見了。

  你看看古代,隋唐,這是佛教最興盛的時代。我們從歷史上去看,那個時候,帝王對於臣子們賞賜黃金千鎰,白銀萬兩,常常看到。這些記載使我們想像到,在那個時候金銀財寶,佛經裡面講的七寶多,他才能夠大量的賞賜功臣。我們看看現代,現在沒有了,這些珍寶到哪裡去了?不見了。由此可知,這些萬物豈不是應運而生嗎?而我們佛法,佛給我們講的原理,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話說得有道理。如果一切眾生心善,這些寶物它自然就出現;眾生心行不善,這些珍寶就沒有了。

  而大自然界常常發生災害,像這個水災、旱災,旱災屬於火,地震、風災,這些東西從哪裡來的?這些從不善心想變現的。哪些不善心想?貪瞋痴慢。佛在《楞嚴經》上說,貪心感得的是水災;瞋恚心所感召的是火災,也就是旱災;愚痴感得風災;不平,嫉妒、憤恨不平感得的是地震。不能說自然災害與我們人心的念頭不相干,那就錯誤了,起心動念確確實實與虛空法界有連帶的感應,這個道理只有在佛經裡面講得清楚、講得明白。

  所以我們自己起心動念,絕對不是只有個人受果報:那是小事,那種果報自作自受,與別人沒有關係。而實際上,我們想錯了,絕對不是我們自己起心動念,只是自己的果報,不是的,牽累別人,因此這個罪就重了。自作自受這個罪輕,自己作自己受還要連累到別人,那你罪就大了,你就會造極重的罪。你連累的人要多,連累的時間長,這個罪孽就是地獄。而這些事情,是最容易讓我們疏忽掉的,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讀經,實在講也是不容易的事情。《金剛經》上教導我們「深解義趣」,讀經要求解,解要求解得深、解得廣,我們得的利益就大,能夠運用在我們生活當中。你解得不夠深、不夠廣,換句話說,你用的就少,你用得就有侷限。如果你解得既深又廣,那是大用無涯,你就得大福德,像栴檀香一樣。

  在中國古人記載裡頭有,在哪個朝代我記不清楚,我曾經聽老師講過。古代對於天子的進貢,進貢就是對於皇帝送禮,送的禮物。像送香,香最少要一斤,要不足一斤,這不能夠做為送給皇帝的禮物。所以他說那個時候,印度有一個出家人,帶了有一點牛頭栴檀,量很少,大概只有四兩,他想送給皇帝做為貢品。皇帝辦事的人員,那時候多半是太監,一看這個分量不合規定,就拒絕了。這個法師就把這個香燒一丸,那一丸多大,我們也不曉得。這一丸香燃燒之後,記載說長安四十里的範圍都聞到這個香,才知道這是寶,於是破格收了,收下了,有這麼一個故事。

  菩薩他所修學的法門,『得以光明攝取眾生』,「光明」是智慧,智慧後面連到「攝取」,我們就會連想到善巧方便。智慧必定有善巧方便,才能利益眾生,讓一切眾生遇到他,決沒有一個空過。一切眾生個個都得利益,沒有空過,就像經典裡面常說的,善根成熟的上根人,幫助他成就,就是幫助他證果;善根少的人,幫助他增長;沒有善根的人,幫助他種善根,一個空過的都沒有。這一段經文,我們在今天讀它,我們自自然然會聯想到,學菩薩以光明攝取眾生。現在不是我們行門當中的智慧光明,當然這是本,我們今天講的軟體。硬體的光明,那就是電視螢幕、電腦上的螢幕,螢幕放光。重要我們有軟體,軟體藉著硬體的光明,能令一切眾生無空過者。我們從這個地方得到啟發,怎樣能夠把這個效果擴大?這是非常有必要的。要把這個訊息,廣泛介紹給有緣的同學,把我們講經的訊息、講經的內容、講經的時間、講經的網路網址、電視頻道時間,廣泛的介紹。現在人講的文宣工作,宣傳工作做好了,效果就擴大。我們是在做,但是文宣工作做得不夠,讀這些經文,我們才恍然覺悟過來。

  現代人在日常生活當中,報紙他每天要看,電視他每天要看,我們可以把講經的訊息,在電視裡做廣告,在報紙上做廣告,在雜誌上做廣告。我們今天看到有一些佛教的雜誌上有,刊登著許許多多道場活動的這些項目,這些對學佛的同學有幫助、有利益,這叫有緣人,叫佛度有緣人。那還有不學佛的這些人,這些訊息他就聞不到了。不學佛的人,就是沒有善根的人,我們有沒有想到要給他種善根?過去我在台北,我講經的時候,常常勸勉我們的同修,有很多做生意的,這商家他們都常常做廣告。我勸導他們,在自己廣告版面上,多印幾個字: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請常念南無觀世音菩薩。給大家種善根。這個不需要多費錢,你廣告那一個版面那麼大,他錢是固定的,多加這幾個字樣進去,你給許許多多人種了善根。做電視廣告也可以這麼做,你在你廣告螢幕裡面打幾個這個字樣,不念也沒有關係,你還是宣傳你的廣告,但是你打這幾個字樣。如果你廣告的時間長、版面大,像有一些法師講經,特別是在電視傳播,或者是網路上的訊息,你能夠把網址、把電視的頻道時間打在你的廣告上,你度了無量無邊的眾生。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有善根的人幫助他成熟,善根少的人幫助他增長,沒有善根的人給他種善根。我們要會做,菩薩在此地教我們這一招。主藥神長行第三句:

  【離塵光明主藥神,得能以淨方便滅一切眾生煩惱解脫門。】

  這一個問題可以說是所有修行人都非常關心的一個大問題。我們都希望把煩惱能夠斷掉,可是煩惱就是斷不了。怎樣才能把煩惱斷掉?其實菩薩的名號,就把這個方法顯示出來了,『離塵』!「離塵」,光明就顯發了。『光明』是自性般若智慧,一切眾生個個本具的,不是從外頭來的,本有的。本有的自性般若光明,現在為什麼沒有了?被塵垢所蓋覆,所以我們本有的智慧光明不能夠顯發。而實在講,不是不能顯發,照常顯發,顯發變質了。怎麼說變質了?變成煩惱了,也就是說夾雜著塵垢的自性般若智慧就叫做煩惱。煩惱無盡原來是無量智慧,它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如果不夾雜塵垢,無盡的煩惱就變成無量的智慧。所以菩薩修學的法門,是『能以淨方便滅一切眾生煩惱』。這一位菩薩,他是從斷煩惱而成無上道的。他用什麼方法斷煩惱?用一個「淨」字,用一個「離」字。我們在今年特別強調純淨純善,離塵就純善,恢復到我們純淨的心,煩惱才能離。佛確確實實有方便、有方法,問題我們要真正去做。

  現在我們要問,什麼叫做塵?哪些是塵?「塵」這個字是比喻,比喻什麼?染污。我們這一張書桌,兩天不擦它,桌面上就有塵垢,我們手摸上去,手上就有灰塵。桌子、椅子天天要清潔,每天要掃地、要擦桌子,這是為什麼?清除塵垢。我們都懂得、都很重視,這是我們生活環境的衛生。可是有沒有想到我們心地上染污的塵垢?沒有想到把它擦乾淨。《六祖壇經》裡面所謂的「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是比喻,我們的心如果不時時去照顧它,它也會被塵垢污染,那個污染就是煩惱。不是煩惱染污了心性,是心性染污之後起的作用就變成煩惱,我們一定要懂得。因此塵是染污的意思。哪些染污?佛經裡面講的六塵。六塵是我們六根所對的境界,眼對色,耳對聲,鼻對香,舌對味,身對觸,意對法,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對的對象。實在講那個對象不叫塵,如果你不小心,你被這六種對象污染了,這六種東西就叫做塵;如果你不被它污染,這六種東西都叫做性。覺悟的人,也就是沒有被污染的人,見性見色性,聞性聞聲性,這樣的人就叫做明心見性。我們不是的,我們眼見色被色污染,怎麼知道被色污染?一見就生起好惡這個念頭,這個念頭才生就被污染,外面這個色境就叫做塵,我們被它污染。你接觸它的時候,你對它生歡喜心,不順自己的意思,你生厭惡的心;或者在一個境界裡頭,我也說不上喜歡,也說不上討厭,這個境界比較好,但是我們對於外面境界並不能徹底了解它,這叫無明。你想想看,有好惡是煩惱,沒有好惡是無明,全都被污染了。

  所以我們要曉得,塵是什麼意思,塵有哪些種。實在講塵無量無邊,佛為了說法方便起見,把它歸納為六大類,你六根所對的,每一類裡頭都是無量無邊。所以我們在這裡頭如何不起煩惱,也就是說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動感情,不動感情這個狀態是什麼?是定慧,定慧在這個時候就現前了。定慧就是此地講的「離」,此地講的「淨」。有慧你自然就離,淨就是定。離不是遠離,不是離開,離開你又錯了,你還是被污染,你們想想對不對?依舊被污染了。如如不動,離即同時,不即不離。離即同時,這叫真離。眼見不見色?見色,並不躲避它,心裡頭不染。心不染,根就不染。心裡才起心動念,根、心都染污,都被它污染,就這麼個道理。由此可知,真正修行人、大修行人他修什麼?說實實在在的話,就是六根接觸六塵之處修不動心。我們在講席當中常說,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於一切境界不即不離,一切順其自然,這就是普賢菩薩教導我們的「恆順眾生」。

  眾生,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動物、植物、礦物跟大自然界,為什麼?全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在佛法裡總名稱叫眾生。普賢菩薩教我們恆順眾生,恆順就是不即不離,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才叫恆順;才起心動念就不順了,這個意思很深。恆順,順什麼?順眾生的法性,順眾生的法相,順眾生的作用,無一而不隨順。在隨順當中證無上道,在恆順當中圓滿智慧,永離煩惱成就圓滿智慧。你要不順,你到哪裡修?所以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都是菩薩修行的道場,都是菩薩自行化他的道場,這是事實真相,這才叫「淨方便」。「滅一切眾生煩惱」,一切眾生在這裡有兩個意思,是雙關語。第一個意思,自己這個身心是一切眾生。許許多多眾緣和合而生起這個身相,大經上講無量因緣,無量因緣就是一切眾生,生起這個身相;無量因緣生起心相,所以我們自己的身心是一切眾生,這是一切眾生真的意思,本義。然後再引申,淨化我們身心之外的一切眾生。不但我們要淨化有情眾生,淨化一切人、一切動物、一切植物、山河大地。

  話說起來挺好聽的,能做得到嗎?跟諸位說,答案是肯定的,能!問題是在我們自己有沒有真正覺悟。諸佛菩薩能,真善知識能。你說能,我們看今天的社會一團糟,這個世間人心被污染,嚴重的污染,心理污染、精神污染、生理污染,我們居住的環境污染,地球生態被污染,這是我們大家看到現實的這個現象,你怎麼說是諸佛菩薩、大修行人淨化了世間?學佛的同修們,知不知道經典上有一個掌故,我們佛法叫公案,現在人講是故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時候,就有人懷疑:釋迦如來你已經證得圓滿的佛果,你的實報莊嚴土在哪裡?釋迦牟尼佛在打坐,把一個腿放下來,腳按在地上,大地立刻就變現琉璃世界,就像極樂世界一樣。大家一看到,原來釋迦如來的實報莊嚴土不離同居土。

  從這個地方我們就領悟過來,原來釋迦牟尼佛跟我們在一起肩靠肩、手拉手,他住的是極樂世界,我們住的是五濁惡世。五濁惡世跟極樂世界在一起,沒有分割,沒有界限。但是他知道我們,我們不知道他。就像什麼?就像我們今天看電視,兩個不同的頻道都在一個螢光幕上。他懂得兩個頻道都在這個螢光幕上;我們不懂得,我們只知道這一個頻道,只知道這一個現相,不知道有第二個頻道,不知道有第二個景象。所以無量無邊的法界是不是真的?是真的。就像現在的電視台,我們常常看到,像美國的電視台一百多個頻道,是有!一百多個頻道都在這一個螢光幕上,你按哪個頻道,哪個頻道出現。現在科技發達,可以把這一個畫面分割成許多畫面,使不同的頻道在一個畫面當中分割出來,統統都看到。那就像佛現神通相似的,可以藉著佛的神力,現前能夠看到不同維次的空間。因此我們對於《華嚴經》上所說的,諸佛如來的境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這句話有一點點明白。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多還是一不是二。佛經裡面講的一是一真法界,講的多是十法界,這一句話說明一真法界跟十法界的關係、一真法界跟十法界的事實真相。

  我們從這裡體會得,曉得諸佛如來用的「淨方便」,確確實實是有能力幫助別人、幫助一切動物、幫助一切植物、幫助山河大地,乃至於幫助九法界的眾生淨化心靈。所以我們決定不能夠小看自己,以為自己沒有智慧、沒有能力。其實每一個人、每一個眾生,就是連蚊蟲、小螞蟻,他的智慧德能,跟如來果地上無二無別。為什麼今天牠得這麼小的一個報身?都是塵垢覆蓋了真性,迷惑顛倒,從虛妄的想像變現出這麼一個現象。一切法從心想生,不但我們的根身是從心想生,器界(器是器世間,界就是十法界)都是從心想生。你要問從哪個心想生?從自己的心想生。

  自他是一不是二,所以我們自己的心想,與一切眾生的心想通的。既然是通的,當然有影響力,這個影響力就是你有能力幫助別人。今天這個影響力很模糊,甚至於我們完全沒有感觸。所以有人說毫無影響,我影響不了他,他也影響不了我。這個話有沒有錯?不能說他有錯,為什麼?因為他自己有嚴重的障礙,這個障礙,佛經裡面稱為業障。業障很重,佛菩薩不能影響我們。其實佛菩薩跟我們是通的,確實能影響我們、能加持我們,我們自己有嚴重的障礙,排斥他,他沒有辦法影響我們。實實在在講,還是有影響,影響很微弱。就好比白天的陽光,我們今天是陰天,有很濃厚的雲彩,烏雲把日光遮住了,使得景象顯得非常陰暗。陰暗還是有陽光,它透過濃濃的烏雲還是照下來,光減弱了。所以諸佛菩薩透過我們自己嚴重的業障,還是有加持,加持的力量很微弱,微弱到我們自己都不能覺察。但是利根的人他覺察得到,不是他自己感受到,他能代替我們感受到。而利根的人本身,當然他那個感受很強烈,他也曉得我們所有一切眾生連山河大地,都得到諸佛菩薩光明威神的加持。佛在經上也講,如果要是沒有諸佛菩薩威德加持,眾生造這些罪業,這個世界早就壞了,哪裡還能存在?眾生造這麼重的罪業,這個世界還能夠存在,什麼原因?諸佛菩薩智慧神通慈悲的加持。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曉得自己應該怎麼修,知道自己應當要遠離塵垢,知道遠離塵垢的方法,知道遠離塵垢的境界,知道怎樣才真正修成自己的清淨平等覺。如同諸佛菩薩一樣有高度的善巧方便,現在人講高度藝術的手法、手段,來幫助一切眾生覺悟,幫助一切眾生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為聖。我們再看下面這一尊:

  【名稱普聞主藥神,得能以大名稱增長無邊善根海解脫門。】

  第四尊『名稱普聞』菩薩在此地告訴我們,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句話我們在佛門裡面常常聽,聽得耳熟,可是真正的意思很模糊,並不清楚,也能曉得名號與功德。甚至於還有許多人,不知道名號有什麼功德,更不能夠體會不可思議。今天我們讀到這一節經文,順便簡單跟諸位同修做個報告。清涼大師註解裡說得好:「始學者,以名為實賓。大士以名為佛事。」清涼大師這兩句講得好!我們初學的人,名跟實是相對的,有一個實體,我們就會給它取一個名號,名者實之賓,實是主,名是賓。老子所謂「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這也是說明名實的關係。

  我們修道的人、做功夫的人,要尋名求實,這是初學。契入境界的人怎麼樣?名跟實是一不是二。《壇經》裡頭就顯示這個意思,如果我們用《壇經》的這個例子來講:名實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為什麼?二就迷了,迷了是世間法;不二就悟了,悟了是佛法。所以佛法跟非佛法,世間法跟出世間法,界限在哪裡?迷悟,迷了一切法就叫世間法,悟了一切法就叫佛法。法沒有迷悟,迷悟在人不在法。但是迷悟那個法,法不是定法,法會變的,千變萬化,所以它不是真的。《金剛經》上說得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所以法不可以執著,不但不能執著,不可以分別,分別已經錯了,何況執著。佛這些教誨的義趣,我們如果要是參透了,不要說參透,真正能契入個幾分,你就得大受用。這個受用就是自在隨緣,看破放下,法喜充滿,智慧現前,你得受用了。不得受用,你沒有契入這個境界,換句話說,佛在經上所講的,你沒有悟入。沒悟入,當然不能夠落實,怎麼能得到受用?

  我們從初學舉例來說,釋迦牟尼佛這是名號,是不是他的真正名字?不是,是他職位的名稱。譬如我們這一個團體,叫「佛陀教育協會」。佛陀教育協會裡面有一個會長,會長是不是某一個人的名稱?不是的,誰坐在這個職位上,他就叫會長。會長可能姓張,會長也可能姓李,也可能姓王,不就是這個意思嗎?釋迦牟尼佛是一個職位的名稱,佛陀教育主持人職位的名稱,無論是哪一個人主持這個教育,他的名號就叫做釋迦牟尼佛。在我們現在這個階段,佛講他這個階段是法運,法運是一萬二千年。在這個時段,在這個地區,在我們這個地球上,無論什麼人來主持這個教育,我們講示現作佛,他的名號都叫做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是在這個地區、這個階段教學的宗旨。主持教學的人教我們什麼?就是教我們這三樁事情:釋迦、牟尼、佛,所謂應機說法!你看主藥神裡頭第一位「普觀一切眾生心」,這是個好老師、善知識,他的教學一定契機契理。理上就不說了,眾生的根機,在我們現在這個階段、這個地區,眾生的毛病是什麼?眾生迫切需要的是什麼?這就是這一個階段教學的宗旨。

  名號就是教學宗旨,所以一定要用釋迦。釋迦是梵語,古時候翻經不把它翻成中文,這在翻經體例裡面是五種不翻之一,是屬於「尊重不翻」。不是不能翻,是能翻的,我們對他尊重,所以音譯,加以解釋。「釋迦」的意思是能仁,能夠以仁慈對待別人。這個宗旨對不對?對!現階段這個地區,這個地球上的眾生,毛病是自私自利,起心動念都是損人利己,這是大錯特錯。所以佛教化我們現前階段眾生,他的目標方向宗旨就是仁慈博愛,教導我們以仁慈博愛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這是釋迦的意思,名號是這麼來的。「牟尼」翻成中國意思是寂靜的意思,寂是寂滅,靜是清淨。佛曉得現前這個世間眾生心地不清淨,妄想分別執著太多太多了,這就不寂。所以佛提出這個名號牟尼,牟尼是寂靜,寂就是要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滅掉,寂滅是滅這個,恢復到身心清淨,境界清淨。你們想想這個名號的含義,你要問釋迦牟尼佛教我們什麼東西?都在名號上,釋迦牟尼佛教的就是這個。

  「佛」這個名號是通名,覺而不迷;「釋迦」跟「牟尼」是別名,別名還是通名。佛的這個名是通十方三世,是總的通;釋迦、牟尼這是別的通,就在這一萬二千年當中,在這個地球上,任何一個人在這裡作佛,都要用這個名號。為什麼?對症下藥。換句話說,無論哪個大夫給這個人治病,只要是高明的大夫,他診斷之後開的藥方一定都是一樣的。這是藥方的名稱!我們聽了這個名號就覺悟了。所以念「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也是印度話,意思是皈依。南無有皈依的意思,有禮敬的意思(也就是恭敬的意思),有歸命的意思,比皈依的意思更加一層。我們從自私自利、損人利己回過頭來,要依仁慈博愛待人處事接物。我們要把自己煩惱斷盡,恢復到清淨心;遠離煩惱,回歸到自己清淨心,這是南無的意思。從迷而不覺,回過頭來依覺而不迷,這才是真正南無釋迦牟尼佛的本意。

  我們佛弟子每天合掌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都會念,誰懂這個意思?誰能夠把這個名號落實?如果名號的意思不能落實,這個名號不叫白念了嗎?實在講也不能說白念,為什麼?「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你阿賴耶識裡落了一個種子,這個種子不會起現行,因為你沒有覺察。種子落在阿賴耶裡頭,不知道要到哪一生哪一劫,你遇到善知識給你講解,恍然大悟,真的回過頭來,不再自私自利,對人、對事、對物一片慈悲,對自己不生煩惱了,心地清淨平等,智慧現前,這就叫南無釋迦牟尼佛。我舉這一個名號!所以名號是我們修學的總綱領、總方向、總原則。我們講佛法修學的根本,戒定慧,那是它的手段,名號才是真正的總綱領,是總綱領當中的總綱領。

  釋迦牟尼佛他的俗名叫悉達多,名的意思也很好,翻成中國意思是「一切義成」。他父親給他取這個名號,當然也是希望這個小孩,將來一生都能夠稱心如意,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能圓滿成就,他取這個意思。他以後創立這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他用這個名號顯示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方向、目標、宗旨,「名稱普聞」。現在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