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講述菁華  (第三五三集)  2000/9/6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45-0353

  請掀開經本,「迦樓羅王」偈頌第二首看起:

  【佛神通力無所礙。遍坐十方覺樹下。演法如雲悉充滿。寶髻聽聞心不逆。】

  不可壞寶髻迦樓羅王菩薩,他修學的法門是「普安住法界教化眾生」,這是一個弘法利生的菩薩。從偈頌裡面也明顯的給我們說出來,這一位迦樓羅王是佛菩薩的化身。所以第一句就說,『佛神通力無所礙』,這是把能說的根源給我們說出來。佛菩薩何以能說法?所說一切法都能夠應眾生的機,這是很不可思議。這個力量就叫做「神通力」,「通」是通達無礙,「神」在此地簡單說神奇莫測,不是凡夫的常識、智慧能夠理解的。佛所證得是無礙的智慧,就如清涼大師在這部經裡面所說的四種無障礙: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必須達到這樣圓滿的境界,才能夠教化法界一切眾生。如果我們的智慧、能力有障礙,雖然發心教化眾生,這個教化是有限度的;也就是說我們所教的這些人,程度都不如我們,我們才有能力教他。我們能教凡夫,凡夫裡面還有高級凡夫,我們沒有能力教他們。

  佛教菩薩要不住的精進、不停止的精進,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教化眾生也是充實自己的智慧德能,教學相長。這一樁事情我想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都能夠體會得到。世間許許多多的事理,我們沒有辦法接觸,也想像不到,在教學當中、談話當中,人家提出問題,偶爾談到,我們才發現,我們這才明瞭,增長自己的智慧,增長自己的德能。中國古德講「學問」,這兩個字說得好,我們要學習問。孔老夫子是聖人,但是他並沒有捨棄學習,你看《論語》上記載「入太廟,每事問」。他知道,他不是不知道,為什麼還要這麼問?我們現在能體會得到,機會教育。他知道,跟著他後面一群人不知道,他這一問,主事的人來講解,那些人都聽到了,機會教育,這是菩薩示現。我們在佛經裡面看到許許多多菩薩、羅漢、長者、居士向佛請教,所請教的問題並不是他不知道,他也跟孔老夫子一樣,見到世尊每事問,代別人問的。所以佛經裡面講問有四種,這叫「利樂有情問」,不是自己不知道。這是在學問裡頭非常重要的一個項目,我們要懂得。這在佛法裡面成就圓滿的後得智,後得智是無所不知,不問怎麼行?我們在學講經、學智慧,最得力的是解答問題,跟許許多多人在一起,他們提出許多問題,我們來解答,這學智慧。有的解答得人很滿意,有的解答得人不滿意,甚至於有些問題自己沒有能力解答,就發現這個我還沒有學到。在這種情況之下真正發現自己所學的不足,激勵自己更認真、更努力的去求學。座談會的方式比講經的利益更多、更圓滿。

  法身大士、諸佛如來,智慧能力都達到圓滿而沒有缺陷的境界。『遍坐十方覺樹下』,這一句我們不能夠把經文看呆了,「遍」是普遍,是不是都坐在十方世界菩提樹下?這個地方要沒有菩提樹怎麼辦?我們要懂得「樹」的意思,不是真的去找一棵樹,那你就全搞錯了。樹是代表樹立、建樹,是表這個意思。佛為一切眾生樹立什麼?樹立教學,樹立正法的好榜樣,要懂得這個意思。用現代的話來說,這個樹現代講建設,樹就是建設的意思。「覺樹」這個意思就清楚了,這個建設是幫助社會大眾覺悟的。諸位想一想,這是個什麼建設?現在所說的多元文化的教育,多元文化的教育叫做「覺樹」。佛常常安住,「坐」是安住的意思,安住也不是身,是心;念念這個心安住在幫助一切眾生覺悟,這叫「遍坐十方覺樹下」。不可以把經文看呆了,這一看呆全都叫著相,著相就迷了,著相就錯了。

  既然有這個心,必定要見諸於事,第三句是講事相,『演法如雲悉充滿』。「演」是表演,不但口說,還要身行。佛教我們看破,他看破了,看破是一切通達明瞭;佛教我們放下,放下是對於世出世間法絲毫不沾染,這叫放下,他真的做出榜樣給我們看。看破、放下之後還要能提得起,提起什麼?提起覺悟一切眾生的使命,這就是他們示現在人間、示現在十法界裡面所做的工作。無論示現什麼身分,無非都是教學。當然所有身分裡面,最突出的、最明顯的是老師的身分,所以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的是老師的身分。我們在《普門品》裡面看到菩薩三十二應,三十二應裡面就有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的身分,像我們現前社會,每一個行業、每一個階層他都示現,示現做什麼?教化眾生。怎麼教?做榜樣。示現一個商人,商人菩薩;示現一個工人,工人菩薩;示現國王,國王菩薩;示現大臣,大臣菩薩;示現童男、童女,小朋友的菩薩。都是給社會人做好榜樣,誘導世人斷惡修善、破迷開悟,這就是「悉充滿」。

  我們在這個地方要能體會到,不同的族群、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宗教信仰,佛菩薩哪裡不現身?哪個地方不演法?這個法就是正法,與法性完全相應的法;這個法是善法,儒家講「止於至善」。可是這個地方有兩個字非常重要,「如雲」,佛演法充滿虛空法界如雲。「如雲」是什麼意思?相有體無,佛教化眾生絲毫不執著,這叫如雲。雲,我們遠地方看到有,接近就沒有了,就是告訴你,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是如夢幻泡影,決定不能執著。可以受用,不可以執著,為什麼?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世間人不懂,以為樣樣法是真實的,念念想佔有它,這就生無量無邊的煩惱,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感受夢幻泡影一樣的果報。

  地獄是不是真的有?餓鬼是不是真的有?如雲;就跟你作夢一樣,你不能說它沒有,你不能說它真有。我們想一想,如果每天做惡夢好不好受?不好受!每天晚上做惡夢,有人要拿刀殺你,你身心不安。地獄現相就是這樣的,我們現前現相也是這樣的。你真能看破了,你就得自在。順境很自在,順境何以自在?一絲毫貪心都沒有,你有貪心就不自在;逆境也很自在,何以自在?沒有一絲毫瞋恚心。無論順境、逆境,心是清淨的、是平等的、是覺悟的、是慈悲的,他就自在了。他了解事實真相,能得、所得都不可得,才會得大自在,才能夠一心一意為眾生。

  為眾生是建立佛法,說建立佛法怕大家產生誤會,我們換句話說,建立正覺的教學,這個大家比較好懂,不至於產生誤會。自己要示現,就是要做個樣子學習,釋迦牟尼佛都為我們做示現、做榜樣,這叫真正的慈悲,真正的是愛護一切眾生。沒有一樁事情不是為眾生設想的、不是為眾生而為的,為什麼?對於自己一無所求、一無所需,完全是為眾生、為社會。尤其是現代這個社會,《楞嚴經》上所說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這種邪知邪見誤導眾生,這個太可怕了。

  昨天中午有一個同修請我吃飯,客人裡面還有一位是新加坡高級的官員,社會發展部的,跟我談起,現在新加坡每一年墮胎大概將近兩萬人。這個城市,三百多萬人的城市,每一年有兩萬多人墮胎,這聽起來很可怕!現在墮胎是合法的,世間法律是合法的,可是事實真相是不合法的。昨天我們就談起來,兒女到你家裡來投胎,佛經裡面講有四種緣,沒有緣不會到你家裡來。佛講這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他要是報恩來的,這是孝子賢孫,你把他殺掉,恩就變成怨、變成仇,這個事情就麻煩;如果是報怨來的,怨上再加怨,下一次再碰到的時候,你的麻煩就大了;討債的來了,你把他殺掉,不但你欠債,還欠他命;還債來的,他是好意來還,你把他殺掉,都變成了冤仇。因果通三世,以後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些話現在年輕人不相信,不管你相不相信,這是事實真相。不是說你不相信就沒有報應;你相信有報應,不相信還是有報應,報應逃不掉。佛家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的循環不空,因果的相續不空,因果的轉變不空,這是事實真相。

  今天這個社會立法墮胎合法,這個知見是錯誤的,這個與事實真相完全相違背。就事論事,社會離婚率逐漸的都在增長,我聽他們說,離婚率年齡最多的大概是結婚五年,這個比率最多。如果他生下有小孩,這個小孩父母離婚,他變成單親,從小他就有個很不正常的心理,他沒有愛心,心裡面是忿恨。這樣的小孩長大,豈不是變成社會問題?古聖先賢的教育要是用一句話總結,這個我常常講,世間所有宗教的根本是仁慈博愛。不單單是宗教,全世界,中國、外國,古今的大聖大賢,教導我們都是愛的教育,不是恨的教育,現在把愛的教育捨棄了、疏忽了,仇恨、敵對的教育現前,這世界還得了嗎?社會的長治久安、世界的永久和平愈走愈遠了。我們背棄了古聖先賢的教誨,背棄了佛菩薩的真實教誨,往後的艱難恐怕比現在不曉得要增加多少倍,這是我們不能不警覺的。

  我們縱然沒有能力幫助別人,最低限度要幫助自己,自己在這個困局裡面要走出一條生路。路怎麼走法?佛在經典裡面說得好,「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你就走出來了。我們對聖教不懷疑,我們自己要認真努力學習,別人我們沒有能力幫助他,一定要懂得幫助自己。但是我們也不捨棄眾生,捨棄眾生你菩提心沒有了。對於一切眾生,我們盡心盡力做出榜樣給他看,他看懂了、覺悟了,好,他回頭了。看不懂也沒有關係,看不懂,這個形象也落在他阿賴耶識裡面,這是個好的種子,縱然對他現前這一生沒有利益,對他來生後世會有好的影響、正面的影響。所以我們決定不可以說,現在人人心反常,都不學好,算了!我也不要做個好樣子,我們這樣想法、做法就大錯特錯了。愈是在逆緣、惡境,愈要做出格外好的形象,這是報佛恩。天天念迴向偈,「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這兩句話如何落實?落實在自己的形象,落實在自己的生活行為;別人不如法,我要特別做出如法的樣子來。

  一切隨順佛陀的教誨,佛在經上教給我們怎麼做,我們就老老實實依教奉行,佛教我們不能做的我們決定不去做,這就是示現。做不到,做不到是沒有辦法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但是自己要多想想,你要是做不到,轉眼之間三途有分。我們要細細想一想,願不願意去做餓鬼、畜生?願不願意去墮地獄?多想想這些事情,因為這個事情就在眼前,身後往哪一道去?如果還要想得人身,不願意做畜生、做餓鬼,五戒要守。至少自己要做到中品的十善,佛陀的教誨要常常放在心裡,才不失人身;能夠提升到上品十善,生天就有分。佛給我們講,天人的條件是十善業道、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是慈悲喜捨,天人皆有慈悲喜捨。捨是放下,捨什麼?捨一切惡業、不善業。十善裡面,身的殺、盜、淫,口的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意的貪、瞋、痴,捨這些東西。欲界天人雖然五欲沒有斷盡,比我們人間淡得多,所以他是天道。這些狀況,佛在經典裡面說得非常詳細。

  我過去在台灣,我居住的鄰居是一位天主教的神父,方豪,在台灣也很有名氣,我們常常在一起交談。他向我借《大藏經》回去看,看了之後告訴我:你們對於天堂講得比我們經典清楚,好像是去過似的。我說沒錯!是去過,常常去,所以很清楚。天人生活狀況,佛在經典裡面描繪得很詳細。愈往上面去,對於五欲六塵的受用愈淡薄;完全捨掉了到色界天,欲沒有了;再往上面去,色身也不要了,無色界天,身都不要了,捨這個東西。所以佛家的術語「捨得」,捨得是佛家術語。你捨五欲六塵的享受,你就得色界天;捨色身,你就得無色界天,捨得,捨是因,得是果報。我們如果不能把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捨掉大部分,欲界天人沒有分。佛陀的示現是捨盡了,日常生活所需,三衣一缽,他們是生活在熱帶,所以他夠了,決定不過分。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得,形象我們要學習,這就是演法。寶髻菩薩聽聞佛法『心不逆』,「不逆」就是完全依教奉行,他懂得,他能做到。再看下面這首偈:

  【佛於往昔修諸行。普淨廣大波羅蜜。供養一切諸如來。此速疾王深信解。】

  清淨速疾迦樓羅王菩薩,他得的是「普成就波羅蜜精進力解脫門」。六度裡面特別著重精進波羅蜜,所以德號裡頭有「速疾」這兩個字。要有人問,佛教教人教的是什麼?我們如何用最簡單的言語來答覆?當然你得看看提出問題這個人,他是什麼樣的人。不同身分,不同程度的人、不同文化的人,提出同樣的問題,我們看佛的答覆不一樣。正如同我們在《論語》裡面所看到的,你看許許多多人向孔老夫子問仁、問孝,夫子的答覆都不一樣。這一點我們要懂,這是什麼?叫契機。否則的話,你所答的契理不契機,對方很難得利益,很難得受用。所以一定要了解發問的這是個什麼人,什麼身分、什麼程度,這是活的不是死的。他現在從事於哪個行業,他現在做些什麼工作,大致我們都能夠了解,他提出這個問題我們就曉得如何來答覆他。如果他非常關懷這個社會,對這個社會確實有相當憂患意識,我們告訴他,佛教導我們,原則是教我們斷惡修善,教我們轉迷為悟。佛用什麼方法達到這兩個教學的目標?佛用的是四攝六度。這十句二十個字我們真正能懂得,能夠信心不逆,我們深信不疑,決定不違背佛的教誨,這兩個目標就達到了,斷惡修善、轉迷為悟。

  四攝是佛教我們人與人、人與一切眾生往來必須要遵守的原則,我們跟一切人往來、一切事物往來,一定要遵守。第一條「布施」,佛家講布施,中國儒家教人禮尚往來;四攝法裡頭的布施,意思確實是禮尚往來。我們跟人見面要送禮,無論是初次見面還是老朋友,禮不能少,乃至於家庭,夫妻、父子、兄弟姐妹,這個禮不能少。現在人懂得這個、講究這個少了,過去人非常重視,如果出門去旅行回來,家親眷屬每個人都有一點小禮物,他不會忘記。中國古時候稱禮義之邦,現在疏忽了。這個禮是表示什麼?表示關懷,很重要,特別是人與人之間彼此關懷。第二是「愛語」,愛語不一定是好聽的話,真正愛護對方。特別是對方有缺點、有過失,他自己不知道,我們看到一定要勸勉他,要幫助他提升德行,這是對他真正的愛護。「利行」,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所作所為對他們決定是有利益,決定沒有損壞。對家庭、對親戚朋友、對鄰里鄉黨、對國家社會,起心動念、所作所為都是利益,決定沒有破壞,這叫利行。末後「同事」,同事是共同生活在這個社會,現在講我們共同生活在這個地球,我們對這個地球方方面面、事事物物都要真誠的愛護。這叫四攝,是跟一切人事物交往必須要具備的條件。人家聽了,佛教內容是這樣的,他自然就嚮往,自然他就想來學習。

  六度,這六個原則是佛教導我們怎樣生活、怎樣工作、怎樣處事待人接物六個原則。六個原則頭一個是「布施」,這個布施跟四攝法布施意思不一樣,四攝法的布施意思很窄小,就是禮尚往來;六度這個布施範圍無盡的深廣,為眾生服務,所以這裡面有財施、有法施、有無畏施。不要看字是一個樣子,意思不一樣,你看佛說法是在哪一類裡頭。所以這個布施就是盡我們自己的心力、勞力,我們身體是勞力,身外之物是財力,為社會服務,為一切眾生服務。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的布施智慧,天天為大家講經說法,雖然沒有外財,內財布施,內財是身體,精神、體力奉獻給社會大眾,不疲不厭。在中國,孔老夫子也是表現了這種精神。我們要細心去體會,要知道怎樣去學習,這都叫修行。「諸」是多。

  一切眾生貪吝,吝是不肯幫助別人,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講求報酬、要講求代價。佛菩薩給我們示現不求報酬、不講代價,無條件的犧牲奉獻,社會才能祥和。做什麼事情談條件、談報酬,這個社會有紛爭,決定沒有和平。所以佛徹底給我們做出樣子來,佛的一生我們真的看出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慈是愛心,沒有任何條件叫無緣;憐憫一切眾生,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同體大悲。我們學佛要在這些地方學,你就真的學到了。如果在日常生活當中,與一切人接觸還斤斤計較,佛法絲毫你都沒有學到,邊緣都沒有沾到。

  我們真的要常常想到,為什麼我們供佛像?供佛像絕對不是一般宗教裡頭說我們拜木頭,這個話說得太過分了。我們也不能怪他,為什麼?他不懂。供佛像是見賢思齊,看到這尊佛像,想到釋迦牟尼佛是怎麼教我的,釋迦牟尼佛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幹的是什麼事情,我們要學。他過的是清淨自在的生活、一塵不染的生活,他幹的是教化眾生的事業。教化的內容是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斷惡修善,斷惡就是遠離三惡道,修善就是得人天福報;如果能轉迷為悟,那就能夠脫離六道輪迴,提升到四聖法界、到一真法界。這是佛法教學的內容,幫助我們具體的事實。我們看看凡夫心量窄小,只有自己,沒有別人,這個錯誤了,這是要修正過來的。

  第二「持戒」,六波羅蜜裡面持戒的意思就是今天人所講的守法、守規矩,家有家規,國有國法。人是社會動物,不是單獨生存的,跟大家住在一起,你不守法、不守規矩,這個團體就亂了。所以佛示現守法,樣樣都要遵守法度。守法裡頭最重要的,《梵網經》上佛說不做國賊。什麼是國賊?欺騙國家、出賣國家,這是國賊;破壞國家,這個罪很重。第二條,不謗國主。國主的含義是指國家各個階層的領導人,決定不能夠惡意毀謗;不順自己的意思就毀謗、就侮辱,這是大錯特錯!佛在《瓔珞經》裡面,《瓔珞經》是在家菩薩戒,教我們不漏國稅,國民對國家納稅這是義務、這是榮耀,逃稅是決定錯誤的。第四個是不犯國制,國制就是國家法律,決定不違背國家法律。佛在這兩部戒經裡面說這四條重戒,我們不能疏忽。往年我們在台中求學,李老師講經說法常常提起,給我們有很深刻的印象。《大集經》上佛又說,世間沒有佛出世的時候,你能夠奉事父母,等於奉事諸佛如來。所以淨業三福頭一條講「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佛家的教學徹始徹終就是孝道跟師道。所以守法比什麼都重要,人不守法、不守規矩,自己不能給別人做一個好榜樣,你說什麼人家都不會相信;自己要做出榜樣出來。

  六度的第三條「忍辱」,忍辱就是耐心,無論做什麼事情要有耐心。世間有許多事情,不是在一生當中能做得圓滿的,自己要認識時節因緣。自己在這一生不能夠圓滿,要找到傳人,希望在他那一生當中圓滿。像達摩祖師當年到中國來,把禪宗傳到中國,中國沒有人相信、沒有人學習,他很有耐心。他自己參禪,從來沒有一天中斷過,總會有人認識到。果然遇到一個慧可,慧可認識他,向他學習。代代都是單傳,傳到第六代,大家知道禪宗六祖惠能,這才開花結果。你想想看他有多大的耐心,到第六代這個法門發揚光大。能大師的傳人有四十多個人,禪宗的大法在中國發揚光大。所以一定要有耐心。第四條「精進」,精進用現代的話來說,一定要求進步。時代也不住的在進步,我們的道業、智慧、能力、技巧也要天天求進步。第五個是「禪定」,這個地方的禪定跟一般宗門裡面講參禪的意思不一樣,這個地方所講的禪定,用現在的話來說,胸有主宰,不會被外境所轉。換句話說,內絕對不會生貪瞋痴慢,絕對不會起自私自利,這是定;外面決定不會受境緣的誘惑,你在逆境不起瞋恚,在順境不起貪愛,永遠保持清淨平等,這是禪定。第六是「般若」,般若智慧。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事理、因果都能夠通達明瞭,一絲毫不迷惑,這叫智慧。

  釋迦牟尼佛一生都表演給我們看,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這叫『普淨廣大波羅蜜』。「普」是普遍,「淨」是清淨,「普淨」在佛家術語裡面講「三輪體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都不著相,每天很認真、很努力在做、在表演,不疲不厭,心地清淨,絲毫不染,這就是『供養一切諸如來』。「一切諸如來」是誰?一切眾生。佛在這個經上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頭一句話「禮敬諸佛」,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對象,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諸佛如來,《華嚴》上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所作所為全是供養如來。我們現在的話講是服務社會、服務人群、服務眾生,但是都沒有佛講得好,佛講「供養一切諸如來」。佛這個話裡面體現出一體,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體,體現出三世一切佛,共同一法身,體現出這個。我們世間人無論用什麼名詞,這個意思體會不得。所以古人常講,「世間好語佛說盡」,這個話愈想愈有道理,佛的話句句真實。「好語」是真話,不是真話那就不叫做好語。句句都是真實話,句句都與性德相應,我們要去體會,我們要知道怎樣去學習。

  佛往昔修行,現在成就,成就之後還給我們做示範,還做修行的榜樣,這真叫難得,這就是佛家常講的「倒駕慈航,乘願再來」。我們唯有認真努力學習效法,才能體會得,才能得佛陀教誨的真實受用。希望我們同學們,在這一部《華嚴經》上,深深的見到諸佛菩薩的真面目。諸佛菩薩的真面目就是我們自己,佛經上常說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華嚴經》全經顯示的是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我們從這裡體會。體會得一分,你能夠行一分,得一分真實利益;體會得兩分,能夠行兩分,你得兩分利益。體會就是佛經常講的悟入,真正覺悟必然是真正落實;如果不能落實,決定沒有悟入。這是我們時時刻刻要反省、要檢點的,不可以把解悟當作證悟,那你就錯了。你說我聽懂了,聽得多、看得多,我懂得很多,自己一樣都做不到,這不是真正覺悟,這種修學依舊還搞生死輪迴,得不到真實的利益。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