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講述菁華  (第一三七集)  1999/5/2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45-0137

  請掀開經本,上一次講到妙光幢王的讚頌,偈頌裡面提到「十力」,我們必須要將這個名相做一個簡單的介紹。佛果十力,這十條介紹了四條,今天我們從第五「欲智力」看起,欲是欲望,我們今天講的欲望,「知他眾生種種欲樂」。十法界有情眾生愛好不一樣,這個事實非常明顯,只要我們稍微留意就能夠觀察得出來。即使是在人道,不要說十法界,我們說一個法界,人道,在人道,侷限在我們一個小地區,像我們現在居住新加坡這個地區,這個地區有四個不同的種族,這邊有馬來人、有印度人、有華人,他們的生活習慣都不一樣,西洋人喜歡吃很酸很甜的東西,我們實在是吃不習慣;馬來人吃辣的東西。從這上面,飲食方面我們來看,就是愛欲確實是不一樣,這是舉這一個例子。從十法界眾生來看,那當然就更複雜了。佛要度化眾生,如果不知道這些眾生的愛好,你就很難跟他接近。中國諺語有所謂「投其所好」,這就很容易親近,對於觀機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則,一定要曉得眾生歡喜什麼。

  眾生的愛欲,實在講也不穩定,常常會有變化。大的變化,譬如在我們一個人一生當中,少年時候、壯年時候、老年時候是有非常顯著的變化;而在一年,春夏秋冬四季,也有不同的變化;乃至於一天,早晨喜歡的跟晚上喜歡的也不同。所以很複雜,你要能夠觀察入微掌握住,是一套大學問。如來有這個能力,所以他接引群機,十法界一切眾生,為什麼眾生見到佛都能生歡喜心?一般人做不到,就是佛有這個能力,圓滿的能力,能夠觀察入微。我們雖然沒有這個能力,沒有這個智慧,知道這樁事情,要學習。你能夠多一分的學習、多一分的了解,對於你發心要幫助別人,就會有多一分的機會、多一分的成績,這門學問不能不講求。可是佛教給我們,刻意的去求不是圓滿的,但是也不能夠說是無意的去求,這個事情的確是很難。還是永嘉大師那句話,我們細細的去揣摩,細細的去體會,「分別亦非意」。他說的是沒錯,我們還是不好懂,我們再換一句話大家多想想,真誠心利他去求,這就對了。如果是為自己,成就自己的功德,成就自己的福德,成就自己度化眾生的事業,只要沾上一個自己,就不是真實,你有意、無意都不是圓滿的。純粹是利他的心,決定沒有自利的心,你有意也好、無意也好,都是正確的,都是智慧。利他,純粹利他是智慧;帶一點點自利,縱是智慧也摻雜了,也不圓滿,我們從這上面去觀察、去留意,對自己才有真正的好處。一切是為利益眾生,如來果地上念念都是為眾生,沒有一絲毫是為自己,所以有這十種殊勝不可思議的能力。

  第六條是「界智力」,「知世間眾生種種界分」。界分在我們習慣上講是界限,界限從哪裡來的?分別執著產生出來的。在現前社會上,社會的組織也有所謂各行各界,行業不同界限就不同,行業相同裡面也有界限。以我們佛教來說,大家都出家了,是出家人,可是每一個道場跟每一個道場還有界限,這是不應該有的,但是它有;每一個法門跟每一個法門又有界限。在佛菩薩,覺悟的人,這個界限沒有了,沒有覺悟的人他執著,八萬四千法門有八萬四千個界限。甚至於在一個道場裡面住的一些出家眾,各人還有各人的分別執著。在現代的現象裡面,我們曾經見過,各人有各人的信徒,好像一個道場裡還分成很多派別,這是某法師的,那個是某法師的。由此可知,界限的差別也是無量無邊,種種界分。這些界分往往裡面有很多禁忌,他所喜歡的、他所討厭的、他所忌諱的,我們也要知道,避免眾生心態上面的矛盾,這也就能消除一些障礙。如何消除障礙?忍讓就能消除;你要是堅持不肯忍讓,最後吃虧是自己,不是別人。俗話常講「得勢不饒人」,是好事情嗎?不是好事情。古德教給我們,「得饒人處且饒人」。你能有個寬恕的心、容忍的心,你會有成就,不但你少跟人結怨,而且令一般人對你尊敬,所謂是量大福大,器量小的人,成就畢竟是很有限的。佛菩薩成就大就是量大,一切都能夠包容,都能夠容忍,對一切眾生決定沒有計較,這是佛菩薩。

  底下一種,第七種是「至處智力」,「知一切道至處相」。這一句是了解世出世間一切理論方法所能夠達到的境界,至處是到達的處所,能夠到達的境界。世間我們舉一個簡單的比喻,好像你現在念書,你的學歷能夠達到某一個境界。現在一般學校是分三個等級,學士、碩士、博士,古時候所謂功名,這是至處。在修行證果上來說,這個境界層次很多,小乘有四向四果,大乘我們這個經是圓教,菩薩有五十一個階級。這五十一個階級怎麼來的?是定慧的至處,你修定修慧。定,淺顯的定伏煩惱,沒有斷;慧能把煩惱融化掉,轉煩惱。其實煩惱說實在話,決定斷不了的,所謂斷,實在講是融,把煩惱轉變成菩提,煩惱沒有了,轉成智慧,這叫做斷煩惱;不是真的斷,煩惱變成智慧,那是要靠慧。

  定慧功夫淺深不相同,因此它至處就不一樣。最淺的定功能伏見思煩惱,這才能證得初信位的菩薩,這是圓教。我們今天定慧都達不到這個境界,初信位的菩薩我們都沒分。《華嚴》圓教初信位的菩薩,三界八十八品見惑伏住了,他有這個能力,叫伏斷,智慧開了。從斷煩惱的功力來說,等於小乘須陀洹,圓教初信位的菩薩等於小乘初果,可是智慧比小乘人殊勝太多了,絕不是初果能夠相比的。如果我們以《楞嚴經》為證明,你就能有一個清楚的概念。楞嚴會上阿難尊者是初果,他聽佛講經開悟了,說偈讚佛,這在《楞嚴經》第三卷的末後;而當時在會的富樓那尊者,這是四果羅漢,四果羅漢聽佛講經沒開悟,阿難初果開悟了。這是說明兩樁事情,定慧不均等,兩樁事情。阿難慧多過定,所以對於大乘教義他聽了歡喜,他開解,但是斷煩惱不行;換句話說,煩惱習氣很重,斷不掉。富樓那尊者禪定功深,能夠將三界見思煩惱斷盡,八十八品見惑、八十一品思惑能斷盡,證阿羅漢果,超越六道輪迴,可是在智慧上不如阿難尊者。也可以這麼說法,阿難尊者煩惱障重、所知障輕,所以他的慧比定高出很多;富樓那尊者恰恰跟他相反,煩惱障輕、所知障重,雖然能斷煩惱,智慧不開。這就是修行,他的定慧到什麼程度,能達到什麼境界,佛知道,佛清楚。每一個層次、每一個境界有個名稱,像十信位菩薩,初信、二信到十信;再往上去,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這都是位次,就是至處,他到達那個處所,佛知道。這是舉一個例子。

  世出世間一切道,就是一切修行的道門,這裡面當然包含所有不同宗教,凡是修學的方法,他能到什麼地方,佛都清楚。這個樣子才能夠幫助一切眾生達到他的希望,而且讓一切眾生徹底了解,哪個處所是究竟的,哪個處所是不究竟的。一般人確確實實沒有聞到佛法,都是以為天道是究竟的,這種觀念的人太多太多了。天道也只是含糊籠統的一個天道,對於天道裡面的狀況又不能夠了解。佛給我們說天有二十八層,每一層裡面也很複雜,並非究竟。為什麼?天人縱然到最高的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八萬大劫,這不可思議。諸位沒有細細去想一想,佛在經上講,我們這個世界成住壞空是一個大劫,他的壽命是我們這個世界成住壞空八萬次,你想想這個壽命多長!我們通常念八萬大劫,都含糊籠統念過去,沒想一想,這個世界成住壞空八萬次,這麼長的壽命。但是還是有到頭的時候,壽命到了,因為不能再上去,這到頂點了,不能再上去,那就要往下墜落。經上講得很多,四禪天、四空天的天人,壽命到的時候都往下墮落,而且都是墮地獄,真的是中國人常講的爬得高、摔得重。

  為什麼會墮地獄?佛在經上把這個道理說出來了,毀謗三寶,毀謗三寶是極重的罪業。他毀謗不單單是他個人,他個人毀謗無所謂,那個罪不至於太重;他毀謗,令一切眾生對三寶失去信心,這個罪就重了。所以個人造作不重,你影響別人就重了。換句話說,多少人真正是百千萬劫難遭遇,這一生得人身、遇佛法,就有機會出離三界,你把他這個機會破壞掉,讓他喪失信心,這一生空過,這個罪過比什麼都重。斷人的身命罪不重,斷人慧命這個罪重。身命真的無所謂,人死了,經上講的,四十九天他又投胎,他能夠修五戒十善,他又得人身,可是聞法的機會那就不容易,得人身未必來生又能聞到佛法。所以得人身的機會比聞佛法的機會多,多得太多,能聞佛法的機會太稀有了,百千萬劫難遭遇,這個要知道。所以你能夠促成眾生聞法的機緣,幫助他得度的機緣,這個福報是最大,世出世間修福沒有比這個更大了;反過來,你要是把人家聞法的機會障礙了,你造的罪過也是極大的罪過,這是阿鼻地獄的罪業。五逆罪裡面,這一類都是屬於破和合僧;破和合僧的意思很廣、很深,你能夠叫眾生對佛法喪失信心,都屬於破和合僧這一條。

  所以有許許多多修學的方法,是可以提升自己的生活環境。欲界天、色界天,欲界天有六層,色界天有十八層,無色界天也有四層,他們享受都不相同。佛法修行的層次就更多了,天台講藏通別圓四教,賢首叫小始終頓圓五教,這是祖師大德各人分判不一樣,也就是分類的方法不相同,可見得非常複雜。我們修學什麼樣的法門,用什麼樣的功夫,達到什麼樣的境界,佛菩薩清清楚楚,都了解,所以他才有能力指出我們一個真實的道路,能破除我們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如果對於這些事情不透徹的清楚明瞭,你怎麼知道這個境界上面還有更高的境界?教導他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不斷的向上提升。即使西方淨土,西方淨土大家都曉得是平等法界,極樂世界是平等法界,平等法界裡面還是有四土三輩九品,那就是至處,我們怎樣修學,在平等法界裡提高自己的受用。這種智慧叫「至處智力」。

  第八條叫「宿命智力」,「知一世乃至百千萬世」。這也是對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生生世世,過去無始,未來無終,佛都知道。下面舉了個例子,他生生世世姓名、苦樂、壽夭,用這三種代表他一世。你這一世,你在哪一道,你受的是什麼樣的身,叫什麼名字,你這一世裡面所享受的,你是受苦還是受樂,你的壽命是長還是短,這是宿命智力,諸佛菩薩有這個能力,所以說法才契機。你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修哪些法門;換句話說,你阿賴耶識裡頭含藏的有種子,如果教給你過去曾經學過的法門,你吸收就很快,你就很歡喜。過去曾經學過的,雖然你現在意識裡頭記不起來,阿賴耶識裡頭有種子,所以你修學起來格外感覺得方便。這是佛法常講「宿根」,就是說這樁事情,過去世曾經學過的。同樣一個道理,我們在這個世間遇到一些人事,都跟過去生中有關係。我們見一個陌生人,從來沒有見面,第一次見面就有好感,過去生中要沒有關係,怎麼會有這種情形?也遇到一些人,見到就討厭,都是過去生中有關係。我對他討厭,別人對他歡喜,可見得都是不定的,統統是緣分。了解這些事實,我們就要覺悟到,與一切眾生結善緣,不要結惡緣。你結的惡緣多了,無論是世法、是佛法,障礙多,別人障礙你;你結的善緣多,別人幫助你、成就你。這些事情都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可見得一個人在這個世間,決定不可以跟人結惡緣,惡緣要化解、要疏導,要與一切眾生結善緣。

  這是講過去宿因,這是因,除了因之外還有緣,緣也要注意。緣不好,怎麼不好?我們好事還沒做就宣揚開了,報紙上也登了,多少人都知道了;知道的人多,障礙的人就多。古人常講,好事最好你做的時候別讓人知道,知道的人少障礙就少;知道的人多,障礙的人就多。事機不密往往失敗,這從緣上講的,事情沒做成別說,成就不成就還沒有一定。這些道理古人講得很多,我們沒有在意;細細去想想,它真的是有道理。所以無論做什麼事情,幫助一切眾生,度一切眾生的好事,都要觀察因緣,因緣不具足的時候就很難成就。你要說慈悲,諸佛菩薩慈悲到極處,今天眾生有災難,佛菩薩為什麼不援手?其實我很清楚,佛菩薩真的早就幫助了,很熱心的幫助,毫無保留的幫助。我們為什麼得不到?得不到佛菩薩的幫助是我們本身有障礙,佛菩薩那邊沒有障礙,我們本身有障礙。我們無量劫來造作不善的因、不善的緣產生了障礙,這些因跟緣要是能夠改善,我們自然就得到佛菩薩明顯的幫助。這些道理不能不懂,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這是屬於宿命。

  說到宿命必須還要知道,宿命是可以改變的,不是不能改變。為什麼?眾生有宿命,佛菩薩沒有,超越了。為什麼眾生有宿命?眾生執著有我,有我就有命,就有命運。諸佛菩薩我沒有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試問他宿命在哪裡?突破了。我們這些凡夫,人家算命會算得很準,看相看得很準,很可憐!你的命相都被人家算定了。什麼原因?你有執著,你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叫凡夫。我們知道那些聖者,他們超越了,假如我們能夠把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放下,你的命運整個轉過來,再高明的算命先生也算不準,看相的也看不出,你超越了。這就是我們常講的妄想分別執著,你真正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宿命就沒有了,你放不下就決定有。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不容易,但是並不是做不到的。這個事情不求人,世間求人難,這事情不求人,就在自己一念之間,你肯不肯回頭、肯不肯放下,都在你自己。

  第九條天眼,「天眼智力」。宿命跟天眼、跟漏盡(後面這一條),都是屬於六種神通裡面的三種。在如來果地上達到究竟圓滿叫三明,菩薩叫六通,如來果地上叫三明,就是通力達到究竟圓滿,而此地稱為智力,智力就是明。天眼,「見眾生生時死時善道惡道等」,這是舉一個例子說。一切眾生生死善惡,沒有一樣看不到的。《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往生極樂世界那些人,天眼洞視、天耳徹聽,十方無量無邊剎土一切眾生,我們所有一切活動,人家都看得清清楚楚。不要想瞞人,瞞不過,你可以瞞凡夫,極樂世界上的人一個都瞞不過,無論你在什麼地方,無論什麼時候,無論什麼處所,人家都看得清清楚楚,你還能瞞誰?你跟人說話,說悄悄話,旁邊人沒聽見,西方極樂世界人聽得清清楚楚。他心遍知,你心裡起心動念人家都曉得。不但世尊在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阿彌陀佛自己所說的四十八願願文裡有。釋迦如是說,彌陀也如是說,哪裡是假的?我們今天聰明,自以為聰明,自欺欺人的事情幹得太多了,所以念佛不能往生,這就是古人講的「口念彌陀心散亂」。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真的都見不得人,在人面前是個樣子,背後又是個樣子。背後見不得人的那些事情,哪裡曉得佛菩薩都見到了。這樣的心行,怎麼能夠參與極樂世界諸上善人的法會?你怎麼能參與?

  所以跟大家講老實話,往生的條件是什麼?心淨則佛土淨,這是真話。為什麼我們不強調這一句而強調念佛?強調這一句,念佛的人就少了,一看這太難了,算了,我不修這個法門了。所以不強調這個話,強調念佛。強調念佛,大家肯念,只要肯念,就能夠念到清淨心現前,這是善巧方便,念到清淨心現前決定往生。過去我曾在美國的時候,有很多同修來找我,他們不敢修淨土法門,為什麼原因?「《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我根本做不到。」我說那是羅什大師所翻的,釋迦牟尼佛不是這麼講的。「釋迦牟尼佛怎麼講的?」你看看玄奘大師的譯本,玄奘大師是直譯,羅什大師是意譯,玄奘大師的譯本上不是一心不亂,是一心繫念。「說一心繫念,那我們就可以做到了。」不是說一心不亂,說一心繫念,你看看玄奘大師的譯本。現在我們都把它印在一起,還有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兩種本子的會集本,所以《彌陀經》現在有三種本子,我們都印在一起。你看看原文,玄奘大師直譯的原文不是這個說法,「一心繫念」,一心繫念就是一心牽掛著,這個容易。你看很多老太太,她一心繫念,她繫念什麼?繫念她的孫子,她就做到了。我有一年過年的時候在台灣,有一位老太太來看我,她說念阿彌陀佛很難。我說什麼難?「我放不下。」我說什麼放不下?「孫子放不下。」我說妳把孫子換成阿彌陀佛,妳就往生了。她是一心繫念她的孫子,把對象換成阿彌陀佛,她不就往生了嗎?所以一心繫念容易做到,一心不亂不容易做到。但是鳩摩羅什大師翻譯有沒有錯?沒錯。你真正到一心繫念,往生的時候,人往生第一個是接觸佛光,佛光照你;佛光一照,把你功夫就提升一倍,所以從一心繫念就提升到一心不亂。羅什大師翻的也沒有錯,他是從意譯,翻譯得沒錯。阿彌陀佛來接引你,得阿彌陀佛光明注照的時候,功夫就提升,那個境界非常不可思議,是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所以你一心繫念就提升到事一心不亂;你要念到事一心不亂,那就會提升到理一心不亂,總是你自己功夫加了一倍。

  所以一定要曉得,一切眾生起心動念,諸佛如來沒有不知道的。我們了解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那就是《了凡四訓》裡面講的三心,畏心就生起來了,不敢做壞事,做壞事天地鬼神都知道,瞞不過人。做好事不要讓人知道,天地鬼神也都知道你做好事,冥冥當中當然保佑你。所以我們做惡事,惡事不怕人知道,真的知道的人愈多愈好,這個人罵你一句,那個人責備你幾句,報掉了,惡就報掉了。善要藏起來,積陰德,善事不要人知道,不要人去表揚,一表揚善就沒有了,報掉了。所以善事要累積,不要讓它輕易的報掉;惡事要宣揚,自己做的惡事情大家都知道,你受人家的指責、責備,這是重報就轉輕了。現在一般人恰恰相反,好事極力的宣揚,唯恐人不知道,惡事唯恐別人知道,這個果報決定在三途。

  最後一條「漏盡」,漏是煩惱的代名詞,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為什麼用個「漏」?漏是比喻,譬如像這樣一個杯子,杯子完好能盛水,如果破損,裝上水就漏掉了。佛用這個做比喻,比喻什麼?我們法身裡面,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功德法財都漏掉了。怎麼漏掉?因為煩惱給漏掉了,煩惱就好比破損,智慧功德統統漏掉了。所以用漏比喻煩惱;漏盡,煩惱斷盡了,煩惱再沒有了。「自知我生已盡,不受後有」,生就是生死輪迴,自己曉得生死盡了,沒有了。

  六道裡面有兩種生死,一種叫分段生死,一種叫變易生死,六道裡有兩種;六道以外,分段生死沒有了,有變易生死,變易不是真的生死。分段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我們講一世,人身在一世,死了以後再投胎,又得一個身,死了馬上就轉變另外一個身,這叫分段。變易是變化,不是生死,是苦樂上的轉變,譬如念書,你念一年級念得很辛苦,念了一年,成績不錯,明年升到二年級,一年級死了,升到二年級,二年級生了,就是這麼個意思,並不是真的有生死,生死是指修學這一番苦的功夫過去了,你的境界往上升,是這麼個意思,這叫變易。變易不是真正生死,用生死來比喻,你變易提升還是要用一番功夫,換句話說,還要吃一些苦頭,修定修慧。到等覺菩薩還有一次變易生死,最後一次的,要破生相無明。生相是什麼?就是所有一切現相出生了,《華嚴》講的唯心所現,唯心所現就是生相無明。因為有這個無明,才有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個無明沒有了,那就是《永嘉證道歌》上所講的「覺後空空無大千」,連大千世界也沒有了,連虛空也沒有了。諸位要曉得,虛空不是真的,有為法不能包括它,所以把它列在無為法裡頭,但是它不是真的,真正的無為只有一個,「真如無為」,那是真的,虛空不是真正的無為。到生相無明破的時候,虛空也沒有了;換句話說,時間、空間都不存在,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

  佛的智慧實在是不可思議,他把時間、空間,在《百法》裡面諸位就看到,列在不相應行法裡,不相應行法,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實。在佛菩薩心目當中,世出世間法都是幻化的,都不是真的,《金剛經》上用個比喻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夢幻泡影有沒有?有,不是真的。所以我們要曉得,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都是屬於有為法,皆是夢幻泡影。佛菩薩示現在其中,所謂遊戲神通,他在這裡面幫助一切眾生覺悟,自己決定沒有執著;不但沒有執著,妄想分別統統沒有,在這個世間一切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用什麼方法恆順?這十種智力,十種智力恆順眾生。那什麼叫功德?這十種智力就是功德,在恆順、隨喜當中展現出如來的智慧、如來的德能,這就叫隨喜功德。

  我們自己修學到某一個階段,一定有預知的能力,我們世間人常講預兆,這是淺顯的。所以往生的人有預兆、有預知,通常我們見到許許多多往生人,二、三天前知道,我明天、後天要走了,知道得很準確,什麼時間走。功夫更好一點的,一個星期前知道;再好一點的,一個月以前知道,兩個月以前知道,我們見過的,那個功夫就很難得,心地清淨。我在初學佛的時候,台北蓮友念佛團,那個時候的團長李濟華居士,那時八十多歲。他往生是兩個月以前知道,他沒有告訴人,他在那一段期間當中,盡可能抽出時間去拜訪親戚朋友,聊聊天、見見面,最後一次見面,他有那麼長的時間安排他的後事。走的時候沒有生病。他往生,真的給我們念佛人帶來很大的信心。一生專修專弘,在台北創立一個蓮友念佛團,帶領大眾念佛共修。這個念佛堂裡面講經說法,但是全是居士,在這裡面講開示、講經的也都是那些老居士,專修淨業,一點都不夾雜。李老居士(李濟華老居士)也是印光大師的學生,我們看到許許多多印光大師的學生都有很好的成就,能夠遵循祖師的教誨,專修專弘,這是我們的好樣子。他跟李炳南老居士也是老朋友,年齡比李炳老大,他那個時候八十多歲,大概比李炳老要大十幾歲的樣子。

  這個法門要緊的是放下,徹底放下。什麼時候放下?平時要放下,現在就要放下。放下之後,事情還做不做?要做。放下之後,那還做什麼?放下之後做是隨緣做,不是不做,心裡一絲毫牽掛都沒有,往生的時候自知時至。我們在書上看到,六祖惠能大師了不起,他往生前一年知道,在《壇經》裡面看到,在他走一年前就派人到國恩寺去建塔,將來往生的時候骨灰放在塔裡。一年前派人去做準備工作,這是我們在書本記載,知道時間最長的。那是一個法身大士,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他不但超越輪迴,超越十法界了。他能做得到,我們能不能做得到?給諸位說也能。我常常在講席當中給諸位報告,放下執著就超越六道,放下分別就超越十法界。能大師做到的是什麼?對於十法界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就超越了。

  這是佛在大經上告訴我們,六道怎麼來的?妄想分別執著,這三個東西造成的;四聖法界怎麼來的?這三個裡面執著破掉了,還有妄想、還有分別。決定沒有執著,所以沒有六道輪迴,沒有執著就沒有六道輪迴。他還有分別,分別也捨棄、也斷掉了,於一切法當中不再分別,四聖法界就沒有了。但是他還有妄想,妄想是什麼?妄想是無明。他能夠突破十法界,他住一真法界,住一真法界再破無明。《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品無明,這是屬於妄想。他們這些人決定沒有分別,決定沒有執著,所以不同的族群能夠和睦相處,為什麼?沒有執著了,沒有分別了。我們今天講多元文化,希望這個世界上不同的族群、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宗教能夠和睦相處,現在許許多多的宗教家都有這個認知。前幾天我在澳洲,昆士蘭多元文化局長來看我,他也提出這個問題。他是專門搞這個工作的,是政府的官員,跟我談怎樣能落實。我只告訴他一句話,真正要落實,教育;你不教,大家不明白這個事實真相,分別執著決定斷不了。佛門裡面這些人,為什麼能夠把分別執著斷掉?聽佛的教誨,道理明白了,事實真相搞清楚了,自自然然的不分別、不執著。

  我們今天要從哪裡做起?我常常講,佛家講最初方便,下手之處,要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物,控制的念頭要放下,這是大煩惱!想控制人、控制事、控制物,這是堅固的分別執著,這是輪迴心,你怎麼能超越輪迴?比這個更粗、更嚴重的,是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佔有的行為。佔有是造業,控制這個念頭是迷惑,這是六道輪迴的根本。你想脫離六道,對於世間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頭捨掉,再也沒有了,對於六道裡面一切人事物佔有的行為決定沒有了,你將來往生品位高,往生的時候決定沒有障礙,你的障礙已經掃除了。只要你還有控制的念頭,還有佔有的這種行為,你就起惑造業,念佛往生打了個問號,未必能去,你沒有放下,放下重要的是放下這兩樁事情。可是要想放下這兩樁事情,對於道理、對於事實真相要不真正通達明瞭,太難了,你決定不肯放下,這就造成自己重大的障礙。所以講到漏盡,能夠預知,這很重要。

  一定要靠教學,多元文化種族融合、宗教融合決定可以落實。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毘盧遮那佛落實了,在往生經裡面看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落實了,為什麼我們不能落實?我們沒有教,沒有把這個事情講清楚。要有人教,要有人講,天天講,熟處轉生、生處轉熟。這個熟處是什麼?舊的觀念很熟,佛給我們講的新的觀念很生疏,看破、放下這個觀念很生疏。天天講,天天薰習,把生的觀念變成熟的觀念,而熟的觀念漸漸疏遠,捨棄掉,教育就成功了。所以佛法是教育,教導一切眾生,佛法不是宗教。宗教只對一部分,佛法教育是廣大的,沒有邊際的,它沒有分別,不分別種族、不分別宗教,對於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平等教化,希望這一切眾生平等成就。所以這是真實智慧,究竟圓滿的教育,我們得認清楚。釋迦牟尼佛本人,就是一個社會教育的工作者,我們用這種眼光來看他,就能學到真正的東西,就能得真實的受用。

  今天我們把十力,如來果地上的十力介紹出來了,這是性德,這是我們自性裡頭本具的德能。如來在果地上圓滿開顯了,他怎樣圓滿開顯?要靠修德。你要不真修,你自性裡雖然圓滿具足,透不出來,不起作用,你起心動念與你自性性德完全相違背;換句話說,你還是搞你的六道輪迴,還是搞你的三途果報。要靠修德!所以菩薩十力,我們還是要做一個介紹,菩薩十力是修德。如來果地上我們曉得,我們增長信心,深信不疑,菩薩十力是我們要去做到,我們要認真努力去學習,用菩薩十力開顯自性果地上的十力。今天時間到了,我們明天再來介紹菩薩修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