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講述菁華  (第一六一集)  1999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45-0161

  請看經文,知足天長行第六句:

  【寶峰月天王,得普化世間常現前無盡藏解脫門。】

  天王示現修學的法門是『普化世間常現前無盡藏』。「化」是教化,《太上感應篇》裡面有說到「正己化人」,前面幾位天王表法的都是偏重在正己,只有自己心行俱正,而後才能夠教化眾生。所以佛在四弘誓願裡面教導我們,一定是先斷煩惱成就德行,再學法門成就智慧,然後圓成佛道,才能夠普化世間。這是十方三世諸菩薩修學必須經歷的程序,決定不能夠顛倒。但是在初學的時候,也不捨悲心,也負有教化眾生的使命,也從事教化眾生的事業。教化眾生是為了成就自己的定慧,成就自己的德行、學問,所謂是教學相長,師資道成,這是我們不能不明瞭的。因此初發心的菩薩也要「普化世間」,要有這個心,還要有這個事。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修學有一分成就,就要將這一分成就貢獻給社會,貢獻給一切眾生,不是說等我們成佛之後再來教化眾生、幫助眾生,那你永遠成不了佛。學到兩分,我們有兩分的定慧,以兩分的成就去幫助別人,這是佛法,這是諸佛菩薩教導我們的。

  但是在我們智慧沒有開的時候,確實很難從事於這個工作,尤其是怕發生差錯。古人說得很好,「錯下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所以許多發心弘法的人,無論是出家、在家,看到過去這些公案因緣都嚇到了,都退心了,退心的人很多,怕背因果,怕造罪業。這個想法是正確的,並沒有錯誤,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退心。所以過去李老師教導我們這些發心走弘法路子這幫同學,我們同學人數不多,只有二十幾個人,但是我們的德學,實在講不夠格,差得太遠了。但是心發了,老師也很樂意的教導我們,全心全力的幫助我們。他教我們一個原則,決定遵守孔老夫子教誨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要我們遵守這兩句話,我們知道的可以教別人,不知道的不可以隨便亂說,你就不會發生錯誤了。我知道一句,我就給人家介紹一句,知道兩句我就介紹兩句,不知道的不說,就不會有錯誤。一般講經說法會說錯,主要的原因就是強不知以為知,要顧自己的面子,人家有來問,不知道的也隨便答,所以產生了錯誤。古時候,所謂是錯下一個字轉語,也是這個毛病。憑著自己的猜測,憑著自己的想法,決定產生錯誤。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沒有證得阿羅漢果之前,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世尊這個教誨是真實的,為什麼?阿羅漢見思煩惱斷盡了,也就是說自私自利這個念頭沒有了,所以他的知見就正確;在佛法裡面說,阿羅漢所證得的是正覺。由此可知,世間固然有不少聰明智慧的人、多才多藝的人,不能說他們不覺,他們也有相當的覺悟,但是在佛法標準裡面說,他的覺悟不正。為什麼不正?是非人我、貪瞋痴慢沒有斷,所以他的覺悟就不能算是正覺。正覺的人,一定是貪瞋痴慢、是非人我全都沒有了,真正斷乾淨了,那個覺就正,佛法的標準是這樣建立的。有私心就免不了有情執,我們世間人講有偏心,這個偏離的幅度雖然不大,但是偏離一分、偏離一秒都不能算正,何況隨順自己煩惱習氣,偏離的幅度太大了。對於佛經、祖意,祖師大德講解佛經、註解佛經,這個意思我們是不是真正明白了,有沒有把他的意思誤會了、錯解了,這很重要!

  我們自己聽教、讀經有悟處,可是悟處正不正確,自己不知道,要請善知識給我們做證明,我們將我們的悟處向善知識報告,請他作證,這是有必要的。我們在《六祖壇經》裡面看到,有一些真的開悟、真的見性了,但是沒有善知識給他印證,這不能作數。佛在經上說過,無師自通不需要善知識作證,他說威音王佛之前可以,威音王佛以後就不可以。威音王佛是什麼時候的人?遠古時代,距離我們的時間太久太久了,無量劫前的事情。這是告訴我們,求學應當有良好求學的態度,一定要有人給你做證明。所以像永嘉,永嘉是悟了之後,大徹大悟之後,也要求六祖給他證明。六祖給他證明,他就是六祖的學生,在佛門裡面講「法子」,傳法的弟子,給你做證明就是傳法弟子,這個關係非常密切。他們這些人如是的示現,目的是教導我們後學。那些已經成就的,在《華嚴經》上說,已經入法身大士的果位,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性,最低的地位都是圓教初住菩薩,法身大士,這些人求學還離不開老師,還要老師給他做見證,何況我們凡夫?何況我們初學?尤其是他們表演得好,徹悟之後還不離開老師。世尊當年在世,你看多少已經成就的人一生跟著老師,不離開老師,等到老師圓寂之後,這才離開僧團去教化一方。我們看六祖惠能大師他的學生,他一生當中,在他會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有四十三個人,這四十三個人當中,也有不少一生不離開老師的,一直到六祖大師圓寂,他們才離開,才到別的地方建道場教化一方。

  這些示現,無非是教導我們知恩報恩,學不厭,教不倦。留在老師的身旁,還不斷在學習,提升自己的境界,增上自己的定慧,不離開;同時幫助老師教導初學,給老師當助教,因為往後來學的人愈來愈多。無論他能不能見性,只要發心來求學,就不能夠捨棄他,所謂是沒有善根的眾生幫助他種善根,已種善根的眾生幫助他善根增長,已經增長善根的眾生幫助他成熟。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於是善知識教學的方法有淺深的次第。學生多了,當然需要有很多助教,所以這些老的學生就是新學生的助教,在這裡頭教學相長,這也正是所謂師資道合,這是很值得我們後人效法的。現代人定功、耐心不如古人,往往是得少為足,學了一點就覺得自己很滿足、很了不起,到外面去教化眾生,趕緊去建道場,收徒弟,不知不覺當中就造了許多的罪業,自己還不知道,將來墮落那也是糊裡糊塗墮落。這都是離開善知識太早,在佛法上修學,基礎沒有打穩,不夠深厚,所以才犯毛病。離開善友之後,幾乎不但是在生活方面,修持方面都隨順自己的煩惱,那怎麼能有成就?住持一方,貪瞋痴慢都起來了,信徒多了,供養多了,貪心起來;看到別人勝過自己,瞋恚嫉妒心起來了。不但對佛理不明,對世間人情世故之理也不明,愚痴!我們想想這樁事情,你說多麼困難。這些人能不能回頭?回頭的人太少太少了,真的一萬人當中難得有一、二個回頭,大多數都隨順自己煩惱習氣,不肯回頭;也就是說,不能放棄他既得的名聞利養,哪裡曉得這名聞利養害人,名聞利養就叫你墮落。所以不常常親近善知識不行!

  今天善知識到哪裡去找?找不到。我們唯一的方法就是讀經。過去李炳南老居士教我,親近善知識怎樣親近法,他是教我親近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不在了,印光大師的《文鈔》在,每天讀大師的《文鈔》,思惟、體會他的教誨,依教奉行,那就是親近善知識,善知識說到就做到。李老師當年勸導我,那個苦心、密意真的不容易體會,我們修學的時間愈長、年齡愈大,慢慢的體會到了,最重要的是向善知識學習。印光大師,末法時期的出家人。尤其是在現代,濁惡到了極處。最嚴重的濁惡是心理的濁惡,我們心理的污染,這才是嚴重的事情。精神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見解的污染,染污世間的塵緣,被名利污染,被私欲污染,正知正見沒有了,正解正行那就更難,所以他怎麼不造業?

  我能有一點體會,所以在十幾年前,說這個話至少有十五年,十五年前,香港洗塵法師到台北來看我(他年歲比我大,是佛門的大德長者),我跟他建議,希望他帶領我們學釋迦牟尼佛。能夠找到五、六個人,在佛法裡面講四個人就是一個僧團,能夠有四、五個志同道合,真正想學佛的人,你老人家帶頭,我參加,我們住小帳篷,我們托缽。時間就多了,這些時間拿來幹什麼?用在研究討論經教,一個人講經,三個人聽經,聽完之後研究討論,互相輪流講,天天幹這個工作;不研習教理的時候就念佛。我說我們今天樹下一宿,我們的身體體力比不上從前的人,但是現在有帳篷,很輕巧的帳篷,一個帳篷可以使用二、三年。晚上我們找個樹下,帳篷搭起來,躺著睡也行,坐著睡也行,都可以。這個樣子,佛教才能夠復興。當年釋迦牟尼佛領著五比丘,六個人在鹿野苑創教;我們今天有五、六個人,在大樹底下,也能把佛教復興起來。我這個念頭很久了,緣不成熟。

  蓋道場、蓋廟不是出家人的事情,誰的事情?在家人的事情。這個道場是你們在家同修建的,在家同修建道場是正確的,禮請法師到這邊來講經說法。可是法師到道場裡面來,一接受供養又退轉了、又回去了,道心就沒有了。所以諸位同修,你們自己要是會看,到中國大陸從前這些寺廟庵堂裡面你們去看,看什麼?看住持住的地方,很小的房子,方丈。「方丈」是什麼?一丈,四方一丈。為什麼道場蓋得富麗堂皇,出家人住那麼一點大地方?讓他不起貪心,他住這個房間跟住茅蓬一樣。道場是為弘法利生用的,是為講經說法大眾共修用的,絕不是自己享受的。所以自己住的是很小的小房子,不起貪心,絕不會有個念頭,「這個道場是我的」,就完了。所有一切的設施、作為,都是幫助我們斷貪瞋痴、斷煩惱的。

  現代人實在講,我們居住的環境不如從前,不要說別的,呼吸的空氣,現在的空氣污染了,從前的空氣清新,不一樣。外面的環境也影響我們身體,何況現在的傳染病比過去增加很多,所以住帳篷,時間短可以,露營幾天沒有問題,時間長了恐怕就出問題了。我過去做學生的時代,我住過半年的帳篷,那個生活也很自在。所以我就給我們的學生想到,你們真正肯發心,真正想學釋迦牟尼佛,我送給你們高級帳篷,高級帳篷是蒙古包,那是高級帳篷,那個可以禦寒,一個人一個小帳篷。還是過托缽的生活;不要以為托缽恐怕托不到,不可能,你要真的托缽,每個人都喜歡供養你。每天只托一缽飯;心定下來,沒有憂慮、沒有煩惱、沒有人我、沒有是非、沒有牽掛,我們消耗的能量就少,一天一餐足夠了。諸位要曉得,能量消耗百分之九十以上消耗在妄想上,妄想少了消耗量就少。你說吃一餐多省事,你多出許許多多的時間可以用功辦道。每天到外面去托缽,托缽是為別人講經說法,勸別人修行,自行化他。眾生以一缽飯供養我們是財布施,我們說法教導他們是法布施,這一缽飯不是白受供養,我們彼此供養,他對我們財供養,我們對他們法供養。

  我們初學離不開經論,經論不必多,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疏鈔》裡面教導我們,寧可一門有修有證,不可以學得太多太雜,變成無修無證,那就錯了。我們常常聽古德講,一經通一切經通;一個法門證入,一切法門都入了。《華嚴》說得好,「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但佛法你通達,世間法也通達了,為什麼?世法跟佛法是一個法,不是兩個法,這一點我們要搞清楚。為什麼叫世法?為什麼叫佛法?覺悟了,一切法就叫佛法。所以佛法是覺悟了的法,沒有覺悟就叫世間法。世間是什麼?世間有障礙,覺悟了就沒有障礙。「世」是時間,有過去、現在、未來;「間」就是講十方、講空間。時間、空間都有障礙,不覺!覺了之後沒有障礙。法哪裡分什麼佛法、世間法?不分的,覺迷。覺了之後,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沒有覺悟,哪一法是佛法?佛也不是,菩薩也不是,經典也不是,沒覺!世法跟佛法的區別就是在覺迷,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覺了才真正可貴,覺了才有真實的受用,覺了得大自在。佛給我們講,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為什麼覺悟之後會有這麼圓滿?佛給我們說,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明心見性之後,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無非是自己性德的流露;自己性德流露,哪裡會有障礙?哪裡會有不通?我們要明心見性,走一個門路,一部經、一個法門,鍥而不捨,長時間的薰修,你這一門就通了,一門通了就見性,見性就門門都通。

  釋迦牟尼佛,諸位知道,「講經三百餘會」,這個會,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單元,大單元,三百多個大單元;「說法四十九年」,那是講時間。他沒有教材,沒有預備、沒有書本,老師沒有,學生也沒有;說老實話,學生連記筆記都沒有,學生聽了之後他就有受用。古德教我們讀經,要「隨文入觀」,隨著這個文字,我們的觀念就變了,想法看法就變了,你就得受用。從前是錯誤的想法看法,這一讀佛經,隨著佛經把我們錯誤糾正,這叫隨文作觀。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想到世尊當年在世教學,學生是隨語契入,聽到釋迦牟尼佛的話就覺悟,就入境界。所以佛對大家開示,學生聽了開示就悟入。真覺悟了,聽懂了、聽明白了,覺悟了,覺悟之後境界馬上就換過來,入佛境界。這樣的教學,你說老師他怎麼不歡喜?於是所謂「學不厭,教不倦」,我們才能體會到一點意思。這兩句話,我想諸位都聽過、都念過,但是意思體會不到,必須契入才會懂得意思,是世出世間大聖教學的狀況。他們學習的莊嚴,這六個字描寫得淋漓盡致,學的人沒有厭倦,教的人不疲倦、歡喜,歡喜的是學生聽了之後就悟、就入。這個境界、這個味道,特別是在《華嚴經》五十三參,善財是代表學生,學不厭;善友是代表老師,非常高興的教導他,盡心盡力的傳授他,不倦。我們沒有看到這個境界,沒有體會到這個境界,這六個字我們會讀、會說,味道體會不到、嘗不到。這在古時候,世尊僧團裡面,我們體會到了,我們看到了;在中國,孔老夫子教學講席當中,我們看到、體會到了。歷代祖師大德們,他們學到了,他們入這個法味之中,得真實的樂趣,真正是離苦得樂。我們今天學習懈怠懶散,什麼原因?味道沒嘗到。請你吃飯,囫圇吞棗,很快吞下去,什麼味道不知道,我們今天幹的是這個,味道不知道。人家是細嚼慢嚥,他那個滋味完全嘗到了,我們沒嘗到,這難怪!所以經教要天天研習、天天講解,不可能一天兩天、一個月兩個月就學會了,那是菩薩再來的,不是凡夫。

  我給你們諸位講這些大乘經論非常快樂,我不講經論的時候我天天在讀,很細心的在讀經,在看祖師的註解,看他們的體會,看看他們學習所悟入的那個境界。我們能看到,我們也契入了;我們沒有契入,看不到。所以讀經、讀祖師的註疏,那個樂趣,世間找不到的,我每天晚上讀經都讀得很晚,捨不得放下。年歲大了,時間愈來愈少,精力也愈來愈不如以前,再不努力、再不多看一點,以後沒時間了,所以對於時間非常珍惜。所讀的、所學的,在生活上是大受用。昨天我跟諸位說過,昨天講「普淨一切眾生」,點點滴滴都是自己所修所學的,圓圓滿滿都表現在外頭。我們心要清淨,心有主宰,你就能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明白,粗心大意的人看不出來。古人有所謂「靜裡乾坤大」,為什麼?真的,人一清淨,這個時空界限突破了;換句話說,你的生活圈子大了,其大無礙,那是諸佛如來所證的。我們要不斷擴大我們生活領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個生活領域跟諸佛如來幾乎是相等的,這經典上講得很清楚、很明白。

  清涼大師在這一句裡註得很簡單、註得很好,他說「普化等者」,這裡講三樁事情,普化、常現、無盡藏,講三樁事情。普就沒有偏,圓滿的、平等的,這叫「普」,從空間上講;「常」是從時間上講,沒有間斷。「如來藏」是什麼?清涼講得好,「示其真樂」。這個示有兩個意思,一個指示給他,一個是表演給他看。真樂!那就是無盡藏。諸佛菩薩教化眾生,我們要清楚、要明瞭,那些教材是隨手拈來的,為什麼?時間、空間、真樂都是自然的,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是不是諸佛菩薩賜給我們?不是!統統是本有的,統統是現成的,毛病就是我們現在迷失了,不知道。諸佛菩薩、祖師大德他們覺悟,他們明瞭了,隨處皆是。禪宗裡面所謂「頭頭是道,左右逢源」,拈來即是,這就是無盡藏。藏是寶藏,寶藏是無量無邊無有窮盡。在哪裡?無處不是,可惜你不認識。佛菩薩給我們做增上緣,幫助我們認識,幫助我們覺悟,幫助我們明瞭,於是我們就得受用。

  李老師教我,李老師對我非常愛護、非常照顧,所以我感恩。他對我的愛護照顧別人看不出來,我清楚、我知道,他也知道,我們彼此有個默契。他教我學印祖,印祖的一生十六個字,「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印光大師一生,這十六個字他做到了,完全表演在生活上。他的一部《文鈔》,一生的教誨,也不離這十六個字,這十六個字是總綱領。他對出家人的教誨,給出家人做的示範,三樁事情:第一個不做住持,第二個不收出家徒弟,第三個不傳戒。他為什麼這樣示現,我們要很冷靜去想想。這三樁事情在今天這個時代,佛菩薩來都做不圓滿。印光大師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大勢至菩薩表智慧,他告訴我們,為我們示現的,是智慧的教誨。為什麼不做住持?他自己不做住持,請別人當住持。印光大師一生自己沒有建道場,人家供養他道場,他請別人當住持,他不要做住持。告訴我們一個現實,住持不好當。住持是護法的,住持是照顧大眾的,幫助大眾、成就大眾,犧牲自己,成就別人;如果不是這樣做法,這個住持就不能盡到自己的責任,果報必定是墮落。正是諺語裡面所說的「地獄門前僧道多」,這話不是隨便說的,確實有道理。

  在隋唐的時代,智者大師他做住持,天台山,大家都曉得。智者大師往生,徒眾問他老人家: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樣的品位?他答覆說:我五品位往生。五品位是凡聖同居土,往生的地位不高。為什麼?因為領眾操心,對於自己修行妨礙,五品位往生;如果不領眾,那品位就高得多。這就告訴我們,領眾的人、護法服務的人,是捨己為人。可是捨己為人要有個底限,底限是什麼?決定往生,自己真有這個把握,下下品往生都行,決定得往生,他底限在這裡。如果底限還在三途六道那就錯了,大錯特錯!別人往生,你墮地獄,成什麼話?這不成話。所以護法,做住持、當家,自己修行有個底限,印光大師作斯示現,你自己沒有把握往生,就不能幹這樁事情。何況現在這個道場複雜,很難管理;從前人心淳厚善良,勸他他聽,今天人心不一樣了,勸他他不聽,不但不聽,他還要跟你作對,還要結下冤仇,你不想跟人家結冤仇,你就得隨順,隨順那你就造無量無邊罪業。所以我們想想這個事情,真的不是好事情。這是為什麼不做住持,真的是不敢。

  第二個,為什麼不收出家徒弟?收出家徒弟,你就有責任要教導他出離三界、往生淨土,你要是做不到,你對不起他。如果你放縱他,他不聽教誨,在佛門裡造無量無邊罪業,將來墮阿鼻地獄,豈不是你成全他的嗎?你不給他剃度,他怎麼會造作罪業?你給他剃度,剃度之後又不教,讓他造這個重罪,你要負因果責任。佛法跟世法同樣道理,世法裡頭父母生育子女,你要好好教導他,《三字經》裡頭都說,「養不教,父之過」,母親也有過,不要說父之過,母親沒有過,有很多人給我講,推得乾乾淨淨;「教不嚴,師之惰」,老師、父親的事情,我們做母親沒事情,錯了!父母都有責任。世法、佛法是一樣,你養子女,你要對得起子女,你要認真好好去教導他;佛法裡面,你要給他剃度,收他做出家弟子,你要幫助他成佛,幫助他斷惡修善,幫助他轉迷成悟,幫助他轉凡成聖。你要做不到,或者是你有能力想做,看看學生不聽,不肯接受,那就不能剃度。

  古時候出家跟現在環境是不一樣,古時候出家先要經過考試,國家考試。從前在帝王時代,中國的帝王都信佛,都皈依三寶,看到出家人都稱師父。皇帝看到出家人稱師父,先要問,你有沒有資格做我師父?所以沒有出家之前考試,考試是什麼?你的德行、你的學問確實可以做我的師父,才准許你出家。出家給文憑給你,那個文憑是度牒,你拿到這個度牒,你去找有緣的道場、有緣的法師。你跟法師很契機,這個道場大眾很歡喜,師父就問你:你想出家很好,有沒有度牒?有度牒才可以給你剃度,沒有度牒不能剃度,剃度是犯法的。所以拿到度牒之後想出家,各個道場去看看、去參學,哪個地方有緣多住幾天,通常大概總得要住上一年、兩年,有的要住上三年,才給你剃度。為什麼?觀察了解清楚,你是真心學道,真肯學、真好學,給你剃度,不是隨便就出家了。

  這個制度是前清順治皇帝廢除的,出家度牒制度、考試制度廢除了。如果在從前那個制度之下,我們想出家,恐怕都不夠資格。這個制度廢除之後,出家容易了,任何一個人想出家,找個法師都可以剃度,所以我們佛門的素質一落千丈。佛教今天衰到這個樣子,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對順治皇帝這個做法有很嚴厲的批評,而且批評多次。順治在當年的做法是個好事,那麼多好心出家,為什麼要攔阻他?但是他不曉得後果嚴重,後果不堪設想。今天出家人在社會上沒地位,一般人根本瞧不起,什麼原因?都認為你在社會上走投無路了你才出家。在從前出家不是的,從前出家,上自帝王,下至地方文武百官,沒有一個不尊敬的。所以平民百姓看到出家人真的是老師,有尊嚴,普遍得到社會大眾尊敬。出家人犯過失,不能用法律來制裁,用佛家的戒律來制裁,不用法律,你想想看,這是多麼尊重。

  所以說印光大師不收出家徒弟,給我們看,用意很深,幾個人能體會得到?教,你們要聽才管用;你們要不聽,那我也沒辦法。尤其是現代這個時代,民主、自由、開放,言論自由、思想自由,那還有什麼法子?沒法子好說了。我們只有在旁邊勸勸而已,你能聽懂、能接受,你自己得利益;你聽不懂,不能接受,誰都幫不上忙。所以印祖的示現,甚深的義趣,我們要能體會、要能懂得。

  第三,他老人家為什麼不傳戒,不做傳戒師?古德說,受戒容易持戒難。你幫這個人受了戒,他要不能持戒,造罪業又犯戒,雙重罪過,豈不是你給他做增上緣的嗎?所以印光大師一生只傳三皈五戒,其他的他不傳、不參與,任何傳戒法會他不參與。三皈五戒是做人的大根大本,這個他講。勸人受三皈都不勸人受五戒,五戒是你自己發心。李炳南老居士一生學印祖,他是印祖的學生,他教我,所以我們一生只收學生,不收徒弟,這個做法可以避免許許多多的過失。我們要懂得佛祖示現教化的深意。

  『寶峰月天王』在此地給我們示現的,就這兩樁事情,這兩樁事情就是如來家業:一個教化眾生,一個是常現前,常現前是示現。這一句裡面,實際上就是說,應以什麼身分教化眾生就示現什麼身分,所謂是隨類化身、應機說法,身分沒有一定,說法也沒有一定,無有定法可說。可是他有個原則,所示現的、所教導的絕不離無盡藏,這是個原則。無盡藏是什麼?離苦得樂,一定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離苦得樂是果,果必有因,所以要幫助人認識因果,幫助人明瞭因果,這就是覺悟眾生,讓他有這個覺悟、有這個智慧。然後再勸導他斷惡修善,不但惡業不能做,惡念都不能生。起心動一個惡念都有果報,果報不一定在這一生,也許在來生,也許在後世。佛家講因果通三世,所以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決定有報應。動一個念頭都有報應,何況你還有行為,這還得了嗎?

  真正明瞭事實真相的人,起心動念他自然會收斂,自然會約束,於是他的心行離三途六道愈離愈遠,逐漸逐漸他可以脫離。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惡意、惡念、惡行,他跟三途六道結合在一起,決定不能夠脫離,念佛也不能往生。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就在此地。我們真正覺悟、真正明白了,從內心裡面脫離三界六道輪迴。這個世間決定沒有絲毫貪戀,無論是順境、是逆境,都不放在心上,一心一意只求出離。我們的身分,我們的能力,我們的緣分,只許可老實念佛,求生淨土,修學其他的法門很難成就,這是一句實話。別人修什麼法門,我們不是佛菩薩,不知道他的根機,他能不能成就我們不曉得,我們只有隨喜讚歎而已。他可以學,我想想我沒有能力學,我們對他的法門唯有讚歎,對他的選擇也唯有讚歎。他智慧比我高,能力比我強,他可以修學其他法門,我想想我不行,不如他,比不上他。老實念佛,我們決定得度。所以在這個世間,我們好好的遵守佛的教誨,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自在隨緣,一絲毫不強求,我們這一生決定會有成就。要想成就,記住,善友決定不能離開。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