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講述菁華  (第三二六集)  2000/6/28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45-0326

  請掀開經本,「摩睺羅伽王」偈頌第三首看起:

  【佛智無等叵思議。知眾生心無不盡。為彼闡明清淨法。如是嚴髻心能悟。】

  這是勝慧莊嚴髻摩睺羅伽王他的讚頌,長行裡面他所得的法門是「普使一切善不善思覺眾生入清淨法解脫門」。我們要留意,他能夠使一切善與不善,「善」在六道裡面講的是三善道,「不善」是講三惡道,正是顯示出菩薩普度法界一切眾生。能力從哪裡來的?我們在讚頌裡面看出來,這些人全都是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決定不是普通的人。這是華嚴法會,學佛的同修都知道,這個法會的當機,也就是有條件參與這個法會,必須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以上的這些法身菩薩。每一個族群的代表,我們今天念的,每一位都是一個族群的代表、一個族群的領袖,這些決定是諸佛如來的化身,正是所謂「倒駕慈航」,來幫助他們、提升他們、成就他們,我們在讚頌裡面就明顯的看出來了。

  『佛智無等叵思議』,這是如來果地上的智慧。「無等」,超越菩薩,等覺菩薩都跟他不能比,沒有跟他相等的,如來果位;「叵思議」是不可思議。這一句是讚頌如來智慧德能究竟圓滿。第二句是觀機,『知眾生心無不盡』,此地講的「眾生」是十法界無邊剎土,十法界裡面的眾生。所有一切眾生起心動念佛都知道;我們自己不知道,佛知道。自己何以不知道?自己很健忘,忘記了,佛不會忘記。佛怎麼會曉得?我們動一個念頭,這個念頭再微細,阿賴耶識裡面已經有落謝種子,所以佛知道。唯識經論裡面所說的「落謝種子」就是我們現在人所講的印象,我們起心動念,心裡頭有個印象。印象很粗顯,我們很容易覺察到;印象非常薄弱,我們就自己都不曉得。可是佛心清淨,一塵不染,因此感應度無比的靈敏。十方世界所有一切眾生,我們講微細的動物,蚊蟲螞蟻這還是大的,極其微細的,現在我們在顯微鏡看到的細菌,細菌是生物,它有生命、它有活動,這樣微細的生命,它的活動佛也知道,佛沒有不知道的。

  說佛知道,我們要能夠體會,就是說我們自己都知道。現在為什麼不知道?因為有煩惱把我們的靈敏度障礙住了。如果煩惱去掉之後,我們自性的靈敏度就恢復了,跟諸佛如來一樣,確確實實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知是學問、是真實智慧,無所不能是德能、能力,沒有你做不到的事情。虛空法界是自性變現出來的,這就是德能。世界從哪裡來的?世界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本來沒有。現在有沒有?現在還是沒有。為什麼說沒有?相有體無。相是幻相,剎那生滅、剎那不住,這是事實真相。所以《金剛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

  凡夫迷著在這個幻相上,不知道這個相是幻化,不知道這個相是剎那生滅。我們的念頭太粗了,微細的剎那生滅,我們覺察不到。不但微細的覺察不到,就是很粗的也覺察不到,很粗的指什麼?一天一天。昨天過去了,昨天就滅了,今天就生了;到今天晚上的時候,今天就滅了,明天又生了,這個生滅幾個人能夠覺察到?這很粗很粗的相擺在面前,覺察的人就不多,只有少數真正有學問、觀察入微的這些人他知道。「逝者如斯夫!」他在感嘆,生命一天一天就過去了。極其微細,像佛在《仁王經》裡面所講的,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這我們完全沒有法子體會到。這個說法還是粗相,還不是經上所說的「極微之微」,我們在本經前面曾經舉例講過。

  總結的來說,世出世間無不是因果的定律,因果定律裡面,我們看到好像東西存在,好像在眼前,好像是實在的,這只不過是因果的相續相。因果轉變,因果循環、相續,這三樣不空。體會得因果不空,你才見到諸法實相,這在佛經裡面叫「見道位」,你見到事實真相,「道」就是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你見到了。見道之後,可貴的是要修,修正道、修勝道,勝是殊勝。不了解事實真相的人隨順煩惱,他走的是惡道,他是往下墮落,不是向上提升;明暸事實真相的人,他向上提升,他不會向下墮落。所以《十善業道經》上世尊勸導龍王這些大眾,明白這些道理之後就應當修善,那個應當真的是「法爾如是」,人他當然就行善,他怎麼會作惡?由此可知,還作惡,善還是提不起來,惡還是斷不掉,什麼原因?沒搞清楚!在看到佛經、聽到講經,不過是聽說而已,自己確確實實沒有體會得這個境界。真體會得,你用什麼方法逼著他去作惡,他也不會去做,寧捨身命,他也不會起一個惡念,他明白了,這哪裡要人勸?

  佛對於一切眾生透徹了解,佛只是一味為眾生講經說法,讓你自己覺悟,讓你自己明瞭,自自然然你會斷惡修善,你會轉迷為悟,所以佛只是一味教學。眾生幾時回頭,各個人的業障、習氣有厚薄不同,時節因緣不同。我們說佛菩薩有耐心,這是我們凡情執著,說佛菩薩有耐心,其實佛菩薩沒有心。有心才講耐心,佛菩薩沒有心,佛菩薩永遠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他哪來的耐心?是我們看到,佛菩薩真有耐心,所謂是「無量劫中不捨一人」,我們很佩服。其實你要知道他沒有心,他才能真正做到;他要有心,耐心還是有限度的。無心之心是真心,有心之心是妄心。真心在哪裡?妄念斷掉了就是真心。妄念可以斷掉,真心斷不掉。我們凡夫用心,真心上面帶著妄念,所以叫做妄心,真心跟妄心是一不是二。我們講耐心,這就是妄心;耐心沒有了,那是真心。像這些地方,諸位要細細去體會,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證明。日常生活當中就是行,行裡頭去求證,證明佛在經論上所說的,所說的理、所說的事、所說的境界,一樣一樣去把它證實,這叫證果。

  唯有真實智慧才能達到圓滿的觀機,能觀機才真正能夠幫助眾生,幫他離苦得樂。由此可知,我們要發心學佛,還要發心幫助別人,智慧不開怎麼行?要想開智慧,佛跟我們說,我們每一個人的智慧跟諸佛如來是平等的,絕不是說佛的智慧能力比我們強一分,我們比佛菩薩差一等,沒這個道理。智慧、德能、相好全是平等的,釋迦牟尼佛如是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如是說,沒有兩種說法。在我們今天,為什麼顯示著這樣的不平等?這個不平等是妄心造成的,眾生心造成的,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三類都是無量無邊,沒有頭數。這三種把我們的智慧、德能、相好統統障礙住了,所以不能現前。本來沒有六道,本來沒有十法界,十法界跟六道都是從心想生,眾生「心想異故」,每個人想的不一樣,所以現的是不一樣的法界。這個事實真相也只有佛才能給我們說得出,我們明白了,知道這是怎麼回事情,這才發心向佛學習。

  佛『為彼闡明清淨法』,佛對我們的幫助,無非是說明而已,說明什麼?說明「清淨法」。諸位要知道,清淨跟平等、跟真實是一不是二,清淨決定平等、決定是真實,清淨法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一切眾生的狀況。《華嚴經》上講毘盧遮那的法界是清淨法,往生經裡面講的西方極樂世界是清淨法。我們要想出離三界六道不清淨,要想獲得諸佛菩薩一樣的清淨,這是一切世間學佛眾生共同的祈求,我們也是這樣想法。到哪裡去求?不是向佛求,不是向菩薩求,向外面求你就錯了,向外面求是外道,心外求法。佛家講外道不是指其他宗教,是指心外求法,這叫外道。其他宗教如果向自性當中求,它就是佛法;學佛的人向外面求,那是外道,它不是佛法,我們要有智慧去辨別。佛法稱「內學」,內裡面求,求什麼?求清淨心,心淨則佛土淨。特別是淨土宗,淨土宗求的目標是什麼?《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我們就求這個。諸位要知道,一心是清淨心,一心是平等心,一心是真誠心,二心就不真誠、就不平等,當然也就不清淨。一心是什麼?這還有耐心,耐心是二心,一心裡頭找不到個耐心,我們要從這裡去體會。

  一心,無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裡面有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會不會起障礙?會不會障礙清淨心?你執著有個阿彌陀佛就壞了,你分別有個阿彌陀佛,你也壞了。阿彌陀佛一天到晚掛在口上,沒有妄想、沒有分別,也沒有執著,這是諸佛念佛;就是夏蓮居老居士講的,這是「彌陀念彌陀」。這個意思很深!有分別、有執著,「我是凡夫,我在這裡念佛,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有沒有聽到我念佛?」你有這個妄想分別執著也不錯,如果心裡頭專念阿彌陀佛、執著阿彌陀佛、分別阿彌陀佛,也能往生,這個法門殊勝就殊勝在這個地方,品位不高,生凡聖同居土;如果沒有執著,還有分別,那你生方便有餘土;分別執著統統都沒有,真的是「彌陀念彌陀」,你生實報莊嚴土。這個意思你懂了沒有?沒懂!如果懂了之後,日常生活當中一切都隨緣,無有一樣不是「彌陀念彌陀」。

  境、緣,境可以隨緣,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順境逆境、染緣淨緣都不染著,這才是真正清淨法。大乘佛法裡面,密宗純是這個境界,這個境界高。可是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還會起妄想分別執著,這個不行,這法門不是你修的。到幾時不染境界的時候才能修,也就是說,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還會起心動念,這個不行。這個自己一定要曉得限制自己,那就是佛教初學「嚴守禁戒」,這個禁戒多半是事上講的。所以小乘戒論事不論心,好修;大乘戒不一樣,大乘戒論心不論事,事上能隨染淨緣、能隨順逆緣,心清淨,心確實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大乘難修,小乘容易修。可是小乘能出六道,出不了十法界,唯有大乘才能出十法界。

  學佛怎麼個學法?到底我們是學大乘、學小乘?各人根性不相同,以我們的根性來說,我們在解,決定是大乘,我們的行一定要靠小乘,我們才有救。如果我們捨棄小乘,解行都是大乘,太危險了。那一步登天,登不上去,摔下來粉身碎骨,沒命!解在大乘裡有好處,心量逐漸逐漸拓開了,眼光看得遠大。自己一定要曉得,行門從腳下一步一步的去攀登,決定遵守佛陀的教誨,從十善業道修起,這就對了,一點都不錯。念佛,這是大乘圓教,圓頓大法,如果把十善捨棄了,還造十惡業,念佛不能往生,這不是很明顯的例子嗎?我修念佛法門,我絕不違背十善業道,這個人決定往生。

  你要問,為什麼一定要修五戒十善?這是世尊教導的。修行人的根,修行人的基礎,是「淨業三福」。佛說得很明白,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就是清淨法的正因。第一條裡面教導我們「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個十善業,每一條都是慈心,慈心不殺、慈心不盜、慈心不淫、慈心不妄語……每一句都是慈心。慈心是什麼?再一分析,慈心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少一條心就不慈,慈心就有缺陷、就不圓滿。然後我們才恍然大悟,佛家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才曉得慈悲為本是什麼意思!慈悲裡頭具足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所以它是本;方便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包括我們在生活範圍當中全部的行為,都是方便。方便跟慈悲結合起來就是佛法,你們諸位好好想想這個意思。我們穿衣吃飯是方便,處事待人接物都是方便,跟慈悲一結合,這叫菩薩行,菩薩的生活;離開了慈悲,凡夫行。慈悲是佛法的根本,佛法是覺悟之法,覺悟的根本;離開慈悲,那個心就是輪迴心,輪迴心是六道三途的根本。我們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與輪迴心相應,你是造輪迴業,樣樣都是輪迴業,學佛也是輪迴業,念佛堂念佛也是輪迴業,為什麼?你跟輪迴心相應。輪迴的心是什麼?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輪迴心。我們把這些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把它轉過來,轉輪迴心為大慈悲心,大慈悲心也叫做大菩提心,一個意思。每天還一樣穿衣,還一樣吃飯、一樣工作、一樣應酬,依大慈悲心,這個人是菩薩,叫菩薩行,你的生活行為是菩薩行;你轉不過來,轉不過來是輪迴行,就在一念之間。我們為什麼不能轉?為什麼轉不過來?是對於這些事實真相完全不清楚、不了解、不明白;真正搞清楚、明白了,你就會轉了。還是一樣生活,一樣過日子,一樣工作、一樣應酬,用心不一樣,起心動念為利益別人,不要為利益自己。

  救護一切眾生,諸位同修必須要曉得,真實的救護、究竟的救護是教育,是教導他。你要不肯教他,他有苦難,在物質上幫助他一點,他永遠不能夠脫離貧苦。他如果受過教育,他有智慧、他有能力,他自己可以謀生。所以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興旺繁榮看什麼?看它的教育。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所以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化眾生,這是究竟圓滿的布施,三種布施都具足。布施裡財布施,釋迦牟尼佛雖然沒有拿錢,身體是內財,每天為眾生講經說法用體力,這是內財布施。眾生有許許多多不如法,違背自性的行為,釋迦牟尼佛要做一個榜樣給大家看,那也是在布施。譬如現在這個社會,子女不知道孝順父母,釋迦牟尼佛要表現出一個孝順父母的行為,做給別人看,這是布施。現在社會不知道尊敬師長,佛要做出尊敬師長的榜樣;現在社會人忘恩負義,佛要做出一個知恩報恩的樣子。做給別人看,這都是財布施;你有智慧,做得很像,扮演得很像,法布施;念念行行都希望眾生覺悟,希望眾生回頭,是無畏布施。三種布施圓滿具足,所以佛得的果報圓滿,我們學佛就是學這些。要用世俗的話說,學佛的做人,學佛的用心,學佛陀捨己為人,我們幹的是這個。佛在經典上所講的這些道理我們體會得,我們明暸,所說的這些方法、原理原則,我們都能把它落實到生活上,這叫真正學佛。絕不是每天念經念給佛菩薩聽,磕幾個頭表示恭敬,完全錯誤了,不是這個學法,一定要真正懂得、真正明暸。

  經文裡面「為彼闡明」,闡明有身教、有意教、有言教,目的是要令這一切眾生覺悟。『如是』,這是總結上面所說的。勝慧莊嚴髻王,名號有意思,殊勝的智慧,唯有殊勝的智慧才能夠莊嚴一切形象,他的作為、他的表現、他的形象美好而沒有欠缺。『心能悟』,這個意思是雙關的,對我們來說,我們讀了這個經文;佛家的術語來說,受持這一首偈頌,「心能悟」。你心不悟,你決定不可能受持這個法門。

  法門這麼多,我們到底要受持哪一個?古德教初學,老師也是,初學教給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們受持一個法門。現在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無量無邊的法門,於是初學的人疑惑就起來了,這對於我們學一個法門到底有沒有妨礙?我們要怎麼樣學它?《華嚴經》上跟我們講過,「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是什麼?南無阿彌陀佛,這是一;一切是什麼?《大方廣佛華嚴經》,這是一切。一切就是一,一就是一切。無量無邊的法門統統歸一個法門,統統輔助一個法門。好像畫畫一樣,畫一朵牡丹花,這是一;旁邊畫許許多多綠葉來陪襯,那是多,《華嚴經》上無量無邊的法門陪襯執持名號,專念阿彌陀佛的法門,就圓滿了。念佛的人很會做人,念佛的人能與一切人和睦相處,念佛人能在一切順逆境界當中不失清淨心、不失歡喜心,這叫大圓滿,我們應當要學習。所以每天在讀誦,每天在研究討論,每天都在學習,每天都在改進我們自己的錯誤。我們有很多想錯了、看錯了、說錯了、做錯了,如果不是天天在讀誦、天天在研討,我們這些缺點自己不會發現。發現尚且不能,改過就談不上了;總得先發現,然後再改過,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斷把品位向上提升,功德利益就在此地。好,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