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講述菁華 (第九二九集) 2003/1/9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45-0929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一切功德山須彌勝雲佛」的第二段「先瑞熟機」,從第七句看起,這是一個段落,從第七句:
【寶華光明騰聚成雲。復出妙音。說一切眾生前世所行廣大善根。】
我們上面一段講到這個地方,接著看他所說的第二句:
【說三世一切諸佛名號。】
這是第二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特別是在《華嚴經》上佛告訴我們的,這些重要的原則確實非常難懂,但是那是事實,諸佛果地上親證的境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過去我們只說彌陀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是古大德常說的,這個說法當然是有根據的。古大德告訴我們,世尊當年在世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實在講,流傳到現代,當中失去的很多。過去書寫很不方便,世尊當年在世,我們知道那個時候筆、紙都沒有發明。中國那個時候也是如此,用刀把字刻在竹簡上,所以相當不容易。佛說了這麼多,諸位想想,在結集的時候,我們想像當中應當就失去了一部分。寫出來之後,只有一份,沒有第二份,什麼人需要,什麼人是抄一份。這樣我們就曉得流通的量非常少,所以很容易丟失掉了。
東漢初年,佛法剛剛傳到中國來,印度的高僧到中國,以後中國也有不少人到印度去求經,那個時候還是貝葉寫的。我們見過,貝多羅的樹葉把它裁成長條,一面通常大概寫四行到六行,這樣一部大經,你就曉得它的分量是多大。一個不小心,很容易就丟掉了一部分,何況世尊一生所說的。所以真正傳到中國來的分量不多。到中國來,把它譯成華文,我想像當中,不可能全部都譯出來,總是精挑細選,選出它的精華優先翻譯。這個翻譯一定是最重要的、次要的、再次要的,一定是分很多等級,所以不可能完全翻出來。因此,今天我們華文的佛經,藏文的佛經,巴利文的佛經,都是世尊在一生當中講學的部分而已,不是完全的。但是這個分量已經相當可觀,世間任何一個人的著作,在分量上的豐富,實在沒有人能跟釋迦牟尼佛相比。
這麼多經典裡面,哪一部經第一?最殊勝、最重要、最圓滿?在當時幾乎所有的大德,不分宗派,公認《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佛法的根本法輪。早年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也特別說出《華嚴》是佛經的概論,佛學概論。一切經都是《華嚴》某一部分詳細的講解、研究討論,《華嚴》是圓滿的教學,公認《華嚴》第一。可是《華嚴經》最後,文殊、普賢這兩大菩薩把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是全體,華藏的全體)導歸極樂,華藏全體到最後歸依極樂世界。
你們想想,這是什麼味道!極樂世界是《華嚴》的歸宿,所以《無量壽經》就變成第一,這樣把《無量壽經》烘托出來。《無量壽經》,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分為四十八品,這四十八品哪一品第一?這個不必我們去猜測,古大德早就公認,「四十八願」第一。四十八願在現在這個經本裡頭第六品。這一品經是全經裡頭最重要的一部分,阿彌陀佛自己說的,這不是釋迦牟尼佛說的。四十八願,我們再得要問,哪一願第一?這也是隋唐時代古大德一般都公認的,第十八願第一。十八願是什麼?十念必生。這就說出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所以,四十八願歸到名號,換句話說,「名號」才是真正第一。四十八願是解釋名號的,《無量壽經》是解釋四十八願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是解釋《無量壽經》的,世尊一生所說的一切經典是解釋《華嚴經》的。從這樣顯示出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我們曉得彌陀名號不可思議,釋迦牟尼佛的名號?一切功德山須彌勝雲佛的佛號?佛佛道同,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都不可思議!又何況《華嚴》大教裡面教導我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從這些地方,我們細細去參究、去觀察、去體會,才真正明瞭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佛的名號不可思議,菩薩名號亦復如是,眾生的名號哪有例外的,沒有例外。確確實實這裡面只有迷、悟的差別,除了迷、悟差別之外,法界是平等的。生佛不二,性相一如,這些話佛菩薩在大乘經裡面講得太多!無數次的重複。為什麼要重複?無非是加深我們的印象而已。讓我們牢牢的記住,在一切時一切處都能提得起觀照功夫,我們的修行就從名字位提升到觀行位,道理在此地。
為什麼現前有不少同學,確確實實他們的心地很善良,也非常勤奮,精進努力,但是許多年來功夫不得力,這個原因到底在哪裡?如果我們找不到原因,就沒有辦法對治。好像治病一樣,這個病的病因找不到你不能用藥。你要把病因找到,然後才方便下藥,藥到病除,恢復你的健康。我們今天的麻煩是找不到病因,實際上這個病因是什麼?我們佛法的薰習不夠,時間不夠,力量很薄弱,敵不過煩惱習氣。煩惱習氣無量劫薰習成就,現前一切時一切處還是煩惱習氣在薰習。所以,追究其真正的原因,我們在佛法用的時間太少了。
我們自己要冷靜的去反省一下,你就不難發現。你從早到晚起心動念,有多少個念頭是在佛法上?有多少念頭是在世法上?在世法上就是煩惱習氣,這是我常常講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起心動念總是落在這裡頭。你每天起了幾個念頭,像這部經上所說的,「自他不二,凡聖一體」,你有幾個念頭是這個。即使是念佛人,你從早到晚,二十四小時當中,你念佛的時間多,還是打妄想的時間多?很清楚就明瞭了。而且念佛,念佛裡頭夾雜妄想,把你念佛的功夫全部破壞掉了。甚至於還有不少人,古人所說的「口念彌陀心散亂」,下面一句話不好聽,「喊破喉嚨也枉然」。
從這些地方說明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名號是修行證果、自行化他的總綱領、總原則,總的題目。一個教學的區域,一尊佛在那個地方主導教化,立一個名號。這個名號就是他教學的宗旨,就是他教學的綱領、教學的方針,針對這個地區、這個時段眾生的毛病下的藥方。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提示得好,前面一句說「前世所行」,講這個地區的眾生過去生中的行業。這是說出這些人過去生中有善根、有福德,現在因緣成熟了,把這個訊息透給大家,希望你好好的把這個機會抓住,你這一生成就了。當然學《華嚴》那是很難的,甚至於說不可能的。我們修《無量壽經》,我們修《阿彌陀經》,這個行!這一生當中穩穩當當的取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就是往生華藏世界!即使是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跟諸位說,也都是華嚴境界。你把淨土經,古人常講往生經,往生經就是淨土三經,你跟《華嚴經》對比一下,你就明白了。我們聽《華嚴》修淨土,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們是用《彌陀經》導歸極樂,用《無量壽經》導歸極樂,比什麼都殊勝!所以「說佛名號,令憶念故」,這個意思在此地,叫我們常常想著、常常念著。第三句:
【說諸菩薩所修願行究竟之道。】
這一句註解裡面,「說大行願,使修發故」。我們要記住,這誰說的?是「寶華光明騰聚成雲」這裡面發出的妙音。佛還沒現身,這種殊勝的預兆、瑞應在佛出世一百年前,這一百年當中常常有。提醒這個地區的眾生,這個緣太難得了,真的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無量劫中稀有的因緣,要好好的抓住,要快快的成就。這個快快成就,真的,一生成就,不要等第二生。怎麼樣才能成就?一定要放下萬緣。在這個道場上依教奉行,一心稱念,世出世間一切法都要放下。常住裡面必要的一些工作,這由義工菩薩們在護法,清眾修行。這些護法的菩薩是護持清眾的,清眾的善根福德因緣具足了。
緊接著這第三句講,『說諸菩薩』,注意這個「諸」字,諸菩薩就不是一個菩薩,眾多!多,不是說人數多,是品位,十信位的菩薩、十住菩薩、十行菩薩、十迴向菩薩、十地菩薩、等覺菩薩,這叫「諸菩薩」。所以此地這個「諸菩薩」就是指華嚴會上五十一個菩薩,五十一位。每一位裡面,菩薩的人數沒有法子計算。仔細去觀察他們,他們是怎麼修行、怎樣發願能夠證得究竟圓滿的佛道?這些人是我們的榜樣。
我們在經教裡面看到佛是怎樣教菩薩,千萬不要以為「佛是教他的,不是教我的,與我不相干」,你這麼想法就錯了。只要你展開經卷,跟我就有緣分,我要沒有緣分,我怎麼能看到這個事情?我怎麼能聽到這個事情?只要我能看到、我能聽到,跟我就有緣。換句話說,經典裡面這些諸菩薩們是我的代表。他們向世尊請法,就是代表我請法;世尊教導他,就是教導我。這叫「直下承當」,我才能得佛法真實殊勝的利益,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重要的,『願行』,諸位決定不能夠疏忽,「四弘誓願」,那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教化眾生的最高指導原則。頭一個,你要發願,什麼願?度眾生的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果然發這個願,心量拓開了。你要曉得,自私自利,我執,好難斷!無量劫薰習成的我執,這是三途六道的大根大本。怎麼樣能破我執?四弘誓願頭一條就破我執,心量擴大了。眾生無邊,無邊是什麼意思?遍法界虛空界,一切剎土裡面無量無邊的眾生;度,用現在的話來說是幫助、協助,現在很時髦的話服務。我要發一個願,為遍法界虛空界一切剎土裡面無量無邊的眾生,為他們服務;這個服務是義務的,沒有代價的。這一願用現代的話來解釋,就是這個講法。
我們這個願發了沒有?大概你喜歡的人,你為他服務,沒有問題。你不喜歡的人,你能不能給他服務?你能不能幫助他?只為我歡喜的人服務,決定不肯為我不喜歡的人服務,這一願就沒有,你的心量還是很小,拓不開;換句話說,你出不了六道輪迴。你有分別,你有執著,這個心叫輪迴心。只要是輪迴心,學《大方廣佛華嚴》也是輪迴法,一天念二十萬聲阿彌陀佛,還是搞六道輪迴,什麼原因?輪迴心。怎麼樣把輪迴心更換成菩提心?菩提心就超越了,四弘誓願是菩提心。你們細細想想,「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大悲心,菩提心裡頭的大悲心;「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是深心;「佛道無上誓願成」,是直心,是至誠心,四弘誓願是菩提心。你看看佛教導我們菩提心從哪裡發?從大慈悲。所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先把自性的慈悲心給發出來,對待一切眾生要生平等心。我們今天對一切眾生確實有喜歡的、有討厭的,但是這個要提高警覺,這個心是輪迴心。我用輪迴心,無論學哪個法門都是輪迴法,沒有法子出離,這你要改。改的方法,佛這四句偈太好了,這四句偈是所有一切諸佛如來教化遍法界虛空界的眾生,總的教學綱領,我們學佛決定不能違背。
願有了,要行,願以導行。十方三世一切菩薩都是這個方法修行證果的,可以說沒有例外的。即使是在世間成就學問、成就道德、成就事業的,也莫不如是。我們世間人講立志,佛法講發願,發願跟立志是一樁事情。一個人在一生當中,他能不能成就,確實只在他有沒有一個方向、有沒有一個目標。如果這個人在一生當中,他有方向、有目標,那我們肯定他一定能夠達到他的目的。最怕的是一個人一生當中沒有方向、沒有目標,像船航行在大海裡頭,不知道方向,不知道目的地在哪裡;沒有目的地,漂泊在茫茫大海當中,什麼成就都沒有。
世間人發願,古代聖人教人,應該立什麼樣的志向?立不朽之事業。所以有三個原則,立德、立功、立言;這三個原則掌握到一個,你就成功了。佛法裡面也是給我們講三個原則:「求智慧」、「求福德」,佛法教我們積累功德;「度眾生」,幫助一切苦難眾生。苦難眾生裡面最苦的是迷惑顛倒,迷而不覺,這很苦。不要以為他這一生當中得人身,有很崇高的地位,有很大的財富,那個沒有用處。這些東西在面前,佛眼睛裡面看,那是曇花一現。釋迦牟尼佛得到,不要了。你想想看,這什麼意思?世間人要求的富貴,帝王。佛是到手,不要了,去從事於社會教育工作,以他的大德大能做教學工作。
我們從歷史上細細觀察,明白了。世出世間第一等的好事,第一等的大事,真正能夠幫助一切苦難眾生,無過於教育。所以,佛菩薩示現在九法界,都是以老師的身分出現,師道!而不是以其他身分。其他身分,有,三十二應身裡頭有,五十三參裡頭有,那是輔助的;主要的是教學,以佛的身分出現在世間,教學。這個道理不能不懂。教學的人顯示出他的大德大能,清高!物質生活享受是貧民,不是富裕。他的福德從什麼地方觀察?雖然清寒,他的生活並不缺乏,那就是富足。
這個富,世出世間聖人都教導我們,都是一樣的說法,「知足常樂」;佛法裡面,知足是富。所以菩薩示現成佛,在未成佛之前住兜率天,兜率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就是知足。你看看他示現的,他住在知足天。知足常樂,知足是真富貴。這些地方都是現身說法,不僅是言教,他有身教,做出來給我們看。然後你看他的表演、他的示現,確實是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點點滴滴都是為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苦難眾生。這個苦難眾生,只要沒有明心見性,都是苦難眾生。苦難眾生範圍包括得很大,包括到十法界。十法界裡面的聲聞、緣覺、菩薩、佛,天台四教裡面講的藏教佛、通教佛,沒見性;華嚴宗裡面講的小教佛、始教佛,都沒見性,都是屬於苦難眾生。為這一切眾生做種種示現,目的是幫助他們覺悟,幫助他們明心見性。
我們求學,實在講,在這一生求學能不能有一點成就,關鍵在學習的態度。正是印光大師所說的,對於學道,你是不是發了真心?果然是真心想學道,妄念自然就放下了。我真心學道,妄念沒放下,還有名聞利養,還有貪瞋痴慢,還有物質、精神的享受,你不是真心,你心不在道;心果然在道,就像釋迦牟尼佛一樣。那就是做出最好的榜樣給我們看,一心向道,世出世間所有一切的外緣統統放下。對於日常生活,從來不起一個念頭。日中一食,到外面托缽,無論人家供養什麼,真誠歡喜。那一份供養不是白供養,施主供養這一缽飯,托缽的人要跟他說法,他有什麼疑難問題提出來,幫助他解決;沒有問題,歡歡喜喜,為他祝福。所以,施主對出家人是財布施,這一缽飯是財布施,出家人對施主是法布施,彼此雙方都在修布施供養。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好吃,這個不好吃。
菩薩實在講,也有給我們做示現。過去我們講《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部經是安世高翻譯的。講經的時候,照規矩一定要把翻經的人做個簡單介紹。安世高是漢朝安息國的王太子,跟釋迦牟尼佛身分一樣。他的父親死了,他繼承王位,好像只做了半年,他還做了半年國王,把王位讓給他的叔父,他出家去了。學釋迦牟尼佛,出家修道,弘法利生。他跟中國的緣很深,以後到中國來了。在之前,他曾經到中國來過兩次,還命債!是過去生中他誤殺了兩個人,這兩個人現在投生在中國。他找這兩個人,也被這兩個人誤殺,這是示現的「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不能說修行證果了,就沒有報應,沒有這個道理。這正是百丈大師所講的「大修行人不昧因果」,安世高不昧因果,來還兩次命債。
第三次就是到中國來弘法,從事於譯經的工作。譯經告一段落之後,他受人之託,也是前世一個老同參、老同學,現在他是宮亭湖的龍王,落在神道裡面去了。這個神壽命到了,壽命到了他會墮落,他很苦,求他的老同參來為他超度,來幫助他。所以安世高特地到宮亭湖的宮亭廟去看這個龍王。這個龍王頭一天托夢給廟裡面的住持,告訴他,明天有一位高僧到這個地方來,你要好好的招待,他是他前生的同學,要聽他的話。
他這個同學為什麼會墮落到畜生道,去當龍王去?前世兩個人好朋友。安世高為我們介紹的,他這個同學明經好施,好法師!明經,通達教理,又喜歡布施。通達教理是修慧,喜歡布施是修福,有智慧,有福報,為什麼會墮落神道?就是托缽的時候托到飯菜不好,心裡很難過:我是一個很好的修行人,為什麼今天托得這很難吃的東西?這一念心墮畜生道。換句話說,他瞋恚沒有斷乾淨,這是屬於瞋恚裡面的一分,心裡不高興。雖然沒有表現出來,心裡頭不高興。
我們要想一想,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遇到不如意的時候,心裡是什麼感想?如果也是這樣的,他能墮畜生道當龍王,因為他有福報、有智慧。我們沒有福報,又沒有智慧,我們要落畜生道,恐怕是小魚、小蝦米,哪裡能當龍王?這些都是事實真相,我們讀了之後寒毛直豎。想想自己的行業,自己遇到境界的時候是起什麼念頭?再想想看,他墮在畜生道,我們將來到哪一道?太可怕了。
李老師往年在世常常給我們講,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二、三個人。不要以為我們念佛將來都能往生,那是你的如意算盤。所以你一定要把經看清楚,《彌陀經》上講得很好,西方極樂世界什麼人去?「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換句話說,你是不是上善?你要不是上善,你的佛念得再好,去不了。為什麼?到那個地方去,跟那個地方的大眾格格不入。他們人人是上善,我們的心行不善,你跟他們怎麼能談得來?怎麼能合在一起?所以經本一展開,佛叫的「善男子善女人」,我們到底善不善?
善有標準,標準是十善業。我們想一想,我們用十善業給自己打分數,能打幾分?你一條一條去打,每一條十分,你能打幾分?然後加起來,看看及格不及格。不殺生,你能打幾分?不偷盜,你能打幾分?不邪淫,你能打幾分?不妄語,你能打幾分?到最後不貪、不瞋、不痴。自己很嚴肅的替自己打分數,看看自己符不符合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要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必須要做的功課!這個分數要及格了,你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品位不高。不過,凡聖同居土也不錯,下下品也不錯。你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你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受用,跟七地菩薩平等,「皆是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七地以上!
這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為什麼讚歎阿彌陀佛,原因在此地。這是所有一切諸佛剎土裡面都沒有的,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有。所以我們在這一生能成就的,說老實話,只有淨宗法門,只有往生淨土這一條路我們可能走得通;除這一條路之外,哪一條路我們都走不通。為什麼?沒有能力斷煩惱。《十善業道》修成功,是人天福。天到哪裡?最高到忉利天,夜摩都到不了。忉利天、四王天、人間這三層,《十善業道》就在這三層,這裡頭有上品、中品、下品。佛不騙人,決定沒有妄語、沒有綺語,經典裡面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要會看,你要求「願解如來真實義」,千萬不要把佛的意思錯會、錯解了,那吃虧,自己要負責任。
從這個基礎向上提升,提升的方法很多很多,對我們凡夫來說,最方便的方法就是發大心大願。我們見思煩惱斷不掉,塵沙煩惱斷不掉,無明煩惱斷不掉,但是我們的大心大願,如果等同法身菩薩,就這一個條件也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你要問:法師,你怎麼知道的?我從《華嚴經》上得到的訊息。《華嚴經》什麼地方得到訊息?開經講到這個經典的當機者。這個經典當機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法身大士他們所住的是實報莊嚴土,不是普通淨土。
清涼大師給我們說過,除法身菩薩是《華嚴》當機者之外,大心凡夫也是《華嚴》當機者。什麼叫大心凡夫?就是我們在前面所讀到的,李長者給我們說的話,「常信自他凡聖一體」,常發「眾生無邊誓願度」的弘願,真有這個心、有這個念頭,要度(跟佛一樣)、要幫助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雖然煩惱習氣沒斷,這個大願心不得了!用這種大願心,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也能夠生彌陀的實報莊嚴土。人不能沒有大願,有了大願怎麼樣?要有大行。「願行」,有大行,大行是真幹。我這個願不是假的,我的行盡心盡力,我能做到哪裡,我就做到哪裡,功德圓滿。
我們沒有法身菩薩那樣的神通廣大,他們確確實實有能力幫助遍法界虛空界的眾生,眾生有感,他就有應,隨類現身,隨機說法,他真有能力兌現,這個願兌現。我們今天沒有這個能力,沒有這個能力,在我們現前這個世間,我們所遇到的一切人事物,需要我們幫忙的時候,一絲毫疑惑都沒有,全心全力去幫助他,我們力量已經完全盡到,這個行就圓滿了。決定不能夠分別,這個人跟我是同一個宗教的,我幫助他;那個跟我信仰不是一個,跟我不同宗教,我就不幫助他。這個跟我是同一族的,我幫助他,那個人跟我不同一族的,我不幫助他。你要有這樣的分別執著,你是輪迴心,不是菩提心。菩提心裡頭決定沒有分別執著,你還有這些分別執著,你輪迴心沒有丟掉,你菩提心發不起來,道理就在此地。
我們這裡天天講的發菩提心,菩提心實實在在發不出來,最嚴重的障礙還是自私自利。起心動念沒有把我忘掉,壞就壞在這個地方。什麼時候真的把我、我所放下,在一切時一切處沒有我,只有眾生,只有佛法,全心全力,用一切的方法把佛法介紹給一切眾生,九法界眾生。以行踐願,願真實;以願導行,行正確,正行。這個方向、目標是『究竟之道』、成佛之道,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菩薩的階位,我們不說細的,說大的,五個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統統要學,諸菩薩!末後這一句:
【說諸如來轉妙法輪種種言辭。】
這都是「寶華光明騰聚成雲」裡面所出的妙音。清涼大師在這個註解裡面說得好,「說轉法輪,使當聽習,生法眼故」。大師註解裡面用的文字很簡單,但是意思很深,「說轉法輪」,就是說佛出現在世間講經說法教化眾生。『轉妙法輪』,這一句裡面有意教、有身教;『種種言辭』,言教。身語意三業都是為眾生,沒有為自己,「自他不二凡聖一體」。這些話,常常聽經的同學也聽得耳熟,但是怎麼樣?沒有法子落實。自他確實是二,是合不攏起來的,你不是我,我不是你;我的不是你的,你的也不是我的。這就是輪迴心,輪迴知見,所以沒有辦法入佛境界。佛的境界聽得很多、聽得耳熟,自己也會說,就是入不了境界。這什麼原因?說老實話,還是不夠熟。好像是熟了,像煮飯一樣,好像是熟了,嚐一嚐,還是生米。果然熟透了,這個念頭就不生了,自他凡聖真的是一體!那就恭喜你,你入了佛境界,恭喜你,你已經成佛了。你還有這種妄想、分別,你是凡夫。凡聖差別就在此地。這一句是簡單介紹如來出世,八相成道,示現在這個世間他一生的所作所為。妙音裡面,講了這麼多,四句。再看下面經文:
【現如是等莊嚴之相。顯示如來當出於世。】
這是瑞相,我們中國人講的預兆,無比殊勝吉祥的預兆。凡是有這種預兆出現,一定有好事來臨。這個好事是無比殊勝的好事,佛要出現!『如是等莊嚴之相』,前面只不過是舉幾個例子來說。我們怎麼知道他是舉幾個例子?前頭一句總說「一切莊嚴周遍清淨」,它有這一句總說,說不盡莊嚴之事。所以這經文裡頭,「如是」是指前面所舉的例子,「等」是還有很多很多沒有說的。這些瑞相、這些好的預兆,無一不是顯示佛快要出現在這個世間。我們再看末後這一句,末後這一句非常重要:
【其世界中。一切諸王。見此相故。善根成熟。悉欲見佛。而來道場。】
這一段話重要,最重要的一句就是『善根成熟』。你看在這個世界當中,『一切諸王』,「諸王」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這個世界各個階層的領導人。國家領導人是國王;像中國,一個省的領導人,省長,這是一個省之王;一個縣的縣市長,他是這一個縣之王。諸王是這個意思,各個階層的領導人。現在工商業裡面,我們知道有許許多多的大公司,他們經營的範圍達到其他的國家地區,叫跨國公司,這個公司裡面的負責人也是王。所以這個地方講的「一切諸王」,範圍很廣。
凡是做一個領導人,有福德、有智慧。沒有福德、沒有智慧,做不了大事業;做大事業,最重要的是福慧要具足。有智慧、有福報,見到這個相,他知道了;他見到這些瑞相,他就曉得一定有聖人出現於世。他有這個念頭,有這種認識,就是他的「善根成熟」,他知道這不是普通人出現在世間,一定是大聖大賢。這些諸王都希望自己能夠遇到、能夠見到,能夠親自向大聖大賢請益、請教。他們聰明,知道這個因緣是稀有難逢,居然遇到了,你說他多麼歡喜!佛菩薩清楚,看到有這麼多的人機緣成熟,非常樂意到這個地方來示現、來教學,成就眾生。為什麼?善根、福德成熟的人愈多影響力愈大,影響那些善根、福德沒成熟的人,來做這個示現。
釋迦牟尼佛的法運,這是我們理解的,一萬二千年。佛當年示現,跟佛學習的這些弟子們,在家出家,我們常常在大經上看到,一萬人、二萬多人,我們想像這二萬多人的數字應當是可靠的。有這麼多的人成就,他的影響力才能夠達到一萬二千年。在中國孔老夫子,他有三千學生,有成就的人七十二個人,夫子之道能夠傳到現在,二千五百年。在這個時代,真正還要有人崇拜夫子,依夫子傳下來的教誨,認真努力學習、修行,夫子之道的影響還要長遠,不至於斷絕。怕的是什麼?怕的是在這個時代沒有人學習,沒有人願意這樣做,夫子之道到此就要中斷。夫子之道在這個世間究竟能傳多久,孔老夫子沒有說過。釋迦牟尼佛是跟我們說過了,他老人家的道在這個世間要傳一萬二千年。
末法時期這一萬年,他講得很清楚,淨土成就。換句話說,他所傳的許許多多法門,也逐漸逐漸的消失。怎麼消失的?沒人學。這是真的,你看《大藏經》裡面許許多多的經典,確確實實有很多經典在現在沒有人學習。沒有人學習,這個科目就斷了。就如同一個大學,它有許許多多的科系,但是這個科系現在沒有學生。沒有學生,這個科系就不開,就關閉了。教科書、資料有,《大藏經》上有,沒有人學。即使在中國,這個大乘宗派的名字還有,你仔細再去觀察,修學的人沒有了。天台,你遇到哪幾個人在學天台?賢首,有幾個人在學賢首?有幾個人在學法相唯識?有幾個人在學三論?有幾個人在學戒律?戒律在早年,我們只聽說弘一法師,弘一法師確實在戒律上用了功夫,但是他念佛往生的。難!我們眼看佛門許許多多法門都要中斷了。禪宗還有個門庭在,幾個人真的在參禪?幾個人得定?幾個人開悟?沒有了。
真的,末法時期只有念佛法門!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肯定不是普通人,把《無量壽經》重新做個整理,末法九千年眾生得度的依憑,就依靠這個、憑藉這個,這一部經、這個教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來做這個工作的。我們有緣遇到了,來接棒、來弘揚,這也是難得稀有的因緣。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