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講述菁華  (第一二八集)  1999/4/19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45-0128

  請掀開經本,看初禪天偈頌的第九首:

  【如來身相無有邊。智慧音聲亦如是。處世現形無所著。光耀天王入此門。】

  我們從這首偈頌看起。這是光耀眼梵王他的讚頌,在長行裡面我們讀到,他所得的是「於一切有無所著無邊際無依止常勤出現解脫門」。偈頌前面兩句是所見無有邊際,第三句才說出他正確的觀察。佛菩薩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看得清楚、看得明瞭,所得的是真實的受用,用我們一般話來講,所獲得的是真實利益。我們不但要學習,一定要落實。

  第一句說『如來身相無有邊』,身相是現相,如來是自性,一念自性所現的相分確實沒有邊際。虛空法界皆是如來身相,包括我們自己的色身。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境界,小而微塵,大而法界,皆是如來身相,佛法裡面講的清淨法身。說清淨法身是事實,但是我們現在感觸的,身心都不清淨;不但不清淨,而事實上是有非常嚴重的污染,為什麼佛經裡面常講的是清淨法身?這一點我們要細心體會。清淨法身是事實真相,為什麼?自性本來就不會染著,自性所現的相分又何嘗有染著?所以法身決定是清淨的;換句話說,一念自性所現的相分決定是清淨的。污染從哪裡來的?污染是虛妄的,污染絕不是真實的,污染是眾生一念錯覺裡面產生的。所以一念迷,迷才有染,覺沒有染。可是這一念迷的確相當麻煩,不但它現的相是濁惡之相,佛經裡面常講「五濁惡世」,現的相濁惡,而我們的日子不好過。我們在生活,無論是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都過得非常痛苦,這種痛苦從哪裡來的?從迷來的,從濁惡來的。迷是一切苦難的根源,迷了自性才現出濁惡的現象,這種濁惡是我們感受當中濁惡。

  一迷一切迷,諸位要知道,迷了的時候那個境界也是沒有邊際,迷的心沒有邊際,迷心所現濁惡的相沒有邊際,迷惑顛倒的眾生所受的苦報沒有邊際,這都是事實真相。諸佛如來怎樣救度這些苦難眾生?我們曉得了,明白了,眾生苦難從哪裡來?自己造作的,自己變現的。所以這個事情歸根結柢,還是要眾生自己才能夠解決。覺悟的人不能幫助你解決,覺悟的人只能夠喚醒你、教導你,真正解決要自己回頭。這個回頭不外乎三點,第一個回惡歸善,佛在經上講的轉變,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在三皈裡面也是講回頭,轉迷成悟是皈依佛,轉邪成正是皈依法,轉染成淨是皈依僧。所以修行真正的功夫就是轉變。

  首先在思想上轉變,這個快,這叫從根本修。上根利智是從思想上轉,思想上轉過來,行為自然就轉了,這從根本轉。思想上轉不過來,從行為上轉,用戒律來約束,這是從枝葉上轉,不是從根本上轉。不僅僅是禪宗強調從根本修,諸位必須要知道,教下不例外,八萬四千法門,哪一個法門不強調從根本修?但是從根本修的人一定要有基礎,這是經上常講善根福德因緣,他才聽得懂,他才知道從心理上做一個大轉變。中下根性的人比較難,對理論懂得不多,理解不夠透徹,於是諸佛菩薩就從事相上下手,用戒律來規範我們的行為,但是他的目的還是讓我們逐漸逐漸悟入根本。所以諸位在戒經裡面,很明顯的能夠看出來,小乘戒論事不論心,這就說明小乘戒的轉化從事相上下手,對絕大多數的眾生有效果;大乘戒是論心不論事,他從根本上轉變,他從思想見解上做一個大的轉變,因此他所有一切的行持都是善的,都是斷惡修善,逆行也是斷惡修善。像《華嚴經》末後的五十三參,有沒有離貪瞋痴的,示現邪知邪見的,其實他是正知正見,他必須用這種手法來幫助眾生,能令眾生回頭,能令眾生覺悟,我們今天講不擇手段,行!他行,我們凡夫不行,我們凡夫學他那個方法決定墮落。這是從根本修跟枝末修不相同的地方。

  這個地方也許有同學聽到疑惑,為什麼他能行,我們不能行?這首偈上說得好,他「處世現形無所著」,他就行。我們為什麼不行?我們有執著,我們的私、欲、情沒放下,你怎麼可以學?私、欲、情沒有放下,你造作是造業,造作罪業,這種罪業愈造愈深,愈造愈下陷,永遠不能自拔,決定墮落。所以諸佛菩薩大慈大悲,對於初學的人就用初學的方法,首先禁止身口不造業,然後再慢慢幫助你意識裡離開顛倒妄想,這是漸修,像爬樓梯一樣步步高升,這是佛菩薩用的方法。對於那些利根的人,真正從根本修的人,那是一步登天,不需要找這些麻煩。所以我們自己想想,我們是什麼樣的根性?不是利根的根性,那就依照經典的教誨,按部就班,嚴守規矩,對自己有一定的好處。在大乘經裡面,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真相有好處,雖然不是我們的境界,我們知道有這麼回事情,可以幫助自己拓開心量。真正心量拓開之後,見到人有惡的行持,我們也不會毀謗他,也不會譏笑他,自己會用平常心來看待,對自己有利。不了解這些事實真相,往往隨順自己的知見來分別、來判斷,造成許許多多的誤會,對自己很不利。這就是中下根性讀大乘圓教經論的好處,讀了之後不敢隨便批評人,知道自己怎麼用功。

  第二句說『智慧音聲亦如是』,智慧、音聲是在一切法裡面舉出兩樣,實在講法法如是。「如是」就是沒有邊際,稱性,十法界依正莊嚴哪一法不稱性?智慧無有邊際,音聲無有邊際,在諸法裡頭舉出這兩種來說。智慧無有邊際,這無所不知;音聲無有邊際,一切眾生只要緣具足,十方一切諸佛說法皆能得聞。佛說法我們能聽到,我們說話佛又何嘗聽不到?這個意思在此地。我們在《無量壽經》,在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裡面看到,世尊給我們講解、介紹裡面我們也聽到,證實這個話是真實的。世間人不懂,正是經上講不能怪他,他自己迷惑顛倒,也沒有人去教導他。我們今天很幸運,遇到大乘,遇到圓教一乘的經論,這個因緣稀有難逢。聽到之後,如果你真正理解,相信佛在經上講的話沒錯,我們今天無論在什麼時候,一切時、一切處,起心動念能不謹慎嗎?我們起心動念,諸佛菩薩知道,龍天鬼神也知道。中國有一句諺語說,「舉頭三尺有神明」,舉頭三尺就是講很近,有天地鬼神都看到你,你怎麼能瞞得過人?能夠相信古聖先賢這些教誨,他不是騙人的,不是來嚇唬人的,他是來給你講真話,講的事實真相。我們今天看到身相、智慧、音聲,一一法都無有邊際,從這個當中就能肯定,諸佛菩薩、天地鬼神都在我們周邊,靠得太近了,所以絕對不會再做自欺欺人的事情;以為別人不知道,那是自欺欺人。看到的人、聽到的人、知道的人無量無邊,我們怎麼能不謹慎?我們念念希求,要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想想我們一切的想法、看法、做法,有資格進入極樂世界嗎?有資格參與諸上善人的法會嗎?值得我們認真去反省。

  過去所造的罪業不要緊,要緊的是知道回頭,回頭是岸,要知道修懺悔法門。什麼叫懺悔法?從前章嘉大師教我「後不再造」,我造了,知道錯了,以後不再造了,真懺悔。佛在經上把懺悔法,懺悔的理論、方法、效果,都講得很清楚、很透徹。唯有真正懺悔,真正懺悔就是下定決心,從斷惡修善做起,起心動念、一切造作都能與十善相應,這是世尊教初學的人,我們現在是初學。人貴自知,才會有成就,自己曉得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在整個佛法修學階段上,我們是在哪一個層次,很清楚、很明白。我們決定是初學的,初發心要從頭做起,所以《無量壽經》上特別強調五戒十善。這是佛陀慈悲,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縱然是等覺菩薩也不離開五戒十善。所以五戒十善,在佛法裡面講斷惡修善,它是根本法,一定要從根本起修。

  第三句講的是觀慧,從五戒十善往上提升,『處世現形無所著』。處世就是我們跟人接觸,跟一切有情眾生接觸,跟一切無情眾生接觸,還有跟我們肉眼看不見、肉耳聽不到的,在我們周邊天地鬼神接觸,這些都包括在「處世」這一句裡頭。「現形」,這兩個字的意思非常之廣,前面所講的無邊際。落實在我們現實生活裡面,現形就是說我們的言行舉止,我們的一舉一動,這是形;也就是講三業的造作,身語意三業,這三業剎那剎那都在變化,這是現形。佛菩薩在這些境界裡面跟我們不一樣,佛菩薩「無所著」,就是我們一般講的不著相。我們凡夫處世現形是有所著,只要你有所著,你住所著,你就是凡夫,你就沒有辦法超越十法界。再跟諸位說明白一點,你對於五欲六塵有所著,你就不能超越欲界;你對於一切色法有所著,你就不能超越色界;同樣道理,安住在無色界裡面,著無色界,所以不能超越無色界。阿羅漢修九次第定,超越三界了,我們要問他,他何以能超越三界?他對三界無所著,就超越了。這個「著」就是分別、執著。

  菩薩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應化到世間來是度眾生的,決定沒有自己。有自己是凡夫,有自己就是到六道裡面來受報的,過去造的業因,現在要受果報。只要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有離開,你自己要肯定,我到這個世間來是受果報的。過去生中種的善因,你受的是善報,這一生享福;過去生中造的是不善因,這一生的果報當然就不盡如意,所謂是不如意事常八九,業因果報,自作自受。了解這些事實真相,明白這個道理,我們這一生當中無論遭遇什麼,決定不會有一念怨天尤人,這個好!為什麼?消業障,受報是消業障,不再造作惡業了。知道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來世比這一世福報更大、更殊勝,這在學佛裡面你是得到一點小的好處,總算沒有白學。不但不會墮三惡道,不會失人身,來生智慧福報一定勝過這一生,這是修學佛法得最低的利益。如果修學佛法還墮落,那叫真冤枉,那大錯特錯!

  但是學佛的人,乃至於出家人,古德常講「袈裟之下失人身」,依舊還墮三途的人多,不在少數。那是什麼原因?聽佛的教誨,聽是聽了,耳邊風,沒有把佛的教誨當真,在日常生活當中依舊還隨順煩惱,也就是隨順自己的情欲,隨順自己的習氣,還是造作一切罪業。這樣的人古時候有,現在更多。我們要問,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我想這個答案,諸位同學們都能夠想像得到,都不難懂。說穿了,對於佛所講的理論、境界不夠透徹,對於業因果報的事實沒有相當的認識,疏忽了自己將來的大利益,貪圖眼前的小利,障礙了將來的大業。

  古來的祖師大德們非常慈悲,你看他教導學人,關懷照顧,種種施設,我們可以從這裡面看出來,慈悲照顧,無微不至。但是在那個時代行,這種做法能夠獲得社會大眾的認同,甚至於得到有識之士的讚歎。現代這個社會變了,民主自由開放,這是現代人思想的一個標準,凡是不符合民主自由開放,他們就不能接受,要極力的排斥,連教學的方法都不例外。我們採取的方法是古老傳統的方法,是被現代人遺棄、丟掉的這些方法,我們從上一代善知識教誨當中體會到、認識到這方法好,有效,我依照這個方法修學,我感到有效。這個方法要介紹到現在學校裡面去,他們搖頭,不能接受;不但一般學校不能接受,連佛學院都不能接受。我早年在台灣,有一些佛學院請我去教學,我也把這個方法介紹給佛學院,不接受。他們聽到這個方法也點頭,是好,他說不適時宜,不適合現在這個時代的環境,所以拒絕,不要。從此以後,我就不再接受佛學院的聘請,不教佛學院,這麼多年來我只講經,沒有教學。所以古老的設施、古老的方法,有它的道理。

  我給同學們提到過,如果將來我有緣分建道場,我要建茅蓬,講經、念佛、共修的地方建大茅蓬,能夠容納二、三百人的大茅篷,個人自己修行住小茅蓬。這不是我創新,這是祖祖相傳,老辦法,不是新辦法,老辦法有效。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種種設施,是幫助我們恢復清淨心,所有一切設施都是以這個為基礎,防微杜漸。道場一定修建在交通不方便的地方。我這一生遇到一個法師,香港大嶼山的聖一法師,我們兩個是知交,但是學的法門不一樣,他學禪,我修淨,我們兩個是好朋友。他的寶林寺在大嶼山的後面,交通很不方便,車不能進去,一定要步行進去。車到寶蓮寺,從寶蓮寺步行到他那個地方要走半個小時,很多人因為走半個小時的路他不去了,所以它清淨。他告訴我不能修路,修路就麻煩了。你沒有誠意不要來。聖一法師的道場,清修的大眾統統睡廣單,叫通鋪,這是古大德提倡的。我們是凡夫,末法時期的眾生,業障習氣很重,一定要依眾靠眾。晚上睡覺都在一起,睡覺也得規規矩矩,大家都看到你,一個看一個,互相監督、互相警策,一天二十四小時功夫都不能間斷。你在這個場所去薰習,有二、三年的時間,自自然然就合規矩,就很如法。

  一定要到自己真正有定有慧,才能下山弘法利生;假如定慧不足,一下山還被山下人度跑了,例子好多。古時候尚且不免,何況現在這花花世界,五欲六塵,還得了?所以在今天能夠保住自己,是何等高度的警覺心。你在這個社會不被誘惑,唯有不被誘惑,你才能幫助眾生回頭。所以我們幫助別人,先要成就自己,道理就在此地。成就自己什麼?成就自己不被外境誘惑。這個時候諸佛菩薩讚揚、勸導,你要發大菩提心,幫助一切苦難眾生。你要學菩薩行,能夠捨己為人,像智者大師所說的,往生極樂世界,犧牲自己的品位,幫助一切眾生,這是地藏菩薩的精神,「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智者大師往生,他的學生、他的徒弟們問他:老師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品位?他告訴大家,他因為領眾,也就是弘法利生,照顧大眾,分心太多,不能專心精進,五品位往生。五品位是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品位不高。他說假如我不領眾,自己專修,那個品位就很高。犧牲自己的品位,幫助大眾。但是犧牲品位有個底限,決定得生,這是底限。

  決定得生,說實在話,就是決定不會受世出世間一切誘惑,就決定得生,世法不能誘惑你,佛法也不能誘惑你。佛法,譬如我們專修淨宗,那個人說禪好,那個說密好,那個神通好,你所接觸到的時候,統統你都能夠不受誘惑,還是一句佛號老老實實念到底。那些五花八門可不可以接觸?可以,你看善財童子,善財童子示現一個念佛人的榜樣。善財修什麼法門?善財修的就是老實念佛,你們在《華嚴經》上有沒有看出來?經文上好像沒有明說,但是意思很圓滿,你自己去觀察、去體會。善財的老師是誰?文殊、普賢。文殊、普賢修什麼法門?在《華嚴經》上你看他發願,他們兩個是求生淨土。老師修淨土法門,念佛求生淨土,得意門生哪有不修這個法門的道理?你再看看他後來參學,參學第一個德雲比丘,在《四十華嚴》稱吉祥雲比丘,這是翻的不一樣,是一樁事情,吉祥就是德,德就是吉祥。德雲比丘修的是什麼法門?般舟三昧,專念阿彌陀佛。第一個,我們常講先入為主,肯定善財童子是修般舟三昧,到末後第五十三參,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看一個開頭、一個結束,你就知道、肯定善財是修念佛法門。當中這些善知識代表無量無邊的法門,無量無邊法門他可以去接觸,他可以去了解,他沒有修。每一位善知識,你看到最後「戀德禮辭」,戀德是對於那個法門的讚歎,無量無邊的法門沒有不讚歎、沒有不歡喜的;禮辭是什麼?禮是對他禮敬,辭是不修。我了解、我讚歎你們,我不修那個法門,我還是老實念佛,這是說明對於出世間的法也不迷惑、也不執著。世出世間法都不執著,老老實實修這一門,一門深入,所以他一生成就。

  無量法門裡面,為什麼不舉其他的法門,單單舉念佛法門,就舉這個例子?正是這個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而為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之所讚歎。你修其他的法門,根性相應就得利益,就能成就;不是那個根性,修那個法門,一生當中決定不能成就。但是修念佛法門沒有一個不成就的,利根的人成就,鈍根的人也成就;行善的人能成就,造惡的人只要回頭,也能成就。這個法門不可思議,上度等覺菩薩,下度阿鼻地獄眾生,而且是平等得度,這法門到哪裡去找?所以隋唐古來的這些大德,說出《華嚴》、《法華》是《無量壽經》的引導,這個話如果不是真正過來人說不出來。這個話我們再說得清楚一點,好比是一部經,《華嚴》、《法華》是這部經的序分,《無量壽經》是正宗分,你們去體會體會這個意思。《華嚴》確實引導我們歸淨土。所以講到有把握,那就是放下一切分別執著,這一點比什麼都重要,「無所著」這三個字。

  『光耀天王入此門』,這是光耀眼梵天王。我們應當在這個地方學習,下手最淺最近的,持戒念佛。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可以接觸、可以明瞭,增長智慧、增長定功;明瞭增長智慧,不著增長定功,定慧等學,善財童子一生圓滿無上菩提,他就用這個方法。所謂參學就是接觸,可以接觸、可以看、可以聽,在境界裡面始終保持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定慧等學,這是真正功夫。如果我們在今天見色聞聲接觸這個境界,心裡動心了,起心動念了,趕緊回頭,就不能再接觸,趕緊回頭,回頭提起這一聲佛號,把那個起心動念打掉;也就是說,用一句佛號把你念頭換過來。一般講順境起貪心,貪欲起來了,一句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取而代之;逆境裡面煩惱心生起來、瞋恚心生起來,也是一句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取代,換過來,這叫用功,這叫做念佛。平常念佛就好像訓練、練兵一樣,在境界裡面念佛是打仗,喜怒哀樂念頭起來的時候,這一句佛號是打仗,所以功夫得力不得力就在這個時候,不是在平時。平時你念得再多、念得再好,境界現前,敵不過境界,那不叫功夫。功夫是在境界裡面,順逆境界現前,你能夠提得起佛號,能夠保住自己的清淨心,這叫功夫得力。

  我們念佛的人多,得力的人少。別人得力不得力,說實在話與我們沒關係,重要的是自己功夫得力不得力,能不能夠控制煩惱。古人說得好,「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是事實。念起是煩惱起現行,喜怒哀樂都是煩惱,順境裡面貪心起來了、歡喜心起來了,是煩惱,煩惱起現行;逆境裡面瞋恚心起來了、嫉妒心起來了,是煩惱,在這個時候,最要緊的時候要覺悟。不怕念起,念是你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所以煩惱習氣起現行是個平常的現象。你是凡夫,你不是聖人,你要不起煩惱,那你是聖人,你不是凡夫,凡夫哪有不起煩惱的道理?凡夫起煩惱,他就隨順煩惱去了,煩惱念念增長,不斷的造業;學佛功夫得力的人,在這個時候他能控制煩惱,能降伏煩惱。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八萬四千不同降伏煩惱的方法、八萬四千不同降伏煩惱的手段,我們在這些法門採取念佛法門。每一個方法、每一種手段都能降伏煩惱,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

  法門雖然多,手段雖然多,我們各人煩惱習氣不相同,所以有些方法手段有效,有些方法手段沒有效果;有些方法用起來很方便,有些方法很不方便。最方便的方法、最有效果的方法,無過於念佛。為什麼?念佛法門不拘形式。許多法門裡面講求一些儀規才能夠相應;這一句佛號,一切儀規都不需要,一切時、一切處都能夠修學,所以講到善巧方便,沒有更超過持名念佛。觀想念佛沒有持名方便,觀像離開佛像你觀想就斷了,所以總不如持名。觀像,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就很難觀,何況報身佛,佛在經上講「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我們這種心思很粗很劣的人很不容易觀成。所以諸佛如來都讚歎持名念佛,用持名這個方法接引九法界眾生,在一生當中平等圓滿成就佛道,這個法門多殊勝。

  這樣殊勝的法門,我們要會用,學了要會用,用在煩惱起現行的時候,用這一句佛號把煩惱降伏住。《金剛經》上須菩提問的兩句話:「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金剛經》上就是這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在念佛法門裡面太簡單了。應云何住就是應該怎樣把這個心,心安住在哪裡?阿彌陀佛,心住在阿彌陀佛上就行了。怎樣降伏妄心?妄心就是念頭,「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佛就把你妄想雜念伏住。由此可知,平常念佛是練兵,做操練,操練是常常打仗,大仗、小仗沒間斷,時時刻刻在打仗,時時刻刻心裡有妄念起來,念頭一起來,阿彌陀佛立刻把它伏住,就把這個念頭換掉,伏住就是換掉。你也不要去理會那個念頭是善是惡,不必去理會,用不著去分別,總而言之,用這一句阿彌陀佛取而代之就對了。

  諸位同修要記住,這是自度,這不是度他,這是自度。自度之外,我們還要用一些分別執著去利他。這個分別是為別人分別,執著為別人執著,自己有沒有分別執著?沒有。諸位要曉得,自度不礙度他,度他不礙自度,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為什麼能做到這個境界?「處世現形無所著」,你就做到了。只要一切不為自己,問題就解決了,就不難。眾生學佛(我們學佛也一樣),最困難的是沒有把自己捨掉,念念都為自己的利益,為自己的享受,這是很麻煩的事情。最困難的,譬如在眼前,念念為自己的健康、為自己長壽、為自己幸福快樂,只要有這個念頭,你就沒有辦法超越六道輪迴,念佛也不能往生。什麼時候你把這樁事情真正看破了,看破就是真了解,搞清楚、搞明白了,真正放下,把這個念頭捨棄,你就得度,一般宗教講你就得救了,你念佛才能了生死、才能往生。

  但是你想想,哪一個人不重視自己的身體?其實重視自己的身體是正確的,但是一般人都搞錯了,他就是沒有看破,不了解事實真相。身從哪裡來的?一般人講身是父母所生的,錯了!父母能生,為什麼有很多人結婚,一生就求小孩,一生也沒有個小孩?佛給我們講真話,身從哪裡來?從心想生,這個話是真的,一點不假。你很想到人間來享福,你絕對不是想到人間來受罪,是想到人間來享福,遇到有緣的父母你投生。生到這個地方來了之後,自己做不了主,是享福、是受罪,絕對不是如你所想,你受業力支配,所以確確實實是從心想生。從心想生,那麼從心想就能夠轉變,所以佛家有說「乘願再來」,乘願再來是把業力轉變成願力,你的願力超過你的業力就轉變了。心轉變了,身就轉變,為什麼?相隨心轉;命運轉變了,命運也隨心轉,這是從根本上做一個大轉變。

  諸位要知道,這個身體你怎麼樣保養,怎麼樣進補,怎麼樣用醫療這些方法,這是從枝葉上求轉變,不是從根本上,根本是從心理上去轉變,心是主宰。所以現在的醫藥、醫學,好的醫生懂得這個道理,他給病人治病治得很有效果,他有一個祕方,這個祕方是什麼?先幫助病人建立心理健康,也就是讓他對自己的疾病產生信心,那個藥物就非常見效。其實是不是藥物真的有效果?不是的,信心的效果。如果這個病人對於這個醫生、醫藥沒有信心,再好的醫藥沒效果,收不到效果,這都是事實。由此可知,信心才是決定一切,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第一個就是教我們自己要建立信心。他講六個信,第一個是信自,第二個信他,信自是根本。我們自己有堅定的信心,自己真的能斷煩惱,能得一心,決定能往生,能見阿彌陀佛,堅定的信心產生不思議的效果。我們今天多數人都是信心不足,會被世俗境界誘惑,會被其他的法門誘惑,所以你功夫不得力,你修學沒有殊勝的感應,道理都在此地。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