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講述菁華  (第三四五集)  2000/8/18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45-0345

  請掀開經本,「迦樓羅王」長行第三句看起:

  【清淨速疾迦樓羅王。得普成就波羅蜜精進力解脫門。】

  世尊在這段經文裡面是教導我們,從事於高科技的這一類人,如何將佛法落實在他們生活、工作上,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從事於航天科技,這在今天是高科技,飛行在太空,在宇宙星球與星球當中的穿梭,心胸開闊。不像一般人常講的島國人的心態,居住在一個海島,心胸比較狹窄,眼界不寬。飛上青天就不一樣,心胸開闊,知道宇宙是無窮的廣大。大乘經上跟我們講,諸佛菩薩「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他們的心胸廣大,眼光深遠。所以第一尊菩薩教導我們,無著無礙眼來觀察世間。無障礙這個眼是慧眼,從哪裡來的?從無著來的。無著就是一定要離妄想分別執著,無障礙的慧眼就現前,與他們的工作相應,與他們的行業相應。第二位菩薩教給我們安住法界,法界是盡虛空、遍法界,這是說的大悲心。第一位是講的大智慧,無礙的智慧,第二位菩薩教給我們無礙的慈悲,教化眾生。

  今天我們看到第三位菩薩,逐漸逐漸具體落實了,落實在哪裡?這個原理原則是一個,落實在六波羅蜜,『普成就波羅蜜』。特別側重在精進,這與他們的行業有關係,高科技日新月異是精進。所以名號當中有『速疾』,這都是講加速度、快速度。可是我們要特別著重前面這兩個字,『清淨』。如果科技快速發展,心行不清淨,就會帶來災難,換句話說,負面的效果出現了;如果能夠具足智慧、慈悲、清淨,這個快速發展對一切眾生帶來正面的利益,這是好事情。我們在經典裡面,在在處處,佛都是教我們著重於禪定。無論做什麼事情,儒家跟佛家的要求都是緩慢、穩重,唯獨在這一篇裡面看到快速。由此可知,佛家並不反對高科技的快速發展,不反對,但是怎樣將佛法落實在高科技發展之中,這個重要。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註得很少,只有一句話,「進策諸度,往修故成」,這個成是成佛,從事於太空科技這個行業也能成佛。所以會了,真的是哪一法不是佛法?不會,天天念《大方廣佛華嚴經》也不是佛法,問題你會不會!

  總綱領、總原則確實沒有變,就是四攝六度,四攝六度的精神是為眾生造福,決定不是為自己的名聞利養。為哪些眾生?他不是為一個地區,不是為一個國家,不是為一個世界,他是為盡虛空、遍法界,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體會。今天許多大國在發展科學技術,它是為自己,這些公司是為自己的利益來開發。國家來管制,也是為自己一個國家的利益,它不是為整個地球的利益。所以科技的發達,帶給我們社會大眾固然有一些便利,它的副作用是全世界的災難。佛看到了,不能不說,不能不教導。佛法給一切眾生確確實實是真實的利益,《無量壽經》上講「住真實慧」、「惠以真實之利」,這個話講得一點都不錯。為一個地球的利益都不行,為什麼?許多科學家都想到了,有星際戰爭,你這個地球跟其他的星球會發生戰爭。如何能避免星際戰爭?這個心量還要擴大,利益還要擴大,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平等的利益,這個戰爭就完全沒有了,和平才能真正實現,這是佛法教導的中心。心量不大,可見得不能解決問題,只能解決局部,只能解決現前,不能解決永久,永久的和平只有諸佛菩薩、法身大士,他們那個世界裡頭才有。這是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我們要想世界和平,要想社會安定,要想一切眾生真正能過幸福美滿的生活,必須要學佛。

  「成就波羅蜜」,前面講得很多,可以不需要重複。四攝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往年我在美國曾經講過,六度怎樣落實在家庭主婦,家庭主婦,妳要能落實四攝六度,妳是主婦菩薩。去年我們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弘法大會惜別會上講了一個小時,如何將四攝六度落實在經營酒店這個行業上。果然能落實,這個酒店老闆、員工都是菩薩,凡是來住酒店的這些人都是你度脫的對象;佛家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到你這個酒店來住宿的都是有緣之人,你就要度他。佛法廣大,無論從事哪個行業都用得上,不是學了沒用的,真有用。落實在國家領導人,你看看佛所說的《仁王般若波羅蜜經》,那個王是國家領導人。將四攝六度法落實在他的崗位上、他的工作上,這個王是菩薩,就是諸佛如來的化身;要落實在學生這個身分上面,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善財童子,菩薩。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沒有一個漏掉的,全都包括在其中。所以佛陀的教學、佛陀的教育,確實是一切眾生所必須要修學的,它確確實實能幫助你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六度裡面特別提出精進,這是尖端科技,日新月異。『精進力』,非常明顯,我們要著重「精進力」三個字,精是純而不雜,進是決定沒有後退,天天在求進步。這樣才能產生力量,這個力量是利益一切眾生的,這就是菩薩事業;凡夫事業是利益自己,利益自己這一個集團的,這就是凡夫,凡聖就這一念之差。由此可知,起心動念為利益一切眾生,這是佛菩薩。為了利益自己,你的家也好,你的一個團體也好,你的一個國家也好,都是凡夫。為什麼?自私自利的念頭沒能拔除,心量還是小,不能像太虛空一樣。我們的心量本來是大的,大到無法想像。《楞嚴經》上佛說了一個比喻,把我們的心量比喻做虛空,把虛空法界比喻做一片雲彩,你們說雲彩大還是虛空大?虛空法界在心性裡頭就像一片雲彩在太空裡頭一樣。我們從佛這個比喻裡面去體會,那是我們本來的心量。現在心量為什麼變得這麼樣的窄小?所以佛說迷了,迷失了我們的心量,所以變得這麼小。小到一個人都不能容納,他還有什麼成就?可是大家一定要知道,一個人都不能容納,他的前途是一片漆黑;果報在哪裡?果報在地獄。不學佛的人不知道,學佛的人很清楚。學佛的人一生,所有一切作為都是為社會服務的。

  布施,「布施」兩個字的意思,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為一切眾生服務,頭一條。諸佛如來、法身大士,他到我們這個世間來幹什麼?他可以不來。他脫離十法界,還要回到十法界,還要回到六道裡來,幹什麼?來服務的,來幫助十法界迷惑顛倒的眾生,天天在受苦受難受折磨,沒有辦法脫離,所以他來是為大眾服務的,絕不是為自己享受的。我們從這裡面細心觀察、細心去體會,你才能認識諸佛菩薩,否則的話你不認識。唯有認識清楚,我們對佛菩薩尊敬的心才能生得起來,效法的願望才能夠提得起來;你要是根本不認識他,仰慕、效法不可能生起。這個認識要冷靜細心去觀察,我們才能明瞭,才知道他所作所為跟一般人不一樣,世人所謂是他們做得太偉大了,大在什麼地方?沒有私心,不為自己,完全為社會、為眾生服務,大在此地。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不退心莊嚴迦樓羅王。得勇猛力入如來境界解脫門。】

  清涼大師告訴我們,境界在偈文裡面說得清楚。我們看偈頌的第四首,我們念一念就好了,這前面都講過的,「如來一一毛孔中,一念普現無邊行,如是難思佛境界,不退莊嚴悉明睹」。我們讀了這首偈,這首偈說的是什麼?諸佛如來神通廣大,不可思議。可是我們一定要明瞭,我們自己的智慧德相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換句話說,說諸佛如來的境界,就是說我們自己本有的境界。佛在此地啟發我們,要我們認識老家。現在在外面流浪,流浪久了,把老家忘掉了,不知道回頭,這是可悲的現象。佛在此地提醒我們,我們覺悟了就應當回頭,所謂回頭是岸、回首如意。回頭從哪裡回過頭來?三皈依裡面就提示我們,從迷回過頭來就是覺,覺而不迷;從邪知邪見回過頭來,你就正知正見,正而不邪;從一切染污回過頭來,你就恢復清淨,淨而不染。佛給我們講了三大綱領,我們想想我們今天確實是生活在迷邪染中,這是六道的境界,凡夫境界。諸佛菩薩生活在覺正淨之中,我們應當要效法,應當要學習,迷、邪、染回過頭來就是覺、正、淨。

  菩薩的德號『不退心莊嚴』,名號都是教導我們的。我們學佛為什麼不能成就?容易退心,稍稍風動就受不了。順境裡面生起貪心,逆境裡面生瞋恚心,對於佛菩薩、對於經典裡面的道理跟教誨懷疑,生疑惑心,這怎麼能成就?我們縱然長年在佛法裡薰修,迷邪染沒有能擺脫掉,轉不過來。轉不過來的原因,我們迷邪染的習氣養成了,無量劫到今天就幹這個事情,根深蒂固,要想把它拔除談何容易!我們接觸到佛法,佛法薰修才幾天,不可能的。有人在佛法裡面一接觸就開悟了,就省悟過來,那是多生多劫的薰修,我們佛門當中常講,這個人善根深厚,他不是這一生修的。所以每一個成就的人,都是無量劫中培植的善根,沒有這麼深厚的善根不可能。有善根,這一生能不能成就?那要看他能不能遇到殊勝的增上緣。很有善根,這一生遇不到緣;因是有了,緣沒有,不能結果。有緣,沒有因,不能結果;有因,缺少緣,也不能結果,因緣生法。自己有善根,又遇到殊勝的法緣,這個法緣一般講好老師、好同學(同參道友)、好的修學環境,還要長時間的薰修,這幾個條件就很難得到。

  古時候比我們現前的條件更差,他們只有讀經研教,研究經典裡面的道理。我們曉得古時候印刷術不發達,中國從南宋以後才有木刻本,在這個以前書籍多半都是手抄的抄本,你說這個多艱苦。我們曉得一般人家裡頭藏書有限,分量很少,家裡頭藏的有幾十部書那就了不起。書籍流通的數量很少,從前讀書,我們大家在一起讀書,每一個人書本都是抄的,你自己抄。現代科技發達,印刷進步方便了,中等以上的家庭都可以買一套《大藏經》放在自己的書房,這在從前人沒有法子想像的。民國初年我在家鄉,我們家鄉是安徽,安徽全省有幾部《大藏經》?聽說只有兩部半《大藏經》。所以要想讀經,那就找到有藏經的寺廟,它有藏經樓,到那個地方去借出來抄,自己抄,哪有現在這麼方便?現在已經進入電腦了,我聽說不但《大藏經》做成電腦的軟片,一部《大藏經》只有二、三片。《四庫全書》也有人在做,我想《四庫全書》整個做出來大概十幾、二十片。《四庫》總共有七萬多卷,往年台灣商務印書館把它印出來,十六開,就是現在我們看的《大藏經》這種版本,十六開的,一本這麼厚,總共一千五百冊,這是字縮小了,我們這個房間完全做成書架,一部書就裝滿了。這部書在過去,中國總共只有七套,手寫的。經過這麼多年社會的變遷、戰亂,現在總共只剩了三套,這三套,中國有一套,聽說一套在英國博物館裡面,台灣有一套。文化界人士非常珍惜,所以把它影印出來,這樣這部書才不會在這個世間消失,我們看到非常歡喜。它的分量是《大藏經》的十五倍,等於說是十五套《大藏經》,這麼大的分量。

  這是說現代科學技術發達,我們得到的書本容易,這是我們比古人殊勝的地方,但是修學環境、修學的心態,我們遠遠不如古人,古人難得,非常珍惜;現在很容易得到,沒有瞧得起它。所以古人有成就,現代科技雖然方便,反而沒有成就,不知道珍惜,這種心態現在還是很明顯的能看得出來。我聽說我們這個《大藏經》送到中國大陸,大陸四眾同修真是焚香跪拜,頂在頭頂上迎接,我們看得很感動。在台灣、在海外沒見到過,得到一部《大藏經》就跟得到普通的報紙雜誌一樣,沒放在眼裡,不知道尊重。非常明顯,在中國大陸得到一套《大藏經》不容易,這是寶,真的是寶!所以很容易得來的時候,恭敬心沒有了。印光大師常講,「一分恭敬,一分成就;十分恭敬,十分成就」。海外人對於經藏不重視,沒有恭敬心,把它當作普通書籍一般看待,所以海外學佛的成就不如中國大陸,黃念祖老居士說的。黃老告訴學生,佛教在中國,不在國外,國外沒有佛教;國外有佛書、有佛像,沒有佛教。這是說什麼?中國人對於佛法還有那麼一分真誠的心、恭敬心,他們有成就。國外緣很殊勝,都變成了佛學,修行到最後證果,證什麼果?佛學家,證這個果位,佛學家、佛學博士,不是阿羅漢、不是佛菩薩。佛學博士、佛學家不能了生死,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要明白這個道理。只有真正明白人,看得很清楚,我們對於中國的同修們才會起尊敬心。中國同修在物質生活上比不上外國,將來了生死、出三界,那比外國強太多了,國外比不上中國。我們想一想,是現前物質享受重要,還是了生死、出三界重要?如果要知道了生死、出三界重要,我們決定要滿足現前的物質生活,物質生活苦一點好,苦一點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太苦了,這個世間有什麼好留戀的?生活一富裕,不錯!西方極樂世界我沒有見到,到底好不好,他打很多問號,不想去。所以佛教給我們「以苦為師」,安逸、舒適、快樂不是好事情,容易叫人墮落,那也是魔障,必須要認識清楚。

  諸佛菩薩不消極,日以繼夜不休止的在工作,在努力為眾生造福,他自己絕不享受。此地過去有一位陳嘉庚老居士,一生在南洋這邊經商,發達了,發了大財。一生從事於教育的事業,他辦了許多學校,此地的南洋大學是他辦的,在中國大陸也辦了許多學校。一生辦教育事業,賺的錢都幹這個;體格檢查營養不良,你就曉得他自己的生活是多麼節儉。這樣富有的人營養不良,這是笑話。他是省吃儉用,都拿去做好事了,這是商人菩薩,做榜樣給我們看。他是真正做救苦救難的事業,救苦救難最重要的是教育。這個老人早就不在了,一生在我想像當中,他沒有遇到善知識,如果遇到善知識,一定會教他佛教教育重要。辦了許許多多學校,沒有辦一個佛教學校;佛教學校不是佛教辦普通學校,是培訓講經弘法人才的學校,沒有辦,這個可惜!所以今天在全世界,每一個地區都缺乏講經弘法人才,佛教衰,衰在這個地方,社會大眾對於佛教產生誤會也在這裡。佛教好,沒有人講,沒有人做,沒有人曉得。

  一般社會佛教的形象,人家看到都說這是迷信。我在沒有學佛之前,我就認為佛教最迷信,所有宗教裡面不值得一顧的就是佛教,我是最反對佛教的。沒有人講,不知道。我是遇到方東美先生,他才把佛教給我講清楚,他說佛教是大學問,佛教是世間最高的哲學,於是我們才找佛經看。從前沒有看過佛經,也不會去找佛經看,你送給我我也不會看,那迷信,看它幹什麼?根本就不能接觸。老師這麼一介紹,我們的態度就變了,找佛經來看看,一看果然是有道理,跟一般出家、在家人他們的修為是不一樣。佛講得沒錯,信徒們沒做到,讓人家看到起反感。所以我感恩我的老師,他要不介紹給我,這麼好的東西就當面錯過。

  所以要想不退轉,不退轉才真精進。沒有善緣,不可能不退轉,今天這個社會誘惑的力量太大太大了。老師苦口婆心教導,實在講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往年我在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在慈光圖書館辦「大專佛學講座」,幾乎我每一屆都參加,我從第一屆到第十一屆沒有缺過席。期間最長的是四個星期,暑假時候辦的,學生來了,接受四個星期的薰陶不錯了,確實思想觀念都有改變,明顯的改變。有一天,老師跟我們在一起吃飯,很感慨的跟我們說,「我們花了這麼多心血,四個星期,每天八個小時的上課,他結業之後到電影院看兩場電影就完了」。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看兩場電影就統統回去了,佛法就忘光了,說明社會誘惑力量之可怕!但是說總比不說好,辦總比不辦好,讓這些年輕的學生阿賴耶識裡頭種一個種子而已,要想他真正有成就,難了!真正有成就,那一定是長時間的薰修,決定不能鬆懈。離開課堂、離開老師、離開經本,人就變了,快速度的變了。

  我們看看古大德們的成就,他們怎樣求得不退心、求得勇猛精進?不離開老師。諸位在《高僧傳》裡面看,中國大陸道場《山誌》,你去看裡面的記載,真正有成就的人,有很多一生不離開老師,老師往生圓寂了才離開,找到有緣的地方教化一方。追隨老師的標準,最低限度的是開悟,大徹大悟,也就是大乘經上常講,「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這個時候才可以離開老師。為什麼?不會再迷惑了,永遠脫離迷邪染,真正安住在覺正淨,這個行,可以出師,現在人講你可以畢業了。不是這個程度畢不了業,畢業出去必定墮落,你禁不起名聞利養的誘惑;換句話說,你貪瞋痴慢天天在增長,你有什麼成就?更有非常感人的事跡,確實在老師會下大徹大悟,還不肯離開老師,報老師的恩,幫助老師教學,非常難得。等老師往生的時候,他再離開去教化一方,教導我們知恩報恩。古人這些行誼,我們不能不細心去觀察、不能不細心去思惟,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這樣做的用意究竟何在?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從這裡學習,這樣才能夠入如來境界。

  簡單的說,如來境界就是四攝、六度,四攝、六度完全落實在我們生活裡面,落實在日常工作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中,這就是如來境界。決定隨順經典上的教訓,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裡面告訴我們,佛在經上教我們做的決定認真努力去做,佛教給我們不能做的我們決定不做,你這樣就入佛境界。佛教給我們做的不肯去做,教我們不能做的偏偏去做,你是永遠都不能入佛境界。我們不去講明心見性,那個太高了,不是我們凡夫能做到的,我們把標準降低一級,我們可以做到。隨順經典的教誨,決定不違犯,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這一生永脫輪迴,永離十法界,真成就了;不但成就,實在講是大圓滿的成就,為什麼不幹?

  所以苦日子要永遠保持,你將來發達了,錢給別人去用,你才能了生死、出三界。我發達了,我就多享受一點,這樁事情千萬不能跟外國人學。外國人,我知道他們居住的環境,生活水平差不多的,我們達拉斯那個小區,大概收入是兩千塊錢的收入,住在那邊。如果有個人工作升了,拿三千塊錢收入,他馬上搬家,他要搬到三千塊錢收入那個區,代表他的身分提高了。不能學!你收入三千塊錢,住在兩千塊錢那個區裡頭,你很富有,你日子好過,你搬到那個高級區的時候你很辛苦,何必找罪受?知足常樂。所以外國人常常搬家。你看我們中國人古時候,家裡建一棟房子,這個房子要不能住三百年,這不叫做家。中國人有老家,外國人沒有老家,外國人天天搬家,遊牧民族,沒有老家。中國人做個家具、做一個桌子,紅漆、大漆的家具,至少要用一百年,這叫置產業。外國人講好看,過兩年就不要了,就換新的,他們常常換新的,不講究堅固耐用,中國人講求堅固耐用。有多餘的才能布施,幫助別人,這才懂得節儉、懂得惜福、懂得造福,你的後福無窮,外國人不懂,沒有這個觀念,所以老了之後就好可憐。外國老人是真可憐,兒女不照顧,兒女沒有照顧父母的義務。人老了怎麼辦?國家養,國家每個月給你一點生活費用。所以人老的時候,自己有個小房子都把它變賣掉,車子也賣掉,拿這一點錢到老人院去住。你不住老人院,你根本沒有人照顧,所以退休之後都去住老人院,這是跟中國人的觀念不一樣。但是現在中國漸漸要是崇洋的話,那以後就很可悲了。

  中國人這個教育,兒童的時候培養德行的根基,嚴加管教,基礎從這兒奠定的;中年的時候為社會造福,為社會服務造福;晚年的時候享福,人生最安樂的是晚年,晚年得結果實。外國人不是的,外國人享福是什麼?兒童享福,中年的時候在社會上拼命奮鬥。所以人家講,很多人說,外國人兒童是天堂,中年人是戰場,老年就入墳墓,跟我們中國想法完全不一樣,中國晚年是享福。所以福報不可以在兒童享;兒童享福了,老年就不能享福,福報享光、享盡了。所以中國人把福報留在晚年享,晚年兒孫滿堂,飴養天年,天倫之樂,這是外國人永遠想像不到的。東西方的文化不相同;也可以這麼說法,聖賢人的理念跟凡俗人理念不相同。那我們到底是選擇走聖賢人的路,還是走凡俗人的道路?你要仔細去觀察、仔細去思惟。年輕的時候受一點苦難無所謂,有體力,年老的時候受苦真可憐!所以人不可以不積德、不可以不修福,佛這樣教導我們,中國儒家、道家也是這樣教導我們;我們看看其他宗教的典籍,他們的神聖亦是這樣教人,沒有例外的。

  十善業道是所有宗教共同善行的標準,四攝六度其他宗教也有,沒有佛法講得這麼透徹,沒有佛法講得這麼圓滿,佛法比儒家講得還要精細。這也就是中國在古代,已經接受儒家的教誨,為什麼還要歡迎佛法,道理在此地。這兩樣東西展在我們面前,我們才曉得,儒家講的是綱領,佛說的是細目,一而二,二而一。在近代印光大師,他老人家一生提倡、展示給我們的,就是儒、佛大道,你看他《文鈔》裡面,他講儒家的東西來印證佛法,講得太多了。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說得很簡單,但是非常重要,「絕思則入,方為勇猛」,絕思就是離妄想分別執著,這個人才叫做勇猛精進。換句話說,佛在《十善業道經》裡面告訴我們,「不容毫分不善間雜」,這才叫做勇猛精進;如果還夾雜著不善在裡面,不算是勇猛。佛講得好,話講得真好,教我們晝夜常念善法,如果我們用這個經來說,這個善法就是四攝六度;思惟善法、觀察善法。常念善法,心善;思惟善法,你的思想善;觀察善法,你的行為善。心行皆善,這是如來境界;如果摻雜不善在裡面,那就不是如來境界,還是凡夫境界,凡夫裡面三善道的境界,出不了六道輪迴。由此可知,惡決定要斷乾淨,不可以還有殘餘的惡習氣,這個東西決定妨礙,妨礙你入如來境界,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不能不懂。

  自古以來,多少好心修行人,也親近善知識,也遇到很好的助緣,最後修行不能成功,原因在哪裡?夾雜不善。夾雜不善,最重要的是心裡、念頭。我們要記住,心淨身就清淨,身語就清淨;心要不清淨,身持戒,口不妄言,身口清淨,意不清淨,不能往生,不能成就。西方極樂世界,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心淨則佛土淨,那是淨土;心要不清淨,不能往生淨土。所以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原因在此地,心不清淨。我們看到有很多過世的人,走的時候瑞相很好,我們看到很歡喜,是不是一定往生?不見得,生天的瑞相跟往生的瑞相幾乎沒有兩樣。如果他還夾雜著不善,生天,走的時候神識也是從頭頂走的,所以可以說肯定他不墮三惡道。真正往生,這個人決定是清醒,不會迷惑,他一定告訴你佛來了,看到佛來接引了,這是肯定往生。臨終的時候見到阿彌陀佛,見到西方三聖,見到淨土的境界,這是肯定往生。如果沒有這些瑞相,沒有見佛、見西方境界的瑞相,我們只看他全身柔軟,面色紅潤,最後的時候從頭頂,這個頂上有暖氣,這生天,肯定生天。生天跟往生也就是一念之間,夾雜不善。

  我們真正要想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十善業道經》要天天念,那是標準。如果那裡頭不善的還犯,有個一條、兩條,往生就沒有把握。那要真正行善,我們處事待人接物要常常吃虧?不怕,吃虧是福,肯吃虧的人都到極樂世界去;不肯吃虧的人,這一口氣嚥不下去,還在六道輪迴去鬥爭,冤冤相報。不再幹這個傻事了,過去生中幹這個傻事,所以沒去得了,這一生中再幹這個傻事不又耽誤自己嗎?所以你真正明白了,什麼虧都可以吃,什麼樣的侮辱都可以忍受,我只有一個目標,求生淨土,一定要下定這個決心。在這個世間,活一天隨緣一天,真正做到「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我有我自己的好去處。自己清清楚楚,自己有把握,這樣才能夠保證你不退心,保證你勇猛精進,契入如來境界。契入如來境界,沒有往生之前就已經入了,現在就過如來的生活、過菩薩的生活,跟一般人確實不一樣。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