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空有不住,方能稱性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六集)  2020/9/21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026

  《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二。請大家翻開經本三十四頁,我們從第六行經文看起: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我們今天從這段看起。上一次我們學習到這段經文的《講義節要》第一、第二條。第一條:

  【一、佛意若謂,汝等眾生,能就身相見汝之本性耶?】

  佛的意思就是說,『汝等眾生』,對我們大家問,能夠就我們身體這個身相見到自己的本性嗎?佛的意思。第二條:

  【二、此科是將上來所說之理,再說明其所以然。上文所說種種道理,最要緊者,即反覆陳明不住於相,而均歸結到『可以身相見如來』一句。】

  第二條,『此科』,這一科的經文是將上面所說的道理,再次『說明其所以然』。上面經文,『所說種種道理』,講了種種的道理,最要緊的就是『反覆陳明』,陳明就是說明,讓我們明瞭『不住於相』。講了這麼多,就是講「不住於相」,不要住相。講這麼多,歸結到這句經文,「可以身相見如來不」。我們上一次學習到這一條。今天我們接下來看第三條:

  【三、不住於相,要在證性也。執相即著有,不執即著空,是一切凡夫通病。小乘與凡夫相反,了知身相是幻,證得偏空,而了生死、出三界。然又得一病,病在著空,此空仍是相。】

  為什麼佛勸我們不要住相?目的就是要我們『證性』,證得自性。「證性」就是禪宗常講的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所以學佛不管修學哪個法門,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最終的目標,因為學佛就是要成佛。怎麼樣才能成佛?就是要明心見性,就是此地講的證性,證得自性。證性就是見性的意思,《六祖壇經》講,「見自本性」,見性的意思。我們為什麼不見性?我們迷在相上面,住在相上面,執著在相上面。所以性我們證不到、見不到,性在哪裡?就在我們眼前,迷了。『執相即著有』,就是執著這個相。我們現在看到的相很多,有我們自己這個身體,有別人、有眾生,山河大地,森羅萬象。萬事萬物這些相,精神的、物質的這些相,在相宗講百法。《百法明門論》,百法,把宇宙精神、物質、不相應行法(抽象概念),這些統統歸納一百條,有九十四條是有為法,六條是無為法。六條無為法,五條是相似無為,最後一個真如無為,那是真的無為法,那就是自性。這是相宗。執著相就是著有,不執著相那就著空,這是一切凡夫的通病,不是執著有就執著空。

  『小乘與凡夫相反』,「小乘」就是阿羅漢、辟支佛,這小乘的聖人,與我們凡夫相反。凡夫執著相,執著有、執著空,都是著相,有是相,空也是相,這是凡夫的通病。小乘聖人跟我們凡夫就相反,『了知身相是幻』,知道我們這個身體是幻相,不是真的,『證得偏空』,所以小乘他證得偏空,『而了生死、出三界』。他出離六道死輪迴了,他不會再到六道來受分段生死,生死輪迴之苦他解脫了,這一部分他解脫了。『然又得一病,病在著空,此空仍是相。』小乘,他知道我們這個身體是空,他不執著這個身體;不執著這個身體是我,所以他破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他不執著身體是我,所以小乘聖人,他這個空就是人我空,人我他空了。他不執著這個相了,他知道自己的身相,身體這個相是虛幻的、是假的,是四大五蘊和合的,他不執著了。他不執著人我,人我執他沒有了,他不執著這個身了,但是他執著法我。這個身體他知道是假的,但是這個宇宙森羅萬象一切萬法是真有,他就落在偏空。偏空,只有人我空,法我他沒空,所以證得偏空涅槃,這個不圓滿。

  小乘阿羅漢、辟支佛,那比我們凡夫高明。我們凡夫都執著這個身體是我,我們現在也知道身相是幻,但是我們這個執著還是放不下。我們也知道,你看人死了,去燒一燒變成灰,現在樹葬、花葬、海葬,磨成粉灑一灑就沒有了。身體這個相不是幻化的嗎?假合的,這個不是我,是我所。我們凡夫很執著,執著這個身是我,其實錯了,身是我所,不是我,就像我們身上穿的衣服,衣服不是我,衣服是我所。我們這個身體不是我,就像衣服一樣,我所,衣服壞了,你要換一件;身體壞了,再換一個身體,換一個新的生活環境,這個就六道輪迴。所以人不是只有這一生死了就沒有了,還有來生,三世六道輪迴;如果人死了什麼都沒有,那現在該幹什麼就幹什麼,吃喝玩樂、爭權奪利,反正死了都沒有了,也不用斷惡修善。所以現在很多人他不斷的造惡業,他就是不相信有三世六道生死輪迴這個事情。不信,他認為人只有這一生,這一生死了,好像油燈滅了,就沒有了,這個斷滅見。所以他不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他不相信。他說人死了都沒有了,誰去報?他不知道死了後面的問題才麻煩,不是沒有了。一般凡夫不知道事實真相,佛大慈大悲給我們說明這個事實真相。人知道有來生來世,那要想遠一點,要為來生著想。來生希望去往生的地方比現在好,換的身體比現在好,要斷惡修善,那來生就會比這生好,這是講六道裡面的三善道。三惡道,如果這一生造惡業造得太多,來生就墮到三惡道去了。所以我們凡夫著有,就是在六道生死輪迴上上下下,而且在六道生死輪迴肯定墮三惡道的機會多、時間長,生三善道的機會少、時間短暫,因為我們造惡的習氣重,貪瞋痴的習氣重。我們自己可以反省反省,我是不貪不瞋的心比較重,還是貪瞋痴的心比較嚴重,這個我們自己一反省、一檢點就不難了解了。小乘雖然他證得偏空,比我們凡夫強,他不要再六道輪迴了,但是不圓滿。所以雖然了生死出三界,但是又得了一病,「病在著空」,偏空。他就是守在偏真涅槃,這還是一個相,偏空的相,還是著相。我們再看第四:

  【四、須知有體必有用,有性必有相。只須知相之虛妄即可。如又執著空,即墮於斷滅。性與相是不異,相即性之表現,性即相之根本。】

  這一條,『須知』,「須」是必須,必須知道『有體必有用』。「體」是實體。好像我們身體是一個體,有這個體就有它的作用,我們的四肢能動,眼能見、耳能聞,我們可以做很多事情,這就是身體它的作用。所以每一樁事情,都有它的體相用,從小而大,到整個宇宙,無非體相用。所以「須知」,就是我們必須知道,「有體必有用」,必有它的作用。『有性必有相』,性必定有它的相。古大德也常常用金子來做比喻,透過這個比喻讓我們去體會性跟相是怎麼回事情,就用金子。我們到銀樓去,看到那些黃金,黃金如果你再去打造各種形狀,金子它也可以造一尊莊嚴的佛像,金子它也可以打造一條狗、一隻貓,或者它可以造植物,樹、花草,或者打造種種的首飾,戒指、項鍊、手環。所以你到銀樓去看那些金子,擺在展示櫃,真的是琳瑯滿目,那個相太多了。過去在美國達拉斯有個同修,陳大川居士,他們是在做這個,他那個不是真金,那是假的,但是做出來比真的好看,他的工廠一做出來,什麼都有,兩萬多件,讓你看得眼花撩亂。就像我們到銀樓去看金子是一樣的道理,你看金子打造出來的各種首飾,各種相它都可以打造。相不一樣,但是本質是一樣的,都是黃金。比如說,你用同樣是一斤的黃金,兩個一斤的黃金,一斤打造一尊佛像,一斤打造一隻狗,相不一樣,但是它那個質是一樣的,價值是同等的。這是一條狗,相是畜生,但是跟這尊佛像的價值是一樣的。所以古大德講,「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器就是器具,黃金打造各種器具,相不一樣,但是它的本質都是黃金。你說要找黃金,你離開那個相,你到哪裡去找黃金?你說是一塊的,一塊的它還是一個相。所以你要找黃金,在哪裡?就在那個相裡面,它就是黃金,在裡面,離開那個相也沒有黃金。所以這裡講不著相,相是從哪裡來的?從性來的,從性顯出來的。你不能說相我都不要,我要找性。沒有,到哪裡找?好像你要找黃金,黃金就在那個相,那就是黃金。你說這個相我不要,那黃金也沒有了,你到哪裡找黃金?這裡講的這一條就很重要,「須知有體必有用,有性必有相」。我們必須要知道有體必有用,我們自性是本體,本體你看不到,體在哪裡?就是相,相就從體出來的。就像我們看電視機一樣,電視螢幕是體,你頻道一打開,森羅萬象,各種節目統統出來,那個就是相,作用是可以供我們觀賞,我們可以看很多節目。所以有體必有用,有性必有相。反過來講,有相也就必定有性,相是從性顯現出來的,好像電視節目是從螢幕(空空的,什麼都沒有)出現的。

  我們現在『只須知相之虛妄即可』,我們現在只要必須知道相是虛妄的,這樣就可以了。不是說不要那個相、要去避開那個相,你只要知道相有,但是它是虛妄的,它不是真的。就像我們看電視一樣,電視你開關一打開,螢幕一打開,相都出現了。相出現,你不能說它沒有,它有那個相,但是相是怎麼樣?它是虛妄的,它不是真的。你只要知道那個是虛妄的,不是真的,不要去執著它,這樣就對了。我們現在問題不是在那個相,在執著那個相,問題是出在這裡,把那個當真的,就像我們看電視,看到那些節目我們當真了。你只要不當真,知道那個是虛妄的,你可以欣賞,你心如如不動,不受它影響,你就得大自在、就得大解脫了。我們現在問題就迷在那個相,執著在那個相。所以「只須知相之虛妄即可」,知道相虛妄就可以了,不必去逃避那些相,也不要去排斥那些相。『如又執著空,即墮於斷滅』。如果你不要相,你去執著空,就落在斷滅,其實斷滅它還是相。我們舉一個比較淺顯的例子,有人修行說,我什麼人都不要見,我去躲起來,不要看到那些相,跑到山洞裡面。山洞,還是一個山洞的相,它還是相。

  所以『性與相是不異』,「不異」就是一樣。就像黃金跟黃金打造出來那個相,不管是佛像,什麼像都好,相跟它那個本質是一樣的。不異就是它不是分開的。所以『相即性之表現』,你要見性從哪裡看?在相當中,因為相就是從性現出來的。『性即相之根本』,沒有性那些現相也沒有了。好像我們的電視機,螢幕把它搬走,這個沒有了,你要看那些影像也看不到。用這個來比喻我們的自性,跟我們現在看到的整個宇宙的森羅萬象,從這個當中去體會。我們再看第五:

  【五、佛教人修行,原為度眾生,若著空無為,如何能度。故般若要二邊不住,必不住有,不住空,方能稱性。千經萬論,無非說明此理,發揮此理。】

  『佛教人修行』,佛就是為了要度眾生。『原』,就是他的原意,他原來的意願就是為了要度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發了度眾生的願,如果執著空無為,如何能度眾生?就跟小乘一樣,他就執著在偏空涅槃,他怎麼能度眾生?我們現在講一個比較淺顯一點,就是說你要度眾生,你不能去避開這些眾生,你要跟眾生接觸,不然你怎麼去度他?我去躲起來,我住在山上,不要跟他們接觸;不要接觸,你怎麼度眾生?只能度自己。像阿羅漢,他自己證果了,住在深山,他只能度自己,就不能度眾生了。佛菩薩要度眾生,度眾生必須接觸大眾,必須要接觸大眾。菩薩修行也有階段性的暫時遠離這些社會大眾,自己修行到一定的程度,還是要出來歷事練心,出來度眾生,就歷事練心,才能提升自己的境界。小乘,他要迴小向大,還是要度眾生,才能成佛。如果執著空無為,就沒辦法度眾生,只能自度不能度他。

  『故般若要二邊不住』,所以般若就是不要住空,也不要住有,二邊都不要住。所以『必不住有,不住空,方能稱性』,才能跟我們自性相應。自性本來就空有不二,《心經》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在哪裡?在色當中;色在哪裡?在空當中。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所以我們這些明瞭了,你再讀《心經》,那就很容易體會空有不二的道理。所以『千經萬論,無非說明此理』,經論講那麼多,佛講那麼多,無非就是說明這個道理而已,發揮這個道理而已。就是二邊不要住。我們再看下面第六條:

  【六、此處『身相』,指上自諸佛,下至一切眾生,皆是此相。引申其義則可遍攝一切法相。】

  『此處身相』,就是這段經文「可以身相見如來不」這個身相。這裡經文講的「身相」,身體的相,這個身相是『指上自諸佛,下至一切眾生』,諸佛有身相,一切眾生也有身相,身體這個相,『皆是此相』。所以『引申其義』,引申出來,可以『遍攝一切法相』。從自身到外面整個宇宙、整個法界,引申出來就是所有一切相。這段經文就是佛問須菩提,「於意云何」,你的意思如何?可以以這個身的相來見如來嗎?「不」就是說可以用身相來見如來嗎?下面,第二十科:

  【二十、答 雙明】

  『雙明』就是兩邊說明。請看經文: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我們看《講義節要》第一條:

  【一、『不也,世尊』之「不」,是唯唯否否,不可作否決解。】

  這個就是關鍵的一個字眼。所以江味農老居士他對《金剛經》的註解《講義》,他非常細心、非常謹慎,非常深入的去註解這個經義。所以『不也』,他這裡給我們說明,『不也,世尊之不』,就是「不」這個字,『是唯唯否否』,不可以把它當作否決的意思來解釋。上面問,「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可以以這個身體的相來見到如來嗎?「不也,世尊」這個「不」,不能當作不可以來解釋。不可以就是否決了,它這個地方,不可作否決來解釋。是什麼?「唯唯否否」,這個不是否定的一個字眼。

  【既答不可,復說可以,故是雙明。】

  這個當中有說不可以,但是不可以當中又說也可以,所以叫『雙明』。就是你可以以這個身相來見到如來嗎?如來就是這個身相嗎?不可以,但是也是要以身相去見如來。下面經文就是要解釋這個,我們再看:

  【二、不可以相作性,就身相見如來。然相由性現,性相不二,亦得以身相見如來。顯示性相無礙,相不障性。】

  《講義節要》第二條,『不可以相作性』。不可以以相認作是它的性,就這個身相去見到如來,意思就是說你不可以著在這個相上面。你要從相去見到它的性,不可以只是看到相,意思我們要從這裡去體會。所以這裡說「不可以」的話,是說你不可以只是看這個相,但你沒有從相去見到它的性,這樣就不可以。『然相由性現,性相不二』。但那個相從哪裡來?從性出現的。既然相是從性所顯出來的,『亦得以』,也可以以身相來見如來。因為身相也是性現出來,所以性跟相是不二,你只要明白這個,也可以以身相來見如來。從相當中就見到它的性,這樣是可以的,如果只看到相不見到性,那就不對,就迷在相上面,沒有見到性。我們現在凡夫問題就出在這裡。所以顯示出『性相無礙』,性跟相它本身沒有妨礙的。『相不障性』,相它沒有障礙性,相沒有障礙我們的自性。問題是我們迷了,不知道,產生這些煩惱,種種執著。如果明白了,你不執著,這個就是《華嚴經》講的「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四無礙法界。所以「相不障性」。

  我們用電視螢幕做比喻,電視螢幕相那麼多出來,它有沒有影響螢幕?沒有,螢幕還是乾乾淨淨的。古代沒有電視機,古代有鏡子,銅鏡磨得很亮就可以照景象了。這個相,胡來胡現,漢來漢現,中國人來現中國人的相,外國人來看是外國人的相。什麼相來它都現,但是鏡子乾乾淨淨,對它沒有障礙。所以古大德用鏡子,現在有電視機、電腦,用電視機、電腦,我們大家都能夠更清楚的理解。螢幕現了那麼多相,有好的相、有不好的相,如果你看新聞,有報導好的新聞、有報導不好的新聞。那些相有沒有污染螢幕?沒有,螢幕還是乾乾淨淨的。我們看那些相,有好的、有不好的,但是螢幕絲毫沒有障礙。螢幕就是性,現出來那個相,相它不會障礙性。透過這些形容比喻,讓我們去體會我們的心性跟宇宙森羅萬象。這些山河大地怎麼來的?我們自己心性現出來的相。「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變是識在變,心是現。我們再看三十六頁:

  【二一、釋成】

  請看經文:

  【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我們念《金剛經》要體會到經義,就是開經偈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體會它那個弦外之音。『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如來說有身相,「身相即非身相」。不是沒有相,有這個相,即非身相。我們看《講義節要》第一:

  【一、性即相之體,相即性之用。相非性不融,性非相不顯。】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一條比較長。『性即相之體,相即性之用』,體相用,性就是相的本體,相是從性當中所現出來。當現相時它體還是空的,因為它是空,它才能現相。像我們看電視螢幕,空空的,它才能很多相都能現。空它才能現相,像房子裡面還是要空的,你才能裝這麼多東西;如果房子裡面都塞滿滿的,你什麼東西也裝不下。所以空它才能現相。所以有是從空出現的,空就是有的本體,空是體,現出來這個相是空的體現出來的有。像電視螢幕是空的,它能夠現相出來,相從那個什麼都沒有的現出來。「相即性之用」,現相就是性的作用,性產生它的作用。一般在佛學的名詞講體相用。我們看萬事萬物有體有相有用。『相非性不融,性非相不顯』,相如果沒有性,它就不能圓融、不能融合,性沒有相也不明顯。所以性相不二。所以佛教講不二法門,就是講性跟相。

  【離相即無性,離性亦無相。】

  你說我不要黃金那個相,那黃金也沒有了,到哪裡找黃金?黃金就是在那個相。小貓、小狗,或者佛像,或者做一棵白菜,那個都是相。你說這個相我不要,我要黃金。沒有,縱然一條的黃金,它那一條還是相。所以離開相,你也找不到性。離開性亦無相,沒有性,沒有本體,相從哪裡來?也沒有。所以性跟相它是一不是二。《心經》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物質現象,空是本體。我們再看下面:

  【但看執著不執著。著相,即為障礙,不得見性。不執著,即不落二邊。般若之理,全在於此,須要觀照,仔細用功。】

  只要不執著,『即不落二邊』。不要執著空,也不要執著有,就二邊都不執著。那就不會落到二邊,不會落到空,或落到有這邊。這些現象其實都是一個自性,是我們的分別執著產生的錯覺,主要是分別執著。只要不執著,不落二邊,我們就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從哪裡見?從相當中去見。所以『般若之理,全在於此』,般若的道理,全部都是在這個地方。但是『須要觀照』,「須」,必須要你提起觀照,『仔細用功』。這八個字我們看起來很簡單,很容易明瞭,但如果你深入去玩味,就會有法味。你要去深入,現在就是觀照,你要怎麼觀照?我們現在看了這個《講義》,我們也知道「空有不二,性相一如」,我們現在是有這個概念。有這個概念,我們無始劫執著的習氣很重,我們放不下。雖然聽佛在經上講,聽祖師大德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講,我們也明瞭一個概念,但是境界現前我們還是放不下,因為這個是無始劫以來的習氣。這個習氣你要放下,必須要靠觀照的功夫,要提起觀照的功夫。不然我們很自然的,因為很習慣了,無始劫就是這麼執著的,很自然就起執著。所以要時時刻刻提起,我們這個心一執著,提起:「不對,不要著相」,要觀照。那要怎麼觀照?就在我們生活當中去觀照。我們生活當中,我們可以比較明顯感受到的就是順境、逆境。順我們的心,不要執著。順心的事情,我們一執著就會起貪心、貪著,你就放不下,你就捨不得,捨不得就是執著。

  那你要怎麼觀照?「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觀照那個相是假的。你能夠提起這樣的一個觀照功夫,剛開始我們功夫還不得力,偶爾提起一下,就好像光明閃一下,很快又沒有了,又烏漆墨黑了,無明那個執著又很習慣。所以古大德教我們,要「生處轉熟,熟處轉生」。生處就是說你起觀照的功夫很生疏,你的功夫還很生,不熟悉。我們打妄想、執著生煩惱,那很熟悉,你不要刻意,它就自己會冒出來,那是很熟。現在很熟悉的,你要慢慢讓它生疏;我們現在觀照的功夫很生疏,慢慢讓它熟悉,這樣功夫才會得力。所以我們功夫還不得力之前,時時刻刻要提起,這叫提起觀照。古大德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仔細用功」,在我們念佛人,也是一樣觀照功夫。過去雪廬老人教我們念佛人,要怎麼念你功夫才會得力。就是生活當中你要時時刻刻提起觀照,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我現在起這個心,是什麼樣的心?貪心、瞋恚心、嫉妒心、傲慢心,不管什麼心,很多很多,歸納起來無非是貪瞋痴慢這些。所以不管起什麼念頭,趕快轉成阿彌陀佛這個念頭,就是把它換過來。但是我們現在念佛還是很生疏,那些貪瞋痴慢的念頭還是很熟悉,那很自然的,你不要刻意去提,它都一直自己跑出來。所以這個很熟悉要慢慢生疏;現在佛號很生疏,你要不斷提起、不斷提起,讓它熟悉。你這個熟悉了,原來很熟悉就慢慢生疏了。所以古大德教我們用功的方法,「熟處轉生,生處轉熟」,就是這樣用功。所以「須要觀照,仔細用功」。你用觀空,不執著,用這個原理原則,念佛、念咒、念經,修什麼法門都離不開觀照這個原則。其實都是修的止觀,實在講只有觀照。所以仔細,仔細就是說你心要細、要深入,心要靜下來、要定下來,你才能提起觀照。

  我們現在要下手的就是先降伏浮躁之氣,心浮氣躁這個心先把它降下來。所以學這個學問,在儒釋道三教,包括其他宗教也都離不開這個原則,就是一個定。修一個定,定是一個樞鈕,戒定慧三學。儒家也是這個修學,你看孟子講:「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你放在外面這個心把它收回來。所以這個當中就要戒,戒就是說有一些你不要去接觸,讓你的心靜下來,讓心定下來,讓我們的心沉澱下來。這是學問的功夫,如果沒有從心靜、定,聖賢、佛菩薩的學問,我們學不到。心浮氣躁學不到,所以要靜定這個功夫。靜定,現在人很難,現在的干擾太多了,他心很難靜下來、很難定下來、很難沉澱下來,心浮氣躁。

  所以下午我們去法務部,去拜訪法務部次長。他說現在監獄有人進去教打坐,就是心定下來打坐,被檢舉、被告。他們法務部被人家告,說勉強他們打坐,這個要被告的,要被檢舉。他為什麼去告?因為他不懂打坐是什麼,他以為是宗教形式,強迫人家去學宗教。大家想一想,打坐跟宗教有關係嗎?他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他對這個道理他不了解。所以法務部次長,我跟他講,三十年前我就去台北看守所,一個星期去講一次。現在我們就送一些書到全國五十一個監獄,包括少年監護所。其實你要教這個人改變,你就是要讓他心靜下來、定下來,他才吸收得進去。心浮氣躁,你講了半天,他一句也沒聽進去,你對他一點幫助都沒有。所以靜定,心要虛,他就能容受這些聖教,他能夠吸收接納這個聖教。如果弄得滿滿的,你灌下去,它都流掉了。好像這個茶杯,你弄得滿滿的,你再倒,倒不進去了,它都流掉了。對他就沒幫助。

  所以觀照就是要先降伏浮氣,收攝浮氣。其實他都不知道,現代的人,實在講不懂得這裡面的享受。我們老和尚學佛,方東美教授跟他講,「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那什麼是享受?我們現在人總是認為吃喝玩樂是享受,我們仔細看看,那是享受嗎?實在講,不但不是享受,是在折磨自己、在虐待自己。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好東西,一直吃一直吃,到吃不下了還繼續吃,胃腸都吃出病來了。你說那個是享受嗎?還是在虐待自己,還是在糟蹋自己?把痛苦看作是享受。其實現代人不懂得享受,他只知道吃喝玩樂。吃喝玩樂,它是外面的刺激,刺激一過,他痛苦就來了,煩惱就來了。你去唱歌、跳舞,唱熱門音樂,那唯恐你心不動。

  我以前在家的時候,小學的一些同學,兩個月辦一次同學會。其實什麼叫同學會?吃喝玩樂。只有我一個人學佛,去都要聽他們講開示,我是沒有話語權的。我沒有話語權的,他們都會勸我:學佛我們不反對,不要迷得太深,迷到女朋友都不交。哪有像你這樣子的?只有我一個學佛,坐在那邊,他們人多勢眾,我沒有話語權。然後吃完了,有一個同學他開地下舞廳,大家喝得都快不行了,下面還有,還有一攤,再繼續去。我去地下舞廳,我聽到那些都是噪音。我說這個怎麼叫享受?人心浮氣躁就容易起衝突,所以我聽他們講,常常地下舞廳唱歌唱到最後都要打架,動刀動槍的。大家想一想,那是享受嗎?是虐待自己,那不是享受。現代人不懂得什麼叫享受。現在看手機,那是享受嗎?那也不是享受,那是刺激,那是外面給我們感官的刺激。刺激過了,我們的心都是煩惱,心是散亂的,心是不安定的,心浮氣躁。我們現代人沒有辦法完全離開這些東西,現在生活、工作很多連繫,離不開,實在這個對我們是很干擾。雖然離不開,但是我們也是要有個節制,不能都沒有限制的,一天到晚沉迷在手機上,人的真性都被這些埋沒。

  所以真正你得到靜跟定,那才是享受。人沒有妄想、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錢,那是最高的享受。你看釋迦牟尼佛,他有什麼?三件衣服、一個缽,其他什麼都沒有,他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一般世間人看,傻瓜!國王不做去跟人家要飯。實在講他懂得享受。所以出家人什麼都沒有,就是最自在的,有三件衣服、一個缽。那個缽,吃飯去向人家要飯,出家人沒有錢。所以那一天我去圓通寺參加果清律師退位的典禮,中午出家人都要吃缽飯,我也沒有帶缽。桌上擺著菜。人家都一個人一個缽,還有一個湯匙,我什麼都沒有,也沒有碗筷,也沒有缽。後來隔壁一個法師說,我去拿一個公用的。就像我們中午吃自助餐,一個人一個碗那樣,用一個缽這麼大。他們一天吃一餐,那真的要吃那麼多,三餐做一餐吃,這樣也會把胃腸吃壞。我剛出家,跟日常法師學戒律,晚上不能吃的。我晚上不能吃,中午多吃一點,吃完躺下去睡覺,像一塊磚頭壓在肚子上。後來怎麼樣?消化性潰瘍,胃下垂。這個吃法也不對。所以他日中一食,他還是定量。缽不是每個人一樣大的,缽叫應量器,就是說你的食量多大你訂做多大,不是每個人都一樣大。食量大的人,訂做大一點;食量小,訂做小一點,根據你的食量來訂那個缽。缽實在講它的意義就是要去要飯的。佛規定出家人托缽,你托七家,如果到第七家不給,第八家不能再托了,你要回來,那天要餓一天了。所以這個是比較題外話,但是這個屬於生活上我們用功的一個助緣,就是幫助我們。

  下午跟法務部次長,我們主要要跟他介紹就是道德講堂。廣東揭陽謝總,他辦七天的道德講堂,真的幫助一個人改變。他就是密集的,他的規定就是要收手機一個星期,一個星期,這個課上完了,然後手機才還給你。剛開始很多人不習慣,會抗議,現代人離開手機就好像活不下去。但是到了第二天、第三天,他嘗到法味了,愈聽愈歡喜。到了七天圓滿,真的,怎麼這麼快時間就到了。為什麼?因為他手機收起來,他也不能跟家人打電話,這個心完全屏棄外緣,讓心靜下來、定下來、沉澱下來,然後他聽課,他就聽明白了。他自性的智慧就透露出來,他就感受到了。他們在那邊上課,開始好像很痛苦,到最後真的是享受,從來沒有的感受,從來沒有的享受。所以讓你靜定,才是真的享受。一般人不知道,如果他知道了,他肯定不會反對的。現代人是誤會了,誤會打坐就是要信教,好像勉強人家要信教,其實他是對這個道理不明瞭。如果有人給他說明,我想沒有人會反對。因為這是修養自己的身心,對我們這個身心健康有幫助,他怎麼會反對?主要是他不了解才會反對,了解,他怎麼會反對?所以把這些道理事實說明,這個非常重要。

  所以這個地方講到,「須要觀照,仔細用功」,就是說我們要從這個地方來下手。不然你那邊講一講,具體應該從哪裡下手,要怎麼做?所以必須要有一個比較具體的下手的方法。所以我們縱然沒有七天,有時候有一天的假期,我們來修一天也是很好。像佛門,佛制定八關齋戒,就是一天一夜的。在家人他事務繁多,他沒有辦法天天這樣修,所以一天一夜,讓在家人過一天出家人的生活。八關,這八條戒,把干擾你的這些事情關閉起來。關就是關閉起來,讓你不要接觸到,讓你這個心定下來、靜下來。心靜跟定就是功德,那就是真正的享受。這個你沒有自己親身去體會,聽別人講只是一個概念,這叫「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好像我喝這一口水,喝了這個水是熱的、冷的、溫的、涼的,只能聽我講;聽我講,大家聽到了是一個概念,但是實際上那個感受是怎麼樣,自己去喝才知道。我們再看第二:

  【二、約相說是『身相』。約性說當體即空。相妄性真,故說不可。性能融相,真實即顯,是又何必離相見性。故云『得見如來』。】

  『約相說是身相』,「約相」來說是身體這個相。『約性』來說,「性」是『當體即空』,相有,但是體是空的。『相妄性真,故說不可。』相是虛妄的,但是性是真的,所以這裡講,「不可」。『性能融相,真實即顯,是又何必離相見性』。性能夠融相,「真實即顯」,既然是這樣,「是又何必離相見性」,這就沒有必要離開相去見性,因為性就在相當中。『故云得見如來』,你也可以從身相見到如來。你只要不執著相,那你從相當中,你就見到如來了。我們再看下面:

  【二二、闡義印許 明性本非相】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金剛經》這兩句經文,也是非常重要的。過去在三十年前,我們老和尚叫我去印圓圓的貼紙,透明的,用紅的顏色印上去,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印了幹什麼?就給人家貼電視的。我說師父,印這個幹什麼?大概這麼大。他說貼在電視的角落,不影響畫面。但是你貼上去,電視打開,紅色的字它就很明顯,但是畫面不影響,因為它那個底是透明的。我們師父講,看電視也是在修行。這就是貼在那裡,他看電視的時候,他就看到《金剛經》這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不要去執著。在看電視,電視裡面那個相是虛妄的,你不要當真。不要哭你也跟著哭、笑你也跟著笑,你都被它轉了,你把它當真了。坐在那邊怎麼修?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是假的,你這樣修就成佛了。所以看電視也能成佛,就你會不會看?

  早年,也是三十年前,我們老和尚介紹我們認識台南開心法師。他修天台止觀的,開心法師定功很深,他能夠見到天、鬼,這些他都看得到。他的定功,聽說比我得戒和尚(廣欽老和尚)還深,我們這個得戒和尚,我們就很佩服了,不倒單。聽師父講,開心法師定功還更深,所以我就跑到台南去掛單。我去,看到開心法師在看電視,在看歌仔戲。我說師父,你在看歌仔戲?他說我哪裡是看戲,我在修三止三觀,空假中。我那個時候才注意他的眼神,他的眼神跟我們一般人不一樣,眼神很寧定。所以他在看電視,他就在修三止三觀。跟我們老和尚講的一樣,就是看電視也是在修行。你會不會修?會修的人看電視,他就成佛了;不會修的人,看了半天還是凡夫。

  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管什麼相。所以現在有人講,他看到什麼佛、什麼相。《金剛經》這兩句把它拿出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能不能從這個相去看到如來?你不要執著,你就見到如來了。你去執著那個相,迷在相上面,還到處給人家炫耀,你就迷了,你就沒見到如來,見到的只是妄相,你的分別執著。但是如果你不要去執著,知道那是虛妄的,你不執著,佛相也好、魔相也好,什麼相都好,統統是如來,你是見到如來。你看到佛是見到如來,看到魔也是見到如來。因為佛跟魔他都是一個相,相都是從性出來的,那不都看到什麼統統是如來?就成佛了。所以看電視會成佛,這個是一點不假,我們師父講的。我還去開心法師那邊。開心法師他不會講國語,只會講台語而已,但是他跟我們老和尚都可以溝通。所以他那邊修止觀,原理是一樣的,方法不同,原理是一樣。我們看《講義節要》第一:

  【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說明身相義含一切現象,人、物、事、乃至虛空也。】

  這裡就給我們說明,就是說舉出一個相,你要舉一反三,以此類推,就是舉出一個身體的相,身體以外所有的相統統包括在裡面。你不能死板板的說,只有指這個身相,不是的。這麼多的相當中,舉出一個代表來給我們說明,你要從這個舉一反三,以此類推。所以這裡就再給我們說明,『身相義』,它的意思涵蓋『一切現象』。所有的現象,你看得到、看不到,想得到、想不到,統統包括在裡面,統統是虛妄的。『乃至虛空』,也是虛妄的,虛空也是虛妄的。我們再看下面:

  【二、既知虛妄,不可馳求,不可住著。回光返照,從速歸性,不至墮入輪迴。】

  這一條重要。既然知道虛妄,你就不可以往外去奔馳,去追求、去攀緣。攀緣,你就迷了,住相、執著相,就起惑、造業、受報,受六道輪迴生死這個果報。所以『回光返照,從速歸性』,回歸到自性,六道就沒有了。六道是假的,從迷來的;覺悟了,回歸自性,六道就沒有。所以《三時繫念》,中峰國師引用永嘉大師《證道歌》講的,「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覺悟就沒有了,回歸到自性,知道這些是虛妄的,不是真的,才不至於『墮入輪迴』。

  好,我們就學習到這一段,今天時間到了。下面,我們下一次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