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講義節要—念佛不要計功求速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七十八集) 2023/2/1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078
《金剛經講義節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翻開經本九十九頁第一行,我們從九這裡看起:
【九、一念相應,謂其一念而與自性清淨心相應。相應之義便是證。淨宗之一念相應,是指與彌陀之心願解行相應。如是求生淨土,決定得生。】
我們今天從這裡看起。我們前面『一念』、『清淨心』也講了很多,但是我們對這個「一念」實在講,我們並不懂,如果真正懂得一念你就相應了。「一念」這兩個字,當然我們會念,但是它的真實義我們並沒有真正去理解。『一念相應』,修任何法門都必須跟一念相應。『謂其一念而與自性清淨心相應』,一念非常的短暫,這個速度太快了,但是如果你有一念跟自性清淨心相應,『相應之義便是證』,就是證入,證實了、證入了,親證。
首先我們也要講一講,什麼是一念?是不是我跟人家吵架,本來想跟他打架,然後想一想可能對方是流氓,算了不要打了。本來想跟他打架,那是第一念,那是一念;後來不想他吵、跟他打了是第二念。其實如果我們這樣去理解,那完全是錯了。這個「一念」,在夏老居士《淨語》裡面講叫「第一念」,第一念是現量的境界。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實在講,我們以為的第一念,實際上不曉得到第幾念去了,因為它速度太快,我們察覺不到。禪宗參話頭,或者是觀心,修止觀,都是在觀那個起心動念,最初一念,不起心、不動念。如果你這個當中有一念斷了,前後際斷,那就跟自性清淨心相應。所以這個一念就是我們自性清淨心,我們自性清淨心就是一念,一念就是現量境界,在《淨語》講叫第一念,第一念是現量。
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我們眼根見到外面這些色相,這個色相我們看到了,但是我們眼根,就是這個眼睛,我們眼睛它是一個物質。它像個機器一樣,就像現在錄影機、照相機那個鏡頭,我們眼睛就是像錄影機、照相機那個鏡頭,那是眼根,它是個物質。物質它不是活的,它是死的,因為眼睛可以移植的,人死了他眼根還沒有壞掉,它還可以移植給別人,別人他就能看得到。這跟心臟、腎臟移植都是一樣的,因為它只是個物質,它是個機器,我們現在講機器。我們眼睛在看,我們這個身體就像一部機器,那你第一念看到了,就像那個攝像頭見到了。第一念是你張開眼睛一看就是一念,但是很快,你這個眼根、這個攝像頭鏡頭一照看到了,很快就變成眼識。其實眼識也沒有什麼問題,眼識也是現量;不但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眼耳鼻舌身這五個識它是活的。它這五個識也算是現量境界,它的作用叫了別,就是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這個都是叫了別,前五識。第八識叫阿賴耶,阿賴耶它是含藏,存檔的,你什麼資料,善、惡、無記,種種的資料存進來,它不會扭曲的,完完整整的給你保存起來,它也沒有什麼問題。
現在我們的問題是出在哪裡?出在第六意識跟第七識。第六意識,你看眼睛看到,這個是鏡頭看到了,然後很快的眼識就來了,眼識是了別,看得很明瞭、很清楚,然後接著很快意識就進來了。意識是什麼?它就分別了,分別什麼?這個是長的、這個是短的,那是藍的、那是綠的,這個是圓的、那個是方的,它就開始分別、計較。然後第七識接著就去執著,執著就變成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那是執著。一個分別、一個執著,所以我們一般講分別、執著,分別是第六意識,執著是第七識末那識,它是執著,執著就有愛憎取捨了。這個當中分別、執著、計較,是非人我統統是從這裡生出來。所以問題是六、七識,現在你修行要轉就是轉六、七識。我們老和尚講經常講放下分別、執著,你放下了,前面的五識跟第八識跟著就轉,前面五識轉成成所作智,第八阿賴耶識轉成大圓鏡智,第六意識轉成妙觀察智,第七識轉成平等性智,平等就是沒有人我、沒有四相、沒有四見,那就平等了。我們現在六道眾生為什麼不平等?因為有分別、有執著,你一執著就不平等了,執著人我就對立了,有我、有人,四相出來了。其實分別執著都是虛妄的境界。
「一念相應」,這個一念就是它沒有分別執著,就是現量。所以禪宗觀心就是叫你觀不思善不思惡,最初那一念,現量的,你去觀那一個。要放下分別執著,分別執著就變成遍計所執了,就是說它原來是沒有分別的,現在你就是給它分別、就是給它執著。我們看到眼前這一切萬物,它沒有分別,它也沒有執著,所以說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就是離遍計所執。遍計所執就是說你在這個虛妄當中,你去給它分別計較。像這個是毛巾,毛巾是名字,是不是?這條毛巾是不是它自己說我叫做毛巾?它沒說,對不對?是我們給它說這個是毛巾,這個就叫做文字、言說相,你要執著這個就是毛巾。所以我們現在問題,你講「毛巾」,語言、文字它是一個方便,你不要去執著它就對了。你可以使用這個語言、文字,但是你不要去執著。我們現在問題就是分別執著,就像原來它是條麻繩,把它看成是一條蛇,實際上它不是蛇,它是一條麻繩。為什麼一條麻繩會變成蛇?因為遍計所執,你分別執著;你不分別、不執著,它就是麻繩。
我們現在看到眼前這一切所有的人、所有的事、所有的物,看到宇宙萬物,你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看整個宇宙就是我們自己的妙明真心,就是自己。你一分別執著,你是你、我是我,有外面、有裡面,那不一樣,其實事實上統統是我們的心。所以佛菩薩為什麼他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因為他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是一體的,都是自己的妙明真心,那當然幫助眾生、度眾生就是無條件的,因為大家是一體。但是你有分別執著,不一樣,你是你、我是我,親兄弟明算帳,這就是遍計所執,唯識學講的遍計所執指分別執著。所以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我們就舉出一個毛巾,或者一個茶杯,它是一個名字,你不要去分別執著這個名字,你要離這個名字,那你心就清淨了。名字相可以用,就是說你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這樣去觀照,你不要死在那個語言文字上,死在那上面就不會開悟。
這個一念我們真懂了,相應了,那你什麼問題都能解決。禪宗講「識得一,萬事畢」,萬法歸一,一歸萬法。所以我們現在要學習、要深入,要去深解,信解行證就去深解這一念,我們就有真正受用了。所以大家先有這個概念,我們再深入,去深解。「願解如來真實義」,那個真實義就是這個一念你真懂了,什麼問題都能解決。現在問題為什麼那麼多?不懂這個一念。你不懂這個一念,念頭可太多了,無量無邊都是妄念,都是虛妄的分別執著,遍計所執。禪宗就是參話頭,觀心,觀那個一念。什麼叫一念?你不起心、不動念,那個就是一念。
在六祖會下,第一個開悟的是惠明禪師,他是一個將軍出家的。聽到五祖的衣缽給盧行者拿去了,大家不服,他跑第一個去追的。因為他當過武將,跑得比誰都快,真的被他第一個追到了。追到盧行者(那個時候不叫惠能,還沒有出家,他還是在家的身分)藏在草叢裡面,把衣缽放在一塊大石頭上。惠明禪師看到衣缽了,他目的就要搶衣缽,衣缽怎麼可以給這個人?這個南方的原住民,沒有開化的。我們現在叫原住民,《壇經》講叫「獦獠」,獦獠就是沒有文化的地方的人。當然衣缽給他,沒有給神秀,大家不服,去搶。惠明當然看到了,就過去把衣缽要拿起來,結果他拿不動。衣缽很輕,他一個武將,整個石頭都搬得動,衣缽怎麼會拿不動?他這時候明白了,有護法神在,沒有開悟的你不能拿那個東西。所以他就放下了,念頭就轉過來,就喊說:盧行者你出來,我為法而來,不是為衣缽而來。我要向你求法,你現在得到衣缽了,你得法了,明心見性了,來向你求法。念頭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就生起恭敬心,知道這個不能夠搶的。盧行者就出來給他講,「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當你不思善、不思惡,不起心、不動念,這個時候就是你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就是第一念現量境界,就是那個,你參透那個你就開悟了。所以惠明禪師言下大悟,去給他頂禮。惠明禪師第一個追衣缽,在六祖會下第一個開悟的是他。那個就是第一念,就是這裡講一念相應,一念相應就是跟你自性清淨心相應,就開悟了、悟入了。「相應之義便是證」,就是證得了、證入了。用禪宗觀心、參禪、參話頭,方法很多,禪宗從六祖以後(達摩傳來的是觀心,根器要比較利),後來有參話頭。參也好幾種,所以分了五個派。有的用棒喝的,當頭棒喝就是要把你的妄念打掉,一念相應你就開悟了。所以要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你聽經聞法要離相,才能與自性清淨心相應,你不能執著在言語、名字、心緣上面,這個我們大家好好去體會。
下面這一段是我們淨老和尚加上去的,不是在《講義》裡面的,《講義》裡面只到這裡,「便是證」。江味農老居士他是以《金剛經》觀照般若來講,就是你要提起觀照,觀照到一念相應就證入了,就明心見性了。『淨宗之一念相應,是指與彌陀之心願解行相應。』這一段我們講法也可深可淺。我們講得淺一點的,那就是說阿彌陀佛他怎麼發願,我們跟著發願;阿彌陀佛怎麼存心,我們跟著他存心;他怎麼去求解,我們也跟著去學習求解;他生活上怎麼行持,我們也是來學習。心願解行,整部《無量壽經》都是彌陀的心願解行。《無量壽經》、《彌陀經》、《觀經》三經,心願解行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號如果我們會念,那彌陀的心願解行就是我們的心願解行,那就相應了。
我們淨宗的一念相應,就是說念佛在《淨語》裡面講要第一念,不能落入第二念。那什麼叫第一念?什麼叫第二念?第一念也很簡單,但是我們大家就是會心不甘、情不願的,不願意這樣修。實在講,無論哪一宗,平常心是道。佛在《金剛經》就表演給我們看,你看每天乞食托缽,然後吃完飯洗腳、打坐,講經說法教學,每一天都是這樣。重複都過這樣的生活,沒有什麼奇怪、沒有什麼特別,被須菩提看出來,原來般若就在他整個平常生活當中。平常心是道,這《金剛經》一開始就示現給我們看,所以講《金剛經》他沒有放光動地,沒有現神通,就是平常,道就在平常當中,平平常常。我們念佛也是要平常心去念,就是第一念。那什麼叫平常心?這句佛號你要念,每一個字、每一句,心裡念得清楚、耳朵聽得清楚,念出來聲聽進去,我們心裡跟著也念得清楚。這樣,其他都不要管,也不要管我現在念得怎麼樣,我怎麼煩惱還這麼多?我要念到什麼時候才會一心不亂?我要念多久才會一心不亂?我要見佛、我要見光,我要看見極樂世界,這就不曉得去第幾念了!那統統叫打妄念、打妄想。告訴你就這句佛號,就這麼簡單,你每一個字、每一句就要平平常常這樣念。我們就會不甘心這麼念,不甘心、不情願這麼念,哪有這麼簡單?這樣就可以嗎?你懷疑就來了,然後繼續,我也念這麼久了還不相應。你若愈想就愈不相應,你愈想就愈遠了。其實道就在眼前,總是想要求一個比較有感覺的、比較奇特的。其實平常心就是奇特,奇特就在平常當中,我們一般人不懂、不知道,以為一定要一個什麼。現在很多人好奇,你給他講真的他不相信;你弄一點什麼花樣,一窩蜂的人統統去了。所以現代人聽騙不聽勸,你跟他講真的,他覺得你這個沒什麼,哪有那麼簡單的?
所以念佛第一念,就是這句佛號你只要念得字句分明;當然你不能念得含含糊糊的,好像昏昏沉沉的睡大覺,那就不叫念佛了,念佛你要有精神,要念得清楚、聽得清楚(就是字句清楚),念得好也不要管,念得壞也不要管,你什麼都放下。叫我們什麼統統放下,就這一句佛號提起來,每一字、每一句念得清楚就好了,這個不很簡單嗎?叫你什麼都放下,小孩子也做得到,但問題就是不甘心、有懷疑,就這樣,所以要老實念佛不簡單!為什麼要講經說法?就是要幫助我們斷疑生信,你才知道原來奇妙就在平常當中。你到哪裡去找奇妙?到哪裡去找佛?佛就在你心裡。「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常常在做三時繫念,我們也不曉得念多少遍了,我們有沒有真正去體會這一句、去參這一句?我們什麼時候是阿彌陀佛?你在念佛的時候就是阿彌陀佛,當下就是。「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你心在念佛就是阿彌陀佛。所以淨宗這個一念就是這麼簡單、這麼方便,但是難信。很難相信,你有懷疑,一定要一個怎麼樣,那都是第二念了。第一念是智,第二念是識;依智則淨,依識則染,被染污了。
那什麼叫第二念?第二念就是一直下去,那念可就多了,矜躁、卜度、計功求速,這些都是屬於第二念。矜就是他裝個樣子,念佛好像擺個架子,好像自己很有威儀,這個我們一般講做作,太做作了,那個叫矜;自矜就是自傲,我覺得我就比別人要好一點,就這樣的心態。躁就是急,念很快、很急躁。有人念佛,過去黃念老講他看到一個居士念佛,一個念珠拿來,嘩啦嘩啦很快在念,那就很急躁。卜度就是我念到什麼時候會一心不亂?我還要念多久?卜度就是想得太多了。計功求速,希望快,但希望快,孔子也講「欲速則不達」,你愈想快那就愈慢。實際上這些統統放下,就是提起一句佛號,字句分明,驀直念去。前面《金剛經講義》講,你看前面觀慧,我們再複習一下,「觀慧,即是奉持金剛般若,離名字言說」,你不要執著在名字言說上,「不著一切微細廣大境界,並希望勝果,亦復不著。」你不要去執著我要得到什麼果報,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你完全都不能相應。講出來的是名字言說,你不要再執著那個名字言說,有一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已經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你完全就著相了,就不會開悟。不要去執著它,名字相、言說相它是一個指路牌,心裡你不能放這個東西,不去執著這個東西。你看「亦復不著。但驀直如法行去,一念不起,果能斷得一分虛妄相想,清淨心便現一分。便是證得一分法身,而登初住,轉凡成聖矣。」就那一念斷了,前後際斷,你就證得一分法身,你見到法身了。法身在哪裡?中峰國師給我們講「分明在目前」,就在我們眼前。江老居士根據《金剛經》修學的方法,「驀直如法行去」,這些都不要執著,就是放下。我們用念佛的方法也是一樣,驀直念去,你就這樣一直念下去,這樣就對了。就是你統統放下,念得好也不要管,念得壞也不要管,你什麼都不管,你就這樣一直念下去,無論在什麼情況之下,我們就是這樣,這句佛號一直念下去。
現在我們有個方便,我們有念佛機,現在我常常都放念佛機提醒自己。這個念佛機在香港打佛七錄的,錄得效果不錯,真的是字句分明,我聽得是很有受用。我們念總是會夾雜這些妄念,我們念佛念很多,幾百聲、幾千聲、幾萬聲,但是你只要抓住這個原則,那總有一、二句是跟這個一念相應的,那一句念的時候你不思善、不思惡,那就是現量的。現在問題我們就是不能保持,你能保持著前後際斷,前念、後念斷了,那就是一念,很快我們的妄念又起來了。但是我們要從千百句的佛號當中,你現在有個一句、兩句相應,慢慢會三、四句,那就愈來愈多了。所以念得好也不要管,念得壞也不要管,天塌下來也不要管。
日本的同修就跟我講台灣很危險,大陸打過來。我說感謝大家關心,我們雙溪在做百七,我說提倡念佛保台。真正你相信了,真佛力加持。為什麼現在不靈?你也不相信,你有懷疑:真的嗎?一面念一面在懷疑,那就一念不相應,佛力要加加不上;如果你真相信,那真相應。像虛老(虛雲老和尚),二戰的時候日本侵略中國,八年抗戰,在四川轟炸,一次都死一、二萬人,躲在坑洞裡面被悶死,炸彈的威力很大。虛老還有密宗的祖師他們去做法會,那一次就沒有去轟炸了,真有感應。佛經都有記載的,所以要信佛。信佛,但是很難,《彌陀經》給我們講「難信之法」,它是很容易,但是你很難相信。你說我相信,你自己有懷疑,你自己不知道,事情來了你就不相信了。你說坐在這裡念佛我們可以消災,沒事的時候相信,真的有事的時候就不相信了,你懷疑就來了:真的會消災嗎?就懷疑。懷疑就沒有感應,你真信就真有感應。這個是難信之法,所以我們現在要不斷增長信心,不斷要提升,提升到都不懷疑了,那就相應了。我們現在懷疑還很多,你不要說沒有,可能暫時一念沒有,等一下馬上又來了。
一切不要管,一切統統放下,這很簡單,但很簡單我們卻做不來,就是放不下,就是要管。實在講,我們能管得了嗎?實際上管不了,那你就別管。在《淨土聖賢錄》有一個老太婆叫百不管,她到寺廟裡面去,家裡事業、什麼都交給兒子媳婦了。老和尚跟她講,念個三年就能往生西方,她說念了三年心還是很亂。老和尚說妳要放下,她說我放下了,統統交給兒子媳婦了。他說妳這個是外面放下,心裡沒放下,妳住在寺院裡面,心裡還是在牽掛家裡的。最重要是要放下妳心裡的,不是外面的,外面的對妳沒有影響,是妳心裡的牽掛,妳繫念這些世俗的事情,要把繫念世俗的事情換成繫念阿彌陀佛,那就相應了。
所以我們念佛要避免矜躁、卜度、計功求速等等,這些都統統屬於第二念。第一念就是什麼都不管,念得好也不要管,念得壞也不要管,將來我要怎麼往生統統不要管。在《西方確指》有個天然老僧,一個出家人,他病得很久,年紀很大了,他就一直擔心他將來骨灰要放在普同塔,要放在那裡。他去跟覺明妙覺菩薩請他開示,覺明妙行菩薩就給他講,你這個時候還不放下,你還怕你死了後,你那幾根老骨頭沒地方安置嗎?你兩個眼睛一瞪,兩隻腳一伸,人家怎麼處理跟你也都沒有關係,你要操什麼心?你操那個心幹什麼!這個就是放下。所以我們也要放下,這些統統不要管,一切順其自然就好。只要我們記住這句佛號,每一個字、每一句念得清楚、聽得清楚,叫「驀直念去」。《金剛經講義》是「驀直如法行去」,我們念佛就驀直念去,一直念下去,這樣就對了,這樣自然就會相應。你不要去求什麼時候相應,什麼時候得一心不亂,得一心不亂又是怎麼樣,想這個就沒完沒了,那念到喉嚨念破了也不會相應,「喊破喉嚨也枉然」。所以我們要懂得怎麼念,要會念。
我們是用念佛方法來達到一念相應,那一念相應就是第一念,你就保持第一念,第一念如果能保持,我們就證入了。我們現在打個佛七,或者做一場法會,可能有一句、兩句是第一念,跟現量境界相應的,那一念就是沒有分別執著的,但是很快的,我們第二念又出來了。就像六根接觸六塵,我們一接觸都是第一念,都是現量境界,但很快,我們眼根、耳根,你一接觸,像鏡頭一樣,它是個機器,傳輸進去就是眼識、耳識。前面五個識也沒有問題,再進去,速度很快的,意識就來了,意識來分別,接著就執著,速度很快的。現在我們就是從根本去修,從這個一念去下手,這個叫頓,直接的、很快速的,從根本去修。希望我們大家來學習,對這個有所體會,那我們念佛的信心就堅定了。念到相應,你信心自然就堅定。『如是求生淨土,決定得生。』跟阿彌陀佛的解行心願相應,當然跟淨土就相應。這句佛號念得相應,當然跟淨土就感應,所謂「心淨則土淨」。一念清淨一念相應,自性清淨心當然就跟淨土相應,決定得生淨土。我們再看下面:
【十、生清淨心之人,雖未成佛,卻已成就成佛之法。即離根塵識虛相,生清淨心實相。】
『生清淨心之人』,生起清淨心,『雖未成佛』,雖然還沒有成佛,『卻已成就成佛之法』,也就是說他已經成就成佛的方法了。什麼是成就成佛之法?就是『離根塵識虛相』,我們六根、六塵、六識,離這個虛妄的相。『生清淨心實相』,離虛妄相,他就生清淨心的實相。《金剛經》的方法就是去觀,根性比較利的,他直接觀如如不動的自性。我們的自性清淨心,它是如如不動的,所以《金剛經》講「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外面這個境界不取相去觀,內心觀我們如如不動的心,就是不思善、不思惡,那是如如不動的。所以觀要從我們起心動念去下手,你起個心、動個念不對了,趕快再拉回來,它的觀法是這樣的。因為起心動念我們已經很習慣了,所以在起心動念處這個地方去下功夫。我們看到的境界相,一起分別執著,趕快觀這是虛妄的,不要分別執著。離根塵識,我們講這個很多人就體會得不會很具體,所以江味農老居士講根性比較利的,你可以直接觀如如不動的自性清淨心。我們的心本來就是如如不動,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給我們開示的靈知心,它如如不動,它從來就沒動過;從來沒有動過,我們現在以為它在動,其實也沒有,是我們迷了。所以中峰國師給我們開示,「處生死流,驪珠獨耀於滄海」,驪珠就是一個珠,好像龍的寶珠,獨耀於滄海,「居涅槃岸,桂輪孤朗於中天」。靈知心它始終是這樣,它沒有變,你在生死苦海它是這樣,你居涅槃岸它還是這樣,如如不動,你去觀那個。
如果這個我們不行,就從外面緣生法去觀,就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什麼叫有為法?如果從唯識學來講九十四種,物質的、精神的,不相應行法統統都是有為法。我們看江老居士的《金剛經講義》,他已經觀二十年了沒什麼感覺,後來有一天他忽然悟出一個道理,他覺得什麼叫有為法?為什麼他觀了這麼久功夫不得力?他就想到那就從我們眼前生活當中,你每一天從早到晚,你碰到的人事物,有順自己意思的、有違背自己意思的,有順境、有逆境,有善緣、有惡緣,當我們碰到的時候就要去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就是你要起觀,起觀就是這是在作夢,順境、善緣好夢,逆境、惡緣惡夢,好夢、惡夢統統是夢,統統是假的,你醒過來什麼都沒有,都是一場空。當你在作夢當中知道是作夢,它就對你沒有妨礙,他教我們從這個地方去觀,觀這個。但是你要提起那種高度的警覺心,古大德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當你碰到境界的時候,煩惱習氣要冒出來的時候,就要趕快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是假的,假的不要執著。大家試看看,人家罵你一句,我們可能第一個反應就回罵過去了,誰怕誰!那就沒有在觀,那已經不曉得第幾念了。所以什麼叫回光返照?境緣遇到了趕快回頭起觀照,我現在心裡動什麼念?生氣了嗎?喜歡的生貪心,你想要得到它,要去佔有它,那就起貪心了;逆境起瞋恨心,就討厭它、排斥它。如果在生活當中,從順境、逆境這樣去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那是假的,跟作夢一樣,就是在我們起心動念這個時候去觀才有效果。但是這要時時刻刻提高警覺心,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如果我們警覺心太遲了,它跟著我們的慣性,煩惱就統統起來了。如果你警覺心夠,一起心動念就察覺到了,趕快轉過來,就把它撫平下去,這樣功夫就會得力。
我們念佛也是這個原理,念佛什麼叫功夫成片?你能伏煩惱就功夫成片。念佛功夫在念佛法門,你只要能伏惑,惑伏住,用佛號伏住,在淨土法門算及格了,伏惑可以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再去斷惑。修其他法門不及格,其他法門伏惑,你只能生人天善道,你不能出三界,但是淨土法門你信願念佛,帶業往生就有把握了,所以這個法門比其他法門要容易。但是容易並不是說都完全沒有條件的,只是說分數二十分就及格了,阿彌陀佛這所大學你考二十分就可以錄取了;其他諸佛世界的大學最少六十分、七十分、八十分、九十分,有的要一百分,那個難度就比較高了。
所以我們修清淨心,觀也都可以幫助我們,我們念佛如果能夠提起這些,幫助我們念佛功夫得力。所以念佛也是觀,《十六觀經》也是觀。《金剛經》是觀「如夢幻泡影」,觀我們眼前看得到的,我們能夠很直接去觀。《十六觀經》那個觀想比較難,第一觀到第十二觀比較難。第一觀算是容易,我們也看得到,就是太陽要下山了,紅紅的,「落日懸鼓」,像鼓懸在空中一樣。這一觀觀成就了,你張開眼睛、閉著眼睛,前面就是一個紅紅的太陽。真觀成的時候還會有業障現前,重的業障,起個黑霧把你的太陽遮住了;輕一點的,黃色的霧給你遮住了;再輕一點,白色的霧給你遮住了,你要去懺悔業障,懺除了它才會又恢復。第一觀就很難,第一觀可以觀成,就能往生極樂世界;任何一觀你觀成就,就能往生極樂世界。大家可以試看看,我去觀,看太陽下去就沒有了,何況觀水觀,觀大地結冰?大地結冰,觀水清澈像琉璃,我建議到四川九寨溝去,水都是綠的、清澈的,觀那個水結冰就是琉璃色的。前面我們都看得到的去觀,後面我們看不到的,觀七寶行樹,觀蓮花開、蓮花合,觀佛的白毫相,「白毫宛轉五須彌」,我們沒有看到,到底怎麼去觀?這個難度很高。這個心要很定,要禪定功夫才能觀得起來,心要細,心要定。
第十三觀觀佛像比較容易,觀佛像,我們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圓滿佛,就是這尊佛適合觀像念佛。但觀像你要有時間,一天到晚沒有事情,你的工作就是看佛像,那大概要找這樣有福報的人我看也很難,可能有,很少很少。十三觀,當然觀像要比觀想要容易,「但想佛像,得無量福」,你看佛像就得無量福報。觀像念佛它是個念佛的方法。實際上那些雕刻佛像的人都可以修觀像念佛,但是他不懂這個原理,一天到晚他只是為了工作,我這個刻一尊多少錢,不懂得修行,那很可惜!不然刻佛像也是觀像念佛,古人石雕,你看敦煌那些都是要觀像念佛。
第十六觀叫持名念佛。我們現在就是你每個字、每一句念得清楚,那是第十六觀,那也是觀。這一觀是最容易修的,但是它的成就是最高的。所以我們往往看錯了,那太容易,大概成就也是比較低的,其實都錯了,剛好相反,它跟實相念佛相應,暗合道妙。所以古來祖師大德講《觀經》,講這些理論方法,實際上修統統是修持名念佛。這個大家都能修,就是你一切放下,每一字每一句你都念得清楚,這樣就好。平平常常這樣去念,平常心是道,你不要想要一個什麼奇奇怪怪的,或者要做個什麼樣的,你就這樣念下去自然就相應了,你就暗合道妙,成就是最高的。所以我們淨老和尚常講,第十六觀就是壓軸好戲,壓軸的戲放在最後面。
「離根塵識虛相」,離根塵識就是我們剛才講的第一念,你能保持第一念就離根塵識了。我們大家每個人都有第一念,但是時間太快了,眼根一接觸馬上就是眼識,再傳輸過去,馬上第六意識就來了,就開始分別執著,它那個速度很快。我們就是在這個當中,你去離根塵識的虛相。這些道理我們多聽聽,對我們修行都有幫助,你多理解。生清淨心,實相你就見到了。我們再看第十一:
【十一、由實信故,而能離虛顯實,一念相應,其功德已成就第一希有之菩薩,有成佛之可能。】
『由實信故』,「實信」就是你見到實相,你的信心就不懷疑了,你見到真實了,能夠離開虛妄就顯出真實的。所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去觀外面這些緣生法,統統是有為法,心理的(精神的)、物質的不相應行法(抽象概念的),這些統統叫有為法,它是有生滅變化的。這一切就是虛妄的,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一直觀緣生法是虛妄的,你這個功夫用得深,自然你看到這一切是虛妄的,你就不去分別執著了;不分別執著,真如自性它自然就顯露,就在眼前。實際上現在也是在眼前,但是我們一直在分別執著,就是它原來就是一根麻繩,然後生起遍計所執,就變成一條蛇。人家給他說那是一條麻繩,他說什麼?我明明看的就是一條蛇,因為他執著那個,分別執著,實際上它是麻繩,它根本就不是蛇。那我們眼前看到這一切,我們就去分別執著,就像看到麻繩能變成一條蛇,其實是你自己那些分別執著產生的幻相。如果離開分別執著,離根塵識這個虛相,清淨心就現實相,現實相你看到眼前這一切就不生不滅,你看到人沒有死。現在我們看到人、動物生老病死,植物生住異滅,礦物成住壞空,那是虛妄的,那是你在作夢。事實呢?事實是不生不滅。
你講不生不滅,大家不相信,我看到就是生滅,你說不生不滅。就是說我看到明明是一條蛇,你給我說是麻繩,他就不相信,他就不知道那是他自己看錯了。佛給我們講,我們眼前這些不生不滅,我們就不相信,哪有不生不滅?我看到的都是生滅。所以小乘人他不相信大乘佛法。小乘講什麼?苦、空、無常、無我,他修行就是從這個地方得解脫的。他人我執沒有了,但執著法是真的,真的就是苦、空、無常、無我,我就根據這個修行成功的,他那個放不下,所以他就不能明心見性,做個阿羅漢,佛呵斥叫焦芽敗種。其實他只是一個階段性的解脫,他沒有達到究竟圓滿的解脫,要成佛才究竟圓滿。好像你讀書只小學畢業,你要讀到研究所才圓滿,就停留在那裡了。
所以這些我們也要明白,我們修行,這一生遇到淨土法門,大家都有成佛的可能,都有成佛的機會。這句佛號,道理無邊的深廣,如果不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這樣的人來給我們講,我們不會懂。中峰國師是參禪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後來再轉修淨土,所以你看他的開示,他的開示有一句我們懂了,我們就開悟了,但我們念了半天還是迷惑顛倒,還沒開悟,繼續學習。所以我們做法會也是要修觀,以前我們老和尚就要求我做三時繫念要隨文入觀。師父這樣要求,實在滿嚴格的,你不能嘴巴念就可以、唱得很好聽就可以,還要入觀,就是說你經文念到哪裡就入那個境界叫入觀,就入那個境界,入境界就開悟了。實在講,我的根性不利,根性利的早就開悟了。後來我想師父要求我隨文入觀,入就是念到哪裡你就入那個境界,就入進去了,證入,這裡講證入。後來我根性太差,我想我就隨文作觀,能做到這一點就算不錯了,作觀就是「應作如是觀」的作觀,這個比較容易點。隨文入觀是直接觀真如本性如如不動,那個高,隨文入觀高,所以我現在是從隨文作觀開始來學。諸位你們根性比較利,可以隨文入觀,你來參加法會,參加一場下來你就大徹大悟了。這個法會就一個人大徹大悟,那功德無量!如果你不懂得作觀的道理,都是結結緣、種種善根,大家很喜歡唱、很喜歡念,種善根這個功德是有,但是最殊勝的利益當然是開悟,開悟你往生西方淨土上品上生,不在中下品,品位就不一樣。希望我們大家共同努力,希望我們這一生往生西方,大家都,你看中峰國師不是勸我們嗎?「上品蓮花為父母」,他不是念「九品蓮花為父母」,九品蓮花就是可上可下。他要求比較高,因為依照中峰國師他開悟的,他當然是上品,他也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跟他一樣上品,所以「上品蓮花為父母」。這是我們大家這一生遇到佛法,遇到淨土法門,我們共同努力修學的目標。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三條。每一條實在講,意義都無盡的深廣,我們也只能大概的講一些概念,大家自己深入去體會。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