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講義節要—心淨即佛土淨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四集) 2021/4/21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044
《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三。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我們繼續來學習《金剛經講義節要》,我們已經進入第三卷。上一次我們學習到,「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上一次我們學習到這一段,我們今天接下來看下面這段文:
【五十、約因詳顯 約因心正顯 先明嚴土不住】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
這段經文是『約因詳顯,約因心正顯,先明嚴土不住』。首先跟我們說明莊嚴佛淨土但是不住莊嚴淨土的相,就是「先明嚴土不住」。我們看《講義節要》第一條:
【一、菩薩修因時,六度萬行,一一功行,回向淨土。所謂「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是也。】
這段《講義》給我們註解經文講的『菩薩莊嚴佛土不』,就是菩薩有沒有莊嚴佛淨土。須菩提回答,『不也,世尊』,也就是說菩薩沒有住莊嚴佛淨土的相。『何以故』,為什麼?『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金剛經》,我們會看到很多次,一個「則非」、一個「是名」,這兩個字眼、用詞。『菩薩修因』,菩薩修『六度萬行』,這個「行」,可以念「行」,也可以念「絎」,行就是功夫的意思,行就是說他的行門有六大類(六度)。也就是菩薩整個生活,菩薩自己怎麼過日子,怎麼去教眾生過日子,就是用六度,自行化他就是以六度。「六度萬行」,萬不是數字,也就是說所有的行為都包括在裡面。行,實在講無量無邊,太多了。萬是一個形容比喻,比喻無量無邊,不是我們數字的一萬、兩萬,不是那個意思。它這個不是數字,不是數目字,是形容比喻生活當中方方面面,那太多了,身口意三業。六度,六度每一度展開都是無量無邊,所以六度萬行,或者講六度萬行。上面的六度萬行可以念行,行就是行門、行為。菩薩的生活行為是什麼?自己怎麼過日子?怎麼去教眾生過日子?就是用這個六度。下面這個可以念「絎」。『一一功行』,「功」是功德,「行」就是功夫。他修六度有功夫了,我們現在的話講有心得了,真正是修這個六度。
修六度,我們也常常跟同修來分享、說明,實在講,六度是人人都能修的。無論在家出家、男女老少、貧富貴賤、各行各業,都可以修六度,這個我們一定要明瞭。所以你只要發心修六度,那你就是菩薩了。所以菩薩,無論是在家出家、男女老少,都可以作菩薩。發菩薩心,修菩薩行(就是修這個六度),人人都能作菩薩。你去受菩薩戒,就可以稱你是菩薩了,雖然還沒有離四相,但是起碼也是個名字菩薩。我們希望從名字菩薩達到真正的菩薩,就是離四相了。《金剛經》的標準,菩薩是要離四相。如果有我相、有人相、有眾生相、有壽者相,即非菩薩,他就不是菩薩,這是《金剛經》的標準。如果不是以《金剛經》的標準,菩薩,有權教菩薩。我們凡夫是名字菩薩,你去受個菩薩戒,人家就稱你菩薩了。像我們道場很多同修,也都是稱某某菩薩,這個也是對的。菩薩的層次很多,是初發心菩薩,還是果位的菩薩。《金剛經》稱菩薩,它是有一個標準,就是你不能有四相。你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那你就不符合《金剛經》講的這個菩薩的條件,所以起碼你要離四相。菩薩修因證果,菩薩修因要達到佛果,所以修六度是成佛的因。此地講一一功行,『回向淨土』。「回向」,有迴自向他、迴因向果、迴小向大,迴是迴轉。迴向,就是你修的這些功德要迴向哪個對象、什麼目標。菩薩修因,迴因向果,菩薩修六度迴向,他是要成佛,成佛是果,所以迴因向果。迴自向他,就是說我自己修的這些功德迴向給哪個對象,對象就很多了。對象有個人的、有大眾的,也有一切眾生的,所以這個也就很多了。或者每一個階段,你什麼樣的因緣,你迴向給哪一個特定對象,這個也是迴自向他。
像我們昨天,給志明居士,在台中那邊也辦了一個法會。清水念佛堂,他們請了很多次,請我去做法會。他們新的念佛堂,我從來沒去過。十幾年前有去做過一次,記得好像是租學校的一個禮堂,很久了。現在他們自己蓋了一個新的佛堂,之前請了很多次,也都沒有因緣,沒時間去,因為常常出國,沒有時間。她平常也都來我們道場共修,王會長都有來道場共修。最近,志明居士車禍往生。二二八那一天,她第一次到三重淨宗別院參加法會,跟志明之前都認識,想不到他三月二號車禍往生。所以他們知道這個信息,就說如果要助念,佛堂可以提供。後來就是剩一口氣,送到他們那個佛堂去助念,也非常非常發心。所以這次的法會,由他們的名義來主辦的。主辦,主要我們是以老和尚的護國息災,因為台中那邊也缺水,這也是災難,天災人禍也是很多方面。所以昨天志明居士滿七,剛好是一個因緣,這些似乎冥冥當中有安排,就利用這個機會去莊嚴道場。還是開放給大家寫牌位的,所以還是屬於公開性的,集體的超薦。
昨天下午我們也很突然的接到,我們華藏後製組徐文龍居士往生了。我很驚訝,大家都很驚訝,我說我們這邊滿七都還沒有做圓滿,又往生了。他是五十二歲,今天問了,五十二歲。我聽說,昨天十一點多,他的同修,還跟他用Line在聯繫。昨天下午他們約了三點在華藏開會,他沒來,他同修就跑回去看,門鎖著打不開。後來去叫警察開門,結果發現他趴在浴室裡面,已經往生了。這樣判斷大概是,因為十一點多還有在通信息,可能十二點到二點這個當中。所以今天我們從台中上來,我就想昨天他們就送到上品蓮去助念,剛好助念十幾個小時了。我們上來就直接到上品蓮去給他誦經,給他迴向,幫他入殮。這個也讓我們想到,佛在《四十二章經》講,「人命在呼吸間」。你看他也是有血糖的問題,這應該都是屬於心肌梗塞方面的,所以很快也就走了。所以人命在呼吸間。今天中午去給他入殮,我們誦經念佛迴向給他,勸他放下萬緣,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像這個就是迴自向他,我們念經,大家自己念經的功德都迴向給他。這個是比較特定的一個因緣,一個對象。所以迴向就很多方面。迴自向他,像之前花蓮的車禍、遊覽車撞山壁、戰鬥機掉到海裡面,這些都是屬於個別的,單一的迴向。這個迴向屬於迴自向他這方面。
迴因向果,你修這個功德,你要得到什麼果報?有的人布施一些錢財,他希望他的事業愈做愈好,他求的是那個果報。有的人是求升官發財,有的人是求家裡平安等等,求的果報也是非常非常多,這類是屬於迴因向果。我現在修這個因,我要迴向求什麼果。像了凡先生,他沒有官位,求官位,得到了;沒有兒子,求兒子,得到了。壽命五十三歲,他沒有求壽命,但是他也延壽了。這迴因向果。迴小向大,一般就是你修小乘的,現在回過頭來修大乘。修小乘就是自利,只是想自己了脫生死,他沒有發願度眾生。現在發心要把原來這個小心量迴轉向大心量,要普度眾生,迴小向大。所以迴向大致就這三大類。
此地講,『迴向淨土』。「迴向淨土」,就是我們平常念的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去莊嚴佛的淨土,這是我們平常都在念的。迴向淨土,另外一個意思,我們修淨土法門的人,就是我們迴娑婆向極樂。我們迴轉娑婆世界就向著極樂世界,我們的目標方向,是要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也是迴向淨土。迴娑婆向極樂,我們要放下娑婆世界,求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也是迴向淨土。所以我們念「願生西方淨土中」那一首迴向偈,就是迴娑婆向極樂了。此地是講,我們平常念的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是也」。所以這裡經文講,『菩薩莊嚴佛土不』,就是我們平常迴向偈念的。我們再看:
【二、須知「莊嚴佛淨土」,「淨」字最要緊。土云何淨,由心淨耳。既須心淨,所以莊嚴不能著相。若心取相,便不清淨矣。】
這段也就是給我們說明要怎麼樣才是真正的莊嚴佛淨土,當然不是我們現在念一念就是莊嚴佛淨土了。這是告訴我們,必須要知道『莊嚴佛淨土』,很重要的,就是在「淨」這個字,『淨字最要緊』。『土云何淨』,「土」就是我們住的環境,環境要怎麼樣才能清淨?『由心淨耳』,我們居住的世界環境清淨,是由於我們心清淨,所以你就感應住的國土環境(世界)清淨。這個在我們淨宗的古來祖師大德也常講,「心淨則佛土淨」。心清淨了,那我們居住的國土就清淨。反過來,心不清淨,國土(世界),我們住的環境就不清淨。不清淨是什麼?我們現在講的污染。你看《彌陀經》講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五種污染。五濁惡世,濁就是混濁、污染,污染就不清淨,而且這個污染的程度,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情況。
現在由於科技的發達,科技發達是給人類帶來物質生活上的便利(就是一些生活上很方便),物質上的享受,但是副作用就是污染。發展科技為了什麼?賺錢,經濟。你要賺錢,你就是要發展這些,發展這些是經濟上可以賺很多錢,但是我們整個地球必定受到污染、受到嚴重的破壞,生態自然環境就不平衡了,這是必然的。所以我們看到很多工業區,像化學工廠這些都嚴重污染,還有核能發電廠也是很污染的。現在我們台灣好像核能發電廠停止了,用燒煤的,燒煤的還是污染,不一樣的污染,煤煙出來,對肺部就很傷害,那還是污染。最近這兩天報紙在報導,日本的核廢水一百萬噸,兩年後要倒入太平洋。日本官方講,那個沒問題,可以喝的。它是一個政治的宣導。但我們現在大家對這些都有一點常識,怎麼可能完全沒有污染?如果完全沒有污染都可以喝,那也不用倒到海裡面,你倒到水庫,我們大家來喝不就好了嗎?大家想是不是這樣,何必倒到太平洋?倒在日本裡面的湖泊、水庫。既然沒有污染都可以喝,那為什麼要倒到太平洋?倒到太平洋,周邊國家的海域肯定也受到污染,這是必然的。所以現在怎麼處理,這個世界不可能沒有污染,現在國際上在開會要節能減碳,這是有比較減輕,也不可能完全避免。減輕、改善一些是可以,但是也不可能完全做到沒有污染,那也不可能。要這個地球恢復本來那種清淨,你就不要發展科技,大家不要賺錢,不要追求物質的享受,那就可以恢復到以前清淨的環境。但是做得到嗎?做不到。
我們過去常常聽淨老和尚講席當中講,現代人都有環保的意識,都提倡環保,知道這個地球污染得很嚴重。科學家早在幾十年前就講了,再過五十年,這個地球就不適合人類居住了,提出這樣的警告了。現在有這種環保的意識,但是能不能真正做到讓這個地球回歸到都沒有污染?我們答案是不可能。為什麼不可能?我們老和尚也講,因為環境的污染,大家只知道要去改善外面環境的污染,但是造成環境污染的根本是人的心,人心不清淨,才會去造成環境的污染,根源是人心。人心,什麼不清淨?貪瞋痴慢這些煩惱。比如說貪心,他要賺錢,賺錢就會污染,當然他會給你一些理由說,這些沒有什麼污染、這個沒有什麼問題,一定是這麼講。現在全世界不都這樣嗎?大家想一想,有可能不受污染嗎?清淨嗎?這個就很難了。所以真正要回歸到清淨,還是從人心回歸,「心淨則佛土淨」。大家都沒有貪瞋痴了,不追求這些物質享受,大家都能夠知足常樂,這個地球才有可能恢復清淨,沒有污染。但是大家想想,這個可能嗎?佛菩薩全部都來,也沒辦法。因為眾生這種貪瞋痴慢,你看現在又貿易戰,經濟、科技發展,一直在競爭、鬥爭、戰爭。所以污染,首先是先污染人心,然後人心受到污染,人去製造環境的污染,根源是這樣。所以我們淨老和尚的結論,就是你要環境清淨,首先你心要清淨。人心不清淨,你一天到晚在製造污染,你怎麼讓這個環境清淨?所以雖然有環保的意識,那只能治標不治本。本是在人心,因為人心,你有思想的污染、你有見解的污染(心理受污染),你的生理受污染、你的精神受污染,這些受到污染,你造作出來的就是污染整個地球環境。
所以這裡講,「須知莊嚴佛淨土,淨字最要緊。土云何淨,由心淨耳」。極樂世界為什麼清淨?因為往生到極樂世界,大家都是心淨則土淨。所以他那個世界當然一點污染都沒有,因為大家心都清淨。因為他的根本是清淨,所以他感應環境就是清淨,就是這個道理。所以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明瞭。所以淨字最要緊,莊嚴佛淨土,淨這個字是最要緊。土云何淨,心要清淨。所以這個世界要真正回歸到清淨,就是要人心都清淨,大家不要貪瞋痴,不要競爭、不要鬥爭、不要戰爭,世界就清淨了。
下面這句講,『既須心淨,所以莊嚴不能著相。若心取相,便不清淨矣。』這是《金剛經》的標準,你要莊嚴佛淨土,這個世界國土要清淨,必須心清淨。既然必須心清淨,所以就不能著相,著相就不清淨。所以莊嚴不能著莊嚴的相,不能去執著我能夠莊嚴佛淨土,這個就著相了,心就不清淨了。所以「若心取相,便不清淨矣」,心不能取相。不能取相,也就是說莊嚴他不執著莊嚴的相,這樣就清淨了。不能,我能夠莊嚴佛淨土,我莊嚴了多少佛淨土?這個心就不清淨。所以莊嚴不能著相,不能執著去莊嚴的那個相,這樣才是清淨。如果心取相,就不清淨了。我們再看下面第三:
【三、『莊嚴佛土』,應不取著、不斷滅。『則非』,明其不取著相。『是名』,明其非斷滅相。】
《金剛經》,我們看到『則非』跟『是名』。『莊嚴佛土,應不取著』,就是不能取相,不能去著相。不取相,不著相,但是你也不能說斷滅,莊嚴佛淨土就著相,那我就不要莊嚴佛淨土,那就變斷滅了。所以他講這個意思,不能有一點點誤會,誤會那就問題很大了。所以前面也講,你不能取法,但你也不能取非法。你說不要取法,不要執著,你什麼都不幹、什麼都不做了,那就取非法了;是叫你去做,但是你不要放在心上,是這個意思,叫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如果做了一直放在心上,這個取法。聽到不能著相,什麼都不要做了,六度也不要修了,那取非法了,那比取法更麻煩。所以「應不取著、不斷滅」,斷滅就是什麼都不要了,那個叫斷滅。那個還是取相,取個斷滅相。所以不著相,是這個相中你不要去著,這樣就對。不是說你要去逃避那個相、去排斥那個相,不是的,就是你不要去執著它,這樣就對了。所以有一些人聽經,他誤會這個意思。他說,這個花花世界相那麼多,看到人那麼多,不取相,那我就跑到山裡面去,住在石洞裡面,都看不到人,那就沒有人相了。但是還是有山洞的相,那個還是相。你走到哪裡,它還是一個相,不是這個相,就那個相。所以只要不取著就好了,不必去逃避那個相,也不要去排斥那個相,是這個意思。
所以『則非,明其不取著相』。「則非」,就是說把你取著的相放下,你不要去取著這個相,不要放在心上。『是名,明其非斷滅相』,「是名」,就是叫你不要著相,但是不是叫你去斷滅。只是叫你不要去執著那個相,不是叫你去排斥那個相、去斷滅那個相,不是的。所以一個「則非」、一個「是名」,這個很關鍵的,我們要好好去體會。我們再看下面:
【四、性必現相,性相從來不離。相從性生,仍應會歸於性也。】
相它從哪裡來的?從性現出來的。性是本來無一物,什麼都沒有,但是森羅萬象就是從什麼都沒有那個地方現出來的。所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常常引用電視螢幕,把螢幕比喻作性。螢幕空空的,什麼都沒有,但你頻道一打開,它種種的相都能現,森羅萬象,萬事萬物,什麼相都有,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相,從哪裡出來?從什麼都沒有那個螢幕出來的。透過這個比喻,讓我們去體會性跟相。我們現在看到整個世界,山河大地,森羅萬象,太虛空,這是相。這些相從哪裡來?從我們自性清淨心裡面現出來。所以六祖開悟的時候講了五句話,其中有一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什麼叫自性?它能生萬法,萬法都是從它那裡生的。但是自性無相無不相,它能現一切相。性跟相是一體的,你不能切割,不能分開的,『性相從來不離』。螢幕那邊有些相,你說這個螢幕我不要了,不要,相也沒有了。你也不能說我只要那個相,螢幕我就不要了,那你那個相也沒有了,所以不能分離的。所以性跟相從來不離。還有古大德引用「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那個比喻也是在形容我們自性。我們自性好像黃金,大家可能都有到過銀樓,看過用黃金打造各式各樣的器具,有戒指、項鍊、手環,也可以打造成佛像,你也可以打造成一條狗。它什麼相都可以去造,但是它的質料都一樣,都是黃金。黃金,你說那些相我都不要,我只要一個金塊就好。金塊還是一個相,金塊長長的,還是四方形的,它還是一個相。你不能說那個相我不要,我只要黃金。你那個相不要,黃金也沒有。黃金就在相裡面,那個就是,叫我們去體會這個。所以我們的自性在哪裡?你現在看到的所有都是,沒有一樣不是我們的自性。好像作夢一樣,夢從哪裡來?從自己心裡。所以「性相從來不離」。
『相從性生,仍應會歸於性也。』相從性生出來的,它還是要會歸到性,回歸到自性、回歸到本性。回歸到本性,所有問題都解決了。我們現在迷在這個相,不知道自己的自性,不知道相是我們自性現出來的。我們現在看到的森羅萬象,包括自己這個身體,就是我們自性清淨心現出來的。這個身體不是我,是我所,但是我們一般人總是認為我就是這個身體,這個身體就是我。好像我們穿在身上的衣服,衣服穿在我們的身上,衣服不是我,是我所。我所有的,我所,我所使用的,我所穿的,這個叫我所。身體跟衣服是一樣的,這個身體現在是我所使用的,用壞了,不能用了,要再換一個。好像衣服穿破了、穿舊了,那你要換一件新的。但是我們都把這個身體當作是我,錯了!真正的我是什麼?在我們身體裡面,六根。眼能見、耳能聽、舌能嘗、鼻能嗅、身覺觸、意能知,六根的根性才是我。但是我們迷失了,不知道,迷在這個相上面,把自性忘記了,造成六道輪迴,在這裡面悲歡離合。如果你見到自性不生不滅,這些相是幻相,回歸到自性。所以我們六根的根性才是真正的我。
所以為什麼禪宗講明心見性,見性叫成佛?明白你自己的心、認識你自己的心,見到你自己的本性。你見到自己的本性就叫佛,迷失自己的本性就叫眾生,也就是不認識自己本來面目。自己本來真正的面目不認識就叫眾生,認識自己本來面目就叫佛。所以佛法修到最後,就是不管你修哪個法門最後統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成佛都是平等的。你看《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統統是菩薩,有在家、有出家,出家的六個,其他四十七個統統在家,有男的、有女的,有老的、有小的(還有小孩子),各行各業,還有其他宗教的。他們明心見性,他們都叫佛。所以《法華經》講,龍女八歲成佛。龍女,她還不是人,她還是畜生。龍女,八歲,她為什麼成佛?她明心見性了。就在你現前的身分,你明心見性,你就是佛了。所以不在相上面,在你見到性。
所以六祖去參五祖,那個時候六祖他們是住在廣東,廣東在唐朝那個時候,還是屬於沒有開化的地方。那個時候稱南方這邊叫南蠻,比較野蠻。六祖去參五祖,五祖一見到他說,你來這裡做什麼?他說我來作佛,來求作佛。五祖聽了,口氣很大!你這個獦獠也要來作佛?獦獠,就是你南方的,我們現在講原住民。我們現在台灣講原住民,在美國講印地安人,非洲的那些人,像澳洲也有原住民。所以當時他講獦獠,就是我們現在講原住民,沒有文化水平地方的人,你也要來作佛?六祖就回答五祖說,人有南北,佛性沒有南北。你看這句話不是明心見性,講不出來。人有不一樣的,不一樣是什麼?相,相不一樣,有白人、有黑人、有黃種人,種種人。在我們中國五大族,漢滿蒙回藏,種族不一樣,相不一樣,長得不一樣。所以說人有南北,人有長相不一樣,但是佛性沒有南北,佛性都一樣的。就像金子,本質都是金子。金子,你去打一個黑人樣子、打一個漢人的樣子、打一個蒙古人的樣子,樣子不一樣,相不一樣,但是質料是完全一樣的。性是一樣的,所以六祖一回答,五祖說這個獦獠根性大利,知道他不是一般人,叫他去槽房做苦工,去舂米。
這裡講,「性必現相,性相從來不離」。人有南北,佛性沒有南北。不但人,連螞蟻、蟑螂牠的佛性,你看釋迦牟尼佛成佛,第一句話就講(在《華嚴經》講的,佛成佛第一部經是講《華嚴經》)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大地眾生就包括這所有的動物、植物、礦物,螞蟻、蚊蟲統統是,都有跟如來同樣的智慧德相,絲毫沒有差別。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問題是眾生他有妄想、他有分別、他有執著,本來的智慧德相他不能證得,被障礙了。被誰障礙?被自己障礙,不是別人障礙,是自己障礙的。自己什麼障礙?妄想、分別、執著,你把這個放下,那就現前了。所以性相從來不離。
「相從性生,仍應會歸於性」,要回歸到性。所以明白這個道理,實在講人哪有死,人沒有死。人的生死是從身體講的,身體有生,有生它就有滅,這是一個生滅的。本來人沒有生滅,我們自性不生不滅,所以人沒有死。不是說人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不是這樣的。我們也可以做個實驗,你晚上睡覺,睡著的時候不跟死人一樣嗎?差別只是我們還在呼吸,死了沒有在呼吸,就差這樣。你去看看睡著的人,有的嘴巴開開的,我們看到有些人死了嘴巴開開的,差不多,只是他還有在呼吸,死了沒呼吸。躺在那裡,他身體也沒有在動,也沒有在活動。但是人睡著的時候,你想想他的精神還有沒有在活動?有,他沒有停,還在作夢。所以從這裡我們就可以去證明佛在經上講的,確實是這樣的。
所以要講這個就很多了,《楞嚴經》、《圓覺經》,尤其是《楞嚴經》專門就講這個問題,佛的弟子統統問這些問題。波斯匿王他常常聽佛說,我們有一個不生不滅的自性,在哪裡?他說怎麼會不生不滅?我現在六十二歲了,臉皮都皺了,頭髮都白了,怎麼會沒有生滅?這個身體一直在變化,就是一直在生滅。請問釋迦牟尼佛:佛,你常常講我們有一個不生不滅,在哪裡?佛就說就在你身體裡面,你每天眼睛能夠看的、耳朵能夠聽的、鼻能嗅的、舌能嘗的、身覺觸、意能知的,那個性就不生不滅。但是聽了還是不懂,聽了不懂又繼續問,他說怎麼會不生不滅?所以佛就問他,你幾歲看到那條恆河?波斯匿王就說三歲。他媽媽去那邊祈禱,拜耆婆天,恆河是印度人的聖河。他說三歲就看到恆河。佛說你現在六十二歲了,那你還能不能看到恆河?他說可以。你三歲能夠見到恆河,六十二歲還是能見到,你這個身體是有變化,但是你那個能見的性它沒變。你三歲能見,現在六十二歲還是能見。波斯匿王聽懂了,很開心。真的,他知道什麼是不生不滅了,就在自己六根的根性。
但是佛的弟子很多,各人根器不一樣,各人領悟也不一樣。有一個弟子,他還是聽不懂。他說你眼睛好好的,三歲能見、六十二歲能見,瞎子他怎麼見?佛就叫他去找一個瞎子來。就問他,你現在見到什麼?他說見到眼前一片漆黑。佛就說所以他能見,他見到黑黑的,那個就是見性。他還是不懂,換作我們,我們也不懂。你見到黑黑的,那個還叫見嗎?見到黑,那還是能見。如果不能見的話,那個黑黑的他也看不到。所以這個弟子,佛這麼講他還是不懂。不懂,佛就說這瞎子看不到,他見到眼前一片漆黑;你現在眼睛好好的,你憑什麼能見到外面這些景象?所以佛就說,現在燈關掉,沒有太陽,沒有月亮,沒有星星,你不要點蠟燭,把你送到坑道裡面。這些燈光統統沒有,請問你眼前見到什麼?那個弟子懂了,跟瞎子一樣,一片漆黑。
大家有沒有看到做礦工的?礦工這邊要綁一個電燈,有沒有?他要入坑道,一片都是漆黑。他如果沒有綁那個燈,他一下去就跟瞎子一樣,看到什麼?看到一片漆黑。你眼睛好好的,也是看到一片漆黑。所以我們現在眼睛好,能見,你是靠這些燈光、太陽光、月光。這些光如果沒有,你去坑道,你不戴一個燈,你能不能看到?你沒有戴那個燈,跟瞎子是一樣的,一樣的看到漆黑。你能看到漆黑,能見到漆黑那個就是見性。我們再看下面:
【五、「則非」、「是名」兩句,即開念佛法要也。】
江老居士特別提出念佛法門,因為江老居士他是「教宗般若,行在彌陀」。他學教是宗般若,以般若為主要的。他的行門,修行他用什麼方法修?他沒有參禪,他是念佛的,他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的。所以他的修學就是教宗般若,行在彌陀,這也是給我們念佛人一個示範、一個榜樣。為什麼這裡講『則非、是名兩句,即開念佛法要』?這個跟念佛又有什麼樣的關係?下面就給我們說明:
【『則非』,明自性清淨,本無有念。『是名』,明妄念繁興,必須執持名號以除妄念。】
就給我們說明,『則非』,「則非」就是告訴我們自性清淨,自性清淨心中一法不立。一法不立,就是六祖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無一物,哪有塵埃?本來都是清淨的、空的,就說「則非」。六祖又講了一句,我們大部分都只是注重在「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一首偈。本來無一物就是講性,你自性本來空寂,本來無一物。所以從真諦裡面講就是一法不立,本來無一物,一法不立。則非就是一法不立,但是『是名』兩個字就是講俗諦,萬法齊彰。真諦是一法不立,俗諦是萬法齊彰,什麼都有。所以「則非、是名兩句,即開念佛法要」。則非,本來無一物,什麼都沒有,那佛也沒有,什麼都沒有,還念什麼佛?所以再加一個「是名」。
下面就給我們講,『則非,明自性清淨,本無有念。』你自性本來就是清淨的,本來就一塵不染,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本來無一物,這個說明自性本來它就清淨。所以六祖開悟的時候講,「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它本來就清淨,它從來沒有受到污染。然後我們感覺到污染是迷了,你覺悟就沒有了。所以「明自性清淨,本無有念」,本來沒有這些妄念。這是講我們的自性,本來沒有這些妄念。則非、是名這兩句,就是給我們說明我們本來沒有妄念,現在妄念一大堆。『明妄念繁興』,「繁」就是太多了,「興」就是一直起來。你不刻意去打妄想,它自己就跑出來,這個我想大家都有經驗。妄念這麼多,本來是清淨的,現在妄念這麼多,怎麼辦?『必須執持名號以除妄念』,就是用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來代替所有的妄念,讓我們能見到自性清淨心。所以說『是名』,「是名」,就是說萬法齊彰。
講般若就怕人家誤會,誤會比執著要麻煩。所以古大德不太講《般若經》就是這個原因,但是也不能不講。像江老居士講,你不講,不能真正深入佛法;但是講,你又不能講得太淺,太淺大家得不到受用;也不能怕講,怕講,大家都不知道什麼叫般若;更不能妄談,妄談就亂講,你不能亂講般若給人家誤導,那要背因果。所以要深談般若,要深入的談般若,對我們修行幫助很大。因為如果沒有般若,不管修什麼法門,修到最後枯燥無味,他就退轉了。為什麼枯燥無味退轉?伏不住煩惱,煩惱降伏不住,修到最後就退轉了。所以般若就很重要。所以「必須執持名號以除妄念」,持名念佛它的奧妙就在這裡。懂得這個持名念佛的奧妙,我們就會很認真去念佛。現在為什麼我們念得不專心,也不認真?還不認識執持名號這個方法是暗合道妙,你還不知道。如果你知道,可能一分一秒都不願意讓它空過。所以必須執持名號以除妄念。是名,這樣我們就好懂。用在我們念佛法門也很實用,我們自性本來清淨,但是現在妄念很多,所以我們要念佛除掉妄念,我們自性就恢復了。我們再看:
【六、念佛必應念至無念而念,妄盡情空,一心清淨,是謂一心不亂。心淨即佛土淨矣。】
『念佛必應念至無念而念,妄盡情空,一心清淨,是謂一心不亂。』我們常常做三時繫念,中峰國師也在《三時繫念》裡面開示,「念到心空佛亦忘」。念到心空了,佛也忘了,這個就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忘了是什麼?就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他念不念?他念。但是念當中,他是無念,無念而念,念而無念。他很自自然然在念佛,念到「妄盡情空,一心清淨」,這是我們念佛法門。前面講則非、是名,也就是這裡講念到無念而念。所以念佛,它是無上深妙禪。比禪宗那個方法更殊勝、更方便、更究竟,也更直接。但是我們要認識、要真正相信,才願意來執持名號,才願意努力來念佛。我們念佛,一心,一心就是我們的自性,一心清淨。因為我們的心本來是清淨,本來就是一心,清淨。我們現在因為妄念很多、很亂,如果我們念到一心就不亂了。
一心不亂,它的層次如果依照禪宗來講,他必定要達到理一心。念佛法門達到理一心,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個叫理一心不亂,破無明了。在禪宗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在教下叫大開圓解;密宗叫三密相應;在淨土叫理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它這個層次是最高的。其次就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就是見思惑斷了;見思惑斷了,就證得阿羅漢,就事一心不亂。但是理一心跟事一心層次也很多,比如說理一心,你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有四十一品無明,四十一個位次,每個位次統統叫理一心,所以他這個功夫也有淺深不同。究竟圓滿的理一心就成佛了,成就圓滿的佛果,究竟圓滿的理一心。從圓教初住位、別教初地上去,這都叫理一心。所以同樣理一心,還是有功夫淺深不一樣。事一心也是一樣,你斷八十八品見惑是事一心,思惑還沒有斷。你思惑還有八十一品,八十一品,你斷幾品?小乘還有四果四向,這個當中也統統叫事一心,所以事一心功夫淺深也不一樣。
事一心跟理一心,我們比較不容易達到。但是淺的事一心,就是我們平常講功夫成片,這個叫伏惑,不是斷惑;如果要講斷,叫伏斷。真正斷惑是滅斷,滅斷是連根都沒有了,那滅斷了,煩惱永遠不會再生了,那是滅斷。伏斷就是根沒斷,但是伏住了、控制住了,不發作、不起現行,貪瞋痴慢這些煩惱它不起現行,這個叫伏惑。我們現在能做到的就是伏惑。所以念佛,我們如果念到伏惑,我們就能帶業往生,就有把握了,就是把我們煩惱控制住。所以他帶業,他是帶業習種子,業習種子的根沒有斷,但是伏住了,它不發作,帶這個業習種子,到極樂世界再去斷,分兩個階段。其他的法門,統統要在娑婆世界修到滅斷,你才能超越。唯有西方淨土這個法門特殊,他只要伏惑就可以了。這是淺的一心不亂,我們一般講功夫成片,伏煩惱。功夫成片,伏煩惱,功夫還是有淺深,差別很多。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常常講,功夫成片雖然是伏惑,他伏得深,也就是說他的定比較深,他能夠自在往生。他雖然沒有事一心、理一心,但是他功夫成片的功夫很深,他想什麼時候往生都可以,要多住幾年也可以。這是功夫深的功夫成片,但是沒有斷惑。功夫比較淺一點的,預知時至。預知時至,就是再過兩年,佛要來接我,佛有來通知了,那個功夫比較好;或者有的更早,三年。或者一年,或者半年,或者三個月,或者一個星期,或者三天,三天前接到佛的通知,要來接引我們往生西方。最淺的就是臨終一念十念,《觀經》講的五逆十惡,看到地獄相現前,遇到善知識勸他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時候他真的怕墮地獄那個心,求生的心非常的懇切,一句佛號抵得我們平常念百千萬句,那個是臨終一念十念。所以這個都叫功夫成片,這個當中功夫淺深也很多,層次很多。
我們現在要這一生能夠真正把握往生淨土,過去台中蓮社雪廬老人一直勉勵蓮友,這個地方要下功夫,要伏惑,我們不能斷惑要伏惑。伏住,就是貪瞋痴起來能夠用佛號把它控制住,讓它不要發作。好像我們有病,病根沒有解除,但是它這個症狀不會發作,控制住了。在淨土法門這樣就算及格,帶業往生,只有這個法門,其他法門不行。所以我們如果做到伏惑,就算是初步的心淨,我們有這樣的一個功夫,就能跟阿彌陀佛起感應道交。我們或者在夢中見到佛、見到極樂世界、看到蓮花,有感應了。
所以『心淨即佛土淨矣。』我們有這個功夫,我們往生淨土就決定有把握。所以我們大家努力向伏惑這個目標,大家來精進,達到這個目標。這個目標,如果照《彌陀經》講也不需要很長時間。如果照《彌陀經》講,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這個時間不是很長,就看我們個人明不明白這個用功的方法、這些道理。而且在生活當中自己起煩惱能夠提起覺照的功夫,你這句佛號念得就有力量,就不會隨著我們這些煩惱去轉了。佛號能夠伏住煩惱,這個功夫就開始得力了,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目標,希望大家共同勉勵。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一段。下面,我們下個星期三再繼續來學習。這段經文,《講義節要》有六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好,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