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講義節要—發修行六度之心,方為菩提心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七集) 2021/12/1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047
《金剛經講義節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今天是二O二一年十二月一日。我們這個《金剛經講義節要》講座,因為疫情的關係停了半年,從五月份暫停,我們今天接著來學習。今天我們在信義路四段三百四十一號二樓新的佛堂,接著來學習,前面接下來的《講義節要》。我們舊的佛堂因為要重建,剛好新的佛堂也裝潢好了,所以就移到這個新佛堂來繼續講。上一次,我們學習到《金剛經講義節要》六十六頁第十一段。我們今天接著講第十二,這個經文在六十六頁倒數第三行,從十二條這裡看起。我先將這段文念一遍,我們對一對地方。
【十二、『無所住』,含有不執著、亦不斷滅二義。『而生其心』。「而」有「而又,而後」二義。「其」字指菩提、六度等。『如是』則所發修行六度之心,方為菩提心。以其與自性清淨心相應故。】
我們今天從這裡看起。這一段講,『無所住』,這三個字。《金剛經》,我們學佛的同修,大多數聽過,縱然沒有學習過《金剛經》,也聽別人講個一句、二句。《金剛經》裡面,最有名的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兩句為什麼有名?因為六祖惠能大師在五祖的會下,五祖要傳他衣缽,給他講《金剛經》,用《金剛經》來印證他悟的是不是正確的,用《金剛經》。三更半夜都沒有人,五祖找六祖去他的寮房,等於是五祖單獨給他講《金剛經》。六祖到黃梅去參五祖,去了,就見了兩次面。第一次見面,五祖問他:你從南方來,你來我這個道場要做什麼?六祖說:我來求作佛的。五祖一聽,南方這個獦獠口氣很大,一來就要作佛。五祖知道,惠能他不是一般人,五祖知道。
他是在廣東曹溪,在他的家鄉那裡,聽客人念《金剛經》開悟的。六祖他不認識字,平常生活以砍柴為生,就是砍木柴去賣,因為以前都是燒柴火。柴火都要到山裡面去砍,到山上砍一些木柴到市集、到街上來賣,賺一些錢奉養他的母親。他是以砍柴為生的,當然生活也是很艱苦。他是有一天砍柴到街上去賣,聽到一個客棧裡面有人在念經,他聽到這個客人在念經,他就開悟了,他明瞭那個經義了。所以他就進去,把這個經的意思講給這個客人聽。這個客人聽了,大吃一驚,我讀這麼久都不明白,你聽我念了一段,你就完全悟入這個經義了。這個客人也不簡單,知道這不是普通人,根性大利,不認識字,聽我念《金剛經》念一段,他就開悟了,還會講給我聽,我自己念了都搞不清楚。認識字的,搞不清楚;不認識字的,他明白了。從這個地方,也就是說,開悟跟你認識字不認識字沒關係。關鍵在你的悟性,你心清淨,你一接觸(六根接觸六塵)就開悟了。所以聽人念經會開悟,我們自己念得很多,還是不開悟,關鍵我們心不清淨,他心清淨。這個客人也很發心,就拿了十兩銀子,給他做安家費,他就勸他去黃梅參五祖。當然六祖就一定是跟這個客人講,我家裡有老母親在,我去參五祖,那我老母親誰來奉養?她的生活就沒有著落了,一定是這樣的。所以,這個客人也很發心,當時他就拿出十兩銀子給他做安家費。古時候,唐朝那個時候十兩銀子是滿大的。給他做安家費,說你去參五祖,你的安家費,照顧你母親,我來協助你,你安心去那邊參,你會有大成就。所以六祖惠能也就接受了,就到黃梅五祖那裡。當然走路走了很遠,古時候交通不便,他又不是富有的人,當然走路走了很久,從廣東省走到湖北省。我們現在坐飛機,都要坐一個多小時。
到了五祖這裡,五祖問明他的來意,他說來作佛。五祖知道這個獦獠,獦獠就是南方沒有開化的,我們現在講原住民,獦獠。他說:你這個獦獠也要來作佛?你這個南方野蠻的人,沒有文化的地方,你又不認識字,你也要來作佛?當時惠能就回答五祖說:人有南北,佛性沒有南北。五祖一聽,又更吃一驚了。相有南方人、北方人,佛性沒有,佛性都平等的,人人都有佛性。所以知道他不是一般人,但是為了保護他,叫他去做苦工,到碓房去舂米做苦工。不是一見面,你的根性大利,趕快把你升到很高的位子,傳祖位給他,不是這樣的。先給他磨練,一方面保護他,因為他是空降部隊,突然去的。跟隨五祖學習的多少人?起碼幾千人。五祖下面的上座是神秀大師,跟五祖跟最久的,大家也認為將來五祖傳法一定傳給神秀,非他莫屬,但是神秀沒開悟。衣缽不能傳給沒有開悟的人,你沒有開悟,你沒有辦法去指導別人開悟。所以也不能隨便傳,這個當中不能講人情的。所以叫他去碓房舂米,六祖他個子很小,瘦瘦的,體重不夠重。舂米,那很粗重的工作,體重要夠,身材要很魁梧的人,才有辦法舂。那他體重不夠怎麼辦?他腰間綁一塊石頭,加重他的體重。那一塊石頭還在,六祖的肉身也還在。做苦工,做了八個月。八個月統統在那邊做苦工,也沒有進禪堂,也沒有去聽五祖開示,就是在那邊做。
有一天五祖要傳位,叫大家作一首偈子,當然大家認為這個我們不用作,非神秀莫屬。神秀是上座,跟五祖跟這麼久了,肯定是他,我們大家也不必去作。神秀他沒有開悟,但是他作也不是,不作也不是。所以他在寮房裡面心裡很糾結,心裡很困擾,到底他作不作這個偈?後來也是硬著頭皮去作這個偈,作這個偈,他也沒有留名字。這個偈作好了之後,他就想如果我這個偈五祖認證我是開悟了,那我就出來說這個是我作的;如果五祖沒有說,那也就算了。他就半夜偷偷的去把那個偈寫在牆壁上,大家都睡覺了,就把它寫在牆壁上。他寫的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他就寫上去,一首偈。第二天,惠能大師看到很多人在那邊看牆壁那一首偈。五祖交代你們大家都可以作偈,沒有人敢作,大家認為應該是神秀。神秀那一首偈寫在牆壁上,大家在看,大家在議論,這個偈作得好。六祖也在看,這麼多人!但他不認識字,他就問去看的人,這個牆壁寫的是什麼?請你念給我聽聽。那就有人念給他聽。他聽了之後,他知道神秀沒開悟,但他這個偈對人還是有幫助的,對修行有幫助。所以六祖說:我也來作一首偈。旁邊人說:你這個獦獠又不認識字,你也要作偈,沒有掂一掂自己的分量。六祖就講,「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所以不要看不起我們下面的人。大家聽到這樣,好,那你作來看看。他說我不認識字,你看誰會寫字幫我寫。就有一個好像是當官的,一個當官的說可以,你念,我來幫你寫。所以六祖就講:「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寫上去了。大家也是大吃一驚,這個獦獠也能講出這一首偈來。
大家就請五祖來看,五祖一看,知道他是開悟了,但是還沒有徹悟,開悟了。五祖為了保護他,鞋子拿起來,就把他那一首偈擦掉,說還沒開悟,把它擦掉,神秀這一首偈留著。神秀這一首偈,五祖說,照這首偈來修有大利益。那的確是有大利益,六祖畢竟是上上根人,是頓悟的,照神秀這樣修是漸悟。是漸悟的,慢慢修、慢慢修,心慢慢清淨,慢慢悟。禪宗,它傳承是頓法,是頓悟的。頓悟,那要上上根人才有辦法。所以五祖就說,照這首偈修有大利益,保留他那一首偈。神秀也知道,五祖沒有認證他是開悟了。但是認同他這首偈,對大家修行有幫助,也有大利益,並沒有否定他這一首偈,只是他還沒有真正開悟。六祖是真正開悟了,把它擦掉,說沒開悟。這個事情也就這樣暫停下來。
再過了一陣子,有一天,五祖要傳法了,就走到碓房,去看他在舂米,等於是方丈去道場各個角落看看,跟他講了幾句話說:米熟了沒有?他說「猶欠篩在」。熟是熟了,以前有篩米的,他說還欠篩。這個就是他們的對話,別人聽不懂,不曉得他們在說什麼?這是五祖跟六祖他們彼此以心印心,他們知道。意思就是說,他是真的開悟了,但是還缺一個印證。所以五祖就在地上枴杖敲三下,六祖也知道他是什麼意思。就晚上三更半夜,大家都休息了,去方丈的寮房,要傳法給他。三更半夜,晚上凌晨十二點,大家都休息了,沒有人看到,他就去了。去到五祖的房間,門沒關,他就推進去了。推進去,五祖就在那邊等他了,拿個《金剛經》,就單獨給他講《金剛經》,一對一。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言下大徹大悟。六祖在廣東聽客人念《金剛經》,那個時候是開悟;到黃梅八個月,作那一首偈,是大悟,但是還不徹底。所以要大徹大悟。大徹大悟就是徹底的開悟了,一絲毫疑惑都沒有了,那叫徹悟。五祖給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講到這一句他就徹悟了。他聽到這一句,他就跟五祖講心得報告,「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他講了五句。五祖一聽,徹悟了,後面不用再講了。《金剛經》講到這一句,他就全明白了,大徹大悟了,就把衣缽交給他。《金剛經》任何一句都能徹悟,不是只有這一句才能徹悟。這句為什麼這麼有名?就是因為五祖給六祖講《金剛經》,講到這一句,他才真正大徹大悟。所以這句大家都朗朗上口,這句在《金剛經》就特別的突顯出來了,是這個因緣。
「無所住」,無所住就『含有不執著、亦不斷滅二義』。無所住就是應無所住,應無所住就是你不要去執著,不要去著那個相。我們凡夫都著相。無所住就是你不著相,不要去執著外面那個相。著相,我們簡單講,就是把外面的相認為是真的,我們現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這一切萬事萬物,這些都是相,這些相我們都把它當真了。當真,我們在這個當中就產生執著,執著就產生煩惱,貪、瞋、痴、慢、疑、惡見這些煩惱就一直發展出來了。貪著、貪求、貪取,貪你就要佔有,你就要控制,這個就是執著。人事物我有控制的念頭、佔有的念頭,我要得到的念頭,這個叫做著相。貪不到就生瞋恨心,我們喜歡的東西被人拿走了,你就生煩惱,你就生瞋恨心,瞋恨心從那個貪來的。
比如說,我很喜歡吃這個東西,突然有人把我拿走,我心裡就不高興了。為什麼不高興?因為我執著那個東西,我喜歡吃那個東西。像我喜歡吃臭豆腐,喜歡吃臭豆腐,太好了,我要吃了,突然一個人把我搶走了,那我心裡就不高興了。為什麼給我搶走?瞋恨心就起來了,貪瞋痴慢就起來了。我們舉出一個例子,你以此類推。這就是執著。我們現在講不執著,我們也是個籠統的概念。在覺明妙行菩薩《西方確指》,他也有給一個居士開示。他說,怎麼樣能夠離塵欲,念佛功夫能得力?覺明妙行菩薩就跟他講,人家給你一塊錢,你不要生歡喜心;等一下人家這個錢給你搶走,你也不要生氣,你若無其事。有人就說了,那一塊錢算什麼,我怎麼會生那個心?覺明妙行菩薩就說,如果你真的是這樣,你不會今天還在六道輪迴。所以自己有那個執著,自己不知道。人家給你一塊錢,很高興;給你搶走,你就不高興。高興就是貪心,不高興就生瞋恨心。無所住,也不是說講一講,我們在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要去練的。我現在是時時刻刻接受考驗,大家現在會供養我紅包,好,供養紅包,很歡喜。等一下,人家給我拿走了,怎麼把我拿走?所以我現在要練習,你拿給我,我不高興;等一下被搶走,我也若無其事,好像那個跟我沒關係。這個就是練不執著,就是在這裡練。好吃的東西,正想要吃,突然被拿走了,那也若無其事。這個就是練不執著,不執著要從這裡練。
練無所住,我們要講一些具體的修學方法,就是我們老和尚講看破放下。章嘉大師教他,「看得破,放得下」。所以我們淨老和尚是方東美教授介紹他學佛,他才開始信佛。沒有多久,有一個蒙古的親王介紹他認識章嘉大師,他就去拜訪章嘉大師,請教章嘉大師。他聽方東美教授講,佛法是這個世界上最高的哲學,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他就請問章嘉大師,佛法這麼好,有什麼方法我可以很快入進去?章嘉大師給他回答,有。給他回答有,有,後面停了一陣子,給他講,「看得破,放得下」,六個字。你看得破,放得下,就入進去了;你看不破,放不下,就入不進去。看得破,放得下,從哪裡下手?要怎麼樣看破、怎麼樣放下?講了兩個字,「布施」。一聽到布施,那個時候很窮,三餐糊口就差不多了。聽到布施就是想到錢,沒有錢,怎麼布施?章嘉大師就問他,你一毛錢有沒有?一塊錢有沒有?他說這個倒有。那你有一毛就布施一毛,一塊就布施一塊。他真的依教奉行,剛開始在布施,當然也跟像割肉一樣,很勉強,但是一直布施、一直布施,布施到最後,就很自然了。所以愈布施,他原來沒有財富,後來財富慢慢增加,心也比較清淨了。菩薩六度萬行,第一個就是布施。布施,我們可以從這個地方下手,這個學不執著。
「亦不斷滅」,不斷滅是什麼意思?你要修。你說不執著,那我不修了,反正都是空的,你要修,你不能有斷滅。斷滅,這個都是空的,都是假的,那何必要修?不需要了,那變成斷滅。還是要修,不管你用什麼方式去修。修布施,這樣就不會落入斷滅,就是不著空、不著有。你不執著有,也不執著空;不執著法相,也不執著非法相。不取法相,也不取非法相,二邊同時都離了,那就是合乎中道了,這樣就能悟入。所以我們可以從這個地方學,學老和尚布施,我們就學這個布施。布施,我們老和尚開始從自己不喜歡的先布施,自己比較不喜歡的先布施,後來自己很喜歡的也能布施了。自己很喜歡的布施,那個功夫就比較深。比如說,有一個很貴重的東西,我們布施出去就比較捨不得。那你普通的東西布施,跟很貴重的東西布施,都一樣,這個功夫就提升了。
所以以前我都買五塊錢的念珠結緣,五塊錢的。五塊錢的念珠結緣,這個布施心比較不會痛,五塊錢便宜,一千塊買了一堆。到大陸去人多,布施、結緣,到大陸去結結緣。有一次有同修招待,那個時候好像社團還沒有開始,一九九八年。有一個同修招待我去旅遊,到大陸去旅遊,去遊長江三峽,坐一條船很豪華,那個蘇俄的。裡面一百多個服務生,我們遊客才五十多個,一百多個服務五十多個。我出去就是買念珠、佛卡結結緣,沿路送。送到船上,看到一百多個服務生給我們服務,實在是太享受了,一個人發一串念珠,五塊錢的。全部我算一算大概差不多了,發到最後,就少一個。那個男生來,他說晚上要唱歌給我們聽的,他說我也要。那個時候念珠還滿新奇的,一九九八年的時候。那五塊的統統沒有了,剩下我手上的一串。那一串是張老居士送給我的,他說沉香的,他特別跟我交代,悟道法師,這一串一萬多塊。二十幾年前一萬多塊滿大的。他又交代一句,你千萬不能送人。後來,到那個節骨眼,我也有一點猶豫,到底要不要送?剩下這一串,一萬多的。那五塊錢送了心不痛,這一萬多的。那個時候就狠下心,把它看作五塊的,送了。所以,不執著要這樣去修,不是講一講、聽一聽,要實際在生活上對治我們這個心,這樣去修。所以要去修,才不會落入斷滅。如果你都不修,反正空的,要修什麼?那就變成斷滅了。你修,不要去執著那個相,不要去執著布施多少一直掛在心裡。你這樣修,就二邊都不執著了。
二邊都不執著,『而生其心』。「而生其心」,這是什麼心?『而有而又,而後』,兩個意思。有「而又」、「而後」這兩個意思。「其」這個字,而生其心,其這個字,『指菩提、六度等』。這個其是指菩提、六度。『如是則所發修行六度之心,方為菩提心』。要修六度萬行,六度第一度就是布施度。「如是」,所發的修六度之心,才是菩提心。不執著,亦不斷滅,就是無所住而生其心,生心來修六度,這個才是叫菩提心。『以其與自性清淨心相應故。』為什麼發這個心是菩提心?因為它跟自性清淨心相應。我們自性本來就清淨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我們的自性,它本來就清淨,它本來就沒有污染,是我們迷了,沒有污染以為有污染,實際上沒有污染。真的我們在迷的時候,好像污染一大堆,實際上自性有沒有受影響?沒有,它還是清淨的。所以我們發這個心跟自性清淨心相應,那就是菩提心了。就是我們一面修六度,就不執著斷滅相了。一面修的時候,不要去執著修的相,那就不取法相,也不取非法相,這樣二邊都離了。執著空這個路先把它堵起來,因為古大德常講,寧願執有如須彌山,也不可以著空如芥菜子。著空比著有嚴重太多,著空就撥無因果,什麼都不要修,也沒有因果,那就墮落了。所以著空算很嚴重的,著空,著一點點像芥菜子那樣,那就不得了了。所以寧願著有,著有,縱然是執著法相來修六度,不會開悟,但是不會墮三惡道,起碼他還可以得一個人天福報。如果他不著相,他就超越了,關鍵在這個上面,所以無所住,而生其心。不是無所住也不生心,這個就偏在一邊了。好,我們再看下面第十三:
【十三、「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兩句貫徹全經。】
這兩句就貫徹全部的《金剛經》。實在講,不但貫徹《金剛經》,貫徹六百卷的《大般若經》。《金剛經》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精華,《金剛經》是精華,這兩句就貫徹全經了。『不應取法』,不應該取法相,也不應該取非法相。非法相就是斷滅相,什麼都沒有了,都空了,那是斷滅相,那比取法相更嚴重。
【此中之「應生清淨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生清淨心』,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清淨心。你「無住生心」,生心無住,無住生心,那就是清淨心,那跟自性清淨心就相應了。六祖就在這裡大徹大悟的。
【又是「不應取法」兩句之點睛處。】
又是『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這兩句『點睛處』,「點睛處」是一個形容比喻。「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這兩句經文的點睛處。好像一條龍畫在牆壁,那一條龍都畫完成了,就缺少去點那兩個眼睛。那兩個眼睛給他一點,那一條龍就飛走了。所以這兩句就是,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它點睛的地方。
【『應無所住』,不應取法也。『生其心』,不應取非法也。】
『應無所住』,就不要去取法相,不要去執著那個相。『生其心』,就不應取非法相。「生其心」,就是你要生心,你要去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是我們的生活,菩薩的生活就是六度。所以應無所住,你不能什麼事都不幹。不是,我都無所住,統統不要做了,不要做事了,就坐在那邊,坐在那邊打坐。所以祖師看到人家打坐,就拿棍子把他打起來,他說你執著在那個相。禪定在哪裡?禪定在行住坐臥都是禪定,不是只有打坐才禪定,你走路就沒有禪定,不是這樣的。所以要去做,你看六祖他是開悟的人,開悟的人怎麼樣?你看去五祖那邊做苦工,去舂米舂八個月。而且五祖傳衣缽給他,寺院裡面沒有一個人服氣的,突然一個人像空降部隊跳下來,衣缽就給他了,沒有一個服氣的。大家不服氣,五祖也知道,傳給他,肯定大家不服氣。所以三更半夜給他傳法,衣缽交給他,叫他趕快走,他船已經準備好了。五祖船準備好,叫他上船,五祖給他擺渡,就划那個船,古時候叫擺渡,三點水那個渡。六祖就說「迷時師度,悟了自度」,我迷惑顛倒的時候,要靠師父指點迷津,師父來度我、來幫助我,我開悟了,明白了,那自己要度自己。所以他划船,他有那個禪機在。所以五祖就好吧!那你就自度吧!就回去了。
第二天,大家知道衣缽被那個獦獠拿走了,大家不服氣,分頭去追。被一個惠明禪師追到了,那個是一個將軍出身,後來出家去參禪。被追到了,惠能那個時候還沒有出家,還是在家身分。他得衣缽,還沒有出家,還是在家身分。他就把衣缽放在石頭上,惠明是一個將軍,臂力很大的,竟然那個包袱,衣缽都拿不動。他就知道,這個不是能搶的,肯定有護法神。後來他一個念頭轉了,他就說「盧行者」,惠能叫盧行者,我是為法而來,不是為衣而來,請你出來吧!惠能就出來了,知道他轉念頭了。原來是要搶衣缽的,現在知道這個衣缽不是用搶的,你要真正得法的人,那才有用,你沒有開悟,你搶了也沒有用。所以他就為求法,那個心態就不一樣了。盧行者,惠能就出來。出來,他就向他頂禮求法,請他開示。六祖跟他講,「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聽到這句之後,言下就大悟了。所以就幫助六祖逃跑了。後面的人追上來說,有沒有看到?明明六祖往東跑,他給他指向西邊去了。六祖跑了之後,不敢出來,出來還有人要去殺害他,搶衣缽,所以不敢出來。不敢出來,他就為了掩蔽他的身分,躲在獵人隊,就是跟著獵人,一天到晚都去深山裡面打獵。打獵是殺生,要幫獵人看守獵物,如果還沒有死的,六祖當然就偷偷把牠放走。還要煮飯給獵人吃,煮飯肯定煮肉,獵人不會吃素。所以在獵人隊替獵人看守獵物,煮飯給獵人吃,服務這些獵人,做了十五年。得到衣缽的祖師!你看他做什麼工作?做這個工作。修什麼?修持戒、修忍辱、修精進、修禪定、修智慧,修六度萬行。所以無所住。
你看六祖,「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是什麼事都不做,不是那樣,做得比誰都辛苦。躲避了十五年,後來十五年大家對這個衣缽已經比較淡忘了,慢慢才出來。出來,回到廣東遇到印宗法師,印宗法師知道他不是普通人。寺院的旗桿,風一吹在動,那個幢幡,一個出家人說風在動,另外一個說,不是風動,是幡在動,兩個人爭執不休。惠能大師在旁邊聽到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是你們的心在動,它沒有動。印宗知道他不是普通人,他說北方五祖的衣缽,聽說到南方來了,你是不是得衣缽那個人?後來惠能就出示衣缽給他看,的確,他得衣缽了。所以印宗法師就給他剃度,那個時候他才出家。剃度,然後回頭來拜他為師,因為他是祖師,大徹大悟了。印宗法師在南方講經說法,名氣很大,他給惠能剃度,再拜他為師,惠能在那邊弘法利生,水漲船高。所以惠能下面為什麼能度四十三個人?這個影響力也是印宗給的。所以印宗法師也不是一般人,一般人沒有那個心量,他剃度的徒弟,又拜他為老師,這個不是菩薩做不到的。所以六祖大徹大悟,印宗法師也是大徹大悟,不是一般人,一般人肯定做不到。所以六祖,你看也修苦行,修六度萬行,這個就叫而生其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不應取法,也不應取非法,主要就是這兩句的點睛處。我們再看第十四:
【十四、但清淨、不生心,便是死水。佛法所不許。清淨要在「生心」中顯現。】
『但清淨、不生心』,「不生心」就是你不去度眾生,不幫助別人,那變成小乘自了漢了。清淨,但是他不生心,不生度眾生之心,就不能成佛了。這個就像死水一樣,水要流動,活水,死水就不起作用,活水它才起作用。你清淨,要生心,它才起作用。清淨不生心,那像死水,不起作用,對眾生沒幫助。『佛法所不許』,佛喝斥小乘人焦芽敗種,只求自了,不發願度眾生。『清淨要在生心中顯現』,清淨從哪裡顯現?在生心當中。清淨在哪裡現出來?在你行六度當中顯現出你的清淨心。所以菩薩修六度,就是不著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舉出布施一度涵蓋後面五度。菩薩的生活就是六度,菩薩怎麼過日子?就是六度。布施,我們現在講就是奉獻,為大家服務,就叫布施。我們說做義工,就是布施。布施,關鍵都在這個心,外面的事相是一樣的,做同樣的事情,心態不一樣,他的結果就不一樣。所以無住,要生心。我們再看第十五:
【十五、「生」者,任運而生。「無住」,無妨隨緣而住。】
『生者,任運而生』。「任運」就是說,他自自然然的就這樣生了,他也不是刻意的,不是刻意的叫「任運而生」。我們一般講隨緣不攀緣,攀緣就帶勉強了,好像很多事情緣不成熟,你勉強去做,那這個有障礙,也做不成。所以緣不具足要隨緣,隨這不具足的緣,不要去勉強。緣成熟了,你就要去做,你也要隨這個緣去做。你不能說這個緣成熟了,到你的手上,你不做,這個也不隨緣,所以隨緣的意思在這裡。任運而生,跟這個道理也是相同。所以你看,『無住,無妨隨緣而住』,「隨緣」這兩個字,我們要深深去體會。有的人他自己該做的不做,說隨緣。那個不叫隨緣,那個叫不隨緣。該你做的,在你手上,你沒有盡心盡力去把它做好,那個叫不隨緣。不該我們做的,你去跟人家搶來做,那個也是不隨緣。所以「無住,無妨隨緣而住」。隨緣而住,不妨礙無住。
【雖住而實無所住。】
雖然看起來,表面上看起來有住,心裡沒住。表面上做很多事情,操煩很多事情,心裡空空蕩蕩的,本來無一物。所以清淨心中一法不立,本來無一物,什麼都沒有,但是你隨緣的時候,萬法圓彰。萬法圓彰就是六度萬行,萬是形容,就是無量無邊,有沒有妨礙、有沒有矛盾?沒有,他在修隨緣而住,不妨礙他的清淨心。他清淨心,可以隨緣而住,所以雖住而實無所住。
【任運而生者,法爾顯現。】
『任運而生者,法爾顯現』,「法爾」的意思就是它自然就是這樣的。佛法講「法爾如是」,法爾如是,它本來就是這樣。道家也講,「道法自然」,什麼叫自然?它本來就這個樣子。任運而生,法爾顯現。你看我們人這個身體,這個身體也是任運而生,法爾顯現,它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法爾如是。你沒有辦法去研究它,我們人長的這個樣子,誰設計的?誰去給他畫圖、規畫的,造出我們這樣的一個人的樣子出來?沒有。大家想一想,我們這個樣子有人去設計嗎?現在說科學家去畫圖、去設計,畫個什麼樣子。我們現在長這個樣子,誰設計的?沒有人設計,怎麼會長成這個樣子?這個就叫「法爾顯現」,本來就是這樣。法爾顯現,就是《無量壽經》講的「不可思議業力所致」,不可思議,法爾如是。不可思議,你不可以用你的思惟想像,你也無法去議論。你無法去設計,它法爾如是。我們的自性就是法爾如是,自然顯現。《無量壽經》講,「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參迴」。道家也懂,「道法自然」,才是最健康的。現代科學家是違反自然,問題愈搞愈多,他就是沒有任運而生,違反,所以災難才這麼多。
【生而實無所生。】
生實際上它無所生,所以這個叫生而無生。我們淨宗有一部論叫《生無生論》,就是往生,的確有往生,但是實際上無生。怎麼有往生又無生?其實生,往生,也是無生,這個道理都在大乘經裡面。生無生,我們有沒有往生極樂世界?有,但是實無生,實際上沒有生。所以古大德講,「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為什麼?我們這個心是盡虛空遍法界,它沒有距離的,沒有遠近。所以大乘經常講,不來不去,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些都是講我們的法性,盡虛空遍法界。我們現在有時空的觀念,是從分別執著妄想產生的一個幻相,事實真相沒有。所以這個地方講,『生而實無所生』,有沒有生?有,實際上無所生。大家好好去悟這個其中的義理。
【果能如是,則法法都顯無住生心,物物莫非般若實相。】
『果能如是』,果然能夠如是,你去體悟,你去悟這個道理,那每一法都是顯無住生心。『法法』,你看到任何一樣都是法。物質體積最小的是微塵,最小,那是一法,一微塵能夠現整個大千世界。這些都是顯示無住生心。無論有情無情,都是般若實相,每一法都是。我們迷了,什麼都不是。你覺悟了,隨便拿一樣東西都是。那我們現在迷了,迷了,什麼都不是,你拿佛像也不是。你開悟了,你拿這張衛生紙,這個也是般若。迷了,這尊佛像給我們,我們還是迷惑顛倒,因為沒有般若,關鍵在迷悟。所以禪宗,古代禪師測悟學人有沒有開悟,就是說,你明心見性,但是自性什麼樣子?他隨便拿一個東西,拿一片樹葉,這個就是自性。禪師給他印證,真開悟了。但是我們也依樣畫葫蘆,我們拿一個這個就是自性,我們還是迷惑顛倒。我們不懂,我們好像鸚鵡學人講話,不懂那什麼意思。真開悟才行,不然我們依樣畫葫蘆,那個不算的。雖然我們依樣畫葫蘆,不算,但是是不是?事實上也是,事實是。為什麼?一粒微塵,微塵從哪裡來?微塵它有一個相,有個物質現象。我們《華嚴經》講,毛端,我們身體的汗毛很細,那個端,這是我們正報身體最小的一個體積,毛端。依報,微塵,微塵就接近虛空,我們肉眼看不到,體積最小的。但是那麼小的體積,它從哪裡來的?它是從我們的自性出來的。
我們的自性在哪裡?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你走到哪裡都是,那都是我們的自性。那我們現在看到眼前這一切森羅萬象,就是我們自性現的,大到整個宇宙,小到一粒微塵,統統是我們自己自性現的。你們在座都是我的自性現的,我也是你的自性現的。我怎麼能夠現這麼多人?這個我們也想不通。但是大家都應該有作夢的經驗,大家晚上睡覺作夢,那夢裡面有沒有自己?有沒有別人?有。也有很多人,也有山河大地,有好夢、有惡夢,夢也是很多很多。你一覺醒過來,夢從哪裡來?你想一想,夢從哪裡來?自己的心現識變的。你自己心現出來,離開自己,哪有夢?我們從這個,佛在《金剛經》講,「如夢幻泡影」。用夢來比喻,你在作夢。我們現在就是在作夢,我們晚上作的是小夢,那是小夢,我們現在在作六道輪迴生死大夢,這個是惡夢,大惡夢,晚上作的是小惡夢,這個是大的惡夢。你的執著放下,證阿羅漢、辟支佛,那你離開六道,這個惡夢醒了,往生到四聖法界,四聖法界的境界現前了。四聖法界還是夢,但是它是好夢,他沒有生死輪迴,但是還沒有明心見性。你要破塵沙、破無明,這個夢又醒了,到入一真法界,那才是真正的清醒了。所以我們現在在六道輪迴是夢中夢,我們每天晚上睡覺是夢中夢又夢,三個夢。所以我們一天到晚在作夢,白天作白日夢,晚上也作晚上的夢。
《金剛經》到最後,佛就跟我們講,最後也是最重要的,講了一首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眼前這一切就是在作夢,我們如果能夠常常這樣觀,慢慢會開悟。開悟就是你慢慢看破,,慢慢會放下,慢慢會淡化。我們沒有辦法像六祖一下子頓捨、頓悟,我們也要來個漸捨漸悟。不能一下布施,慢慢布施,也要漸漸提升,這樣才會進步。所以我們要常常這樣想,晚上作夢,白天還是作夢。當我們晚上睡覺的時候,我們白天這一切,我們進入夢鄉,白天這一切就是夢了。大家去想一想,是不是夢?晚上睡覺在作夢,我們白天這些人事物,也是一場夢。白天醒過來,昨天晚上作一場夢,其實晚上作夢,白天還是在作夢。所以佛跟我們講「如夢幻泡影」,我們整個六道都是夢境,四聖法界還是夢境。你要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入一真法界,那夢才真正醒過來。所以我們現在是夢中人,夢當中的人。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慢慢去體會。
所以每一樣的東西,它都是稱性,因為它是從法性生出來。你一粒微塵那麼小,它是,這叫緣生法。緣生法,它就是很多因緣,一粒微塵,它也是有無量因緣聚合起來,才產生那個相。相就是它沒有自體,沒有自性,它不能單獨自己生出來。它不能單獨自己生出來,要很多緣聚合起來,才生出來。而且它要依這個性,它才能生出來。沒有依這個性,它就生不出來,所以那個叫做無,沒有自性。所以一切相都從性生的。我們現在看到這個相就是自性,自性在哪裡?就在這個相裡面。古大德講,比如說,我們前面這尊佛像金色的,它是黃金打的,這個佛像是相。我們要說黃金在哪裡?就在這個相裡面,就在這尊佛像裡面,那個就是黃金。你不能離開這個相,另外去找。你說不要這個相,我要原來那個黃金,一塊一塊的。一塊一塊的,它還是一個相,一塊一塊的相,它還是有相。長的有長的相,圓的有圓的相,四方形有四方形的相,它還是一個相。黃金在哪裡?就在那個相裡面,那個相就是黃金。你說自性在哪裡?沒有一樣不是,都是。所以禪宗開悟的人說,隨便拈一法就是。我們是沒有參禪,但是我們從教下這個教理去領會,也慢慢可以悟入。禪宗他用比較特殊的方法。所以性就是相,相就是性。
那就『物物莫非般若實相』,沒有一樣不是般若,沒有一樣離開般若。你覺悟了,那都是般若。迷了,什麼都是煩惱,那不是般若是煩惱。其實煩惱跟般若也是同一個東西,就像水跟波,波跟水。你看大海那個水泡比喻作煩惱、無明,那水泡是什麼?水泡是不是海水?是。起了風浪,大風大浪,那個浪是不是海水?是海水。因為它起了風,所以風浪那麼大,比喻那個是無明,颱風來了叫無明。颱風沒有了,回歸到平靜,無明沒有了。正當颱風正在大作的時候,起大風大浪,就比喻我們在六道輪迴裡面生死輪迴生大煩惱,像颱風來了,海水起了大浪,大風大浪。大風大浪,那個浪是不是海水?它還是海水。並不是說大風大浪來,它就不是海水,風平浪靜才是海水。風平浪靜是海水,大風大浪,它還是海水。海水它的本質是沒有變,還是一樣的,是多個風浪。我們凡夫就是多個無明,無明本來就沒有的,本來也是不是真的。所以《心經》講,「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無明,沒有無明。什麼叫無明?它本來沒有,你把它認為有。
好,今天時間到了。般若我們還是要深入,這個對我們修任何法門,都有幫助。所以般若,實在講它也是共同科目,不管修哪一宗、哪一派,般若是佛法的中心。我們雖然修淨土,我們多少也要知道一些,對我們念佛功夫,對看破放下有很大的幫助。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講到第十五條。第十六,我們下一次再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